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5 题号:1465376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爸爸的黄羊

马知遥

我之所以要到依麻木来是因为父亲说:他可以带我打到黄羊。

依麻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的小镇。在山上我可以发现依麻木其实就在一片的戈壁深处,戈壁滩上的磊磊顽石滔滔不断地包围着它,那些个老石头从远看像千军万马,像长着翅膀的马,在大风里往这边来了。好在有这么多的比天还高的钻天杨死死地守在依麻木的外面,突然停了,它们的脚在钻天杨的威势下放慢了速度,风速也就减下来,却因为惯性的力量将整个杨树林吹得仰天直嘶。

我们走到林子外面就碰见了那停驻的千军万马,那漫漫的黄沙和石头气势汹汹。父亲这时候把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膀上。我看见阳光刺眼地照着我们,我们的影子很矮小。我们面对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戈壁,我们从心里成了一两只可笑的蚂蚁。试探性地往前走,试探性地从嘴里哼出歌。

有时候我们需要等待而不是出击。出了林子父亲说了头一句话。他竟然开始闭眼养神,静静地沙地上不能看见什么。除了石头就是石头。青草和河流在杨树林里,离开我们很远很远。

一只野兔是这时候进入我的视野的,它金黄的皮毛和诱人的眼睛在金色的午后的戈壁上模糊而闪亮。最为奇怪的是它好像就是为了让我注意它并开始抓它。它不住地往我这里望,含情脉脉,望了一阵看我无动于衷就向前挪了挪。然后就停住,故意别过脑袋,眼睛却斜视着,看我还是一动不动的,它又往我这边挪了挪。

爸,这有一只野兔。我望望父亲。

父亲睡着了。

我小心翼翼地操起了身边的木棍,然后高高举起。

野兔就在那时候往前跑了。一会儿往东,一会儿突然折向北,我不得不不断地调整我的路线。野兔忽然停住了,它好像无所畏惧地冲着我扑过来的方向,高昂着它的头,我挥舞着手中的大棍,打出去,冲着那野兔的头顶打过去。木棍就在要出未出之际,我看清那只野兔的眼睛,慈爱的眼睛里盛满了母爱的柔情,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忽然停住了,我抓住了要扔出去的大棍,我看见那野兔已经逃了很远,它在很远处转身看了看我然后消失在一片黄尘。

我回身往后看,我希望我能看见我的父亲或者那块石头。无边的戈壁大海一样地淹没了那巨大的石头。更没有父亲的影子。我想冲着有树的地方走就能到达依麻木,可我看不见树木的影子。那些绿色,刚刚还伴在我身边的那些河流的声音突然销声匿迹。我意识到我迷失在戈壁深处。

我听见了由远及近的巨大的脚步声,我能感受到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黄羊——我惊呼起来。这时,就看见了一只我想象中的黄羊,那绝对是一只黄羊,金色的皮毛闪闪发光,照亮了整个大山,照亮了整个沉闷的戈壁。它高耸着它巨大的如同戈壁岩石的头,木然地盯视着这个土地。

也就在我叫出这一声的时候,我听见了一声沉的枪响,如同从河流深处传来的一声波浪,如同沉睡中的一声惊叫,拍打着翅膀冲着这边过来了。

我看见那只金色的黄羊一头载倒在山梁上,然后它沉重的身体慢慢顺着山梁开始往下滑。我快步向它冲过去,我不顾一切。

我终子到了黄羊的身边,它深情的眼睛说:我的孩子,我一直在等你的到来。你终于来了。它说完就上了眼睛。接着我又听见了形同拍打着翅膀飞来的子弹的沉闷的呼啸声,接着我扶着黄羊的手臂上开始流下鲜血。我趴在黄羊温暖而潮湿的胸前,我能听见那有力的心脏的跳动。然后我感到自己的眼里注满了泪水,身上开始寒冷。然后我感到自己正侧身躲进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变大,最后躺在山梁上的黄羊就成了我,而真正的黄羊如一阵清风悠悠而去。

我接着听见了父亲的脚步声在走近。接着,父亲接着用力将我扛在肩上,如同杠着一头牛。我想大声地喊,可我听见发出的声音是一只家养的绵羊发出的可怜分兮的叫声。那声音时断时续,如同含混不清的梦吃。最后我只有温情的眼神,我的眼神正对着父亲的眼神。父亲看了我一眼就别转身去,他大声地唱着歌,然后大叫着我的名字:儿子,快来,看父亲给你打着黄羊了。父亲不是吹牛皮。

我看见了父亲的得意,我想父亲无非是想把这份得意在自己的儿子面前表露出来,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我无法再目睹找不到儿子的父亲是怎么惊惶失措地调动所有的当地人开始寻找,是怎么骑着马在黑暗中跋涉,是怎么百思不得其解,儿子到哪里去了?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村里人在父亲伤心沉闷的时候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剥我的皮了,他们喜气洋洋。在传说黄羊已经被宰杀干净的时节里,猎到了一只黄羊,这无论如何是该庆贺的事情。黄羊好呀,浑身是宝,拿到明天的集市上可以卖个好价钱的。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一把熟练的刀子取走了我的心,接着是我热乎乎的肝脏,我的皮被几个高手整个地完好无损地剥下来,这可是金黄色的少见的黄羊皮。一村的人都围过来,排着队等着分我的肉了——我再也无力再看下去,我闭上了我的眼,当一把砍刀冲着我的肋骨砍下去的时候。

那时候我知道了依麻木,它的含义就是黄羊之乡。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竟然开始闭眼养神”,“竟然”体现了父亲的举动出乎我的意料,但这一细节也为后文野兔和黄羊的出现作暗示。
B.小说对野兔和黄羊的神态尤其眼睛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彰显出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赞颂。
C.小说的第十八节,描写村民宰杀、瓜分黄羊的场景,“管它是不是自己的祖先呢”等文字展现出了村民的贪婪与愚昧。
D.小说采用有限视角,通过现实中的“我”和遭遇巨变后的“我”的视角展示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真实可信,感染力极强。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本篇小说情节荒诞离奇,“我”进入黄羊的体内,慢慢地变大,成了黄羊,后又目睹了村民宰杀分割黄羊的过程。作者为什么这样设置情节?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凤仙花(节选)

刘庆邦

用凤和仙给花儿命名,真是好听。凤为鸟中王,花有花仙子之喻,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可惜的是,这个小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凤仙花是什么,明明是凤仙花,却跟没看见花一样,被他们说成是指甲草。

不过,不管是叫花,还是叫草,都不耽误他们对指甲草的喜爱。那么,为什么把凤仙花叫成指甲草呢?这是因为,指甲草上面开出的花朵可以染指甲呀。

每年春夏之交,住在大杂院的大奶奶都会种上一盆子指甲草。

大奶奶把花盆放在鸡窝顶上。这样一来呢,指甲草刚一冒芽儿,孙女们就能看见。等指甲草开出花来,孙女们一伸手就能摸到花朵。明白了吧,大奶奶种指甲草,是为院子里那些孙女们种的。小闺女们都爱美嘛,都喜欢染红指甲嘛!

院子里年龄差不多大的闺女有三个,一个是大奶奶的孙女儿,名字叫梅灵;两个是二奶奶的孙女儿,姐姐叫大玉,妹妹叫二叶。二奶奶死得早,二奶奶的两个孙女儿都愿意跟着大奶奶玩儿。她们大奶奶大奶奶地叫来叫去,有时带得梅灵有些顺拐。大奶奶纠正她:你这个傻闺女,我是你亲奶奶,奶奶前边不用带大。

刚过了二月二,还不到三月三,大玉和二叶就在一天午饭后来到大奶奶家,问大奶奶是不是该种指甲草了。

大奶奶正坐在堂屋当门的一只小板凳上捻蚕丝。每捻好一段丝线,大奶奶就缠到捻锤儿上,再捻下一段。大奶奶说:花盆里的冻土还没有完全化开,等过了清明节再种指甲草也不晚,大奶奶想着呢。大奶奶在说话的时候,手上并没有停止捻蚕丝,仍把捻锤儿捻得滴溜溜转。梅灵也过来了。奶奶说,等她把丝线捻得够长了,就可以织成捻绸布,做成捻绸布衫子。夏天穿上捻绸布衫子,那可真叫凉快哩!

那,等你织好了捻绸布,先给谁做捻绸布衫子呢?

那还用问吗?当然是先给你爹做了。谁让你爷爷被土匪打死了呢,谁让你爹是奶奶的儿子呢,谁让你奶奶就这么一个儿子呢!

我就知道你,只喜欢男孩子,不喜欢女孩子。

谁说我不喜欢女孩子,我要是不喜欢女孩子的话,能年年想着给你们种指甲草吗?能教你们用指甲草上开的花儿染指甲吗?好了,我给你们唱个小曲儿吧。

她又转了一下捻锤儿,像是用丝弦为小曲儿拉了一个过门儿,才慢声细嗓地唱道:三月里来呀刮春风,姐妹二人放风筝。姐姐呀放的呀是蝴蝶呀啊,妹妹放的是蜜蜂,是呀嘛是蜜蜂。眼看那风筝随风起,俺想放手又不敢哪,怕的是风筝一高飞就不再回程。

一时间,姐姐和妹妹都有些走神儿。在梅灵听来,奶奶唱的是姐妹二人放风筝,没有把她包括在内,有些不大高兴,说奶奶,你咋不唱唱你自家呢,咋不唱唱种指甲草的小曲儿呢!

奶奶说:鸡叫了,天明了,一朵花儿开红了。等指甲草开花的时候再唱指甲草吧。

清明节早上,天下着小雨。大奶奶把花盆从鸡窝顶上搬下来。她花白的头发上顶着银亮的水珠,弯着有些伸不直的腰,一个人不声不响就劳动上了。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老人刚把花盆里有些发潮的土刨开,就被大玉看见了,大玉就走了过来,问大奶奶要种指甲草了吗?大奶奶说是呀,今天天下着雨,把花籽儿埋在土里就不用浇水了,老天爷替咱们浇水。

大玉过来了,梅灵和二叶很快也过来了。原来,她们每天在院子里出来进去,时不时地都会往花盆那里看一眼,都在操着种指甲草的心。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二叶提出了异议,说大奶奶,你栽的不是树,种的是指甲草呀!

道理是一样的,前人种指甲草,后人染红指甲。

花盆儿里的土整好了,整得松松软软,细细腻腻,大奶奶掀开衣服的大襟子,从下面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包,打开小纸包,露出了里面包藏看的指甲草的花籽儿。三个孙女儿一伸头都看见了,花籽儿小小的,黑黑的,大约有十几颗。大奶奶没有把花籽儿全都撒进花盆里,她只挑了三颗,以三角的形式种进花盆的土里。

二叶问:大奶奶,你为啥只种三颗呢,是不是我们三个人每人一颗呀?

大奶奶说:这个二叶,就是聪明。好了,你们三个都在土上摁摁吧。要得好,大带小,大玉先摁。

是要摁手印儿吗?大玉问。

对,五指并拢,使劲把土往下摁,摁出你的手印儿来。

大玉把右手伸出来了,手指并拢严丝合缝,看着大奶奶,不明白大奶奶为什么让她们在土上摁手印,难道有什么讲究吗?

大奶奶说:做人心要软,种花土要实,你们把土摁得越实在,土和指甲草的种子贴得越紧,种子胖得就越快,发芽就越快。这跟人穿衣服一样,如果衣服哐里哐当,人就不暖和。把衣服穿得贴皮贴肉呢,人的身体就暖和,越暖和长得越快。

明白了。大玉把手放在松软的土上使劲儿往下摁,摁出一个深深的手印。清明雨还在细纷纷地下着,梅灵和二叶学着大玉的样子,也先后在花盆里的土上摁下了属于自己的手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对凤仙花进行描述,而是阐释“凤”“仙”二字,介绍其功用,表明人们对这种花的喜爱,从而产生审美效果。
B.清明节那天,大奶奶一个人不声不响地种花,是想试试孙女们是否关心她,可见大奶奶是一个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老人。
C.小说人物关系简单,对生活的书写充满童话色彩,闪耀着质朴、善良、纯真的人性光芒,有着沁人心脾的感人力量。
D.这篇小说场景集中,没有刻意去构建复杂的矛盾冲突,情节平和舒缓地推进,呈现出了一种散文化、诗意化的美感。
2.这篇小说是围绕凤仙花来写的,为什么中间插入“捻蚕丝”的情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3-05更新 | 12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夜   

魏巍

雪夜。在前方,也有动听的锣鼓声。

现在周仆正坐在知琴里的一个茅屋里,守着他那盏旧马灯,动情地听着远远近近的锣鼓声。这是各连的战士们,正在赶排节目,准备明天的庆功大会。几天以前,各兄弟军已经隐蔽地突然地迫近了“三八线”。一场新的搏战就要开始了。

二次战役结束以来的十多天里,周仆虽然忙碌,却特别愉快。整个师穿插成功,受到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本团虽然因为陆希荣的事件受到批评(陆希荣受到留党察看、降职到第六连担任连长的处分),但整个成绩是肯定的。红三连的事迹轰动了全师全军,整个部队充满着喜悦和欢腾。

周仆正在准备明天庆功大会的讲话,电话铃叮叮地响起来。

他拿起耳机,是师长的声音。

师长是询问派出的侦察组回来了没有。“千万不能大意。”师长说,“如果回不来,要再派一个侦察组去。这件事关系到全军的行动。”

周仆连声答应:“现在雪下得很大,我量了一下,已经有一尺深了。我估计咱们最担心的事情,可能没有问题。”

“靠估计不行!”对方纠正道,“我刚才也到外面走了一下,雪是不小,但是风并不大。现在风比雪重要。能够厉厉害害地刮上半夜才好。”

“请首长放心吧,”周仆说,“如果两个小时内他们回不来,我马上再派一个组去。”

说完,他挂上了耳机。

周仆原来的构思被打断了。他的心飞到了几十里外白茫茫的临津江畔。现在离新的战役发起只有两天时间,而这条江水还没有完全封冻。据报告,昨晚,江的两岸倒是结冰了,但江心仍激流翻滚。这正是全军上下所一致关心焦虑的问题。

两个小时以后,响起了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二营教导员李芳亭报告说:陆希荣在查哨时被特务打伤,倒在雪地里。

周仆立刻打电话,命令团保卫股长前去搜查。

过了一段时间,电话铃又急促地响起来。保卫股长请求周仆最好能够亲临现场。

周仆匆匆沿着山径向靠近沟口的一簇人家走去。夜色被雪光照得相当明亮,但是雪很深,山径完全被大雪掩盖住了,没有走出几步,雪就灌到靴筒里。大雪仍在继续飘落,大朵大朵的雪片不断地飞到脸颊上。

周仆赶到二营六连的驻地,陆希荣已经被抬到屋子里去了。大门口站着一簇人正在嘁嘁喳喳地低声议论。

“特务捉住了没有?”周仆赶到跟前忙问。

“捉个鬼吧!”那个低矮粗胖的保卫股长冷笑了一声,“这是自伤。”

“自伤?”周仆一惊,“确实吗?有根据吗?”

“这种事别想瞒我。”保卫股长摸摸他的少白头,又冷笑了一声,“你去看看,连伤口都是黑的。”

“的确是自伤。”医生也说。

“要搞确实。”周仆说,“这种事可不能马虎。”

“这还有什么不确实的?”保卫股长说,“他还事先伪造了特务的脚印,结果一直是他老先生自己的脚印。……这个怕死鬼还真是煞费心机哪!”

周仆怒火上升,推开院门,大步闯到屋子里。

陆希荣长长的身子蜷曲在地上,正在大声小声地呻吟。一看政委进来,哼得更起劲了。

“政委呀,政委呀,”他带着哭腔喊,“我这个人怎么这样倒霉呀!……眼看新的战役要打响了,我下定决心洗刷自己的错误,没想到狗特务一枪就把我扣倒在雪地上了!”

周仆弯下腰往他的裤腿一看,果然腿肚子上黑乌乌的一片。

“我,我真倒霉呀,政委,”他还在喊,“我真想不到呀!”

“你真不觉得可耻!”

周仆厉声地说,把门一关,就走了出去。

“把他马上送卫生队!”他吩咐人们,“处分问题以后另外讨论。”

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地说:

“看起来还是估计不足,想不到他会走这一步。”

“这也难怪。”李芳亭说,“他感到他追求的一切都破灭了。前几天,他降了职来到六连,我就赶快跑去跟他做工作,他反而说:‘老李,你别再给我上政治课了,我一切都完了。你们都是前程远大的人,你们就好好干吧!’……瞧,这是什么话!”

周仆点点头说:

“确实,这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的毁灭!”

周仆回身向团部走,胸脯里像塞了一团脏东西似的恶心和难受。

走了不远,忽听前面路边有人唤他。是侦察班长老牛的声音。周仆大步赶过去,见雪地里站着三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

“你们可回来啦!”周仆抢上去同他们握手。一只只大手,全冻得像冰棍似的。

“没问题啦,政委,没问题啦!”老牛兴奋地说。

“江心也封冻啦?”

“都冻住了!”

“冻得结实不结实啊?”

“结实极了!”老牛说,“我们在冰上爬到江心,生怕冰薄,后来我们站起来,跺了好几十脚也没事儿。正在这时候,哧地一声来了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了。我走过去一看,冰窟窿呼呼地朝外冒水,伸手往下一摸,冰层足有半尺来厚,当时真想背一块来给首长看!”

周仆高兴得哈哈大笑,从内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热爱,他真想用双手抱着来亲亲这些可爱的战士们。

“你们到南岸去了没有?”周仆又问。

“上啦,上啦。”老牛说。

“好好,”周仆又亲热地握握他们的手,“你们赶快吃饭休息去吧!”

周仆心中十分愉快,迈开快步向团部走去。敌人的夜航机在云层里时远时近地嗡嗡着,丢着照明弹。在照明弹的亮光里,可以看到大朵大朵的雪片,好像万万千千只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各个连队赶排节目的锣鼓声,也显得更加起劲,更加动听了。

(节选自《东方》,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突出了两人的务实作风,也体现出师长对周仆不信任。
B.周仆“叹了口气”“若有所思”,表明了周仆认为前几天对陆希荣的降职处罚不太妥当。
C.周仆回团部时“恶心”“难受”,是陆希荣在新战役打响前被特务击伤而让他心情沉重。
D.周仆两次与侦察组的战士握手,既是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也是对他们的欣赏与赞许。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节选部分善于用自然环境来烘托人物,如结尾写大朵的雪片,好像白蝴蝶得意扬扬地翩跹飞舞.烘托了人物愉快的心情。
B.小说的语言描写既刻画人物,如保卫股长的语言表现了他对陆希荣的厌恶;也推动情节发展,如周仆与师长在电话中的对话。
C.“浑身上下都是雪,像三尊白皑皑的石膏像一般”,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侦察组战士在恶劣环境中不辱使命的精神。
D.小说节选部分讲了雪夜发生的几件事,其中的人物形象交相辉映,不仅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3.小说节选部分数次写到“锣鼓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4.魏巍善于塑造群体英雄形象,本小说塑造了侦察组成员感人的群体形象,他们身上有哪些令人动容的精神?小说又是如何表现这些精神的?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
2022-07-06更新 | 14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鹰

蒋冬梅

①他想起四十年前的那只白鹰了。那时村庄里的男人,人人胳膊上架着一只鹰,可哪只也比不上他的白鹰俊,他逢人就说:“看,一只海东青!”

②他们的先祖从前住在黑龙江两岸,男人们很多都是“老鹰达”。每到冬天,他们千里迢迢到北海去捕鹰,登上峰顶的峭壁,直捣鹰巢,掳走幼鹰。大鹰和他们在险峻的山尖上争战,巨大的鹰翅掠起疾风,铺天盖地袭来。有的捕鹰人难以招架,从崖上摔下,挂在半山腰的巨石上,任凭风把他们的尸骨吹干冻透,像一幅岩画贴在崖壁上。

③鹰来的那天,他摘下蒙在鹰头上的皮鹰嘴子,亮光刺激了鹰眼,鹰暴怒地抖动毛羽,眼中射出一道利剑,凌厉之气直向他杀来。那鹰一身青白带黑的毛,像一只勾了墨的白瓷瓶。“得好好熬一熬它,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对父亲发着誓愿。父亲驯了一辈子鹰,却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这不是谁赢谁输的事儿!”

④他不懂这话的意思,只知道驯鹰都得按老办法来。他把自己和鹰关进一间小屋,小屋框起的方寸之地,遮挡了白鹰往日的天空。白鹰被一段铁链拴在木杆上,边上摆着羊肉和清水。他试探着挑起一块肉凑近鹰嘴,拿出老驯鹰人的架势,像念咒语般呼唤着:“这这、这这。”可白鹰像一个被困的王者,头连动都不动一下,目光凛冽不可侵犯。他有些心急,又探,再探,动作多少带些赌气的成分。白鹰暴怒地飞腾起来,一双带钩的铁爪狠狠抓向他,可刚一凑近他,又被铁链狠狠地拽了回去,一些毛羽在空中翻飞。他捡起那些毛羽,捧在手心里,像捧着从佛像上掉下的金漆,心疼极了。

⑤看来,驯鹰不能心急,硬熬不如巧熬。他把白鹰带到屋外让它透透气。天色渐暗,白鹰眼中射出的光折断在黑暗之中,他假装不再理会鹰,升了篝火烤起来。天上一轮月,地上一堆火,映出白鹰扑棱起的巨大翅膀,夜色把它们勾勒成一对出鞘的长刀。

⑥熬鹰也是熬人,人和鹰两军对峙,都已精疲力竭。当他把鹰带回小屋时,他困得张不开眼皮,白鹰也趁机眯起了眼。人还能赢不了一只鹰?他跑到外屋,浸了一脑袋凉水,转头钻进屋,声嘶力竭地吼了一曲祖辈传下来的熬鹰调:“你是哪山生来哪山长?哪座高山去捕食?哪个大洼来背风?今天上山把你请,把你请啊把你请,来我家中敬一敬,你不喝来我不吃,你不睡来我不歇。”

⑦轻易屈服的绝不是一只好鹰。他粗野的嗓音像一只小棒槌敲打鹰的耳膜,鹰暴怒起来,冷不防报复性地给了他一爪。他也不擦手上的血,还是不停地唱,声音里满是真诚,直到嗓子哑得完全发不出一丝声音。

⑧第三天天亮的时候,他饿得眼冒金星,手上鲜血淋淋,鹰也铩了羽,低着头喘息。当他把一块羊肉放在掌心伸了过去,鹰一口叨起狼吞虎咽起来。他试着抚摸鹰胸口的羽毛,白鹰的目光软了下来,低头承接着他的善意。他会心一笑说:“嘿,你看,打了个平手!”冷不防眼前一黑,他一头栽倒在地。醒来后,他对父亲说:“鹰熬成了!”父亲不紧不慢地说:“可没那么容易!”

⑨当他和鹰同吃同睡三个月之后,他走到哪,鹰跟到哪,白鹰稳稳地站在他的肩膀上,像他背着的一支剑。就算他解开鹰脚上的铁链,鹰在天空追逐一朵云,最后还是像归巢的鸟,落回他的手臂。父亲看见了说:“出去逮一只山鸡试试吧。”

⑩他架着鹰一头扎进屋外的北风,等日头快沉落草莽之时,不远处的草窠中飞出一只山鸡,展着五彩的长尾划过天空。鹰头上的顶毛突然开了一朵花,只一瞬间,就如一道白光和山鸡卷在了一起。当山鸡的哀鸣响起,他踉跄赶过去的时候,鹰正落在一株大树上,看见他过去也没有飞下来。

⑪如果一只鹰起了走的心,那只能试试“摆床子”的绝技了。他掏出切好的鲜肉,按着老辈传授的秘诀,不断变换着抛肉的花样,柔声叫着:“这这、这这!”这是他和鹰之间的秘语,他知道鹰听得懂。可是鹰既不飞走也不落下,静静地和他对望着,站成两座雕塑。

⑫第二天早上,他发现鹰不在树上了,一阵伤感涌上心头,数月间投入的感情把他的心揪疼了。他失魂落魄地往回走,突然一声鹰唳划过,白鹰驮着旭日而来,周身金光,一对羽剑自由挥斩着苍穹,转瞬又昂头冲击高空,似一只镖射向太阳。

⑬他伸出手臂,白鹰还是落了下来。他不舍地抚摸着鹰的身体,解开了它脚上残留的绳绊。一瞬间他就决定了,突然向上扬起手臂,把鹰抛向空中大喊着:“你去吧!”白鹰振翅而起,却在空中来回盘旋着不肯飞走,像在完成一场告别仪式。

⑭他的脸上淌满了泪,耳畔仿佛又响起那首熟悉的儿歌:“阿玛去北方,额娘守家门。高山悬崖上,请只海东青。交给大人们,换来粗布衣。身披白玉衫,不是捕鹰人。”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注】①海东青:最名贵的猎鹰品种,被称为“万鹰之神”。②老鹰达:鹰的首领。③白玉衫:满族人用猎鹰追捕天鹅,以天鹅胸脯上的绒毛制作白玉衫作为贡品。
1.第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2.父亲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3.结合3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分析“他”与白鹰相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4.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下列材料的看法。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

——《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2022-11-14更新 | 1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