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146769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枯荷雨声

聂鑫森

这个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隔着透明的玻璃,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城中这一大块地方叫雨湖公园,处在上湖的听荷楼是个茶社。游千闻家在不远处的一条巷子里,步行二十分钟便可到达。以往他很少来喝茶,眼下退休了,闲得骨头发酸,便喜欢坐在一楼喝茶,他觉得此处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他的父亲是个中学老师,常讲解些古典诗词给他听,游千闻最有印象的是唐代李商隐写荷的两句诗:“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稀疏的雨点击在枯残的荷盖上,声音萧瑟、低沉,很清寂。

游千闻干的工作就很清寂。

他是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管网探漏工。这个工种很多人不知道,他们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见他们一面都难。每夜十二点上班,到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和同一个小组的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着哪一条管道有漏水的声音,然后确定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

游千闻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仿佛听见堤坝决口的雷霆之声。

游千闻下班后回到家里,吃点简单的早餐,赶快睡觉。中午起床后,吃过午饭,再睡到下午四点起床。然后,看看书,读读报。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

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职业特征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本公司员工千余之众,除探漏班的几十人之外,别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终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个了不起的人物。

退休后的第一个夜晚,游千闻睡得很早,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和我一样可以消消停停过日子了。儿子在外地已成家立业,尽可放心。家务事你无须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吧,听听雨,聊聊天,而且听雨就像你还在上班探漏。”

于是,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先前上班和下班,都要经过雨湖,特别是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像一个人的最佳年龄段。现在,繁华已被风吹雨打去,荷叶枯残,褪去了碧绿,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正如人生的老境。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店堂里响起脚步声。

游千闻转过脸一看,是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的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一个轻巧的折叠木画架。

年轻的女服务员,从柜台后走出来笑脸相迎。

“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

“七十岁了,你真正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一边喝茶,一边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一次退休教师的美展,还命题让我画枯荷。听说荷楼边的枯荷很好看,我来写生打草稿。”

“枯荷有什么看头!”

“小姑娘,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有的却活得自尊,神清气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我就是后者。”

伏老忽然用手指了指游千闻,说:“还有这位老哥子,也是后者。他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伏老边说边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我来之前,你一定是在看枯荷。”

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草草几笔就有形有神,请老哥子指教。”

“我太有幸了,观老哥子画画,等于当面聆教。”

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也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又去忙什么事了。

游千闻却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也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和稿纸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游千闻“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这般“落寞”有不再忙于工作的空虚,也有人到暮年的感伤。
B.游千闻以看自来水管网图为乐趣,平日里听到滴答漏水声全身就会绷紧,这些都体现他热爱工作、敬业勤勉的特征。
C.小说结尾游千闻赏荷时不复之前低落的情绪,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恢复了青春活力,能和年轻人一样发光发热。
D.“伏老”和“游千闻”虽然步入了生命的暮年,但不自哀自怜,仍“有形有神”,都可谓是“枯荷的知音”。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插叙游千闻的工作细节和他在妻子的劝说下到听荷楼打发时间的情节,小说内容更丰富完整,情节展开更合理。
B.小说第三段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让作品更具文学性,也能突显游千闻较高的文学修养和生性喜静的性格特点。
C.小说娓娓道来,叙事语言平实自然,写景语言优美典雅;记叙与描写浑然一体,使整个作品富有情致,颇具特色。
D.作者给人物起名别有意味,游千闻的名字既契合其职业特征,也暗示了他的性情与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3.请简要分析“伏老”这一人物的作用。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我一支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支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浑身会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讯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手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努了努。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努了努。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我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

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支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做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地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卜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地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敌机在上空盘旋,寻找着目标。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支枪吧!哪怕是一支短枪也好,为了沂蒙山臂上的枪眼,为了碾旁那黑褐色的土地,更为了这花似的小嘴,为了幸福和理想,给我一支枪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对“死去的村庄”的具体描写,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敌人的凶残、部队作战与百姓生活的艰辛。
B.“呆板着脸”“不露笑脸”等神态描写表现了大嫂丧夫后内心的麻木、迟钝以及对“我们”不欢迎的态度。
C.“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运用动作描写刻画了营长的形象,营长越沉默就越体现了他内心的波动。
D.小说虽以简笔勾勒人物,但能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塑造出如大嫂、营长等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2.关于小说中“黄豆”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黄豆为重要物象,主要情节围绕“给我一支枪”展开,这样使小说情节更加集中、紧凑。
B.营长把黄豆“摆成了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份和战争背景。
C.大嫂从炒好的豆子中取出两颗放在了孩子手里,写出了一位普通母亲在大义和小家之间的纠结、挣扎。
D.营长喂孩子吃黄豆时温馨的场景与空袭警报响起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和平、安宁的珍贵。
3.小说中“我”多次发出“给我一支枪吧”的呼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其中的用意。
4.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小说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2023-11-20更新 | 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矿上来了个陌生人

贠靖

查勇就是在去鄂尔多斯草原小纪汗镇的路上遇到老麦的。刚从矿井上来的老麦,穿一件蓝色制服,戴只头盔,脖子上系一条沾满煤屑的白毛巾,浑身上下黑得像根黑矸石。

查勇老远地就将头伸出车窗:“老乡,刚从井下上来呀?请问,去可可盖矿怎么走?”

老麦咧嘴笑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哦,那边——”头顶上耀眼的阳光撒下来,照在他黝黑发亮的脸膛,显得愈发的生动和棱角分明。“还是我带你去吧,你也不像本地人,一时半会怕不一定找得着呢。”

“那可就谢谢你啦!”查勇拉开车门,自我介绍道:“我是从西安过来的,找矿长谈点事。你呢?听口音也不像本地人。”

“我嘛,老家是渭南那边的,一年多没回去了。”

“那可巧了,我老家也是渭南的。”俩人越说越近乎。

查勇掏出纸烟递给老麦,老麦摆摆手:“我平时从井下上来抽两口提提神,不过去年矿上体检,查出来肺上有点毛病,就不抽了——矿区粉尘大。”

查勇喔了一声:“不严重吧?”

“没事,小毛病。”

“家里还有什么人?想家吗?”

“说不想是假话。”老麦挠着头,“家里老爹七十多了,常年躺炕上,离不了药。一个女儿才上初中。”

“那你还来这么远的地方?”

“没办法呦,要养家哩!”老麦说,“苦是苦了点,可一个月能挣几千块钱哩。只是辛苦了老婆,我要是晚上下井,她就跟着提心吊胆,直到我从井下上来报了平安,才能安心去睡。”说到这,老麦眼圈有些红了。发现小老乡在扭头注视着他,老麦慌忙转过身去擦擦眼睛。

远处的草地上,一匹白色的老马在安闲地吃草,旁边一匹灰色的马驹静静地依偎在妈妈身边。

看着老麦带着的陌生人开车来到矿区,下了车这儿瞅瞅,那儿看看,最后走进了矿长办公室,大伙就觉着他不像个好人。

若不是后来矿上那帮一块下井的兄弟围过来,瞪着血红的眼珠子冲他吼着:老麦,你是要砸了大伙的饭碗吗?他还以为那个叫查勇的小老乡是来找矿长倒腾煤的。原来他是来找矿长谈煤矿无人开采的。他说,用了他们的设备,井下作业面人数至少可以减少三分之一,出煤率可提高三成以上。

矿上已炸开了锅。老麦蹲在地上抱着头,后悔不该把小老乡带到矿上来。

晚上老麦仰面躺在四处漏风的石棉瓦棚子里,扭头瞅一眼横七竖八躺在通铺上的兄弟,睡意全无。

十几年前,矿上出过一次透水事故,看着朝夕相处的矿工兄弟从井下抬上来,家属扑上去呼天抢地,大伙就默默念叨着,什么时候能坐在地面用机器把煤采上来就好了。但真到了这一步,大伙还是担心上了机器,这么多人去干啥。

老麦穿上外套,摸索着拉开门,风呼地一下刮了进来。他一转身闪到门外。

草原上的夜色清新而静谧,淡淡的雾气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满天的繁星低低地悬垂着,又大又亮,似乎伸手可及。浓郁的清草味扑鼻而来,青草沾满了露水,踩上去柔软而富有弹性,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草原的夜色竟然这样美,而他却没有一丁点儿欣赏的心情。

查勇第二次在镇上见到老麦时,老麦那眼神似草原上的猎人遇见叼走羊羔的柴狼一样,狠狠地瞪着他,充满了敌意。

查勇笑嘻嘻问:“老乡,你这是咋啦,生谁的气呢?”

“生你的气!”老麦抬起头满脸胀红,“你为啥要上那自动掘煤的机器?你上了它我们这些人去干啥呀?都上有老下有小,要养家糊口哩!”老麦显然有些激动,肩膀微微地颤抖着。

“原来你是因这个生气啦?”查勇盯着老麦,“你听我给你说,我们上这套系统,就是想把大伙从井下解脱出来。在煤矿工作,主要就是安全问题。你不也说了,轮到你下井,老婆就在家里煎熬的什么似的。不过你放心,我保证不会有一个人丢掉饭碗。”

“说得轻巧。”老麦鼻孔里哼了一声,“我才不会上你的当哩。”

几个月后,可可盖矿护盾式智能化快速掘进系统和综掘机+钻锚平台快速掘进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了几代煤矿人“坐在地面采煤”的梦想。

果然如查勇所说,矿上没减一个人。经过培训的煤矿工人摇身一变,成了智能化采掘系统操作手。他们在地面平台通过远程控制,操作井下设备进行煤炭开采。视频画面清晰,信号稳定,实时对话流畅。

井下的矿工只有在出现异常情况时,才需要拿着遥控器去干涉处理。大伙也脱离了高粉尘、流通不畅的工作环境,摆脱了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和地下作业的危险。万一发生意外被困,地面控制中心也能很快掌握被困人员所在位置,快速救援。

没想到他还真为矿工兄弟们办了件大好事。矿工兄弟们一个劲地嚷嚷误会了他,让老麦联系,说要把他请过来,到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包里去吃烤全羊,喝马奶酒,以最隆重的方式来答谢他。

但电话打通,查勇一个劲儿地表示抱歉,说他去外省了,那里新上了一个项目。说等他回来,一定来小纪汗看大家。

老麦挂了电话,悄悄地走开了去,站在山坡上瞅着远处的草原。

深蓝的天穹上浮着几朵白云,风儿轻轻地亲吻着草尖,成群的牛羊相互追逐,安闲地吃着青草。远远眺望,似团团白云在草原上蠕动。忽然,草原深处传来一阵浑厚悠扬的马头琴声。老麦转过身去,眼睛湿润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展开的地点是鄂尔多斯草原的小纪汗镇,矿井、马头琴等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B.查勇最初路上遇到老麦时就喊他“老乡”,说明他已从口音中判断出老麦是自己的同乡。
C.老麦从矿友们口中得知查勇的来意后,后悔带路,也担心自己和矿友们未来的工作去留。
D.引进智能化系统后,矿区工作环境得到改善,也没有裁员,大家才明白原来误会了查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善于通过人物对话,比如查勇与老麦的两次谈话,向读者详细展现矿井的工作流程与查勇的心理活动。
B.小说的情节颇有波折,围绕陌生人可能带来的减员风波展开,融入了老麦的心理活动和矿友们的情感变化。
C.小说的细节描写真实生动,如开头写两人相遇,蓝色制服、头盔、沾满煤屑的白毛巾等显示了老麦的身份。
D.小说设计了不少巧妙的伏笔与照应,如两人一开始的抽烟话题,对应后文写大伙脱离了高粉尘的工作环境。
3.小说中的画线部分是对草原环境的描写,试分析各有何作用。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陌生人查勇,还是老麦?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2023-04-25更新 | 8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牧人   

阿尼苏

十年前的盛夏时节,我坐在院门口的杨树下发愁。阿爸将旱烟锅子背在身后,慢慢走到我跟前说,留下来做牧人,还是往外面闯荡,你自己来定吧。暮色将至,晚霞映红了西日嘎草原。阿爸高大的身躯在栅栏上拉出长长的影子。西日嘎是一个多么荒凉的地方啊!我的感慨发自内心。我说,阿爸,我出去闯闯。声音小得自己都没有听见。阿爸转身回屋,影子也缩进屋内。额吉从屋内发出一声长长的感叹。

我先是在北方的几座城市做苦力,后来去南方学习厨艺,在一家酒店做后厨。十年的时间于我而言,漫长得像是被定格成的几帧图片,又飞快得像是黄骠马奔驰而过时带出的一阵风。多少个夜里我怀念起西日嘎草原和两位日渐年迈的老人。我悲伤的怀念开始载不起我曾经的倔强,回故乡对我来说是早晚的事情了,只是缺少说服自己的理由。当我接到额吉的电话后,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归途。

在西日嘎草原上,有拉马头琴的人,有拉四胡唱乌力格尔的人,但拉西那干潮尔的人唯有我的阿爸。阿爸曾说西那干潮尔是从祖辈传下来的瑰宝。我小时候,阿爸逼着我练琴。我总是趁阿爸不注意,偷偷溜出去,到草地上撒野。那时,我真的觉得西那干潮尔的声音太单调了,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音,而且音色低沉,不像马头琴和四胡那样油亮。有一天我摔断了自己的琴,将痛苦的感受讲给阿爸。阿爸忧伤地捡起我的琴。从此,阿爸不再教我拉琴。

阿爸生命的最后几天选择回到西日嘎草原,他说得最多的就是墙上的西那干潮尔和窗外的黄骠马。我鼓足勇气,取下西那干潮尔,轻轻擦拭上面的灰尘,坐在炕沿上,笨拙地拉起来。

我跟额吉说,我以后不再离开西日嘎草原了,我要做一个纯粹的牧人,还要做一个西那干潮尔的传承人。额吉一边点头一边流泪,我判断不出额吉是喜是悲。我就这样成了西日嘎草原上的牧人,白天放牧夜里拉琴。我拉琴的消息逐渐扩散,村里的年轻人总是用一副不屑一顾的眼神看着我。我理解他们,他们却无法理解我。

直到遇见斯琴图。斯琴图的羊群在河的另一边吃草,那时我还不认识他。他的羊群把他折腾得够呛,一会儿到半山腰,一会儿到山脚,一会儿到河边,一会儿去树林。我没有见过这样的羊群,像是有意识地在为难主人一样。相比之下,我的羊群很规矩。有时我突然来了兴致,背上西那干潮尔放牧,我坐在草地上拉琴。听到琴声,黄骠马和一些老羊会流泪。这是我亲眼见到的。

斯琴图来的时候,我多多少少捕捉到了他内心的一些想法,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们很相似,这种东西用眼睛就能捕捉到。他的内心深处隐藏着巨大的孤独,只有同样的人才能洞见。我不知道,他有没有洞见我的内心。他走的时候,草原在他身后晃荡着。

望着他离去的背影,我觉得有了知音。有一天黄昏,我圈好羊,吃过饭,本想到马棚里拉会儿琴,但我莫名其妙地把黄骠马牵出来了。我走在一条并不十分熟悉的路上。草原与黑夜重叠的时候,我感觉走入了一场梦里。我就这样慢慢摸索着前行,我的梦里是一个未知的世界。西那干潮尔似乎有了神圣的使命,哪怕一阵细微的风,都能吹响她神圣的音符。

我在夜里走回了家。我以为自己变成了真正的牧人,早上喝完额吉熬的奶茶,吃完额吉拌的酸奶炒米后,穿上蓝色蒙古袍,打开羊圈门,稳稳当当骑上黄骠马,赶着羊群向西日嘎草原深处进发。我在布日古德山的岩石下乘凉,黄骠马日行夜行有些累,我让它自由自在地吃草、休息。我的羊群不像斯琴图的羊群那样淘气,它们没有我的追赶似乎不愿动地方,既懒散,又开心地吃草和嬉戏。我甚至可以在岩石的影子下打上一阵盹儿。我愈来愈喜欢这种看似懒散,实则十分辛苦的生活。我喜欢上了草原的残酷。我喜欢上了烈日和暴雨。

听斯琴图的阿爸说,羊群在都沁恩格尔草原一直很安静,安静地吃草,安静地饮水,安静地休息……直到今年夏季,灰蒙蒙的天空下吹着阵阵凉风,同时酷热以更加严酷的形式砸下来。羊群变得很不安分,有时四处逃窜,有时聚到一起朝着一个方向狂奔。被羊群拖垮的斯琴图气愤地说,没有一只听话的羊,把羊群卖掉算了。一向温和的斯日古楞老阿爸,用旱烟锅子重重地敲打儿子的头,随后叹了一口气说,米尼呼,我们离了羊群怎么生活呢?斯琴图问,那我们往下怎么办?老阿爸说,你跟着羊群走吧,我等你们回来。

就这样,斯琴图跟着羊群走了。

我好多天没有去斯日古楞老阿爸家里了。白天,我把羊群赶到河边,找一个高一点的位置,去瞭望都沁恩格尔村。斯日古楞老阿爸在做什么?斯琴图什么时候回来?我心里不断重复问自己这两个问题。

有一天夜里,我给羊群拉完一首曲子,骑上黄骠马,慢慢朝着斯琴图远去的方向走去。黄骠马缓缓爬上一个山坡后,面对空旷的黑夜不再前行。它不是胆怯和懦弱,它停在这里,必然是个缘分。我下了马,面对无尽的黑夜拨动琴弦。这时,从远处的都沁恩格尔村传来另一把西那干潮尔的声音。我听到从黑暗深处,走来一大群羊,羊群发出咩咩的声音。与此同时,我听到了一声清脆的口哨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日嘎的荒凉让“我”希望逃离,寻找容身之所,阿爸转身回屋和额吉长长的叹息使“我”明白远离家乡的决定没有得到支持。
B.外出闯荡十年的“我”辗转做过各种活计,发现当初的倔强被悲伤替代,在异乡缺乏归属感,母亲的电话是我回去的主要原因。
C.村里年轻人对“我”拉琴不屑一顾的眼神表明这种传统乐器不被年轻一代接纳,“我”理解他们,是因为我也有过对它的排斥。
D.结尾黑暗深处一声清脆的口哨声暗示斯琴图的回归,他和“我”一样有过孤独,迷失过,但最终都找到了让人安心的精神家园。
2.下列对本文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从回忆入手,叙述上以顺叙为主,兼有插叙,如第三段补充小时候父亲教琴的情节,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B.小说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以散文化的笔调,在看似舒缓的叙述中,带给读者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C.黄骠马和羊群有象征意味,真实表现了西日嘎牧民的困境,而斯琴图驯服羊群表现了人物的坚韧和生命的坚强。
D.小说气质独特,以情绪描写与心灵独白见长,文中描写的景物带着迷离的草色,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感受与观察。
3.小说标题“夜牧人”有多重指代,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小说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
2023-07-01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