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7 题号:1469925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版本学领域里,凡治经学,穷究一字一句的涵义,在版本上务求善本,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规读过几本古书的人都知道,任何古代文籍,因版本不同出现某些文字差别,以至含义全非。《红楼梦》也是这样。

曹雪芹是以毕生心血铸就《红楼梦》这部旷世奇书。由构思创作修改,直至成书,经历了很不寻常的过程。研究此书的版本,也可从中了解和探索这部巨著构思创作和成书的复杂过程。

此书创作的初期,即“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期间,可以想见当时形成了诸多稿本,但其面貌如何,已无直接的版本资料了。今人只能于某些文字记述中,间接推测某一种本子的状况。研究者都已注意到,清人富察明义《绿烟琐窗集》中的《题红楼梦》二十首诗,涉及一些书中的情节。与迄今尚在流传的任何一个本子相比,差异都是很大的。如其中第四首“扇纨遗却在苍苔”,第五首“三尺玉罗为手帕,无端掷去又拋来”,第六首“错认猧儿为玉狸”等等,都为今本所无。而第八首“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今各本中,有贾宝玉为麝月梳头的情节,与此不同,但又似有某种关系。当然也有可能,那个本子中有宝玉独留小红为他梳头的情节。富察明义的这些诗句,言之凿凿,与今本异者,不可能是记忆有误。最大的可能是他读到的一个本子,书名是题为《红楼梦》的,其中就有诗中所咏的情节。甲戍本“楔子”中,有“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以及“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诸语,可见曹雪芹一度曾用过《红楼梦》这个书名的。从这些有关的版本资料看,在披阅增删期间,小说的情节曾有较大的更易,成书过程相当复杂。

后期各种本子,都还存在直接的版本资料。各本之间的异同,更是有规律可循。我们于这版本异同中,探究诸本之间的缘属关系。戚序本,来自王府本。从王府本到戚序各本,构成一个早期钞本的独特分支。这个认识,只能从这几个本子与其他各本的共有异同中得悉。程甲本问世,《红楼梦》的流传进入梓印阶段。嗣后,各种镌刻本相继于坊间出现。于是,我们从各印本之间,以及印本与各钞本之间,因文字异同而推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在读者中广泛流传的各种梓印本,都是在程甲本的基础上形成。而程甲本,又是来自早期钞本梦觉主人序本。

任何有过一点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人的思想观念,常常是处于复杂的发展演变之中,而这个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子,正是作者各个阶段思想观念的纪录和反映。了解作家思想艺术观念及其发展演变,知人论世,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是必须的。初稿成形后各个时期的稿本,亦各有异,如从甲戌本到己卯庚辰本,不少差异是因曹雪芹本人修改形成,各代表曹雪芹不同创作阶段的思想艺术状况。此中亦反映出曹氏思想的演变。《红楼梦》的版本异同状况,也是了解曹雪芹思想艺术观念发展演变的直接材料。了解《红楼梦》版本,是校勘一个善本的必要步骤。今存的所有本子,几乎都存在传抄的讹误或后人随意而下的改笔。今人校勘整理的本子,如果供一般读者阅读,应该尽可能是个接近原著的善本。

(摘选自林冠夫《红楼梦纵横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可以订正不同版本之间可能会出现的文字错误。
B.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可从中了解作品构思、创作和成书的复杂过程。
C.研究《红楼梦》的版本,可以了解曹雪芹的思想艺术观念及其发展演变。
D.研究《红楼梦》的版本,是校勘善本的必要步骤,使今本完全恢复原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题红楼梦》诗为例,说明《红楼梦》修改增删较大,成书过程复杂。
B.从写作经验的角度来看,作家作品的修改过程是其各个阶段思想观念的反映。
C.文章围绕“版本研究”展开,由分到总,阐述《红楼梦》的版本研究的意义。
D.文章用“可以想见”“可能是”等词语,对观点的表述作出限制,表达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曹雪芹初期对《红楼梦》修改了五次,形成了较多版本,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文字的比较,推测出多种版本的情况。
B.富察明义诗中“留得小红独坐在,笑教开镜与梳头”的情节,与今本中“贾宝玉为麝月梳头”的情节并不相同。
C.《红楼梦》版本中,来自王府本的戚序本属于早期钞本,从戚序本问世起,《红楼梦》各镌刻本相继出现在民间。
D.富察明义所见为《红楼梦》,曹雪芹却以《石头记》称之,所以小说在修改中情节有较大更易,成书实属不易。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攸关技术的刺激下,一个问题赫然逼显出来:人是什么?所谓攸关技术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那么,如果孔子生活在今天,面对攸关技术,他会怎样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

孔子对作为类存在的人是非常关切的。《论语》载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朱熹解释: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这是说,比起动物来,孔子当然更关心人。在孔子看来,个人的肉体生命具有崇高的价值,因此,他说:未知生,焉知死?孔子之所以重视肉体生命,是因为肉体乃是父母给予的。但是,如果肉体生命可以不由父母给予呢?这正是攸关技术所提出的严峻问题。攸关技术不仅能够部分地制造出人的肉体,而且甚至能够整体地制造出人的肉体。这就是攸关技术在肉体硬件方面造人。这就表明,肉体的存在并不足以保证人之为人的独特存在,即不能界定人的本质,因为动物也有肉体的存在;不仅如此,基因技术使得人造的肉体生命存在成为可能,如克隆人。

过去的观点认为,技术纵然能造出人的肉体,却不能造出人的心灵。与本文的话题密切相关,儒学中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论题,即人禽之辨。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孔子是从三个方面来综合地阐明人之,进而揭示人禽之辨的。其一,人虽然并不能生而知之,但是先天地具有能知的智能。但是,认知能力并不足以保证人之为人的特有本质。人工智能不仅能够储存、记忆知识,甚至还能够温故而知新。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不仅远超动物,而且在许多方面都远超人类。其二,对情感的强调,是孔子及儒家的一大特色。著名哲学家蒙培元先生甚至将儒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界定为情感哲学,指出人是情感的存在,以揭示人的本质。然而人工智能不仅具有了认知能力,而且可以具有情感能力。目前,一些科学家正在研究情感机器乃至于情感机器人,意在通过感性工学”“情感计算等技术来创造人工情感。其三,有一种哲学观点认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自由意志。孔子无疑具有自由意志的观念,因为孔子认为:人可以选择,也可以选择不欲。选择,例如从心所欲不逾矩;而选择不欲,例如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然而,基于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也可以具有意志能力。因此,学者指出:自由意志乃是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和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棘手难题之中的硬核,人类在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考验最终都会还原或归结为对其自由意志的挑战。

综上所述,当出现人造人的时候,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并不足以成为的定义。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孔子对的上述种种本质规定就站不住脚呢?其实不然,上述一切均非孔子的最终回答,因为在孔子那里,人之为人的上述种种规定背后还有其更为根本的根据,那就是。为此,必须纠正长久以来对孔子的一种误解。自从西方的人本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孔子的思想就被视为一种人本主义。其实,孔子所继承和发展的中国前轴心期的古老传统,并非人本主义,而是天本主义。所谓天本主义是说,一切皆出于天而归于天,此即孔子所说的唯天为大。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孔子的最终回答乃是:人是天然的存在者,而不是什么人造的东西。所谓天然’是说天使之然,即天令其如此这般。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这里的天生显然就是天然观念。对于天而言,人只是被创造者、被给予者,即是天生的、天然的。这也就是《诗经》所说的天生烝民,其命匪谌,孔颖达解释道,民生自有此性自有此性即人性自然天生即人性天然。孔子讲天生德于予,《中庸》讲天命之谓性,都是这个意思:人性或人的本质乃是天之所予。后来孟子讲人心的来源,也说此天之所与我者

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人是什么?以上讨论已经表明,人是天的创造物,即天然的存在者。如果要给下一个足以应对攸关技术挑战的定义,可以这样说:人是天然的意向性的智能存在者。因此,必须敬畏天命,即敬畏人的天然性与自然性。

(摘编自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的回答》)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攸关技术能在“硬件”方面造人,说明对于确定人的本质,身体并非决定性因素。
B.人工智能能够储存和记忆知识,还有学习能力,所以它的认知能力远超人类。
C.“情感机器人”的出现,证明了可以通过“情感计算”等技术来创造“人工情感”。
D.孔子开创了天本主义的儒家传统,但因为西方人本主义传入中国而遭到误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问人不问马,并非完全不关心动物,但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爱有等差”的观念。
B.马斯克公布“脑机接口”技术,意味着攸关技术有可能打破人与机器在心灵上的界限。
C.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体现主体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是一种自由意志的观念。
D.《老子》说“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其中的“自然”就是孔子说的人性“自然”。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孔子对人的本质的最终回答的一项是(     
A.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B.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C.人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
D.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2023-08-03更新 | 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写作的自然意识或者说自然性的内在特征和表现,并非草木虫鱼等寻常存在的生长规律及其在某些阶段的本体状态,或者朝露曦光、暮色山河等简单的自然时刻。天下万物,皆是一个整体。正如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中所说,“每个人都与他们的生身之人乃至周边生命有着难以割断的肉体与空间联系”。

在这个大的背景当中,文学的自然意识或者自然文学的概念才得以成立。如果仅仅是人,或者把人和万物分别单独看待和书写,文学的自然性和基调就不存在。“个体”与万物同在,它们和我们,与其他所有的生物都气息相通、相互作用。

如斯的景象,从其诞生之时起,就循环往复,永无休止,持续至今,也演变至今。万千事物都有共同的规律。有些物种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的原因,也在于它们遵循了事物和事物、同类和同类、“我”与“他者”之间永在进行的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种残酷性其实与群体生命此消彼长的本质、特性和现实性是相通的。文学书写的自然性,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当然包括万物在不同的环境、气候,以及周边的事物发生变化以后,所体现出的生命存在特征及其细微、独特、深切的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人和其他生物存在的诸多影响。

万物既是个性的,也是共性的。而个性才是其真正的存在价值。各种动植物的新鲜与美好、轰鸣与豁然,都是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的主要方面。当然,作为文学作品,自然写作并非对事物简单的描摹、观察与呈现,而应当找出万物对于自身的诸多影响,尤其是某个单独物种的任何一丝风吹草动和自身的嬗变,与我们这个星球的深刻牵连及其后果,可能发生的细微调整与重大改变等。

然而,万物的一些变化却是难以被人捕捉和发现的。一旦把事物固定,只在作品中书写事物的某一个侧面,而没有从一个侧面达到触类旁通,那么所谓的自然文学书写就会大打折扣。福楼拜说:“非凡的激情才能产生卓越的作品。”这种“激情”,应当是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由此及彼、由物及我的惺惺相惜,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而不是“我”以人的角度,甚至自恃智慧、高于其上的姿态,单方面地进行附会、解读,以及罔顾本质与其自身命运特质、变化规律的自说自话。在很多时候,我们只书写了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等,但在整体性上显得牵强。一个优秀的自然文学写作者,在精密观察与发现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对万事、万物全面的体察,即融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而不是把事物看成自我的一种情绪化排遣与故弄玄虚。其中的“体恤”尤为重要,在很多时候文学艺术的基本目的就是令读者从中体验到同声相求与同气相应。对于自然书写而言,可以细微到粒子量子、昆虫的盔甲,也可以将整个天地纳入针尖、指缝、须臾之间。

所谓的自然写作,简单而言,即自然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人对万物的观察和态度。自然文学写作,应当把地球上所有物种视为一体,发现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同类之间无所不及的联系。自然文学写作者更应当是优秀的科学家与博物学家,应当具有“我”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自然文学写作者,对世上万事万物始终心怀大爱与柔润的慈悲之情,这既是一种情感和精神的能力,也是文学书写更贴近甚至与笔下事物“同心同德”的要诀之一

(摘编自杨献平《自然写作要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文学写作的重要基调是表现自然与人或自然中的万物之间的密切联系,而非单独呈现自然中的某个事物。
B.文学书写,就是要发现万物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和诸多可能性,应当捕捉与精当呈现万千事物变化的独特个性。
C.作者主张自然文学写作应当对万物存有巨大爱意,做到“惺惺相惜”“万物与我为一”, 尤为重要的是体物入微。
D.自然文学写作需要体现地球上万物之间的联系,写作者应当具有与万物“同生同在”的共鸣意识与悲悯情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明确提出观点,接着阐释概念内涵,然后逐层展开论证,最后总结全文。
B.天下万物皆为一体,彼此生命之间有着交互联系的认知,是自然文学的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C.文中引用福楼拜的话,意在论证想要写出优秀的自然文学作品,就得有对万物心存大爱的“激情”。
D.文章除阐明自然文学写作者应当具备的素质外,还批评了很多时候自然文学存在的片面书写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些物种之所以会自然消亡或“洗心革面”,就是因为遵循了优胜劣汰的残酷法则,这体现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生存现实。
B.全面体察万物、融入万物,使万物与“我”的精神产生共振的主张与“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理念有同工之妙。
C.只要“我”以人的角度去书写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和性质,以及在某一瞬间的表现与变化,就可以说在自然写作中做到了“体恤”。
D.自然写作应当树立万物一体的整体观和众生平等的观念,既要写自然万物对人的影响与塑造,又要表现出人对万物的观察和态度。
2024-05-02更新 | 4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幻热不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它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思维发生巨大变化的产物。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具有世界范围的思维模式变化开始显现。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的融通已经势在必行,也促使科幻的勃兴。

无论是何种科幻小说,它的指针总是对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中国科幻具有立足于现实,促使人们对现实更深入思考的特点,这一特点是和世界科幻大师们的思考相通的。他们的神思尽管驰骋宇宙,飞向遥远的未来,但是作为地球人的思维之根仍然是脚下这片土地。凡尔纳的科幻虽然让后来的科学家当作科学发明的启示录,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已经流露出对于工业革命给人类负面影响的忧虑。

科幻不只是一种文学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的思维的更新。科幻文学既融合了人类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也融汇了不同的多种艺术创造形式,它富有幻想又直接地反映了人的矛盾、困惑、希望和理想。纯文学里当然不乏书写人类理想之作,但是如今它更要向科幻等新产品学习,因为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是很难表现人类变化的。

科幻文学在科学的背景下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在未来的深化趋向,它是前卫的文学,也是宏大深远的文学。面对AI(人工智能)深入生活各个层面或者用尽地球人的智慧寻找外星文明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作品以一种奇幻推理的形式做出富有哲理的思考。中国科幻不是简单重复人类和对立面的矛盾这一俗套。而是凸显了中国社会在开拓进取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只有和谐发展、保护生态、以人为本,人才能成为科技的主人,世界才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未来的美好成果才能为全人类共享。

中国科幻的中国元素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在当代优秀科幻作品中,中国文化的精髓如珠玉镶嵌其中,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促使人类开始从“人”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层反思。中国经典话语里充满人类自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求新意识、矛盾统一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优秀的科幻作品使之成功地实现现代转换。刘慈欣在《三体》中以奇绝的幻想编织了人性的多彩画面,同时引发了对于未来的思考;王晋康的《古蜀》以恢宏的气势挥就了中华远古文明画卷,构建绚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史诗。我们处在信息社会,世界各国如同一室,尤其科幻作家接受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影响是他们的长处。好的科幻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摘编自孟庆枢《逐梦的中国科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科幻立足作家生活的时代,促使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现实,这一特点源于对凡尔纳等世界科幻大师们文学创作的借鉴。
B.中国科幻不是以人类和AI、外星文明等对立面之间的矛盾为创作题材,而是着力表现中国社会在发展中积累的有益经验。
C.中国文化不乏生命意识、求新意识、回归意识等根本元素,中国科幻将这些与自然科学结合,是对世界科幻的重要贡献。
D.无论是思考未来还是回溯远古文明,刘慈欣和王晋康等人创作的当代优秀科幻作品都体现了人类的思想精华和东方智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介绍中国科幻的发展,侧重论述与世界科幻文学相比中国科幻的独特之处。
B.文章开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思维的变化为背景,指出科幻勃兴的必然性。
C.第2段以凡尔纳的创作为例,旨在凸显优秀的科幻作品能为科学发明提供启示。
D.文章从现实性和思维更新两个方面介绍科幻文学,并就二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意味着如今纯文学只有从思维更新的角度才能表现人类变化。
B.科幻作家的神思能飞向遥远的未来,但并未脱离特定时代的科学背景,具有现实性。
C.科幻文学反思人类现实生存状态和社会整体机制的演化趋向,具有宏大深远的主题。
D.科幻文学融合了思想领域最前沿的精神成果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形式,是前卫的文学。
2019-01-22更新 | 2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