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47 题号:14750728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太白山下

王若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出自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关学大师、横渠先生张载的《横渠语录》。

张载老家在开封,但命运却将一位大哲学家一生都交付给了太白山。

张载十五六岁时,父亲病故涪州任上,张载和母亲、弟弟张戬扶亡父灵柩返老家开封安葬。由于战乱,加上经济拮据,在将父亲灵柩安葬在与太白山一脉相沿的眉县横渠镇大振谷口迷狐岭后,张载和母亲、弟弟也被迫把家安在太白山下的眉县横渠镇。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在太白山下苦读十余载的张载,踏上了前往宋都汴京(开封)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之路。这一年张载三十八岁。做学问,然后跻身仕途,这是古代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必由之路,张载也不例外。考取进士后的张载自然而然地,开始按照当时规程,进入体制内。

大概是上苍有意要成就一位为人类历史留下璀璨光芒的思想家的缘故吧,在张载进入北宋政治中枢的时候,王安石刚刚开始改革新政。张载到枢密院工作不久,王安石即登门拜访,希望张载能够支持他改革变法。然而,让王安石失望的是,张载婉言拒绝了王安石的请求。

拒绝与王安石合作,为张载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当弟弟张戬终于与王安石撕破脸皮,走到改革派对立面继而被贬到湖北江陵后,张载预感到,如果继续在权力斗争翻江倒海的朝廷待下去,必然凶多吉少。为避免被弟弟激起的漩涡卷走,张载选择了主动辞官,回太白山下眉县老家继续治学。

张载从宦海是非中脱身而出,是迫于无奈。后来,当被人推举并接到朝廷召唤后,张载还是以病老之身欣然进京复命,直到政治抱负再次受挫后辞职,病殁于从开封返回太白山下的路上。

回到太白山下后,张载一方面著书讲学,研究义理,探求天地及圣贤之道,一方面也着手实施一系列在朝廷做官时无法践行的社会改革实验。

2013 年,我在太白山下徘徊时,有人指出眉县横渠镇崖下村、渭河北岸扶风县午井镇和远在长安区的子午镇,正是张载当年恢复西周井田制的实验地。有人还说,这些地方现在还有张载进行井田制土地制度改革实验的遗迹。

张载在太白山下进行制度实验的一千多年前,西周由盛而衰的历史已经证明,井田制是一种有着过多理想色彩的土地制度。一千多年后,面对无法挽救的衰败局面,张载试图恢复已经被历史摒弃的井田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张载为改变社会现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能更深切地理解一位对现实人生充满热诚的孜孜以求的文人的情怀。

在太白山下,除了进行井田制实验,张载还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著书立说,带徒讲经。眉县方志载,太白山附近的关中书院、绿野书院、横渠书院和扶风贤山寺,都留下了张载讲学的足迹。

这时候的张载,已经构建出“宇宙本源是气”的宇宙观和气化生成的理论体系。张载创造性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完成了对孟子、荀子以来儒家人性理论在哲学高度的重建。在张载看来,人人都应该以成就圣贤为目的,树立历史使命感,最终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张载在太白山下完成的这种理论,不仅完善与发展了儒家学说,而且成为儒家重要支脉——关学的源头,也为后来的朱熹创立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载身后,他的学术思想也对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著作还被列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必考科目,成为备受后世统治者推崇的主流学术思想。同时,张载还是当时颇有盛名的天文学家。他不仅独创性地解释了地球运动问题,提出地球向左旋转理论,还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启示,草创出“宣夜浑天合一”的宇宙图式,并以此图式就太阳和月亮与地球的距离孰远孰近问题进行探究,得出了日远月近的结论。

据地方史志记述,张载建构自己学术体系时,长期在现在的太白山森林公园附近大振谷隐居。不知在隐居期间,他是否登临过太白山极顶,但作为一位强调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共处于宇宙之中的哲学家,张载在思考、写作、静修之际,太白山自然山水对他的心灵世界,一定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在终年笼罩着神秘、神奇的氤氲之气的太白山长时间沉思默想,张载对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还能不能思考与领悟得如此澄澈呢?

公元 1078 年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开封通往长安的官道上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一顶单薄破旧的轿子在漫天风雪中艰难前行。随行人员除了轿夫,只有一位小伙子。轿内,一位脸色蜡黄、神情憔悴的病人双目紧闭。

过了潼关,八百里秦川已然在望。然而,漫天风雪将天地融为一体,自太白山向东蜿蜒而来的秦岭,也被淹没在茫茫风雪之中,只有几线高挺的憧憧身影若隐若现。到了华山脚下,轿上的病人额头沁出豆大的冷汗,睁开眼睛,艰难地看了一眼影影绰绰的西岳华山,复又咬紧牙关,忍住疼痛,继续颠簸前行。

将暮时分,轿子终于来到临潼,一行人找一家旅舍投宿下来。第二天清晨,大雪停息,白雪皑皑的关中大地一片寂静。一声撕心裂肺的号啕忽然从病人身处的客舍传将出来,将积雪覆盖的旷野上清冷的宁静撕裂。

这一年,张载五十八岁。

(选编自《散文》2021年02期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横渠四句”开头,这既是对张载一生的高度概括,也为后文叙述张载在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作了铺垫。
B.张载虽然拒绝了王安石的请求,但也进行了社会改革的实践。他与王安石一样都为改变社会现状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C.张载在太白山下所完成的理论,为朱熹创立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其著作被列入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必考科目。
D.文章整体上以时空为序,前后呼应,穿插作者的见闻、思考和联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文本内容主要写张载,为什么命名为“太白山下”?请谈谈你的看法。
3.文章结尾部分,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叙写了张载在弥留之际仍艰难奔波于风雪之中的情状,描写颇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并谈谈这样写的目的。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富裕的肥皂

李娟

对哈萨人来说,熬肥皂是极郑重的事情,忌讳有品行不端的人插手,否则会制作失败。

虽然一向觉得自己为人还不错,对个人品德还算有信心,但到了这会儿……就没信心了……万一肥皂真没做好……才开始有些想不通,不过是几块肥皂嘛,为什么看成如此严重的大事?现在才知道,肥皂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是羊油脂肪。如果做失败了,便大大地浪费了食物,是罪过的。

除了羊油,还有炼制羊油后的肉渣以及……以及我不认得的一样东西。我看其质地雪白细腻,大约是工业用碱或食用碱。但到了今天,恐怕再也不会用到那样的土法子了。

把所有材料放进大锅里加水慢熬,黏稠的水中涌起丰富细腻的泡沫。

这一大锅汤液中,能够去掉污垢的粒子还在沸腾中沉睡……渐渐地,水中凝结出了块状物,将它们捞起放进盆里冷却,肥皂便出现在这世上了。

虽然是土法子,但凑近大锅闻了一下,肥皂味还真相当地道。虽然有些刺鼻,却是来自温柔和熟悉的事物的释放。

过不了几天,我们自己也要做肥皂了。

因为气味太呛人,妈妈把锅支得离毡房很远。这一回熬出来的汁水却非常黑,而且一点也不黏稠,清汤寡水的。

妈妈不但放了好几大块羊油,还倒进去了两碗炼油脂后剩下的肉渣一起熬着。怪不得,我用这种肥皂洗衣服时,总是一会儿洗出一块肉来,一会儿又洗出一块肉。

妈妈在外面熬肥皂汤,卡西在毡房里炸油饼。炸完后,她把一大锅沸腾的羊油端到屋外冷却。妈妈又顺手从滚烫的羊油锅里舀了一大勺油浇进肥皂汤里。想不到竟得用这么多羊油!以后洗衣服得珍惜使用肥皂了。

再想一想又觉得不可思议,用油制作的事物,我们却用它来消除种种油渍。这一次熬好肥皂汤后,却并不像沙里帕罕妈妈家那样倒入锅中凝固,而是像沥干酪素一样倒进编织袋悬挂了起来。倒完后,锅底上还粘了厚厚的一层黑糊糊。妈妈用水冲洗了一遍,然后开始直接用冲洗后的水洗衣服。卡西和斯马胡力赶紧将身上的脏衣服脱下来扔进肥皂水盆里,又翻出几双鞋子扔了进去。妈妈也回房间拆开被套,一口气洗了一大堆。小山顶上四处弥漫着肥皂的味道。

只是让人心悬的是,我家做的这锅肥皂,静放两天了还凝固不起来,跟糨糊似的。难道真的与我插手帮忙有关……妈妈只好掏出来重新煮,又加了很多羊油和其他什么东西。然后一块一块捏成团晾在门前。

肥皂是珍贵的,可仔细想想,生活中能用到肥皂的地方,也并不是很多。

鞋子穿脏以后,只要继续再穿它两天,还会再穿干净。

背柴下山时不提防一脚踩进沼泽,陷到小腿。回家后一时忙碌,没顾得上换掉泥鞋湿裤子。一直穿到晚上,硬是又把鞋和裤子给穿干了。

干后,把附在外面那层泥巴壳剥掉,用手搓一搓,仍旧是干干净净的布鞋和裤子。

①生活中会有什么脏东西呢?我们每天打扫出来的垃圾里几乎全是泥土和碎石块,偶尔会有几张糖纸。用过的塑料袋和塑料包装纸从不会扔掉,反复派用在各种地方。一直用到实在不能再用了才簇成一堆烧了。而十年前在沙依横布拉克,塑料袋之类的东西更少,偶尔在河边捡到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塑料瓶都会心花怒放,将其大派用场。

有一天我和扎克拜妈妈单独喝中午茶时,妈妈对我说,强蓬买了一种药回来,给牲畜吃的,非常“厉害”。为了强调那种东西的确是一种药,她还专门把家里的药包取下来冲我晃了晃。

但我不明白“厉害”意味着什么。接着,妈妈很厌恶地说道:“骆驼牛羊吃了会变胖。”我吓了一大跳,心想,她指的大约是催长素之类的激素吧?我听说有些复合饲料里会掺有那些东西。不可能吧,那种东西怎么会进入到深山里呢?是不是妈妈弄错了?

不管传言是否属实,这个消息都是可怕的。

如果有朝一日,牛羊不再依靠青草维持缓慢踏实的生长,而借助黑暗粗暴的力量去走捷径---②难以想象,那种东西才是最肮脏的东西。

我洗衣服时很怕洗到斯马胡力的东西,无论是秋裤或袜子,都又黑又硬,不如直接扔掉算了。况且斯马胡力这小子体味极大,洗完后,铁盆里里外外都缭绕着那股味道。等下一次再使这个盆洗我的衣服时,总觉得那味道会完全苏醒过来,并全面入侵我的衣服纤维,挥之不去。

只好努力地涂肥皂,搓得衣服上都是肥皂里的肉末儿,却几乎没什么泡沫。

家里也有一小袋洗衣粉,但一般情况下大家谁都舍不得取出来使用。明明土肥皂比洗衣粉可靠多了,为什么大家都认为后者更好更珍贵呢?大约因为它是雪白的,而且闻起来香喷喷的。然而又怎能说这是“无知”?世人谁不为着取悦了自己眼睛的事物所欢喜?

③洗衣粉也是肮脏的东西。我们大量地使用它,又使之大量从衣服上清除,只留得自身的干净与体面,却弄脏了我们之外的事物---水、泥土和植物。我们不顾一切地从世界中抽身而出,无底限地追求着生活的舒适与欢悦。说起来,又似乎没什么不对。

黄昏独自出去散步,站在山顶,总是忍不住为世界的“大”和“静”而深深激动。总是深爱着门前石山上那棵夕阳里的树。我洗过的牛仔裤寂静地晾挂在树枝上,它背后是低处的森林,苍茫的远山。④我的牛仔裤又幸福,又孤独。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熬肥皂需要将材料慢熬、沸腾、凝结、冷却,今天不再运用这种方法,是因为生活中用到肥皂的地方不多。
B.妈妈熬肥皂汤,卡西炸油饼,“我”在一边旁观整个熬制过程,由此可见,“我”对熬肥皂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C.“我家做的这锅肥皂,静放两天了还凝固不起来”,许是因为妈妈为了增加肥皂的利用率,更改了制作程序。
D.强蓬买回来的药很“厉害”,却惹得妈妈“很厌恶”,可见哈萨人对现代文明的一些粗暴力量是比较排斥的。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设问,突出生活中的“脏东西”无非是泥土、碎石,其实不脏。
B.句子②直指现代文明的产物才是真正“最脏的东西”,也是最应该摒弃的。
C.句子③中的“也”,再一次强调、抨击了现代人为一己私利而罔顾自然的行为。
D.句子④中的“幸福”“孤独”,既有对传统仍在的欣慰,又有因传统渐失的伤感。
3.为什么说肥皂是“富裕”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家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所谓“在场”,就是“直接面向事物的本身”,强调经验的直接性、无遮蔽性和敞开性。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2023-09-19更新 | 33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民工姐姐

李世民

坐在暖意融融的办公室里,常常会想起我的姐姐,我知道,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个民工,是我的姐姐。

那天天很冷,我去看望我的姐姐,一是想看看姐姐干活的环境,二是想请姐姐吃一顿饭。当然,最重要的是请姐姐吃一顿饭,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我的这个愿望是多么强烈!

姐姐在一家牛仔布厂做工。我找到姐姐时,姐姐正在车间里忙活。姐姐工作的车间里棉絮飞舞,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油污和燃料的混合气味,而我的姐姐,在狭窄的过道里来回穿梭,姐姐还用一双粗糙皴裂的手,不停地操持着活计。姐姐见我来了,并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只是把脸上的口罩扯下来,朝着我说话。可是,我没能听清姐姐说的一句话和一个字——机器的轰鸣把姐姐的声音吃掉了。姐姐一副慈善温和的面孔朝我微笑着,姐姐一双粗糙皴裂的手朝我比划着。姐姐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说,然后指指外边。姐姐懂了,向我摇了摇手,用手点指着隆隆作响的机器。我知道,请姐姐吃饭的愿望又落空了。

走出厂房,我的泪水像晃过后的啤酒一样涌了出来。其实姐姐的手也不该粗糙皴裂而应该是细腻柔和,姐姐的手不应该在嘈杂的厂房里操持机器而应该是在温暖的办公室里操作计算机,然而,命运就是这样阴差阳错。

那一年,由于家庭拮据,为了我的学业,姐姐终止了自己的学业,然后,姐姐乘硬座的火车去了新疆,到农场摘拾棉花。不久,我在学校里收到了姐姐的汇款和来信,姐姐在信中写道:弟弟,给你写信的时候手都抬不起来,拾棉花又苦又累,我的胳膊疼,手发胀,关节都疼,好好学习吧!我知道,从那时起,姐姐的手就开始粗糙了,而从此,我很听姐姐的话,更加努力。终于,我考上了大学。我在上学期间,一次又一次地收到姐姐的汇款单。姐姐的汇款单,成了我上学路上的阶梯。毕业后,我在城里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娶了一个城里媳妇,买了一套城里的房子,每天在温暖而舒适的办公室里工作。我知道,姐姐比我聪明,比我成绩好,如果不退学,姐姐肯定能考取名牌大学,找到更优越的工作。

就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姐姐出嫁了,姐姐是带着微笑出嫁的,姐姐嫁给了邻村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而现在,姐姐的儿子——我的外甥就要考大学了,为了儿子,姐姐从乡下来到了城里做工,又一次一次地为儿子寄去汇款单。

我曾经痛苦过,因为姐姐就在我工作和生活的这个城市里打工,因为我无法改变姐姐工作的环境和家庭面貌。我多么想请姐姐吃几顿饭,表达一下我对姐姐的心情。

其实,姐姐也到我家来过几次,不过每一次都是匆匆而来,把从老家捎来的红薯绿豆啥的放下就走,姐姐既怕耽误自己上班,又怕耽误弟弟工作,总是在匆匆忙忙中就走了。姐姐对我说,耽误了工作领导不高兴呢。姐姐又自言自语说,耽误一个工就是好几十块呢。

还好,姐姐终于给了我一次机会。

一天中午刚回到家,姐姐突然来了,我感到惊喜的同时,心里又生出了几分不安。果然,姐姐红着脸,吞吞吐吐地告诉我一件事,原来是外甥在学校里告急,向姐姐要钱呢,而姐姐这月的工资推迟了。姐姐最后说,300块钱就行了,下个月就还你。姐姐的窘迫和尴尬让我心生怜悯,姐姐的诚实和善良让我眼睛潮湿。

当时,我只给了姐姐300块钱,我知道姐姐的脾气,多给了姐姐,姐姐会拒绝的。

妻子在医院里值班,女儿在幼儿园吃饭,家里就我一个人,我对姐姐说,我们到外面吃饭去吧,咱姐弟俩也趁空说说话。谢天谢地,姐姐同意了。

于是,我和姐姐来到一家小餐馆,我点了姐姐喜欢吃的红烧肉,要了姐姐喜欢喝的小鱼汤。我和姐姐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甚至,我和姐姐还喝了一瓶啤酒。姐姐一直打听我的情况,我家里的情况,还一直给我夹菜。当然,我也给姐姐夹了菜。看着姐姐吃饭香甜的样子,我乐得像个小孩子。

送走了姐姐,我觉得天是那样的蓝,空气是那样的干净。总算,我请姐姐吃了一顿饭。

昨天,就是星期一,刚一到单位,收发员就递给我一张汇款单。我愣住了,好几年没收到汇款单了呀,我仔细瞅瞅,居然是姐姐寄来的,398元,而且,附言栏里写着:发工资了。我明白了,是姐姐还我的借款。可是,我借给姐姐的明明是300元呀!

我想起来了,那天,我和姐姐一起吃饭,我付了98元。我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想请姐姐吃饭竞很难实现,是因为姐姐知道自己和弟弟身份的差异,不想让“我”在妻子和熟人面前难堪。
B.走出姐姐工作的车间,“我”的泪水像晃过的啤酒一样涌了出来,是因为姐姐为“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而“我”却不能帮姐姐改变命运。
C.姐姐之所以从新疆农场写信勉励“我”好好学习,是希望我珍惜学习机会,将来能有出息,不要像她一样又苦又累。
D.姐姐“带着微笑”嫁给一位老实本分的农民,表现出对生活的满意和知足,她并未因供弟弟上学耽误自己的学业而懊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交代了“我”的工作环境的优越和姐姐的民工身份,既呼应了标题,也在对比中引出下文“我”看望姐姐的描述。
B.文章写姐姐打工的牛仔布厂车间里的恶劣的劳动条件,通过对姐姐在机器的轰鸣声中的动作描写和神态刻画,表现了姐姐工作的艰辛。
C.姐姐到“我”家,每一次都是匆匆而来,把从老家捎来的东西放下就走,既表现了姐姐对收入的看重,也写出了姐姐怕自己误工影响工厂的生产,带来领导的不满。
D.文章结尾写姐姐不仅还了借“我”的300元钱,还把饭钱给了“我”,虽不符合情节发展的逻辑,却符合人物性格特点,感人至深。
3.文中姐姐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文中提到姐姐没有用一个“她”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021-05-03更新 | 7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是人间有情物

徐慧芬

我最早识得一种草药时,大约四五岁。外公牵着我的手去田间溜达。小径上野花野草蓬勃生长。

外公俯身拾起一棵草,又接连拔起这同一种草。这种草叶子像一柄柄摊开的调羹似的贴着地皮长,中间竖着一茎,地上到处见。我问外公这是什么呀?外公告诉我,此地称打官司草,但它正式的名字叫车前草,可以当药用,他要采回去派用场。

外公说不要小看这些野草野花啊,虽说长得赖贱,常常让走路人脚底踏来踏去,但它们大多是药草,各有各的用场啊。外公又说,这就跟人一样,看看周围那些平平常常的木匠、铁匠、鞋匠,还有箍桶的、修伞的、弹棉花的,他们都各有各的本事呢。

终于有一回,我见识到了一种药草的本事。我们村上有个童养媳出身的儿媳,有一天午后慢吞吞来到我家,向外公诉说,说她昨天不知被什么虫叮咬了,脚背肿起一大块,上午公社田里收工到家,又去自家田里除草,除完草脚痛得路也走不动了。外公看了看她肿起的脚背立马走出屋外,回转时手上捧了一大把蒲公英。外公把几颗蒲公英捣烂成一团菜泥样,再往里面掺了一点陈醋,然后就把这团草泥敷在她脚背上,用一块布裹住,余下的蒲公英让她带回去煎汤喝。第二天这位妇人又上门来,这回眉眼舒展开来了,她是来向外公道谢的,我们看到了她脚背上的肿已消退了下去。

外公在我们村里很有点名望,因为他有文化,懂中医,会研制一些方药,无偿供乡人用。那时我们周围少医院,村上大多是农户,大家有了小毛病一般都不去医院,扛不住了就弄几副草药吃吃,因此常有村人来我们家讨药,也有外村陌生人上门来问医求药。

家里有许多瓶瓶罐罐和大大小小的甏,里面都盛放着外公收集的药材及研制好的一些成药。母亲告诉我,做药是非常辛苦的,每一味药材的收集清洗晾晒炮制,一道道工序非常麻烦,要花大功夫,有的几蒸几晒磨成粉后还要和上蜜封上蜡,所以这些药都是外公体力还吃得消时做成的,放在密封罐和石灰甍里是能保存好多年不坏的。

我懂事时,外公已是八旬老人了,自然是不再这么辛苦劳作了,但我家屋子廊檐下,一排排的竹钩上总晾着一些等着晒干或阴干的药草。这些药草都是乡间田野里常见的,外公常要收集一些,有些药草要等干透了以后用上疗效才大。

我认了一些字后,看到外公房里很多的医药书,有时候忍不住好奇心,也会翻开来左看看右看看。有一次我问外公,贝母是不是宝贝妈妈呀?外公笑了起来,告诉我这是一味中药,他说有些中药的名称是不能光从字面上去理解的,比如说牛膝这味药,也并不是牛的膝盖。记得外公还跟我讲过看麦娘等草药的故事。看麦娘长在麦田里,样子和麦苗差不多,能治疗水痘、肝炎等病,它还有攻毒的作用,所以麦田里有看麦娘,麦苗不容易患虫害。但是农人除草时,都把它当害草除掉,认为它夹杂在麦苗里长,容易影响麦苗的长势。外公说其实叫它看麦娘是有道理的,它在麦田里伴着麦苗长,等到麦苗一点点往上窜高时,看麦娘就不长了,慢慢萎缩下去,把阳光雨露尽可能留给了麦苗,就像麦苗的奶娘一样,还是有仁义的呢。

我识了几种药草后,有一次在外面玩,就把看到的一种药草拔下来,塞了两口袋,到家掏出来交给外公。外公捋了捋山羊胡子笑着说,你也懂得帮外公做事啦,接着他就说,这些草你以后不要去拔了,外公去年晒干的还有不少呢,让这些草留在地里活过一秋也是好的。外公还教诲我说:天上地下的许多东西都给人带来了用场,它们对人是有情义的,我们要懂得爱惜它们,用它们时要有分寸,不能浪费糟蹋啊。

我八岁时外公去世了,如果从我懂事有记忆算起,他老人家也只陪了我三四年光景,但童年时的这段成长经历,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我小时很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像外公一样有本事的人,最好是当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然而命运之神往往会把愿意踏进这扇门的人抛向另一间屋,我年少时的志向终究是落空了。但是几十年来,我对中医的亲近感,却一直葆有。

前几日,我去探望老妈,老妈边看电视边与我聊天,突然想起了什么,她告诉我说,外公在时,有一年村里闹鸡瘟,一家一家传过来,很快传到隔壁了,外公知道了,赶紧弄了草药拌在鸡食里喂鸡,结果我们家的鸡一只都没死。我问老妈,那是啥药草呢?老妈说,也许是打官司草吧?还是其他什么草?她记不大清楚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外公能准确叫出“车前草”这个正式名称,而当地人只能叫俗名“打官司草”,这表达出对当地人蒙昧状态的叹惋。
B.外公用蒲公英治疗前来求医的妇女的脚疾,效果很好,这既表现了蒲公英的药效,也表现了外公医术的高明。
C.文章介绍外公制作中医成药工序麻烦,非常辛苦,但这也保证了药效,使得人们不愿去医院而宁愿找外公求医。
D.我帮外公采药草,外公表扬的同时又叮嘱我不要再采,要让药草留在地里活过一秋,可见外公有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用细节描写,如写外公给妇女治病,用“捧”“捣”“掺”“敷”“裹”等动词,刻画细致,塑造出一位仁医形象。
B.文中说年高八旬的外公常收集药草,“有些药草要等干透了以后用上疗效才大”,这样说显然是类比老了的外公医术最高。
C.文章写了“我”没能成为医生的遗憾,虽然透露出造化弄人的感慨,但也衬托出外公对“我”的影响及“我”对中医的情感。
D.文章语言生动活泼,如用“赖贱”形容药草,用“捋了捋山羊胡子”刻画外公,称自己的母亲为“老妈”等,生活气息浓厚。
3.文章以小时候的“我”和长大后的“我”的视角展开叙述,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效果?
4.文章写药草就是写人,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10-21更新 | 1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