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4 题号:1479290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赵某丁

非鱼

遇到赵某丁,纯属意外。

汛期来临之前,黄河泄洪。每年泄洪时,被泥沙呛晕的各种野生鱼类浮上水面,形成流鱼现象。

捞鱼人就出现了。河南的、山西的,城里的、村里的,男男女女,摩托车、汽车,渔网、抄网、塑料桶、盆、蛇皮袋,沿河岸一溜散开,捞鱼。卷着裤腿,赤裸上身,甚至只穿一条短裤的男人们,在水里泥里把自己弄得更像一条鱼。

站在桥上,我看远处的那些人。风里裹挟着泥土味、鱼腥味,还有各种飞絮。这真是一个暖烘烘乱糟糟让人心烦的季节。

桥头,照例成了临时的鱼市。人车喧嚣,过往的大卡车卷起灰尘,着急过桥的司机拼命按着喇叭,卖鱼的、买鱼的、和我一样看热闹的人,随意乱停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把桥头弄成了一锅粥。

赵某丁,成了锅里冒出来最大的那个泡。她正跟人打架。

我从没有见过,一个女人跟人打架时可以那样拼命,那样毫无顾忌。

和一个男人一对一,她似乎并不落下风。男人抓她的头发,她挠他的脸,咬他的胳膊,踢他的下身,朝他脸上吐唾沫,哭,骂,身体的任何一个器官都不闲着。

很显然,败下阵来的是那个男人。他抹一把脸上的唾沫和汗,留下俩字,泼妇,离开了战争现场。

而被我在心里叫做赵某丁的女人,并没有像胜利者一样,而是一屁股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衬衣的扣子掉了一个,露出内衣的带子和半拉弧形,居然是玫红色的,黑裤子上全是泥和土。

我摇摇头。这样的女人,除了泼妇两个字,恐怕再也没有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了。

有人来拉她,起来吧,别哭了。他都走了,赶紧卖鱼。

她屁股一拧,从地上爬起来,双手拍拍屁股和腿上的土,整了一下衬衣,回到她的鱼盆前,大声吆喝,野生黄河鲤鱼了啊,新鲜的黄河鲤鱼便宜了。声音高亢脆亮,好像之前的一切都是我的幻觉,跟她没有丝毫关系。

嗯,这个女人有意思。她是怎么做到片刻间角色转换,而且毫无缝隙的?

有人去她跟前买鱼,她乐呵呵地挑鱼,称鱼,算账,取零头,扫码收款,有条不紊,完全是一个淳朴还有些精明的小商贩。

我不买鱼。因为我压根不会杀鱼,更不会做。在那座小山村长大,我读大学之前,没有吃过鱼,对鱼的味道,还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刺,从来都没有好感。转了一圈,我离开了桥头那锅黏稠烂糊味道不洁的粥。

回到宿舍,心里依然乱糟糟的。赵某丁的样子一直在我眼前晃。

对,桐花。

那个长得很好看,原本有着一张雪白喧腾的脸,大辫子的桐花,后来就成了这个样子,和赵某丁坐在地上哭的神态一模一样,毫无顾忌。

我莫名其妙地喜欢新媳妇桐花,站在她家门口,看她穿着大红的高跟皮鞋,走来走去。她会塞给我一把花生,或者一把糖,然后摸一下我的头。突然有一天,她变了,瘦了,不好看了,不给我花生和糖不说,还特别爱骂人,有人说她男人死了。我觉得很难过,要从她家门前经过时,都故意绕一条巷子,跟谁赌气似的。

桐花勾起了我对赵某丁的兴趣。

第二天下午,我又来到桥头,没看到赵某丁。

我问旁边的光头,昨天打架那个卖鱼的女的,今天没来?那人头也不抬,捞鱼还没回来,估计快了。她自己捞?对。

站了一会儿,果然看见赵某丁骑着摩托车,后座上挂着两个脏兮兮的蛇皮袋,扣着一个塑料盆突突突来了。

光头喊她,说我找她。她卸着鱼,往盆里倒,头也不抬,找我,买鱼?

我脸红了。不是,不买。

不买鱼找我干吗?

主要是我不会杀。我临时想的借口,但也是真话。

那好办。买了我帮你杀,真正野生的黄河大鲤鱼,好吃。刚捞的,都活的。她手不停,嘴不停,脸上、脖子上的汗和泥巴点子混在一起。你自己挑还是我帮你挑?

心里居然有点紧张。你帮我挑吧,小一点。

她挑了一条一斤左右的鱼,称完直接在地上一摔,拿到光头那儿刮鳞、开膛,一气呵成。

真麻利。我说。

一家人要吃要喝,不麻利天上也不会下钱,风里也不会刮钱,只有这河里的鱼啊,这几天不要钱。

光头插话,嫂,不是我说你,你得想想办法,问李九利要啊,你这得把自己累死。

咋要?昨儿你也见了,再打一回?人脑打成狗脑了,他妈的就一句,没有。活人还能叫尿憋死。

把儿子给他,叫他养。

我可舍不得。跟他,吃喝嫖赌,好娃都学坏了。哎,买鱼了,野生的黄河大鲤鱼,刚捞的,都活的……

离开赵某丁和桥头那锅粥,夕阳斜照。

桥上,风依然在吹,河水浑浊,各种味道混杂,从脸颊、鼻翼、耳边掠过。不同的,我手里多了一条鱼。一条杀好的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挠、咬、踢、吐”等一系列动词来描写赵某丁打架的场景,生动地表现了她大胆泼辣的形象特征。
B.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短句颇多,简洁明快,节奏感强,人物对话也都是日常口语,与人物的身份地位十分相符。
C.“赵某丁”只是一个代号,既是作者眼前这个卖鱼女人,也代表了许多像赵某丁一样陷入生活困境的家庭妇女。
D.文章结尾“我的手里多了一条鱼”,是我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而不得不买下的,从前文可以看出“我”是不喜欢鱼的。
2.作者回到宿舍后回忆起桐花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在与赵某丁的接触中,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2022·四川乐山·一模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①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

②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

③新媳妇又短促地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④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⑤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1.赏析文中第2节画曲线的部分。
2.小说中多次写到新媳妇要为通讯员补肩上的破洞,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2-10-18更新 | 1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村歌(第12节)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剧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大段唱,别的剧团,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力。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唱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呔!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表达了相互之间的关心,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现了女孩子的羞赧。
2.下列对文本一结尾一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B.小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台上台下都归她”生动地表现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成功的状态中,点明小说主旨。
D.“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理。
3.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2023-12-10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听到秦国的声音

林那北

那个天寒地冻的冬日,凛冽的风穿过屋檐嘶嘶鸣叫,宛若一群悲伤的马。秦穆公的马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丢失的吧?随他南北征战的马,他心爱的马。他是那样焦虑与牵挂,竟放下一国之君的尊贵,急急穿过宫门越过城池翻过山川河流,他要找回自己的马。

远处三百多村民正在歧山脚下围住一处篝火,火上架着一匹马,他的马。

接下去他该做什么呢?这个雄心勃勃的西戎霸主出人意料地拿出了酒,双手递了过去。“吃马肉应该伴点小酒才有滋味”,他这么说时,①用笑覆盖了内心汹涌的呜咽。火光闪烁,村民嘴角仍泛着马肉带来的油光。他们先是惊恐,然后不知所措,眼里流淌着疚愧与感激相交错的慌乱。

他的马被村民杀了,烤了,吃了,但他笑起。他是抱负远大的秦穆公,图强图大图登顶,必须忍下一己的悲伤。回转过身子,独自离去,他知道那些惊魂未定的村民还站在原地目送着他,然后长吸一口气,仿佛千里驱敌高歌凯旋,走出他们的视野,走回他雕梁画栋层层叠叠的深宫大院,才忽地卸下面具,整个人萎靡在地。

他的泪终于滂沱而下了。

我猜测会不会正是在此事之后,一个叫禺餮的送马人,把那种独特的有说有唱的曲调,从都城雍邑西面的邽县带进宫来?日复一日忧伤难愈,那就听一曲说唱抚慰一下吧。只是没有文字记载下他当时怎样被那些粗犷苍凉的声音所震撼,我也猜不到他最初听到的究竟是哪一曲。

那天我走进汉中民俗博物院时正是秋季,满园银杏树已经金黄透亮,叶子在阳光中如一片片完美锤打过的薄金片,被风妩媚煽动,哗哗作响。一个有三千多平方米的偌大空地,空地中央有个土垒的露天简易小舞台,除了两盏宫灯和一块写着“老腔团”的黄锻布外,再没有任何舞美装饰,连灯光都不亮一盏。台上或站或坐或蹲着十余个中老年男女,一律着粗布中式对襟汉服,手各握板胡、月琴、笛子、三弦、饶钹、竹板或者二胡、鼓槌,不施粉黛,满脸黝黑,一身乡气。

一场粗糙的民俗性表演即将到来——我猜到了开头,但没猜到结尾。

见我们聚拢,舞台中央那位头发花白个子瘦小的男子左手拎起凳子,握在右手的梆子往上面重重一拍,同时亮起嗓子仰天一扯:“军校!”其他人齐声呼应:“咬!”瘦男子再喊:“拉马!”其他人再应:“咬!”又喊:“抬鞭伺候!”鼓乐顿时都起,舞台上的男女,一个个原本都面无表情、宛若泥塑,猛然间像被仙人点化,没有任何过渡,霎时就从静止直接抵达最活色生香的巅峰。

“将令一声震山川,人披铠甲马上鞍/大小三军齐呐喊,催动人马到阵前/可恨袁绍、公孙瓒,袁术孙坚曹阿蛮/正是人马向前进,呜呀呀,前哨军人报一声。”

我两眼忙乱地转动,我在找麦克风。总共只有一个麦克风孤零零地悬在舞台正中央,看上去蒙着一层灰,很难相信它还能再承担职责。还有吗?没有了,连音箱都找不到一个。击梆子的男子消瘦单薄,一阵风都可以把他凌空刮起似的,其他人,包括抱着板胡坐在右前方的老人以及蹲在左前方击鼓的另一个更老的人,他们都背微驼,脸比树皮皱,手上青筋暴起,可是他们吼出的声音,却像千万匹烈马迎面扑来,那一个个瘦小的体内,仿佛每一个细胞都是一组优质音响,瞬间被火辣辣引爆,地动山摇,山呼海啸。

这是汉民族的声音吗?我想起贤淑安静的南音,想起端庄优雅的昆曲,想起柔媚婉转的越剧,它们似乎都更符合我对自己这个民族性情的一贯想象,内敛,克制,隐忍,温婉,涓涓细流般表达感情,没有料到在西北,却有如此黄钟大吕的高亮与磅礴,气势恢宏。

我原先是坐着的,只打算礼貌性地敷衍看过,最终却坐不住了。那个瘦男子以梆子击打凳子发出第一声裂帛般嘶喊时,我头皮就猛地一紧,一股急流从脚底向脑门迅速窜去,久久潜伏的欣喜与渴望被唤醒。我站起,双手跟着节拍摇晃,两脚噼啪啪踩动,整个人在升腾,想飞,想冲上台去,想与他们一起声嘶力竭地喊叫。

《将令一声震山川》一曲终了,世界变得前所未有的安静。再唱一首,再唱一首吧!在这样的请求下,台上终于又动起来,还是那样起势陡峭而骤然,像一场暴雨,倾盆泼下。

白:伙计们!啊!

都来了!啊!

抄起家伙!

唱: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

……

这最简单的汉字,陈述粗浅生活,但以如此丰沛的激情浩荡地说与汹涌地唱,一切都不一样了,③字被涂上色彩,词被嵌上金属,铿锵作响,余音绕梁。我觉得每一个毛孔都像张大的嘴,它们在应和,在交融,在闻声起舞。

离去时耳朵已经装满了旋律,音符伸出手恋恋不舍地挽留。走到门槛边我站住,缓缓回过头望去。那个伫立于空寂院子中的舞台又归于静谧,台上的男女重新像被定住了一动不动,这一刻我忽然想起两千多年前亡马的秦穆公。时光深处,他万里征战,血流成河也心坚似铁,失去一匹心爱的马却让他丧失全部的力量。那一刻唯有这从五脏六腑缝隙中迸发出来的激越之声,才能让内心疼痛得以释放。后来这个来自秦国的声音,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秦腔”。我在秋天,在关中博物院第一次听到它,就明白了当年秦穆公的心情。④它确实能令人一听倾心。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与结尾关于历史的想象,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描写中融入对山村过去的想象一样,产生时空对话效果,让文章富有意蕴。
B.作者用“还有吗?没有了”写观看表演中“忙乱”地寻找麦克风却发现连音箱都没有,表现了秦腔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备受忽略的尴尬境地。
C.“重重一拍”“仰天一扯”与我头皮“猛地一紧”等细节描写,同《秦腔》描写场面一样,都从正侧面角度,展现秦腔表演台上台下的氛围。
D.本文历史想象部分语言沉着深婉,平静而不乏诗意,而描绘秦腔表演及感受时,则生动传神,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使文章跌宕多姿。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的“笑”,是秦王的心理,因其不想在子民面前失去帝王尊严而强颜欢笑。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加强烈。
C.句子③语言形象,想象奇妙,有声音和画面的质感,突显出秦腔说唱铿锵的特点。
D.句子④表达出的笃定,与前文多处“我猜测”“我猜”表现出的不确定形成了张力。
3.本文记叙了一次欣赏秦腔表演的经历,作者的感受随着所见所闻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这篇散文的最后一段跳回到对秦穆公亡马的历史想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5-10更新 | 1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