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1490803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乡已成客

金小林

唐天宝三年(744年),81岁高龄的贺知章,鬓发稀疏地回到阔别半世纪之久的故乡。让老贺没想到的是,自己“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迎接他的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样一个场景。

此刻,站在自家门前的村道上,刚过不惑之年的你,已能深刻体会1270多年前那位耄耋老人的哀情了:

你叫什么名字?你爸爸是谁?一群五六岁的孩童在村道上,哗哗哗地玩着滑板车。你逮住其中的一个男孩问。

你是谁呀?我不认识你。男孩调皮地反诘,竟让你一时语塞。

男孩一溜烟儿滑走了。男孩认定,眼前这个陌生的中年男人不属于这个山村。

是的,男孩有理由这样想。山村不大,一条浅浅的小溪自北往南流过,两岸只错落着几十幢新旧不一的房屋,日常住家的不过三五十人。天天在村道上玩耍,哪还有不认识的村里人啊。

可你也没骗人。二十多年前,你刚成为山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时,小男孩父亲一辈的村童,曾一度被长辈们念叨:读书努力点,以后像高宇哥一样考上大学。

高宇是你的曾用名。只有在这个方圆不过两三里的山村,这曾用名才会被提及。如今,你已经从过去的高宇哥变成了高宇叔、高宇伯伯。再过几年,该有人喊你高宇叔公、高宇伯公了。

每次回到故乡,傍晚时分,你总喜欢在家门口的村道上站着。南来北往的村民,纷纷从山上、田间、地头回家,都会从这里经过。你便可挨个地和他们打招呼:新阳太公、东香叔婆、关富叔、献娇婶……其实村上与你曾祖、祖父一辈的同龄人早已不在了,那些被喊作太公、叔婆的,只是辈分高,年纪都和你父母相仿。

这两年回家,你仍喜欢站在门前,看夕阳落山,迎暮色中的村民归来。只是在打招呼问候时,你逐渐改掉了名加辈分的习惯。因为你尴尬地发现,经常人到跟前了,你还一时记不清他们名字。总不能等人家长辈先喊吧,情急之下你便直接喊叔公、叔婆,叔叔、婶婶了。

你想明白了,自己就像只风筝,从这个小山村放飞。二十多年了,越飞越远,远得快看不清大地的模样。

而今回到山村,你已经被乡亲们当客人招待了。

你要是在哪一户乡亲门前跟男主人聊上几句,用不了一蓬烟工夫,叔婆或者婶婶,便会从锅灶头里荡悠悠地端出一碗满满浓香的糖茶。要是再待久一点,很可能是一碗两只土鸡蛋加火腿瘦肉或面条的点心。这本是乡下人家待客之道,你已然成了客人。

把你当客人的,还有你的父母亲。

尽管每次回乡,你只住两三天,但母亲的准备总是满满的仪式感。回去头两天,接到消息的母亲,早把盖的垫的所有被褥,都搬到阳光底下翻晒好,再铺套上洁净的床单被套枕套。而几乎是在准备床铺的同时,母亲又开始操心餐桌了。

米是父亲种的,米缸里常年丰盈着。田间地头每块菜地,一年四季早晚能摘什么菜,母亲心里有底。只是,餐桌再丰富,母亲总觉得还亏待了一年只回三五趟家的你。每一回,母亲总在你到家的当天,张罗着做豆腐。头晚上就浸下了黄豆,一大早便起来磨豆子。

无论你在午饭时还是晚饭前赶到家,母亲总能把白花花的豆腐端上桌来。过去在乡下,肉类只在年节时才有,日常里来了贵客,乡亲们就磨豆腐招待。而今在母亲的心中,做豆腐依旧是最高的待客之道。

这两年你还发现一个规律: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忙前忙后的像个陀螺围着你转;父亲却只偶尔帮衬着到地里摘个菜、去屋后搬些柴火,东逛西逛的,似乎特悠闲。其实你知道,父亲是特地闲赋给你看的。

家里的毛竹山明年是大年,得赶在今秋把杂木荒草给伐除一遍,冬天就开始长笋了。你知道,父亲在你回家头一天还在山上除草;你也知道,你返城的当天,父亲就会继续去山里干活。家里那几片毛竹山,足够老父亲独自砍伐一整个秋天。

从前每次回乡,你总会第一时间询问母亲,爸去哪里干活了。无论在多远的田地还是山间,你都会尽快换上粗衣,赶过去帮忙。你无法容忍自己在家待着什么都不做,却让上了年纪的父亲一个人在野外。

有一年立夏回家,正是栽秧时节,你高卷着裤管跟父亲在水田里干了两天活。末了,你发现小腿肚上,有了四五十个细小的红点点。你没放在心上,那是故乡特有的一种小飞虫的杰作。小时候也经常被咬,只要酣睡上一晚起来,红点自行就淡退了。

可那一次却不一样,早晨起来,红点变成了红包包,而且奇痒。回到城里,红包包进一步恶化,最后你不得不去皮肤科用了小半个月的药才好。这事被父亲知道后,从此多留了个心眼。每次你回家,父亲农活再忙也不上山下地。

虫咬事件,是故乡和你在某种意义上的一次诀别。你对小飞虫不再具备免疫力了,那曾是故乡盖在你身上的印戳,现在被时光抹去了。这无异于故乡向你郑重宣告,你不再属于这片土地,你只是短暂停留的客人。

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总是一个劲地往前冲,不知道回头。步入中年后,你就像一匹跑累的马儿,时不时停下来回望来时的路。这时才发现,你已经把许多东西落在了出发的地方。这个地方,母亲生了你,这个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

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9月12日,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你”回乡后五六岁的孩童视“你”为陌路人的经历,既说明了“你”回家的次数少,又表达了“你”失落的情绪。
B.故乡人乃至“你”的父母把“你”当作客人,“你”越来越感到故乡在疏远“你”,这让“你”感到有很生分的感觉。
C.离乡20多年的时间和日趋严重的距离感,让村里人感觉到“你”已不是故乡人,这让“你”感到寂寞和不安。
D.“你,越来越惦记故乡了;故乡,正一点一点忘了你”,流露出“你”对故乡人忘却自己的不满以及“你”心理的不平衡。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顶是(     
A.文章以贺知章的诗句以及回乡的情景和感受开篇,自然引出了下文“你”回乡的相似的境况,具有铺垫的作用。
B.文章采用了倒叙、补叙等叙事方式,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而且对往事的回忆跌宕起伏,顿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C.文章以第二人称行文,以旁观者的视角来记录审视“你”的经历和感受,这样使文章所写内容显得更为客观可信。
D.文章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过去回乡与现在回乡今昔的差异,故乡人对自己的变化,自己感受的变化等,反映主题。
3.“你”是如何看待故乡人包括自己的父母把自己当作客人对待的?
4.也许将来你也像文章主人公一样远离故乡,根据文章你得到哪些启示,以避免成为故乡的“客人”呢?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军长(节选)

邓友梅

杜宁被亮光刺得睁不开眼,随即又陷入一片暗黑中,两个耳膜呜呜直叫。他张开双臂朝陈毅原来坐着的位置扑过去,用身体护住陈毅的上半身。等到重新恢复视力,地堡比先前亮堂多了。顶棚的一角横梁折断,上边覆盖的谷草和松枝都已不翼而飞。像是开了个多角形的天窗。围棋也不见了。他和陈毅都倒在半尺深的尘埃中。

他气喘吁吁地问:老总,你安全吗?

娘的,安全倒安全,就是帽子乘风飞去了!

警卫员小吴慌忙钻进来喊道:首长,首长!

不要大惊小怪!陈毅用手掸着脸上的土说:还是去放你的哨。有人来问,说我没有事,叫他们只管去指挥战斗,不要进来打扰我下棋!

等小吴出去,他和杜宁互相看着对方泥菩萨似的脸,哈哈大笑。杜宁从尘土中扒出围棋来,陈毅在墙角找到了他的帽子,帽檐被炮弹皮穿了鸡蛋大一个洞了,而且噗噗地冒烟。他把火捻死,在腿上摔打了两下,又扣到头上,两手扶着帽檐把它戴正。

炮弹爆炸声、冲杀声、坦克马达声、步机枪射击声混成一片。陈毅叫小吴拿来望远镜,从天窗探出身去。

杜宁也想看看外边的情景,但怕加大目标,增加陈毅的危险,就从折断的横梁旁探出头去,这才发现望远镜是多余的东西了。凭肉眼连敌人呐喊着的嘴脸都能看清楚。三辆坦克,炮口喷着火舌向我们的阵地疾进。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

有几发炮弹嗖嗖响着从头皮上飞过去。杜宁下意识地缩了缩脑袋。

秀才,沉着些哟!陈毅压低声音说,全阵地的眼睛在盯着我们,慌张不得!

杜宁脸上一阵发热,把胸挺直了些。

三○○高地往下二百米处,山势陡峭,坦克停下来了。改为横向往返巡行,用炮火轰击我们的阵地。敌人步兵一批卧倒,一批前进,轮番冲锋。陈毅正察看着,眼前一晃,发现团长正站在他身后不远处。

陈毅问:你怎么在这里?

报告,我的指挥岗位移到这里来了。

啊……

军长,在我的阵地上,下令反击之前,是不允许把身体暴露在工事之外的。

接受批评,我下去。

陈毅退了下去。杜宁也要缩回身,可是团长叫住了他。

杜队长,老总的安全交给你了!团长激动地说,你替我们大家多操点心吧!刚才那颗炮弹就炸在地堡墙边,战士们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杜宁会心地点点头,退进了地堡。

陈毅拉杜宁坐下说:人家把指挥所安到我们鼻子下边来了,安分守己一点吧。来,下棋。

先是听到团长发口令。随着整个阵地就震动起来。炮弹出口声和爆炸声混在一起,冲锋的杀声和抗击的杀声搅成一团,步枪已分不出点数,机枪像狂风怒号。整个阵地成了翻滚咆哮的大海。地堡就在腾空骇浪中颠簸。顶棚的土,哗啦啦不断下落,所有的横梁支柱都发出轧轧欲断的声音。杜宁手里捏着一颗棋子,可是眼睛分不清棋盘上的横线竖线,再也找不着合适的落子处。

秀才,秀才!陈毅叹口气说,你怎么连纸上谈兵也稳不住神呀?

老总,你还是派我去参加战斗吧!杜宁声音都变了,叫我守着你,又不为你的安全担心,这是办不到的!这棋我走不下去了。

这里同志们担子很重,虽然我们没去直接冲杀,可是有我们在这里和没有我们在这里,我们是从从容容还是慌慌张张,对于大家来说,完全不一样啊!

这我也理解。

那就稳稳当当地把棋走下去!这也是战斗!

杜宁定住神,把注意力努力集中到棋局上,厮杀声仿佛离开他远一些了。走了几十步,出现了一个契机,杜宁赶紧投下一颗子,如果陈毅应错一步,他就要满盘输了。

陈毅捏起一颗棋子,把手高高地举在空中,晃来晃去好久没有落下。杜宁头也不抬,两眼只盯住棋盘上的要点。

突然,陈毅狠狠地在杜宁肩上拍了一掌,喊道:你听,你听啊!

杜宁被弄得蒙头蒙脑,还没明白过来,陈毅一下站起,把地上的棋子都弄乱了,高兴地大声叫道:你听见没有,张德标这个鬼东西冲上去了呀!他兴冲冲地两手攀住横梁,一跃登上地堡的顶盖。等杜宁也把身体探出,山坡上的敌人已经像捅掉窝的马蜂,乱成一团了。占领了河滩的张德标,把全部火力对准冲锋的敌人后背,呼呼地猛扫。三○○高地上的守卫部队跃出了阵地,端着刺刀冲进了敌群。敌人一边倒下,一边向河水里溃退,拼命地往河对岸逃去。

杜宁说:张德标怎么不把退路封死,叫敌人跑了!

陈毅说:张德标搞对了!这么多敌人,要逼着他在这山坡上顽抗起来,解决战斗很费工夫的,也难免把河对岸的敌人吸引过来。这样像放出带病菌的耗子,把他们连同恐惧、懊丧一起放过河去,敌人今天再想组织攻势就办不到了!

陈毅倒背起双手,看了好一阵,才长长地舒了口气说:摘星崮,一四九师,完了。

陈毅带领杜宁等人,向山顶攀登。张德标追上来说:小杨同志战斗得很勇敢,战士们要我替他请功。

陈毅说:应该为全体指战员请功,这沂蒙山就是一座丰碑,将永远铭刻着你们的丰功伟绩!

他们登上胡桃峪山顶,天完全黑下来了。河南岸营火炊烟,绵延数十里。摘星崮方向,满天信号弹腾空而起。炮声枪声一阵比一阵强。夜风带着雾一般的细雨迎面吹来,隐隐听到人喊马嘶。

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解开了的衣襟,被风吹得呼呼飘舞,像是展开了一双巨大的翅膀。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清爽的空气,放声吟道:

淄博莱芜战血红,

我军又猎泰山东。

百千万众擒群虎,

七十二崮志伟功。

……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宁奋不顾身的掩护,团长将指挥所迁移到地堡边,既表现了他们的尽职尽责,也体现出他们对陈毅的爱护。
B.陈毅称呼杜宁为“秀才”,称张德标为“这个鬼东西”,可见陈毅作为军长具有平易近人、率直豪爽的一面。
C.“步兵随着它蝗虫似的汹涌着”,这一比喻不仅形象地写出敌军的攻势,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憎恶。
D.小说中多次穿插对战场上炮声枪声的描写,突显出战斗的紧张与激烈,同时也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纵深发展。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杜宁的切身感受与眼前所见来描写炮弹对地堡带来的破坏,营造出紧张氛围,为下文的发展做了铺垫。
B.小说主要围绕“地堡”这一场景来叙事写人,将人物有机关联起来,可以省去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集中。
C.与《党费》有所不同,本文采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故事,这样处理可以灵活自由地描写陈毅的外在形象与内心活动。
D.《荷花淀》不渲染战争的残酷,本文描写了充满硝烟烈火的战斗,二者写法不同,但都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陈毅说“这也是战斗”,这句话有何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4.本文以陈毅站在崮顶岩石上吟诗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4-02-28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街书楼(节选) 徐贵祥

乔大桥没来之前,我们的课余生活比较简单,通常都在家里做作业。有时候也会三三两两溜到街上,玩玩捉迷藏、浑水摸鱼、狼牵羊之类的小把戏。男孩多的时候,就玩打仗的游戏,冲啊,杀啊,乱扔土坷垃。

乔大桥一来,情况就不一样了,他跟我们玩了几次,越玩越没劲。有一天晚饭后,他把我们集合起来,一只手比画成手枪状,在我们眼前猛地一伸,嘴里念念有词:叭,叭叭。

乔大桥嘴里了几声,把手卡在腰间说:①这样不行,太低级了。

我们很喜欢乔大桥神气活现的样子,但是不知道他说的低级是什么意思,六双小眼睛一起崇敬地看着他。

乔大桥说:我们老街,有三支队伍,南头小孩兵团、北头小孩兵团,还有我们,公社小孩兵团。我们虽然人少,但是,可以今天联合北头小孩兵团打南头小孩兵团,明天联合南头小孩兵团打北头小孩兵团。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吴小根说:杜二三家里有《三国演义》连环画。

吴小根没有谎报军情,我家里确实有《三国演义》连环画,不过只有半本了,那里面讲的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没有讲联合这个打那个。但是,我不会跟乔大桥抬杠,我们几个公社小孩都佩服乔大桥,他懂的那么多!

乔二桥说:我们明白了,就是拉张三打李四,再拉李四打张三。可是,打这样的仗有什么意思呢?

乔大桥瞪了他弟弟一眼,挠挠头皮说:意思嘛……你说什么意思?我们搞训练啊,我们学习军事啊,我们长大了,要当接班人,连打仗都不会,那怎么行?

②我们马上觉得问题很严重,是啊,当革命事业接班人,不会打仗确实不行。

乔大桥又说:陈肖江给张麦带个信,从明天开始,我们就向北头小孩兵团挑战,让他们晚上在百货大楼后面集合。让南头小孩兵团诱敌深入,我们公社小孩兵团明晚要奇袭白虎团。乔大桥这样一讲,更增加了我们对他的崇敬,因为我们只看过老街宣传队演出的《智取威虎山》,压根儿不知道还有《奇袭白虎团》。反正听乔大桥的没错,跟乔大桥玩,确实比先前打乱仗高级多了。

老街是公社的所在地。听乔二桥讲,我们公社有十几个大队,两万多人口。时光退回二十年,老街它不是一条街,它是一个城。

这话是陶大伯讲的,陶大伯的另一句话是:两万多人啊,时光退回到战争年代,两万多人就是十几个团,至少是三个师。

陶大伯是复员军人,认得不少字,可以读报纸。在公社当炊事员,他感到很自豪,因为他也算公社的人,而且是很重要的人。公社大门也是他管着,要进这个门,得先过他这一关。

那天晚上,我们就在公社小楼西边的空地上,演练起来,首先是卧倒,然后是冲锋,再然后是肉搏(其实就是摔跤)。乔大桥就像指挥官那样,一会儿踢踢吴小根的屁股,呵斥道:卧倒要像卧倒的样子,不要撅屁股。一会儿又把正扭成一团的我和陈肖江扯开,说:肉搏要讲技术,不能冲上去就抱住敌人的脑袋,看我!

乔大桥说着,往地下一蹲,一只脚撑在地上,突然伸出另一条腿,唰的一下,一个扫堂腿飞过来,把站在边上的我和陈肖江全都撂倒了。

就这一招,让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没有谁记得,乔大桥是怎么当上司令的,反正,那天晚上吴小根就开始喊他乔司令,陈肖江和我也跟看喊。乔二桥有时候喊他哥哥,有时候喊他乔大桥,偶尔也喊一声乔司令

乔大桥是公社乔主任的大儿子,他爸爸调到我们这里快一年了,来的时候,只带了乔二桥,乔大桥留在县城上学。这个夏天,两个的妈妈也调过来了,在公社信用社当会计,乔大桥才跟着过来。

以往,我们也听乔二桥说过他哥,在城里也是学习尖子,贼聪明,会读书,满肚子都是故事。但是我们有一个疑问,乔大桥比我和乔二桥大两岁,比吴小根、陈肖江大三岁,他那么聪明,怎么跟我们一样,读小学六年级呢?

我们佩服乔大桥有很多理由,不仅因为他是从县城转学过来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有一件蓝色条纹汗衫,还有一根皮带,蓝色条纹汗衫扎在皮带里,整个人就比老街的孩子高出一个头。

乔大桥说,他的那件蓝色条纹汗衫,名叫海魂衫,是海军战士穿的。

③我是头一次听说世界上还有海魂衫这个东西。

乔大桥的到来,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不仅对乔大桥刮目相看,也对乔二桥高看一眼,按我们的经验,明年,至多后年夏天,乔大桥身上的那件海魂衫,就会套在乔二桥的身上。根据我的观察,乔二桥对他哥身上的那件海魂衫似乎也很在意,有一次他对我和吴小根说:什么玩意儿,天天绑在身上穿,恨不得穿破了才扔给我,要是破了,我也不要了。

其实在我看来,乔二桥福气大得很,虽然他免不了要捡他哥哥的衣服穿。我倒是没有哥哥,但是我宁肯有一个哥哥,因为没有哥哥,我就得捡我姐姐的衣服,不仅是花的,而且还是偏裆裤。以前吴小根他们还取笑我是假丫头,打了几架,他们不敢喊我假丫头了,可是我心里还是别扭。我什么时候才能有一件真正的男孩子穿的衣服呢?最好夏天能有一件海魂衫。

陈肖江更惨,他兄弟五个,他是老小。他跟我们讲,一件褂子,刚做成的时候,五个扣子是一样的,传到他的身上,五个扣子五个样。

这就是我们的少年时代。

不知道为什么,乔大桥跟我们同学的那半年,学校的老师走了不少,上课也就马虎了。学习压力不大,很少家庭作业,④每天晚上,不管月黑风高,还是月牙挂梢,都要打一仗。

最初是模仿样板戏,上演《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的故事,没有战斗场面,今天你是郭建光,明天我是杨子荣,吵来吵去。打着打着,就升级了,打游击战和伏击战。就是从乔大桥那里,我们知道了进攻”“防御”“偷袭等概念,这让我们大家都很开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乔大桥来到老街之后,不仅让“我们”眼界大开,而且也改变了这里少年们的游戏生活。
B.乔大桥绝非单纯的孩子王,军人家庭出身的他对个人的未来有着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C.陶大伯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复员后在公社当炊事员并且看大门,但他却对此感到自豪。
D.当年老街人们生活非常艰苦,即便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小孩子也免不了捡哥哥的衣服穿。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乔大桥所说的“太低级”,表现出他的相对成熟,对简单幼稚的打仗游戏的不屑。
B.句子②描写了孩子的心理活动,讽刺他们对革命接班人这一严肃课题的曲解。
C.句子③,既说明了“我”的孤陋寡闻,也说明了在老街当时可能很难看到海军战士。
D.句子④既表现了少年们对“打仗”游戏的痴迷,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他们课余生活的单调。
3.“这就是我们的少年时代”这句话表达了多重感受体验。请加以梳理概括。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乔大桥。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少年时代。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打仗游戏。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2-26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石碑无声

安谅

①井冈山云遮雾绕,细雨绵绵。我们从茨坪镇红军南路出发,沿山路逶迤而下,车行约4公里,就到了半山区地势较低、海拔400多米的一个平坦洼地,这就是五井中的小井了。

②云雾缭绕之中,群山环抱之间,满目峰峦叠嶂。有溪水淙淙流过,令这一片天地更显秀美。蓦地,就见到前方一栋古色古香的楼房了,坐北朝南,全木结构,质朴得如同普通山民的居屋,但又有一股子庄重的特质,令人肃然起敬。

③那是1928年的秋天,红四军在三湾整编之后,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战斗频繁而激烈,伤病员自然也增多。为此,毛泽东决定在小井建造一座医院,经过红四军党代会审议通过后,就开始了兴建工作。红军官兵纷纷倾囊相助,他们的钱款是自己的零用钱,还有从每天菜金结余中分得的本来就微薄的部分,当时就叫作伙食尾子。费用不够,大家都投身建设工作,用心出力,就地取材,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把一个大约900平方米、上下共两层的楼房迅速建成了。这就是红军第一所正规的医院。就是这样一个狭小、潮湿、条件十分艰苦的地方,成百上千的红军伤病员在此疗伤。

④有一张年轻人的相片,挂在屋内的墙壁上,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走近一看,虽然影像略显模糊,但相片里的年轻人抿着嘴唇,目光坚定,英气逼人。这活脱脱一个小帅哥!还来不及想象,相片下方简短的文字,已让我们屏气凝神,什么话都说不上来了。及至讲解员生动地述说后,我们的眼眶已满含热泪。这位毛泽东极为赏识的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叫张子清。他作战英勇,有才有识。在一次战斗中,脚踝部中了弹,由于毫无医疗条件,子弹不仅没能及时取出,伤口也发生了严重的溃烂,他不得不住进了红军医院,设法治疗。但当时缺医少药,特别是消炎用的药水一滴都找不到了。医生用竹镊取夹他骨肉深处的子弹,也没有一点麻药,他紧咬着牙,浑身衣裤都被汗水湿透了,但他不吭一声。最终,子弹还是未能取出,伤口仍如刀割一样的痛。有战友来探望,给了他一小包食盐。他舍不得用,把食盐包珍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在伤口痛得实在难以忍受时,他才用手去摸一摸盐包,手指象征地再轻抚一下伤口。他知道食盐太宝贵了,他不想自己就这样用掉了。

⑤果然不久,有重伤员被送进了医院,手术时急需食盐消毒。张子清二话没说,就从枕头底下掏出了这包食盐,坚决地塞进了医生的手里。医生看着他已严重感染的伤腿,不忍接受。他沉下了脸:抢救重伤员要紧!执意让医生拿走了食盐。

⑥张子清的伤口进一步大面积感染,最终危及生命,他停止了呼吸。那一年他还不到而立之年。面对他安详的面容,被抢救过来的重伤员哭了,医生护士们哭了,红军战士们都哭了……而此刻,面对他年轻英俊的面容,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大的这些人,怎能不心有触动,心怀感动呢?他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呀,却为了信仰和事业,早早地献出了生命!人和人,究竟怎么比?人的生命,究竟又用什么来衡量?

⑦步子沉重,心更沉重,站在这不足20平方米的墓地前,我又一次经受了心灵的震撼。这墓地90多年前还是一片稻田,这里面竟埋葬了130多位红军战士的忠魂,虽然,遗骨并不完全,130多位战士,也只有18人如今还有名有姓。大多数人,无名,甚至无骨,永远长眠在这片红土地上。

⑧事情发生在1929129日。在战斗中失败的敌军,买通一位当地游民,由他作向导,偷偷绕过黄洋界哨口,直奔小井进行突袭。红军医院的重伤员和医护人员手无寸铁,仍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敌我力量悬殊,伤员们被驱赶到了这片稻田里,敌军烧了医院,还对伤员们严刑拷打,威逼利诱,让他们说出红军的去向。寒风凛冽刺骨,敌军的蹂躏也无所不用其极,但红军战士昂首挺胸,像一尊尊不倒的铜像,怒视着敌人。敌军气急败坏,竟然架起了机枪,向他们拼命扫射。在这最后关头,战士们还用尽全身力气,齐声高喊:中国共产党万岁!鲜血染红了小溪,染红了大地,映红了树木,也映红了天空。

⑨讲解员娓娓讲述着,哽咽着,晶莹的泪水在脸上流淌。我们的热泪也从眼眶溢出,滚落在双颊。我想起了来小井之前读到的一首当地歌谣:要吃辣椒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茅草过火不断根,春风一吹万万千。想起了仅仅两年多时间,在井冈山牺牲的4万多位烈士。还有那位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她就在红军医院工作过。她一生历经磨难,但从未失去过对党的忠诚。她说: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临终前,她还再三叮嘱:(我的)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她的坟墓就在小井红军医院附近的山坳上,她是魂归小井呀!

⑩我们站在墓前,向先烈们充满崇敬地三鞠躬,又缓缓走近墓地,虔诚地献上了一枝枝洁白的花朵。

⑪同行中有人问这位名叫姚王珍的讲解员:你天天在这里讲解,天天这样动情吗?

⑫她扬起脸,坚决地说道:是的!因为他们是最有信仰的人,我也是红军的后代!

⑬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

⑭小井是多么安宁。我听得见自己的心脏在怦怦跳动。从山涧里蜿蜒奔泻的小溪,仿佛在述说着什么,是的,它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

⑮阳光乍现,云雾正在散去,雄伟奇峻的井冈山愈显峥嵘……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北朝南、全木结构的红军医院,虽然看起来与普通山民的居屋一样质朴,但其内在气质却庄重,令人肃然起敬。
B.红军第一所正规医院的快速建成,体现了红军官兵甘于奉献、不畏艰苦的精神,也体现了军民团结、官兵平等的红军风尚。
C.张子清作战勇敢,有才有识,舍己为人。他身负重伤,疼痛难忍,仍然将战友给他的一小包食盐留给了更需要它的战友。
D.“苍松挺立,烈士无名,石碑无声”抒写出“我”的强烈感受,表达了对烈士们为了信仰不惧牺牲的精神的赞美和敬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描写了井冈山的云雾,这样写既衬托出井冈山的雄伟奇峻,也使文章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B.文章在叙写张子清的故事时,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特别是细节描写,令其形象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C.文章借助语言描写,表达了可敬可亲的母亲——曾志——对党的忠诚,彰显了她坚守初心、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高贵人格。
D.文章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空间转换的顺序,将“我”在小井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组织在一起,脉络清晰。
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文章第⑧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7-10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