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205 题号:149854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残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
B.材料一中的“生产一般”与“一般的生产”两个词语中的“一般”内涵相同。
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
D.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能进入“市民社会”,是因为卢梭的观点为其奠定了基础。
B.生产的发展主要是由不同时代的生产的一般和共同点推动的。
C.人们难以全面地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制约导致的。
D.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

“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如杜甫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

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郎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主要为个体原因。

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

(取材于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流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
B.“流寓”必须是“不得已”的客居他乡。
C.流寓既包括社会原因也含有个人原因。
D.流寓地不完全是远离京城的荒蛮之地。

材料二

作为边远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

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

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

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流寓文士“诗意地栖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文士无视生存环境恶劣影响
B.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的抑郁之情
C.积极地描绘流寓之地的风情画卷
D.超然旷达地热爱与赞美流寓生活

材料三

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

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又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

(取材于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

3.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C.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4.根据“材料三”,下列描述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影响有误的一项是(     
A.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不仅被广泛传扬并得到妥善保护。
B.岭南的医学、教育、生产方式甚至经济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C.流寓文士积极为政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百姓生活有显著变化。
D.流寓文士的诗文作品和文化传播丰富了岭南地区文化意蕴。
5.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苏轼等流寓文士具有的共同特征。
2021-11-07更新 | 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舶来词,指的是地球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多样化程度,即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赖以为继的生存环境的多样性。它包含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生物多样性,就是形形色色的生命及其构成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

那么,生物多样性出了什么问题,非需要人类保护才能继续维持呢?这是人类长期蔑视自然,破坏自然造成的苦果。纵观人类进化史,人类实现最多,也是最引起人类自豪的是:向自然无限索取。那些埋藏在地下的自然资源,岩石中的重金属,古岩层中的地下水,甚至深海里自由觅食的海洋生物,都变成了人类的食物、药物、器物或杀人武器。有了科学的武装,那些曾经与人类共存的生物,被不断驯化,其生境被岛屿化,有些则永久消失了;即使人类培育了上万年之久的农作物,也被一些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即转基因),对物种进行“粗暴”改造。物种消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

也许有人会说,物种灭绝是自然发生的,人类不用担忧,有物种消失,也会有物种形成。这个观点是极其错误的。生物灭绝肯定是有自然的原因,恐龙灭绝就与人类无关。60万年之前,北京地区尚分布有野象,当时森林非常茂盛,有大量的食物供应。大象南移显然是气候变化的结果。然而,人类出现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却是不争的事实,全球变暖、臭氧层漏洞扩大、水资源危机、人口爆炸、土地荒漠化、生物入侵,都是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不恰当地利用物种资源造成的。

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20 世纪90年代初,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主导下,国际社会制定并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然而,国家组织的倡议是原则性的,各国领导人的承诺只有兑现才能够从根本上遏制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在这一点上,生物多样性保护要的是行动。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采取下列做法:第一,强化法规法律制度建设,依法对生物多样性实施保护。第二,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第三,对珍稀濒危物种实施迁地保护。第四,完善城市化建设,减少人为压力,促进生物多样性的自我修复和保护。第五,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生态就业,带动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第六,加强公众教育,增强国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然而,长期以来,由于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中国于1993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随即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在公约各谈判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方之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已初步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外来有害入侵物种控制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发布并实施了《中国水生生物保护行动计划纲要》和《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规划纲要》,85%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类型、47%的天然湿地、20%的天然林、绝大多数自然遗迹、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和绝大部分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得到了初步保护。

(摘编自蒋高明、李勇《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材料二:

2021年10月13日,中国云南昆明,《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高级别会议正式通过“昆明宣言”。

作为大会的主要成果之一,“昆明宣言”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一个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显然,“昆明宣言”的通过,将影响者人类的未来和地球这颗蓝色星球的命运。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昆明宣言”凝聚了各方共识,体现了各方采取行动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共同构筑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政治决心,对制定和实施“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将发挥引领作用,为后续的磋商和谈判规划方向,提供基础和政治指引。

“《爱知目标》(联合国制定的2011-2020年生物多样性目标)无一完全实现意味着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而‘昆明宣言’则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奏响了序曲。”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认为,“昆明宣言”是为各国在过去履约中存在问题开出的“一剂良药”,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用“凝聚共识、展望愿景、探索路径”这12个字概括了“昆明宣言”的内容。“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能就生物论生物,也不可能靠单一的措施、单一的行动、单一的国家、单一的组织实现。”他认为,宣言中有许多创新之处,尤其是强调利用综合、协调的手段来解决生物多样性下降问题。

“‘昆明宣言’具有时效性、长期性、科学性三个特点。”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俊生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生物多样性锐减尚未得到改善的大背景下,“昆明宣言”的通过十分及时,它为未来10年甚至2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使每一步目标的实现都有科学性评估。

(摘编自张蕾、蔡琳《“昆明宣言”正式通过意味着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人类在科学的武装下长期蔑视、破坏自然,甚至对自然进行无节制的索取,地球上的物种开始逐渐消失。
B.20世纪90年代制定并通过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对于遏制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度没能起到积极作用。
C.建立法律体系、实施生态工程、发布计划纲要,这些举措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高度重视。
D.“昆明宣言”的通过对人类未来及地球命运产生深远影响,扭转了《爱知目标》无一完全实现的困局。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时,既有严谨的学术定义,又有通俗易懂的解释说明。
B.文章第三段举出大象南移这一例子,是为了证明人类的出现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退化。
C.文章使用“前所未有”“ 不争”等表述,体现作者对于人类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坚定批判。
D.文章从第五段开始,论述内容由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般做法转为中国政府的具体行动。
3.下列不属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成功案例的一项是(     
A.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里仍有 500多户居民居住,保护区允许居民在一定区域内定量砍伐毛竹,鼓励居民养殖蜜蜂,发展“生态旅游”。
B.马铃薯传入欧洲后,爱尔兰依靠本国有利的自然条件积极推广马铃薯种植产业,全国几乎所有耕地都种植马铃薯,取得了较大的种植效益。
C.动物专家将四头在非洲原已灭绝的北方白犀牛,从捷克运至肯尼亚奥尔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帮助它们在自然环境下繁衍后代,防止偷猎者捕杀。
D.海南省林业部门自2005 年起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 5000多亩,种植超过30万株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目前其种群数量已恢复至 35 只。
4.请用四个疑问句逐层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
5.根据材料内容,各国在过去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可能存在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2022-01-18更新 | 1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在散文《风景》中记述过一种特殊的体验你攀上船头桅杆的大缆,望一望被船的龙骨划破的波浪,怎样溅起白色的泡沫,从你头顶高高地飞过……那时候,你的一切无谓的烦恼都会消失,并且你会融合在自由的无限精神的自豪意识之中!

这就是一种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有两层基本含义。首先,审美体验是审美的,它不同于非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总是与如下审美特征相连的——无功利、直觉、想象、意象等。而非审美体验则常常涉及功利、实用、理智认识等特征。其次,审美体验是一种体验,它不同于一般经验。经验属于表层的、日常性的、可为普通心理学把握的感官印象,而体验则是深层的或难以言说的瞬间性生命直觉。

审美体验一向是中西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美学倾向于把它规定为感兴妙悟等,并制订出相应的美学原则:诗人作诗依赖感兴,诗的作品中蕴含兴象:读者读诗则是追求兴味。由此,审美体验是被视为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密切相关的东西。同时,中国美学偏爱感悟式的或点到即止式的美学表述方式,追求美学的诗化。在西方,虽然审美体验在不同美学家那里获得了不同命名迷狂”“游戏”“高峰体验等,但在研究时,西方美学家同样将其与人生、艺术的本质关联起来。

无论是审美体验还是艺术,归根到底,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但是,社会实践又总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显现的。因此,需要追问,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是如何通过审美体验这个中介而转化为艺术的。这样,审美体验的探究价值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了。

(摘编自王一川《〈审美体验论〉导言》)

材料二:

艺术家的创作动力和创作动机,必须结合审美体验,通过审美创造转化为艺术品。其中,审美体验包含两个部分: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

艺术家并非一直处于艺术创作状态,而是每天都经历着日常生活,但他们对日常生活多了一种审美观照,这是一种特殊的人生体验。他们通过审美观照对日常生活进行延伸思考、联想想象,甚至通过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建构与日常生活不一样的精神空间。艺术体验则要求再上升到一种新的精神高度,它是人生体验的继续延伸和不断升华。最终,艺术创造使艺术体验转化为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艺术品。

这个过程被郑板桥精妙地概括为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生体验,这个过程变园中之竹为眼中之竹,带有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照。

第二个阶段是艺术体验,此时眼中之竹已转化为饱含意蕴的胸中之竹。胸中之竹与眼中之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一种抽象化、心灵化的意念,是在想象的、虚构的精神空间之中产生的一种艺术存在状态。

第三个阶段是艺术创造,艺术家磨墨、展纸、落笔,把艺术体验中的虚构艺术形象转化为艺术家笔下的艺术形象,成为可见可感的艺术品,即手中之竹。

(摘编自孙先旭、胡鹏林的《艺术家的审美体验》)

材料三:

顾春芳:讲审美,我想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把艺术的审美体验和心思灌注于日常生活,从而获得一种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您怎么看?

叶朗:美学是人文学科,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意义价值的世界。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品格,最重要一点就在于十分重视美在精神层面的作用。它引导人们重视艺术活动与人生的紧密联系,引导人们去追求心灵境界的提升,使自己有一种光风霁月般的胸襟和气象。

中国美学历来认为,艺术作品的品格和艺术家的品格是统一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嵇康。《世说新语》记载他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当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嵇康把弹琴和他的生命追求融为一体。据记载,他临刑东市,神气不变,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长叹:《广陵散》于今绝矣。嵇康的音乐和生命合二为一,升华为崇高的人格境界和审美境界。

顾春芳:近来美学界比较关注日常生活的审美,您可以就此谈谈吗?

叶朗: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实际上就是日常生活里的人生情趣。中国古人非常注重在日常生活中营造一种美的氛围,创造一种优雅、精致的生活世界,《红楼梦》里就有不少这样的描写。

现代社会,人们要学会主动寻找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宋代以来,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批文人、艺术家形成了一种优雅、精致的审美情趣。他们弹琴、赏花、品茶,开拓了一个新的生命活动的空间,这是非实用的、审美的空间。在这种空间里,他们获得了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了心灵的自由,于是就能更好的做学问,干事业。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摘编自顾春芳《当前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访美学家叶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美体验的探究是有价值的,审美体验是人类活动、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往往通过审美体验来呈现。
B.从“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概括了从审美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程。
C.审美不仅要追求艺术作品的美,还要追求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获得“诗意的栖居”,尤其要追求人格的美。
D.艺术家只有开拓优雅、精致的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拥有心灵的自由,才能更好地成就事业。
2.下列各项对“审美体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一般经验不同,审美体验是无功利的审美,是一种高层次的、令人沉醉其间的、难以言说的生命直觉。
B.中西方美学家对审美体验虽有命名上的“妙悟”与“迷狂”等不同,但都偏爱感悟式、点到为止的美学表达。
C.审美体验包括人生体验和艺术体验,其中前者是通过审美观照、灵感或直觉的心理活动等构建的精神空间。
D.中国古人注重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常在弹琴、赏花、品茗等活动中开拓审美空间,获得特殊的审美体验。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美体验”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与友人会于会稽山,于茂林修竹间“极视听之娱”,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感叹。
B.俞平伯与朱自清游历、感受灯影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有感而发创作同题习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C.《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风姿特秀,时人说他“龙章凤姿,天质自然”,山涛说他“岩岩若孤松之独立”。
D.《红楼梦》中探春、宝钗等赏花、吟唱,更有林黛玉葬花时的吟唱“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朱光潜在《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中谈到“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的三种态度,认为“木商由古松而想到架屋、制器、赚钱等等,植物学家由古松而想到根茎花叶、日光水分等等,画家只把古松摆在心眼面前当作一幅画去玩味。”这三种态度分别属于哪种体验,具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1-09-01更新 | 48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