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河南 高二 阶段练习 2023-12-18 151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写作、作文主题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宾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他们的总体。

(摘选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指导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而且,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残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选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是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
B.材料一中的“生产一般”与“一般的生产”两个词语中的“一般”内涵相同。
C.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们认识的来源,同时也影响着认识的发展走向。
D.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能进入“市民社会”,是因为卢梭的观点为其奠定了基础。
B.生产的发展主要是由不同时代的生产的一般和共同点推动的。
C.人们难以全面地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制约导致的。
D.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同时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琴和箫

孙犁

①我同她们的父亲虽然是同乡,但是在抗战刚开始,家乡正在混乱的时候才搅熟了。在那些时候,女人总是把一个孩子交到我的怀里,从床头上拉出一支黑色的竹箫来吹。我的朋友望着他那双膝间的胡琴筒,女人却凝视着丈夫的脸,但我详细观察了,总觉得在她的心里和那个男人的心里,有一种共同的东西在交流。

②不久,他就参加了那风起云涌一样的游击队。她就同丈夫一同到军队里去了。把孩子送到河间的年老的父亲那里去。

③敌人进攻我们的县城,我的朋友同他的部队在离县城十五里地的沙滩迎击,受伤殒命。那时正是春天。孩子们的母亲赶回来,把他埋葬了。她和我商议,把大菱交给我看管,她带着二菱去。临走,她把那个布满灰尘的南胡给我们留下,她和二菱带走了箫。

④一天夜晚,或者是什么中秋节日,我给大菱讲了一个故事。

⑤“珂叔叔,你把爹的南胡放到哪里了?”孩子找到了南胡。我帮她定好弦,安放在她那小膝盖上,孩子就也望着那胡琴筒开始演奏了,但那声音简直是泣不成声,我支持不住自己,转过身去,探身窗外,月色多么皎洁,天空多么清冷啊!

⑥冬天,孩子们的母亲带了二菱来看我们。她已经能够镇静,只是当从包裹里拿出一双白色的小鞋给大菱换上的时候,她才哭了。

⑦这一次,她又把二菱强留给我,说是要到延安去了。不久,我只得把她们又送到河间去,因为我要到别处去工作。

⑧今年五月,敌人调集了四五万兵力,说要用“拉网战术”消灭我们。我就想:敌人像一个愚呆恶毒的蜘蛛,妄想用脆弱的残网,绞杀有幸福生活的人民和有战斗历史的子弟兵吗?我看见敌人那些炮楼在夜色里摇摇欲坠,因为它们没有根底。

⑨已经是秋初,稻子比往年分外好,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在田埂上走过,稻穗扫着我的腿,我就像每逢跳到那些交通沟里一样,觉到振奋了。

⑩一个夜晚,我和一个专摆渡游击战士的船夫约好,到淀北边一个偏僻的小庄子上去,我顺着羊肠小道摸到了泊船的处所,我倒坐在艇的前面,船夫站在后尾上撑起篙来。

现在坐在船上了,眼前是一片茫茫的水,船划过荷茎菱叶,嚓嚓地响,潮气浸到眼皮上来,却更有些清醒了。我开始想到这也是和大菱、二菱旧游之地,我们就要在这里和敌人决战了。

当船将要靠近北岸的时候,船夫告诉我,“就在这个地方,”他用篙触一触一个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两个女孩子死得好惨。”

他说着,身子很像就站不稳,船也摇摆起来,他继续说:“同志,我也是五十岁的人了,也伤过几个儿女,可是没比这一次伤了我的老心。她们,就坐着我的船啊。刚上船来,你没见过那股欢喜劲儿,她们大的也不过十三四岁,那小的也就有十岁,还有像你这样一个同志带领她们。一上船那大孩子就说:可不怕了,在这里我们就不怕他们。你知道,那些孩子也是和我们一样,在敌人的炮火里爬过来跳过去啊。那孩子说了就趴在船帮上洗了一个脸,把一个多月小脸上带着的烟火气、汗土,全洗了个干净。那带她们的大同志还说不要洗脸,战斗没完啊,那孩子不管,把头发也洗了洗。我没见过那样俊气的孩子,我看见了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就忘去了我那死去的孩子了。我也高兴,就说洗吧,咱们不怕他们。可是就在这个地方,没提防岸上那片苇地里一小队鬼子跑出来,就用机枪向我们扫射,那大同志把那个小女孩子拉到自己怀里,卧倒下去,他是第一个死的。当我赶紧拨转船想跑,那大女孩子就直栽到水里去了,临死我还看见她那新洗过的俊气的脸。就是我这老没死的倒钻到水里逃了命。”

我听下去,无数我认识的孩子们的脸就一一出现在眼前,我检阅着她们,我也一一检阅自己的心、志气。我在孩子们的脸上,像那老船夫的话,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

那老船夫最后一篙把船撑到岸上,临别他又说一句:“就为了这两个孩子,我也要干到底啊!”

我在岸上停了一刻,看见他急转回船去,箭似的走了。我再看看那久已作废的渔人撒网站立的棚台架,但已经不能辨认,我从那茫茫的一片水里像看见了大菱和二菱。

我走向那约定工作的小庄子上去,我甚至忘记了那附在我裸露的腿上的像马蝇一样厉害的蚊虻,我不堪设想那殉了难的就是大菱姐妹,那也许是她们,也许不是她们,但那对我是一样,对谁也是一样,像那老船夫说的。

晚间休息下来的时候,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忽然,我也想起在一个黄昏,不知道是在山里或是平原,远远看见一片深红的舞台幕布,飘卷在晚风里。人们集齐的时候,那上面第一会出现两个穿绿军装的女孩子,一个人拉南胡,一个人吹箫,演奏给人们听。

一九四二年八月二十五日晨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叙述了孩子父亲的牺牲,极力渲染了他的牺牲给家庭带来的伤痛,让读者颇有一种沉重的叹惋。
B.第⑤段描写的“月色多么皎洁”与《荷花淀》开头描写的“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都渲染了清新宁静的氛围。
C.孩子父亲牺牲之后,孩子母亲放下孩子毅然去延安,既有家仇,更有国恨,与孙犁笔下的众多女性一样,思想上开始了觉醒。
D.“我只看见了一股新鲜的俊气,这俊气就是我的生命的依据。”这句话是说两个女孩子的牺牲触动了我,让我清楚了生命的意义。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船夫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了船夫对孩子牺牲的悲痛、对侵略者的愤恨和坚定的斗争决心。
B.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作用。如第⑨段中的“漫天漫野的沉重低垂的稻穗”烘托了“我”处在抗战之中内心的沉重。
C.小说中多次提到“俊气”,让读者强烈感受到美好事物被摧毁的哀伤,感受到孙犁“荷花淀派”作品中很少感受到的残酷。
D.孙犁描写战争的小说,有时用平静的语调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但平静之下有波澜,这篇小说也体现了这一特点。
8.“琴和箫”在小说中含义丰富深刻,请简要分析。
9.请分别从叙述视角、主题表达、语言风格的角度,比较本小说与《荷花淀》的不同之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沛字孔渠,冯翊万年人也。初平中,为公府令史,以牒除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馀以补不足。如此积得千馀斛,藏在小仓。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时曹洪宾客在县界,征调不肯如法,沛先挝折其脚,遂杀之。由此太祖以为能。

累迁九江、东平、乐安太守,并有治迹。坐与督军争斗,髡刑五岁。输作未竟,会太祖出征在谯,闻邺下颇不奉科禁,乃发教选邺令,当得严能如杨沛比,故沛从徒中起为邺令。已拜,太祖见之,问曰:“以何治邺?”沛曰:“竭尽心力,奉宣科法。”太祖曰:“善。”顾谓坐席曰:“诸君,此可畏也。”赐其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以励之,且以报干椹也。沛辞去,未到邺,而军中豪右曹洪、刘勋等畏沛名,遣家骑驰告子弟,使各自检敕。

沛为令数年,以功能转为护羌都尉。十六年,马超反,大军西讨,沛随军,都督孟津渡事。太祖已南过,其馀未毕,而中黄门前渡,忘持行轩,私北还取之,从吏求小船,欲独先渡。吏呵不肯,黄门与吏争言。沛问黄门:“有疏邪?”黄门云:“无疏。”沛怒曰:“何知汝不欲逃邪?”遂使人捽其头,与杖欲捶之,而逸得去,衣帻皆裂坏,自诉于太祖。太祖曰:“汝不死为幸矣。”由是声名益振。及关中破,代张既领京兆尹

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沛前后宰历城守,不以私计介意,又不肯以事贵人,故身退之后,家无馀积。治疾于家,借舍从儿,无他奴婢。后占河南几阳亭部荒田二顷,起瓜牛庐,居止其中,其妻子冻饿。沛病亡,乡人亲友及故吏民为殡葬也。

(节选自《三国志》注引《晋诸公赞》,有删节)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B.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C.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D.会太祖为兖州刺史/西迎天子/所将千馀人皆无粮/过新郑/沛谒见/乃皆进干椹/太祖甚喜及/太祖辅政/迁沛为长社令/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刑,是将人的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的刑罚,为一种耻辱刑,主要流行于中国古代夏商周到东汉。
B.生口,本指俘虏,后以俘虏为奴隶,即用作奴隶的称呼,如《后汉书》就有“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的记载。
C.黄门,官名,黄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的简称。汉有黄门令、小黄门、中黄门等,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皆以文官充任。
D.京兆尹,官名,汉代管辖京兆地区的行政长官,职权相当于郡太守,后因以称京都地区的行政长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沛任新郑长时,将积藏的干椹全部献给当时去西面迎接天子但缺粮草的太祖,受到太祖赏识,等到太祖辅政,被提拔做长社县县令。
B.杨沛之所以被起用为邺县县令,一是因为杨沛很能干,能够严格依法办事;二是因为太祖想以此报答当年杨沛献干椹救急之举。
C.杨沛负责孟津渡口渡河之事时,严惩了不按规矩想要回渡的黄门,太祖认为杨沛做得很对,并没有因为黄门受辱而责罚杨沛。
D.杨沛先后在各地做官,他一向不把私人进退之事放在心上,不肯以事求人,退休后家里没有余财,晚年住在瓜牛庐里面,贫病交加,极为潦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阅其有馀以补不足。
(2)黄初中,儒雅并进,而沛本以事能见用,遂以议郎冗散里巷。
14.请简要概括杨沛为官做人的特点。
2023-12-18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阶段测试语文试卷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四时读书乐·春

翁森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注】①翁森:宋末元初人,宋亡,他拒绝出仕,隐居乡野,以教书为业,从学者先后达800余人。元废科举,学风日下,先生以儒学教化多里,历经多年,耕读之风又“彬彬称盛”。②舞雩(yú):寺,古代求雨的祭礼。祭天求雨之处,有树有坛,雩祭时有歌舞,故称舞雩。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劝学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景情并茂。全诗意境明丽清新、语言质朴无华,蕴含着无限书香雅趣。
B.首联诗人笔下的人物浴着风,嗅着花,时走时吟,兴致盎然。这情景与“风乎舞雩,咏而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颔联的“落花”是忧愁的代名词,诗人虽然认为读书快乐,但内心深处潜藏着感慨身世与担忧国事的不平之情。
D.尾联照应首联,使诗歌结构完整。诗人放眼望去,看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烘托出读书琅琅的欢乐场面。
16.本诗是如何表现读书之乐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