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抒情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7 题号:150635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目送雁南飞

付秀宏

乡下秋后,我爱看满地野菊怒放,看蚂蚱倏地矇起老高。最迷恋的却是,仰头看天上的雁阵,目送它们一点点远行,听着它们的叫声越来越远,我的心紧了一下,突然有了穿透云空般的属性。

单纯倔强中有美,谦卑而身体力行中更有美。此时此刻,读大雁,它们如倒映在秋水中的水仙,抑或一个个背剑徐行的侠客,自觉自恃,却不知它们这般之美,会令人动容。再看时,大雁已越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峦,一片又一片收割后的田野,阳光更近地投射到它们身上,生命与秋空的联系如此紧密。即便精疲力竭,前面是死亡,也不要掉队。雁南飞,它的主题意义就写在那里,写在如同电影银幕的云空之上。

深秋,去听大雁的叫声吧,我总以为,那“嘎、嘎”“伊啊、伊啊”的声音是世间最美的音乐,是最深邃的人生哲理课。

天冷了,树变瘦了,稻田显露出了大地的颜色,高粱地里只剩下了茬子,傍晚的冷云在酝酿着秋雨,正是“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的时节。“带霜来”是一种肃杀气候的开端,像大部队的撤退和转移,留下了很多空寂,也留下冷冷的诗意,在满天地里铺开了。落叶满地,秋进入了煞尾阶段,空气中漂浮着明净、高远和悠深的气息,这种气息与澄静的湖水融为一体,与廓远的田野心神相合。

我常呆立在草甸上,听离开西伯利亚家乡的大雁的叫声,觉得它们好辛苦,又很伟大。在我的家乡曹妃甸湿地,可以见到在这里做短暂休整的大雁,虽然它们只是短暂停留,但它们带给人无尽的遐思。经过食物的充分补充,再次飞起,它们还是那样热情十足,用号子般的叫声给同伴鼓舞,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

大雁真是了不起,它们懂得物理学。加速飞时,它们把队伍排成“人”字形,以最省力的方法行进。省力了,却不能默默飞,要造一种呼朋引伴的气势。利用耳朵点燃心情,十里八里之外,雁阵都能听到行军歌那不断绽放的声音。

“头雁”是雁阵的灵魂,在“飞越、飞越”的呼喊声中,雁一只又一只,悄然展开,如一章章无尽的诗篇。在“人”字尖上飞动的“头雁”最费力,它用翅膀尖的扇动为后面的大雁带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这阵风依次传递下去,能把后面的小雁和老雁轻轻地抬起来,这样小雁和老雁才不会掉队。

雁阵这种节省体力的方法,让人深深感动,转而泪眼模糊。而“头雁”是没有那阵风能利用的,它是创造者不是享受者。为避免疲劳,迁徙中的雁阵会不断更换“头雁”。一旦雁阵整体减速,队伍便会由“人”字换成“一”字。

每次,看到雁阵排着队飞过,我就会听到大雁的那魂牵梦绕的叫声。那时,我心里又是一紧,然后慢慢舒展开来。啊,大雁的气场真好!在枯燥的日子里,能听到大雁的叫声,心里能陡添一种力量。

大雁是极为守时的禽类,深秋的风一吹,它就开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

引三朋四友,来听风数雁。这样的听雁,周遭静,纯粹的静,静静地听,静静地看,静静地默数。那是凝露冷叹的声音,草叶枯萎的声音,寒风旋转的声音,偶尔会有一声虫叫的声音。而最清、最凉、最劲的声音,绽放在高空,那是雁阵。

心中又涌起了莫名的感动,雁是秋天的胡琴,胡琴是南飞的雁。岁月里还有什么声音能够这样美?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闭着眼听,在心里画一种境界,风吹过,发微动,雁是我内心的艺术。能陪我来听这场雁的艺术表演的,是心。

听父亲说,大雁南飞是一种洗礼,也是一种挚爱。在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的爱情尤显坚贞。雁阵里很少会出现单数雁,大雁一生从不独活。一只母雁若在半途死去,另一只公雁也会自杀或郁郁而亡。我听大雁的叫音,有时会听出那声音里的凄楚,或许是单雁不远飞吧!雁在,爱才在,懂的,深深的懂。

秋空出奇地静谧,然后是雁声穿越而来,蔚蓝而又澄明。情依依,霜淡淡,万水千山,用心灵来听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四段,作者着意描写秋景,由冷寂、肃杀的氛围到高远、悠深的气息,为雁南飞提供了独具特质的背景。
B.文中用胡琴声比喻雁声,写冷秋天地间的声声雁鸣,如塞外苍穹飘散的胡琴之音,苍凉中散发着刚劲,清亮中蕴含着悲壮。
C.作者听露叹、草音、风声、虫叫,以此为铺垫,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雁声最清、最凉、最劲的特点。
D.作者写景绘物,满含情愫,多有触人心魂之句,语言灵动隽永,处处洋溢着诗意之美。
2.作者认为雁声中有最深邃的人生哲理,从文中你读出了哪些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
3.有评论家认为本文以《听雁》为题更好,你赞同吗?请说明理由。
【知识点】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厮守,一眼千年

敦,大也;煌,盛也。我第一眼见到敦煌——黄昏中古朴庄严的莫高窟,听到远方铁马铜铃的铿锵铮鸣,我好似听到了敦煌与历史千年的窃窃私语,窥见了她那跨越千年的美。

1962年我第一次到敦煌实习,当时满脑子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常书鸿先生、段文杰先生等,敦煌是神话的延续,那他们就是神话中的人物!当时我和几个一起实习的同学跑进石窟,看到那些壁画就惊呆了,感叹不已,只剩下几个词重复地说,因为所有的语言似乎都显得平淡无奇,简直失色了,满心满脑只有:“哎呀,太好了,太美了!”

虽然说我对大西北艰苦的环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水土不服的无奈、上蹿下跳的老鼠,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到处都是沙,连水都是苦的,实习期还没满,我就因生病提前返校了,后来也没想着再回去。可是没想到,命中注定要和敦煌“厮守”一生,一年后我大学毕业又被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现敦煌研究院的前身)。若说当时心里没有犹豫惶惑,那是假话,因为敦煌和北京相比,简直就不属于同一个世界——那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无垠的戈壁滩和稀稀疏疏的骆驼草。洞窟外面很破烂,里面很黑,没有门,也没有楼梯,就用树干插上树枝的“蜈蚣梯”爬进洞去。可爬上去后,还得用“蜈蚣梯”原路再爬下来,很可怕。对于我被分配到敦煌去工作这件事,我父母自然是不乐意的,父亲甚至还给我写了封信,让我转交给学校领导,请他们给我换个工作的地方。但是那个时候哪里允许这样做,新中国刚建立十多年,报效祖国、服从分配、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等,这些都是青年人应该具有的人生价值观。

一开始,在如此庞大深邃的敦煌面前,我是羞怯的,犹如相见初恋对象一般惶惑不安。经过一阵子相处后,我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把敦煌当作了“意中人”。

文物界的人,无论是谁,只要对文物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护它。所以能守护敦煌,我太知足了,太自豪了,太高兴了。晴天时,灿烂的阳光照耀在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上,洞窟里立刻金碧辉煌,闪烁夺目,让人惊叹,两只脚好似被钉子钉进了地上,实在是挪不动。莫高窟,就是一座巨大无比的藏满金银珠宝的宝库,就是我可爱的“意中人”,她已成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怎么能舍得离开她呢?于是我执着的爱好和厮守的想法,影响了远在武汉工作的我的丈夫老彭,他也是我大学的同学,他理解我,他支持我,也了解敦煌。于是他毅然放弃了心仪的武汉大学考古专业的教学工作,来到了敦煌,来到了我的身边。从此,我们俩相依相伴,相知相亲,共同守着敦煌。老彭热诚地投身到敦煌学研究的行列,直到生命的最后。

随着西部大开发,这里的旅游业也得到了大发展。从1999年开始,来敦煌莫高窟欣赏壁画的人愈发多了,但壁画渐渐模糊了,颜色也慢慢褪去了。对此,我一半是高兴,另一半又是担忧。因为我已真的把洞窟当作“意中人”了,我担心游客数量的剧增有可能会让洞窟的容颜不可逆地逝去。

每天清晨,太阳冉冉升起,红彤彤的阳光普照着敦煌,风沙围绕中的莫高窟像披上了红色纱衣的新娘,依旧安静从容地沉睡着。但是仰望着这美景,我莫名地感到心疼:她已静静沉睡了一千年,她那美丽的容颜,她那含着泪的微笑,在漫长的岁月里曾无人可识,而现在这么多被她的美所吸引的游客却又会让她脆弱、衰老、褪色。古往今来,有不计其数没有留下名字的塑匠、石匠、泥匠、画匠,他们用坚韧的毅力和沉静的心愿创造着洞窟,修复着洞窟,守护着洞窟,一代又一代,坚持了一千年,与莫高窟“厮守”一生。所以莫高窟带给人们的震撼,绝不应该只是我们看到的惊艳的壁画和彩塑,更是深厚文化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就算有一天她衰老了,但这种力量也决不应该消失,所以我下了决心——我一定要让她活下来。

当我知道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她永久保存的时候,我欣喜若狂,因为我可以让我的“意中人”容颜永在。于是我立即向甘肃省、国家文物局、科技部提出要进行数字化工程研究的申请,结果被批准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就特别重视莫高窟的保护工作,虽然国家经济刚刚恢复,但周恩来总理就特批了100多万元专用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后来国家更是给了充足的经费,让我们首先进行数字化技术的实验研究。现在敦煌已经有100多个洞窟实现了数字化——壁画的数字化、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而且30个洞窟的数字资源中英文版都已上线,实现了敦煌全球共享。我和敦煌“厮守”下去不是只在梦里,已真真切切成为了现实!

敦煌艺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人文学科,汇合交融了太多的文化元素——历史的多元、文化的多元、创作技法的多元,她具有大气魄、大胸怀。在改革开放之前,研究所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着,但更多的是对壁画的临摹。真正的研究工作,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科研的氛围变好了,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了。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我希望我的房子四周没有墙围着,窗子没有东西堵着,愿各国的文化之风自由地吹拂着它。但是我不会被任何风所吹倒。”祖国的改革开放之风,带来了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春天。

我很喜欢中唐第158窗的卧佛,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我都忍不住走进这个洞窟,瞬间便忘却了一切烦恼。有时候,我甚至觉得敦煌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了,我和她已经融为一体,不可分开。

我脑海里常想着季羡林先生的文字:“我真想长期留在这里,永远留在这里。真好像在茫茫的人世间奔波了六十多年,才最后找到了一个归宿。”

我还想说,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有志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年轻人,面对极其艰苦的物质生活,面对苍茫戈壁的寂寞孤独,毫不畏惧,披星戴月,坚持不懈,前赴后继。他们担负起文物工作者的使命,与莫高窟终生“厮守”,代代相传,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不断。

而我也与我的前辈、同仁们一样,仍愿与这一眼千年的美“厮守”下去。

(取材于樊锦诗的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与历史千年的窃窃私语
窃窃私语:低声私下交谈。
B.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
心有余悸:想起过去的事,到现在心里还放不下。
C.我欣喜若狂
欣喜若狂: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D.坚持不懈,前赴后继   
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去。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第一次到敦煌实习,就因石窟里的壁画而震惊,以至于只重复地说几个词。
B.苦水和“蜈蚣梯”分别表现了大西北生活环境的艰苦与莫高窟工作设施的简陋。
C.第七段开头写晨光下的莫高窟,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她的安静从容。
D.倒数第三段作者引用季羡林的话,表明自己对敦煌的感情是受其影响而产生的。
3.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作者对敦煌莫高窟情感变化的过程。
4.“厮守”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从内涵与表达效果两个方面分析作者反复写到“厮守”的妙处。
2024-03-09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汴京的星河

叶文玲

孩提时,我有许多美丽的憧憬,天真的梦。那时,我最喜欢看天上的星河。夏夜仰望那缀满星星的夜空,我会几个小时地坐着发痴,小脑瓜里整个儿盘旋着关于星星月亮的种种神话传说。于是,我总相信月宫里有嫦娥,早晚有一天会从那影影绰绰的桂花树下飘飘走出,而那璀璨的星星呢,一定是那些调皮的小仙女随意抛洒的宝石珠贝。我很想什么时候飞上天去,抓住天幕的一角轻轻一抖,让这些明亮得耀眼的珠宝纷纷落下来,穿过云端,落到人间。

傻念头想过万万千,我却从不以为可笑,倒觉得这些记忆,永远像蜜汁一样醇甜。大概就因为这颗未泯的童心吧,一些别人认为是不算稀奇的事,在我,却总要兴奋地大喊大叫。

现在,我就又想叫喊了:最近,我真的看见了天上落下的星河——那明亮得耀眼的珠宝。

那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果真又一次牵下了天上的星河,让无数次揣想过《东京梦华录》【注】笔下灯宵月夕的我,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

素享盛誉的汴京,果不负人愿。在月华皎皎的元宵节,它再次以花光满路千门如昼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辉煌。

非是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外来客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灯会,别有一番意趣,在灯会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这种新奇有趣的感觉缘何而来?是因了那些盏灯,也因了那看灯的人,也因了那挂灯的街。

先说那街。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一色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很能教人想起白话小说中所写的布衣小帽的“市井人家”。甚至连门口那长垂的竹帘一动,你都会蓦然一惊:是要走出一位肩搭长巾鼻头抹了点白粉的“酒保”,还是珠钗满头罗裙曳地的“女娇娃”?

且说那人。

也许正月正是“闲月”吧,不大的汴京城竟拥集了这么多的“闲人”。

紧挨着相国寺的小商品市场,设在一条长而又长的窄巷内,天天人头攒动,熙来攘往,那琳琅满目的小摊和形形色色的顾客,还真像升平鼎盛的北宋“相国寺万姓交易”的盛况呢!那儿,摆着那么多卖各色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丁冬,吆声大作。那个素享盛名的“第一楼”,更是整日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这一切,不也大有一向以时令小吃著称天下的汴京城遗风么?但是,我晓得,这盛况,这胜景,前些年是断断没有的,假如没有改革开放的新经济政策带来的繁荣,一向贫寒的豫东农民,能这样衣帽鲜亮亮、脸上油光光地率领举家老小来开封大饱眼福和口福吗?

今年,到开封游逛的人特别多,游逛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来观灯。

再说那灯。

我们抵达之时,虽是正午,却见鼓楼、龙亭这些主要街区,俱已“东风夜放花千树”了。

说也怪,越盼淡月胧明,偏偏日落迟迟,待挨得黄昏近,笑语喧,好心的主人却又劝阻道:此时去观灯,保准你们挨都挨不到跟前!

纵然心急难耐,也只好耐下心来,远远地站在门口,放眼眺望长街,果然是人潮滚滚,黑压压一片。虽未亲临,可是一阵阵传来的欢声笑浪,越发教你心痒痒得如痴如醉了。

好容易等到了“灯火阑珊”时。哦,这话儿也许不算准确,已是夜露生凉月横中天了,兴致浓浓的观灯人,还是一簇簇一队队地蜂拥不绝。

汴京城名不虚传,而汴京人也果有奇术异能!你看那一盏盏巧夺天工的彩灯,真个是收尽了祥云五色荧煌炫转,那千百盏争奇斗俏的灯,一一地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近近地看,真是千姿百态,大放光华,直教人眼花缭乱;远远地望,只见高高低低,五颜六色,飞旋流转,闪闪烁烁,道它是银河垂地,一点也不夸张。不信的话,此时你抬头望望中天,平日如练的素月,也悄然失色,端端地消淡了许多光华。

古人观灯,只能欣赏那奇巧百端的扎灯技艺,点的是蜡烛,糊的是绢纸,纵然巧夺天工,也难经风吹雪打;而今的灯,有了科学技术辅佐,自然更加高明。你看那腾跃而起的奔马灯浑身通亮,那纵马奔驰的勇士目光如炬;那能与人对话的机器娃娃灯前趋后仰,憨态可掬;那大书“为民作主”的扇子灯来回穿梭,熠熠生辉。

呵,怪不得,所有的看灯人都不恋恋于那些只有光色,只亮不转的小灯,却把以上那些巨大的,既有传统技巧,又有现代化特色的新鲜有趣的大转灯,密匝匝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一点不错,尽管灯节是古老传统,但人,毕竟是80年代的人,现代人最仰慕的还是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啊!

兴尽欲归时,在长街的拐角处,却又见到了一幅教我怦然心动的景象——一间小木楼的门窗呀的一声启开,一根长竹竿软软地伸将出来,竹竿头上,滴溜溜地悬了一盏八角宫灯,那宫灯虽小,款式却玲珑剔透,做工也极精致细巧。一时间,我没看清灯壁上那悠悠旋转的花卉图样,只觉得像飘过去一簇飞花,一团流云……

我看得呆了,循了那挑灯的手望去,恍恍的灯影下,只见是一个穿猩红雪衫的姑娘。许是那衣衫太红,那灯光太朦胧了,我看不清姑娘的眉眼儿,只见她那笑盈盈的脸蛋儿,被身上那件红衫,手中的那盏红灯,映照成了一团艳艳的红云……

那红云,那灯影,久久地晃在我的眼前,直伴着我进入梦境。

午夜,我果然重温了少年时的梦——我见那闪闪烁烁的星星,都从天河里飞溅下来,变成了“灯雨”,洒落在汴京城……

(本文有删改)

【注】《东京梦华录》:宋代孟元老作,回忆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盛况的作品,以黄帝“梦游华胥之国”的故事而命名,也是后世研究宋代都城文化史的重要著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心中有许多憧憬以及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常做出超乎常人的行为,足见作者是一个童心未泯的人。
B.作者把汴京城里的灯比作天空中的星星,用众多的星星如雨一般洒落在汴京城,来写汴京城里元宵节晚上熙来攘往,盛况空前。
C.文中加点处,作者“感如此新奇和庆幸”,是作者有感于汴京城的繁荣辉煌,游人众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焕发。
D.文章结尾回扣开头孩提时的梦,想象中的星河与现实中的灯市交相辉映,充满诗意情韵,巧妙地扣住了“星河梦”的题旨。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头写儿时对着星空产生的想象,用手抖落夜幕中珠宝似的星星,这点扣了题目中的“星河”。
B.作者用10个“一”将“东京梦华”定格于一个特定的场景。最后“一团艳艳的红云”,由虚入实,足见作者对“汴京星河”的痴迷。
C.作者特写了八角宫灯和穿猩红雪衫的姑娘,细腻而安静,与前文喧闹热烈的灯景形成对比,丰富了散文的内容和形象。
D.散文在叙述上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兼有第二人称,亲切真诚,抒发了作者赏灯时的喜悦满足和兴奋之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层次清晰,请梳理这篇散文的行文脉络。
4.有文学评论家说:“散文就是通过自己独有的语言方式,把它背后的味道传达出来。如果没有语言个性,散文就没有多大的价值。”请分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2023-09-21更新 | 35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棣 花

贾平凹

商州的人,或许是常出门的,或许一辈子没有走出过门前的大山,但是,棣花却是知道的。棣花之所以出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文人界的,都知道那里出过商州唯一的举人韩玄子,韩玄子当年文才如何,现无据可查,但举人的第八代子孙仍健在,民国初年就以画虎闻名全州,至今各县一些老户人家,中堂之上都挂有他的作品。或立于莽林咆哮,或卧于石下眈眈。拳脚行的,都知道那里出过一个厉害角色,身不高四尺,头小,手小,脚小,却应了小五全之相术,自幼习得少林武功。他的徒弟各县都有,便流传着他神乎其神的举动,说是他从不关门,从不被贼偷,冬夏以坐为睡。一个大画笔,一个硬拳脚为世人皆知。但那些小商小贩知道棣花的,倒是棣花的集市。棣花的集市与别处的不同,每七天一次,早晨七点钟人便涌集,一直到晚上十点人群不散。中午太阳端的时辰,达到高潮,那人如要把棣花街挤破一般。西至商县的孝义、夜村、白杨店、沙河子,北上许家庄、油坊沟、苗沟、南到两岔河、谢沟、巫山眉,东到茶坊、两岭、双堡子,百十里方圆,人物,货物,都集中到这里买卖交易。

其实,棣花并不是个县城,也不是个区镇,仅仅是个十六个小队的大队而已。它装在一个山的盆盆里,盆一半是河,一半是塬,村庄分散。河对面山上,有一奇景,人称松中藏月。那月并不是月,是山峰,两边高、中间低,宛若一柄下弦月,而月内长满青松,尽一搂粗细,棵棵并排,距离相等,可以从树缝看出山峰低洼线和山那边的云天。塬根各流出一泉,称为二龙戏珠。其水冬不枯,夏不溢,甘甜清冽,供全棣花人吃、喝、洗、刷。泉水流下,注入正街后上百亩的池塘之中。这就是有名的荷花塘了。

这里,一到腊月,廿三日是小年。晚上家家烙烧饼,那戏楼上便开戏了,看戏的涌满了场子,孩子们都高高爬在大场四周的杨柳树上,或庙宇的屋脊上。夏天里,秋天里收获的麦秸堆、谷秆堆,七个八个地堆在东西场边,人们就搭着梯子上去,将草埋住身子,一边取暖,一边看戏,常常就瞌睡了,一觉醒来,满天星斗,遍地银霜,戏不知什么时候早就散了。戏是老戏,演员却是本地人,每一个角色出来,下边就啾啾议论:这是谁家的儿子,好一表人才;这是谁家的媳妇,扮啥像啥;这是谁家的公公,儿子孙子都一大堆了,还抬脚动手地在台上蹦跶。有一个三十岁演小丑的,在台下说话结结巴巴,可一上台,口齿却十分流利,这免不了叫台下人惊奇;但使人看不上的是他兼报节目,却总要学着普通话,因为说得十分生硬,人称醋熘普通话,他一报幕,下边就笑,有人在骂:呀,又听洋腔了!”“醋熘熘,醋熘。”“真是难听死了!”“哼,红薯把他吃得变种了!虽然就是这样一些演员,但戏演得确实不错。这戏从廿三一直演到正月十六。

到了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吃了大肉水饺,各小队就忙着收拾扮社火了。十六个小队,每队扮二至三台,谁也不能重复谁,一切都在悄悄进行,严加守密。只是锣鼓家伙声一村敲起,村村应和,鼓是牛皮古鼓,大如蒲篮,铜锣如筛,重十八斤,需两人抬着来敲。出奇的是那社火号杆长三尺,不好吹响,一村最多仅一两人能吹。中午十二点一过,大塬上的钟楼上五十吨的铁铸大钟被三个人用榔头撞响,十六个小队就抬出社火在正街集中,然后由西到东,在大场上绕转三匝,然后再由东到西。上塬,到雷家塬,再到石板沟,后返回正街。那社火被人山人海拥着,排在一起,各显出千秋。十六个队年年出众的是西街村。东街村年年比不过西街村,这年腊月就重新打芯子,合计新花样,做出了一台哪吒出世,下边是三张偌大的荷叶,一枝莲茎,一指粗细,支楞楞,颤巍巍,长五尺有二,上是一朵白中泛红的盛妍荷花,花中坐一小孩,作哪吒模样。一抬出,人人喝彩,大叫:今年要夺魁了!抬到正街,西街的就迎面过来,一看人家,又逊眼了。过来的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那大圣高出桌面一丈,一脚凌空前跷,一脚后蹬,做腾云驾雾状,那金箍棒握在手中,棒头用尼龙绳空悬白骨精,那妖怪竟是不满一岁的婴儿所扮,抬起一走动,那婴儿就摇晃不已,人们全涌过去狂喊:盖帽了!每一次经过正街,沿街的单位就鞭炮齐鸣,若在某一家门前热闹,这叫轰庄子,最为吉庆,主人就少不了拿出一条好烟,再将一节二尺长的红绸子布缠在狮子头上,龙首上,或社火上的孩子身上,耍闹人就斜叼着纸烟,热闹得更起劲了。

棣花就是这样的地方,山美,水美,人美。所以棣花的姑娘从不愿嫁到外地,外地的姑娘千方百计要嫁到棣花。农民辛辛苦苦劳动,一月复一月,一年复一年。但辛苦得乐哉,寿命便长。大都三世同堂;人称人活七十古来稀,但十六个小队,队队都有百岁老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介绍棣花在商州很有名,而“棣花之所以出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这些表明棣花有着多种鲜明的特点,丰富了棣花形象。
B.文章以开市、散市时间说明棣花的集市开市早、散市晚的特点;采用赋的手法写集市覆盖范围。表明棣花在当地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C.文章扮社火部分,介绍牛皮古鼓、铜锣的大,写出了棣花人的古朴大气,又以每队扮社火不能重复,都要悄悄进行,表现棣花人的狡黠。
D.文章写棣花姑娘不愿外嫁、农民“辛苦得乐哉”、当地人寿命长的特点,呈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淳朴而没有市气,令人向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不仅写了棣花现实中的人物群像,生活气息浓厚,还采用白描手法勾勒棣花文武传奇人物的形象,有着虚实相生的效果。
B.第二段写棣花自然景色,有视觉有味觉,有动态有静态,同时长短句式相结合,整散句式相结合,创造出优美的艺术境界。
C.文章写扮社火时,和一般散文写法不同,除了抒情,还着力于叙述情节化。在情节起伏中写出了社火节目精彩纷呈的特点。
D.文章文风朴实,展现棣花的自然、社会构成形态。再现棣花的风俗景象。但没有展现出《秦腔》所表现的生存状态和生存哲学。
3.第三段写棣花演戏的情景时,运用了多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4.在贾平凹看来,有意思的散文全在于真情和趣味上。这篇文章是怎样表现真情和趣味的?请从选材、立意角度分析。
2023-08-12更新 | 1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