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外国文学 > 哥伦比亚 > 马尔克斯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608 题号:150856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丽贝卡改掉食土的恶习后,被安排到其他孩子的房间睡觉。一天夜里,和他们睡在一起的印第安女人突然醒来,听见一种奇怪的响声在角落里时断时续,她以为有动物溜进房间,警觉起来,却发现丽贝卡坐在摇椅上吮着手指,双眼像猫眼一般在黑暗中放光。比西塔西翁心中充满恐惧和难选宿命的凄苦,她在那双眼睛里认出了威胁他们的疫病,正是这种疫病逼得她和兄弟背井离乡,永远抛下了他们古老的王国,抛下了公主与王子的尊贵身份,这就是失眠症。

天亮的时候,印第安人卡塔乌雷失去了踪影,他姐姐比西塔西翁留了下来,认定了自己的宿命:就算逃到天边,这致命的疫病也会穷追不舍尾随而至,没有人理会她的惊恐。“要是不用睡觉,那再好不过。”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说,“那样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可用,”但印第安女人向他们解释,失眠症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不可逆转地恶化到更严重的境地:遗忘,也就是说,患者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就开始淡忘童年的记忆,继之以事物的名称和概念,最后是各人的身份,以至失去自我,沦为没有过往的白痴。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笑得喘不过气来,认为这不过是又一种印第安人杜撰的疾病,乌尔苏拉为防万一,还是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

几个星期后,比西塔西翁的恐惧似乎平息了下去。有天晚上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乌尔苏拉也醒着,问他怎么了,他回答:“我又想起了普鲁邓希奥·阿基拉尔。”他们一刻也没睡着,但到了第二天感觉疲劳尽去,便把不眠之夜抛在了脑后。午饭时候,奥雷里亚诺惊异地讲起他如何一整夜都在实验室忙着给一枚别针镀金,准备在乌尔苏拉的生日送给她,但此刻却仍然感觉良好,到了第三天,大家在该入睡的时刻还是毫无睡意,这才意识到已连续五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终于警觉起来。

“孩子们也都醒着。”印第安女人的话里带着宿命意味,“这病一旦进了家门,谁也逃不了。

他们果然染上了失眠症,乌尔苏拉从母亲那里学过各种草药的效用,熬制了乌头汤让所有人服下去,可他们仍然睡不着,整天醒着做梦。在这种清醒的梦幻中,他们不仅能看到自己梦中的形象,还能看到别人梦见的景象,一时间家里仿佛满是访客。丽贝卡坐在厨房角落里的摇椅上,梦见一个和自己相貌极其相似的男人,他身着白色亚麻衣裳,衬衫领口别着一粒金扣,给她带来一束玫瑰。陪伴他的还有一位女士,用纤细的手指拣出一枝玫瑰簪在她发间。乌尔苏拉知道那男人和女人是丽贝卡的父母,但一番努力辨认之后,还是确信从未与他们谋面。与此同时,由于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一个永远无法原谅自己的疏忽,家中出品的糖果小动物仍源源不断地在镇上出售,大人小孩都津津有味地吮咂着可口的绿色失眠小公鸡、美味的粉红失眠小鱼和柔软的黄色失眠小马,于是到了星期一凌晨整个镇子都醒着。一开始没人在意,恰恰相反,人们都因不用睡觉而兴高采烈,因为那时候马孔多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时间总不够用,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很快就把活儿都干完了,凌晨三点便无所事事,听着音乐钟数华尔兹的音符,那些想睡觉的人,不是因为疲倦而是出于对睡眠的怀念,试遍了各种消磨精力的方法,他们聚在一起不停地聊天,一连几个小时重复同样的笑话,整夜整夜重复这一恶性循环。

何塞·阿尔卡带奥·布恩迪亚意识到失眠症已经侵入镇子,便召集起各家家长,把自己所知的失眠症情形讲给他们听,众人决定采取措施防止灾难扩展到大泽区的其他村镇。他们把用金刚鹦鹉跟阿拉伯人接来的小铃铛从山羊脖子上摘下,放在镇子入口,供那些不顾岗哨的劝告和恳求坚持进镇的来客使用,那时节走在马孔多街道上的所有外乡人都要摇动小铃铛,好让病人知道自己是健康人。他们在镇上逗留期间禁止一切饮食,因为疫病无疑只经入口之物传播,而所有食品饮料都已沾染失眠症,这项举措成功地将疫病控制在村镇之内,隔离卓有成效,后来人们就将紧急情况视为常态,生活恢复秩序,工作照常进行,没人再为睡眠这一无用的习惯担忧。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文本二:

我是在加勒比出生长大的,我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岛屿,也许正因为如此,我才产生了自叹力不从心的感觉,总感到在自己所构思的和能够写出来的东西中,从未有一件事是比现实更令人惊奇的,我力所能及的只是用诗的手法移植现实。在我写作的任何一本书里。没有一处描述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再谈文学与现实》)

文本三

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场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注定要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至今在我们中间,还有着他忘症,只要事过境迁,谁也不会清楚地记得香蕉工人横遭屠杀的惨案,谁也不会再想起奥雷良诺上校。

(摘编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两百年的孤独》)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丽贝卡原先有吃土的习惯,主人公一家对此不能接受,在她改掉这种恶习后,才允许她和其他孩子睡同一个房间。
B.丽贝卡有天夜里突然坐在摇椅上吮手指,双眼在黑暗中放着光。根据这些表现,比西塔西翁判断她患上了失眠症。
C.比西塔西翁认为逃避是徒劳的,失眠症总会穷追不合,她选择继续留在马孔多,这反映出她内心极其恐惧和凄苦。
D.失眠症是通过食物途径传播的,镇子上的大人小孩都喜欢吃主人公家出品的糖果,这导致病症在镇子上扩散开来。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丽贝卡和其他孩子隔离开来,并且熟悉各种草药的效用,都直接表现出乌尔苏拉应对疾病时,并非毫无准备。
B.文中反复提及“宿命”一词,这种思想既是比西塔西翁一系列言行的依据,同时也反映出她昔日遭遇的苦痛。
C.患上失眠症后会醒着做梦,文中具体描写了丽贝卡的梦境,“清醒”和“梦幻”的反差中有着奇妙的表达效果。
D.镇上的人认为睡眠无用,无需担忧,他们的工作生活秩序都回归正常,这暗含了作者对他们愚昧思想的讽刺。
3.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思迪亚一家对待“失眠症”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一简要概括。
4.班级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百年孤独》中作者设计“失眠症”的意图的问题,若由你进行解答,你会列出哪些要点?请结合三则文本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①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吉娜就买。

③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⑥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梯或者楼梯都不行。

⑧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⑨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⑩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⑪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接着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⑫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⑬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得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备,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瓶和压缩空气枪。

⑭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⑯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⑰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⑱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⑲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⑳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㉑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㉒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㉓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里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节选自《异乡客》,宋碧云译,有删改)

【注】①加西亚·马尔克斯,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品《百年孤独》。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父母有教养,讲道理,有一定审美情趣,也很理解孩子,不生硬否定孩子的愿望但对孩子们的表现并不满意。
B.第⑥段交代了在马德里不能买手划艇的原因,其实是想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制约着愿望达成的,往往不只金钱和人的主观意志,还有外部环境。
C.小说中多次提到每星期三晚上父母都要去看电影的事,说明父母愿意给孩子一定自由空间,为孩子们在光海中自由探索提供机会,也为孩子们的结局做了铺垫。
D.㉓段连用几个“正在”,写出了孩子们沉醉在梦想中的快乐。“淹死在光里”象征迷失在自己天马行空的梦里。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开头用“孩子们”“他们”“她和丈夫”等称谓,确定了全文的叙事角度,即第三人称旁观者的叙事视角。
B.小说多处以细节传神,如对兄弟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他们的内在特征。
C.第⑫段属于补叙,补充交代了孩子们神奇的冒险是“我”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正是“我”“流光似水”的话启发了孩子们的想象,使情节发展更具有逻辑性。
D.文中划线句运用比喻和拟物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孩子们在光中潜行的情形,使小说蒙上一层魔幻的色彩。
3.马尔克斯说过:“魔幻现实主义与其说是超现实的东西,不如说是一双更锐利的眼睛看到的日常世界。”魔幻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在《流光似水》和《红楼梦》中均有体现,请分别从这两部作品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4.孤独是马尔克斯小说的常见主题,请你结合《流光似水》这篇小说,谈谈走出孤独的办法。
2023-11-28更新 | 1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纳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不,”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现在就要,在这儿就要。”

“可是,”妈妈开口了,“要想在这儿航海,你们只能打开浴室喷头放水了。”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赫纳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而在马德里,他们全家挤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得了全班第一,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孩子们做到了。于是爸爸把这些都买来,那是一艘漂亮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小艇在车库里。”午饭时爸爸说,“问题是车库也没多大地方了,而且没法拿上来,走电或者楼梯都不行。”

可是第二个礼拜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又一个礼拜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个亮着的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流泻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于是关掉电门,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神奇的冒险是我参加一期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礼拜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上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备,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位子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远两寻(约5.33米)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旧楼上流泻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整个城市,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唯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往天竺葵花盆里撒尿,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47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1.概括小说中兄弟俩的形象。
2.解释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礼拜三”的含义,简析其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及作用。
3.马尔克斯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曾宣称:“在我的小说里,没有一个字不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的。”结合这句话,从“魔幻”与“现实”的关系角度简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2021-03-09更新 | 1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火车刚从震得发颤的橘红色岩石的隧道里开出来。就进入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带。不时从车窗里吹进一股令人窒息的煤烟气。这时候正是上午十一点,天气还不太热。

她们是这节简陋的三等车厢里仅有的两名乘客。小女孩把她们仅有的随身物件——一个塑料食品袋和一束用报纸裹着的鲜花——放在座位上,坐到对面离窗较远的位子上,和母亲正好脸对脸。母女二人都穿着褴褛的丧服。女人的眼皮上青筋暴露,身材矮小孱弱。她一直直挺挺地背靠着椅子,脸上露出那种安贫若素的人惯有的镇定安详。

十二点,天气热起来了。火车慢腾腾地行驶着。

梳梳头!女人说。小女孩正在梳头的时候,火车的汽笛响了。女人擦干脖子上的汗水,又用手指抹去脸上的油污。火车已经开进一个镇子。

你要是还有什么事,现在赶紧做。女人说,接下来就算渴死了,到哪儿也别喝水。尤其不许哭。女孩点点头。这时候,从车窗里已经可以望得见小镇的全貌。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女孩用报纸把鲜花包好,目不转睛地瞅着母亲,母亲也用温和的目光看了她一眼。

小镇热得像蒸笼。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只有车站对面的旅店、酒馆、台球厅以及电报局还在营业。

母女俩下了车,沿着巴旦杏树荫悄悄地走进小镇,尽量不去惊扰别人午睡。她们径直朝神父的住处走去。女人用手指甲划了划纱窗,又去叫门。过了一会儿,有人小心翼翼地问:谁啊?

我要找神父。她说。

神父正在睡觉。

我有急事。女人坚持道。她的声调很平静,又很执拗。

大门悄悄地打开了一条缝。请进吧。

她们走进一间客厅。开门的那个又矮又胖的中年妇女把她们引到一条木头长凳前,让她们坐下。小女孩坐下了,母亲愣愣地站在那里。除了电风扇的嗡嗡声外,听不到一点儿其他声音。

开门的那个女人从客厅深处的门里走出来。他叫你们三点以后再来。她把声音压得很低,他才躺下五分钟。

火车三点半就要开了。她的回答很简短,口气很坚决,不过声音还是那么温和。

那好吧。开门的那个女人说。

客厅深处的门又关上时,母亲坐到她女儿身边。这间窄小的客厅虽然简陋。但很整洁。一张简朴的办公桌,桌上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旁边放着一瓶花。桌子后面是教区档案。

客厅深处的门打开了。这一次,神父用手帕揩拭着眼镜,从里面走出来。他一戴上眼镜,马上能看出他是开门的那个女人的哥哥。

有什么要帮忙的吗?他问。

我要借用一下公墓的钥匙。女人说。

神父瞅了女孩一眼,然后又透过纱窗望了望天空。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女人默默地摇了摇头。

神父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油布面笔记本、一支蘸水钢笔和一瓶墨水,然后坐在桌子旁边。

你们想去看哪一座墓?他问道。

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女人回答说。

谁?

卡络斯·森特诺。女人重复了一遍。

神父还是不明白。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住神父。神父的脸刷地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写字 ,一边写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身份信息。她毫不迟疑,详尽准确地做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

事情发生在上礼拜一凌晨三点钟。那天,在细雨的淅沥声中雷薇卡太太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手枪。她没有开灯,二十八年的独身生活在她身上产生的恐惧感使她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够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她两手举起枪,闭上眼睛,猛一扣扳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打枪。枪响之后,周围立刻又寂然无声了,只有细雨落在锌皮屋顶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声响。她随即听到在门廊的水泥地上响起了金属的碰击声和一个低哑的、有气无力的、极度疲惫的呻吟。清晨,在雷薇卡太太家的门前倒卧着一具男尸。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他穿着一件法兰绒条纹上衣,一条普通的裤子,腰上系着一根麻绳,光着脚。镇上没有人认识他是谁。

这么说他叫卡络斯·森特诺。神父写完,嘴里咕哝道。

森特诺·阿亚拉。那个女人说,是我唯一的儿子。

神父又走到柜子跟前。摘下钥匙,放在笔记本上,用食指指着一处地方,说:在这儿签个字。

女人胡乱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神父吁了一口气。您从来没有试过把他引上正道吗?

他是个非常好的人。

神父看看女人,又看看女孩,看到他们根本没有要哭的意思。

那个女人还是神色自如地继续说: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然而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

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女孩插嘴说。

是的。女人证实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尝到礼拜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

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神父说。神父本人也觉得这句话没有多大说服力。

人生经验已经多少把他变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指点母女俩怎样才能找到卡络斯·森特诺的墓地。女人仔细听着,向他道了谢,但脸上没有丝毫笑容。

在临街的门打开之前,神父就觉察到有人贴在纱窗上往里瞧。那是一群孩子。门敞开后,孩子们立刻一哄而散。在这个钟点,大街上通常没有人。可是现在,不光是孩子们在街上,巴旦杏树下面还聚集着一群群的大人。神父一看大街上乱哄哄的样子,顿时就明白了。他悄悄地把门关上。

等一会儿再走吧。说话的时候,他没看那个女人。

神父的妹妹从里面的门里出来,一声不响地瞅了眼神父。

怎么样?他问。

人们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说。

那最好还是从院门出去。神父说。

那也一样。他妹妹说。窗子外面净是人。

直到这时,那个女人好像还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她试着透过纱窗往大街上看,然后从女孩手里把鲜花拿了过去,就向大门走去。女孩跟在她身后。

等太阳落山再去吧。神父说。

会把你们晒坏的。神父的妹妹在客厅深处一动也不动地说,等一等,我借你们一把阳伞。

谢谢。那个女人回答说,我们这样很好。

她牵着小女孩的手朝大街走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火车上,面对母亲命令式的话语和不近情理的要求,小女孩始终没有任何言语,只是默默顺从。
B.文中画线句从听觉角度细腻地展现了枪击后的动静,从枪声到无声再到雨声,节奏变化真切合理。
C.“他不得不把牙全都拔掉了”是小女孩在文中仅有的一句话,这表明她对哥哥拔牙的事记忆深刻。
D.女人不顾神父兄妹劝阻坚持离开,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因惊醒了小镇上的人午睡而即将受到指责。
2.小说在讲述小镇上个礼拜发生的事件时采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认为,小说在处理情感上,不宜饱满和激烈,适当的节制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2024-03-05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