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1 题号:151137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防疫与疫苗

中国古代习惯将疾病称为疾疫,其中是普通的、一般不具传染性的疾病,指流行性传染病,这种分法符合现代医学的观点。相比而言,更可怕,它每次大规模发生都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的灾难。

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可以通过有限度的主动感染方式,使人体对某种传染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避免疫病的发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夫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密丹,他将这种方法称为以类治之,通俗一点说也就是以毒攻毒,这种治疗思想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阐述《黄帝内经》认为治病要用药,没有性的药治不好病。

虽然古代的人们对疫病的认识还十分有限,难以从机理上全面揭示疫病并提出科学的防疫措施,但以毒攻毒的免疫观仍然具有朴素的科学道理。这是因为,在人的身体中有一些先天性免疫功能,被归结为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一定途径得到获得性免疫,它虽不是人类生来就有的,但通过感染某种病原体或接种该病原体的疫苗可以产生针对该种疫病的抗体,从而达到免疫的效果。

法于以毒攻毒的免疫观,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该书主要记述了各种急性病症及某些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治疗方法,对天花、恙虫病、脚气病以及恙蟠等的描述都属首创。

《肘后方》载有治卒有狗犬凡所咬毒方,也就是狂犬病的治疗方法,其中一个方法是: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复发。这种方法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为了不患上某种同样的疫病,人们用捣碎、研磨等物理办法把发病个体的组织、脏器等制成药物,其作用相当于原始疫苗。

这种办法虽然原始,却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最早制造出现代意义上狂犬病疫苗的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十九世纪末制备狂犬病疫苗时发现,在感染该病毒动物的脑组织和脊髓中存在大量病毒,于是设法将其接种到家兔的脑中,经过处理后制备出了狂犬病疫苗。

在古代的各类传染病中,天花是一种令人谈虎色变的病。为了应对肆虐的天花,人们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天花作为烈性传染疾病,注射疫苗才是最好的方法。中国古代医学有以毒攻毒的传统,也有在狂犬病、伤寒病等方面用类似注射疫苗的方法进行治疗的实践。针对天花,人们逐渐探索出了接种人痘来阻止其传染的手段。所谓人痘,就是用人所感染的天花病毒为材料,主动地让未感染的人接触这种毒素,以达到产生天花病毒抗体的目的。

人痘接种法很早就在中国开始了应用,清代医学著作《牛痘新书》认为:自唐开元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在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也记载了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数之这样的治疗方法。不过,由于相关记载较为简略,所以也有人认为人痘接种法诞生于宋朝。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明代隆庆年间宁国府太平县天花流行,当地的医师们用人痘接种法进行防疫,这才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将人痘接种法大规模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标志。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在《哲学通讯》中专门称赞过中国人的这种伟大创造: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的防疫与疫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以是否具有传染性区分“疾”和“疫”,说明古人更加重视对疫病的防治。
B.以毒攻毒是古代治疗疫病的主要思想,在《论衡》与《黄帝内经》中均有相关记载
C.虽然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获得途径不同。但都可以通过产生抗体来防治疫病。
D.明代医师采用“人痘”接种法防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治疗的标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立足于“疾”“疫”之间的区别,阐述了我国古代应对疾疫的防治策略。
B.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重点论述了古代的防疫方法和疫苗的应用。
C.文章引用大量古代典籍,揭示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采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人们为了避免疫病发生。采取了有限度主动接触病毒以在体内产生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方法,这种方法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
B.《时后方》中记载的治疗狂犬病的方法虽然原始,但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付诸实践后可以产生现代意义上的狂犬病疫苗。
C.采用获得性免疫的方式使未感染天花病毒的人接种“人痘”,令其体内产生天花病毒抗体,可以有效预防天花病毒对人体的侵害。
D.在我国古代,人们对疫病的防治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为人类健康及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久之前,日本援助中国的防疫物资上所写的“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引起人们热议。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中国国内疫情趋于平缓,中国投桃报李的时候到了。

在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出现了许多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句,如在援助意大利的物资上包装箱上,就写有明代学者李日华赠予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诗句“云海 荡朝日,春色任天涯”;而在援助韩国的物资箱上,则写有新罗(今属韩国)旅唐学者崔致远 的名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援助印度的物资上所写的“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一句,实际上出自玄奘法师《题尼莲河七言》一诗。

由此不难发现,中国古人爱写诗赠人,来中国留学的学者也常用汉语写诗(这一现象在 日本学者中更为常见),中国古人走出国门,也愿意用诗抒发情感,记录所见所闻。总而言之,在中国,写诗的传统自古而盛。

自先秦开始,古代中国就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意为诗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内心志意,而唱歌则是为了拉长这些语言,使得情感能够充分展现。直到现代,仍被朱自清称为 “开山的纲领”。可见,中国古人写诗、唱歌,正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所想。

《论语》中曾经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孩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说明此时很多人已经将读诗视作某种标准。结合孔子曾经编纂《诗经》经历,以及其“尽善尽美”的论述不 难发现,这种标准既是关乎某人“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亦是审美标准。

《论语》中还指出了诗“兴观群怨”的作用,既能让写的人、吟唱的人感发自己的内心 志意,其他人亦能通过观看、听取一地的诗歌体味这里的风俗(《论语》中有“郑声淫,佞人殆”的说法)。人们在一同吟诗的过程中,可以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待到诗歌广为流传之后,采诗官便可以把这里人们的想法收集起来,报得天子,此为“怨刺上政”。而统治者则通过诗来对百姓进行教化,所谓“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正是此意。

至于魏文帝曹丕,在其表达自己治世思想的文集《典论》中专作《论文》一篇,将文提 升到了“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诚然如曹丕所说,年寿总有终结,荣乐随之而止, 唯有一人之诗文,方能使其名于后世。这一观点放在曹家三父子身上似乎无比恰当,不论小 说如何演绎,但凡懂点诗的人,都能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两晋时期的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文学创作其实是基于人对于物象的感知,也基于作者本身的才学修养。至于南朝的刘勰,则将人置于 “天地之心”的位置,认为人是自然思考的器官,既然有心便有思考,既然有思考便有文, 这是“自然之道”。

至此,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细看不难发现,古人写诗写文,基于所见所闻,通过有韵律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希望通过这种带有音韵、形式美感的 艺术形式记录、反映外界,并唤起更多人的共情。

清代赵翼曾有“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句,并非唱衰,实则表明了当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时,会对诗人的创作产生强大的刺激。可见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是中国古人的传统,这一点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亦有体现。时至今日,国人亦应发挥这种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归根结底一句话,我们优美的文字,应该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但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

(摘编自袁新雨《中国的写诗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新冠肺炎在全球大流行、中国国内疫情平缓,中国投桃报李的时候到了。
B.中国古代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这被作者称为中国诗歌“开山的纲领”。
C.孔子教育孔鲤:“不学诗,无以言。”所以此时很多人将读诗视作某种标准。
D.国人应发挥用诗文来反映社会现实的传统,用文字书写、记录时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列举中国捐助给其他国家物资的包装箱上的诗句,意在论证中国投桃报李。
B.文章按照时间的顺序,大致写出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进程。
C.文章引用的很多典籍恰到好处,为作者的观点提供了较为有力的理论依据。
D.文章首尾呼应中有升华,提出我们优美的文字不应该只体现在援外防疫物资上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 孔子已经将诗看作关乎某人“君子”与否的道德标准和审美标准。
B.不论小说如何演绎,人们都能从曹家三父子的诗歌中体会到曹操的耿介多气,亦能体会到曹植的飘逸多才。
C.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关于诗文如何生发的理论几近成熟。古人写诗写文,基于 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D.泰戈尔说:“人的种种情感在诗中以极其完美的形式表现出来,仿佛可以用手指将它们 拈起来似的。”这与中国古人的观点有相通之处。
2020-06-17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陶诗的美在于真,也就是自然。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完全一致的。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真率而又自然。他在《五柳先生传》说自己“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这表明了他的创作态度。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诗的风格特点。陶渊明的诗和生活完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感情,蕴含在心灵深处,一旦受到外力的诱发(如一片风景,一节古书,一件时事),便采取了诗的形式,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

陶诗纯以自然本色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全都明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另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然而,如果仅仅是朴素平淡,不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陶诗的好处是朴素中见豪华,平淡中有瑰奇。正如苏轼所说,“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那些在别人看来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在陶渊明笔下,便有了盎然的生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呈现在纸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然而陶诗的语言不是未经锤炼和雕凿的,只是不露痕迹,自然得很。例如《杂诗》十二首屡次写时光的流逝,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语句表达,都锤炼得十分精粹。“掷”人而去的日月,不肯“待”人的岁月,“催”人老的四时,都被赋予了生命。掷字、待字、催字下得何等有力!“去去转欲速”,是说越到老年时间过得越快;“前途渐就窄”,是说越到老年人生的道路越窄。这些都是体验深、容量大、言简意赅的诗句。如果没有高度的驾驭语言的技巧,怎么能将诗写到这样纯熟自然的地步!

陶诗富有哲理,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他的诗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些朴素自然的诗句,都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清人潘德舆《养一斋诗话》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是很中肯的评论。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里,陶渊明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思想和为人确有令人不能不钦佩的地方。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绝非那些“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语出《文心雕龙》)的时髦作品所能比拟的。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诗的自然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写诗主要是为自娱、示志,这种创作态度受到后人黄彻、朱熹的肯定。
B.陶渊明的诗歌语言全都平白如话,好像绘画中的白描,却令人感到赏心悦目。
C.陶渊明即使描写寻常景物,也带有盎然生趣,这与其诗和生活完全相融有关。
D.陶渊明所处时代的写作大多讲求对偶辞采,他独树一帜的风格受到时人推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旨在阐述陶诗的自然美,并从取材、语言、说理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B.文章举《杂诗》十二首的例子,是为说明陶渊明也意图追求诗句的精巧。
C.清人潘德舆认为,陶渊明能从万物之中体悟出哲理,并能把它写成诗句。
D.文章按“总—分—总”展开,先总说风格,再具体分析,最后总结升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爱自然,求自然,所以他把凡常事物拿来作诗,寻常景象借来析理,力图一振当时靡丽的文风。
B.我们在陶诗中很难看到雕琢的痕迹,既因为陶渊明写诗力图朴素,也因为其技巧圆融,作品浑然天成。
C.元好问对陶渊明“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的评价,可看做陶诗自然、朴素、淳真风格的一个注脚。
D.陶诗统一了朴素与豪华、平淡与瑰奇这些对立的审美范畴,达到了自然化境界,取得了极高艺术成就。
2022-04-06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世纪以来,敦煌写本书迹打开了从普通书手角度考察唐代写本的窗口,虽然创造这批宝藏的书写者史籍无名,他们的作品却是书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唐代作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巅峰时期,亦是写本史上的极盛时期,这些默默无闻的书手对唐代书法特征的形成起着推助作用,他们是唐代书法最普通的实践者,也是唐代文化发展的有力参与者。

传统书法史的研究视角多聚焦于名家名作,对于普通书手虽有关注,但仅仅作为研究对象的附属看待。从书手角度来看,写本的实用性书写体现了唐代书法传播、消化、应用的过程,普通的书手群体在促进书法变革的过程中,潜在地成为各种书风的延续者、融合者和探索者。正如黄庭坚所评价的“观唐人断纸余墨,皆有妙处,故知翰墨之胜,不独在欧、虞、褚、薛也”。时代风格的形成显然不是仅靠少数的书法家,无数不知名的书手在其中起着不容忽视的推介作用。此外,宋代以降直至晚清的千余年间,世人大都凭借碑帖、刻本推究唐代楷书的笔法,而丰富多彩的书手写本,是铭刻楷书之外的另一种书法范式,更能体现唐代书法的特点,有利于全面了解唐代书法的真实状况。

唐代写本风格与“二王”系统一脉相承,大都以虞世南、褚遂良以及颜真卿为范本。欧阳询虽为“初唐四家”之一,但欧体风格在官方写经里几乎不见,反而多见于民间文学写经及其他实用文书中。上述书法面貌与当时的政治背景和艺文风尚密切相关。“南朝化”是唐代普遍性的发展趋势,从规整纯熟的经籍抄写到奇趣多样的日常应用,无不体现南北书风的融合,这种融合是建立在以南朝书风为主、以“二王”书法为宗的基础之上,书法取法对象、范本选择、书体应用、风格形成之于每个书手来说,都会折射出时代的具体影响。

从字体的角度来看,唐代写本字体粲然大备。包括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篆书在内的所有形式,此外还有篆楷、隶楷、隶草等杂糅书体。写本字体的选择,因书写功用、场合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有较为明显的区别。譬如,官写本体要求较为严格,文献典籍、宗教经文写本多以虞、诸风貌的“官”为主;政府公文则多以怀仁《集王圣教序》为范本的行楷字体为主。民间写本在字体选择上较为自由,佛经写本中供养经以楷书居多,大量的日常用经以及文学写本、契卷、书信等字体多样,行草书居多。

以楷书为例,唐楷的成熟除体现在史上熟知的大家名品以外,大量写本尤其是官方写本更能从细微处逐步体现出其发展脉络。唐代书法承袭隋制,全面开启南北融合之势,唐代前期的官方楷书写本较前朝写本字形变扁为方,捺画、勾画由平出改为顿出。唐中后期写本明显字形方正且宽博,笔画的起收及转折处隶意全无,体现出成熟的楷书笔法。不同时期的书写变化反映出楷书的基本面貌及其演进大势。

综上所述,敦煌唐代写本书迹显示出书手群体内在的共通性、稳定性和个体差异性,这些“原生态”的记录抄写以墨迹的形式较碑刻铭石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唐代书法的原生状态。寻流溯源,思昔启今,唐代书手研究亦可为当下书法实践、书法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摘编自周侃《唐代写本书手及其书写价值——以敦煌唐代写本书迹为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史籍无名的书手虽然只是最普通的实践者,却对唐代书法特征的形成起着根本性作用。
B.书手写本是唐铭刻楷书的主体,人们通过它就能全面了解唐代书法的全貌。
C.唐代写本的字体丰富多样,可供人们根据功用、场合和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加以选择。
D.唐时期的写本更能使人们从细微处看出我国书法的发展脉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黄庭坚的评价,意在论证唐朝普通书手群体对书法的贡献,有说服力。
B.文章以唐代写本为切入点,由此及彼,重点为读者介绍了唐代书法的完整面貌。
C.文章阐述“唐代写本字体粲然大备”时,先列举了字体种类,后进行举例论证
D.文章在提出观点之后,从书手作用、写本风格、写本字体等多方面展开了阐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以普通书手的写本为视角研究唐代书法,就能比以名家名作为视角取得更大的成就。
B.唐朝书手的作品,大多带有以南朝书法风格为主、以“二王”书法为宗的时代烙印。
C.欧体风格在官方写经和民间文学写经中地位不同,和当时政治背景和艺术审美相关。
D.唐代不同书手的作品,既带有唐代书法的共同性,如“南朝化”,又会带有个性特点。
2020-07-21更新 | 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