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0 题号:151412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杯茶

[英国]凯瑟琳·曼斯菲尔德

(1)罗斯玛丽结婚两年了。她的丈夫很宠她。他们家有钱,真的有钱,罗斯玛丽要什么东西,她就到巴黎去买。

(2)一个冬天的下午罗斯玛丽在寇崇街上一家古董铺里买东西。

(3)今天的商品是一只小盒子。老板替她留着的。老板谁都没有给看过的。一只精致的小珐琅盒儿,那釉光真不错,看起来就像是在奶酪里焙成的。那盖上雕着一个小人儿,他站在一棵开花的树底下,还有一个更小的小人儿伸出她的双臂搂着他的脖子。她的帽子,就只有小绣球的花瓣儿大,挂在一个树枝上;还有绿的飘带。还有一朵粉红的云彩在他们的头顶浮着,像一个探消息的天使。

(4)嗯,她很喜欢这个。她爱它,它是个小宝贝。她一定得留了它。她拿那泛着奶光的盒儿反复地看,打开了又给关上。

(5)“有意思!”罗斯玛丽说,“要多少钱呢?”他低声地说:“二十八个金几尼,太太。”

(6)“二十八个金几尼。”罗斯玛丽没有给回音。放下了那小盒儿;她扣上了她的手套。二十八个金几尼。就有钱也不能……她面无表情。

(7)她答话的口音还有点儿迷糊的:“替我留着——行不行?我想……”

(8)那老板鞠了躬,表示遵命,意思仿佛是替她留着是他唯一的使命。他愿意,当然,永远替她留着。

(9)那扇谨慎的店门“咄”地关上了。她站在门外的台阶上,看着这冬天的下午。正下着雨,黑夜的影子像灰沙似的从半空里洒下来。空气里有一股冷的涩的味儿,新亮上的街头看着凄惨。街道上屋子里的灯光也是这阴瑟瑟的。它们暗暗地亮着像是在惆怅什么。街上的人匆匆地来往,全躲在他们可恨的伞下。罗斯玛丽觉着一阵子古怪的郁结。她拿手套贴紧在她的胸口;她心想要有那小盒子一起贴着多好。

(10)正想着,一个又黑又瘦的年轻姑娘,像幽灵般出现在她身旁。

(11)“我可以跟您说句话吗,夫人?”姑娘说。

(12)罗斯玛丽转过身来,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人,长着大大的眼睛,和自己的年龄相仿,正用通红的双手捂着衣领,哆嗦着。

(13)“夫——夫人。”她的声音磕磕巴巴,“能给我买一杯茶的钱吗?”

(14)“一杯茶?那你一点钱也没有?”罗斯玛丽问。

(15)“一点也没有,夫人。”她答道。

(16)罗斯玛丽有点本能的厌恶,可是,突然间她觉得这似乎就是一场奇遇。这薄暮之中的相遇有点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的情节。假如她把这小姑娘带回家会怎么样呢?假如她真的做一件她总是在书里读到或在舞台上看到的那些事,结果会怎样呢?那一定很刺激。她走上前,对身边那个昏暗的人影说:“跟我回家喝茶吧。”

(17)姑娘惊讶地往后退了退。罗斯玛丽伸出一只手拉住姑娘的胳膊。“我不骗你。”她笑着说。她觉得,自己笑得是那么真诚,那么和蔼。

(18)罗斯玛丽把姑娘带回家,有一种凯旋的感觉。看着自己捕回来的小猎物,她很想说,“这下我可逮住你了。”她还想让这个姑娘看看:生活中确实会发生一些奇事,神话中的仙女是有的,富人也有热心肠,女人家都是姐妹。

(19)她们走到了她那宽大的卧房。窗帘全已拉拢了,壁炉里的火光在她那套精美的水漆家具上,金线的坐垫上,淡黄的、浅蓝的地毯上直晃耀。

(20)姑娘一进卧房门就愣住了,她看上去有些眩晕。可罗斯玛丽对此并不介意。

(21)“我帮你把外套也脱了吧。”罗斯玛丽说。

(22)那姑娘站起身来,但她一只手扶着椅子,让罗斯玛丽拉。

(23)她刚要从壁炉上拿支烟,姑娘开口说话:“对不起,夫人。不吃点东西,我就不行了。”

(24)“天哪,瞧我多粗心!”罗斯玛丽急忙去按铃,让人送茶和白兰地。

(25)佣人来了又去了,可是那女子简直要哭了。“不,我不要白兰地。我从来不喝白兰地,我要的就是一杯茶,太太。”

(26)姑娘满眼泪水。罗斯玛丽跪在她坐的椅子旁边。

(27)“别哭了,小可怜虫。”她给姑娘递过去一块花边手绢,自己却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她用胳膊搂住姑娘那瘦得如同小鸟一样的双肩。

(28)茶点来了。她什么都让给那可怜的小人儿吃,所有的夹肉饼,所有的牛油面包,她那茶杯一空就给她倒上,加奶酪,加糖。

(29)“你最后一餐饭是什么时候吃的?”罗斯玛丽轻声地问。

(30)这时,门把手转动了,菲利普回来了。

(31)“来得正好。”罗斯玛丽笑道,“这是我的朋友,叫——”

(32)“史密斯,夫人。”那个倦怠的人说道。

(33)罗斯玛丽随菲利普走进他的书房。

(34)菲利普说道:“解释一下吧,她是谁?这是怎么回事?”

(35)罗斯玛丽笑着说:“我在寇崇街碰到的。她向我讨要一杯茶钱,我就把她带回了家。”

(36)“但是你把她带回家到底要做什么?”菲利普嚷道。

(37)“待她好点,”罗斯玛丽迅速地答道,“要非常友好地对待她,照顾她。”

(38)“我的宝贝儿,”菲利普说道,“你是疯了,你根本就不能这么做。”

(39)“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罗斯玛丽反驳道,“为什么不行?我就想这么做。还有,在书里总是能读到这种事。我决定——”

(40)“不过,”菲利普掐断雪茄烟头,慢条斯理地说,“她倒是美得惊人啊!”

(41)“美?”罗斯玛丽惊讶得脸都红了。“你真的这么认为?我——我倒没有这么想。”

(42)“天哪!”菲利普划了一根火柴,“她真的很可爱。你再好好看看,宝贝儿。”

(43)罗斯玛丽说了一声“荒唐”,生气地走出了书房。但她没有去卧室,而是去了另一个房间。坐在写字桌前,耳边回响着菲利普的“漂亮”“迷住”。

(44)哼!罗斯玛丽扯出支票本,可是,不,用不着支票。她拉开抽屉,拿出五元现钞,看一看,又把两元塞回去,攥着那三元去了卧室。

(45)罗斯玛丽做过头发,画黑眼线,戴上了珍珠项链,来到丈夫身边,坐在他的膝上。“她一定要走,”她说,“所以我给了那可怜虫一点钱。”

(46)“你喜欢我吗?”她说。

(47)“我非常喜欢你。”

(48)过了一会,罗斯玛丽神情恍惚地说,“我今天看见一个迷人的小盒子,要卖二十八个金币,我可以去买吗?”

(49)“可以,你这个乱花钱的小东西。”

(50)“菲利普,”她把他的头贴在自己胸前,悄悄问,“我漂亮吗?”

(选自《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集》,有删改)

1.概括小说中罗斯玛丽对穷人姑娘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全文来分析,第三自然段花大量的笔墨去描绘一个小盒子,有什么作用?
3.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语段。
4.有评论家认为,这篇小说中刻画了多重矛盾,试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来分析这些矛盾。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

[美] 海明威

那匹该死的马倒在腿上的时候,他想大神经一定当真给压断了。腿的确一点儿也不痛。除了刚才转身时有些动作才使他觉得痛,那是因为断骨挤压着旁边的肌肉了。

他伸手拿过轻机枪,从弹仓里取出子弹夹,又从口袋里摸出备用弹夹,把枪筒一折,拆开,往枪管里瞄了瞄,重新把弹夹推进弹仓,直到听到的一声响,才转头看向山坡下。也许半个小时,他想,现在,放松些。

他望向山脚,望向松林,试着什么都不想。

他望向河流,想起在桥下阴凉的黑影里时它的模样。我希望他们来,他想,可别他们还没来就昏迷了或怎么的。你猜,这时候谁会更好受些?有宗教信仰的人,还是就这么直接面对它的人?他们能得到许多安慰,而我们知道没什么可怕。①只有拖得又长又痛苦,让你尊严尽失时,死亡才是坏事

所以,你很幸运,明白吗?你一个都没遇上。他们走了,太好了。他们走了,我就什么都不在乎了。这就是我说的那种情况,这样真是好极了。想想吧,要是他们全都倒在大灰马的那片山坡上,情况会有多不一样。或者,要是我们全都困在这里等死呢。不,他们走了,他们脱身了。现在,只盼进攻能赢了。你想要什么?什么都要。我什么都想要,给我的我都要。就算这次进攻不行,还有下次。

我想跟祖父聊聊这一次。我敢打赌,他从来没有穿越火线,到敌后去找自己人,唱这样一出好戏。你怎么知道?说不定他干过五十次。不,他说。现实点吧,没人能干五十次这样的事,五次都不行,说不定连一次能比得上这个的都没有。当然有,他们肯定干过,我希望他们马上来,他说。

我希望他们现在就来,因为腿开始痛了,一定是肿了。

我们干得蛮顺手,结果却碰上了坦克,他想。不过,幸亏我在桥下的时候坦克没来。一件事出了差错,就势必引起不良的后果。我们应当有轻便的短波发报机。是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应当具备的。②我还应当带一条备用的腿儿来

如果我昏过去什么的,我就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了;如果他们使我苏醒过来,他们会问我很多很多问题,酷刑,拷打,什么都干得出来,那就不好。最好是别让他们干这些事情。

快点儿吧。让敌人快点儿来吧。让他们来。快让他们来

想想他们正在离开,他说。想想他们正穿越森林;想想他们正跨过小溪;想想他们正骑马穿过石楠丛;想想他们正爬上山坡;想想他们能平平安安度过今夜;想想他们在赶路,整夜不停;想想他们明天就能藏好;想想他们,该死,想想他们。对于他们,我就只能想到这么多了,他说。

想想蒙大拿,不行。想想马德里,不行。想想喝上一杯清凉的水,好,就像那样,像喝一杯清凉的水。你这个骗子,不会有事的。只会像那样,没事的。那么,动手吧。现在就动手,现在动手是对的。来,现在就做。不,你一定要等。等什么?你知道的,那就等吧。

我再也等不下去了,他说。再等下去,我就要晕过去了。我知道,因为已经三次出现这种感觉了,我都撑过去了。可我不知道再来一次会怎样。我猜,大概你是有内出血了,就在腿骨断掉的那一块。特别是还翻了个身,结果就肿起来了,让你越来越虚弱,害得你开始晕了。现在动手吧,没问题。真的,我告诉你,那没问题。

可如果你能等得到,拖住他们,哪怕就一小会儿,或者干掉领头的军官,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只要能好好做到任何一样,就能……好,他说。他趴着,非常安静,努力坚持着,他能感觉到,有什么正从自己身体里溜走,就像你留意到有时雪从山坡上开始悄悄融化一样。然后,他轻轻地说,就让我坚持到敌人上来吧。

罗伯特·乔丹的运气非常好,就在这时,他看到骑兵小队走出林子,穿过公路。他看着他们走近,开始爬坡。罗伯特·乔丹看见他们上了山坡,现在,离他很近了。往下望去,他看见公路、桥和桥那头长长的车队。他久久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然后,他抬头望向天空。空中飘浮着大朵大朵洁白的云。他摊开手掌,按了按身边的满地松针,伸出手,摸了摸面前掩护着他的松树树皮。

然后,他调整好姿势,尽量舒服,双肘撑在松针上,枪口紧贴住松树树干。

那名军官顺着游击队踩出的马蹄印策马小跑而来,他很快就要到达罗伯特·乔丹躺着的地方,现在只有二十码的距离了。这个距离,完全没有问题。那名军官是拜伦多中尉,他从拉格兰哈来,下方哨所被袭的报告一到,他们就接到命令,出发了。他们辛辛苦苦赶来,却因为桥被炸断,不得不兜回去绕个大圈,从高处横穿峡谷,再从林子里绕出来。他们的马都汗湿了,喘着大气,不得不一再催逼,才能小跑起来。

拜伦多中尉注视着那条马蹄印,渐渐靠近,他面容瘦削,神色肃穆。他左臂弯里的手提机枪横搁在马鞍上。罗伯特·乔丹伏在树后面,小心翼翼地控制着自己,免得双手发抖。他在等,等待着这军官来到松林和绿意盎然的草坡相接的那块阳光明媚的地方。他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抵着树林里的松针怦怦跳动。

(选自《丧钟为谁而鸣》,天津人民出版社,有删改)

[注]①整部作品以美国人罗伯特·乔丹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题材,所有情节浓缩于三天之内。节选部分是他在炸桥后撤退时身负重伤,送别战友和爱人后,独自留下阻击追击的敌人。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击队炸桥成功,但中途遇到了敌人的坦克,出现了意外。而在罗伯特·乔丹跟队友撤退时,战马摔倒压断了他的一条腿,使他无法行进。
B.“他们走了,太好了。他们走了,我就什么都不在乎了。”送别战友和爱人后的罗伯特·乔丹拂去牵挂,充满舍己为人的勇士精神,人性得以升华。
C.“我想跟祖父聊聊这一次”这节,主人公借与祖父的隔空对话,不仅表达对祖父英勇善战的钦佩,也为自己在艰难的等待中寻找精神的支撑。
D.一方面,罗伯特·乔丹拖着疲惫虚弱的伤躯,焦急等待着敌人的到来;另一方面,他久久注视周围的一切,表现出对这个世界的喜爱与留恋。
2.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是主人公对于死亡的思考,在他看来,人在死亡时,要拥有用行动来主宰生命的意识,那才是有价值的死亡。
B.句子②是“我”的自嘲,表现了“我”在痛苦中仍具备的乐观幽默,与《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硬汉形象有所不同。
C.句子③简洁明快,语气急切,可以窥见海明威电报体的写作风格,也传神地刻画出了“我”迫切期待与敌人交战的心理。
D.句子④犹如特写镜头。拉近的过程,让读者有着强烈的代入感、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现场的紧张氛围。
3.请梳理概括该节选部分中主人公罗伯特·乔丹的心理变化。   
4.有人认为,小说中作者将“自然时空、心理时空与现实时空交织在一起,使人物形象更为立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看法的理解。   
2024-04-06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玛丝洛娃的绝望

①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②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③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④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⑤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丝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⑦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⑧“阿姨!卡秋莎【注】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⑨“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⑩玛莎害怕了,搂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⑪“阿姨,我们回家去。”

⑫“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⑬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⑭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选自《复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B.第⑥段对另一个军官的描写客观简单,只抓住了他的动作;对聂赫留朵夫的描写带有玛丝洛娃的主观感受,更加深入细致,抓住了他的穿着、神态、动作等。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的动作描写,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的性格塑造完整全面。
2.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写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这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05更新 | 9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巴莱克老爷家的台秤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我爷爷的故乡,几乎人人都靠在亚麻作坊里干活糊口,孩子都要在放学后去森林里采蘑菇。

亚麻作坊是巴莱克家的,森林也是他们家的。他们还有一间小铺。我爷爷的爷爷和奶奶小时候就已经捧着装满蘑菇的篮子或者装着干草花的纸口袋,站在小铺桌面的台秤前,紧张地瞧着巴莱克夫人在秤盘上放多少砝码,才使那晃动的指针一丝不差地指着黑线——那条细细的公平线。遇到巴莱克夫人高兴时,她就伸手到台秤旁的大瓶里边,给每个孩子一块糖,让孩子们高兴得满脸通红。

不知从什么年月开始,巴莱克老爷家给全村订了一条规矩:哪户人家都不许有磅秤。这条规矩可得小心遵守,谁若违犯了就要被赶出亚麻作坊,邻村也不敢雇这个人干活。就连天不怕地不怕的偷猎者,也从未想过要去买一台秤。我爷爷是第一个有胆量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秤的人。他十二岁时,巴莱克家族受封成贵族,要送给全村每户人家一份巴西咖啡。在庆祝宴会前一天,他们在小铺里发咖啡。他们现在叫巴莱克·冯·比尔甘。

爷爷为自己家和另外三户人家取咖啡。使女格特鲁德数了四包咖啡给他,每包八分之一公斤(由工厂封装好的)。格特鲁德要拿一块糖给我爷爷时,发现瓶空了。格特鲁德转身去拿糖了。那时爷爷看到台秤左边秤盘上,放着一个半公斤的砝码。爷爷把四包咖啡放在右边的空秤盘上。当他看到黑色的公平针指在公平线的左边不动,放着半公厅砝码的秤盘斜在下边,半公斤咖啡高高翘起。那时他的心怦怦乱跳,就像他躲在森林树丛后等着传说里的巨人出现时一样。①他从衣兜里掏出几颗小石子儿,在盛咖啡口袋的秤盘里,放上三颗、四颗、五颗小石子儿,指针总算稳稳地指在黑线上。格特鲁德回来了。我爷爷,脸色苍白的小家伙,站在一边,不动声色。他只拿了三包咖啡。更使格特鲁德惊奇害怕的是,脸色苍白的小男孩把她给的糖扔在地上,一边用脚踩,一边说:我要找巴莱克夫人说话。但是格特鲁德只是放声讥笑他。

他把咖啡送给那三家人后,便揣着用麻袋片包好的五颗石子儿,走向茫茫黑夜。他知道在布劳高村,在伯尔茫村都不会有谁家有秤的。他穿过森林,步行两小时来到名叫迪尔海姆的小城镇,那里住着一个叫霍尼希的药剂师。霍尼希为那个冻僵的小男孩开门。②我爷爷解开他的麻袋片儿,取出五颗小石子,说:我要把它秤一秤。这时我爷爷才感觉到自己进了暖和的小屋子,他的脚已是湿漉漉的,雪融化在他的那双破鞋里。他饥饿疲劳,突然哭了起来。③因为他想起有多少蘑菇、多少野草,多少干草花在那台秤上秤过,这台秤每半公斤就要缺五颗石子儿的重量。霍尼希对他说,五十五克,不多不少。我爷爷才停止哭泣。

爷爷又走了两小时路,穿过森林回来,在家里挨了一顿揍,问他为什么不把咖啡拿回来,爷爷死也不开口,他想起自己的哥哥,他采过很多蘑菇,想起了姐姐,想起了成千上百的孩子,他们为巴莱克家采的蘑菇、野草、干草花。这一次他不哭了,他把他的发现告诉他的父母、哥哥和姐姐。

元旦那一天,巴莱克一家来到教堂做大弥撒。他们本来以为吉兰登村的人们会向着他们高呼万岁,欢呼他们荣升。但是人们扭过苍白的脸,怀着无声的敌意盯着他们。年青的巴莱克·冯·比尔甘夫人看到我的爷爷——小弗兰茨,在大庭广众前问他:你为什么不替你母亲把咖啡拿回去?我爷爷站起身来说:因为您吞没我的钱足够买五公斤咖啡。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五颗石子儿,递给那位太太看。爷爷说:这是五十五克。您家的台秤每半斤就缺这些分量。这位太太还没有来得及说话,教堂里的男男女女齐声唱起一支歌:

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正当巴菜克一家在教堂里的时候,一个偷猎野兽的人钻进小铺,把台秤和厚厚的皮面大帐本偷了出来。元旦的整个下午,村子里男人都坐在我曾祖父家里算帐,按巴莱克家收购东西的十分之一计算,已经有几千塔勒。但是还没有算完,区里宪兵队的宪兵冲了进来,一边打枪一边用刺刀乱刺。台秤和帐本被抢走了。爷爷的姐姐中弹死了,还有一些男人受伤。

附近的布劳高村和伯尔瑙村也发生了暴动。亚麻作坊停工了一个星期。大批大批的宪兵赶来镇压。后来,村里的人们又去亚麻作坊做工,孩子们又去采蘑菇了。但是每逢星期日,只要巴莱克一家走进教堂,人们就唱起歌来:世上的公平正义,噢,主耶稣,是它杀害了你。

我爷爷的父母在埋葬女儿后,被迫离乡背井到处流浪。他们看到,各地各村地主家秤上公平正义的指针都是虚假的。这使他们伤心痛苦。只要有人愿意,就能听到巴莱克·冯·比尔甘的故事:他们家的所谓公平正义就是吞没人家十分之一的钱。但是几乎没有人愿意听他们讲述。

【注】①海因里希·伯尔:德国作家。1972年,为了表扬他的作品兼具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伯尔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巴莱克夫人给孩子们糖,巴莱克家族给每户人家送巴西咖啡,表现了巴莱克家族的慷慨大方、平易近人。
B.“我爷爷”趁使女格特鲁德点取糖的时候偷偷检验巴莱克家的台秤,是因为他早就发现了台秤的问题。
C.“偷猎者”这一人物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表现出“偷猎者”不仅是一个好猎手,还是一个令人尊重的“神偷”。
D.“巴莱克家的台秤”是贯穿小说的线索,是人们与巴莱克家矛盾冲突的焦点,象征着当时社会虚伪的“公平正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第三人称视角讲述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客观真实地还原事情的经过,增强了历史厚重感,侧面反映出人们的反抗由来已久。
B.小说用细腻的笔法,通过对孩子们将蘑菇和干草花卖给巴莱克家时紧盯台秤指针的样子的描写,表现出孩子们重视劳动所得的心理。
C.小说情节设置精心巧妙,开头巴莱克夫人在高兴时给每个孩子一块糖与后文小男孩子把糖踩在地上形成巧妙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多次用“巴莱克·冯·比尔甘”来称呼巴莱克家,与文中相关情节呼应,既突出其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暗含其品行与地位不相称的讽刺意味。
3.小说中多次涉及爷爷的“小石子儿”,请简要概括文中四处画横线的地方,爷爷在用到或想到“小石子儿”时的心理。
4.海因里希·伯尔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被誉为“德国的良心”。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他为什么被誉为“德国的良心”。
2024-02-08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