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6 题号:1516958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北鸢

葛亮

文笙平生第一次一个人出了远门。

这一年他十四岁,在火车上认真地翻看一张报纸。

火车抵达天津,已经到了下晌午。

车站的景象,似乎并无什么变化。他提着行李,走到了出口,看见一个年轻女人对他挥手。他辨认了一下,是大表姐温仪。

温仪去年结了婚,已经是个年轻妇人的样子。着一件香云纱的旗袍,头发盘得很规整。较之以往的活泼,举手投足都温婉了许多。她让仆从接过行李,将文笙看了又看,笑着说,长这么高了,还是一张孩子脸。快走吧,你姐夫正在车上等着。

坐在宽大的福特车里,文笙望着外面的街景。十年前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似乎正一点点地浮现出来。

劝业场旧了许多,上面似乎加盖了一些花哨的玩意儿。待他要仔细看一看,车却拐了一个弯,什么也看不见了。

车上了维多利亚道,他也觉出这条街的繁华,非昔日可比。温仪便说,这么多年,全世界的银行,都在这条街上扎了堆儿。连你姐夫这个混世界的人,都要在这里插上一脚。

文笙看着一幢严正宏大的建筑,似乎十分眼熟,方想起襄城城南的“天祥”照相馆里,有所谓“平津八景”的布景,这正是其中之一。看他望得入神,温仪便道,这是“中南银行”。现如今“北四行”可是不及往日威风了。前年的时候,“中南”的总经理胡笔江,去重庆的飞机生生给日本人打了下来,做了孙科的替罪羊。这一来,更是伤筋动骨。

都是个命数。表姐夫查理掏出手帕,擦一擦额头的汗,顺手捋捋漂亮的唇髭,三十多家银行,两百多个银号,总有个此起彼伏。逐鹿中街是趋势,表弟可有兴趣投资金融?

温仪打断他,你就是三句不离本行,我们自家的话还没说完呢。

查理仍是兴致勃勃,听说姑父生前开办实业,颇有建树,在天津、青岛都有分号,是什么方面的生意?

文笙老实地答他,先父继承了一家锅厂,算是祖业。现在我随六叔做些铁货生意。

查理想一想,便说,如今五金生意倒是不好做。

文笙说,我们家在青岛的“福聚祥”,两年前已经结业了。

彼此就沉默了些。

查理终于又开了口,表弟还年轻,少不得将来要重振家威,只要看清自己的志向所在便是。

温仪就笑说,我这个宝贝表弟,别的不说,放起风筝来,是天下第一。

温仪的父亲盛浔在家里正打着盹,听说文笙到了,无知觉间,竟有些老泪纵横。

看一个少年进了门,忙招呼他过来。文笙却先远远地站定,对他深深地鞠一躬。

盛浔不禁有愠色,嗔道:你这孩子,何时跟舅舅这样生分了。想想看,当年整日把你抱在怀里的是谁?连奶妈都要吃醋。

文笙便说,娘嘱咐了,这回来津,颇要叨扰舅父许多时日,愧歉之意,要文笙代请。

盛浔道,我这个妹子,旧书读得太多,读得人迂了。我只信一句俗话,“外甥舅的狗,吃了就走”。哪来的这么多理儿。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倒是要多想想你娘一个人的不易,诸般行动便有个根基。

文笙静静地看着盛浔,觉得舅舅已是个半老的人了。身形胖了,眼眉都有些下垂。更加的,是缺了一股精气神儿,已不见当年长芦盐运使任上的样子。五月的天,还裹着织锦缎的夹袄,靠在黄花梨的圈椅里,手不离那两颗文玩核桃。核桃如今已给盘得赤红,包了清亮的浆。

夜里,文笙躺在松软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爬起来,给母亲写信。写了几句报平安的话,发现无甚内容,就又熄灯睡下。

传来打更的声音,在这夜里分外的响亮。窗外影影绰绰的是槐树的影。正当槐花开的时节,甜丝丝的香,若有若无地渗透进来,倒是让文笙心安了些。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的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朦胧里,他想起现在的襄城,还在梅雨季,并不如天津如此干爽清凉,必然还是湿漉漉的空气。后院的香椿树,发了新芽,嫩绿嫩绿,晨间便缀了露珠。云嫂踩了梯子,挎个竹篮,一芽一芽地采摘下来,用面挖起,将小母鸡的头生蛋炒给他吃,又香又下饭。这样想着,也就慢慢睡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四岁的文笙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在火车上翻看报纸的动作,写出他的稳重。
B.表姐夫查理兴致勃勃的话语里,交代了文笙来自一个经商家族的身份。
C.舅舅盛浔已是个半老的人了,缺了一股精气神儿,对远方的妹妹的思念使他面容憔悴。
D.回忆襄城云嫂采香椿,用小鸡的头生蛋给他做的又香又下饭的菜,表明文笙想家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仪便道”“温仪便笑说”这样类似的语言使小说充满了浓浓的古典小说的味道。
B.小说情节叙述悠远缓慢,采用传统小说的手法,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充满趣味。
C.天津劝业场旧了许多,维多利亚街比较繁华,这些描写刻画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D.表姐夫查理在天津银行街供职,言谈举止完全是新派的做法,正衬文笙的文雅。
3.结尾景物描写朦胧淡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北鸢》叙述民国商贾世家子弟文笙的成长经历,历史跨度大,人物塑造丰满,试从节选部分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鱼的正剧

宗璞

它是一只绿毛龟,出自楚地云梦泽①,族谱无可考。绿毛龟的家在泽地边缘一处洞穴中,上有巨石和林莽。它在这里或游泳,或散步,或伸颈而食,或缩头而眠,生活自由自在。

若它只在出生地附近游荡,大概不会出什么乱子,也就没有这篇小说了。但它是一只浪漫的龟。它想到云梦大泽的深处,看看那里的水和天,听说那里的水和天是无边无涯的。可是一只龟没有什么方向,盲目地爬呀爬呀,居然爬到一条路边。

“一只乌龟!长着绿毛呢!”它还没有来得及四处张望,几个孩子便扑上来,将它捉住了。孩子们把它卖给一个路人。路人把它送给一个朋友。几经周转,它到了老老先生手中。

“老老先生”这称呼有点特别,破译出来就是“姓老的老先生”,尊称为“老老”也可。老老到楚地考察水利,历经三月,如今要回京。楚人想不出什么东西可送,众多脑筋一齐开动后,决定送上这只绿毛龟。龟可以算和水利有关,而且此龟形态特殊,有观赏意义。

绿毛龟被放在一个白瓷深盆里端上来。老老果然高兴,说:“我正想要一个活物,不管是什么,只要活的就好。”

因为都知道老人鳏居多年,儿女都在海外。人们自作多情地想表露同情,却被随同的年轻人岔开了。年轻人姓贾,人称“小贾”,又称“贾秘书”。小贾用一支筷子挑衅,绿毛龟伸出头来,一口咬住筷子,两个小绿豆眼骨碌乱转。

老人伸手拍拍龟的头。人们一起惊呼。倒也没有发生咬伤手指的事。绿毛龟放开筷子,伸长脖子对老人望着。它的小眼睛里装满人形,它很闷气,它想看敞亮的天空,茫茫水天相接的天空。如果它会说话,它要向老人提出要求,放它回云梦泽。

“这龟有些灵气,”老老说,“是从云梦泽来的罢。”这么关心云梦泽,一只龟也想到云梦泽。(1)几个人同情地笑了,几个人很感动,还有几个人绷着脸。

绿毛龟随着老人和小贾上了火车。它的居处是一个厚纸盒,盒盖上扎了几个小洞。火车鸣笛,开动了。

火车“哐当哐当”飞跑,车身摇摆,绿毛龟如坐摇篮。它听见上面两层的人在讨论什么。

“云梦泽说什么也得搬家。”这是那小的声音。

“改造自然要有分寸。得罪了大自然,那是给子孙造孽啊!”这是老的声音。

“您再说也没有用了。”小的声音。

“没用也得说!”老的声音。

后来他们睡了。他们太累了。火车还在起劲地向前开。

“云梦泽!云梦泽!”忽然一声喊叫,声音又尖锐,又嘶哑。这是老人在睡梦中发出的。小小绿毛龟全身都震动了。“云梦泽”三字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让它心神不定。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把它和老人联系在一起。

绿毛龟随老人下了火车,上汽车;下汽车,上电梯;下电梯,进房门。家中只有老老和它。它的住所最初只是一个简单的盆;后来在盆里兴造假山、洞穴、水池、泥地,成为小小的王国。不时有客人来访,总要把它夸上两句,说它真好看,说它伴着老人,是有功之臣。这样的生活,龟复何求!

而且它渐渐懂得老老了。有时老老出外回来,气鼓鼓地大声叹气;有时人们在家里面红耳赤地争论,它都觉得老老需要它的支持,可是它无法表示,只能用小绿豆眼看看老老。

它渐渐习惯了,习惯于和老人一起过日子。如果它来生仍是一只龟,它还愿意在这小王国里生活。美丽神秘的云梦泽消失了,如天空上的那片云,飘过天空的那缕烟。

然而老老没有忘。他接连在睡梦中惊呼:“云梦泽!云梦泽!”使得正在入静的绿毛龟颤栗不已。

一天,小贾来了,说要去给云梦泽搬家。他打开提包拿出些资料,要和老老做最后的核对。老老双手扶头不说话。绿毛龟在屋里巡行,好奇地爬进提包,觉得很舒适。

材料核对完成。小贾很高兴,说云梦泽会听话的。他要老老好好休息,不要想不相干的事,还殷勤地为老老倒了一杯水,拎起提包走了。

他乘车驶往机场,一路打瞌睡。忽然有什么东西碰了他一下,他随即看到提包一凸一凸的。他沉住气,吩咐停车,小心地把提包拎出车外,然后万分警惕地拉开拉链,迅速向后跳开,好像里面装着定时炸弹。

小小绿毛龟伸出头来,小眼睛滴溜溜转。

“是你!”小贾又好气又好笑,恨不得打它一顿。

“等从机场回来,我给老老送去吧。”司机建议。

“拿什么装它呀?”小贾说。这时龟已经伸开四脚,爬出提包。

“这样吧。”他撕下一张纸,写了字,贴在龟背上。

“要是路人捡了去,它就回不了家了。”司机提醒。甲鱼的价格涨得太快!一只龟被称作“甲鱼”时,它的命运就注定了。

“活该让它去做药材吧。”小贾要去搬动千千万万包括人在内的生灵,一只龟真算不了什么。他们上车走了,留下一阵汽油味。

绿毛龟在路边发愣。它背上的白纸在阳光下很耀眼,上面几个大字:此龟属于老老先生。下端小字写着地址,很详细。

它渐渐明白,终于到了最宽广的天空下。它那如烟逝去的梦凝聚了起来,成为眼前现实的天空。没有云,没有烟,一片蔚蓝的高爽。绿毛龟在路边数十丈内来回爬了三遭,又观赏了星空和月色。忽然想起了老老和云梦泽,两者在它是一回事。它还没有见到云梦泽的大水面,也许老老会带它去。

在它盼着见老老时,一个好心人捡起了它,把它送还老老。屋子里气氛很不对。好几个陌生人在忙着什么。一个漠然地说:“又送甲鱼来了。”接着问:“多少钱?”

陌生人指指龟背上已经破损的纸条,默然离开了。

那人把它放在水管下,哗哗地冲掉它身上的泥垢,包括那纸条,丝毫不注意它并不是普通的龟。它本能地缩着头。后来人不管它了。它悄悄伸出头颈,想看看老老。

(2)老人在另一间房里,双颊通红,还在低声呻吟,不时吐出几个字。人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绿毛龟是懂的。老人不可能送它回家,因为老老和云梦泽都正在消失,像那一片云,像那一缕烟。绿毛龟用力把头颈伸得长长,身上的绿毛都竖起来。它再一次看看老老,想大声叫出来:“你们留住!”

“这一只伸出头了!好药材!”那人说。手起刀落,把绿毛龟的头砍下了。

一九九四年五月中旬

(有删改)

【注】①云梦泽:湖北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的总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绿毛龟想看看云梦大泽无边无涯的水和天,但不仅没有实现这个目标,还断送了性命。小说以此告诫人们不要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目标。
B.人们知道老老鳏居多年,儿女都在海外,孤身一人难免孤独,于是把绿毛龟送给了老老;老老欣然接受,表示自己“正想要一个活物”。
C.小贾说“云梦泽说什么也得搬家”,老老则坚决反对,主张“改造自然要有分寸”,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两种观点的激烈交锋。
D.小贾是个处事圆滑、不择手段的人,他为了让老老完成对搬迁云梦泽材料的最后核对工作,又是劝慰老老好好休息,又是殷勤地为老老倒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地之一是楚地,故事情节围绕云梦泽的搬迁展开,部分人物以“楚人”指代,小说以此拉开了和现实的距离,含蓄蕴藉。
B.小说多次写老老在睡梦中惊呼“云梦泽!云梦泽!”,体现了老老对云梦泽搬迁的反对和不能释怀,使老老的形象更加鲜明感人。
C.“有时老老出外回来,气鼓鼓地大声叹气”,有时连绿毛龟都觉得“老老需要它的支持”,小说以此写出老老遇到的阻力之大。
D.云梦泽、老老、绿毛龟,三者命运相连,小说以此构成了主要矛盾冲突,推动情节逐步发展,最后以悲剧结局,给人强烈震撼。
3.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小说中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进行分析。
(1)几个人同情地笑了,几个人很感动,还有几个人绷着脸。
(2)老人在另一间房里,双颊通红,还在低声呻吟,不时吐出几个字。
4.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请分析这种讽刺效果是如何达成的。
2024-04-08更新 | 9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女孩与鼠

孙春平

前几年,我去辽西大山深处支教。那个村庄真是太偏远了。学校在村东的坡岗上,教室倒是不少,但学生只有四五十人,包括一到六年级,所以实际只占用了两间教室,一三五年级一间,二四六年级一间,我住村里,村主任说让年轻的女老师住村外,不放心,眼下的东北农村,中青年外出打工,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新常态,不奇怪。

教室是几十年前盖的,虽然地面也铺过水泥,但啮齿类动物的牙齿可谓天下无敌,再加上当初用的水泥标号低,时间一久就成了豆腐渣,时常是,大白天的,半尺多长的老鼠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教室里、甚至蹿到讲台上去。我这人天生就怕鼠,一看见鼠游脚下,难免大惊失色。每到这时,教室里就闹腾起来,胆小的孩子哇哇喊叫,胆大的男生则又是用扫帚打又是甩石块土疙瘩,好不容易有学生抱来从亲友家借来的猫,可是那养尊处优惯了的猫见了老鼠非但不扑不咬,而且竟从窗口跳出远遁,为这事,我也曾几次找村主任,建议买鼠夹买鼠药,没想到村主任摇头苦笑:可不敢再试,学生们都不大不小的,真要一眼没照应到、手脚被夹了,或者鼠药被孩子送进嘴巴,那事情可就大了!我说:那就用水泥将教室地面重铺一次,村主任仍是苦笑:钱呢?

有一天放学时、三年级的小秋有意留在最后,她小声对我说:老师,我能打耗子,我家的耗子早被我打绝啦!

我大惊。小秋不过十岁,瘦瘦弱弱的一个黄毛丫头,平时不爱说话、学习却很努力、从来不耽误作业,我问:你怎么打?

小秋说:反正我能打,你一看就知道了。但是,我要夜里打、天黑后我不敢一个人待在教室,老师能陪陪我吗?

我说:好,我陪你。但家长会让你夜里一个人出来吗?

小秋的神色顿时黯然,但只一瞬,她又咧嘴笑了:我也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呀。唉,又一个留守儿童,而且是自己独守。那晚,我把小秋拉到我的住处,煮挂面,还为她卧了两个鸡蛋。返校前,小秋说:我回趟家,总得带上打耗子的武器呀。

在村中路口,我再见小秋时,她仍是背着双肩书包,手上并没多出任何物件,我问:武器带来了吗?拿出来给我看看。

小秋仍是笑:暗器不可轻易示人的,别急嘛。那夜,天空高悬着圆圆的月亮、教室里铺满了银辉。小秋拉我坐在暗处,掰碎一块饼子撒在脚下,示意我不许出声。果然,耗子出现了。我刚要提醒,小秋突然出手,甩出去个什么东西,砰,一只耗子应声倒毙。小秋急将甩出的东西扯回,又将那只死耗子远远地踢到墙角,重坐回我身边,小声说:耗子鬼得很,不远点儿踢开,别的就不来了。我去抓她放到课桌上的小物件看,小秋忙拨开我的手,说:老师别碰,脏死了。

果然是暗器,老式10斤盘秤的小称砣,铁铸的。因拴了两米多长纤细而结实的尼龙绳,沉甸甸的小物件打出去便有了收放自如的快捷。我惊异的是这么小的女孩子竟有如此手段,稳准狠,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是让人难以相信呀。

那夜,小秋一共击毙五只老鼠,本来还可以击中更多,但夜半时分,第六只出现时,小秋突然发了慈悲,那是一只大老鼠,身材颀长,却显疲惫,重要的是,它身后还跟着三只小老鼠,看来是刚出窝的,一只衔着另一只的尾巴,形成长长的一串。我问怎么不打,小秋发出一声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叹息,说:打死大的,三个孩子就都没有妈妈了,唉,够了,十天半月的,耗子不敢出来,这东西有记性。

那夜,我和小秋同睡在我住处的土炕上,我问:你怎么不跟你爸妈一起去外地呢?小秋说:我爸和我爷爷下矿,都死了,我妈出去打工了。我问:那你怎么不跟你奶奶在一起?小秋说:我奶奶帮我叔我姑照看孩子呢,他们都比我小。我再问:是谁教的你打秤砣呀?小秋说:村里的孙爷爷呀。他说,女孩子一人在家,不能没有防身之术。所以,夜里我都是枕着秤砣睡觉的。孙爷爷还说,梁山泊有个好汉,叫没羽箭张清,专用这个办法制敌,老厉害了。老师,我打秤砣的事你可一定要替我保密呀。

我在那个小山村只待了两年。时至今日,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小秋也长这么大了吧,她还好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我”在辽西大山深处支教的故事,那里老人和儿童留守是常态。
B.教师里常出现老鼠,村主任拒绝了“我”用水泥把教室地面重铺一下的请求,因为村里太穷了。
C.小秋要帮“我”打老鼠,“我”带她回住处给她做饭,“卧鸡蛋”表现了“我”对她的怜惜。
D.“我”在街上看到半大的女孩子“还不时地发呆”,是因为没能拯救小秋,“我”感到愧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女孩与鼠”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也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主人公,这一背景的设计能使后文的故事安排更合情合理。
C.小秋之所以选择放过大老鼠,是因为可怜三只小老鼠,这为后文交代小秋的家庭变故埋下伏笔。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我”是小说的讲述者,这一人物的设计能起到串联故事情节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秋的性格特点。
4.这篇小说让人既感到沉重,又感到温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沉重”“温暖”分别表现在哪里。
2023-11-22更新 | 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嘱咐

孙犁

①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②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③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④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⑤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⑥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⑪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⑫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⑭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⑮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文本二:

荷花淀(节选)

孙犁

①很晚丈夫才回来了。……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②水生坐在台阶上说: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③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他们几个哩?

④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⑧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⑨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⑩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⑪水生说: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⑫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⑬水生说: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⑭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⑮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⑯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⑰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和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1945年于延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不仅写出了人物美、人情美,而且情节曲折离奇。这也符合孙犁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一贯文风。
B.文中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场景,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富有象征意蕴。
C.小说借助水生嫂的叙述,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
D.小说语言朴实简练而内蕴丰厚,耐人琢磨,如水生见到妻子叫的一声“你!”和妻子说的“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等。
2.夫妻二人短暂相见又匆匆别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3.文本一、文本二的故事情节大多围绕人物间的对话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7-21更新 | 1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