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3 题号:1520065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月下美人泪

肖建国

惠州城有两大养花高手,一个叫黄金,一个叫季献民。

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

先说黄金。

从黄金记事起,他家就是花匠。别人养花大都为了观赏,而黄金家是为了生活。他家以种花卖花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靠花。所以黄金从小就跟着家人干养花的活。八岁,黄金去上小学。刚好学校的校园在翻整,墙角要种一排花。有员工过来问,种什么花?校长沉吟一会说,种白鹤仙吧,陆游不是说过“芳兰移取偏中村,余地何妨种玉簪”吗?

校长对古诗词有研究,这玉簪就是白鹤仙。

黄金一听,就说不行不行。这玉簪不能种墙根,炕都会炕死。少儿雌黄,校长哪放在心上。果然种上不多久,这玉簪全都晒死了。

校长对黄金刮目相看.黄金读到初二,辍学了。他成绩不好,整天就想着如何侍弄花草。校长说,你回去也好,花草有本心,说不定能让你黄金万两。

校长也真说对了。十多年后,黄金成了惠州城花卉行业的大佬。他不种一般的花,只种奇花异草。比如兰花走俏时,惠州城里的花匠都去养。春兰、蕙兰、建兰、寒兰、墨兰,你方唱罢我登场。朝京门的王胡子竟养出了猴脸小龙兰。一茎一花一雷公,粉面蒜鼻红头发。嘿,奇了。轮到黄金出手,养的是蝴蝶兰。品种虽一般,可花蕊里包含着一只展翅欲飞的白鸽!栩栩如生,绝了。

再比如,养昙花,也叫月下美人。

黄金能让昙花在白天开放。这个,稍有养花经验的人都会。将昙花用黑布蒙起来,不让其见光。到了晚上,则用射灯对着照,照得昙花“阴阳颠倒”。一个星期后,昙花彻底蒙了,不得不顺从人意,在白天开放。

虽然都会,然而都没黄金的昙花开得艳,开得大,开得多。黄金的诀窍在哪里?据王胡子说,黄金爱搞嫁接,不是一类的花,也硬要把它们“嫁上”。

黄金的昙花供不应求。为防假冒,他在每盆花上都系个标牌:黄金之花。王胡子有次在黄金家喝了点酒,对他说,你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黄金心里咯噔一声。

季献民是教书匠,退休后回到家里,开始养花。他只养四种花,梅花、兰花、昙花、菊花。可能因为竹子不方便“院养”,就换成了昙花。他养的花不卖,只送人。

送人也看对象。王胡子同季献民认识多年,也只得到过一盆。

季献民养花好在哪里呢?黄金想去看看。

季献民家住在东江边,门前有棵木棉树,老干横枝,雄姿英发。据说每到春天,木棉花开,这树冠就成了燃烧的火焰山。

有同行来访,季献民忙迎出屋外。黄金开口便说,听说你的花种得很好,特来向你请教。按照黄金的想法,若季献民不愿意,稍稍皱下眉头,他寒暄两句便走。毕竟有技艺的都怕外露。

没想到季献民非常高兴,连说岂敢岂敢,今日你来得正好,晚上我有昙花盛开,正好一起品赏。

季献民的花种在后院,有三四个屋地大小,木架上按品种分类,养的全是花。有幼苗,有成品,有的正热热烈烈地开放。花香扑鼻。

黄金仔细嗅了嗅,这花香与他那里香得不一样。香得纯粹,甘甜。真是奇怪了。

再看昙花,黄金更为惊讶。有很多盆都是他家的,“黄金之花”标牌还在呢。季献民说,这都是别人丢掉的,我捡回来重新修整。昙花期短,可它命长。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救花一命,它知感恩。

这高论,黄金第一次听说。晚上,季献民刷牙漱口、洗面洗手,清理好自身,才进入后院.后院里没有灯,星月辉映,影影绰绰。黄金莫名地感到一阵心虚。

就这样赏花?

对。不过,你坐着,我还要做点事,来,看着这盆昙花,今晚她将为我们绽放。季献民边说边拿出一管笛子来。黄金发现今晚要观赏的,正是从前他的昙花。

笛声响起,婉转悠扬,伴随习习凉风,如清水般掠过黄金心田。黄金不懂旋律,更不懂诗文,但此刻,这如怨如慕的笛声让他觉得身心变空,身体在变轻盈,有一种想飘起来的感觉。

醉了,还是晕了?黄金想不明白。他只想随着这笛声向上走,向上飘,最好能飘到云端去,再也不回来。然而,笛声戛然而止。

昙花开了。

在月光的映照下,悄悄然,昙花的花蕾慢慢翘起。随着笛声的缠绵,昙花如同少女一般,很害羞地将淡紫色的外色慢慢打开。一层层,一片片,有序地展现洁白芬芳的玉体。当花心褪到最后一层时,忽地,满院飘香,如雪般的大花朵就这样猝不及防地绽放了。最让人惊奇的是,每朵花片上都凝聚一滴晶莹的泪,在月光下闪着温润的光,并当着黄金的面滴落而下。有的落到了黄金的膝盖上,沁人心脾的凉!

黄金彻底呆了。好久,他才醒悟过来。

月偏西,黄金告辞季献民回家。转身,他发现季献民家门口贴了副很显眼的对联:

相看何须尽解语

爱花最是惜花人

这联,进去时怎么没看到呢?黄金自言自语。

(选自《百花园》2018年第5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就交代了黄金、季献民两人是养花高手,但是两人有明显区别:黄金是花匠家庭出身,养花卖花;季献民是教师出身,退休后养花,养花送人。
B.次要人物王胡子,在小说中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是王胡子将黄金跟季献民养花做了比较,才使得黄金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引出季献民。
C.小说详细描写了季献民后院,又通过黄金嗅觉、看昙花的视觉以及主人说话的听觉描写,写出黄金经历了奇怪、惊讶、心虚的复杂心理过程。
D.小说结尾那副显眼的对联意义深刻,养花不求回报和索取,只问耕耘,追求内心的安宁,季献民是践行者,尾段黄金自语说明对季献民的不理解。
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有意识地通过主人公的名字暗示其形象特点,取名“黄金”暗示他追求物质;取名“献民”表明他追求精神境界,可以看出作者用心。
B.校长对古诗词很感兴趣,季献民是退休老师;但校长是故弄风雅,不懂装懂,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季献民的养花的技艺高超。
C.在笛声中昙花开放,把昙花置于夜的常态背景之下,展开对昙花的描写,语段运用了拟人、比喻、叠词,又融入了视觉和嗅觉。
D.标题“月下美人泪”中的“泪”至少有两层意味,其一是对黄金对昙花的践踏的一种无声的批判;其二是对季献民对昙花的尊重的感激。
3.“称得上高手的,总得有点绝活。”黄金的“绝活”体现在哪儿?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4.王胡子认为黄金养花虽好,可比不过季献民。你从中悟出了哪些人生道理?请结合文意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米兰花香

于艳丽

老吴坐在火车上,看着窗外的树,和远处已经返青的大地,总是觉得火车开得忒慢了些。他忍了几忍,还是没忍住,叫来乘务员道:“丫头,你能不能跟你们司机师傅说一声,让他开快些?”

乘务员一脸模式化的笑容,说:“大爷,火车已经很快了,您感受不到吗?”

邻座一个和老吴相熟些的人打趣道:“老爷子,您以为火车是火箭呢?一眨眼就到家了。不要土包啦,火车不比你家的牛车快?”

老吴本来就语迟,被邻座抢白一顿,不再言语,局促地正了正身体,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

火车停到火车站,老吴和相熟的人匆匆道了别,便急忙走出站台。回家要去长途客运站坐大巴车,但老吴已经在火车上想好了,下火车就打出租车回家,多少钱也得打。离家不过是一个星期的光景,可老吴觉得像是过了一辈子。

老吴钻进出租车,司机从后视镜里看了老吴一眼,问:“您去哪?”

“于家庄。”

“于家庄?”司机重复了一遍。

“对,于家庄,盐山乡于家庄。”

“老爷子,”司机一只手搭在方向盘上,回过头来看他说,“您知道从火车站到于家庄得多少钱?”

“我没和你谈钱,你快点送我回家,多少钱我都给你!”

司机摇着头笑了,却也不好再说什么,转过身子,车子稳稳地滑出站前停车场,沿着不远处的高速公路,向于家庄驶去。

老吴下了出租车,已是黄昏时分。他惶急地走进院子,晚春的暖风穿堂而过,带来屋里米兰花扑鼻的香气,几天来,旅途劳顿的疲惫似乎都融化在弥漫的花香里了。

“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

一张俊美的少女的脸从窗里闪过。随后,穿着红色运动服,扎着马尾辫的素素从屋里奔出来。

素素激动地喊:“吴爷爷,您回来啦!”

“嗯嗯,素素在呐。”老吴欣慰地看着这个孩子,唯一的儿子吴天参军后留在部队,家里多亏着她和一帮年轻人照顾。他一边应着素素的问候,一边三步并作两步跨进屋子。

“他娘,我回来了。”

屋里被叫作米兰的女人歪靠在枕头上,气息微弱,如一盏将熄的烛火,却在老吴进门的瞬间拼尽全力爆出一星火花,她睁开眼睛看着老吴,想说什么却似乎酝酿不出合适的气力。老吴看懂了她的心思,忙道:“看到了,都看到了。”

老吴的话让女人闭上了眼睛,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落在女人散在枕边的白发上。

“莫哭莫哭!”老吴急忙劝慰道,“我把你养的那盆米兰按你的意思栽到了他的墓旁。你不晓得,那盆花开得多香,扫墓的人都说,还没到墓地就闻到花香了。还有,你让我说的话,我也都对他说了。”

女人还是哭出了声,虽然声音微弱,但这丝丝缕缕的哭声更让人觉得心痛。

“哎呀,你看你,还病着,哭啥哩?你看我给你带啥回来了。”老吴小心翼翼从小包里拎出一个黄绸布口袋,女人认得,这是老吴走之前她亲手缝制的,虽说她连捏针的力气都快没有了,但她还是拒绝了素素要替她缝袋子的请求,花了几个时辰,一针一线,缝好了这个袋子,甚至故意在针脚里压进一根自己的白发。

老吴将装得满满的袋子递给她,不消说,她就知道袋子里装的是啥,她紧紧地将布袋搂在怀里,枯瘦的前胸剧烈地起伏着。

站在一边的素素知道,吴奶奶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老吴回家一个星期后,米兰去世了。

埋葬米兰的时候,老吴郑重其事地把黄绸布袋拿来,大家看见,老吴从黄绸布口袋里倒出一抔黄土,将黄土覆在米兰的棺盖上。

回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吴天,从志愿者素素那里知道,那抔黄土是钟国英坟冢上的,是父亲为钟国英扫墓时带回来的。

钟国英是米兰以前的爱人,于1952年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节选自于艳丽小说《米兰花香》)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上在被人抢白后,老吴“将一个小包紧紧搂在怀里”,可看出他对包里抗美援朝烈士钟国英坟冢上的一抔黄土的珍视。
B.“歪靠在枕头上”“眼角有几颗泪珠重重地滚落下来”两处描写,和“如一盏将熄的烛火”这一句,形象地表现了米兰的虚弱。
C.小说详细地交代了米兰缝袋子这一情节,非常感人,我们能从米兰的针针线线中体会到米兰对作为革命烈士的以前的爱人的真挚感情和深切的怀念。
D.吴天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交代了吴天参军的事,既交代了志愿者爱心行动的原因,也暗示了烈士奉献精神传承的主题,第二次出场,文章借以补足情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虽短,但容量丰富、主题厚重。有些人物形象寥寥几笔,但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志愿者素素,她的时尚靓丽和老吴的质朴木讷两相对比,使人物性格更为突出。
B.老吴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小说一直到最后才交代,这样设置悬念,吸引了读者,也在暗示袋子里有不同寻常的东西,值得珍视,从而突出了主题。
C.“‘米兰!’老吴叫道,声音里有不易觉察的颤音”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不易觉察的颤音”体现了老吴的感伤和对米兰的悲悯。
D.小说最后一段点出了钟国英的身份,与前文的相关内容照应,让人了解了事件的缘由,使小说情节合情合理,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3.小说标题“米兰花香”有哪些含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5-15更新 | 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革命者

朱山坡

黄昏,家门外突然传来马的嘶鸣。我打开门,看见一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我兴奋地往屋子里喊:“祖父回来了。”

祖母几乎是小跑着从屋子里走出来。马背上驮着两袋子沉重的物品,袋子上用炭黑墨水写着一个人的名字:银兴邦。尽管字迹模糊,但也足以让我们知道是大伯回来了,而非祖父。

大伯在井那边给马打水,向我们招手。

马一口气把一桶水吸干,大伯要把马背上的物件卸下来。

祖母警惕地问:“这是什么?”

“你放心,不是军火,是书。”大伯说。

祖母说:“书比军火更危险,让它离家远一点。”祖母从没出过远门,但她似乎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比如,每隔一段时间,省城里总要在一堵著名的“南墙”前,枪杀一些不听话的读书人……

大伯在省立大学里教政治学,三年前竟开始迷上画油画,后来干脆辞了职,改行画油画。有人从他的画里看到了反意,告他的密。警察一次又一次上门,将他的画当场付之一炬,并将他驱逐。大伯露面次数便越来越少,行踪越来越隐蔽。他不断地换地方,最后连祖母也搞不清楚他到底在干什么。在给远在广州做生意的祖父的去信中,她甚至激愤地写道:“兴邦或许已经死了吧,我们就认命吧。”

然而,四个月后,大伯回来了,身上散发着油画颜料的气味。

大伯搬不动书,央求我帮忙。我和他合力把两袋子书从马背上卸下来。祖母坚决不让这些书进家门,我们只好把书抬进小粉河畔一间废弃的猪舍。猪舍是草房子,长满了荒草,落在山坡上,对着弯曲的河流。时值汛期,河面开阔,停靠的唯一的一条船好久没有离开过码头了,它肯定已经长出了根,稳稳地扎在河里。

大伯没有为自己的行为给出一个合适理由,祖母好像受到了天大冒犯,院子里弥漫一股剑拔弩张之气。我父亲脸有惊慌之色,赶紧调和一触即发的战争,一面让我把饭和被铺送到猪舍去,一面悄声告诉祖母一个惊天秘密:“省城里的刽子手已经磨好刀等着他。”

在我父亲的帮忙下,大伯很快将猪舍修葺得焕然一新。他把那些书摆到用木板临时搭起来的书架上,还有一些未完成的画作。每隔一段时间,大伯便把寄往省城的信件交到我的手上,我踏着泥泞的道路跑到镇邮政局。尽管我知道,信封里装的并不是什么信函,而是他刚好完成的油画。

在这期间,我父亲去见大伯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从猪舍走出来,父亲的脸色都很凝重。有时候,我能听到他们激烈的争吵。我总以为他们从此会分道扬镳,但他们并没有因此翻脸,第二天又在一起聊天了,好像争吵从未发生过。后来,我看见父亲带着不同的人穿过夜色来见大伯。我看不清楚他们的面容,有胖的,有瘦的,有高的,有矮的,戴着大草帽,来去匆匆,神神秘秘的。有时候大伯对他们的大声呵斥引发一阵阵犬吠。

有一天,一个陌生男人急匆匆闪进我家,从广州带回来一条消息:祖父被杀头了!

那人说,祖父是共产党,而且是年纪最大、官阶最高的一个。

祖母惊愕地张开嘴巴,怀疑来人是哄人的,但那人从怀里掏出一封祖父留下的亲笔信,祖母看后才慢慢安静下来。

“一个老傻瓜!”祖母将信揉成一团塞进口袋里,朝着父亲和大伯说,“你们告诉我,天底下究竟有多少我不知道的秘密!”

当天夜里下了一场大暴雨,我能感觉得到屋顶上水流成河。有雷鸣声滚过天际,彻夜不绝。祖母房间灯火通明,人来人往。祖母的苍老的怒骂声和悲叹声穿透窗户和雨幕震动着我的耳膜,让人心有余悸,仿佛祖父的头颅就挂在大门外。

外面雨停了,一切都安静下来。小粉河涨水。那条船高出了河面,颠簸着。迅猛而慌乱的河水冲击河床发出“轰轰”的声响。

大伯在猪舍里淡定地收拾东西,烧毁书籍和信笺,还有未完成的画,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气味。我去寻找父亲,发现父亲不知所踪。多年以后有人说,父亲当年是游击队队长。

“把画送给‘南墙’对面的宏远火锅店老板,一个叫屠三的人。”大伯望向六神无主的我,严肃地说道,“四十八个人的安危全靠这幅画了,我所有的画都隐藏着生死攸关的秘密。”

乘船和乘车都来不及了。大伯让我骑马去。马上就走。

“你怎么办?”我问。

大伯遥指小粉河上那条船:“走水路。”

但那条船多少年没有离开过河湾了!小粉河多少年不行船了!又遇上洪水,连鱼都无法逃跑,何况一条废弃多年的船?

我既兴奋,又害怕。天色越来越明亮。远处的群山像刚睡醒的巨人艰难地蠕动,那里好像藏着千军万马。

“不能走大道,宪兵已经沿着大道朝这里来了。”大伯说,“我已经听得见他们杀气腾腾的马蹄声。”

我从没有出过远门,不知道省城离此有多远,甚至搞不清楚省城到底往哪个方向走。

“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厉声提醒我。

我记住了。我拼命张开鼻子,仿佛闻到了从遥远的“南墙”飘过来的血腥味,那是来给我引路的。我双腿一夹,缰绳一拉,这匹枣红色的高头大马扬起蹄脚,驯顺地奔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认为“书比军火更危险”,是因为她觉得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读书容易变得“不听话”,会给家族带来灾难。
B.大伯从省城归家以后,表面上是在猪舍里继续着自己的绘画事业,而实际上是通过绘画来给组织传递情报。
C.“朝着血腥味最浓的方向走”,大伯认为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的“厉声提醒”是出于对我的保护。
D.小说以“革命者”为题,塑造了祖父、大伯、父亲等革命者群像,以及正在成长中的“我”,表明革命精神的赓续。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伯归来极为神秘,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小说开头部分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B.祖母顽固守旧,不理解祖父的革命行为,骂他是“老傻瓜”,二人形成鲜明反差,增强小说叙事张力。
C.小说以一个南方小镇为故事场景地,通过一个家庭的变故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叙事时空高度集中。
D.马驮着大伯和书回家,我最终骑着马离去,情节首尾呼应,结构圆融,结尾处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3.小粉河与船在文中多次出现,与情节发展相关联,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关于祖父、大伯和父亲的革命活动,文中的叙述存在隐匿和缺省。请分析这样处理的文学效果。
2022-07-04更新 | 26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褐纸鸢

牛维佳

有一次,日军得到了一个准确的情报,说八路军有部队在这一带,就进行了偷袭。但奇怪的是,八路军好像天上有眼,总能突围顺利撤出。八路军怎么知道日本人的兵力部署?那是因为鸟兽也在助力八路军,每次突围都有鹰隼在空中出现。日本人总是落空,最后什么也没捞着。这个传说是真事,现在的学生都知道……

两杯酒下去,牛仔终于没忍住,问方老那个高飞就那么死了,老部队的战史是否有他这一笔。

方老说,战史会写凭个风筝就打败敌人?你历史怎么学的!但老区这边应该知道他高飞做的事,这就是我这一趟要做的,这泥巴里还有他的肉呢。再不来就真没机会了,小子!赶个清明节呀。

山上是陵园,山下有个烈士英雄事迹陈列馆。方老让小肖扶着走了进去。里面从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一直到现在,布置了六大展区。方老浏览到抗战的部分,久久不舍离去。

小肖问他找到了他们部队的事迹没有。方老紧闭着嘴没吭声。

方老突然提出要找纪念馆负责的人。

方老请他查查几个烈士名,其中包括他一路都在说的高飞。馆长招呼来一个负责资料的年轻人在电脑上查,结果一个都没查到。馆长表示他们这里还有一个无名烈士区,在山上最高处,可以去看看。

他说,这个纪念馆是否能腾出一块展出一只纸鸢风筝。

馆长也提出了牛仔和小肖一直想知道但又没敢问的问题:那个高飞真的不在了吗,就在那次战斗中?方老眯着眼凝视着他,什么都没说。

不一会儿一个褐色的纸鸢就飞了起来。

让大家欣慰的是,这近看黑乎乎略显笨拙的纸鸢十分好用,一阵风过来就上了天,上得越高越像只真正的鹰鸢。简直和真的没两样。牛仔说,我的天,您变魔术呢!

方老意料之中地说:高飞能教,我就能学,这不是事!你以为我们打游击整天带着风筝跑?我们带上这些东西,现做现成,动作不快能成?高飞的纸鸢系列通讯法不但对炮兵管用,对整个部队的通信联络都是一个魔幻般的提升;

方老看了看烈士墓,那是一座一百多米高的小山。①山上墓碑一排排如阶梯般布满了小山的南面,在满山的树荫下就像一张张静默的脸。他幽幽沉沉地说,这个纸鸢曾经立过大功,而首先利用纸鸢干掉日本人的人就在那里——他指了指山顶上,那是馆长说的无名烈士墓。此时一片乌云从山背面飘来,带来丝丝的雨。

馆长建议方老回到屋里避雨,方老反而从他手中要回了风筝的线轱辘。借着不断吹来的山风,认认真真的把纸鸢迎着风渐次放得更高。

他说:这山我也爬不动了,就是上去了也见不着谁,就让这个纸鸢上去打个招呼好了。有认得它的就知道我来了,高飞那小子就不用说了。叹了口气,他又嘀咕道:高飞啊高飞,你小子怎么就没了,就是没了你现在也应该看得见,你那脑瓜儿不是很管用吗?……

雨又大了点,牛仔劝他雨停了再出来接着放。方老说,闭嘴美国佬!下雨是有人在落泪,七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回来,落泪是有人见到了我你明白吧。

他说的见到他的人一定在无名烈士墓里,就包括了高飞。②牛仔原想贫嘴说,你唯物主义今天也信神了?但此时却把话吞下肚子。

方老的褐纸鸢垂眸向下,似乎领会了方老的意思,只见它摇头摆尾,扶摇直上,越飞越高。渐渐地超过了山顶的纪念碑,俯瞰着烈士墓和整个山峦,山上布满了嫩黄的迎春花和各式花色的雨伞。方老满脸都是雨水,水滴让他眯着眼,又顺着脸颊滴落下去。小肖几次把雨伞伸来都被他推开。

来扫墓的人都看见了方老的风筝,他们发现那褐纸鸢摆啊摆的,摆出一阵大风,不一会儿把乌云摆走,把太阳摆出来了。一块湛蓝的天空越变越大,像块被擦拭过的宝石。乌云刚才还在涌动,不知不觉就缩回大山深处,只留下情怀不退的薄雾水汽如烟似胶。来扫墓的孩子看见雨停了,高兴地直叫,被老师按住。

方老吩咐把他没喝完的白酒大而广之地洒在烈士墓地上。突然小肖喊了句:你看!还有几只呢!大家抬头去看,在头顶上那块蓝天上果然还有另外两只褐纸鸢,和方老这只极为相似,正在缓缓攀缘而起。

方老仰起头看了看,表情先是迷惑,之后变得十分严肃。他指了指风筝升起的山顶,问馆长那是谁的风筝。馆长也是很奇怪,表示一无所知。牛仔也感到似乎发生了什么,也问馆长,往年是不是也有人放这种风筝。馆长回答说好像吧,他也不记得了……他索性沿着正对着山顶纪念碑的水泥阶梯路上了山。

不多久,山上的纸鸢徐徐落下,接下来馆长带着几个少年从石阶路上走下来。

其中为首的一个少年手持纸鸢,满脸好奇地来到方老身边。

方老看看他手中的纸鸢又看看他:我问你小家伙,谁让你们来放风筝的?

他说他们学校一直就有这个传统,每年清明节给烈士扫墓,就鼓励学生放放风筝。最好放褐色的纸鸢。据老师说,这个传统有几十年了。那是因为几十年前有一位老革命来学校讲传统课,说到八路军当年打仗用褐纸鸢传递消息什么的。到了现在,每年清明节他们学校放风筝的人还有不少。不光他们学校,从什么时候起这一带不少学生把这当成了民俗,却没几个知道几十年前那场传统课的事,以为放放风筝可以登高开智……

方老走到陵园中道停下,此道正对着山顶纪念碑,他嘴里嘀嘀咕咕地看了半天。最后杵着拐杖颇为费力地鞠了三鞠躬,小声告知说:……老天让我活这么久做什么,就是让我来收收摊儿,给后边的人道个明白……嗨,这不,咱们越走越近了。别急,将来见面说……说到这方老突然打住了,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起,纪念牌的上空又多了不少风筝。除了褐纸鸢,还有许多蝴蝶的、蜈蚣的、孙悟空的等等,五颜六色的,使得天空斑斓多彩,热热闹闹,生龙活虎。③他杵杖临风,抬首仰望,好像自己也加入了这些风筝之中,在居高临下地和高飞他们打着招呼。他凭空问了一句:

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

一只云雀当空一鸣,掠顶而过。方老仔细听了听之后,这才用拐杖把地上的几只落叶拔到路边的草丛,然后转身走了去。

自此以后的几年,一直到现在,在这个陈列馆的抗战部分多了一块出来。上边挂着一只腾空而起的褐纸鸢,还配有方老口述历史的文字和图片。④图片上方老坐在椅子上制作风筝,还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镜头,那是历史的一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设置悬念,传说有鸟兽相助八路军,增添了阅读趣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引出人物高飞。
B.文中以纸鸢为载体,通过生动详细的战争场面,呈现了高飞机智勇敢、令人崇敬的战士形象。
C.方老记忆中的一段革命战争往事,浸透了军人的信念和智慧,这促使老人要在生命的终点到来之前做个了断。
D.小说结构主线突出,运用探寻式叙事结构讲述英雄高飞的故事,情节设置没有大起大落。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墓碑一排排”“一张张静默的脸”体现了英勇抗战的烈士之多,让人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感。
B.句子②与《与妻书》中的“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在表达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体现了方老浓厚真挚的战友情。
C.句子③中借“风筝”写方老犹如这漫天的纸鸢,跨越了时空与革命战友再度相聚,爆发出极大的情感力量。
D.句子④中“历史的一瞥”,方老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了抗日战争中无名英雄的故事,倾注了深厚的革命情怀。
3.“今夕何年啊,你还是那么年轻……,”写出了丰富的意蕴。结合文本,请加以梳理概括。
4.文学沙龙有一场写文学短评的活动。甲组提出一个关键词:褐纸鸢;乙组提出一组关键词:亲历者与追随者。请围绕其中一组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11-19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