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1 题号:1528094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对人生价值的多元取向直接导致他文化性格的多样化,而他人生思考的深邃细密,又丰富了他性格的内涵。千百年来,他的性格魅力令无数的中国文人倾倒,人们不仅歆羡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刚直不阿的高尚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理性的风范以及笑对人间厄运的旷达。中国文人的内心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正是苏轼的后一方面,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建立了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原本也心怀惴惴,但其本身又颇有“盆地意识”,作为这种意识的延伸,他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文同在《往年寄子平(即子瞻)》中回忆当时两人的交游情景时说道:“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顾子(苏轼)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喧呶歌诗叫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为我们留下了青年苏轼任诞绝俗的生动形象。但是,正如苏轼当时在《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兄孜》中所说的:“吾州之豪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他的“豪”,跟他的这位同乡一样,主要是“少年盛壮”、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尚未包含深刻的人生内涵。

到了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任期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在多次自许的“狂士”中,增加了傲世、忤世、抗世的成分。在《次韵子由初到陈州(其一)》一诗里,他要求苏辙像东晋周谟那样“阿奴须碌碌,门户要全生”,因为他自己已像周谟之兄周顗、周嵩那样刚直不阿不为世俗所容。细品他此时的傲世,也夹杂畏世、惧世的心情。其言“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似乎又表达想与世和谐的追求。

乌台诗案促进了苏轼人生思想的成熟。巨大的打击使他深切认识和体会到外部存在着残酷而又捉摸不定的力量,进而更体认到自身在茫茫世界中的地位。这场直接危及他生命的文字狱,反而使他重视和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狂”也就从抗世变为对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追求。他在《满庭芳》中说:“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从他对命运之神飘忽无常的慨叹,可以看出其对生命的钟爱,对保持自我本性的追求,而酣饮沉醉是保持自我本性的良方,正如他自己所说“醉里微言却近真”(《赠善相程杰》)。

苏轼“狂”中所追求的任性率真,是一种深思了悟基础上的任性率真。晏几道有“殷勤理旧狂”的奇句,清代况周颐对此的理解为:“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晏几道的任性率真,像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所描述的“四痴”那样,更近乎一种天性和本能,没有经过反省和权衡。据说苏轼曾欲结识晏几道而遭拒绝,事虽非可尽信,但其吸引和排拒却象征着“两狂”的同异。苏轼的“狂”是外铄式的,主要是真率个性的张扬,是主体自觉的肯定和珍爱。

(摘编自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了无数人,其洒脱旷达的精神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者。
B.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受其自身“盆地意识”的影响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C.“乌台诗案”促使苏轼深刻反思个体生命价值,这一时期他更加追求自身的“狂”。
D.苏轼与晏几道都在天性上追求任性率真,但前者的“狂”还包含着主体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指出苏轼文化性格的多样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其“狂”的一面。
B.文章列举苏轼在不同人生时期“狂”的表现,有助于更全面地论证中心观点。
C.文章多处直接引用苏轼的诗,并对其加以简单解释和评论,逐步推进论证。
D.文章结尾将苏轼和晏几道进行对比,是为了论证两人的“狂”具体不同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青年苏轼的任诞绝俗是其“豪”的表现,这种“豪”是没有包含深刻人生内涵的书生意气。
B.整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联系苏轼所生活的时代对其人生思考进行了纵横交错的探究。
C.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苏轼产生了畏世、惧世的心理,因此他转而追求与世和谐。
D.苏轼在命运飘忽无常时选择以酣饮沉醉的方式保持自我本性,这是其外铄式的“狂”的表现。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气氛是什么?我们的很多感受都源于空间中的气氛,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系统去感知,而我们的心情(内在因素),它更像一个信号,被捕捉、被感知。有时艺术家并没有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一些解释,而这更像是一种默契,属于人与人之间或人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位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的艺术作品Hausur”就是解释气氛一词很好的例子。Hausur”是一栋由葛雷格•施奈德在1985年精心改造的房屋。对于观者而言,建筑内的房间已经不再是正常意义上的房间了,因为只有运用全部的感官才能体会每个空间,不同的场地、不同的氛围都会让观者有不同的感受,而观者也无时无刻不在用其感官勾勒着自己眼中的世界。艺术作品释放的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我们的感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且值得思考的过程,但这种信息的传递不仅仅是单向的,使其转化为另一种气氛,从而再次被发现、被感受。

气氛是属于自然的固定组成部分,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这种气氛转化为感受。这种方式即艺术方法,它常以特殊的方式引起我们注意,它不会被拘束,但同时基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反过来观察,因为它不同于科学技术那样有着清晰的理解方式。

综上来看,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感官是气氛的创造与体味的桥梁。

例如听觉。声音的传播快速、直接,情感的传递也十分高效。在法国艺术家塞菜斯特•布谢•穆日诺名为《无题》的声音装置作品中,他运用设备使媒介间有不同的运动状态,漂浮在水面的瓷碗在无规律的碰撞中产生了清脆的共鸣。

例如嗅觉。嗅觉是我们最接近直觉也最原始的感官,它与我们的记忆密不可分。在中国文化里,气味也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同时香囊的气味与外观也被人们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另一个更具代表性的便是焚香,比如静心、驱虫之用,或是衡量时间。气味往往是短暂的,摸不到的,更常常是无法控制的。气味是一种非常抽象的艺术媒介,看似委婉的传播方式或许可以更强烈地刺激我们的感官。艺术家卡斯滕•霍勒和弗朗索瓦•罗切的实验艺术装置Hypothese degrue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在一个密闭的昏暗空间中放置一组烟雾发生装置,所谓的烟其实只是没有任何气味的水蒸气,但观众并不知情,甚至有观众在朦胧中看到了烟雾形成的独特造型。气味艺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或媒介出现在我们眼前,它不仅能用更抽象的方式影响我们,更能以独特的方式唤起我们对现实的想象力。

在近几年的展览中很流行的一个词语是沉浸感,人们往往会被沉浸在某种事物中的感觉所吸引。沉浸感便是气氛中能量的释放给人带来的一种感觉,相比于传统的展览,改变人们对某些传统事物的观察角度,激起人们对事物全新的好奇感,气氛的把控同样是表达情感、传达意图的重要方法,它能赋予作品更深层的意义,只要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那气氛就会有无限种可能性!

作为艺术工作者,并不应满足于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或理解以直接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要将它们放在一个自由的空间里,当艺术工作者放开手让它携带自己的气氛展示在人们面前的那一瞬间,它便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而这个过程也是它与观者互动的过程,无论观者获得新的感悟还是心灵的片刻休憩

(选自薛仲泽《气氛在艺术中的诠释与其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氛,需要我们通过感官去感知,心情等内在因素也会在这个感知进程中发挥作用。
B.人们之所以能理解艺术家想表达的内容情感,就在于他们对作品气氛的捕捉与感知。
C.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将作品气氛转化为感受,这些方式离不开他们对自然的理解。
D.艺术家创造气氛的方法很多,创作中保持创新和实验精神是创造多样气氛的关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释放的气氛传到观者大脑,转化为个人感受;观者也可将感受用某种形式回传,观者具有主动性。
B.声音装置作品《无题》运用设备达到以声音来表达视觉信息的效果,形成了一种诗意。可见,在气氛的创造和感知中运用通感是常见的。
C.在气氛的传播方式上,声音传播虽然直接,但效果不一定胜过看似委婉的气味,影响更加抽象。
D.气氛在艺术感知过程中不仅仅是单向的。基于此,一个好的艺术工作者应以自由包容的心态允许观者对作品进行审视并自由表达。

(3)下列说法,最能体现文末“观者在艺术作品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的一项是(     
A.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者,总是以其主体意识和能力去渗透文本。
B.环境不一定是有时空范围的自然界,而可能是由心理或精神状态构成。
C.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性质,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
D.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4)请结合文本,简要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气氛可以认为是一种媒介并以媒介的形式参与到艺术中。
(5)下面的文字能使人产生“沉浸感”,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

……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

(选自孙犁《荷花淀》)

2023-12-31更新 | 1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开中国艺术史,我们看到的多是帝王将相和士大夫艺术家,而创作丰富作品的民间美术家,则往往连姓名都很难留下,只能以“百工”“工匠”这些集体身份,栖身在历史的角落里。然而,当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民间美术家的参与,乡村振兴、乡村美育等离不开民间美术的赋能。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不仅要重新发现民间美术的价值,更要思考如何激发民间美术的活力。

民间美术是在漫长的民间生产生活中孕育生成的艺术形式,体现了劳动人民最朴素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在几千年的农耕岁月中,它是老百姓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和教化功能。历史上,民间美术的创作者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生活简单,创作过程呈偶发性,作品往往是他们对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的直接表达。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相对较小,民间美术一直以一种原生状态恣意生长,其图案造型,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地方戏曲等,传递着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念。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民间文化心理、传统民俗习惯的重要“窗口”。

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之前,民间美术从业者凭手艺是能够养家糊口的。当机器解放人类双手,这些人却陷入了生存困境。以皮影为例,手工制作一个50厘米高的皮影人,要经过选皮、制皮等八道工序,完成所有工序要一周左右;而使用机器,只需输入程序,启动开关,完成全部工序仅需4个小时。机器制作的皮影人线条流畅,没有刀误,生产成本仅是手工制作的几十分之一。因此,不管手艺多么精湛,皮影艺人都很难靠制作、售卖皮影作品在现代社会解决生存问题。

当从事民间美术工作难以生存时,老艺人便会转行,年轻人更不愿加入进来。随着大量老艺人离世,民间美术就会陷入“人亡艺绝”的困境。当然,目前仍然有一些民间美术爱好者在进行相关创作,但不同于前辈老艺人把民间美术当作自己的事业,他们仅把民间美术当作兴趣爱好。所以,民间美术爱好者的作品多是在重复前人,未能创造出与现代人的生活相适应的艺术作品。所有这些,导致民间美术陷入发展困境。

抢救乃至发展民间美术,最重要的是找到民间美术与现代人生产生活的结合点。通过现代设计手段,深挖民间美术的艺术潜力和商业价值,拓宽民间美术的应用领域,是激活民间美术活力的最好方式。现代社会,民间美术不仅可以为我们搭建与先民“对话”的桥梁,还可以为现代设计提供素材和灵感。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成功嫁接。加设计师将传统扎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设计出充满艺术气息的家居用品,不仅摘得国内外大奖,还将产品卖到了国外,千年扎染因此旧貌换新颜。

虽然民间美术作品的实用价值在现代社会有所减弱,但它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制作风筝并非为了卖风筝挣钱,学习裁剪衣服也不一定要当裁缝,但通过接触学习民间美术,可以了解传统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提升审美水平。建议学校将民间美术列入美育课程,可以选聘民间艺人兼任美育老师。此外,文化馆、博物馆,可以开设民间美术课程,通过民间美术的教育,提高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提升美育水平。

(摘编自杨晓玲《守护民间美术,传承文化根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民间美术家们创作了丰富多样的美术作品,但在中国艺术史里却找不到关于他们的记载。
B.作为艺术形式的民间美术源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体现劳动人民的精神诉求与审美表达。
C.民间美术可以通过图案造型传递仁、义、礼等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它具有教化功能。
D.通过民间美术,我们不仅可以与先民“对话”,研究民间文化,还可获得现代设计的灵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既指出民间美术的多重价值,又从守护、传承的角度思考了如何激发民间美术的活力。
B.文章采用引论——本论——结论的方式逐步展开论证,脉络清晰,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
C.文章采用类比论证,比较了皮影的手工制作和机器制作,有力论证民间美术家的生存困境。
D.文章第四段分析民间美术陷入发展困境的原因,是对前文的补充,又是下文论证的事实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于今而言,民间美术在振兴乡村、美育乡村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不可缺席。
B.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风格,得益于它的创造者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接受不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C.虽然从事民间美术的艺人越来越少,但民间美术爱好者的坚守,缓解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困境。
D.民间美术让人了解传统文化,陶冶个性情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已取代了它原有的实用价值。
2022-05-06更新 | 9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史学与时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科学认识两者的关系,对于今天史学的发展,无疑有着重大意义。史学与时代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社会思想与社会存在关系的一种表现。对史学、时代、史学传统作整体上的辩证认识,有助于揭示我国史学生成和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当今史学更好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史学是对客观存在历史的记录。史书是史学家撰写的,但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孕育的。西周至春秋时期,《诗》不仅与政事有关,而且是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传递思想的工具。正因为《诗》有如此重要的分量,在《诗》亡的时代背景下,孔子作《春秋》。《春秋》与时代的这种关系,反映了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时代的变动及其特点,影响着史学家,促使他们撰写出各具特色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撰成《史记》一书,虽有多方面原因,而汉兴,海内一统当是最重要条件。同样的道理,从班固的《两都赋》中,可以看到西汉王朝的盛大气象以及东汉兴起后建武、永平间的中兴之治是如何激发起他写《汉书》时的那种虔诚和热情的。

时代所孕育的史学必定是时代所需要的,史学对时代有滋养作用。三千多年前,周公指出: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这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借鉴思想。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这是史学最重要的社会功用。司马光在《进书表》中写道:修撰《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恶可为戒者入史。

中国史书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写出了不同时代的人。阅读他们的人生,读者可以从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司马迁是最早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的史学家,文武大臣、市井小民等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诚如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说: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是史学对于时代的重要价值所在。

我国史学历来重视历史的连续性发展,孔子讲三代之礼,司马迁的《史记》写出了约三千年的历史进程。自《史记》至清修《明史》,凡二十四史,成为记录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主要历史文献。

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史学逐渐形成自身的优良传统,如人本主义传统、史家修养传统等。当下,要从时代与史学的互动中推动我国史学发展,尤其要注意弘扬以下传统:追求信史的传统。孔子告诫学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榖梁传》明确指出:《春秋》之义,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这表明孔子的《春秋》讲求信史原则。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讲求信史的传统,故其《史记》被后世学者誉为实录

忧患意识的传统。龚自珍有名言: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有这种认识,显然同他处在鸦片战争前夜的历史形势有关,他是一个社会危机的先觉者。许多史学家将自身的忧患意识浸润在历史撰述中,给时人与后人以深刻的启迪。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两千多年后,龚自珍把这种忧患意识从史学领域作了精辟概括,揭示了我国史学这一优良传统的积极意义。

(摘编自瞿林东《与时代互动是史学发展的动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识到史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不仅对史学发展意义重大,也能让史学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更好地服务于时代。
B.《春秋》是孔子在“《诗》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春秋》与时代的关系反映了时代对史学家及其历史著作的影响。
C.史书从根本上说是时代孕育的,无论是司马迁的《史记》,还是班固的《汉书》,汉王朝的兴盛与强大都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
D.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学对于时代的重要价值在于可以使后世学者不出户庭就能了解千年历史,并借助历史观照自身。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篇文章以设问开篇,引出了史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以此作为全文的立论前提。
B.文章主体部分按史学滋养时代、时代孕育史学、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这样的顺序展开论述。
C.文中引用司马光的话,意在以历史著名人物的言论论证史书具有为后代社会提供借鉴的功能。
D.文章按总分结构展开,在提出、分析问题过程中多用举例、引用论证,结构严谨、论述有力。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体现了“以史为鉴”的社会功用,周公也成为我国提出历史借鉴思想的第一人。
B.司马迁最早为众多历史人物立传,文武大臣、市井小民等在他笔下都栩栩如生,因此《史记》成为记录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主要历史文献。
C.在我国史学诸多的优良传统之中,追求信史历史悠久,从孔子作《春秋》开始,就把“信”作为修史的最重要的要求。
D.作为晚清社会危机的先觉者,龚自珍通过思考所处的特殊历史时代的特点,概括出了中国传统史学具有忧患意识的特征。
2022-07-03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