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遂宁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川 高二 期中 2022-05-27 65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对人生价值的多元取向直接导致他文化性格的多样化,而他人生思考的深邃细密,又丰富了他性格的内涵。千百年来,他的性格魅力令无数的中国文人倾倒,人们不仅歆羡他在现实世界中的刚直不阿的高尚风节、民胞物与的灼热同情心,更景仰其心灵世界中洒脱飘逸的气度、睿智理性的风范以及笑对人间厄运的旷达。中国文人的内心大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绿洲,正是苏轼的后一方面,使他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建立了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

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原本也心怀惴惴,但其本身又颇有“盆地意识”,作为这种意识的延伸,他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文同在《往年寄子平(即子瞻)》中回忆当时两人的交游情景时说道:“虽然对坐两寂寞,亦有大笑时相轰。顾子(苏轼)心力苦未老,犹弄故态如狂生。书窗画壁恣掀倒,脱帽褫带随纵横。喧呶歌诗叫文字,荡突不管邻人惊。”为我们留下了青年苏轼任诞绝俗的生动形象。但是,正如苏轼当时在《送任伋通判黄州兼寄兄孜》中所说的:“吾州之豪任公子,少年盛壮日千里。”他的“豪”,跟他的这位同乡一样,主要是“少年盛壮”、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尚未包含深刻的人生内涵。

到了乌台诗案发生前的外任期间,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他在多次自许的“狂士”中,增加了傲世、忤世、抗世的成分。在《次韵子由初到陈州(其一)》一诗里,他要求苏辙像东晋周谟那样“阿奴须碌碌,门户要全生”,因为他自己已像周谟之兄周顗、周嵩那样刚直不阿不为世俗所容。细品他此时的傲世,也夹杂畏世、惧世的心情。其言“我本不违世,而世与我殊”,似乎又表达想与世和谐的追求。

乌台诗案促进了苏轼人生思想的成熟。巨大的打击使他深切认识和体会到外部存在着残酷而又捉摸不定的力量,进而更体认到自身在茫茫世界中的地位。这场直接危及他生命的文字狱,反而使他重视和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他的“狂”也就从抗世变为对保持自我真率本性的追求。他在《满庭芳》中说:“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从他对命运之神飘忽无常的慨叹,可以看出其对生命的钟爱,对保持自我本性的追求,而酣饮沉醉是保持自我本性的良方,正如他自己所说“醉里微言却近真”(《赠善相程杰》)。

苏轼“狂”中所追求的任性率真,是一种深思了悟基础上的任性率真。晏几道有“殷勤理旧狂”的奇句,清代况周颐对此的理解为:“狂已旧矣,而理之,而殷勤理之,其狂若有甚不得已者。”晏几道的任性率真,像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所描述的“四痴”那样,更近乎一种天性和本能,没有经过反省和权衡。据说苏轼曾欲结识晏几道而遭拒绝,事虽非可尽信,但其吸引和排拒却象征着“两狂”的同异。苏轼的“狂”是外铄式的,主要是真率个性的张扬,是主体自觉的肯定和珍爱。

(摘编自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性格魅力倾倒了无数人,其洒脱旷达的精神更影响着一代一代的读者。
B.苏轼早年从蜀地进京,受其自身“盆地意识”的影响又具有狂放不羁的性格特征。
C.“乌台诗案”促使苏轼深刻反思个体生命价值,这一时期他更加追求自身的“狂”。
D.苏轼与晏几道都在天性上追求任性率真,但前者的“狂”还包含着主体自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指出苏轼文化性格的多样化,然后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其“狂”的一面。
B.文章列举苏轼在不同人生时期“狂”的表现,有助于更全面地论证中心观点。
C.文章多处直接引用苏轼的诗,并对其加以简单解释和评论,逐步推进论证。
D.文章结尾将苏轼和晏几道进行对比,是为了论证两人的“狂”具体不同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A.青年苏轼的任诞绝俗是其“豪”的表现,这种“豪”是没有包含深刻人生内涵的书生意气。
B.整篇文章中,作者通过联系苏轼所生活的时代对其人生思考进行了纵横交错的探究。
C.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苏轼产生了畏世、惧世的心理,因此他转而追求与世和谐。
D.苏轼在命运飘忽无常时选择以酣饮沉醉的方式保持自我本性,这是其外铄式的“狂”的表现。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冰雪运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参与冰雪运动已成为中国人新的消费方式,我国正成为全球主要的冰雪消费市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已达26.95%。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在南方,多地开办了室内滑雪场、滑冰场,开展陆地冰壶、轮滑冰球等相对容易普及的运动,因地制宜发展冰雪运动。

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来投资机会。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随着越来越多人参与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休闲娱乐等冰雪相关需求会更多。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也面临升级,向更多数量、更高质量发展。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说:在场馆方面,我国现有标准冰场654个,比2015年增加了317%,雪场803个,比2015年增加了41%,这就是投资热点的推动;服装和装备方面也受到了冰雪消费的驱动。董希淼表示,金融机构应针对冰雪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趋势,加大产品服务创新力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出更多针对冰雪市场和冰雪运动的个性化产品,支持冰雪消费市场更快发展、转型升级。

(摘编自《汇聚改变世界冰雪运动格局的蓬勃力量》,《光明网》2022221日)

材料二:

奖牌只是一种标志,显示冰雪运动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受喜爱的程度和开展的广度,其终极目的是,鼓励更多人参与运动,强身健体,既提高生活质量,又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并提升文明高度。

如何推广冰雪运动,是后冬奥会时代需要专注进行的一项工作。在这方面不妨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的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让更多人喜欢冰雪运动,参与和从事冰雪运动,形成全民运动的氛围和时尚,在此基础上推进和提升中国冰雪运动的水准。

冰雪运动是挪威人生活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被父母带到雪里和冰上玩耍。一组数据颇能说明问题:挪威有500万人口,注册滑雪运动员为3000人;中国有14亿人口,但注册滑雪运动员不到300人,这说明在冰雪运动的普及上,我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幅员辽阔,适合冰上运动的环境和地区不只是东北,还有华北、西北。此外,我国还有冰雪运动的悠久历史和传统。还需充分发挥优势,提高冰雪运动的普及度。

(摘编自《提升冰雪运动能力,需要哪些要素》,《光明网》2022223日)

材料三:

中国的冰雪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北方地区生活的赫哲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获得冰雪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渐培育了与雪共存、与冰共生、乐享冰雪的生活方式,培育了独特的冰雪民俗。例如,冰雪意味着中国最大的节日的临近,代表着团圆、希望和人们对春的期盼;再例如,在北方冬季经常见到堆雪人、滑雪橇、寻冰凌、冰帆、冰爬犁、狗拉爬犁、马拉雪橇、看冰灯、打雪仗等游戏活动,人们在民俗中享受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然的馈赠。与冰雪共存共生的生活方式塑造了我国冰雪文化基因,冰雪运动也随之悄然萌生并逐渐发展起来。

中国冰雪运动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冰雪运动文化应在奥林匹克平台上与其他文化形态展开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应该认可不同的冰雪运动文化在精神层面是内在融通的。冰雪运动均源于自然,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经验,其文化根脉是相通的。从源文化的演化进程看,它们都是由人们对冰雪的美好情感衍化出活泼的冰雪游戏,再经过技术提炼而诞生,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相融合的产物。不同的冰雪文化都表现出同样的精神气质。人们在观赏冰雪运动时都能领略到人类在冰天雪地中奋勇抗争、顽强拼搏的精神,都能感悟到人类的智慧、创造力和运动美感。不同的冰雪运动在很多技术表现形式上极为相似,比如,中国的冰上抢等与西方的短道速滑溜冰车冰橇花样冰戏花样滑冰等。

(摘编自《中国传统冰雪运动的人文价值与文化互融》,《社科网》202221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已带动三亿人参加冰雪运动,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冰雪消费市场。
B.我国冰雪运动不再局限于冰雪季和北方,许多地方也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冰雪运动。
C.我国应借鉴挪威经验,结合我国环境,让冰雪运动的文化基因在公众中传播。
D.冰雪运动虽名称不同,但在技术表现上极相似,如“花样冰戏”与“花样滑冰”等。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场馆建设、装备制造等能及时升级,中国的冰雪运动就会快速地发展起来。
B.开展冰雪运动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提升文明高度。
C.冰雪运动体现了不同冰雪文化中共同的精神气质:奋勇抗争、拼搏精神等。
D.冰雪运动的源头是冰雪游戏,从冰雪游戏中提炼技术后诞生,是自然与文明的融合。
6.如何让我国的“冰雪运动”获得更好的发展?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

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

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

“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

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

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 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 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

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

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合影前,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

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 “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的目光落到照片上,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 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这与鲁迅《祝福》中“我”的作用是相似的。
B.自行车铃声给师傅带来巨大惊扰,暗示师傅对画像失踪后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
C.我潸然泪下的原因是知道师傅的真实身份太晚,以致于过去长时间的找寻白费了。
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
8.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9.小说情节主要围绕“画像”展开,一波三折,画像最终也无法完成,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2-05-2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张衡,字建平,河内人也。祖嶷,魏河阳太守。父允,周万州刺史。衡幼怀志尚,有骨梗风。十五,诣太学受业,研精覃思,为同辈所推。周武帝居太后,与左右出猎,衡露髻舆棺,扣马切谏。帝嘉焉,赐衣一袭、马一匹,擢拜汉王侍读。衡又就沈重受《三礼》,略究大旨。累迁掌朝大夫。

隋文帝受禅,拜司门侍郎。及晋王广为河北行台,衡历刑部、度支二曹郎。行台废,拜并州总管掾。王转牧扬州,衡复为掾。王甚亲任之,衡亦竭虑尽诚。夺宗之计,多衡所建。迁扬州总管司马。熙州李英林反,署置百官,以衡为行军总管讨平之,拜开府。及王为皇太子,拜衡右庶子。

炀帝嗣位,除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迁御史大夫,甚见亲重。大业四年,帝幸汾阳宫。时帝欲大汾阳宫,令衡与纪弘整具图奏之。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后尝目衡谓臣曰:“张衡自谓由甚计画,令我有天下。”时齐王暕失爱于上,帝密令人求其罪。有人谮暕违制,将伊阙令皇甫诩从之汾阳宫。又录前幸涿郡及恒岳时,父老谒见者,衣冠不整。帝谴衡以宪司皆不能举正,出为榆林太守。

明年,帝复幸汾阳宫,衡督役筑楼城,因而谒帝。帝恶衡不损瘦,以为不念咎,因谓曰:“公甚肥泽,宜且还郡。”衡复之榆林。俄而敕衡督役江都宫。有人诣衡讼宫监者,衡不为理,还以讼书付监,其人大为监所困。礼部尚书杨玄感使至江都,其人诣玄感称冤。玄感固以衡为不可。及与相见,未有所言,又先谓玄感曰:“薛道衡真为枉死。”玄感具上其事。江都郡丞王世充又奏衡频减祭具。帝怒,锁衡诣江都市,将斩之。既而除名,放还田里。帝每令亲人觇衡所为。

八年,帝自辽东还都,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监刑者塞耳,促令杀之。武德初,以为死非其罪,大将军、南阳郡公,谥曰忠。

(《北史列传第六十二》)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A.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B.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C.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D.衡妾妄言衡怨望/谤讪朝政/帝赐死于家/临死/大言曰/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名字始于西周,夏称之为序,周称之为庠,是中国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B.忧,即父母丧,封建社会官员在职期间若遇父母丧事则须辞官归家守孝,是谓“丁忧”。
C.祠,祭祀,文中指炀帝祭祀五岳之恒山,与《汉书·苏武传》中“从祠河东后土”意思一致。
D.赠,加封官职、爵位等,是古代朝廷对于国家有特别贡献的大臣的一种嘉奖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小时候就胸怀大志,在太学求学期间,凭借自身的勤奋努力,受到了同辈的推崇。
B.张衡历仕三朝,炀帝继位除去给事黄门侍郎和银青光禄大夫,升他做御史大夫,对他很看重。
C.张衡因礼部尚书杨玄感及江都郡丞王世充参劾而惹怒炀帝,差点被杀,后被放归故里受到监视。
D.张衡临死前的一番话,表明他对自己被隋炀帝赐死很不理解,心中感到非常冤屈与愤恨。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1)衡承间进谏,以比年劳役,百姓疲敝为请,帝意甚不平。
(2)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2-05-2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湖夹阻风(五首)       苏轼

其二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其五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注释]①这组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坐船经过安徽当涂的慈湖夹时所写。阻风,为风所阻。②并,傍。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路途所见所感中寄寓哲理思考。
B.诗中描写的江水接天和月光平铺江面的情景,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山前墟落可供落脚,水路狭窄客船难行,写出诗人慈湖夹之行的不同际遇。
D.第二首诗与《赤壁赋》都写到清风与明月,但它们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
15.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