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
山东 高二 阶段练习 2022-03-30 116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阅读与鉴赏、作家作品、名句名篇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作文主题、写作

一、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任何一门艺术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达中,因此长期大量欣赏优秀艺术作品,永远都是“懂”这门艺术最佳的途径。戏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戏曲风行的千百年里,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扶老携幼在乡村戏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赏,从来没有生发过“不懂”戏曲的感慨。戏曲之所以曾经拥有广泛的受众,就是由于这些观众有长期欣赏戏曲的经验积累:他们既熟悉戏曲演绎的故事,亦熟悉戏曲叙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才能为生旦净丑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当前我们面临的窘境是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今天连大学生都慨叹“不懂”。这是因为戏曲生存语境变了,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更难以通过优秀戏曲的长期熏陶形成审美经验。更重要的原因是,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建构了有异于传统的知识谱系,其中几乎没有戏曲独特的文本、音乐和表演形态的身影,戏曲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也有异于现有谱系,这些都进一步加重当代观众和戏曲的隔膜。

戏曲生存的新语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理论话语。只有用当代观众容易接受的话语,才有可能重建当代人与传统艺术之间的情感联系,推动传统艺术走向世界。

把戏曲的道理说清楚、让人听明白,这种理论叙述须是既有来处,又是当代的世界的。千余年来,前人留下宝贵的戏曲规律理论总结与阐释。元代以来戏曲论著的主体是曲律,因为文人最关注戏曲作为韵文的写作规范;明末清初开始有了关于戏曲编剧法和表演的探索,多呈现为感想和评点式的零金碎玉;民国年间张厚载总结戏曲表演为非写实的“假象会意”、齐如山说戏曲表演“有声皆歌,无动不舞”,都经典且精到;戏曲艺人来自长期舞台实践的经验总结也非常丰富,大量朗朗上口的格言戏谚是其最精彩的部分。

前人在戏曲理论方面的这些积累,都在说戏曲的“道理”,就局部而言,不仅把戏曲道理“说清”了,而且说得精彩传神。然而,从整体来看,这些理论成果虽然在当时或有很高价值,包含了经典剧目的社会文化解读、戏剧故事和人物及情感的细致分析、舞台表演手段解析和演员评价、戏曲音乐鉴赏等丰富内容,但是与当代知识谱系格格不入,更缺乏现代学术所要求的观点见解间相互关联的整体性,因此还称不上戏曲规律与特点的系统化阐释。何况古代戏曲论著需要转换为白话,艺人口耳相传的格言戏谚需要甄别校订且转换为今天的口语,对当代人而言,用前人的方法和语言讲戏曲的道理,不仅说不清,而且听不懂。

(摘编自傅谨《如何让更多人“看懂”“听懂”戏曲》,《人民日报》2020年7月19日)

材料二:

一位当代戏曲剧作家指出:“不少剧目在舞台上倡导的东西,正是观众厌恶的东西;而它所反对的,又恰恰是人们所喜爱的。”不过,尽管内容和观念陈旧,但是中国戏曲的表现手段有着独特的魅力,令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的艺术方法就深受中国戏曲表演的启发。法国前卫戏剧理论家阿尔托极力推崇东方剧场,说它是一种演员的剧场,而西方剧场则完全忽略了演员身体的动作,一味强调语言对白就是一切,致使作为视觉艺术的戏剧竟然无从发挥形象之美。

把莎士比亚戏剧移植到中国戏曲中,使两者形成了优势互补。戏曲中自由的舞台时空可以表现莎剧中广阔的宇宙,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可以表现莎剧中各种人物和激情;而莎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则可以在戏曲的虚拟传神、简繁有致的形式中得以凸现和延展、夸张和强化、发扬和光大。莎士比亚戏剧在这种结合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意义,戏曲也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形式,在与西方戏剧文化的对话中更新陈旧的观念。

(摘编自张德明主编《外国文学经典生成与传播研究》)

材料三:

若干年前,戏曲理论家马也用“新歌舞叙事”概括张曼君的导演特点。在此次研讨会上,他提出,应该特别注意张曼君对于戏曲现代转型带来的启示。马也认为,“张曼君提出的‘退一进二’理念,实际上就是从程式体系‘退一’,退到歌舞叙事,退到‘三民主义’,在有效保留戏曲传统的功法和程式、歌舞表演的基础上,大大拓展戏曲的表演空间。她是化开而不仅是化用程式,歌舞叙事与程式叙事是自由的、相互流动的。而‘三民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为戏曲建立了新的赋形坐标,‘三民’不再是纯粹的、外在的形式,同时也是内容。这实际上给戏曲提供了新的价值学、本体论的实践案例,对于探讨戏曲新形态、新美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戏曲现代戏创作中,“话剧加唱”历来备受诟病,而是否“戏曲化”常常成为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现代社会迅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内容,让程式语汇赖以生存生长的高度稳定性、可辨识性遭遇了难以破解的难题。怎么办?张曼君选择了打破程式、回到歌舞。她认为,戏曲化的核心不是身段,而是物件幻觉,“在我的创作实践中,也一直试图藉此建立起自己的表达线路图,进而拓展表演艺术空间,促进产生新的时空可能性、新的美学思维形态”。在她的作品中,传统的水袖、马鞭等道具,已经扩展到了更大、更外在于演员的道具,如红绸、灯笼、板凳等,从赣南采茶戏《十二月等郎》中的“二胡舞”到评剧《红高粱》中的“抬轿舞”、秦腔《狗儿爷涅槃》中的“板凳舞”等,张曼君对戏曲现代戏的艺术处理,已然不是上场拿范、台口亮相的样式,而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而古希腊歌队与戏曲歌舞的融合,也进一步丰富了她的舞台表达语汇。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会专家除了进一步归纳张曼君的导演风格、总结她的艺术经验,还对“张曼君现象”带来的美学新思维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阐发,认为张曼君在现代价值表达上落脚于人、在舞台综合上回归歌舞的创新探索,实际上建立了一种戏曲现代实践的新思维、新样式,可能意味着戏曲美学探索的一个新的起点。

(摘编自郑荣健《“张曼君现象”对戏曲现代实践的启发》,《中国艺术报》2021年1月2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无数目不识丁的农民对戏曲从来没有过“不懂”,是因为他们能够与舞台上戏剧人物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
B.前人把戏曲理论说得精彩传神,但主要问题是对当代人而言,用前人的方法和语言讲戏曲的道理,不仅说不清,而且听不懂。
C.材料二:由于西方戏剧艺术方法的缺陷,莎士比亚戏剧中普遍的人性和复杂的人物心理很难得到表现,借鉴中国戏曲,可以弥补这个问题。
D.材料三:针对戏曲现代戏创作中遭遇的难以破解的难题,张曼君在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办法,受到了相关专家的高度评价。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现代人“不懂”戏曲的原因的一项是(     
A.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欣赏戏曲,缺乏戏曲审美经验。
B.现代社会公共教育几乎没有构建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谱系。
C.戏曲的历史叙事和伦理取向与现代人的观念有所不同。
D.曾经妇孺能解的戏曲与当代观众的隔膜在进一步加剧。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界各国艺术家们青睐、甚至借鉴中国戏曲的艺术手段,说明中国戏曲在其表现手段上具有独特魅力和先进性。
B.和中国戏曲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相比,西方戏剧在表演上显得表现力不足,莎士比亚戏剧也不例外。
C.张曼君大量运用了现代歌舞形式和意象符号,把古希腊歌队与戏曲歌舞融合的创新,成功地证明了材料二的观点的正确。
D.“张曼君现象”的落脚于人、回归歌舞的新思维、新样式,也许意味着一种新的戏曲美学理念的开端。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中国戏曲应该进行怎样的改革?请结合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主角(节选)

陈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化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易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当年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是深深记着师父的。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剧场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鬼怨》终于演完了。

《杀生》是比《鬼怨》难度更大的一折戏,老观众都知道的“秦腔吹火”,就是这一折戏的灵魂。苟老师为练这门“绝活”,十二三岁就把眉毛、头发全烧光了。苟老师老对她说:“娃,唱戏是个苦活儿、硬活儿。师傅这辈子,还就是看大门的那十几年,活得消停。一旦把主角的鞍子架到你身上,那就是让你当牛做马来了,不是让你享福受活来了。”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父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三十六口“连珠火”。师父控制着气力,一口,两口,三口……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朱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朱团长说:“谢不成了,快关幕。”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苟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有删改)

6.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这句话表明苟老师对自己的容貌十分关注,担心观众不再喜爱自己的演出。
B.苟老师表演的“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感染力。
C.苟老师在生命最后时刻才告诉易青娥松香粉的配方比例,有利于丰富人物性格,表现出老一代艺人授艺时保守的特性。
D.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以生命谢幕,暗示他在舞台上享受了人生最后的荣光,安详地离开人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B.“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这句话用比拟和衬托表现了观众对苟老师的热爱。
C.小说在情节设计上颇具匠心,作者在铺垫与暗示方面安排得非常充分而巧妙,使得故事的结局自然而不突兀。
D.小说以小见大,以秦腔艺人的际遇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也再现了秦腔艺术由兴到衰再复兴的发展历程。
8.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苟存忠这一人物形象的。
9.《主角》一书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请分别从苟老师、易青娥、观众的角度分析节选部分是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濬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

【注】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B.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C.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D.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C.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D.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善待吴国降兵,重视垦田生产,使军队粮食丰盈,获得军民拥戴。
B.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胡人就不足为虑,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
C.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他仍然追究羊祜的不追讨之过。
D.羊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14.羊祜“密表留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慈湖夹阻风(五首)       苏轼

其二

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

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

其五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注释]①这组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坐船经过安徽当涂的慈湖夹时所写。阻风,为风所阻。②并,傍。
15.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诗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路途所见所感中寄寓哲理思考。
B.诗中描写的江水接天和月光平铺江面的情景,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
C.山前墟落可供落脚,水路狭窄客船难行,写出诗人慈湖夹之行的不同际遇。
D.第二首诗与《赤壁赋》都写到清风与明月,但它们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
16.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