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0 题号:1534593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富人通常是些怪人

[捷克]伊凡·克利玛

阿洛伊斯·布达是个富翁,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便盖起了家庭别墅,比当时法律规定的面积整整超出了三倍。他离过一次婚,跟第一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跟现在的老婆生了一个女儿。儿子长大成人后,每年只看他一次。第二个老婆是个运动员,滑雪、骑马、打网球、高尔夫、游泳,样样精通。她还算会持家,夫妻二人都不给对方添麻烦。

布达爱钱胜过一切。女儿出嫁时,他送给女儿一辆价值五十多万克朗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很惊喜,她几乎相信这是父亲出于对她的爱。布达认识很多人,但没有真正的朋友。快到六十岁的时候,他开始体力不佳,食欲不振,他去看医生,果然得知了坏消息。

人的零件大多无法更新了。他开车去瑞士银行和德国银行取出了全部现金,锁在自己的保险箱里,准备去医院住院。这时他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他上了手术台没能活着回来,保险箱里的全部现金怎么办?经过左思右想,最后他将这全部现金藏在自己的几双旧鞋里,然后当着妻子的面,把这些旧鞋装进了一个大盒子,让妻子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送到医院去。

外科手术大夫将布达的腹腔打开,发现已毫无希望,大夫们又原封不动地将他的腹部缝合起来。大夫给他开了一大堆药,护士小姐每天过来给他打吊瓶,可他还是一天比一天更乏力。妻子送来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那个大盒子,一束鲜花和一瓶煮水果。他对鲜花和吃的不感兴趣。妻子一走,他打开盒子,看到了藏在旧鞋里的那些钱。妻子每周来看望他两次,有时出嫁的女儿也来。一次他的大儿子也来了。每个人都会给他带些什么,等他们一出病房,他就将那些他们带给他的东西扔进垃圾筐。

在布达住院期间,换了好几位护士。他觉得她们长的都差不多,他主要靠头发的颜色来区分她们。其中有一位年轻的护士叫维拉,她说话的声音竟让他想起自己童年时年轻的母亲。维拉也很会安慰他,经常会对他多说几句,家里阳台上的草莓已经成熟什么的。一次维拉给他输血后,他求她在旁边坐一会儿。这是违反规定的,但她还是答应了,她坐在他身边,抚摸着他的手背。他问她平时是怎样生活的,她对他说着话,他感受到维拉嗓音的温柔,感觉着两人手的触碰,她答应搬一盆家里阳台上的花给他送来。

第二天她真的送来一盆水仙花,又挨着他坐下说话。他问维拉缺不缺什么东西?有没有汽车?她说她从来没想过有辆汽车,她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的条件只够偶尔买一袋西红柿。他本想问她生活是不是过得不舒心,可一阵巨痛猛然袭来,医生给他打了一针,他神志不清了。

半夜他稍微清醒时,床头柜盒子里那一大笔钱成了他的心病,他想该不该把它捐给慈善组织?或者留给他的老婆,让她去奢侈挥霍?夜里他想到了维拉,他非常希望明天是维拉当班。

第二天果然是她,维拉给他带了鲜红的苹果。他谢了她,咬了一口,在嘴里嚼了好久好久。

她用手抚摸着他的额头,依然温柔地同他说着话。半夜他睡不着,想着自己可能要死了,突然升起一个莫名其妙的想法,把这几百万块钱送给护士维拉。

第二天,维拉提到了自己的未婚夫,叫马尔丁,是位小提琴演奏家。又过了一天,他的病情加重了。维拉来看他,他对她说,我要报答您。维拉说,如果您感到好一些,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她摸了摸他的额头,他觉得自己很累,他想告诉她,快去找公证人。就在当天晚上,他死了。

医院让维拉将床头柜里的东西全掏出来,列上清单。维拉照办了,列了十八项。在第十一项列出的物件是:几双便鞋和几双袜子。布达妻子来医院领死亡通知单时,医院将清单交给她,她瞟了一眼清单。最后几年丈夫已经让她讨厌,他遗留的破烂就更让她厌恶了。她收起了装有三百克朗的钱包,开车离开医院直接来到垃圾场,将丈夫这些东西扔进垃圾场。

当天晚上,维拉护士和小提琴手约会,她告诉他,布拉格的大富翁布达死了。

他给了你什么吗?

没有,他的钱包里只有三百克朗。

富翁们都是一些怪人。他说,不知把钱给谁了?

上帝知道。她说,他临终时都没有一个人来握他的手。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达有钱,盖起的别墅面积超大,法律对他这样的富翁缺少约束力;布达爱钱,胜过其他一切,他没有真正的朋友。
B.女儿出嫁时,布达送了一辆价值不菲的汽车,这份重礼让女儿喜出望外。但作为父亲,平日里他与子女沟通甚少。
C.布达的老婆精通多项运动,丈夫生病后,她也能竭尽全力满足病人的要求,可见她是既懂生活又会照顾家人的贤妻。
D.维拉是医院众多护士中的一个,她声音温柔,体贴细致,耐心与病人交谈,悉心周到的照顾给了布达临终的抚慰与关怀。
2.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划线句中布达的想法的合理性。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在给我介绍时,我觉得他的名字很古怪,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详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粉白的父亲是个运水夫,还兼做消防队员,以此受雇于一家大剧院。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

帐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进帐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外套的前襟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其实,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

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要我把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挥手,把下巴架在了硬领上。

还有我朝他鞠了一躬。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似乎还有困难,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他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去。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

到达温泽里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

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房间里家具很少。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猜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

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半个小时不到,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着力刻画两个童工及其父亲这些小人物群像,说明“我”很快融入新生活。
B.跟米考伯会面心里局促不安,表明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并不想见米考伯先生。
C.成为米考伯一家的房客,目睹他们窘迫的生活,“我”感受到纷纭复杂的人生。
D.小说不仅表达了对善良、天真、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赞扬了童工的自食其力。
2.狄更斯善于用艺术夸张表现人物的特征,请以米考伯先生为例简要分析。
2021-12-27更新 | 6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罪之赐福

[德]沃尔夫

12月的一天晚上,一个名叫马蒂亚斯的失业者盘算着:是去找个避难所呢,还是干件违法的事。

他选择了后者。

他特意登上了电车。售票员不经意地问了声:还有人没票吗?他却没应声。直到第三次搭车时,他才被检票员逮住了。人们当即赞同售票员的决定,选派三名见证人,由两名巡警受理此案。警察局录下犯罪事实,证明马蒂亚斯——身无分文——犯有诈骗罪,证人画押,复审。最后,他终于得到了面包、咖啡和一间小室。

大家对他都很关注,想知道他的名字,还关心他的家庭境况,探听他的祖宗八辈;外面还有人为他站岗。明天,又会有人为他忙活,记录,提问,往来奔波,甚至还可能预订一辆车(他当然需要车接车送)。事情忽地接踵而至,全都是为了他。他这一出现,可让大家有事做了。有事可干,还管他是以什么名义呢?是呀,这夜人们在外面站岗,并非为了遵循僵死的工作条例,人们站岗只是为了他!马蒂亚斯在他的小室里沉沉地进入了他该有的梦乡。

次日凌晨,一个粗暴的声音吵醒了他:起来!他跳了起来,颤抖了一下。这时已经有人送来一大碗热咖啡和一块面包。这些身强体壮的男人身着制服,伺候他,唤醒他,心里老是惦念着他。因为他赋予他们生存的意义。看来,他们的作风有些粗暴,显然这只是表象,他们对唤起他们责任感的对象有着一种强烈的爱。

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值一提!第二次记录时,警长这么说,您乘车打的什么主意?语气绝对威严,很适合那一刻的气氛。马蒂亚斯满脸肃穆,沉默不语。警长大声吼道:您!您怎么敢逃票?

马蒂亚斯本想回顶:多蒙您关照,警长先生!浪费了您多少精力哟!但他恐怕这样会搅乱这位官员的前程,有损他的工作兴致,于是他沉默了。

他妈的,警长气急败坏地咆哮,终审定您诈骗罪,您承认吗?马蒂亚斯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事情的真相不能再隐瞒了,因为他是当事人。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说:我承认。”“带走。

现在,人们又开始对他表示出些微的同情,用车把他送到一座雄伟的建筑物里——拘留所。身着普通制服的彪形大汉又来关心他了。有些人查问他的家谱,又有些人再次复审案卷,还有些人把材料归档。他多次受到陪审员的审讯,有一次甚至还受到地方法律顾问的审讯。他的陈述——被锁进一只蓝色硬纸套内——由官方收集,注册并被归入庄严的图书馆资料库。

就连办公室主任也来关心他。案卷文书得与他打交道。两名法院书记员助理得处理他的问题,并重新誊写了一遍审讯词,因为他们在犯罪一词中多加了字母。其中一位因此而耽误了午饭,并且还引出了一场争吵,以致出现了煤铲横飞,寻医就诊的局面。一个远方的医生也得为此而忙乎。

在一次附带审议会上,法官们又不得不对电车售票员在此次诈骗罪中有帮凶嫌疑的说法进行审议和洗刷。三个证人又被请来作证,他们庄严宣誓,人们还给了他们补偿费。整个会议的议题都围绕他一个人转。

马蒂亚斯越来越清楚,问题的关键绝不可能是无票乘车,也不在于图谋在供暖设施优良的警察局过夜,而是在那不被人察觉的每一秒钟,成百的官员能否通过他而有可能履行其职责。他清楚地意识到,他使这些人——从地方法律顾问到案卷文书——有事可做。而他们都出于微妙的、窃窃的感激之情而关心他。他感觉到了他的作为的内在福音,他的出现正如一个默默的、颇具影响的善人,为许多人分配任务,创造工作机会;就像一块宝石,人们把它锁起来,以免遭窃。中午时分,又有一个身着制服的官员来了,给他摆上面包和汤,并小心谨慎地闩上窗户,这当儿,马蒂亚斯不无自豪地笑了。

地方法律顾问放下水果刀,伸了伸懒腰。妻子帮他把枕头往头下掖了掖,抚了抚他额头上的皱纹,提醒说:你别累垮了,亲爱的!他严肃地,却不无得意地嘟噜了一句:工作至上!

(柴大为译,作品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蒂亚斯作为失业者,在找个避难所和干件违法的事中选择了后者,这种选择说明他对违法毫不在乎,是个法律意识淡薄的人。
B.小说通过主人公马蒂亚斯逃票、被捕、受审等情节,将售票员、警长等一系列相关人物串联了起来,线索清晰,叙事有条不紊。
C.小说的语言意蕴丰富,如文中“这当儿,马蒂亚斯不无自豪地笑了”,此处的“笑”是满足的笑、嘲讽的笑, 更是得意的笑。
D.小说对主人公马蒂亚斯在警察局、拘留所、附带审议会等经历的描写,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而鞭挞了社会的滑稽、荒唐。
2.题目“罪之赐福”有什么含义及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使作品充满讽刺意味,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22-05-24更新 | 1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银行里的小男孩

[美]菲利普·罗斯

已经是午饭时间,储蓄所里只有一个职员在值班。那是一位大约40岁的黑人,紧贴头皮的头发,小胡子,整洁、笔挺的棕色西装,身上的每一处都暗示着,他是一位细心谨慎的人。

这位职员正站在柜台后面,柜台前站着一位白人男孩,黄棕色的头发,穿着一件V字领的毛线衣,一条卡其裤和一双平底鞋。我想我特别注意他是因为他看起来更像一位初中生,而不是一位银行的顾客。

他手上拿着一本打开的存折,脸上写满了沮丧的表情。“但是我不明白,”他对银行职员说,“我自己开的账户。为什么我不能取钱?”

“我已经向你解释过了。”职员对他说,“没有父母的信函,一个14岁的小孩不能自己取钱。”

“但这似乎不公平,”男孩说,他的声音有点颤抖,“这是我的钱。我把钱存进去。这是我的存折。”

“我知道是你的存折。”职员说,“但规定就是那样。现在需要我再讲一遍吗?”

他转身对我微笑了一下。“先生,您需要办理什么业务?”

“我本来想开一个新账户,但是看到在这里刚刚发生的一幕后,我改变了主意。”我鄙夷地说。

“为什么?”他说。

“就因为你说的话。”我说,“如果我理解得没错的话,你刚才的意思是说,这个孩子已经够年龄把钱存入你们的银行,却不够年龄取出他的钱。如果无法证明他的钱或者他的存折有任何问题的话,那么银行的规定的确太可笑了。”

“对你来说也许可笑,”他的声音稍微提高了一点,似乎有点生气了,“但这是银行的规定,除了遵守规定,我没有别的选择。”

在我跟银行职员辩论的时候,男孩满怀希望地紧挨着我,但最终我也无能为力。突然我注意到,在他手上紧抓着的那本打开的存折上显示只有100美元的结余。存折上面还显示进行过多次小额的存款和取款。

我想我反驳的机会来了。

“孩子,以前你自己取过钱吗?”我问男孩。

“取过。”他说。

我一笑,转而愤怒地质问银行职员:“你怎么解释这个?为什么你以前让他取钱,现在不让呢?”

他看起来也发火了。“因为以前我们不知道他的年龄,现在知道了。就这么简单。”我转身对男孩耸耸肩,然后说道:“你真的被骗了。你应该让你的父母到这里来,向这霸道的混蛋提出抗议。”

男孩看起来完全失望了。沉默了一会儿,他把存折放进背包,然后离开了银行。

银行职员透过玻璃门看着男孩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转身对我说道:“先生,你真的不应该从中插一杠。”

“我不应该插一杠?”我大声吼道,“就你们那些该死的规定,难道他不需要一个人来保护他的利益吗?”

“有人正在保护他的利益。”他平静地说。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银行。”

我无法相信这个白痴居然会这样说。“瞧,”我揶揄道,“我们只是在浪费彼此的时间。但你也许愿意跟我解释解释银行如何保护那个孩子的利益。”

“当然,”他说道,“今天早上我们得到消息,街上的一帮流氓已经勒索这个孩子一个多月了。那帮混蛋强迫他每周取一次钱给他们。显然,那个可怜的孩子由于太过害怕而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那才是他为什么如此烦恼的原因。取不到钱,他害怕那些流氓会打他。不过警察已经知道这件事,今天他们也许就会实施抓捕行动。”

“你的意思是说根本没有年龄太小而不能取钱的规定?”

“我从没听说过这个规定。现在,先生,你还需要开户吗?”

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误会为主要矛盾冲突,以心理描写为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巧设悬念,情节有吸引力。
B.小说通过银行职员帮助保护小男孩的故事,意在展现银行职员尽职尽责、关爱他人、敢于与恶势力作正面斗争的美好心灵。
C.当“我”质疑银行职员提出的规定时,银行职员稍微提高了声音反驳“我”,这一细节意在表明银行职员很生气,认为“我”不该多管闲事。
D.小说构思精巧,以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银行职员,以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发读者的想象。
2.小说中“我”与银行职员的矛盾冲突可以分为若干个阶段,请简要概括各阶段的情节内容。
3.简要概述小说中“我”有何性格特点?“我”在小说中起到了何种作用?
2020-04-08更新 | 1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