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9 题号:154418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奇医·奇方

先生姓宋名华,幼时聪慧过人,饱读诗书。十岁便随父习医,深得祖上真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年纪轻轻即成阿城名医。

宋先生的药铺开在阿城的东街上,号一文堂,意即有一文钱可求医问药,无一文钱也可求医问药。药房门前大书一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宋先生怀有超绝的接骨医术。无人就诊时,他就在后院练手功。他将瓷碗砸成碎片和着胶泥装在一条布袋里,双手伸进去捏着,摸着,直到把碎瓷片捏成碗的全形。久之,那双手就有了起死回生的神力。遇到腰酸腿痛的,只需他轻轻一捏,便立时见效;折胳膊断腿儿的,一摸一捏也就接上了;有在别处断骨没有接好,到了宋先生手上,只见他冷观一眼,然后一个箭步冲上前,朝那坏腿弯膊处猛地一推,一提,一拉,一捏,眨眼功夫,就给弄好了。

就这样,宋先生每日坐诊一文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有时,也有人请他去出诊。他从不要求来人为他配马备鞍,只骑着自家那头毛驴前去,嘚嘚嘚,洒一路清脆的蹄音,奔走四方,不辞辛劳,治病救人。

这年秋天,日本鬼子打进了阿城。原阿城驻防司令麻五摇身一变当了日本人的走狗,成了阿城第一号大汉奸。

一天夜里,宋先生正襟危坐在八仙桌旁,捧读一本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突然,寂静的大街上传来一条游狗狺狺的惨嗥,似遭受了什么重物的捶击。接着一串哒哒的马蹄声响过来。随后,就有人跳下马,咚咚地砸门。

宋先生打开门,面前那人提着一盏马灯,影影绰绰一身军人打扮。军人十分恭敬地问候宋先生。宋先生垂眼一瞅,知道来人是已投靠了日本人的麻五的副官。副官叫宋先生上马。宋先生略一沉吟,说,是你家哪位姨太太不舒服吗?副官说,是麻司令。他老人家今晚就寝前不知怎么回事瘫软不能站立了,有劳先生去看看。先生笑了,这就去吗?副官一只手提着马灯,一只手紧按着腰间盒子枪的枪套,语气冷冷地,马上去!

宋先生扫了一眼副官,又微微一笑,说,好的。先生说着便去后院牵出了他的那头小毛驴。另一个伪军模样的人走过来,欲扶宋先生。先生摆摆手,抓住鞍辔,腿一跨,很矫健地上了毛驴背。走吧,他说,走吧。

宋先生是在子夜时分走进麻五的驻地的。麻五在床上蛤蟆样哼哼着,见了宋先生,一连声说,先生救我,先生救我!这阵儿只觉着浑身酥软,像没有骨头似的。说着就要往起爬,竟是动不了。

宋先生看一眼一摊稀泥样的麻五,上前看了看病情,说麻司令病得不轻呢,我给你开几剂方药吃吃看。这里有两样药引子,是万万不可少的,你要务必弄到,方能见效。说罢端坐到一张紫檀方桌前,铺开纸张,挥笔就是一剂方药。药引子另纸附上,写的是:石松籽五钱,夏枯草五钱。

三天后,麻五的副官骑着马又上一文堂来了。其时宋先生正在药房配药,见到麻五的副官,宋先生也没放下手头的活,只散淡地问一句,麻司令的病好些了吗?

没有。副官说,先生你开的药剂好像疗效甚微。

药理全对,怎能无效?这就奇了。宋先生放下手里的活,表情变得严肃起来,你家司令吃了枯草,可除草性;吃了松籽,当具松质。怎会无效呢?

副官一脸茫然。

宋先生缓缓地说,麻司令他把药引子吃到哪儿去了?

当然是肚子里呀!副官觉得宋先生的话有些愚蠢。

宋先生双手一拍,难怪不管用,我是要他把药引吃到心里去呀……

副官莫名其妙地去回话了。

当天,有人看见宋先生提着药箱,骑着毛驴去城外出诊了。

从那天起,阿城的人们再也没见过宋先生。

后来,有人传说,宋先生明里是个坐堂的郎中,暗里却在给城外赛虎岭上的抗日游击队供应着紧缺药品。传说又说,麻五的副官那天回去将宋先生的话一五一十学说给麻五后,麻五当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五官扭曲得极可怕。宋先生的那番话惹恼了麻五,他想暗害宋先生,但宋先生早已经参加八路去了。传说还说,宋先生当了八路,一身戎装,一改书生派头,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带领除奸队干掉了狗汉奸麻五……

抗战胜利后,宋先生的名字和那张奇方流传了下来,直到今天。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传统的传奇小说模式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成长经历,为下文具体描写这位奇医作了铺垫。
B.文中在表现宋先生的接骨神技时,用泥中拼碗训练肉中拼骨,看似不可思议,实则原理相同,有科学依据。
C.小说通过描写药铺的典型环境,比如“一文堂”的店名、门前大书的对联、“颜色发黄的线装书”等来烘托人物。
D.汉奸麻五突如其来的瘫软怪病,有巧妙的隐喻作用;而宋先生开出的奇特药引子,其实是暗讽麻五没骨气。
2.标题中有两个“奇”字,请简要分析“奇”在何处。
3.小说最后用人们的种种传说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2018·河北石家庄·三模 查看更多[17]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红岩(节选)

①夕阳斜照着流水,碧绿的江面上摇曳着耀眼的金光;成瑶无心去看这些,她兴奋的脸蛋在晚霞中映满了光彩。“二哥,别看嘉陵江了,你听我说嘛”“你说吧。”成岗的目光正望着远处的一片红岩,不肯移开。那是中共办事处住过的地方有名的红岩村。

②“二哥,我跟你说嘛!许多同学都要走了……”成岗回头看着妹妹,从那双认真的眼光中他发现这个少女已成长为一只练羽的海燕,只待声春雷,就要冲向暴风雨!

③“真的!到农村去,马上就要出发。”妹妹说得很兴奋,一双晶亮的眼睛珍珠般地闪耀着,她渴望去参加农民起义,参加武装斗争,到山上打游击,过那种充满浪漫色彩的战斗生活。可是看到得哥一直没有回答她的话,少女明亮的眼光很快就变得暗涩了:“你一定又说我年轻不懂事,不让我去……”

④成岗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妹妹的心事他已经猜透了,但并不急于插话。“二哥,我们班上走了三个,最近还要走……我多么希望……”

⑤“希望总是有的。但是希望不是幻想。”成瑶看了看二哥,她不太满意这种抽象的回答。她忽然想起了什么,话头转:“哟,我的书包咧?我的书包咧?”一边叫着,边慌慌忙忙地离开了阳台。很快就转来了,带着神秘的语调说:“专给你带回来的!只许你一个人看!”

⑥成岗从书包里翻出一叠粉红色的打字纸,“《挺进报》?”他迟疑了一下,沉下脸问:“把这拿回来干啥?”“给你看的。”成岗摇摇头,声音里带着妹妹难以理解的责难:“谁叫你带回来的?”成瑶惶惑地望着成岗。她满腔的热情,被迎头的冷水浇灭了。成岗指着《挺进报》严厉地说道:“这东西以后不准带回家来,给人发现了可不是好玩的事!”妹妹像受了天大的委屈,激动地反驳着:“我没有碰到危险!”“你太冒失了”。成岗摇了摇头,“这不是勇敢而是冒险!难道你没有看见到处都在搜查《挺进报》?车站、码头,到处都有特务!”

⑦“危险?我是冒失鬼?”妹妹的脸蛋气得失去了血色:“怪不得人家说你当了厂长就变了!你——胆小,你——不敢和过去的朋友来往!你……好,好!我不连累你……泪珠沿着她痛苦的面颊往下涌流。她曾经那样信任、尊敬……她难过了,夺回《挺进报》,几下撕得粉碎,一把塞进书包,转身冲进自己的小屋,失声痛哭……

⑧微带寒意的薄雾渐渐散开,远处的山峦在晨曦中显现出起伏的淡影,迎着初升的旭日,鸟儿清脆地叫着,飞向远方。在一块伸向江岸的悬岩上,成瑶已经坐了好久——昨晚上她睡得不好,噩梦缠绕着她:时而仿佛是大哥回来了,说要带她到延安去;时而是华为(重庆大学生)周身流血、和她同关在警备司令部;时而又挤在船上,二哥和她一道,那份《挺进报》被发现了,她藏来藏去,不知怎的老是在书包里。天还没有亮,她就被梦中追上船来的戴黑眼镜的特务惊醒了。

⑨最近以来,她的心境很不平静,狂热的心使她特别容易兴奋,也容易激动,和二哥闹别扭的事,早就像阳光下的乌云样散去。成瑶感到内疚和羞愧:自己按着书包,心里还咚咚地跳着,怕特务检查,反而说二哥是胆小鬼!二哥的话并没有错啊,勇敢不是冒险。她又渐渐回想到过去:是二哥给刚学扎发辫的自己,讲八路军抗战,讲敌后游击队,讲毛主席和延安。上高中那年,二哥有天深夜才回家,一进门,就悄悄告诉自己,在飞来寺中苏文协,他真的见到毛主席了,看见毛主席和周主席从他面前走过,他忘记了还有特务监视的危险,禁不住高声喊着“毛主席万岁!”还有二哥生日那天,煮好了面,他却不回来,妈妈说:“呃,又是在车间。”果然在车间找到了他,满身油污和工人一起干活。回家的路上,她高兴地告诉他:“二哥,你多么像个工人!怪不得别人都说你这个厂长没得一点架子,可二哥的脸色立刻阴沉下去了,以后,再也看不到他和工人在一起……

⑩许多往事的联想,使成瑶激动地感到自己忽然聪明了,猜到了许多事情:她自己不是保守秘密,没有把参加新青社的事告诉二哥吗?二哥定和自己一样担负着秘密的工作任务,也许,他和大哥一样,是个最勇敢的共产党员。

从对岸开航的早班渡轮靠了岸。过会儿,轮渡划子又鸣鸣地叫了两声,开向对岸,这时天色大亮。成瑶想着也许二哥正等着她咧,是该回家的时候了。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成岗用“希望不是幻想”表明态度:他特别不希望成瑶跟她的同学到农村去。
B.第⑦段成瑶对二哥的批评口不择言,说明她当时不懂哥哥的理性、隐蔽战斗的主张。
C.第③段插叙成瑶做梦的情节,从侧面反映出她在复杂斗争环境下的焦虑紧张情绪。
D.第⑨段“立刻阴沉”,是因为成瑶的话使成岗意识到没有厂长架子可能带来的危险。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成岗对妹妹正在成长为一名革命者的欣喜。“练羽”是指她尚待历练成长。
B.文中多处运用环境描写,“夕阳斜照”“旭日初升”“天色大亮”的时间变化,对人物心理有暗示作用。
C.小说刻画人物手法细腻,通过正面描写成岗革命经历来表现他沉着冷静、理智成熟的作风,表现其复杂的心路历程。
D.小说运用神态、动作、心理等手法刻画成瑶,第⑧段中两处有关眼神的描写,生动传达了她由兴奋到失望的情绪变化。
3.小说中多次提到的“书包”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在叙述时交替使用了全知视角和限知视角,请简要赏析。
2020-06-08更新 | 23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场

胡亚林

光阴似箭。转眼马文军校毕业回到山沟机场警卫连任职已两年了。

马文在省城的未婚妻梅晓洁,看不起他当一个给飞机站岗的警卫排长,既没有技术含量,又没有发展前途,太没出息。

未婚妻让他脱下军装,她托关系在省城大机关给他安排工作。

但马文拒绝了未婚妻梅晓洁的安排。

带着满腹的不解和怨气,梅晓洁来到部队,大有兴师问罪之意。

马文知道梅晓洁的脾气,他要稳住她。站在机场附近的营房前,马文请梅晓洁放眼远望,①机场上一长排整齐列阵的战机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熠熠生辉,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马文告诉梅晓洁,自己与飞机朝夕相处,情感很深,一方面用警卫兵的责任和安全保障,为飞机飞行训练托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另一方面经常跟飞机说说悄悄话,抒发情意,愉悦身心,提振精神。和飞机交朋友,正是连队在警卫兵中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情感活动,也是大家必训的一项心理科目。

一时的新鲜,并没有让梅晓洁感动,头脑里的一个个问号,虽经马文再三介绍和解释,可总是不能拉直。尤其是身临机场一角的那会儿,②烈日似火,热浪袭人。梅晓洁叫苦不迭,连连摇头。心想,给飞机站岗,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真让人受不了。她要趁此机会,好好开导马文多为自己想想,千万别让两个人建立起来的感情崩塌了。

③傍晚时分,天热得让人焦躁难耐。营房里的梅晓洁,憋了一肚子的不舒服,想向马文倾诉,偏偏这时马文有事不在身边。

夏班长看见梅晓洁焦躁的样子,安慰说:“嫂子,既来之则安之,马排长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时候了,他到底在忙什么?”梅晓洁有点不耐烦。

“到机场的警卫班,看一个患重感冒的警卫兵。”夏班长小心翼翼地回答。

“难道我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可有可无,一个兵患感冒,这种小病还要他亲自去看?”梅晓洁的话里带有火药味。

“嫂子,马排长爱兵和爱飞机的情感是一样的,他说过,每架飞机都是他亲密相伴的战友,而每个兵都是他情同手足的兄弟。”夏班长有些动情。

梅晓洁对夏班长传达的信息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有些可笑。正要发火时,夏班长的一番解释却给她降了温。

原来马排长去看的这个患病的警卫兵,叫许飞机。名字是当飞行员的父亲给他起的,意在子承父业。他本来在城市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以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当兵进入空军队伍行列。不久前,他在外出办事时见义勇为负伤,刚刚痊愈。这两天,虚弱的身体又患病,马排长有些放心不下,连续两天,都顶许飞机站后半夜的那班岗。

“看来,我来的太不是时候了。”梅晓洁有些哽咽。

“嫂子,你可能误会马排长了,他可是俺们的好领导,像大哥哥一样,大家都十分敬佩他,黏着他。你爱上他,是你的福气,真为你高兴。”夏班长显然有些激动。

梅晓洁听了夏班长的话,吃惊地看了他半天说:“既然他工作忙,就不打扰他了。明天我回去,让他安心工作。”

④夜幕降临。梅晓洁虽然想早早入睡,但是辗转反侧,心情无法平静。无意中,她发现枕头下马文的日记本。开灯阅读,居然越读越有味道。

*月*日             星期六             

早起秤了一下体重,长了五六斤,几乎成了个小胖子。我说呢,近期,查岗走路腿没有原来利索了,这说明,需要加强体能锻炼。哈哈,到时如果让梅晓洁看见,该让她笑话我了。我得量身设计个锻炼计划,控制体量,精干身材,于公于己都有利。

*月*曰             星期日               

今天收到梅晓洁的一封来信,意思是让我脱军装回城市过舒适的生活,我谢绝了她。说实话,我离不开我警卫的飞机,更离不开警卫飞机的战友们。当兵要讲精神,没了精神就等于没了灵魂,机场警卫兵又如何用心锻造锤炼对飞机的那份纯真的感情呢!

*月*日               星期一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上午,我借查岗之便,顺路去机场跑道头老连长的坟前,一是想祭奠一下老连长;二是向老连长汇报工作。没想到,遇见了哭得泪流满面的许飞机,经过再三追问,他才说出老连长是他爸爸的实情。之所以隐瞒不露,他是不想活在爸爸的光环里。我不解,有人托关系走门子往城市部队调,而你却乐意来山沟吃苦受罪。他坚定地说:“我爸爸睡在这里,有他盯着我干,我这个守卫飞机的飞机,一定能够和飞机战友交好朋友,让妈妈放心,连队信任,自己更像一架有战斗力的飞机!”多好的兵啊!

读完马文的日记,梅晓洁内心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愧疚。不知不觉,她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睡眼惺忪的梅晓洁,突然发现坐在床边两眼红红的马文,心疼地连连叫他:“赶快补觉。”

马文笑着说:“习惯了,我不困。”

“求你件事,可以吗?”梅晓洁声音温温柔柔的。

“你说,只要我能做到的。”马文回答得很干脆。

“吃过早饭,请你陪我去许连长的坟上看看,我有话跟老连长讲。”

马文像明白了什么,连连点头。笑着说:“好的,好的,一定奉陪!”

回省城一个月后,梅晓洁办好了随军手续。梅晓洁的举动,得到了父亲、省军区司令员梅学峰的赞许。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马文爱兵就像爱飞机一样,他避开未婚妻的“倾诉”而去照顾战友,令妻子不悦。
B.梅晓洁最终放弃让马文调去省城,选择自己随军,是因为她对马文的坚持无可奈何。
C.小说采用对比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梅晓洁的转变彰显其选择的不易。
D.小说结尾交代梅晓洁的父亲是省军区司令员,有些出人意料,却也符合情理。
2.关于文中画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画线句对飞机的描写,对塑造马文的人物形象起衬托作用。
B.②处画线句描写烈日下机场的酷热,环境的恶劣更加坚定了梅晓洁来部队的初衷。
C.③处画线句描写了傍晚军营的炎热,也揭示梅晓洁内心的焦躁。
D.④处画线句暗示情节发展走向紧张,为下文作铺垫。
3.“气场”是指一个人的气质对周围人产生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气场”的具体表现。
4.小说插叙了三则日记,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艺术效果。
2024-05-16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三(节选)

沈从文

第二天,妈妈要三三送鸡子到砦子里去,三三不说什么,只摇头。妈妈既然答应了人家,就只好亲自送去。母亲走后,三三一个人在碾坊里玩,玩厌了又到潭边去看白鸭,看了一会鸭子,等候母亲还不回来……心里老不自在,回到碾坊里去。

但是过了一会,母亲可仍然回来了。回到碾坊一脸的笑,跨着脚如一个男子神气,坐到小凳上,告给三三如何见到那先生【注】,那先生如何要她坐到那个用粗布做成的软椅子上去,又说到城里人说的三三为何不念书,城里女人全念书。又说到……

三三正因为等了母亲半天,十分不高兴,如今听到母亲说到的话,莫名其妙,不愿意再听,所以不让母亲说完就走了。走到外边站到溪岸旁,望着清清的溪水,记起从前有人告诉她的话,说这水流下去,一直从山里流一百里,就流到城里了。她这时忖想……什么时候我一定也不让谁知道,就要流到城里去,一到城里就不回来了。但若果当真要流去时,她愿意那碾坊,那些鱼,那些鸭子,以及那一匹花猫,同她在一处流去。同时还有,她很想母亲永远和她在一处,她才能够安安静静的睡觉。

母亲看不到三三,站在碾坊门前喊着:“三三,三三,天气热,你脸上晒出油了,不要远走,快回来!”

三三一面走回来,一面就自己轻轻的说:“三三不回来了!”

下午天气较热,倦人极了,躺到屋角竹凉床上的三三,耳中听着远处水车陆续的懒懒的声音,眯着眼睛望到母亲头上的髻子,仿佛一个瘦人的脸,越看越活,朦朦胧胧便睡着了。

她还似乎看到母亲包了白帕子,拿着扫帚追赶碾盘,绕屋打着圈儿,就听到有人在外面说话,提到她的名字。

只听到说:“三三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出来?”

她奇怪这声音很熟,又想不起是谁的声音,赶忙走出去,站在门边打望,才望到原来又是那个白脸的人,规规矩矩坐在那儿钓鱼。过细看了一下,却看到那个钓竿,是总爷家管事先生的烟杆,一头还冒烟。

拿一根烟杆钓鱼,倒是极新鲜的事情,但身旁似乎又已经得到了许多鱼,所以三三非常奇怪。正想去告母亲,忽然管事先生也从那边来了。

好像又是那一天的那种情景,天上全是红霞。如今碰到这两个人,管事先生同那白脸城里人,都站在那石墩子上,轻轻的在商量一件事情。这两人声音很轻,三三却听得出,是一件关于不利于己的行为。因为听到说这些话,又不能嗾人走开,又不能自己走开,三三就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脸上也像天上的霞一样。

那个管事先生装作正经人样子说:“我们是来买鸡蛋的,要多少钱把多少钱。”

那个城里人,也像唱戏小生那么把手一扬,就说:“你说错了,要多少金子把多少金子。”

三三因为人家用金子恐吓她,所以说:“可是我不卖给你,不想你的钱,你搬你家大块金子来,到场上去买老鸦蛋吧。”

管事先生于是又说:“你不卖行吗,你舍不得鸡蛋为我做人情,你想想,妈妈以后写庚帖,还少得了管事先生吗?”

那城里人于是又说:“向小气的人要什么鸡蛋,不如算了吧。”

三三生气似的大声说:“就算我小气也行。我把鸡蛋喂虾米,也不卖给人!我们不羡慕别人的金子宝贝。你同别人去说金子,恐吓别人吧。”

可是两个人还不走,三三心里就有点着急,很愿意来一只狗向两个人扑去。正那么打量着,忽然从家里就扑出来一条大狗,全身是白色,大声汪汪的吠着,从自己身边冲过去,即刻这两个恶人就落到水里去了。

于是溪里的水起了许多水花,起了许多大泡,管事先生露出一个光光的头在水面,那城里人则长长的头发,缠在贴近水面的柳树根上,情景十分有趣。

可是一会儿水面什么也没有了,原来那两个人在水里摸了许多鱼,全拿走了。

三三想去告给妈妈,一滑就跌下了。

刚才的事原来是做一个梦。母亲似乎是在灶房煮午饭,因为听到三三梦里说话,才赶出来的。

见三三醒了,摇着她问:“三三,三三,你同谁吵闹。”

三三定了一会儿神,望妈妈笑着,什么也不说。

妈妈说:“起来看看,我今天为你焖芋头吃。你去照照镜子,脸睡得一片红!”虽然照到母亲说的,去照了镜子,还是一句话不说。人虽早清醒,还记得梦里一切的情景,到后来又想起母亲说的同谁吵闹的话,才反去问母亲,究竟听到吵闹些什么话。妈妈自然是不注意这些的,所以说听不分明,三三也就不再问什么了。

直到吃饭时,妈妈还说到脸上睡得发红,所以三三就告给老人家先前做了些什么梦,母亲听来笑了半天。


【注】“那先生”即下文中的“城里人”,因为养病,“城里人”来到三三所在的杨家堡养病,引起三三欲说还休的朦胧情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碾坊、潭、白鸭等意象,营造了清新自然的环境,作者在这种环境里展现美好的人性,也反衬了城里人的世俗。
B.城里人用烟杆钓鱼,落水后头发缠在柳树根上等情节,看似荒诞,却非常符合梦境的特征,也与三三不成熟的心理相映衬。
C.小说多次写到三三的脸红,既通过把脸比作天上的霞,写出三三自然健康的美,也通过脸红,连接起了现实和梦境。
D.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故事,但作者在讲述过程中,淡化了故事的情节,融入了散文的笔调,增加了小说的诗意美。
2.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沈从文善于写梦,《沈从文文集》中,有四十多篇小说出现了一百四十多处梦境。在本文中,沈从文也详细叙述了三三的梦,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3-01更新 | 1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