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8 题号:1547043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离休

石钟山

父亲在当满了四十七个年头的军人后,终于离休了。

从十五岁参军那天起,父亲一直预感到,迟早有一天,自己会战死在沙场上。父亲打过无数次仗,先是和日本人打,又和国民党打,后来在朝鲜战场又和美国人打,一路拼杀过来的父亲,不仅没有战死于沙场,反而在战争中壮大了起来,后来竟当上了军区的副司令,这也是父亲从没想过的。没有献身于战争的父亲,终于老了,无可奈何地住进了干休所。

有好一段日子,父亲坐卧不宁,如同困兽似的背着手,从这屋走到那屋,然后又从那屋到另外一个房间,脚步显得凌乱而又拖沓。父亲的血压高,母亲不放心,不管他来到哪屋,母亲都跟在后面。父亲一见母亲这样便气不打一处来,朝母亲吼:跟着我干啥,我又不是小偷。

母亲辩白:老石呀,我没跟着你,我是怕你的病。

父亲:我的病咋的了,我这不是好好的么,别说活十年,二十年也没问题,老在家待着还不得把人憋死。

母亲就忧郁地望着父亲,她真怕父亲憋出什么毛病来。

父亲长叹一声,几步来到客厅,又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抬眼望着窗外。此时的窗外阳光普照,一派风和日丽。树上落着两只鸟,不知深浅地鸣唱着。父亲想起了他曾经的办公室窗外,也有一片茂盛的树疯长着,树上也经常落着鸟,经常高高低低地唱,那时父亲的心情是愉悦的,累了的父亲,时常伸个懒腰,踱到窗前,逗树上的鸟。那时,父亲的日子是多么充实呀。此时,父亲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宁静和平和,他奋力地挥舞双臂冲树上的鸟吼:滚,再叫老子毙了你们。

这是父亲的一句口头禅,已经说了好多年了。当连长时他说:冲上去,把小日本拼掉,拼不掉小日本,老子就毙了你们。当团长时说:一营长,限你半小时之内,把高地给我拿下来,拿不下高地老子毙了你。师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军长时父亲仍说:老子毙了你。

他的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经常在家里闹得鸡犬不宁。父亲回来时,孩子们管不住自己的天性,仍疯仍闹,父亲就吼:都住嘴,再吵再哭,老子就毙了你们。孩子们起初不怕,待父亲真的掏出手枪,把乌黑幽深的枪口对准他们时,他们都害怕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父亲在家,他们个个都噤若寒蝉,从不敢大声说话。三个孩子一直到长大成人,心里仍惧怕着父亲,离父亲远。父亲不在乎这些,那时他哪有工夫和一群孩子们说长论短。

此时,父亲却第一次想起了他的三个孩子。他转过头冲母亲说:三个孩子好久不来了吧。

母亲不解地望着父亲,样子显得惶惑而又谨慎。父亲说:让他们来吧,热闹热闹。

这是父亲第一次说这样极具人情味的话,为了这句话,母亲差点感动得流下泪来,哽咽地说:老石呀,那你就打个电话吧。

你打,你打,还是你打。父亲此时的神情显得有些羞涩,他不是不想打,是还没学会给孩子打电话,不知在电话里该冲孩子们说点什么,更主要的是,他不知道孩子们家里的电话号码。父亲红头涨脸地把电话推给母亲,于是母亲就用一双激动得发颤的手拨打电话。

孩子们答应了,母亲兴高采烈地到菜市场去了一趟。父亲也显得有几分激动和不安,背着手在几个房间里踱来踱去,也不时地来到厨房门口和正在择菜的母亲说上两句,父亲说:咱那几个孙子、孙女都长大些了吧。在这之前,这些话题都是父亲不屑挂齿的,母亲在历数孙子外孙女的时候,话题是喋喋不休的,眉宇间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打断母亲的话茬,他不住地点头,似在听下级汇报什么大事,他听得很认真,其间不住地点头。

临近傍晚,父亲显得很不安,他不停地照镜子,同时不停地梳理头发。孩子们上楼的脚步声响起时,父亲正稳稳地坐在沙发上,他在办公室或家里接见下级或别的什么人时,总是稳稳地坐在沙发上看手头上的文件,连眼皮也不抬一下。起初父亲一直那么坐着,他以为自己也会那么一直坐下去,当母亲乐颠颠去开门时,父亲再也坐不住了,他站了起来,向门口走了两步,神情显得有些不知所措,然而还是不由自主地站在了门口,摆出一副恭迎的样子。

小儿子一身戎装地出现在父亲面前,父亲突然觉得他顺眼而亲切,竟伸出手在儿子的肩膀上拍了一下,孩子受宠若惊地冲父亲咧了咧嘴。

饭是女儿做的,晚餐时,父亲破天荒地没有把饭吃得那么快,而是一道饶有兴趣地把饭吃下去。在这期间,大儿子的手机响了两次,父亲就指示说:在家里你把那玩意儿关了。大儿子就关了手机。

总之,这次家庭聚会很成功。

父亲最后指示:星期日,都过来聚一聚,把孩子们都带来呀。

三个孩子喏喏点头。客厅里又空荡冷清下来,父亲心里却踏实多了,他第一次坐在沙发里和母亲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部电视剧。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概述父亲的从军经历,那些战争的硝烟和历史的记忆成为故事展开的一种特色背景。
B.“如同困兽”的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刚刚住进干休所的父亲处于心理调适期的特殊状态。
C.离休前的父亲与三个孩子关系比较紧张;离休后,他站在门口恭迎孩子回家,是他改变的开端。
D.见到一身戎装的小儿子,父亲对孩子的亲热,既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也再现了他的军旅情结。
2.文中画横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那时和此时,上承对特别的军旅生活的回忆,下启如今父亲的失落和烦躁。
B.对鸟前后态度形成对比,凸显出处境对人心情的影响,使小说的层次更加丰富。
C.借一句口头禅,引出下文父亲对属下和子女相同态度的叙写,使情节推进自然。
D.通过父亲情绪的前后变化,利于宕开一笔,增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丰富性。
3.小说中反复写父亲“羞涩”“不知所措”,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者说他创作时,会“努力站在普通人的视角去刻画、去理解、去诠释这个军人的感情世界”,这样便于和读者沟通。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禁语

格非

秀米被押解到梅城之后,在监狱的地牢中被关押了三个月之久,随后她被转移到城南的一处荒废的驿站,里面堆满了棉花。她最后的居所是位于山坳的一幢花园洋房。除了鸟鸣和夜晚的暴雨,这座洋房把秀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都隔断了。她觉得这样很好。失去自由后的无所用心让她感到自在。

革命后的龙庆棠正忙于地方势力的新一轮角逐,当他重新想起这个从普济来的革命党人之时,秀米已经在狱中被羁押了一年零三个月。到了这个时候,龙庆棠已没有加害她的意思了,相反,他三番五次派人来狱中探望,送来茶食、精美的点心和各类生活用品。秀米只留下了一方砚台、一支羊毫毛笔、一块墨、一本关于桑蚕的书。为了投其所好,他又让人送来了范成大的《范村菊谱》《梅谱》,陈思的《海棠谱》,袁宏道的《瓶史》,韩彦直的《橘录》。阅读这些书籍,她对龙庆棠产生了一种既厌恶又感激的复杂情感。

植物和花卉给她带来了一些自认为不配享受的乐趣,为此又陷入了忧伤和悲哀之中。哪怕是一丝的喜悦都会搅乱她的平静,会让她想起耻辱而喧嚣的过去,尤其是那个在狱中出生的孩子。她甚至都没有好好看看他。

她的身体复元之后,便以惊人的毅力训练自己忘掉他,忘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的人和事。不管是张季元、小驴子、花家舍的马弁,还是那些聚集在横滨的精力旺盛的革命党人,所有这些人的面孔都变得虚幻起来。她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岁月,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

出狱的前一天,龙庆棠突然来到狱中,这不是他们第一次见面,而是最后一次。他现在的身份已不是候补知州,而是梅城地方共进会的会长。龙庆棠虽然还不知道秀米已变成了一个哑巴,但他对后者的沉默和冷漠还是表现出了相当的容忍。当然,他也给了她最后的建议:留在梅城,和我们一起干。甚至立刻给她委任了一个官职,叫做“劝农协会理事长”。

秀米想了想,即铺纸研墨,以“春笼海棠固宜燕,秋尽山榆已无蝉”一联答之。庆棠见了,脸一下就红了。他点点头,又问道:“那么,出狱后你打算做什么?”秀米在纸上写了这样一句话:“现在最适合我的,是做一名乞丐。”龙庆棠笑道:“那恐怕不合适。你太漂亮了,也过于年轻。”【龙庆棠(1864-1933),祖上世代贩盐为业。1886年加入清帮,为宝荫堂执事,逐渐控制了江淮一带私盐贩运,1910年补梅城知州,统领地方兵马,辛亥革命后进入政界,1915年任讨袁救国会副总参谋长,1918年退出军界移居上海青浦,涉足鸦片走私,旋即成为上海清帮中举足轻重的人物,19338月与黄金荣联合密谋刺杀杜月笙,事败,被绑巨石,沉入黄浦江中。】

秀米没再说什么。她决定重返普济。当然,她也只能这么做。

十二年以后。

到了十一月初,普济田里的稻子都已割完,光秃秃的稻田地已覆盖着一片白茫茫的薄霜。

十多年来,秀米一直在后院照料她的那些花花草草。院子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钵、花盆和花桶。玉簪、牡丹、蜀葵、棣棠、杜鹃、甘菊、腊梅之属,充盈其间。

父亲的离家出走,母亲的离世,让家里冷清了很多。虽说禁语誓已破,但秀米的话通常很少。眼下正是深秋,晚菊开得正好,秀米有时也会凭记忆所及,抄录几首菊花诗给喜鹊看,聊作破闷解语之思。那些诗的意思,也让喜鹊深感不安。比如“东篱恰似武陵乡,此花开尽更无花”,要么“有时醉眼偷相顾,错认陶潜作阮郎”,或者“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

这年冬天的一个清晨,秀米像往常一样从阁楼上醒来。天气实在是太冷了,秀米赖在被窝里久久不愿起床。太阳出来了。喜鹊在菜地里冲着阁楼大叫。她说:茶蘑架下几株腊梅全都开花了。

秀米从床上起来到五斗橱前梳头。她看见摆在桌上的那只瓦釜里结了一层晶莹的薄冰。秀米只是不经意地朝那瓦釜瞥了一眼,她的眼神一下就呆住了。由于惊骇,她的整个脸都变了形。

她从冰花所织成的图案中看到了一个人的脸,这个人正是她的父亲!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父亲似乎在捻须微笑,他坐在一条宽敞的大路边,正和什么人在下棋。

阁楼里的光线太暗了。秀米随手将木梳一丢,端起瓦釜来到了屋外的凉亭里。

正好有一缕阳光从东院墙的树梢顶上照过来,秀米坐在凉亭边的石凳上将冰花凑在阳光下仔细观看。父亲的对面还坐着一个人,但她只能看见他的背影。两人坐在一棵大松树下,背后是一片低缓的山坡,山坡上似有羊群在吃草。他们的身边有一条大路,路边是一条湍急的河流。人物、大树、草木、河水和羊群无不清晰在目,栩栩如生。

大路上停着一辆汽车,车门开着,车上的一个什么人(是个秃头)跨下一只脚,正要从车上下来。秀米觉得这个人面目晦暗却又似曾相识,她想细细辨认,可画面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这温暖的阳光下,冰花正在融化。它一点一点地,却是无可奈何地在融化。

这幅正在融化的冰花,就是秀米的过去和未来,冰花是脆弱的,人亦如此。秀米觉得心口一阵绞痛,就想靠在廊柱上歇一会儿,喘口气。于是,她就靠在那儿静静地死去了。

一九五六年四月,梅城县县长【谭功达(1910-1976),原名梅元宝,为陆秀米次子,降生后即由狱卒梅世光妻抱走,常年居住于浦口,梅世光于1935年病故,临终前告以来历实情,其生父一说为普济人谭四,毕竟无可详考。1946年任新四军挺进中队普济支队政委,1952年出任梅城县县长。】坐着一辆军用吉普车,行驶在通往普济水库的盘山公路上。谭县长从车窗中偶然看见两个老人盘腿坐在一棵大松树下对弈,便让司机停车。同车的姚秘书嘴里噙着一枚水果糖,正在欣赏沿途的风景。见他喝令司机停车,她便轻轻地碰了碰谭功达的胳臂,笑道:“县长,是不是您的棋瘾又犯了?”

(本部终)

——选编自格非长篇小说《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人面桃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道“秀米对龙庆堂产生了一种既厌恶又感激的复杂情感”,厌恶是因为入狱前龙庆棠曾加害过自己,感激是因为在狱中得到他的关心。
B.秀米想忘掉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所有的人和事,包括张季元、小驴子、花家舍的马弁等,体现出她内心的悲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C.文中引用诗句“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表达了秀米在普济平静的生活中内心细小的波澜,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
D.选文的主人公是秀米,她回到家乡普济,和喜鹊一起生活;从小说的内容可以看出,秀米是大户人家的女儿,家道中落,喜鹊是秀米家的佣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典雅,富有诗意和古典美,除了直接引用诗句,在意象的选择上也能体现出古典美,比如普济、瓦釜,各种植物的名字等。
B.选文在结构上也匠心独具,文中多次出现伏笔和照应;最后一段作为第一部的结尾,看似突兀,实为《江南三部曲》第二部作了铺垫。
C.选文中对秀米在瓦釜的冰花图案中看到父亲和人下棋的描写,颇有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使用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之风。
D.格非以他一贯的优雅和从容,将一个女子的命运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一起,通过复杂写出了简单,通过清晰描述了混乱,通过寓言达到了写实的高度。
3.概括选文中秀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4.考据即“考证”,是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的一种方法。选文两处画横线的句子是对人物的考据,谈谈小说中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28更新 | 2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家父子

毕飞宇

老马的祖籍在四川东部,第一年恢复高考老马就进京读书了。后来老马在北京娶了媳妇,生了儿子。但是老马坚持自己的四川人身份,他在任何时候都要把一口川腔挂在嘴上。

老马的儿子马多不说四川话。马多的说话乃至发音都是老马启蒙的,四川话说得不错。可是马多一进幼儿园就学会用首都人的行腔吐字归音了,透出一股含混和不负责任的腔调。语言即人。马多操了一口京腔就不能算纯正的四川娃子,老马对这一点很失望。

老马这些年一直和儿子过,他的妻子在三年之前就做了别人的新娘了,离婚的时候老马什么都没要,只要了儿子。儿子是老马的命。

儿子马多正值青春,长了一张孩子的脸,但是脚也大了,手也大了,嘎着一副公鸭嗓子,看上去既不像大人又不像孩子,有些古怪,马多智能卓异,是老马面前的混世魔王。可是马多一出家门就八面和气了。马多的考试成绩历来出众,那些分数一出来就成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成果了。学校高兴了,老马也跟着高兴。

在一个风光宜人的下午,老马被一辆面包车接到了校内。依照校方的行政安排,老马将在体育场的司令台上向所有家长作二十分钟的报告。报告的题目很动人,很抒情——“怎样做孩子的父亲”。

老马是在行政楼二楼的厕所里头被马多堵住的。老马满面春风,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老马摸过儿子的头,开心地说:“嗨!”马多的神情却有些紧张,压低了嗓门厉声说:“说普通话!”老马眨了两回眼睛明白了,笑着说:“晓得。”马多皱了眉头说:“普通话,知不知道?”老马又笑,说:“兹(知)道。”马多回头看了一眼,打起了手势,“是zhī dào,不是zī dào。”老马抿了嘴笑,没有开口,再次摸过儿子的头,很棒地竖起了一只大拇指。马多也笑,同样竖起一只大拇指。父子两个在厕所里头幸福得不行。

老马在回家的路上买了基围虾、红肠、西红柿、卷心菜、荷兰豆。老马买了两瓶啤酒、两听饮料。老马把暖色调与冷色调的菜肴和饮料放了一桌子,看上去像某一个重大节日的前夜。老马望着桌子,很自豪地回顾下午的报告。他讲得很好,还史无前例地说了一个下午的普通话。他用了很多卷舌音,很多“儿化”,很不错。只是马多回家比平时晚了近一个小时,老马打开电视,赵忠祥正在解说非洲草原上的猫科动物。马多进门的时候没有敲门,他用自己的铜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家门。马多一进门凭空就带进了一股杀气。

老马搓搓手,说:“吃饭了,有基围虾。”老马看了一眼,说:“还有饮料。”

马多说:“得了吧。”

老马端起了酒杯,用力眨了一回眼睛,又放下,说:“我记得我说普通话了嘛。”

“得了吧您。”

老马笑笑,说:“我总不能是赵忠样吧。”

马多瞟了一眼电视说:“你也不能做非洲草原的猫科动物吧。”

老马把酒灌下去,往四周的墙上看,大声说:“我是四川人,毛主席是湖南人,主席能说湖南话,我怎么就不能冒出几句四川话!”

马多说:“主席是谁?右手往前一伸中国人民就站立起来了,你要到天安门城楼上去,一开口中国人民准趴下。”

老马的脸涨成紫红色,说话的腔调里头全是恼羞成怒。老马呵斥说:“你到坦桑尼亚去还是四川人,四川种!”

“凭什么?”马多的语气充满了北京腔的四两拨千斤,“我凭什么呀我?”

“我打你个瓜娃子!”

“您用普通话骂您的儿子成不成?拜托了您呐。”

老马在这个糟糕的晚上喝了两听饮料,两瓶啤酒,两小瓶二两装二锅头。那么多的液体在老马的肚子里翻滚,把伤心的沉渣全勾起来了。老马难受不过,把珍藏多年的好酒从床头柜里翻上桌面,启了封往嘴里灌。家乡的酒说到底全是家乡的话,安抚人,滋润人,像长辈的询问一样让人熨帖,让人伤怀。几口下去老马就吃掉了。老马把马多周岁时的全家福摆在桌面上,仔细辨认。马多被他的妈妈搂在怀里,妻子则光润无比地依偎在老马的胸前,老马的脸上胜利极了,冲着镜头全是乐不思蜀的死样子。儿子,妻子,老马,全是胸膛与胸膛的关系,全是心窝子与心窝子的关系。可是生活不会让你幸福太久,即使是平庸的幸福也只能是你的一个季节,一个年轮。生活会让你付出全部,然后,拉扯出一个和你对着干的人,要么脸对脸,要么背对背,手心手背全不是肉。对四十岁的男人来说,只有家乡的酒才是真的,才是你的故乡,才是你的血脉,才是你的亲爹亲娘,才是你的亲儿子亲丫头。老马猛拍了桌子,吼道:“马多,给老子上酒。”

马多过来,看到了周岁时的光屁股,脸说拉就拉下了。父亲最感温存的东西往往正是儿子的疮疤。马多不情愿看自己的光屁股,马多说:“看这个干什么?”老马推过空酒杯,说:“看我的儿。”马多说:“抬头看呗。”老马用手指的关节敲击桌面,冲着相片说:“我不想抬头,我就想低下头来想想我的儿子——这才是我的儿,我见到你心里头就烦。”

“喝多了。”马多冷不丁地说。

“我没有喝多!”

马多不语,好半天轻声说:“喝多了。”

老马的泪水一下子就汪开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马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就从四川来到北京求学,并在北京娶妻生子,虽然后来生活发生了变故,但讲四川话的习惯却从来没有改变。
B.离婚后的老马和儿子相依为命,生活有喜有忧,虽然和儿子马多经常起矛盾,但儿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还是给了他极大的慰藉。
C.正值青春期的儿子马多比较叛逆,在家里是老马的“混世魔王”,尤其在“说四川话还是北京话”这一问题上,两人的矛盾更为尖锐。
D.老马酒后拿出儿子周岁时的全家福独自欣赏,沉浸在对往事的幸福回忆之中,表现了老马对妻子的真切思念和对当初草率离婚的追悔。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老马的祖籍,并以其一口“川腔”与儿子马多的“京腔”为背景,为小说矛盾冲突的展开做了必要的铺垫。
B.小说略写了老马到学校做报告的场景而详写了报告开始前的对话和晚餐时的父子互动,处处展现了父子之间的冲突。
C.小说语言风趣幽默,像“每一颗牙齿都是当上了父亲的样子”的描述和父子间的对话,都给人以新的意趣和张力。
D.小说从老马的视角叙述故事,作者常常跳出来以心理分析师的身份描述老马的感受,多层次叙述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效果。
3.小说成功塑造了老马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老马的形象特点。
4.毕飞宇谈到自己的创作时说:“到现在为止,我只是写了一个关于‘疼痛’的故事。”请结合文本分析“疼痛”的含义。
2023-10-10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气场

胡亚林

光阴似箭。转眼马文军校毕业回到山沟机场警卫连任职已两年了。

马文在省城的未婚妻梅晓洁,看不起他当一个给飞机站岗的警卫排长,既没有技术含量,又没有发展前途,太没出息。

未婚妻让他脱下军装,她托关系在省城大机关给他安排工作。

但马文拒绝了未婚妻梅晓洁的安排。

带着满腹的不解和怨气,梅晓洁来到部队,大有兴师问罪之意。

马文知道梅晓洁的脾气,他要稳住她。站在机场附近的营房前,马文请梅晓洁放眼远望,①机场上一长排整齐列阵的战机在阳光下,银光闪闪,熠熠生辉,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马文告诉梅晓洁,自己与飞机朝夕相处,情感很深,一方面用警卫兵的责任和安全保障,为飞机飞行训练托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另一方面经常跟飞机说说悄悄话,抒发情意,愉悦身心,提振精神。和飞机交朋友,正是连队在警卫兵中开展的一项有意义的情感活动,也是大家必训的一项心理科目。

一时的新鲜,并没有让梅晓洁感动,头脑里的一个个问号,虽经马文再三介绍和解释,可总是不能拉直。尤其是身临机场一角的那会儿,②烈日似火,热浪袭人。梅晓洁叫苦不迭,连连摇头。心想,给飞机站岗,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真让人受不了。她要趁此机会,好好开导马文多为自己想想,千万别让两个人建立起来的感情崩塌了。

③傍晚时分,天热得让人焦躁难耐。营房里的梅晓洁,憋了一肚子的不舒服,想向马文倾诉,偏偏这时马文有事不在身边。

夏班长看见梅晓洁焦躁的样子,安慰说:嫂子,既来之则安之,马排长很快就会回来的。

这时候了,他到底在忙什么?梅晓洁有点不耐烦。

到机场的警卫班,看一个患重感冒的警卫兵。夏班长小心翼翼地回答。

难道我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可有可无,一个兵患感冒,这种小病还要他亲自去看?梅晓洁的话里带有火药味。

嫂子,马排长爱兵和爱飞机的情感是一样的,他说过,每架飞机都是他亲密相伴的战友,而每个兵都是他情同手足的兄弟。夏班长有些动情。

梅晓洁对夏班长传达的信息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有些可笑。正要发火时,夏班长的一番解释却给她降了温。

原来马排长去看的这个患病的警卫兵,叫许飞机。名字是当飞行员的父亲给他起的,意在子承父业。他本来在城市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以享受优厚的生活待遇。但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当兵进入空军队伍行列。不久前,他在外出办事时见义勇为负伤,刚刚痊愈。这两天,虚弱的身体又患病,马排长有些放心不下,连续两天,都顶许飞机站后半夜的那班岗。

看来,我来的太不是时候了。梅晓洁有些哽咽。

嫂子,你可能误会马排长了,他可是俺们的好领导,像大哥哥一样,大家都十分敬佩他,黏着他。你爱上他,是你的福气,真为你高兴。夏班长显然有些激动。

梅晓洁听了夏班长的话,吃惊地看了他半天说:既然他工作忙,就不打扰他了。明天我回去,让他安心工作。

④夜幕降临。梅晓洁虽然早早入睡,但是辗转反侧,心情无法平静。无意中,她发现枕头下马文的日记本。开灯阅读,居然越读越有味道。

*月*日 星期六 晴

早起秤了一下体重,长了五六斤,几乎成了个小胖子。我说呢,近期,查岗走路腿没有原来利索了,这说明,需要加强体能锻炼。哈哈,到时如果让梅晓洁看见,该让她笑话我了。我得量身设计个锻炼计划,控制体量,精干身材,于公于己都有利。

*月*曰 星期日 晴

今天收到梅晓洁的一封来信,意思是让我脱军装回城市过舒适的生活,我谢绝了她。说实话,我离不开我警卫的飞机,更离不开警卫飞机的战友们。当兵要讲精神,没了精神就等于没了灵魂,机场警卫兵又如何用心锻造锤炼对飞机的那份纯真的感情呢!

*月*日 星期一 晴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上午,我借查岗之便,顺路去机场跑道头老连长的坟前,一是想祭奠一下老连长;二是向老连长汇报工作。没想到,遇见了哭得泪流满面的许飞机,经过再三追问,他才说出老连长是他爸爸的实情。之所以隐瞒不露,他是不想活在爸爸的光环里。我不解,有人托关系走门子往城市部队调,而你却乐意来山沟吃苦受罪。他坚定地说:我爸爸睡在这里,有他盯着我干,我这个守卫飞机的飞机,一定能够和飞机战友交好朋友,让妈妈放心,连队信任,自己更像一架有战斗力的飞机!多好的兵啊!

读完马文的日记,梅晓洁内心五味杂陈,但更多的是愧疚。不知不觉,她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睡眼惺忪的梅晓洁,突然发现坐在床边两眼红红的马文,心疼地连连叫他:赶快补觉。

马文笑着说:习惯了,我不困。

求你件事,可以吗?梅晓洁声音温温柔柔的。

你说,只要我能做到的。马文回答得很干脆。

吃过早饭,请你陪我去许连长的坟上看看,我有话跟老连长讲。

马文像明白了什么,连连点头。笑着说:好的,好的,一定奉陪!

回省城一个月后,梅晓洁办好了随军手续。梅晓洁的举动,得到了父亲、省军区司令员梅学峰的赞许。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马文处理问题充满智慧,借照顾战友之机,避开妻子的“倾诉”,使得矛盾缓和。
B.梅晓洁最终放弃让马文调去省城,选择自己随军,是因为她对马文彻底的理解。
C.小说采用对比手法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梅晓洁的转变彰显选择的不易与伟大。
D.小说结尾交代梅晓洁的父亲是省军区司令员,有些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关于文中画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画线句对飞机的描写,对塑造马文的人物形象起衬托作用。
B.②处画线句描写烈日下机场的酷热,暗示马文对工作热情似火。
C.③处画线句描写了傍晚军营的炎热,也揭示梅晓洁内心的焦躁。
D.④处画线句交代夜幕降临,让情节发展走向缓和,为下文铺垫。
3.“气场”是指一个人的气质对周围人产生的影响。该小说中的“气场”让梅晓洁产生转变,请简要概括“气场”的具体表现。
4.小说插叙了三则日记,请结合日记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
2024-03-02更新 | 27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