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老舍(1899-1966)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0 题号:1554069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得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唐铁嘴   (凑过来)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

秦仲义   躲开我!去!

王利发   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

唐铁嘴   唉!(垂头走出去)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你等着瞧吧!

〔乡妇拉着个十来岁的小妞进来。小妞的头上插着一根草标。李三本想不许她们往前走,可是心中一难过,没管。她们俩慢慢地往里走。茶客们忽然都停止说笑,看着她们。〕

小妞   (走到屋子中间,立住)妈,我饿!我饿!

〔乡妇呆视着小妞,忽然腿一软,坐在地上,掩面低泣。〕

秦仲义   (对王利发)轰出去!

王利发   是!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哪位行行好?要这个孩子,二两银子!

常四爷   李三,要两个烂肉面,带她们到门外吃去!

      是啦!(过去对乡妇)起来,门口等着去,我给你们端面来!

      (立起,抹泪往外走,好像忘了孩子;走了两步,又转回身来,搂住小妞吻她)宝贝!宝贝!

王利发   快着点吧!

〔乡妇、小妞走出去。李三随后端出两碗面去。〕

王利发   (过来)常四爷,您是积德行好,赏给她们面吃!可是,我告诉您: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对秦仲义)二爷,您看我说得对不对?

常四爷   (对秦二爷)二爷,我看哪,大清国要完!

秦仲义   (老气横秋地)完不完,并不在乎有人给穷人们一碗面吃没有。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在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涨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小牛儿搀着庞太监走进来。小牛儿提着水烟袋〕

庞太监   哟!秦二爷!

秦仲义   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

〔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

秦仲义   改天过去给您请安,再见!(下)

庞太监   (自言自语)哼,凭这么个小财主也敢跟我逗嘴皮子,年头真是改了!

〔众茶客静默了一阵之后,开始议论纷纷。〕

茶客甲   谭嗣同是谁?

茶客乙   好像听说过!反正犯了大罪,要不,怎么会问斩呀!

茶客丙   这两三个月了,有些做官的,念书的,乱折腾乱闹,咱们怎能知道他们捣的什么鬼呀!

茶客丁   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还有那个康有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计吗?心眼多毒!

茶客丙   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茶客丁   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去自己谋生,非死不可!

王利发   诸位主顾,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大家安静下来,都又各谈各的事。〕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说过“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作者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集中在小小的茶馆中,以小见大,反映世间百态、社会变迁。
B.秦二爷与庞太监的对话潜台词丰富,耐人寻味:两个人表面上客客气气,都在奉承逢迎对方,但实际绵里藏针、软中有硬。
C.《茶馆》以人物为重点,不追求集中叙述核心事件,通过不同人物的出场带出一个个生活片断,与环环相扣的传统情节迥然不同。
D.《茶馆》通过京味十足的语言表现人物特征,如“您甭吓唬着我玩……”一段话便表现出王利发善于逢迎、狡猾世故、口才极佳的特点。
2.《茶馆》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剧冲突,但局部的、不同性质的冲突较多,本文出现了哪些矛盾冲突?请简要概括出三个。
3.结尾写了众茶客的议论及王利发的制止,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已是掌灯的时候,门外的两株大槐像两只极大的母鸡,张着慈善的黑翼,仿佛要把下面的五六户人家都盖覆起来似的。别的院里都没有灯光,只有最风光的三号——小羊圈唯一的安了电灯的一家——冠家的院里灯光辉煌,像过年似的,把影壁上的那一部分槐叶照得绿里透白。

瑞全到一号去叫门。不敢用力敲门,他轻轻的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咳一两下。里面才低声的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

我,瑞全!他把嘴放在缝上回答。

里面很轻很快的开了门。

门洞里漆黑,教瑞全感到点不安。他一时决定不了是进去还是不进去好。

老三进来!钱先生在屋中叫。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

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会遭劫了吧?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砍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着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

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他自己也坐下。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作我的管理人!他的声音还像平日那么低,可是不像平日那么温柔。楞了一会儿,他把声音放得更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家老二今天回来啦!

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

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

他说什么来着?

他?钱默吟把声音放得极低,几乎像对瑞全耳语,他来跟我告别!

他上哪儿?

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钱先生的语声虽低,而眼中发着点平日所没有的光;这点光里含着急切兴奋,还有点骄傲。

他要干什么去呢?

老先生低声的笑了一阵。我家老二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

而后,把声音又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一个横草不功,竖草不拿的人——会有这样的一个儿子,我还怕什么?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你们的大队人马来,我们会一个个的零削你们!你们在我们这里坐的车,住的房,喝的水,吃的饭,都会教你们中毒!中毒!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轻颤。

瑞全听楞了。楞着楞着,他忽然的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也打算走!

走?钱先生细细的看了看瑞全。好!你应当走!你的心热,身体好!

你没有别的话说?瑞全这时候觉得钱伯伯比任何人都可爱,比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更可爱。

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记住吧,老三!

我记住!我走后,只是不放心大哥!瑞宣大哥是那么有思想有本事,可是被家所累,没法子逃出去!在家里,对谁他也说不来,可是对谁他也要笑眯眯的像个当家人似的!我走后,希望伯伯你常常给他点安慰:他最佩服你!

那,你放心吧!咱们没法子把北平的一百万人都搬了走,总得有留下的。我们这走不开的老弱残兵也得有勇气,差不多和你们能走开的一样。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来吧,我跟你吃一杯酒!钱先生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不顾得找酒杯,他顺手倒了两半茶碗。一仰脖,他把半碗酒一口吃下,咂了几下嘴。

瑞全没有那么大的酒量,可是不便示弱,也把酒一饮而尽。

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中……

(选自《四世同堂》,有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瑞全敲钱先生家的门时“轻轻的叩”又“低声假咳”,表现他处事谨慎小心。
B.钱家老二让父亲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这让钱先生感到急切和无奈。
C.瑞全也想走钱家老二的道路,钱先生对此予以支持并给出了发自肺腑的建议。
D.瑞全的大哥瑞宣有思想、有本事,但是因为家庭需要,只能隐忍地留在北平。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独具匠心,小羊圈胡同里的黑暗与冠家的灯火通明形成对比,暗示人物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B.瑞全和钱先生谈论“烧书”的事情,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另一方面表现人物认清形势不甘为亡国奴的心理。
C.作为小说的次要人物,钱家老二尽管没有出场,但不可或缺,既推动情节发展,也烘托了人物形象,凸显作品主题。
D.最后的饮酒场景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大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素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简要分析钱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4.小说结尾“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中……”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2023-12-21更新 | 1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茶馆(节选)

老舍

(松二爷和常四爷都提着鸟笼进来,王利发向他们打招呼。他们先把鸟笼子挂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爷文绉绉的,提着小黄鸟笼;常四爷雄赳赳的,提着大而高的画眉笼。茶房李三赶紧过来,沏上盖碗茶。他们自带茶叶。茶沏好,松二爷、常四爷向邻近的茶座让了让。)

松二爷   好像又有事儿?

常四爷   反正打不起来!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吗?

[二德子,一位打手,恰好进来,听见了常四爷的话。]

二德子   (凑过去)你这是对谁甩闲话呢?

常四爷   (①)你问我哪?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1

二德子   你管我当差不当差呢!

常四爷   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

二德子   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②)

[别的茶客依旧进行他们自己的事。王利发急忙跑过来。]

王利发   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二德子不听王利发的话,一下子把一个盖碗搂下桌去,摔碎。翻手要抓常四爷的脖领。]

常四爷   (闪过)你要怎么着?

二德子   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五爷   (③)二德子,你威风啊!

二德子   (④,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马五爷   有什么事好好地说,干吗动不动地就讲打?

二德子   嗻!您说得对!我到后头坐坐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往后面走去)

常四爷   (凑过来,要对马五爷发牢骚)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马五爷   (立起来)我还有事,再见!(走出去)

常四爷   (对王利发)邪!这倒是个怪人!

王利发   您不知道这是马五爷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

常四爷   我也得罪了他?我今天出门没挑好日子!

王利发   (低声地)刚才您说洋人怎样,他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宛平县的县太爷去,要不怎么连官面上都不惹他呢!

常四爷   (往原处走)哼,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

……

[秦仲义,穿得很讲究,满面春风,走进来。]

王利发   哎哟!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会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秦仲义   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做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做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的早,我不干不行啊!好在照顾主儿都是我父亲的老朋友,我有不周到的地方,都肯包涵,闭闭眼就过去了。在街面上混饭吃,人缘儿顶要紧。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您坐下,我给您沏碗小叶茶去!

秦仲义   我不喝!也不坐着!

王利发   坐一坐!有您在我这儿坐坐,我脸上有光!

秦仲义   也好吧!(坐)可是,用不着奉承我!

王利发   李三,沏一碗高的来!二爷,府上都好?您的事情都顺心吧?

秦仲义   不怎么太好!

王利发   您怕什么呢?那么多的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

秦仲义   小王,这儿的房租是不是得往上提那么一提呢?当年你爸爸给我的那点租钱,还不够我喝茶用的呢!

王利发   二爷,您说的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

秦仲义   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   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

秦仲义   小王,说真的,我真想收回这里的房子!你等着瞧吧!

王利发   您别那么办哪,二爷!

秦仲义   我不但收回房子,而且把乡下的地,城里的买卖也都卖了!

王利发   那为什么呢?

秦仲义   把本钱拢到一块儿,开工厂!

王利发   开工厂?

秦仲义   嗯,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对王利发说而眼看着常四爷)唉,我跟你说这些干什么,你不懂!

王利发   您就专为别人,把财产都出手,不顾自己了吗?

秦仲义   你不懂!只有那么办,国家才能富强!好啦,我该走啦。我亲眼看见了,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王利发   您等等,我给您叫车去!

秦仲义   用不着,我愿意溜达溜达!

[秦仲义往外走,王利发送。]

(有删改)

文本二

幽默的人既不呼号叫骂,也不顾影自怜。他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他自己看出人间的缺欠,也愿使别人看到。不但仅是看到,他还承认人类的缺欠;于是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所以萨克莱说:幽默的写家是要唤醒与指导你的爱心、怜悯、善意。

反语、讽刺、夸张这几个词都和幽默有相当的关系。反语是似是而非,借此说彼;讽刺是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夸张即为达到某种目的或效果过甚其词。

(老舍《谈幽默》(节选)有删改)


注:王利发(茶馆老板、城市市民)松二爷、常四爷(闲散旗人)二德子(打手、善扑营当差)马五爷(吃洋教的小恶霸)秦仲义(茶馆房东)[1]外场人:指在外面做事见世面的人
1.依据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心理,填入文中①——④处的舞台说明最准确的一项是(     
A.①不肯示弱       ②凑过去       ③并未立起       ④左顾右盼
B.①不肯示弱       ②要动手       ③并未立起       ④四下扫视
C.①趾高气扬       ②要动手       ③拱手作揖       ④左顾右盼
D.①趾高气扬       ②凑过去       ③拱手作揖       ④四下扫视
2.下列对文中人物语言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抖威风,……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可见常四爷性格耿直,说话直来直去,敢于指出事件的实质。
B.“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可见秦仲义是一个有报国之心、想要富国裕民,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
C.“我说这位爷……我们也都是外场人”显示出松二爷作为享有“铁杆庄稼”特权的“旗人”高人一等的气势。
D.“甩闲话”“这位爷”“外场人”“哥儿们,都是街面上的朋友”“眼拙”都是地道的北京口语,独具地域特色,“京味儿”十足。
3.结合文本二的内容,请就文本一中相关人物语言是如何体现幽默效果的,谈谈你的看法。
2023-09-10更新 | 18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邻居们

老舍

①明先生对不识字的太太放纵儿女,和邻居吵闹,辞退仆人这些事,给她一些自由,以为是为明家露脸。明先生的头抬得很高。他有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他求不着别人,所以用不着客气。他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可是,他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清清楚楚地看见自己身里有个黑点,像水晶里包着的一个小物件。可是他没法去掉它,它长在他的心里。

②邻居是对儿姓杨的小夫妇,明先生看不起他们,总以为教书的人是穷酸,没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书的,可是女教书的——设若长得够样儿——多少得另眼看待一点。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

③明先生的小孩偷了杨家的葡萄。界墙很矮,孩子们不断地过去偷花草。对此,杨先生始终不愿说什么,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妇要是受过教育,自然会自动过来道歉,可明家始终没来。杨太太决定找明太太去。

④杨太太很客气:明太太吧?我姓杨。

⑤明太太准知道杨太太是干什么来的,而且从心里头厌恶她:啊,我早知道。

⑥杨太太所受的教育使她红了脸,而想不出再说什么。可是她必须说点什么。没什么,小孩们,没多大关系,拿了点葡萄。

是吗?明太太的音调是音乐的,小孩们都爱葡萄,好玩。我并不许他们吃,拿着玩。

我们的葡萄,杨太太的脸渐渐白起来,不容易,三年才结果!

我说的也是你们的葡萄呀,酸的;我只许他们拿着玩。你们的葡萄泄气,才结那么一点!

小孩呀,杨太太想起教育的理论,都淘气。不过,杨先生和我都爱花草。

明先生和我也爱花草。

假如你们的花草被别人家的孩子偷去呢?

谁敢呢?

你们的孩子偷了别人家的呢?

偷了你们的,是不是?你们顶好搬家呀,别在这儿住哇。我们的孩子就是爱拿葡萄玩。

⑯杨太太没法再说什么了,嘴唇哆嗦着回了家。作为最新式中国人的杨先生不便于当面交涉,客客气气的写封信吧,只求明先生嘱咐孩子们不要再来糟蹋花草。

⑰信是杨家仆人送过去的,被明太太窝回去了。

⑱下午,老妈子拿进一封信来。杨先生接过一看,门牌写对了,可是给明先生的。他忽然想到扣下这封信,可是马上觉得那不是好人应干的事。告诉老妈子把信送到邻家去。

拿回去吧,我们不看这个!”“给明先生的!老妈子说。

是呀,我们先生没那么大工夫看你们的信!”“是送错了的,不是我们的!

送错了的?明太太翻了翻眼,马上有了主意,叫你们先生给收着吧。当是我看不出来呢,不用打算诈我!拍的一声,门关上了。

㉒怎么处置这封信呢?私藏别人的信件?拆开看看?是不光明的。想来想去,杨先生决定给外加一个信封,改上门牌号数,扔在邮筒里。第二天早晨,夫妇忙着去上学,忘了那封信。

㉓下学回来,刚要吃饭,听见明家闹起来了。饭后,杨家的老妈子知道了消息:明先生打太太是为一封信,要紧的信。杨先生想必定就是他所存着的那封信了。既是要紧的信,为什么不挂号,而且马马虎虎写错了门牌呢?混蛋应受惩罚。他想起那些葡萄来……第二天早晨把那封送错的信和劝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一齐发了,他不希望明先生悔过,只教明混蛋看看读书人是怎样的客气与和蔼,是君子就够了。

㉔明先生见着了写信的人,知道了信的内容:他和一个朋友借着外国人的光儿私运了一些货物,被那个洋人晓得了。所以他担心,命令太太去索要那封信。明太太宁肯挨打也不肯去,这太难堪了,就诬说杨家不给。明先生的气不打一处来,就凭个穷酸教书的敢跟我斗气。哼!他向孩子们发了命令。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痛快的是,他看明白了那封写错了门牌的信,杨先生没有拆开;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

㉕路上,杨先生满心痛快:既然把那封信送回了原主,而且客气地劝告了邻居,这必能感动了明先生。

㉖一进家门,他愣了,院中的花草好似垃圾箱忽然疯了,一院子满是破烂儿。他知道这是谁做的。

㉗怎么办呢?他想要冷静地找主意,可冷静不了,他的那点野蛮的血沸腾起来。扯下衣服,捡起两三块半大的砖头,隔着墙向明家的窗子扔了去。听着玻璃的碎裂,他心里痛快。他似乎忽然由文明人变成野蛮人,觉出自己的力量与胆气,像赤裸裸地洗澡时那样舒服,无拘无束地领略着一点新的生活味道。他等着明先生来找他打架。

㉘明先生不想过来,因为他觉得杨先生不那么讨厌了。看着破碎玻璃,虽不高兴,可也不十分不舒服。他开始想到嘱告孩子们不要再去偷花。可一想起杨太太,又不能不恨杨先生;可是恨与讨厌,他现在觉出来,是不十分相同的。有那么一点佩服的气味在里头。

㉙第二天是星期日,杨先生在院中收拾花草,明先生在屋里修补窗户。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

(有删改)

资料链接:

老舍先生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万千,有彰显中华民族美德优良传统的形象,也有充满刻薄寡义的形象,无论是哪种市民形象在老舍先生的笔中都无不透露着老舍先生本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判断和理解,所以老舍先生笔下的市民形象显得格外的自然生动。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他笔下所塑造的人物,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有着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他喜欢通过日常平凡的场景反映普遍的社会冲突,笔触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运的思考,让人从轻快诙谐之中品味出生活的严峻和沉重。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心理、神态、语言等描写,塑造了明太太自私、霸道、自作聪明、蛮不讲理的市侩形象。
B.明先生认为杨先生穷酸,杨先生认为明先生混蛋,他们各自猜测着对方,自觉优越,作者从有限视角来叙述,让读者觉得分外可笑,同时也很可悲。
C.文中故事篇幅短小,通过两件小事,选材集中,事件紧凑,传达出一个时代变迁,新旧文化冲突的主题,显得紧凑而富有内涵。
D.“葡萄事件”和“信件事件”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但都带动了两家人情绪的发展,使人物个性逐次得到充分展现,构成颇具喜剧色彩的情节。
2.关于文中第①段写到了明先生“自己身里有个黑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先生)“永远不看书,因为书籍不能供给他什么”。这“黑点”的第一部分是明先生能够感觉到的自己在知识上的欠缺。
B.“尤其叫他恨恶杨先生的是杨太太很好看……杨穷酸居然有这够样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几倍,他不能不恨。”这“黑点”的第二部分是明先生觉得自己的太太远不如杨先生的太太好看。
C.“邮差下午四点多送来了信。明先生看完,心中说不出是难受还是痛快。……难过的是另一封,使他更讨厌那个穷酸,他觉得只有穷酸才能那样客气,客气得讨厌。”“客气”却能使明先生觉得“讨厌”,这“黑点”的第三部分是明先生能够感觉到的自己在修养上的欠缺。
D.明先生对自己身体里的这个“黑点”“究竟还有点不满意”,他又“没法去掉它”,它长在明先生的心里。这“黑点”是明先生在“洋人那里赚钱的职业”里看洋人脸色、仰人鼻息的自卑心理。
3.杨先生在“葡萄”和“信件”两件事中发生了心理变化,请据此分析其形象特征。
4.小说只是叙述了邻里之间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结尾却用了涵盖范围很大的一句话:“世界上仿佛很平安,人类似乎有了相互的了解。”请结合资料链接,分析作者写作意图。
2023-06-28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