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155994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节选)

葛亮

①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②小龙说,毛羽,这个老董,差点没把我气死。

③父亲问他怎么回事。

④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和那些权威叫起板来。说起来,还是因为馆里来了本清雍正国子监刊本《论语》,很稀见。可是书皮烧毁了一多半,给修复带来很大难度。省外的专家,都主张将整页书皮换掉。没承想老董跟人家轴上了,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不然,我就从馆里走人,永远离开修书行。你说说看,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⑤父亲找到老董,说,董哥,你怎么应承我的?

⑥老董不说话,闷着头,不吱声。

⑦父亲说,你回头想想,当年你和夏主任那梁子,是怎么结下的。你能回来不容易,为了一本书,值得吗?

⑧老董将手中那把乌黑发亮的竹起子,用一块绒布擦了擦,说,值得。

⑨后来,父亲托了丝绸研究所的朋友,在库房里搜寻,找到了一块绢。这块绢的质地和经纬,都很接近内府绢。但可惜的是,绢是米色的。

⑩老董摸一摸说,毛羽,你是帮了我大忙。剩下的交给我。我把这蓝绢染出来。

⑪父亲说,谈何容易,这染蓝的工艺已经失传了。

⑫老董笑笑,凡蓝五种,皆可为靛。《天工开物》里写着呢,无非“菘、蓼、马、吴、苋”。这造靛的老法子,是师父教会的。我总能将它试出来。

⑬此后很久,没见着老董,听说这蓝染得并不顺利。老董家里,沙发套和桌布、窗帘,都变成了靛蓝色。这是让老董拿去当了实验品。

⑭中秋后,我照旧去老董家练书法。父亲拎了一笼螃蟹给他家。老董说,毛羽,今天放个假。我带孩子出去玩玩。

⑮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⑯老董就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⑰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⑱也不知骑了多久,我们在东郊一处颓败的城墙处停住了。

⑲这里是我所不熟悉的南京。萧瑟、空阔,人烟稀少,但是似乎充满了野趣。沿着水塘,生着许多高大的树。枝叶生长蔓延,彼此相接,树冠于是像伞一样张开来。我问,这是什么树?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我问,伯伯,我们来做什么呢?

老董俯下身,从地上捡起一个东西,放在我手里。那东西浑身毛刺刺的,像个海胆。老董说,收橡碗啊。

我问,橡碗是什么呢?

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

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

我问,橡碗有什么用呢?

老董这才回过神,说,捡回去洗洗干净,在锅里煮到咕嘟响,那汤就是好染料啊。哪朝哪代的旧书,可都补得赢喽。我们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饼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说,原来是为了修书啊,那咱们赶快捡吧。

老董到底把那块蓝绢染出来了。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基本完美地将雍正年间的官刻品复制了出来。

因为本地一家媒体的报道,老董成了修书界的英雄。图书馆要给老董转正,请他参与主持修复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工作。老董摇摇头,说,不了,还是原来那样吧,挺好。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起因,表现了书匠老董的性格,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生活现状、职业习惯的表现。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
浏览选项标敏感点回归原文找对应比对分析定答案
A.小龙与“我”父亲毛羽的电话,既介绍了本文故事发生的,表现了书匠老董的,也为情节的发展做了秋天的时候,我父亲接到了小龙的电话。
……他说,馆里昨天开了一个古籍修复的研讨会,请了许多业界有声望的学者。我好心让老董列席,他竟然……说什么“不遇良工,宁存故物”,弄得几个专家都下不了台。其中一个,当时就站起身要走,说,我倒要看看,到哪里找这么个“良工”。老董也站起来,说,好,给我一个月,我把这书皮补上。……
老董和那些权威的叫板表现其坚持行业规矩的性格,为下文老董补书皮作了铺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起因。选项分析正确。
B.“老董穿了一件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踩着一辆二八型的自行车”,是老董的表现。老董穿了一件,肩膀上挎了个。父亲笑笑,也没有多问,只是让我听伯伯的话。
老董就踩着。带着我,穿过了整个校园。老董踩得不快不慢,中间经过了夫子庙,停下来,给我买了一串糖葫芦。我问老董,伯伯,我们去哪里啊?
老董说,咱们看秋去。
“卡其布的工作服”“肩膀上挎了个军挎”“二八型的自行车”表现了老董的生活现状和职业习惯,选项分析正确。
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烘托了老董的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
老董说,它也呢。
“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错误。小松鼠“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的描写为下文“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做铺垫,同时推动情节向“捡橡碗”的方向发展。选项分析错误。
D.“仪器做了电子配比都没辙”,老董却用修复了稀见典籍,说明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你说说看,。你一个肉眼凡胎,却要跟自己过不去,还立了军令状。毛羽,再想保他,我怕是有心无力了。
。据说送去做光谱检测,色温、光泽度与成分配比率,和古书的原书皮相似度接近百分之九十。也就是说,
“老董却用传统工艺修复了稀见典籍”,体现了传统技艺的作用,表明传统技艺仍有用武之地。该项分析正确。
2.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发

老舍

不要说高粱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

这是打仗的好时候。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

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

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军人——他们必须消灭这一军人,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

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

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

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

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

副队长中尉丁一山虽然已经从军二年,却还像个学生。他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胆量上吃苦耐劳上,他是个顶好的军人——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派为副队长。但是,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像一定神或一微笑的小动作上,他老遗露出一点他的本色。

因此,他在军队中的绰号便是“大少爷”。

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久而久之,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

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他的信,十封倒有八封是寄往文城的。文城的王举人——现在的维持会会长——曾经教过他的书,而王举人的女儿,梦莲,是他的未婚妻。他的信都是写给梦莲的——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

从王村一出发,丁副队长的脸就是红的。他异常地兴奋。偷入文城,除了职分上的任务而外,他还要去看看他所爱的人,而他所爱的人的父亲却是汉奸!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

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

在大家打尖休息的时候,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他揣起几个馒头,快步如飞地向文城走去。他所提到的松树林是在东门外,离城门大概有五里地。松林的西端有个人家,孤零零的从松枝下露出点黄色的茅草屋顶。树林越往东越靠近河岸。假若看见树再渡河,过了河便可以跑入松林去隐藏起来。丁副队长便是走这条路的。到了树林的西端,他在那孤零零的人家门外耽误了两三分钟。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

老郑让他喝水,他不喝;让他吃东西,他不吃;让他看一看郑家娶来不到一年的儿媳妇,他摇头。就好像有什么鬼怪追着他似的,他连一句客气话没说,便急急地跑去。

老郑莫名其妙地呆呆地望着王宅的姑老爷的后影。他呆立了许久。在他刚要进屋里去的时节,他仿佛听到远处响了两枪。

注解]①选自老舍创作于1943年的中篇小说《火葬》第一部分,有删改。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简练的语言将抗战时期文城附近的敌我态势作了介绍,交代了故事发生背景。
B.选文由“一军”“一旅”“左右纵队”到便衣队“三十二人”,由大到小地展现了英雄群像。
C.选文具体地介绍了全旅和便衣小分队的作战任务,给读者以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D.选文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中国人民不可侮、誓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民族情感。
2.关于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助于老郑的心理活动描写,再次强调了丁一山王宅准女婿的特殊身份。
B.“呆呆”“呆立”写出了老郑的善良和淳朴,也表现了他对丁一山的担忧。
C.“仿佛”二字写出了老郑对枪响听而不闻,反映战争对普通百姓的摧残。
D.最后一句不交代枪声的来源,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对后来故事的期待。
3.选文中为什么反复提到“大少爷”绰号,试作分析。
4.景物描写对作品的人物刻画、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任选两个方面,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3-02-18更新 | 2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正权

三七,止血,散血,补血,定痛,金不换。

看见这行字,他在心底喟叹了一下,面上是微哂的表情。

表情是稍纵即逝的,却依然被老中医眼角余光捕捉,不愧出身于中医世家,“望、闻、问、切”乃看家本领。

可别小看这三七!老中医友情提示的口吻很浓。

怎么能让人高看呢?区区一味中药而已。他用话外音质疑。

人这一生吧,凭你怎么努力,也不外乎三成收获,七成损失。老中医那并非话外音的回应不亢不卑。

他是来看病的,口鼻出血,头痛欲裂,谈人生,相比区区一老郎中,他自认绝不逊色。

教而优则仕,是他这个年龄混迹官场的人的最大的共性。

还有一个任期就到站了,选择见好就收,还是胜勇追寇,成为困扰他官场生涯至关重要的当务之急。

急惊风偏遇上个慢郎中。老中医对三七青眼相看也就罢了,居然还摆出喋喋不休的架势,直接不把他这个父母官放在眼里。

爱屋及乌,他理解。但心头,或多或少有了不快。

三七,一味中药而已,纵是高看,又能看出人生几重境界?

还金不换,虎皮真能扯,傍上医圣李时珍大旗就猎猎作响了?

案头发黄的《本草纲目》翻在三七那一章,被老中医悄无声息地合上。

合不上的,是他心头剧烈翻滚的念头。停,改,关,境内十多个磷化工企业都悄无声息等待着他的决定,确切地说是等待着他去与留的决定。

一企一决策,面对国家环保部大力整治污染企业的要求,他要求那些污染企业,停产一年时间,第二年若还整改不到位,第三个年头直接关停。

环保,关乎国家民生大计,必须重拳出击,“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对策”的把戏,在他这里行不通。

行不通不怕,有阳奉阴违的污染企业老总私下扬言,他不怕老了葫芦,我们还怕老了南瓜?

本地老话,“葫芦老了两个瓢,南瓜越老越上粉”。

污染企业老总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眼前缺失点利润不怕,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依照官场升迁惯例,他是日头薄暮的西山,他们则可东山再起,怎么说这些本土企业根系都扎根在自己的营盘,他这条过江龙不可能一辈子待在这个地方兴风作浪。

这些污染企业老总的想法他心知肚明,要不然咋会为这事茶饭不思,头昏脑涨,口鼻出血。

单单止血、散血,三七是配不上“金不换”这响亮名头的!老中医目光越过他的肩头,看向高远处。他不顺着老中医视线都知道,高远处是小城几家知名的磷化工企业,林立的大烟筒,已不再吞云吐雾。

停产当天,多少百姓为政府此举鸣炮相庆。

要知道,这些污染企业都是小城的利税大户,他这是壮士断腕呢。

那三七是如何配上“金不换”名头的?他迎上老中医收回的目光,不耻下问。

他得的是心病,自然不指望老中医能开出心药,跟老人家胡诌几句中药药理,权当分散一下注意力,缓解一下心结。

不畏浮云遮望眼呗!老中医捋一下胡子,竟然扯的不是药理,说三七在中草药中除了有补血第一美誉,还有一个特别功效——定痛。

定痛?他脑海中电光火石一闪。

企业能够补血,老百姓能够定痛,于他,何尝不是一种救治之道,非得政府陷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境地?

是啊,定痛!这三七,听听名字就晓得,它对成长环境要求可高了!

愿闻其详,他由衷地生出了好奇心。

三七的生长土壤必得三分潮湿七分干燥,外部环境须是三层阳光,七层阴凉。而且每株三七只长三茎,每茎七个叶片。至关重要的是,三七只有长到三至七年才有功效。否则,何以定痛?

老中医意味深长地望着手中的三七,似笑非笑,看着他。

何以定痛?老中医这一诘问如迎头棒喝,他顿时神清气爽,离开诊所时,脚步沉稳了许多。

痛定才能思痛。

一周后,上级环评组和考核组如期而至。

环评过关是毋庸置疑的,考核满意是人心所向。

偏生,提拔在即时,他犯了书生意气,提出留任要求。

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面对组织部门的最后征询,他态度很是坚决,搬出了《乐羊子妻》里这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话,向上级明志。

消息不胫而走,“越老越上粉”的“老南瓜们”百思不得其解,他还真不怕“葫芦老了两块瓢”?

两块瓢就两块瓢吧,一瓢为企业造血,一瓢为百姓定痛,同样是金不换呢。

口鼻早已不再出血的他,窃笑起来,颇为得意地把玩着手中几粒以铜皮铁骨著称的三七籽。

(有删改)

【注]①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后汉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他”对三七态度的转变,既体现了“他”对药物功能渐深的理解,也表现出“他”对人生境界由浅入深的感悟。
B.主人公引用《乐羊子妻》中的句子,向组织表达了留任的坚定决心的同时也有对陷入迷途与错误行为的反思。
C.最后一段呼应开头,通过对主人公情态、动作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他彻底治理当地污染企业的坚决态度。
D.“金不换”作为题目,表面看是老中医对三七补血效果的美誉;内里看是主人公对治理污染企业能收到为企业造血、为百姓定痛效果的自信。
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3.这篇小说在叙述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4-04-05更新 | 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火烈鸟

钱湘燕

因为疫情,小区里的便利店关了2个月,有的货都快卖断了,等不及再进货,老板就迫不及待开始营业。

还未等消毒水的味儿完全散尽,一个戴了口罩的中年女人急匆匆进来,她要买一支眉笔。

疫情发生后的第一单生意,老板显得格外热情,连忙从玻璃柜里取出一个长条形精巧漂亮的小纸盒,放在中年女人面前。女人小心翼翼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有一根细长的铝制管,拉开管帽,露出一支铅笔式双头眉笔,笔身上3个烫金字“火烈鸟”熠熠生辉。女人拿眉笔往自己手腕处轻轻划了一下,眼里露出满意的神情。老板见状不失时机说:“这个牌子卖得很好,就剩这一支了。”女人眼里满含笑意:“是吗?我运气好。”见顾客愿意搭话,健谈的老板打开了话匣子:“这款眉笔防水不掉色,您以前用过吧?”女人摇摇头,老板又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开始追求……”女人打断了他的话:“给别人的。”似乎感觉不言不快,又道:“算是恩人吧,就住在你们小区,我刚才见到他,他……”

就在这时,外面走进来一个女孩,细眉杏眼短头发,她径直走到玻璃柜前问有没有眉笔卖。老板朝中年女人手上指了指:“呶,最后一支她买了。”女孩扭头看见中年女人手上的眉笔,惊喜地喊道:“咦!这么巧,这个牌子正是我想要的。”中年女人听到这话,以为遇到了知音,侧过身与女孩攀谈起来:“好用吗?你用过这个牌子?”女孩却摇摇头,眼里满溢柔情和羞涩:“我男朋友的微信名叫‘火烈鸟’。”她还说,男友的工作属服务性质,那天下夜班,恰巧遇见他在工作,她没有打扰他,远远地站了揪着心陪他一直到结束。经历了这一次,她执意要男友把微信名换成“火烈鸟”,并与他确定了恋爱关系。

中年女人听完心里嗤嗤发笑:现在的年轻人真会玩浪漫!起个“火烈鸟”当微信名。女人觉得很无趣,顾自收拾好眉笔准备付款买下。

女孩的眼神里写满令人心疼的失望。老板打圆场,以商量的口吻对女孩说:“可不可以过两天来拿?今天真的没货。”女孩摇头:“不行,我好不容易说服他,答应今天见面。”老板盯着她精心修饰过的弯弯细眉,女孩轻轻说:“给我男朋友买的。”老板和中年女人听了面面相觑。女孩又说:“我得赶快去别处找找。”

天上下起了细面小雨。

中年女人拿着眉笔走出便利店,她拉了拉紧戴着的口罩,一眼看见女孩正从电动车杂物箱里取雨衣,出门时丈夫的叮嘱忽地在她耳边响起:疫情还没有结束,尽量避免上街逛超市。眼前这个女孩认定一个牌子眉笔买,看样子她是要冒着风险去寻找,万一……

想到这儿,中年女人走到女孩面前,毫不犹豫地递上“火烈鸟”。女孩惊喜得有点不知所措,愣怔了好一会儿,听见女人催才接过眉笔。女人好奇地问:“你男朋友还化妆?”女孩的神情一瞬间兴奋起来,双眼里闪着星星自豪地说:“我男朋友是一名消防员。”

原来,女孩的男友在一场灭火战斗时,因为火势太猛,防护面罩被熔化,眉毛没了。“他拒绝视频,更不肯见面,说是要等到眉毛重新长出来。”

听到这里,突然大滴大滴的眼泪从中年女人眼里滑落。

3天前,女人的家突发大火,一名消防员破门冲进去救出了她生病卧床的丈夫。人生无常,充满了奇遇,也充满了奇迹。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5月16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小区便利店“因为疫情关了两个月,有的货都快卖断了”等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社会背景。
B.女孩执意要把男朋友的微信名换成“火烈鸟”,是因为她认为“火烈鸟”象征热烈忠贞的爱情,这表现出少女的浪漫情怀。
C.“天上下起了细面小雨”这句简短的环境描写,最终引发中年女人把唯一的眉笔让给了女孩,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D.作者谋篇布局善于设置悬念,如中年妇女买眉笔闪烁其词,女孩也迟迟不肯交代为何给男友买眉笔,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2.小说以“火烈鸟”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3.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对将要描写的人物、叙述的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提示或暗示,以达到前后呼应、结构谨严的效果。本小说在结尾部分才揭出“为烧掉眉毛的消防员买眉笔”的真相,作者在前文为此设置了哪些伏笔?请简要回答。
2021-02-05更新 | 16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