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7 题号:156829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3年评选200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至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连续举办了20届,一个个典型人物及其典型事迹构成了国人的感动支点,在电视领域和社会领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感动中国》以年度社会记忆为底稿,发端于传统主流媒介,被认为是“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特别是大量受众分流到音视频网站、贴吧论坛、“双微一抖”等新媒体平台以来,历年评选出的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由央视新闻发起的“感动中国”话题,阅读量超过10亿,讨论量达到60多万。

媒介本身是一个冰冷的传播工具,但由于情感的加持让人物焕发人性的光彩,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感染力。无论是通过电视还是新媒体平台,《感动中国》不仅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大数据监测软件得出的结果印证了这一点。《感动中国》的正能量故事和获奖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吸引并打动了广大受众,正面情感占据80.3%。

对于传播主体而言,关注典型人物往往是从理念开始的,对其赋形后寻找合适的载体,予以突出展示。而对于受众而言,最先接触到的是具象的展示,从人物事迹到情感体会、精神领悟,直至把握传播者的意图。在主流媒体主动进行议题设置的推动下,《感动中国》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击波,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摘自《蚁坊软件·舆情报告》)

材料二:

报道典型人物是我们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新闻事业中具有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主流媒体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时代典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代楷模”等,在他们身上展现了很多平凡人物“不平凡”的闪光点,为时代精神注入新的内涵。相对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十八大以来的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出现了多维度的创新。

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人物自身、人物社会实践及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元,典型人物价值内涵也有丰富的解读与阐释方式。因此,典型人物报道既要坚持挖掘人物价值的先进性,提炼人物内涵中的时代主流精神和主导价值框架;又要让人物价值内涵有一定的开放性,敞开讨论的空间,激发受众参与人物形象建构、意义解读与情感共鸣。201948日新华社刊播的报道《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提炼为“本色人生”。无言的“本色”,成为“不忘初心”党员形象的光辉写照;同时,“本色”人生的意涵丰富,也为广大读者从自身角度去解读人物内涵留下充足空间。

人物价值的内涵,往往通过人物品质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来体现。品质是人物形象的骨架,展示人物思想意义、精神境界。但是如果只注重品质,忽略人物独特性格的挖掘.人物形象就容易流于呆板、平面,不够丰实、立体,甚至变成观念和思想的单调图解。因此,再现富有意味、展示人物性格面貌的个性化事实,充实人物的血肉,有助于丰富人物内涵。

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政治话语资源是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核心话语资源,但过度政治化,会带来宣传灌输意味浓厚、人物形象人为拔高等弊端。政治话语资源只是画龙点睛式地展示人物的精神和价值内涵,从政治高度对报道主题进行引导和启发,达成政治话语“量少质高”的效果。应适度吸收日常生活话语、相关领域专业话语、传统文化话语、大众文化话语等各类资源,让各类丰富的话语相互对话,形成合力;展现社会实践的复杂性,塑造可信的人物形象。天津津云客户端推出的专题报道《“无胆英雄”张伯礼》,以张伯礼的“身边人”作为消息来源,从不同话语体系,包括医疗专业话语、中医的传统话语、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等入手,塑造了主人公的立体形象。

注意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采用诗性与激情的叙述风格,试图以语言的力量拉满情感的报道方式,在过去的典型人物报道中曾经盛行一时,至今余绪犹在。此类报道方式的问题在于事实不够严谨客观,情感缺乏可靠的事实逻辑,流于肤浅和浮夸。2020412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纪录片《生命缘·永生》,实现了严谨客观的事实与沉静深刻的情感有机结合与动态互补,成为典型人物报道话语创新的样本。

以严谨的事实与客观的叙述凸显情感力量。纪录片《生命缘·永生》节目组通过长时间的跟拍,收集丰盈的事实,并从事实中按照合理逻辑挖掘富有意味的人物故事。面对经历生死难关考验的人性故事,该片没有落入“煽情”和“矫情”窠臼,而是实施了基于客观框架的间接、克制与受限的情感表达实践,达成了“自然化”的情感动员效果。片子不用镜头和旁白渲染情感,而是冷静、理性地讲述事实,依赖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情感内核来感动人。用精心挖掘的患者个体故事,激发情感和主题上的共鸣,收到了良好传播效果。

(选自刘年辉《新语境中先进人物报道的话语创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坚持时间长,在电视和社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由“感动中国”话题的阅读量、讨论量之巨,就能知道获奖者都会引起关注和热议。
C.对于典型人物的关注,传播主体的用意与受众不同,因而两者的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
D.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只注重平凡人物“不平凡”之处,不注重时代精神内涵的注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感动中国》已举办20届而长盛不衰,就在于电视媒体提供了仪式化的情感表达路径,也使得情感的回报成为可能。
B.在人物报道出现的多维度的创新中,“人物内涵主导性与开放性统一”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内容决定形式。
C.典型人物价值的内涵包括了人物品质和人物性格,体现时往往需要把人物品质的揭示与性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
D.《生命缘·永生》能成为话语创新的样本,在于在报道方式上注意了严谨事实与深刻情感的均衡互补。
3.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适合支撑“政治话语与相关话语恰当结合,形成合力”观点的一项是(       
A.《“凡人”李保国》通过诸多个性化事实,展现李保国朴素、率真、“杠劲儿”、“冲”的性格特征,塑造了兼具深度、厚度和个性的时代先锋形象。
B.专题报道《生死金银潭》,用白描的手法,展示武汉金银潭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的日常和生死瞬间,表现了普通医护人员的艰辛与温情。
C.专题报道《时代楷模——李桓英》聚焦于她对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结尾处说,在她看来,入党和科研都是追求真理,2016年她以95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
D.媒体报道喀什75岁老人潘玉莲时,结合她25年的无偿辅导,挖掘出她身上人性的温情元素,用带情感带温度的表达,给受众传递了典型人物的真善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报道典型人物时,如何才能做到让人“感动”?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述。
【知识点】 学术论文 报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八十六回),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四言十八首赠史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清人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材料三:

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宝玉道:“我们学着顽,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诠释了这一点。
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D.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融合构筑起支点,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深远。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A.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汉]蔡邕《琴操》)
B.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
C.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4.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材料三“黛玉论琴”体现了哪些琴学主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023-04-26更新 | 41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者:很多人对“国家版本馆”的概念较为陌生,请问什么是“版本”?

刘成勇:“版本”在传统意义上一般指古籍的刻本、印本、写本等。中国国家版本馆中的“版本”是广义的,除现代出版物外,还包括中华古籍、革命文献、民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手稿档案、方志家谱等各类中华文明典籍资料。

   者:        甲        

刘成勇:版本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和文化根脉,是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站在文化安全和文化复兴战略高度上谋划建设的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明种子基因库。国家版本馆立足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主要承担国家版本资源规划协调、普查征集、典藏展示、研究交流和宣传使用职责,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担负赓续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展示大国形象、推动文明对话的重要使命。

   者:历朝历代孜孜追求“收天下典籍、彰千古文盛”这一目标,但实现者罕。您认为,      乙              

刘成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一直有盛世修文、盛世兴藏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国家版本馆时指出:“盛世修文,我们这个时代,国家繁荣、社会平安稳定,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愿和能力。”

   者:国家版本馆将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刘成勇: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国家版本馆时强调,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的“初心宗旨是在我们这个历史阶段,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

突出保护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收藏为主业,加强历史典籍版本的收集,多渠道征集收藏优秀版本。牢固树立保护第一的理念,打造专藏精藏特藏体系,把中华文化瑰宝保存好。组织专业力量深化研究,推进版本文化研究成果多媒体、多渠道传播,让版本活起来。

强化价值引领,充分发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的宣传教育功能。以版本的独特视角,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讴歌民族精神。配合党和国家重大活动,围绕新时代新成就,策划举办版本文化讲坛等宣传推广活动,以版本方式描绘新时代中国发展图景,培育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精神风貌。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充分挖掘中华版本特色,贴近海外受众需求,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桥梁,着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华文明独特魅力,促进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又一扇文化之窗。

(摘编自张东岳、孙灿《读懂版本里的中国》,《中国纪检监察报》,2023年06月04日)

材料二:

“版本”,到底是什么?传统的版本,是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印书之版是谓“版”,印成书籍即是“本”。在杭州国家版本馆落成之际,“版本”二字,将刷新我们的认知。新时代的“版本”概念,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版本即文脉。良渚的一种刻划符号,越王的某把宝剑,《论语》的某个刻本,《兰亭序》的一种摹本,近代杭州的某种期刊,一个个文化符号、历史物件的每一次生成、每一次演变,都诞生了一个个具体的版本形态。版本是一个系统,有其整体性和发展性。比如《浙江画报》,一期还不足以称为版本,自创刊以来的数十期《浙江画报》就是版本。因此,新时代“版本”概念,体系化是一个重要指标。版本的意义在于形成了某种纹饰、某个物件、某件作品发展演变的脉络,就好像一条绵延不断的文化河流。

版本即时代。历史版本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是记录历史的“活影像”,也是记录某个时代、某个历史片段的重要载体。浙江图书馆馆藏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161年前,杭州文澜阁毁于战火,《四库全书》损毁过半。之后的百年间,历经浙江有识之士接力棒式的护藏、补钞,终得复全,这是中国版本史上的奇迹。文澜阁《四库全书》中凝聚的版本价值、时代风雨、文化意义,以及赓续文脉的爱国精神,令人无限感慨。每一种历史版本背后,都凝结着先辈的无穷智慧,承载着特定时代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但是,并非所有历史上的物件都是版本,成为版本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历史传承价值,二是文化传承价值。

版本即生活。版本也是记录社会生活变迁的丰富载体,生活中的一切物件,都可能成为版本。历史上的版本都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产生的,像一页南宋临安陈宅经籍铺的宋版书,一款元代龙泉窑的青瓷梅瓶,抑或一份清末西子湖畔的老照片、一张老电影海报、一套老邮票……每个人都是曾经版本的生产者,文化的观念、生活的态度、人生的理想均融于版本之中。大家还记得全国粮票吗?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衣食住行都要凭票。粮票、布票等各类票证是特殊的时代记忆,也是重要的版本类型。看来,版本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发挥好版本的价值,不是藏起来,而是拿出来,让版本的历史文化价值“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版本的生产者、版本的收藏者、版本的捐赠者。新时代,版本就是文化的印记、时代的印记、生活的印记。讲好版本故事,就是讲好文化的故事、时代的故事、人民的故事。

(摘编自之江轩《版本馆的“版本”,到底是什么?》,浙江宣传,2022年07月2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意义上的版本与书籍的印制、抄写密切相关;在新时代,具有典型时代印记的物件,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系统,就可能成为版本。
B.要想把中华文明这一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就应充分发挥版本在维护文化安全、助力文化复兴等方面的作用。
C.版本与时代和生活密切相关,是某个历史片段的重要载体,也是特殊的时代记忆,因而成为记录历史、见证文明的“金种子”。
D.国家版本馆既能让版本的价值“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能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一扇窗,因此让版本活起来、走出去是其核心任务。
2.下列对材料行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访谈紧扣国家版本馆这一核心话题展开,在对话中将话题引向深入,体现了访谈的针对性、专题性特点。
B.材料二整体上采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部分从“文脉”“时代”和“生活”三个维度展开论述,体现了清晰的论证逻辑。
C.材料二采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以《四库全书》的例子意在论证成为版本需要同时满足历史传承和文化传承两个条件。
D.材料二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如运用“活影像”“接力棒”等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排比的使用使语言更加生动。
3.国家版本馆现面向社会征集藏品,下列最不可能入选的一项是(       
A.张老师一生教过的语文课本
B.王老师收藏的四大名著连环画
C.李同学上大学四年往返的高铁票
D.赵同学收集的某高中社团三年的活动海报
4.请根据受访者的回答,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记者提出的问题。
5.如何具体地发挥国家版本馆在传承文明中的作用?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概括。
2024-01-26更新 | 1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同样,儒家的有为思想也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儒家主要经典《论语》,也记载有孔子称颂天道自然无为的言论,如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卫灵公》)儒家对于自然界的法则也是极为尊重的,强调人类在生产活动中定要按自然界的法则去行动。如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防止人类有为活动的随意干预,积极尊重自然法则的无为思想,是儒、道两家一致认同的。

(摘编自楼宇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世界观中的怀疑论因素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知其不可而为之等等),一方面终于发展为荀子、《易传》的乐观进取的无神论(制天命而用之),另一方面则演化为庄周的泛神论。孔子对氏族成员个体人格的尊重(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方面发展为孟子的伟大人格理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另一方面也演化为庄子的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理想(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表面看来,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不但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经常是后世士大夫的互补人生路途,而且悲歌慷慨与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也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常规心理及其艺术意念。但是,儒、道又毕竟是离异的。如果说荀子强调的是性无伪则不能自美;那么庄子强调的却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前者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后者突出的是自然,即美和艺术的独立。如果前者由于以其狭隘实用的功利框架,经常造成对艺术和审美的束缚、损害和破坏;那么,后者则恰恰给予这种框架和束缚以强有力的冲击、解脱和否定。浪漫不羁的形象想象,热烈奔放的情感抒发,独特个性的追求表达,它们从内容到形式不断给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所以说,老庄道家是孔学儒家的对立的补充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其中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有许多积极的方面。
B.韩非和黄老之学都吸收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韩非强调君道的无为,黄老之学强调臣道的无为,两者追求完全不同。
C.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虽存在不同与对立,但相灭相生、相反相成,都是显而易见的。
D.荀子强调艺术的人工制作和外在功利,庄子则强调美和艺术的独立,二者既对立又协调,促进中国艺术的不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道家的无为可以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
B.庄子的“吾丧我”“不自伐”,本质上都是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作者批判的消极无为思想。
C.儒、道表面看来离异而对立,但实际上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因为它们都是由孔子的世界观发展演化而来。
D.班固论述儒、道两家思想时说“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指出了儒、道两家的核心思想不是绝对不可调和或相互统摄的。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的庄子学派追求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偏向于消极的无为;老子学派则主张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有一定积极性的无为。
B.材料一最后一段引用《论语》《荀子》之中的句子是为了证明儒家形成了早期的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
C.孔子的言论“恭已正南面而已矣!”与荀子的“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都属于无为思想。
D.儒家有为思想不是截然排斥无为的,强调积极尊重自然法则,防止随意干预,也是一种无为思想。
4.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论证材料二“儒、道互相补充而协调”观点的一项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B.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
C.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论语》)
D.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
5.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2024-04-22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