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现代 > 沈从文(1902-1988)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8 题号:1571154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

一封未曾付邮的信

沈从文

阴郁模样的从文,目送二掌柜出房以后,用两只瘦而小的手撑住了下巴,把两个手拐子搁到桌子上去,“唉!无意义的人生!——可诅咒的人生!”伤心极了,两个陷了进去的眼孔内,热的泪只是朝外滚。

“再无办法,火食可开不成了!”二掌柜的话很使他十分难堪,但他并不以为二掌柜对他是侮辱与无理。他知道,一个开公寓的人,如果住上了三个以上像他这样的客人,公寓中受的影响,是能够陷于关门的地位的。他只伤心自己的命运。

“我不能奋斗去生,未必连爽爽快快去结果了自己也不能吧?”一个不良的思绪时时抓着他的心。

生的欲望,似乎是一件美丽东西。也许是未来的美丽的梦,在他面前不住的晃来晃去,于是,他又握起笔来写他的信了。他要在这最后一次决定自己的命运。


A先生:

在你看我信以前,我先在这里向你道歉,请原谅我!

一个人,平白无故向别一个陌生人写出许多无味的话语,妨碍了别人正经事情;有时候,还得给人以不愉快,我知道,这是一桩很不对的行为。不过,我为求生,除了这个似乎已无第二个途径了!所以我不怕别人讨嫌,依然写了这信。

先生对这事,若是懒于去理会,我觉得并不什么要紧。我希望能够像在夏天大雨中,见到一个大水泡为第二个雨点破了一般不措意。

我很为难。因为我并不曾读过什么书,不知道如何来说明我的为人以及对于先生的希望。

我是一个失业人——不,我并不失业,我简直是无业人!我无家,我是浪人——我在十三岁以前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了。过去的六年,我只是这里那里无目的的流浪。我坐在这不可收拾的破烂命运之舟上,竟想不出办法去找一个一年以上的固定生活。我成了一张小而无根的浮萍,风是如何吹——风的去处,便是我的去处。湖南,四川,到处飘,我如今竟又飘到这死沉沉的沙漠北京了。

经验告诉我是如何不适于徒坐。我便想法去寻觅相当的工作,我到一些同乡们跟前去陈述我的愿望,我到各小工场去询问,我又各处照这个样子写了好多封信去,表明我的愿望是如何低而容易满足。可是,总是失望!生活正同弃我而去的女人一样,无论我是如何设法去与她接近,到头终于失败。

一个陌生少年,在这茫茫人海中,更何处去寻找同情与爱?我怀疑,这是我方法的不适当。人类的同情,是轮不到我头上了。但我并不怨人们待我苛刻。我知道,在这个扰攘争逐世界里,别人并不须对他人尽什么应当尽的义务。

生活之绳,看看是要把我扼死了!我竟无法去解除。

我希望在先生面前充一个仆欧。我只要生!我不管任何生活都满意!我愿意用我手与脑终日劳作,来换取每日最低限度的生活费。我愿……我请先生为我寻一生活法。

我以为:“能用笔写他心同情于不幸者的人,不会拒绝这样一个小孩子。”这愚陋可笑的见解,增加了我执笔的勇气。

我住处是×××××,倘若先生回复我这小小愿望时。愿先生康健!

“伙计!伙计!”他把信写好了,叫伙计付邮。

“什么?——有什么事?”在他喊了六七声以后,才听到一个懒懒的应声。从这声中,可以见到一点不愿理会的轻蔑与骄态。

他生出一点火气来了。但他知道这时发脾气,对事情没有好处,且简直是有害的,便依然按捺着性子,和和气气的喊,“来呀,有事!”

一个青脸庞二掌柜兼伙计,气呼呼的立在他面前。他准备把信放进刚写好的封套里,“请你发一下!……本京一分……三个子儿就得了!”

“没得邮花怎么发?……是的,就是一分,也没有!——你不看早上洋火、夜里的油是怎么来的!”

“……”

“一个子没有如何发?——哪里去借?”

“……”

“谁扯诳?——那无法……”

“那算了吧。”他实在不能再看二掌柜难看的青色脸了,打发了他出去。

窗子外面,一声小小冷笑送到他耳朵边来。

他同疯狂一样,全身战栗,粗暴的从桌上取过信来,一撕两半。那两张信纸,轻轻的掉了下地,他并不去注意,只将两个半边信封,叠做一处,又是一撕,向字篓中尽力的掼去。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中旬作


【注】①这是沈从文第一次发表作品,发表在《晨报副刊》上。②仆欧:英语boy的音译,侍者;仆役。

文本二:

沈从文在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倾述着个人对于人性的憎与美,让我看到了漂泊者真实的面孔。在他用自述方式写下的小说里,我看到了他与自己身份纠缠的时刻,里面有失落与迷茫;我还看到他与文字抒情亲密的时刻,里面又有了昂扬与梦想。抱怨是撰写不出一封决定自己“命运”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只有敏感和真诚可以。正是这封信的发表才让他真正开始文字创作,走向一位专职的作家。

沈从文有丰富的生命经验,可以启迪我们去探索人生的意义。我在读他作品的时候,经常问自己为什么而读:是寻找文字相对于我们的价值?还是为了获取自我精神世界的富足?又或者是在寻觅精神世界寻找永生的意义?

带着这些问题,我不停止地阅读,最终发现阅读是可以跨越时空的,从上千年的文献里寻到“道”与“礼”的文化,从上百年的小说主人公身上发现相似与相异的人性,从当代的自媒体发声平台学习信息的价值。

历史上并没有单独的一个文字时代,但每一个时代都建立过由美而所产生的文字,那里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真实的人生。虽然每个时代的作品不同,但都是被美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的。

(节选自《人生不可或缺:寻觅情感的价值,发现漂泊的归宿,得到幸福的爱情》)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沈从文的处女作,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了自己流浪到沙漠北京,没有亲人,没有钱,生活毫无着落的一段悲惨经历。
B.文章开头运用神态、动作、心理描写,逼真地刻画了一个处于异地陷入窘境、伤心欲绝的知识分子的形象,饱含着无尽的辛酸无奈。
C.主人公在战胜了不良思绪后,给A先生写信诉说自己的境况,以博得A先生的同情和帮助,但这封信却因无钱买邮票而未能发出去。
D.二掌柜是一个见利忘义、冷酷无情的市侩的小市民,他知道没有钱,从文写好信后叫他,他爱理不理;从文让他寄信也被他拒绝。
2.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沈从文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中,作者读出了漂泊者的真实的生活困境,对未来的迷茫和失落,满眼尽是悲凉与伤感。
B.作者认为沈从文的作品存在着文字相对于读者的价值、获取自我精神世界的富足、寻觅精神世界寻找永生的意义等启迪性。
C.作者发现阅读可跨越时空,不论古今作品,只要认真阅读,广泛阅读,都能找到或发现或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D.作者认为每一个时代中的文字都保留着比较完整的真实的人生,每个时代的作品都被“美”所照耀、所征服、所教育。
3.文本一中的“信”在全文的情节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请简要分析。
4.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菜园(节选)

沈从文

①夏日薄暮,这个中年妇人,穿件白色细麻布旧式衣服,拿把宫扇,在菜园外小溪边站立纳凉。侍立在身边的是穿白绸短衣裤的年青男子。两人常常沉默着半天不说话,听柳上晚蝉拖长着声音飞去,或者听溪水声音。溪水绕菜园折向东去,水清见底,常有小虾小鱼,鱼小到除了看玩就无用处。那时节,鱼大致也在休息了。动风时,晚风中混有素馨、兰花、茉莉花香。做母亲的便笑着问儿子,是不是能在这样情境中想出两句好诗。

②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

③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片白。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

④“你今天满二十二岁,不单是天下变得不同,就是我们家中,也变得真可怕。我今年五十,人也老了。总算把你教养成人,玉家不至于绝了香火。你爹若在世,就太好了。”

⑤听说“母亲也老了”这类话的少琛,不知如何,忽想起一件心事来了。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说他想去北京。

⑥北京方面他有一个舅父,听说在旗章胡同开铺子,生意不恶。

⑦听说儿子要到北京去,做母亲的似乎稍稍吃了一惊。这惊讶是儿子料得到的,正因为不愿意使母亲惊讶,所以直到最近才说出来。然而她也挂念着那胞兄的。

⑧“你去看看你三舅,还是做别的事?”

⑨“我想读点书。”

⑩“我们这人家还读什么书?世界天天变,我真怕。”

⑪“我去三个月又回来,也说不定。”

⑫“要去,我不妨碍你。你希望走走就走走,只是书,不读也不什么要紧。像我们这种人,知识多,也是灾难!”

⑬这妇人这样慨乎其言的说后,问他预备过年再去还是到北京过年。儿子说赶考试,还是年前走好,且趁路上清静,也极难得。

⑭时间过了三年。玉家菜园还是玉家菜园。地方一切新的变故甚多,随同革命,北伐……于是许多青壮年死到野外。……于是北京改成了北平。

⑮当母亲接到了儿子的一封信,说本学期终了可以回家来住一月时,欢喜极了。

⑯儿子如期回来了。更出于意外叫人惊喜的,是同时还有一个新媳妇回来。这事情直到进了家门母亲才知道,做母亲的似乎人年轻了十岁。

⑰儿子回家的消息不久就传遍了本城,美丽的媳妇不久也就为本城人全知道了。因为地方小,从北京方面回来的人不多,虽然绅士们的过从仍然缺少,但渐渐有绅士们的儿子到玉家菜园中的事了。还有本地教育局,在一次集会中,也把这家从北平回来的男子与媳妇请去开会了。还有那种对未来有所倾心的年青人,从别的事情上知道了玉家儿子的姓名,因为一种倾慕,特邀集了三五好友来奉访了。

⑱时间仍然是热天,在门外溪边小立,听水听蝉,或在瓜棚豆畦间谈话,看天上晚霞,五年前母子两人过的日子如今多了一人。

⑲因为媳妇特别爱菊花,今年回家,拟定看过菊花,方回北平,所以做母亲的特别令工人留出一块地种菊花,母亲见一对年轻人,在菊圃边料理菊花,便做着一种无害于事极其合理的祖母的幻梦。

⑳儿子同母亲正说北平如何栽培菊花的,忽然县里有人来说,有点事情,请两个年青人去谈一谈。来人连洗手的暇裕也没有留给主人,把一对年青人就“请”去了。从此一去,便不再回家了。

做母亲的当时纵稍稍吃惊,也仍然没有想到此后事情。

第二天,做母亲的已病倒在床,原来儿子同媳妇,已与三个因其他缘故而得着同样灾难的青年人,陈尸到教场的一隅了

三天后大街上贴了告示,才使她同本城人同时知道儿子原来是共产党。仿佛还亏得衙门中人因为想到要白菜吃,才把老的留下来,也没有把菜园产业全部充公。这样打量着而苦笑的老年人,不应当就死去还得经营菜园才行。她于是仍然卖菜,活下来了。

秋天来时菊花开遍了一地。地方有势力的绅士在园中宴客、赏菊、赋诗。

玉家菜园或者终有一天会改作玉家花园,因为园中菊花多而且好,有地方绅士和新贵强借作宴客的地方了。

骤然憔悴如七十岁的女主人,每天坐在园里空坪中喂鸡,一面回想一些无用处的旧事。

一九二九年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蓄了许久的意思今天才有机会说出。”写儿子“蓄谋已久”,既体现了儿子对去北京读书的向往,也体现了儿子对母亲的不舍和母亲不允许他去北京的担心。
B.“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这句话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暗示人物悲惨的命运。
C.画线文段中虽对儿子、媳妇及青年人被杀害的过程采用了略写方式,简单、冷静的叙述中却能体味出敌人的惨无人道,革命者为革命牺牲的崇高精神。
D.小说第⑦段中乡绅们的儿子来访、教育局请他们开会、年青人奉访这三件事都从正面写出了“儿子”对当地人的积极影响。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旁观者的立场和视角讲述故事,作者与故事拉开距离,笔调客观冷静,读者自可体会其中真情。
B.小说主要以菜园为环境依托,用了大量笔墨通过对菜园环境的描写来塑造人物,美丽的菜园与和善的主人相融无间。
C.沈从文在《菜园》中几乎没有一句关于人性的说教,然而人性的善恶、美丑就在故事的叙述中显现出来。
D.小说中媳妇爱菊花、与丈夫一起种菊花,乡绅们进菜园赏菊花等内容游离于主题,虽饶有意趣,却有损主旨。
3.第一段“夏夜母子纳凉”场景的营造,有何作用?
4.本文以“菜园”为标题,请探究其意蕴。
2022-05-07更新 | 3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代 狗

沈从文

“杂种,你莫起来,还要老子捶你罢?”

“噢……人家脚板心还痛呀!”代狗烂起两块脸要哭的样子。但他知道他爹的手,除了拧耳朵以外,还会捏拢来送硬骨梨吃的,虽然口上还想撒一点娇,说是脚板心不好,终于窸窸窣窣从那老麻布蚊帐里伸出一个满是黄毛发的脑壳——他起床了。

“快!快!放麻利点!”

“噢……”

他爹老欧,坐在那趋抹刺黑的矮矮茅屋里一张矮脚板凳上握着索子,编排草鞋上的耳朵。屋里没有个窗子,太黑了,他的工作,不得不靠到从破壁罅里漏跑进来的天光。

“你不瞧石家射代狗同鸭毛崽不是天没亮就爬起来上坡去吗!”

“我脚还——”

“脚痛就不上坡罢?”

代狗用手背擦了一下眼屎,把腰肩翻了一下,从土墙上取了一双草鞋来坐在他爹左边。

“我割担草——”

“这几天鬼要你草……怕哪样?仍然到后山去砍,和尚来时,脚放麻利一点。实在是翻不过场来,把毛签朝茨棚里一掉,爬上树去。老和尚眼睛猫猫子,赶不到你们,还不是又转庙里去睡觉了——再慢慢地转来,不行吗?”

“你讲得容易。”

“你剁时轻一点。”

“闪不知碰来抓到了,那怎么办?”

“蠢杂种!他口上大喊大叫,什么‘抓到!抓到!抓到帮我捶死这偷柴的苗崽!’其实也不过是口上打哇哇,哄哄小孩子!当真你怕他抓到你就敢捶个净死罢?”

代狗想起昨天的事情,不由得又打了一个冷噤。这冷噤的意思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爹是无从注意的。

……托,托,托,这边刀砍一下树身,那边同样声音便回响转来。鸭毛崽正高高兴兴唱着——高坡高坳竖庵堂,等坡盘岭来烧香;人家烧香为儿女,我家烧香为娇娘。

忽地,老和尚凶神恶煞的样子,发现于红墙前了。搂起大衣袖筒的灰布衫子,口中不住喊:“抓到!抓到了!”一直冲向自己所站的地方来。他们都懂得老和尚的意思了。便丢开了未刷完的树,飞一般速,跳了四五棚茨案,越过两条老坎,跑跑跑跑,才听不到老和尚“抓到……”的声音。危险固然现了,但狂逃当中,一颗牛茨却趁代狗脚板踏着它时,一钻钻进代狗脚心了。虽经鸭毛崽设法拔了出来,却已流了许多鲜血,而且到今早脚着地时,还略略感到一点痒疼。

脚本来不算回事,但和尚那副凶神恶煞的脸在他脑中晃来晃去时,却似乎能够把代狗的身子缩小了,缩到比灶头上正在散步的灶马还小。

他终于嗫嗫嚅嚅说出他不愿去的意思了。

“万一再去被他抓到,纵不当真捶死我,但把我手膀子用葛索一捆,吊到山门前去示众,那是做得到的!到那时,让那些朝山的娘们,这个觑一眼,那个觑一眼,口里还要不干不净骂些‘小强盗应该’‘这鬼崽那么小就偷人东西,到大时只好砍脑壳’一类丑话,那以后怎么见人?”

“那时老子会到大坪赵家去请赵老爷讨保。”

代狗听到他爹的话,没有什么可借口。他若是城里人读过书的小孩,哪怕也会再想个方法同他爹来嚼,可惜没有读书的人就这样笨!他无聊无赖地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走到灶边去把挂在柱上的镰刀往屁股后一别,略注意到灶上那三匹从从容容正在散步的灶马一忽儿,说了句——“爹,你进城时多买块豆腐”走出去了。

老欧虽说因了自己不大会做家务,又老喜欢喝一杯苞谷子酒串串筋骨,并得手边紧紧的,时常要他十岁大的代狗跑到南华山庙背后去做点冒险事情。但他究竟是一个有把握的人啊。他记到杨路子在三年前为他推算流年的结果,是命当午水,须过六年才转运,所以这六年中他决定忍耐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他也曾想到纵或代狗被和尚一把捞到,真的要绑到山门去示众时,很可以像从前石家代狗的爹偷竹子事情一样,挑一担松毛到赵大发家去,对大发或大发屋里人磕一个头,天大的事也熨帖了。因为大发的嘱咐“只要有事,关于庙前庙后的纠葛,同我来说,老和尚不敢不遵。我曾见过他炖猪蹄子,一张扬出来,他就不得了!”也还在他耳边。

不过,老欧的意思,也并不是专以为有大发方面可说情,就斗着要代狗崽去受老和尚恐吓!他实在还有别的主意,他知道代狗崽人虽小,但很伶精,跑得快,决不至会为猫猫眼的老和尚抓到。不然,这面一根柴没有得到,那面倒反而要挑一担值两百制钱以上的干松毛请人讲情,这算盘怎么打法呢?

(有删改)

【注】①代狗:苗人称呼小孩为“代狗”。②灶马:一种活动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的昆虫。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欧因为贪杯而使本来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拮据,他唆使儿子去偷柴却自有其“精明”的盘算,表现了他自私而略带狡黠的特点。
B.小说中赵大发声称自己握有老和尚偷偷炖猪蹄子违犯戒律的把柄,自信能够因此而制服老和尚,给小说增添了些许讽刺意味。
C.情节在不断地衍化与发展中,夹杂着代狗和老欧的形态音容,渗透着父子两代饱尝生活之苦的愁闷心绪,给人无限悲伤之感。
D.小说通过对父子清晨矛盾冲突的着力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湘西幽美撩人的景致,更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农民生活艰难的主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底层人民生活为题材的乡村文化小说,“趋抹刺黑”“捶个净死”等方言词语,体现了小说语言的质朴,且富有地方特色。
B.小说不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引人人胜,而是围绕父子两人要不要上山砍柴的争执展开,并由此生发开去,笔致如行云流水,吸引读者。
C.小说写老欧是一个“有把握的人”,决定忍耐贫困,等运气来时再戒酒,增添了幽默色彩。也给艰难的生活涂上了一抹希望的亮色。
D.小说运用插叙手法,描写赵大发对老欧的强时,不但丰富了小说内容,也使老欧逼迫儿子冒险偷柴并预留退路的心理有了合理的解释。
3.小说开头部分的对话描写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4.小说中的人物代狗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0-08-11更新 | 2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油坊(节选)

沈从文

油坊在一个坡上,坡是泥土坡,像馒头,名字叫圆坳。同圆坳对立成为本村东西两险隘的是大坳。大坳也不过一土坡而已。大坳上有古时碉楼,用四方石头筑成,碉楼上生草生树,表明这世界用不着军事烽火己多年了。这时正三月,是油坊打油当忙的时候。山桃花已红满了村落,打桃花油时候已到,工人换班打油,还是忙,油坊日夜不停工,热闹极了。

①初到油坊才会觉得这是一个怪地方!单是那圆顶的屋,从屋顶透进的光,就使陌生人见了惊讶。这团光帮我们认识了油坊的内部一切,增加了它的神奇。

先从四围看,可以看到成千成万的油枯。油枯这东西,像饼子,像大钱,架空堆码高到油坊顶,绕屋全都是。其次是那屋正中一件东西:一个用石头在地面砌成的圆碳池,直径至少是三丈,占了全屋四分之一空间,三条黄牛绕大圈子打转,拖着那个薄薄的青砷石碾盘,碾盘是两个,一大一小,碾池里面是晒干了的桐子,桐子在碾池里,经碾盘来回的碾,便在一种轧轧声音下碎裂了。

但是,若我们一离远,就不能看到那如山堆的桐子仁,也看不到那形势奇怪的房子了,也不知那里是空洞死静的还是一切全有生气的。我们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听那打油人唱歌,听那跟随歌声起落仿佛为歌声作拍的洪壮的声音。

这些打油人,成天守着那一段悬空的长木,执行着类乎刽子手的职务,手干摇动着,脚步转换着,腰儿勾着扶了那油槌走来走去,他们可不知那一天所作的事,出了油出了汗以外还出了什么。每天到了换班时节,就回家。人一离开了打油槌,歌也便离开口边了。一天的疲劳,使他觉得非喝一杯极浓的高粱酒不可,他于是乎就走快一点。到了家,把脚一洗,把酒一喝,或者在灶边编编草鞋,或者到别家打一点小牌。有家庭的就同妻女坐到院坝小木板凳上谈谈天,到了八点听到岩上起了更就睡。睡,是一直到第二天五更才作兴醒的。醒来了,天还不大亮,就又到上工时候了。

一个打油匠生活,不过如此如此罢了

天黑了,在高空中打团的鹰之类也渐渐的归林了,各处人家的炊烟已由白色变成紫色了,什么地方有妇人尖锐声音拖着悠长的调子喊着阿牛阿狗的孩子小名回家吃饭了,这时圆坳的油坊停工了,从油坊中走出了一个人。这个人,行步匆匆像逃难,原来后面还有一个小子在追赶。这被追赶的人踉踉跄跄的滑着跑着,在极其熟习的下坡路上走着,那追赶他的小子赶不上,就在后面喊他。

“四伯,四伯,慢走一点,你不同我爹喝一杯,他老人家要生气了。”

他回转头望那追赶他的人黑的轮廓,随走随大声的说:“不,道谢了。明天来。五明,告诉你爹,我明天来。”

“那不成,今天炖得有狗肉!”

“你多吃一块好了。五明小子你可以多吃一块,再不然帮我留一点明早我来吃。”

“那他要生气!”

“不会的。②告你爹,我有点小事,要到西村张裁缝家去。

说着这样话的这个四伯,人已走下圆坳了,再回头望声音所来处的五明,所望到的是轮廓模糊的一团,天是真黑了。

他不管五明同五明爹,放弃了狗肉同高粱酒,一定要急于回家,是因为念着家中的女儿。这中年汉子,惟一的女儿阿黑,正有病发烧,躺在床不能起未,等他回家安慰的。他的家,去油坊上半里路,已属于另外一个村庄了,所以走到家时已经是五筒丝烟的时候了。快到了家,望到家中却不见灯光,这汉子心就有点紧。老老远,他就大声喊女儿的名字。

他心想,或者女儿连起床点灯的气力也没有了。不听到么,这汉子就更加心急。假若是,一进门,所看到的是一个死人,那这汉子也不必活了。他急剧的又忧愁的走到了自己家门前,用手去开那栅栏门关在院中的小猪,见有人来,以为是喂料的阿黑来了,就群集到那边来。

他暂时就不开门,因为听到屋的左边有人走动的声音。

“阿黑,阿黑,是你吗?”

“爹,不是我。”

故意说不是她的阿黑,却跑过来到她爹的身边了,手上拿的是一些仿佛竹管子一样的东西。③爹见了阿黑是又欢喜又有点埋怨的。

“怎么灯也不点,我喊你又不应?”

“饭己早煮好了。灯我忘记了。我没听见你喊我,我到后面园里去了。”

做父亲的用手摸过额角以后,阿黑把门一开,先就跑进屋里去了,不久这小瓦屋中有了灯光。

又不久,在一盏小小的清油灯下,这中年父亲同女儿坐在一张小方桌边吃晚饭了。

吃着饭,望到女儿脸还发红,病显然没好,父亲把饭吃过一碗也不再添。阿黑是十七八岁的人了,知道父亲发痴的理由,就说:“一点儿病已全好了,这时人并不吃亏。”

“我要你规规矩矩睡睡,又不听我说。”

“我睡了半天,因为到夜了天气真好,天上有霞,所以起来看,就便到后园去砍竹子,砍来好让五明做箫。”

“我担心你不好,所以才赶忙回来。不然今天五明留我吃狗肉,我哪里就来。”

“爹你想吃狗肉我们明天自己炖一腿。”

“你哪里会炖狗肉?”

“怎么不会?我可以问五明去。弄狗肉吃就是脏一点,费事一点。爹你买来拿到油坊去,要烧火人帮烙好刮好,我必定会办到好吃。”

“等你病好了再说吧。”

④“我好了,实在好了。

“发烧要不得!”

“发烧吃一点狗肉,以火攻火,会好得快一点。”

乖巧的阿黑,并不想狗肉吃,但见到父亲对于狗肉的倾心,所以说自己来炖。但不久,不必亲自动手,五明从油坊送了一大碗狗肉来了。被他爹说了一阵,怪他不把四伯留下,五明退思补过,所以赶忙送了一大青花海碗红焖狗肉来。虽说是来送狗肉,其实还是为另外一样东西,比四伯对狗肉似乎还感到可爱。五明为什么送狗肉一定要亲自来,如同做大事一样,不管天晴落雨,不管早夜,这理由只有阿黑心中明白。

五明看到阿黑把碗中狗肉倒到土钵中去,看到阿黑洗碗,看到阿黑……到后是把碗交到五明手上,另外塞了一把干栗子在五明手中,五明这小子才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写初到油坊的独特体验,“怪”指油坊旁大坳上生草生树的古时碉楼,以及从早到晚不停工的打油场面让人感觉神奇。
B.②句四伯说要去西村张裁缝家,实际上是找了个借口推脱五明爹的邀请,要急着回家看生病的女儿,并非真的不愿赴约。
C.③句写出了四伯看见女儿后的复杂心理,女儿的病似乎有所好转,明明听到父亲叫喊却故作不理,这让父亲既欢喜又埋怨。
D.④句中的“实在好了”语气笃定,是阿黑为了逃避父亲的责备而找的借口,与后文父亲的“要不得”都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围绕“油坊”展开情节,从油坊的外部环境及内部构造写到打油匠的生活,进而聚焦到主人公四伯身上,描绘了一幅原生态的乡村生活图景。
B.本文以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写四伯归家途中不见灯光的心急和忧愁,刻画出一个不苟言笑的中年父亲,暗示了后文他对女儿的埋怨。
C.作者善于用诗画般的场景描写烘托氛围,天黑之后鹰鸟归林,炊烟散去,妇人唤子归家等场面就使用了这种笔法,烘托了安宁祥和的乡村生活。
D.阿黑与《边城》中的翠翠有相似之处,阿黑的“爹,不是我”与翠翠的“不是翠翠”,这些语言都展现出了她们娇憨可爱的少女形象。
3.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用“如此”概括了打油匠的生活,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沈从文善于在文章中表现人与人之间至真至善的“人情美”,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3-12-10更新 | 2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