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55 题号:15790168

干 净

刘建超

①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冒着雨钻进越野车,嘴里还嘟囔着:可惜了那一池子热水了,没有泡成澡。

②司机小马脚下一踩,汽车闪电般钻进雨夜中。

③突如其来的暴雨,恶魔般袭击了这座城市。布置完防涝应急预案后,欧阳回到家,妻子刚给放好了一池子洗澡水。市办来电话说,大名村遇到山洪暴发,随时都会有泥石流和滑坡的可能。欧阳匆匆换了件衣服,到大名村还得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呢。

④越野车在暴雨中疾驰,空中不时有闪电划过,雨夜忽明忽暗。

⑤欧阳说:小马,你老家不就是大名村的吗?你说说情况。

⑥小马说:大名村有五百多户人家,沿着大名山散住着,蜿蜒有十多里长。居民住的房屋大都是土木结构的,好多年没遇到过这么大的雨了。

⑦欧阳说:我们把抢险指挥部设在小马家里。关秘书,通知相关人员立即赶往大名村。

⑧车在山路上颠簸,欧阳把手伸在脖子后摩挲,自言自语:真该泡一泡了。

⑨欧阳打小就爱泡澡。小时候爱哭闹,哭起来就没个完,只要把他往热水盆子里一泡,立马就安生了,眼角还挂着泪珠,脸上已经笑成一朵花。上大学以后,欧阳一直就是学霸,但他课余不会天天捧书本钻图书馆,更多的时候是去泡澡堂子。按欧阳的说法,只要泡进热水池子,就立刻激活了脑细胞,所学所用那叫一个清楚。同一宿舍的几个兄弟,每到快考试时就陪着欧阳一起去泡澡。欧阳就在热雾氤氲中,说重点,押大题,都是八九不离十。

⑩研究生毕业后,欧阳被分配到老街建设局,三五年的摔打,就当上了局长。老街城区改造,建设局成了最忙碌的单位,不管工作到多晚,欧阳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去泡池子。

⑪一位开发商为了揽下老街的项目,趁着欧阳去省里开会,给欧阳家里安装了一个浴盆。浴盆是进口的,可以恒温加热,还带有气泡冲浪按摩功能。欧阳回到家一看,就冲着妻子发火了,妻子委屈地说:“他们说是你订购的,我哪懂这些啊。”

⑫第二天,欧阳邀请开发商去了老街养老院,举行了一个企业捐赠仪式,那只多功能浴盆就被捐赠给了养老院。

⑬欧阳在当上市长第二年的秋天,让妻子把她的舅舅请到家里来住。妻子纳闷儿,说:你成天忙得脚不沾地,三亲六故来家里你都顾不上一起吃顿饭,咋想起来把老舅接来呢?

⑭欧阳说:和老舅也长时间没有见过面了,想了,来聊聊。

⑮老舅背着家乡的土特产,到了欧阳家。

⑯欧阳让妻子好吃好喝款待老舅,他下了班就带老舅去泡澡。泡透了,欧阳就仔细地为老舅搓澡。一连泡了七天,老舅受不了了,找到欧阳说:大外甥,你就别泡你老舅了,我知道自己做错事了,我不该打着你的旗号给儿子大办婚事,借机收礼。我回去就把收的礼钱如数退还,中了吧?

⑰欧阳笑呵呵地说:老舅啊,没事多泡泡澡,促进血液循环,有益健康。你老人家健健康康的,我们才能全身心地做好工作啊。

⑱越野车在小马家门口停住,欧阳下了车,同等在门口的乡长、村主任一起到村民家中看望,了解情况。欧阳一身雨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里,已经是半夜时分。吃着泡面、榨菜,欧阳靠着墙睡着了。

⑲小马对父母说:把盛粮食用的空水缸挪进里屋,烧几锅开水,让欧阳市长泡泡澡。几个人把大水缸挪进屋里,开始烧水。水烧好了,水缸里冒着热气。

⑳村主任急匆匆跑进屋,大声喊着:东山坡出现了险情,有两家的老人怎么也不肯离开老房子!

㉑欧阳一激灵站立起来,挥着手说:走!一行人急匆匆隐入雨幕中。

㉒小马出门前,对父亲说:温着水啊,等我们回来。

㉓欧阳没能再回来。他们把几个老人强行背出老屋后,山体滑坡、泥石流就下来了,紧急关头,欧阳把背着老人的村主任推到了安全地带,自己却被泥沙掩埋了。

㉔为了寻找欧阳市长,大家在淤积的泥沙里挖了三天,依然找不到。

㉕欧阳的妻子看到大家疲惫的身子,看到大家肿胀的双脚、满手的血泡,哭着阻止大家继续寻找,说:就让欧阳安息在这里吧。

㉖小马哭着,继续用手刨着,说:市长还没有洗澡,还没有洗澡啊。

㉗欧阳的妻子握着小马的手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

㉘后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了松树,郁郁葱葱的,几年之后便长成了一片松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欧阳市长急匆匆从家里出来,嘴里还嘟囔着没能泡成澡,既表明欧阳喜欢泡澡,也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在人物设置安排上别具匠心。小马、市长妻子等次要人物贯穿作品始终,虽着墨不多但形象丰满,很好地烘托了欧阳的高大形象。
C.欧阳一到小马家门口就先去看望村民,等一身水一身泥地回到小马家时,吃着饭靠墙就睡着了,这一情节表现了欧阳一心为民的情怀。
D.小说以人们在掩埋欧阳的山坡上种植的松树几年后郁郁成林结尾,颇有象征意味,寄托了人们对欧阳的景仰、怀念之情。
2.小说为什么多次写到“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部分,欧阳的妻子对小马说:“孩子,你欧阳叔不用洗澡,他干净着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重逢

老舍

虽然已是秋天,钱诗人却只穿着一件蓝布的单道袍。他的白发更多了,两腮深陷,四围长着些乱花白胡子。他已不像个都市里的人,而像深山老谷里修道的隐士。静静的他坐在供桌旁的一个蒲圈上,轻轻地敲打着木鱼。

听见了脚步声,老人把木鱼敲得更响一点。用一只眼,他看明白进来的是瑞全。他恨不能立刻过去拉住瑞全的手。可是,他不敢动。他忍心的控制自己。同时,他也要看看瑞全怎样行动,是否有一切应有的谨慎。他知道瑞全勇敢,可是勇敢必须加上谨慎,才能成功。

瑞全进了佛堂,向老人打了一眼,而没认出那就是钱伯伯。他安详的把捎马子放下,而后趴下恭恭敬敬的给佛像磕头。他必须先拜佛;假若有人还盯他的梢,他会使盯梢的明白,他是乡下人,也就是日本人愿意看到的迷信鬼神的傻蛋。

老人看到瑞全的安详与作戏,点了点头。他轻轻的立起来,嗽了声;而后向佛像的后面走。瑞全虽然仍没认出老人,可是听出老人的嗽声。“钱伯伯”三个字,亲热的,有力的,自然的冲到他的唇边。可是,他把它们咽了下去。他也向佛像后面走,绕过佛像,来到一个小院。钱诗人向瑞全一点手,拐着腿,走进最北边的那间小屋。瑞全紧跟在老人后面。

进屋门,“老三”与“钱伯伯”像两个火团似的,同时喷射出来。瑞全一歪肩,把行李摔在地上。四只手马上都握在一处。瑞全又叫了声“钱伯伯”,可就想不起任何别的话来。在他记忆中,钱伯伯是个胖胖的,厚敦敦的,黑头发的,安良温善的诗人。他也想到,钱伯伯的左右应该是各色的鲜花与陈古的图书。他万想不到钱伯伯会变成这个狼狈的样子,和在这些个破小庙里。愣了一会儿,他认识了钱伯伯,正像他细看一会儿那被轰炸过的城市之后,便依稀的认出街道与方向。

“我看看你!我看看你!”老人笑着说。他的深陷的双腮不帮忙使他的笑容美好,可是眼角上的笑纹还很好看。“我看看你,老三!”老人坐在床沿上,瑞全把椅子拉过来,凑近老人坐下。

“伯伯,您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瑞全打破了沉寂。

老人的唇动了动。他想把入狱受刑的经过,与一家人的死亡,一股脑儿像背书似的背给瑞全听。可是,他以为瑞全刚由外面回来,必定看见过战场;战场上一天或一点钟内,也许有多少流血的与死亡的;他自己的一点苦痛有什么可说的价值呢?

“教日本人收拾的。”老人低声的说,希望就用这么一句话满足了瑞全。

“什么?”瑞全猛的立起来,一双黑豆子眼盯住老人的脑门。

瑞全万也没想到钱诗人,钱伯伯,天下最老实的人,会受毒刑。他以为北平在这几年里必是一声不出的,一滴血不流的,用它的古老的城墙圈着百万以上的亡国奴。谁知道,连钱先生这样的老实人也会受刑,并且因受刑而反抗呢?

“钱伯伯,告诉我点您的事!”

老人瘪着嘴一笑,他本不想说,可是又觉得不应当拒绝青年朋友的要求。“我的事很多,可也很简单。我不必告诉你一件一件的,我都做过什么。我倒真高兴能告诉你,我的一点小小的变化。变化是生长的阶段。我并没死,也并不专凭一口怒气去找死,我是像个小孩,或小树,天天在生长。这样,危险困苦也就都不可怕了,因为我的眼是看着远处,我不必再老咬着牙,拧着眉了,而可以既不着急,又不妥协的往前干去;我知道我所干的是任何一个有心思,有理想的人,所应当干的;我能自信了。是的,今天我没有,将来也不会,皈依佛法;我想,我也会得到永生!”

用心的,瑞全一字不落的,把钱伯伯的话都听进去。

他没想到钱伯伯会这样概括的述说。他原来以为老人必定婆婆妈妈的告诉他一些有年月,有地点的事实。听完这一大段话,他呆呆的看着钱伯伯。是的,钱伯伯的身上,正像他的思想,全变了。他好像不认识了,又好像更多认识了一点,钱老人。

他很想把自己的经验都告诉给老人,可是,他鼓不起勇气来说了。事实,假若没有个以思想作线索的纲领,不过是一些零散的砖头瓦块,说不说都没有关系。

“老三,说说你的事呀!”老人微笑着说。

老三伸了伸腿。“钱伯伯,用不着说了吧?我也正在变!”

“好!好!还是说说吧,说说你的事!我愿意多知道事情,只有多知道事情,心里才能宽绰!”

瑞全没法不开口了。他原原本本的把逃出北平后的所见所闻,都说出来。说着说着,瑞全感到空前未有的痛快与兴奋。这是和钱伯伯谈心,他无须顾忌什么;在事实之外,他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与批评。

一直等老三说完,钱诗人才出了声:“好!你看见了中国!中国正跟你我一样,有多少多少矛盾!我希望我们用不灰心与高尚的理想去解决那些困难与矛盾!”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诗人很快就认出走进佛堂的是瑞全,但出于警惕并没有立刻上前相认,这也是为了考验现在的瑞全是否具备应有的谨慎。
B.小说善以细节传神,文中写老人“点了点头”“唇动了动”“瘪着嘴一笑”,外在细节的刻画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在特征。
C.老人始终没有给瑞全讲自己受刑的经过和一家人的死亡,一方面是不想让瑞全因为自己伤心,另一方面缘于自己内心的觉醒。
D.小说以瑞全和钱老人的重逢为主要内容,写的虽然是两个普通人的故事,但由于苦难深重的故事背景而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
2.请简要分析瑞全见到钱诗人后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对同一个人使用了“诗人”“伯伯”“老人”三种称谓,这三种称谓各有什么作用?请分别加以分析。
2021-05-27更新 | 2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航海长

陆颖墨

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他都会想起那次升国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第一次走出第一岛链,西昌舰是指挥舰。在驾驶舱里,见习航海长林之江很纳闷,听到编队正在突破第一岛链的报告时,舰队司令员肖远并没有像大家一样兴奋,古铜色的脸反而变得凝重。

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林之江在舰艇学院读本科时,肖远是他们的院长。作为第一代航海硕士,半年前他分配到了舰队的航海处当参谋,跟着也是刚当上舰队司令的肖远下过两次部队。

没想到这次出航,他临时调到西昌舰,给航海长当助手。一周前起航,肖远就知道了林之江是舰艇学院第一代硕士,记住了他的名字。在舰队机关里林之江也许只能遥望,而在逼仄的舱室,林之江时常能清楚地听到肖远的咳嗽和呼吸声,他开始放松了。昨天早上经过第六海域,林之江兴奋而又崇敬地问肖远,当年海战后游回海岸的故事是不是发生在那儿,肖远冷冷地看了他一眼,转过头去看着海面。

肖远一离开驾驶舱,林之江赶紧把航海长拉到一边,问肖远为什么不愿意提到那场海战。航海长叹口气,压低声音告诉林之江:那次海战中,肖远在水中挣扎,突然有人喊他,艇长失血过多,很快变得虚弱,他竭尽全力命令肖远,记住,一定要回去,一定要开上国产的大军舰

很长时间里,别人赞扬肖远这段悲壮的历史时,他总是沉下脸说:能游回岸的海军,算什么海军!林之江似乎明白了:他是怪那时我们的舰太小太落后了。

正沉思间,林之江忽然听到航海长说:你看!他顺着指向看去,右侧海面上出现了三艘外国军舰,和编队拉近了距离,像是伴随航行。

舰长参加完会议,来到驾驶舱,正式通知:在出第一岛链后的第一个清晨,在指挥舰西昌舰举行升旗仪式。舰长对航海长和林之江说:升旗时间就看你们的了。

因为军舰是向西航行,每航行一段都会变换时差。那么只有精准测算出太阳升起时军舰的到达点,才能在航行中让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那时候我们的军舰出航,靠的还是传统的惯性导航,通过高速陀螺的运转,用牛顿力学原理推算确定军舰的位置,从而把握航向,测算人员的经验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推算的精确度。

满天繁星,北斗星很亮。航海长和林之江马上对着北斗星勘测起来。通过对恒星的勘测,也是一种有效的定位法,可以对惯性测算进行验证。

海面上那几艘外国军舰依然在伴随。航海长郑重地把明天的升旗时间报了上去,很快通知到了各个部门,明天清晨北京时间五点十五分起床,五点四十五分升旗。

熄灯时,有一艘伴航的外国军舰发来信号:晚安,中国海军。听到报告,肖远也让西昌舰用灯语回了一个相同的问候信号。林之江特别关注信号员回复,他还特地查看了一下对方刚才发信号的时间,正是这边测定的当地时间九点三十分,舰艇例行的熄灯时间。对方的军舰是装有GPS的,这就印证了我们这边的测量相当准确。想到这儿,林之江有点小小的得意。

回到舱室,林之江命令自己马上睡着。他想到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这句歌词,很快自己就真的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了甜美的微笑

宽大的后甲板上,已经有不少人在列队,水兵的队伍都已经列好了。军乐队在忙着试音,一会儿升国旗时他们要奏国歌。

林之江满头大汗,昨晚对表时,他和航海长对的是北京时间,所以计算今天的时差同样提前了三十八分钟。一个低级错误,意味着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升旗。

此时东方丝毫没有要日出的意思,他看了一下启明星的位置,更加确定了自己的错误。他又无助地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海上,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

林之江心里明白,其实有很多双好奇而又警觉的眼睛,在注视着这边的一举一动,他们肯定有些摸不透中国海军为什么起这么早。

立正!值更官一声口令。林之江不由心头一紧。随着这声口令,肖远和编队指挥部领导从左舷大步走上了后甲板。

稍息!值更官口令。肖远站到了指挥官的位置,其他人也在各自指定的位置站定。

千钧一发,不能再等了。林之江大喊一声:报告!这声报告,像道闪电划破上空,全体在场官兵都很诧异地寻找这道闪电的出处。

出列!值更官下达口令。林之江出列,迅速跑到肖远面前,报告自己测算时间上误差三十八分钟。

在场的人都听到了,空气一下子凝固了。肖远背对着东方,那古铜色的脸上在渐渐变弱的星光下看不出表情,这让林之江更加紧张。

肖远沉吟片刻,很快不紧不慢地开口,声音里透出一丝少有的轻松:嘿,既然起了个大早,就不能赶晚集。肖远看了一下表,说:已过去两分钟了,给你三十五分钟,搞一个军乐联奏,全体大合唱,留下一分钟调整,而后奏国歌升旗。

马上,军乐响了起来,联奏曲第一首按惯例,是《人民军队忠于党》。跟着肖远,大家都大声唱了起来: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唱着这首歌,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这么大的事,肖远这么轻轻松松就化解了。

林之江极目远望,月亮在天边的海上,银色的月光洒满甲板,内心充满着不安和愧疚。他终于鼓起勇气,把目光投到肖远脸上。林之江在肖远的眼角发现一丝闪烁的泪光。

啊,威武的舰队,啊,人民的海军,我们骄傲地航行在海上……,伴随着激昂的旋律,联奏结束了。

东方既白,甲板片刻宁静。敬礼!值更官口令。

后甲板上所有人都抬起头来,仰望着舰桥上方的主桅杆。国歌响起,庄严的五星红旗徐徐上升;同时,一轮太阳从天边海面上跳了出来,冉冉升起,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

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分秒不差,国旗升到了旗杆顶,迎风飘扬。

这时,外国军舰发来了信号:致敬,精确的中国海军!

林之江留下来了,在西昌舰当航海长。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之江与肖远颇有缘分,在他读舰艇学院时肖远是院长;他在舰队航海处当参谋,跟着舰队司令肖远下部队;这次出航,又相见了。
B.别人赞扬的那段悲壮的历史,对肖远来说,却是不堪回首,那场海战教训深刻,中国的军舰太小太落后了,中国海军亟需发展壮大。
C.“满天繁星,北斗星很亮。航海长和林之江马上对着北斗星勘测起来”,这是当时条件下林之江他们唯一能够用到的有效的定位法。
D.“银色的月光洒满甲板”,表明时间尚早;“内心充满着不安和愧疚”“他终于鼓起勇气”,写出了林之江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林之江成为一名海军少将,率领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在大洋彼岸每一次升起国旗”,文章采用倒叙手法,先写后发生的事。
B.“肖远是西昌舰的老舰长,多次参加过海战,他的许多故事在海军中流传”,交代了肖远过去的一些经历,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C.“那三艘外国军舰像睡着了似的,丝毫没有关心这边的反应”,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外国军舰安静的样子,表明人们都在安睡。
D.“林之江的眼睛有点湿润”“林之江再也控制不住,任由眼泪哗哗流了下来”,两次描写林之江流泪,但流泪的原因不尽相同。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4.在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出访过程中,舰队司令员肖远带给林之江不少疑惑与意想不到。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2021-09-27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缝山针

非鱼

年又春是市文化局的助理调研员,也是个业余画家,他的写意山水在省里小有名气。

局里开党委会研究驻村扶贫工作,说市里要求必须有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在扶贫村帮扶一年,尽快帮村民走上致富路。年又春一听说是高阳村,他说,我去。

高阳村年又春去过。几年前他出去写生,骑一辆自行车三转两转到了一个小山村,①当时正是槐花飘香的时候,漫山遍野雪白的云朵起伏着,甜腻腻的香味让年又春陶醉了,他躺在树下睡了觉,然后支起画架,画了两幅《听槐》。临走的时候,年又春问一个放羊孩子,那孩子吸溜着鼻涕告诉他:这是高阳村。

正月十五没过,年又春就带着被褥、军大衣、煤气灶、米面油盐,和两名驻村队员来到高阳村。村民们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年又春看到寒风里热气腾腾的欢迎队伍,他的心一颤: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百姓致富。

年又春从局里要来一部分扶贫资金,又借助各种关系拉来十来万赞助,修公路、架电话线、建蓄水池,一项项实实在在的帮扶工程建成了,村民脸上的笑容多了,村委开会也开他们宿舍去了,大事小事都要跟他们商量。

秋天到来时,山上的柿子树上挂起了火红的小灯笼,年又春站在山顶上,深深呼吸着山风带来的果实成熟的查味,他又一次醉了,久违的情绪在胸膛里鼓胀。

下山的时候,年又春看见瘦瘦的高小根背了一大筐煤。他早听说高阳山上有煤,可一直没顾上详细问。他叫住高小根,要看看他筐里的煤。高小根说这煤是无烟煤,好烧。山上不少,也不深,有时候找准了几镢头下去就能看到黑煤。

年又春一听立即兴奋了。这么好的资源怎么村里早就不知道开发呢,要开发出来,村民不早富了,还用他们来扶贫?年又春一回村就把村委会主任叫来,问他煤的事。主任说早也想开发,村里没钱,投资不起。找市煤炭局的一个技术员来看过,他说都是鸡窝矿。年又春问他啥叫鸡窝矿。主任说就是矿床太小,一小片一小片,跟鸡儿一样。年又春一听沉下脸,鸡窝矿也是矿啊,怎么着也能给老百姓带来财富不是?村主任一听忙点头说,是,是,是。

于是,高阳村的煤矿开挖了。没钱,招外地的人来开发,村委会账上的钱慢慢多了,村民下窑挖矿,每天也可以挣八十块钱。高阳村热闹起来了,轰隆隆的汽车、拖拉机从年又春帮忙铺设的公路上开进来,又开出去,一车车煤挖出来,又拉走,换成了钱。第二年春天到来时,一些村民家里开始准备盖新房,谁见了年又春都双手拉着他说感谢啊,感谢党。

年又春是喝完高小根的喜酒才离开高阳村的。高小根在矿上挣了钱,买了辆三轮摩托;还从山外娶回一个漂亮媳妇。年又春借着酒劲说:新娘子长得好看,回头给我当模特。高小根乐得直握手,不停说:喝酒,喝酒。

年又春的扶贫工作结束了,在全市召开的表彰会上,年又春做典型发言,他声情并茂,会场上好多人都在悄悄擦眼泪。没多久,年又春的先进事迹报到了省里,省里对市里的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嘉奖,年又春不但晋升一级工资,还被调到市科协做了主席。

年又春一年多后翻看他的获奖作品《听槐》时想起了高阳村,他对高阳村的深厚情感被一下勾了起来。到高阳村去!年又春立即带上司机出发。

③暮秋时节,高阳村的风很劲,黄的叶子在车前翻卷飞舞量,车轮带起的小石子儿敲打着车窗车门,发出清脆的响声。

停,快停下。年又春看见高小根了。司机停下车,年又春下车叫高小根,高小根迟疑了一下才认出是他,忙过来拉着年又春的手说:年局长来了,大家都一直念叨你呢。年又春叫高小根一起坐上车回村,高小根说不了,他得上坟去。年又春忙问:谁不在了?高小根苦笑一下:媳妇。八月份下大雨,她从山上下来,一个挖过的废煤矿突然塌了,媳妇一下陷了进去,肚子里还有五个月大的孩子。

年又春惊呆了,怎么会这样?他沉默了一会说,我们一起去。年又春和高小根一起慢慢朝山上走,年又春越走越心惊。满日疮痍!他只能用这个词米形容他所看到的。到处是挖过的和正在挖的小窑洞,废弃的煤矸石。④曾经茂密的树林,现在几乎不剩几棵树,孤单地守着快速苍老的高阳山。

年又春在高小根媳妇的坟前跪了下去:都是我的错。高小根忙拉起年又春,年局长,你是我们的致富大救星,是她命不好,赶上了,怎么能赖你呢?

年又春没有勇气走进高阳村里,他匆忙赶了回去。

三个月后,市里禁止小煤窑开采的通知下来了,一件由年又春设计的巨型雕塑也从省城运到了市里,又被运到高阳村,是年又春自己掏钱制作的。

那是一根细细的弯弯的金属大针,足有十来米高,斜依在一个底座上,在太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年又春给这个雕塑取名字叫:缝山针。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三段叙述年又春和高阳村的渊源,交待了他特别想去高阳村驻村扶贫的原因,也为下文他积极热情地开展扶贫工作作了铺垫。
B.风景秀丽的高阳山热闹起来了,村民靠煤矿挣钱,盖房娶妻,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是年又春一手打造的政绩工程,他也因此得以晋升。
C.《听槐》画作在文章中多次出现,既表现了年又春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又推动情节发展,让他再次来到高阳村,目睹高阳山的现状。
D.美丽的高阳村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以毁坏自然环境为代价脱贫致富,这留给读者沉重的思考,也显示出作者的忧患意识。
2.下列对小说画线的四个句子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突出高阳村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年又春想去扶贫形成呼应,也与后文受到破坏的情景形成对比。
B.②高阳山美丽的秋景,象征扶贫工作的成功。衬托年又春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C.③暗示高阳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渲染下文悲凄的氛围。
D.④暗示人物命运衰落,家族人口稀少。
3.小说为什么以“缝山针”为标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022-02-22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