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3 题号:1588649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

黄静泉

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三哥定神儿看了看,试探着问:“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三哥怎么也没有想到,二红眼儿会突然来他家,他们起码有三十年没见面了,甚至可以说,三哥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想起二红眼儿了。

小时候,三哥和二红眼儿住一排房,他们一块儿上学,下学也要互相等一等,然后相跟着回家,把书包往家里一扔,马上又跑出来了。长大后,二红眼儿调到外地去工作,至少三十多年没回来过了。

二红眼儿提了个大绿兜子,在三哥面前往起提了提,看样子那个兜子挺沉的。二红眼儿说:“走,领我去看看大娘去。”三哥垂头丧气地说:“我妈走了,已经走了两年了。”二红眼儿愣了下,显出悲伤的表情说:“我给大娘买了一兜子八宝粥,心想明天过腊八节的时候,让大娘喝点八宝粥,大娘就用不着一黑夜不睡,一黑夜那么熬红豆粥了。”二红眼儿还说:“我本来一直想来看看大娘,可那些年,我一直忙。我去年退休了,才觉得真是应该来看看大娘了,可是没想到,大娘已经走了。”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说他忘不了大娘给他吃的那碗腊八粥。

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管樊二胜叫二红眼儿,二红眼儿是樊二胜的外号。樊二胜的眼睛总是红斑斑的,还有黄黄的眼屎,挺难看的样子。那时候不是家家都挺穷吗?只要不影响啥,孩子眼红点,家大人也舍不得花钱领孩子到医院去治治,好像那时候的人也皮实,不觉得有点啥毛病就是个病。其实二红眼儿的红眼病,就是去了医院也治不好,那是缺乏营养造成的。过去人们都说,腊八不喝红豆粥,就容易得红眼病,所以每年腊八,家家户户都要熬红豆粥。这说法尽管没有过科学论断,但其实是有科学道理的。腊八粥是多种粮食熬的,具有多种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对人是有好处的。

二红眼儿家五个孩子,都穿得破破烂烂。二红眼儿到三哥家去玩,三哥妈就给二红眼儿个馒头,或者给个窝头,二红眼儿就更常去了。有一年刚进腊月,二红眼儿穿着一双露出脚指头的灯芯绒单鞋,进了三哥的家。三哥妈看着二红眼儿的脚说:“这冰天雪地的,不得把脚指头冻掉了啊?”三哥妈说着话,就走到院子里的小房里,过了一会儿,拿回一双三哥穿过的灯芯绒棉鞋来,二红眼儿比三哥小两岁﹐肯定能穿三哥的鞋。三哥妈还把二红眼儿的脸,扳到眼跟前看了看,说:“你妈给你熬腊八粥吗?回去告诉你妈,就说我说的,让她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光要放大梅豆和豇豆,还要放红豆和赤小豆,一年才给孩子们吃一回腊八粥,可得好好地吃一回呢。”

二红眼儿突然觉得腊八粥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新奇。二红眼儿的心里,开始盼望腊八节,盼望能喝上腊八粥来了。

就在二红眼儿一心一意地盼着腊八节时,二红眼儿的妈出事了。二红眼儿的妈到矸石山上去拾炭,从山上摔下来了,颅骨骨折。大夫们说,能不能保住命,还不一定呢。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

明天就是腊八节。

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熬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有了一点点过节的欢乐气氛。腊八节,似乎是个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人们哪能不快乐?

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过什么节,她都要把那个节过得像个样子。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三哥妈就把大梅豆和豇豆还有绿豆,当然还有红豆和赤小豆以及小米、大红枣,放在一个搪瓷盆子里,洗了又洗,淘了又淘。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三哥他妈熬的腊八粥,那是有名的好,这个好,主要是说粥熬得稠,没有那样勤搅勤翻不睡觉的辛苦劲儿,是不敢熬那么稠的腊八粥的。只要瞌睡个十分八分,粥就糊了。

腊八节来了,腊八粥也熬好了,一家人也睡好了。三哥妈就很高兴地喊道:“腊八粥熬好了,都起来喝粥吧。”

三哥起来了,要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

三哥挺高兴,端着一小盆腊八粥,倔哒倔哒地就往二红眼儿的家去了

如今,二红眼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汉,眼睛也不红了。二红眼儿说:“三哥,我真恨不得扇我自己两个耳刮子,我咋就没早一点过来看看大娘呢?我提来这么多八宝粥,给谁喝,有啥用?”说着话,二红眼儿把手里提着的绿兜子,哗嚓一下摔到了地上。临走的时候,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他红着眼睛说:“明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提前给你打电话,你等着我,带我到大娘的坟上去,给大娘烧点纸。”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把腊八节比做炮捻子,一旦点着了,就把大年给炸出来了,烘托出樊二胜将要喝不上腊八粥的凄凉。
B.小说为了突出腊八粥的珍贵和三哥妈的勤谨,特意描写了三哥妈熬腊八粥时一宿不合眼、勤搅勤翻的辛苦。
C.樊二胜去探望三哥妈,却听到了她已经去世的消息,这个结局警示人们行动前要先了解情况,升华了主题。
D.小说先交代了樊二胜要给三哥妈送一兜子八宝粥的情节,然后叙述为什么送八宝粥,这样安排制造了悬念。
2.阅读小说最后一段,分析该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表现了樊二胜什么样的心理。
3.“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这个标题内涵丰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旷野的呼喊

萧红

风撒欢了。

在旷野,在远方,在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在听也听不清的地方,人声,狗叫声,嘈嘈杂杂地喧哗了起来,屋顶的草被拔脱,墙囤头上的泥土在翻花。而那些被大风撕得一条条的零乱的纸片,刮在椽头上时,却呜呜地也像赋着生命似的叫喊。

“这刮的是什么风啊!这还叫风了吗!”

陈公公的儿子,出去已经两天了,第三天就是这刮大风的天气。

“这小子到底是干什么去了啦?纳闷……这种事真纳闷……”于是又带着沉吟和失望的口气,“纳闷!”

“①他真随了义勇队了吗?纳闷!明年一开春,就是这时候,就要给他娶媳妇了,若今年收成好,上秋也可以娶过来呀!当了义勇队,打日本……唉唉,总是年轻人哪……”当他看到村头庙堂的大旗杆,仍旧挺直地站在大风里的时候,他就向着旗杆的方向骂了一句:“小鬼子……”而后他把全身的筋肉抖擞一下。他所想的,他觉得都是使他生气,尤其是那旗杆,因为插着一对旗杆的庙堂,驻着新近才开来的日本兵。

陈姑妈从昨天晚上就知道陈公公开始不耐烦。他们的儿子前天一出去就没回来,不是当了土匪,就是当了义勇军,也许是就当了义勇军,陈公公记得清清楚楚的,那孩子从去年冬天就说做棉裤要做厚一点,还让他的母亲把四耳帽子换上两块新皮子。他说:

“要干,拍拍屁股就去干,弄得利利索索的。”

陈公公就为着这话问过他:

“你要干什么呢?”

“爹!你想想要干什么去!”儿子说的只是这一句。

陈公公正在想着儿子那句话,他的脸上打来了一根鸡毛。他顺手就把它扔在风里边。看起来那鸡毛简直是被风夺走的,并不像他把它丢开的。因它一离开手边,要想抓也抓不住,要想看也看不见,好像它早已决定了方向就等着奔去的样子。

他又接着想,同时望着西方,他把脚跟抬起来,把全身的力量都站在他的脚尖上,并不是他知道他的儿子在西方或是要从西方来,而是西方有一条大路可以通到城里。

旷野,远方,大平原上,看也看不见的地方,听也听不清的地方,狗叫声、人声、风声、土地声、山林声,一切喧哗,一切好像落在火焰里的那种暴乱,在黄昏的晚霞之后,完全停息了。

陈公公的儿子回来了,身上背着一堆野鸡。

“你到底跑出去干什么去了呢?”

陈公公充满着庄严而胆小的情绪等待儿子的回答。他最怕的是儿子说出他加入了义勇队,而又怕他儿子不向他说老实话。所以已经来到喉咙的咳嗽也被他压下去了,他抑止着可能抑止的从他自己发出的任何声音。三天以来的苦闷的急躁,他觉得比活了半辈子还长。平常他就怕他早死,因为早死,使他不得兴家立业,不得看见他的儿孙的繁荣。

“爹,我不是打回一对野鸡来么!跑出去100多里……”儿子回答他的,偏偏是欺骗了他。

陈公公的儿子没有去打猎,没有加入义勇队。那一对野鸡是用了三天的工钱在松花江的北沿铁道旁买的。他给日本修铁道,预备偷着拔出铁道钉子来,弄翻了火车这个企图,他仍是秘密的。在梦中他也像看见了日本兵的子弹车和食品车。

“这虽然不是当的义勇军,可是干的事情不也是对着小日本吗?洋酒、食子肉(罐头),我是没看见,只有听说,说上次让他们弄翻了车,就是义勇军派人弄的。东西不是通通被义勇军得去了吗……就不说吃,③用脚踢着玩吧,也开心。

陈公公的儿子翻了一个身,他擦一擦手掌。白天他是这样想的,夜里他也就这样想着就睡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照着前回的例子,又是没声响的就走了。

第七天,儿子又回来了,这回并不带着野鸡,而带着一条号码:381号。

“大叔,你儿子听说修了铁道吗?”

陈公公一听,立刻向问他的小猪倌摆着手。

“是真的。连号单都有:381。一天五角多钱呢!”

陈公公也不一定怎么爱钱,只要儿子没有加入义勇军,他就放心了。不但没有加入义勇军反而拿钱回来,几次他一见到儿子放在他手里的崭新的纸票,他立刻想到381号。再一想,又一定想到那天大风停了的晚上,儿子背回来的那一堆野鸡。

陈公公讨厌的大风又来了,从房顶上,从枯树上来的,从西南大道上来的,而这些都不对,说不定从哪儿来。浩浩荡荡地,滚滚旋旋地,使一切都吼叫起来,而那些吼叫又淹灭在大风里。

住在前村卖豆腐的老李来了,因为是顶着风,老李跑了满身是汗。他喊着陈公公:“我有点事,我告……告诉你……修铁道的抓了300多……你们那孩子……”

“为着啥事抓的?”

“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罢了!”

陈公公一听说儿子被抓了,当天的夜里就非向着西南大道上跑不可。那天的风是连夜刮着,到处都是黑滚滚的,分不出天和地,分不出东南西北。陈公公打开了小钱柜,带了所有儿子修铁道赚来的钱。

就是这样黑滚滚的夜,陈公公离开了他的家,向着西南大道向着儿子的方向,④向着连他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旷野里跑去。他凶狂地呼喊着,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叫的是什么……

1939130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风刮起的时候,陈公公对不辞而别、两天未归的儿子十分担忧,儿子音信全无所带来苦闷的急躁,让他觉得比活了半辈子还长。
B.陈公公的儿子跑去给日本人修铁路,为的是赚钱养家,可刚开始的时候,他怕父亲不高兴,就欺骗父亲说,自己是跑出去打猎去了。
C.儿子被抓走,丈夫为寻找儿子离家外出,家中只剩了陈姑妈一人,小说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表达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的伤害。
D.小说以“父亲对儿子的担忧和寻找”以及“儿子弄翻日本人的火车最后被抓”的“双重叙事”结构,来表现一个乡村家庭的抗战。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他真随了义勇队了吗”,句意的不确定,恰好表达了陈公公对儿子安危的担忧。
B.句子②中“庄严而胆小的情绪”表达陈公公复杂的心理,他极力反对儿子加入抗日义勇队。
C.句子③中的“开心”是儿子在给予日本兵重大损失后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抗日的一种方式。
D.句子④中陈公公向着“自己也辨不清的远方”跑去,是疼爱儿子几近失去理智的表现。
3.贯穿小说始终的“风”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痛恨·恐惧·抗争。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父爱。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4-03-05更新 | 13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捡漏儿

程宪涛

十年以后,吴征已是鉴宝专家,古玩行业的翘楚,古董界的权威。吴征经常参加鉴宝秀,出现在电视上、课堂上,成一针见血巧辩真伪,或化腐朽为神奇,但是,最让他引以为豪壮的事,依然是那次检漏儿。摆在楠木架上,在各朝历代器皿中,虽然显得不起眼儿,地位却是举足轻重。

那一年,吴征到河南出差,完成公干后逛古董摊儿。地摊儿上多是仿冒品,他没指望淘到什么。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最西侧一摊儿上,他发现了这个物件。摊主五十岁左右,黑黝黝的脸庞,浑身筋骨分明。正面多是一些赝品,角落里蹲着

吴征的心怦怦乱跳,仿佛饿狼要冲出山。吴征把欲望关进笼子,表现得轻松平静。他先拿起一件做旧的砚台,询问价格。摊主回应的价格离谱。吴征又拿起仿制乔炉,摊主说出实情——是假货。在古董市场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吴征装作对罗盘感兴趣,开始认真地砍价,挑拣罗盘的毛病,那是民国时期的器物,本就不值几个钱。吴征把价格压得低,双方自然无法谈拢。

然后,他终于拿起,仿佛漫不经心地刚看到一样。吴征第一眼就断定,那是唐朝时期的瓷器,时代特征不明显,恰恰因这一点,让很多人失之交臂。吴征问:这小家伙什么价?摊主伸出了一个巴掌。吴征故意说道:五十块?摊主显出不屑,道:五百。吴征用指鹿为马战术,道:寻常百姓家的东西,花哨但缺少质感和气度。其实,摊主再添两个零,吴征购买的意志依然坚定。这时有人走过来,吴征侧身挡住,唯恐被抢夺走,或者来人哄抬物价。好在那人没发现。吴征继续道:四百我拿走。摊主道:四百九,给您留个打车钱。吴征显出无奈的样子,从衣兜里摸出钱递上,接过找的十块钱,捧着撤退。

业界人士来欣赏,有人出百倍价格,有人出千倍价格。物以稀为贵,世上孤品,奇货可居。小小的古董,是时代的断面,包藏着历史、地理、文化……后来吴征在各种场合,描述这段捡漏儿的经历,面对电视台主持人,面对礼堂黑压压的人群,面对来访的朋友同事,经过无数次加工润色、添枝加叶,使其成为一段传奇故事。吴征在故事里斗智斗勇,占据主动控制节奏,而摊主顽固无赖,始终被蒙在鼓里,最后变成了一个傻瓜,与财富擦肩而过,把珍品拱手相送。其中,吴征添加了自己忐忑、惶恐、害怕等心理活动,人物有血有肉,故事具有可听性。吴征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引来听者的艳羡感叹。吴征总忘不了煽动、蛊惑听众去小摊儿,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若抛开文化和历史,用金钱衡量古董,吴征仅凭这个,就能跻身小康水平,他现在已成为专家大师,各种头衔称呼里饱含着对吴征的敬佩尊重。吴征每天坐在楠木椅子上,品味着上好的红茶,目光停留在古董上,内心滋润且满足。

某天,再次去河南那座城,吴征想到古董摊儿上看看,重温下历史,缅怀下过往。他很少再到摊位来淘宝,即使来,也是以居高临下的眼光,用达观的心态闲逛。遭落民间的珍宝少。十余年了,那个摊主还在。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染白了吴征的头发,摊主没有大变化。看来摊主没有发财,没有淘到值钱的货色。以前摊上还有民国造物,现在全是仿制品。

彼此咫尺天涯,吴征一步登天,摊主平淡平庸。吴征拿起一个盘子,即便是初入门的人,也一定看得出来,这是一个低劣的赝品。尤其可笑的是,盘子上居然烧着字,画蛇添足欲盖弥彰。吴征说:一万元卖吗?摊主正在吃盒饭——一碗浑浊的麻辣烫。他吃惊地抬起头来,下意识地说道:卖!吴征道:可以转账吗?我没有带那么多现金。摊主放下麻辣烫,重视起生意来,道:如果您执意买的话,给二百块钱得了。

为什么?吴征问。

摊主道:那是赝品,我不能骗您!

吴征不知如何离开市场的。

从此,他不再讲述捡漏儿的故事。那个放在角落里,有人问起来历,吴征就说:骗来的!

询问的人审视吴征,道:吴大师,你的意思……?

吴征认真地说:真的!

1.下列对小说主人公吴征的分析和评价,不合理的一项是(     
A.在古董市场里,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含含糊糊模棱两可。地摊上仿冒品成堆,他却能一眼发现珍品。在鉴宝秀上,他往往也能一针见血辨真伪。说明吴征眼光独到。
B.拿起漏儿时漫不经心,交谈时不漏声色,控制自己,精心谋划,巧施心计,一番迂回作战后,如愿得手宝物。说明吴征工于心计。
C.描述这段捡漏儿的经历,加工润色、添枝加叶,使其成为一段传奇故事,讲故事时娓娓道来、侃侃而谈,多方渲染,添油加醋,着意美化自己。说明吴征为人高调。
D.他多次鼓励他人去小摊儿捡漏儿,凭实力获利;重回自己的发迹之地,对原摊主出手大方,亦有补偿报恩之意。说明吴征勇于自省。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与思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吴征和地摊摊主之间的故事展开,通过地摊摊主多年不变经营原则,表达了对这一类人的认可和赞扬。
B.本文作者用有限视角讲故事,通过对吴征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的一系列刻画,生动表现了这一鲜活的人物形象。
C.小说最后吴征回答说“真的”,承认了自己“捡漏儿”的行为是“骗”,完成了自己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主题。
D.地摊摊主是故事情节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他的实诚厚道反衬了主人公贪图利益、忘记本分的形象。
3.吴征在“捡漏儿”的过程中心态是什么?都运用了哪些兵法战术?请简要概括。
4.简析小说题目“捡漏儿”的内涵和艺术效果。
2021-11-29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森林边的小茅屋

彭荆风

红河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新年刚过,满山满岭都是绿色。森林旁边两三幢发黄的竹楼以及主人家艳丽的红包头,给这里点缀了几点不同的色彩。

在芒果树下的小竹楼里,一个四十来岁的妇人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儿冷清地过着日子。一天晚上,母女俩睡得正熟,竹楼外的晒台突然嘎吱嘎吱响了起来。这深更半夜会有谁来呢?妇人的心跳得急促起来。

外边的人敲着竹篾门,说:“老乡,我们是解放军,请开开门。”解放军?妇人绷紧的心弦一下子松了下来。

二十多年前,娘家的瑶寨也住过解放军,个个都善良、朴实,尽给寨子里的人背水、扫地、砍柴。为了这些好小伙子当中的一个,她多少个夜晚没有睡安稳!她给他唱过婉转的歌,送过深情的眼神,塞过自己绣的荷包,可是,那个兵似乎什么都不懂。这叫她又气又惭,这是些什么人啊!后来,她才明白,他们是有纪律的。但她一直想念他们。

今天晚上,他们怎么来了呢?

她匆忙穿上衣服,打开竹篾门。月光下站着几个兵,一个个魁梧、健壮。她虽然看不清他们的面容,但从声音里可以听得出,他们和记忆中的那些兵一样和善可亲。

她亲切地问:“小同志,你们要干什么?”

“我们是从远处来的,想借用你们家的竹楼住几天,行吗?”

她望了望缩在身后的女儿,犹豫地点了点头,返身抓了把枯松枝丢进火塘,把这寒碜的小楼照亮了。

领头的兵看了一下屋内,问道:“大妈,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个人?”她心一酸,没有回答。

这个兵看到她家挂在门上的烈属牌,低声对后边的人说了几句话,那些兵就立即离开了竹楼。“你们怎么啦?”她惊异地问。

领头的兵柔和地说:“大妈,对不起,我们不知道你们家只有母女两人。”

火塘的亮光下,她看见这个战士的脸上有着一对黑得发亮的眼睛,智慧、勇敢、诚挚全都深藏在里边了。这眼神是这么熟悉,又是这么陌生。

外边一片银光,她看见他们在大树下抖开雨衣躺下了。她想喊他们回来,但嗓子像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眼泪像雨水一样淌了下来。

第二天一早,妇人和战士们谈起这些日子边境上的事,也说到了维持家计的艰难。领头的战士把竹楼上上下下察看了一遍,同情地说:“大妈,晒台该修了,屋顶上的草也该换了!”

中午时分,战士们砍来了竹子、树干,把旧晒台拆掉,七八个人说说笑笑,天刚擦黑,新晒台就搭好了。从他们的谈话中,母女俩知道了领头的战士姓何,他们都叫他何班长。

忙完了这事,何班长又笑眯眯地说:“大妈,明天我们帮你把屋顶也换一下。”这是真诚的许诺,她感动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但是,就在这天半夜里,何班长突然又来敲门,隔着竹篾门轻声说:“大妈,上级来了命令,我们要走了,你家的草屋顶,等我们回来给你换。”说完就走了。

她急忙追出去,那些战士已一个紧跟一个,迅速消失在那黑黝黝的树林里了。只有巨大的浓黑树影在风中晃动,那样阴冷,那样神秘,使她仿佛置身梦境。

夜凉如水,她木然地长倚在门口,衣服被露水打湿了,也忘了回去。

第二天,就听说打起仗来了,起初炮声、枪声还在附近响,第三天就越传越远。她很心焦,打仗是要死伤人的呀!那个何班长怎样了呢?他平安吗?她不知向远方炮声响处虔诚地作了多少揖。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阳光从树叶缝隙射下来,把茅屋涂抹得瑰丽多彩。突然,女儿大叫了起来:“阿妈,解放军来了!”

她兴奋而又慌张地跑了出来。真的,从山间小路上走来一队整整齐齐的解放军,她看见了那几个熟悉的战士,内心无比激动。队伍走进竹楼,却不见何班长,她急了,四处张望着问:“他呢?他呢?何班长呢?”

“何班长开会去了。”一个被人叫作指导员的年轻人亲切地对她说道,“大妈,何班长很想念你呢!他临走前,还惦记着你家屋顶的草没有换。所以,我们来帮忙了。”

她又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多好的人啊!他竟把这事一直记挂在心上。

战士们又为她家的竹楼忙开了。她什么也插不上手,只能感激地盘算着,该带点什么好吃的给那个好心的何班长。

她不知道,战士们把何班长牺牲的事瞒着她。

为了拿下八号无名高地,何班长只身潜伏在敌人前沿附近的一棵树上,校正炮击目标,在指示完最后一个目标后,他被一颗子弹击中,摔了下来。临终前,他告诉冲上来的战士,瑶寨大妈家的屋顶还没换草。战后,连队派战士们来帮助大妈翻修房屋。

她和女儿送走了修房子的战士们。但她们时常望着远方的小路,等着何班长再来。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她执拗地相信,他一定会再来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妇人再次见到那几个然悉的战士却不见何班长时,连续三次发问,流露出她对何班长的牵挂和担忧,以及见不到何班长的焦急和慌张。
B.妇人对何班长的眼神感到“熟悉”又“陌生”,主要因为她从何班长眼里看到了当年所恋小伙的影子,但何班长毕竟不是她当年的心上人。
C.解放军为瑶民背水、扫地、砍柴、搭建晒台、翻修房屋,体现了少数民族百姓在解放军心中的重要位置以及军民之间的和谐美好关系。
D.指导员对妇人说的一番话,既有善意的说言,安慰因不见何班长而内心焦急的妇人;也有真实的交代,说明解放军再来瑶寨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表达的方式多样,文中叙述性语言使情节客观化,描写性语言使细节传神化,抒情性语言使情感细腻化,议论性语言使主题深刻化。
B.小说插叙妇人二十多年前在娘家瑶寨见到解故军的情节,补充说明了她心理变化的原因,也为下文她见到何班长后的特殊情感埋下了伏笔。
C.小说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妇人在何班长和战士们离开时“长倚在门口”,表现她内心的不舍与担忧,突出了女子的柔情,丰富了人物形象。
D.小说开头对山岭、竹楼、红包头等寥寥几笔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也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3.小说中妇人的心理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请具体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妇人怎样的心理变化?
4.“小茅屋”虽小,却有着大的意蕴,试着从选材和立意两个方面简要分析。
2023-10-04更新 | 7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