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0 题号:159071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笋出林(节选)

吕翼

背篼村这穷样儿,让人揪心。近几年来,除了背篼村人自己努力,各级都在想办法,近的有镇上、县里,远的有省城,就连沿海发达地区,甚至北京都在研究对策。这不,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一群群人跋山涉水,气喘吁吁地来到背篼村。他们走村进户,和村民拉家常,说打工,说产业,掰着指头算一年的收入。说来说去,算去算来,结果让人叹气。从脸色上看,他们肯定是在痛恨什么,麻达不知道,其他村民也不知道,但勒吉知道。他们痛恨的,是这里的穷鬼苏沙尼次,他们想驱除它、赶走它、消灭它。穷鬼苏沙尼次那讨厌的魔手,一直扼住背篼村人的脖颈子,不让他们喘上一口气。它的影子,一直在无形地笼罩着背篼村的山山水水。背篼村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一直在挣扎、反抗,一直在想逃离,却都无济于事。

勒吉在村上工作的几十年里,农村每一次重大政策的落实,他都参与了。寨子里发展畜牧业,修畜厩,他带领村民砍竹竿、砌墙脚、搭架子,用竹枝苫顶;建卫生所,所有的中草药柜,都是他带着几个男人用竹片编制的;后来,县里说要给孩子们修一所像样的学校,所用的水泥、砖块、钢筋,全是他带领男子汉们磨破肩膀、流尽汗水,从山下搬上来的。这背篼村,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只能人背马驮,一袋水泥本钱二十块,运到背篼村运费就得八十块,要命。村民脱了几层皮,学校修好,孩子们有了读书的地点,可老师却成了问题。寨子里后来也有过两个考上师范院校的孩子,但毕业后都不愿意再回来。

经过县委的统筹,城乡建设管理局的专家来了,电力公司的测量员来了,交通部门的工程师来了,通信网络的专家来了。他们头戴安全帽、脚穿水鞋,扛着仪器,背着干粮,翻山越岭,穿云钻雾,起早贪黑,忍饥挨饿,又是测绘,又是统计,又是绘图。晚上还挤在村委会的办公点,点着松明子分析研判。勒吉心头热乎。眼下,他唯一能给同志们做的,就是给火塘里添些柴,烤几个土豆。

他们在干啥?麻达怯生生地问。

架电线、安通信网络接收塔、修路、修房子。

是谁家要娶新媳妇了吗?

勒吉摸了摸麻达的脑袋,心里针扎似的疼。早年,麻达家的日子过得煎熬。整整三年,妈妈没有添一件新衣,要走亲戚、到镇上买东西,都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那天,妈妈背竹笋到镇上去卖,看到那些穿着鲜艳又时尚的女人,昂首挺胸,在街上走来走去。她们那么漂亮、那么自信,妈妈的眼睛馋了,脚上像钉了钉子。想不到的是,妈妈在看别人,别人也在看妈妈。而且,看妈妈的人更多。那些目光,不仅有男人的,还有女人的;不仅有大人的,还有孩子的。但他们不是看妈妈的容貌,他们是看妈妈那一身补疤摞补疤的衣裤。目光里有同情、有怜爱、有叹息,也有嘲笑,甚至是鄙视。那些目光锥子一样扎过来,穿过层层堆叠的补疤,将妈妈的自尊心彻底刺穿,鲜血淋漓。妈妈的贫穷全部裸露,无法遮掩。妈妈的目光回到自身,呆了呆,她扔下背篼,双手捂脸,跌跌撞撞回到寨子,缩在火塘边哭了整整一夜。

活到这个份儿上,真是羞死人了。

第二天,妈妈不哭了。在女人最好的年华,咋也得有套像样的衣服啊!她咬咬牙,做出一个决定。厩里喂有一头猪,已经在长膘了,原本预备过年杀来吃的,她要送下山去卖。这事爹也很支持,两人抬着嗷嗷对抗的猪,磕磕绊绊,沿山而下。不想刚到手扒岩,那猪一挣扎,就掉进了山谷。要是抬杠扔得慢,爹妈恐怕也会尸骨全无。他俩揪着茅草、枝柯,遍山找寻,才找到两块血肉模糊的猪骨。妈妈早出晚归,种了满坡苦荞,原想秋收卖个好价,不料苦荞刚刚开花,一场早霜扑来,所有苦荞苗冻成了枯草。这日子,是要收人呢!

也不知啥时候,背篼村来了个货郎。他的背篼里,不仅有缝衣针、花线、镊子、电筒、马灯、火柴、连环画,居然还有棉布!印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的棉布!妈妈的眼睛被点亮,瞬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她冲过去,扯起一块花布,在身上试来试去。她一边试,一边流眼泪。货郎没要妈妈的现钱,手一挥,让妈妈只管拿去用。

你怎么穿都好看,想缝啥就缝啥。钱嘛,明年收成好再给。货郎说。

货郎来过三次,妈妈就失踪了。这对于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爹提着一把篾刀,翻山越岭去找,竟没再回来。那年,麻达只有八岁。麻达白天看不到爹,晚上找不见妈,冷了没人添衣,饿了没人做饭。一急,麻达脑子就坏了,整天站在高高的山梁上哭爹喊娘。勒吉钻进原始森林,找了败酱草、天麻、制芥、竹茄,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草药,用砂罐煮汤,哄他喝下。寨子里也有人给他念收魂经。不知哪样有效,反正麻达好了些。好了些的麻达,整天就弄竹子。此前,爹教过他编织箩筐、背篼、锅盖等生活用品,他都会。麻达有天分,除了这些,他还会编织牛羊、马匹、鸟儿等。甚至有一回,他居然编了一件衣服,用篾芯织白的衣领,用篾皮编绿的衣裳。他举着那衣服,站在寨口高高的土埂上喊:

妈妈,快回!快回!你要的衣服,我给你织好啦!

(有删改)

文本二

吕翼中篇小说叙述的着重点与主旋律。是书写脱贫攻坚战在云南乌蒙山区打响的伟大壮举,诠释脱贫功坚战对于云南乌蒙山区彝族人民的野时代意义,展示云南乌蒙山区各族干部、群众授身就赏攻坚战的然情、干劲与斗志,并歌颂党和政府实施脱贫攻坚战略决策的正确性。

竹笋出林中的背篼村无疑是一个贫穷的彝族村寨。千百年来,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简陋,本地资源优势无从转化为商品伊势,加之战乱、自然灾难频发与文化教育落后,穷鬼苏沙呢次扼住了背篼村人的脖颈子。过去,背篼村人的祖先从平原地区来到乌蒙山深处的背篼村,为的是躲避战乱;但在和平时代,背篼村人却陷入贫困。即使到了改革开放时期,麻达的母亲因为穿不上一件没有补丁的衣服而受到城镇人的鄙视与人格侮辱,便偷偷地跟着外地货郎跑了,一去不回。村支书勒吉的儿子吉地不由得怨天尤人,责怪自己生错了地方,感到生在背篼村是一种耻辱。背篼村人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穷鬼苏沙尼次赶跑。吕翼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发起的脱贫攻坚战,为他们带来福祉,使他们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从根本上改变了云南乌蒙山区彝族人民的命运。

中国的减贫奇迹,为世界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中国价值。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对贫困有个经典判断:贫困不单是一种供给不足。而更多是一种权利不足,从产业技、电商扶贫、生态扶贫、到完善农村公共设施、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中国减贫实现了困难群众多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双重保障。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双重变革、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双重提出堪称全世界最大的人权工程、最好的人权实践。当被问及世界能够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学到什么时,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彼得·诺兰认为,最重要的是伦理与道德,还有仁。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穷鬼苏沙尼次”扼住了背篼村人的“脖颈子”,文章用当地彝族百姓的语言将背篼村的贫穷形象化,生动地表现了背篼村人民对苦难生活的痛恨。
B.村支书勒吉踏实肯干爱岗敬业,多年来努力在背篼村发展农业生产、兴建基础设施、兴苏教育,但仍然没能让背篼村的村民摆脱贫困的生活。
C.麻达的爹妈在手扒岩“揪着茅草、枝柯,遍山找寻,才找到两块血肉模糊的猪骨”,既体现了他们的贫穷,也侧面展现了下山之路的艰险。
D.麻达的妈妈看到花布时“眼睛被点亮,瞬间闪烁着奇异的光芒”,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出了她对于富裕生活的渴望,也暗示她后来必然会作出抛夫弃子的选择。
2.结合文本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是从主题、内容、意义等方面对吕翼作品进行了简要分析。
B.通过文本二我们可知,背篼村人民最终赶跑了“穷鬼苏沙尼次”。
C.生存与发展、生活与生产、物质与精神是脱贫攻坚战的工作重心。
D.彼得·诺兰认为儒家的伦理道德和仁正是中国的发展经验
3.造成背篼村贫困的原因有哪些?请依据文本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文本一大量使用铺叙手法,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用意。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

陈巨飞

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

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再说。

等王太贵再次醒来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他终于看清“见义勇为”四个烫金的大字。锦旗压着几份报纸,王太贵从报纸的大标题上骤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吓了他一跳。他抽出报纸一看,标题写着:农民工制服绑匪,王太贵大义灭亲。王太贵就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了。

故事要从之前说起。

王太贵因吃苦耐劳而成为钢筋工带班班长。张勇是王太贵大舅的儿子,一直娇生惯养。为了给表弟盖房子,大舅还欠王太贵三万块钱呢。张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当个小电工,赚不了什么钱。在王太贵的说情下,张勇很快就成了吴老三手下的水电工。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张勇接了这个差事后,身边就围满了各种推销建材的业务员。王太贵对张勇说,不能被别人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工程验收不掉,自己就要吃大亏了。

张勇的活还真没验收掉。张勇越想越气,心想自己出来干了半年活,一开始信了业务员的哄骗,没通过验收也就算了,后来整改得很认真,凭什么吴老三不验收?就是想赖账!还打我,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头……

张勇气不过,三杯酒下肚,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正当吴老三向客人介绍工程进展情况时,张勇一把揪住吴老三,腾地从背后抽出菜刀将他绑架了。就在警察多项营救方案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却突然从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张勇的身上。巨大的惯性撞开了吴老三,直接把张勇扑倒在地上。等大家缓过神,发现张勇在这个人身下一动不动,汩汩地流着鲜血。

报道后面,王太贵看到记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决定天亮联系胡文,说明真实情况,再按事实报道。

事实是:王太贵正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轧钢筋,叫张勇不要冲动,放下菜刀,他就朝脚手架的边缘挪了挪,没想到一时不慎,从五层楼上摔下,落到张勇的头上,出于偶然救下了吴老三,压死了张勇,这才捡了自己一条命。当然不是见义勇为,更不是什么大义灭亲。这个报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见了,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误会。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王太贵醒了。病房里多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秃顶男人,他说他叫胡文,报道是他写的,应上级要求,想再作深入报道……王太贵心想,怎么就送上门来了。

王太贵向胡文说明了真实情况。他说,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我?

胡文说,你说了谁会信?如果说出事实,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烦,社会上反而会笑话你。一旦知道你是因为看热闹摔下去的,这些鲜花、水果就会变成唾沫,直接把你淹死。你把挣来的钱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帮你证明。这样于你、于我、于大家,都很有好处。

他也想了想,胡文说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这样“顺其自然”,心里又很不安。老婆说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妈吵得受不了……

胡文建议王太贵继续“装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装”比“不装”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胡文马上要评定高级记者的职称。胡文前一段时间一直努力,就是想制造一些响动,给自己加分。

胡文从医院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谁绑架了。

胡文的稿子发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新安县的文明办主任刘义民的注意。他已经干了十五年正科了,这么多年来,提拔的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王太贵的出现让刘主任看到了这种运气。他叫来胡文,问起王太贵的情况。胡文说,如果想上报他为亮点人物,还是要慎重。

紧接着,王太贵就作为亮点人物候选人报上去了。今年的评选和以往稍有不同,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环节。

王太贵的伤幸亏无大碍。住院期间,家人来了几次,听家人说,大舅妈之前几乎是每天来哭一次,现在偶尔还会来家里哭一场,但成为一种习惯,都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有个医生对他说,王太贵,我们都在给你投票呢!你现在全省有名了。

王太贵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让胡文联系刘主任。胡文说,你忘了我们当初约定的事吗?再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贵说,不行,我要找刘主任。见到了刘主任,王太贵说明了情况,表示要退出评选。

刘主任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马上评选结果都要下来了,你在这里搞什么飞机?

既然误会已经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说,这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了,这是全县的大事。你骗了人,也就是胡记者和我骗了人,也就是我们全县骗了人,你难道让别人喊我们县是骗子县吗?刘主任说。

王太贵说,我不想当骗子。

刘主任说,那不就成了,你一个人用善意的谎言化解全县的诚信危机,也是一种见义勇为。你现在不就是担心对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时候我和胡记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说明情况,化解误会。

王太贵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

王太贵也就顺利评上了亮点人物,也因为这一因素,新安县被评为先进县。当然王太贵不知道,胡文已经获得高级记者职称。刘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办主任。

他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了。

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妈就来了,大舅妈突然号啕大哭,紧接着,大舅也泣不成声……

王太贵看见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

他摸清了刘主任的生活轨迹。当刘主任迎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王太贵挡住了刘主任和女儿的去路。

刘主任说,不是我不帮你,你用脚趾头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说了又有什么用?

王太贵拉住刘主任说,不行,你要帮我证明,我们到电视台去……

神经病!刘主任挣脱王太贵,把他推倒在地。

王太贵起来后,扑上前去抓住了刘主任的女儿,从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语气对惊魂未定的刘主任说,快报警!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警察和媒体都来了,劫持着人质的王太贵被包围在中间。看到刘主任紧锁的眉头,王太贵一阵释然。

(选自2021年第5期《小说林》,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既表现了人们对王太贵敬仰的心情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难以适应的心理。
B.“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刘主任和胡文说服王太贵后的开心,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
C.“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王太贵所看到的眼前之景,虚写王太贵绝望又无助的心境。
D.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既有不同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有同一人物前后不同表现的对比,不同类型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2.关于本文“人物设置”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文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是他的一篇主观臆断报道,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B.张勇是进城农民工,他“缺少经验”“贪图小利”又“性格冲动”,是故事发生的“人物引子”。
C.刘主任是基层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抓住提拔的机会”,他的出现使小说主题得以提升。
D.大舅妈是典型的母亲形象,丧子让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回归了自我。
3.小说围绕“绑架”展开,有“实(实际)”有“虚”,请以此角度结合文本分析说明。
4.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是小职员“变形”的故事,本文也是以“变形记”为题,本文的“变形”与卡夫卡的“变形”有何不同?
2023-09-07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烂砖,没烂墙

乔叶

爷爷读过几年私塾,用奶奶的话说,有一身好文化。他会写一手好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因为这一身好文化,他年纪轻轻就到山里一家煤矿当了账房先生,被老板的族亲相中,把独生女儿许给了他,这就是我奶奶。八路军过来时也相中了爷爷的好文化,他就参了军。虽是四处打仗,但其实也没走多远,兜兜转转的,一两年间总能回来一两趟。父亲之前,奶奶还怀过两胎,但都没养成。①她说过那两个早夭的孩子:一脸皱纹,小身子跟个大老鼠似的,男人一只鞋就能装得下。得的都是四六风,一个是第四天,一个是第六天,孩子的胳膊腿儿就开始抽抽,咬牙瞪眼,我一看就知道这又不中了……后来才知道这叫脐带感染。不会消毒呀,多傻。

兵荒马乱的年月,村里的帮派此起彼伏,有人当红军,有人当国军,有人当汉奸,也有人是小打小闹地偷摸,还有人当土匪去明目张胆地抢讹。在第一次解放和第二次解放期间的几年间局势更乱,奶奶勤谨恭敬地侍奉着公婆,提心吊胆地候盼着爷爷,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外人且不说,其他两支族人就没少来欺负。很多个夜晚,奶奶透过窗纸上的小洞看着那几个熟悉的身影背走挂在墙上的玉米辫子,摘走刚刚变红的枣子,拿走垛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她屏住呼吸,大气儿都不敢出。

有一年没收成,奶奶在坟地的间隙种了一点儿红薯,也被他们刨得精光。

你咋知道是他们刨的?

看他们家小孩儿端的饭碗就知道了。吃红薯屁也多,那些天他们家净放红薯屁。没种红薯,哪放得出红薯屁。

你咋知道是红薯屁?

又多又臭,那还不是红薯屁?放屁时上头也会打嗝儿。

每当听奶奶讲这些陈年旧事时,我都会气得脸红脖子粗,吼叫着我要报仇我要报仇!奶奶看着我的样子,笑得不行。挑起了我的火,她又开始灭,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老账不能算。再大的仇气,也都是姓地的。有烂砖,没烂墙。唉。

多年之后,我才多少有些明白了奶奶的这声叹息。以彼时的情况,作为家族的弱势存在,只要人家不是大白天来你家抢劫,这就是留了余地。以彼时的状况,当你没有实力扑上去和对方撕个高下时,就只能容留甚至珍惜这种余地。只有这样,当受到更蛮横的外来侵犯时,你就尚处于一个家族的整体性中。哪怕只是暂时的整体性,也能让你在这个整体性中获得些微宝贵的安全感。而亲这个字,似乎天然就意味着一笔糊涂账。这笔糊涂账,自古至今没多少人能算得清。当然,算不清也不妨碍总有人前赴后继地要去算,各有各的账本,各有各的算法,各有各的盈亏。②或许也正因为算不清,才算得更有意思?

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几天就跟着队伍开拔了。奶奶问,不是说都太平了吗,咋还要走?爷爷说,大面儿已经稳了,还有些零星火要灭一灭,很快就能料理妥当。到时候我就回来,再也不走了。咱们好好过安生日子。壮的官名就叫解放吧。

爷爷走后两个月,奶奶发现自己又怀了孕。怀孕五个月时,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又三个月过去,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中枪而亡,和几名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河边的一棵树下。

奶奶哭了两个月,直到叔叔出生时,才止住泪。

哪能光顾着哭,还得养孩儿哩。她说。

泪也哭干啦。她说。

叔叔的小名儿叫宽,官名叫胜利。三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后来落下了残疾,奶奶又给他改名叫老鳖。顶个贱名好成人,名贱人不贱。奶奶说。

没过多久,村里定成分,我家被定成了贫农。闹得最厉害时,村里有几个富农连命都稀里糊涂地丢了。奶奶说,③你爷是用他自己这条命来保佑咱全家哩。

我家大门的门楣上被钉上了一个长方形小木牌,用红漆正楷写着“光荣烈属”。日子好起来后,每年春节村里都会送来两斤五花肉。很久之后我才发现,用这两斤肉做的菜,奶奶从来没有动过筷子。④从来没有。

——选自2023年茅盾文学奖作品《宝水》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爷爷因为一身好文化而被相中、两个孩子因不会消毒而早夭,可见知识文化的重要性,能改变命运。
B.文中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写村里帮派此起彼伏,写族人偷摸之事,写算不清的糊涂账,形象细致,更添韵味。
C.本文写了不同时间不同事件,用一种回忆的形式,映照的是时代,是地域乡情,更是对亲人的深切悼念。
D.本文语言繁复铺陈,既有方言土语,也不乏诙谐片段,令人读后既有伤感,又有喜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在谈及早夭的孩子时,用“男人一只鞋”把孩子的大小特征形象化,令人读后哀婉叹息。
B.句子②意味深长,饶有哲思,道出了千丝万缕的无尽之意,也写出了族亲这笔“糊涂账”不必算。
C.句子③写家因没了爷爷这个顶梁柱而贫困,又因贫农而保全,而爷爷是因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表现人物更显张力。
D.句子④“从来没有”语义上与上一句有重复,但单独成句,反复说明,语气和表达的意味更强烈。
3.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出奶奶的形象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者乔叶对方言俗语特别敏感,小说中使用方言俗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以本文标题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17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狼

袁炳发

那天金铭还没起床,便接到林场发小的电话,说是他们在清林的时候,抓到一头狼崽。

发小对金铭说,你不一直想画狼吗?这只狼崽子就送给你当画模吧!

金铭听此消息,连饭也没吃赶紧驱车前往林场。

林场坐落在山脉的下梢儿,在两片人工林的夹持中,一条公路逶迤通过直指林场的场部。深秋的天空十分清澈,和陆地上刚刚晕染阳光的老黄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看起来既温馨又不失厚重,同时也给人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渴望。

还没等金铭下车,发小就已经拎着一只鼓鼓囊囊的蛇皮袋子等在路边。金铭谢过发小,简单地询问一下,便在林场的居民区住下了。

这是一头只有不到五十厘米长的未成年公狼,所有的雄性特征已经很明显,虽然四肢捆缚着绳索,可是依然狺狺地发出类似于狗的疲惫而又绝望的叫声。当它和金铭对峙的一瞬间,目光极其凶恶,金铭仿佛感受到了来自大山深处成年公狼对自己的生命威胁,但金铭还是有些可怜它甚至是心疼它。

据发小说,狼崽的母亲因为袭击清林工人而当场被打死了,这头狼崽已经成为孤儿。也就是说,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在未知的生命中要经历多少磨难,它显然一无所知。金铭在和它对视的时候,忽然想起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遭遇,竟然不知不觉地流出了眼泪。

金铭是那种草班出身的画家,在美术界风雨兼程二十年,应该说在当地算是腕儿级的画家了。几次举办画展,电视台跟踪报道,为他赢得了很多微友粉丝的热捧。可他知道这些都是虚假的,都是镜花水月的自我安慰,要想得到国家级一些大咖的认可,必须要有极富个性、极具思想内涵的美术作品。这时候他想到了画狼。他认为一个优秀的画家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绘画域场,像徐悲鸿画马、齐白石画虾就是如此,这是一种根植于画家灵魂深处、涂鸦在纸上的神秘符号。

狼这种动物聪明智慧,具有很强的爆发力,而且无论在怎样的险恶环境下都能求得生存,金铭觉得这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个性写实。可遗憾的是,他虽然在林区生活过,多次见到过狼,可对狼的了解还是太少了。

他需要生活,需要对狼的进一步认识。在这样渴望一举成名的大背景下,金铭只有感动。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带来的新鲜兔子肉剁碎了,装在瓷盆里,然后倒上酱油,端到狼崽的跟前。

狼崽叫着,声音特别的凄厉。金铭终于不忍,把捆缚狼崽前腿的绳索解开了。

狼崽看着金铭甩了几下前爪,似乎在示好,又似乎是挑战。金铭抓住这一瞬间立即开始素描。

吃完兔肉的狼崽忽然扬起前爪抓向金铭,金铭躲避不及,手腕子上立即留下两道血红的印子。金铭有些生气地举起巴掌,可当巴掌举到半空又缓缓地落下了。

此时,狼崽的目光居然有了温情,那种无所归依的神态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看着十分的可怜。金铭顾不得疼痛,立即举起手机把这幅画面收藏起来。

接下来,金铭和狼崽朝夕相处,手上的抓伤一茬接着一茬,它明明知道金铭对它没有恶意,可就是不能接受金铭。

金铭为了和狼崽增进感情,除了在饮食上特别用心,舍得花钱,晚上便让狼崽睡在他的床头,而且地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海绵垫子。

金铭把自己画狼的作品发到公众号平台上,引发了无数微友的热议和好评,都说他画的狼形态很逼真。

一天早晨金铭正在睡觉,迷迷糊糊地忽然感觉自己的脸上似有虫子在蠕动,他立即睁开眼睛,发现狼崽正在床头,伸出血红的舌头舔舐他的面颊。

金铭吓得一骨碌爬起来,这时候狼崽的两条后腿立起来,一双前爪接连向下弯曲,不断地向金铭作揖。

金铭真的被感动了,他一下子蹿到地上双手使劲儿地环住狼头,他觉得有一股温热的情愫在内心涌动,这时候的狼崽温顺得像个孩子一样依附在画家胸前,整体的画面既亲切和谐,又有那么一点儿荒诞。

狼和人的心灵应该是相通的。金铭忽然有所感悟,终于找到了画狼的秘密符号。

狼崽好像已经理解画家的需要,在金铭新一轮的绘画中故意摆出各种神态迥异的姿势让金铭选择,金铭在感动中,多次停笔去抚摸狼崽,和它作肢体上的交流。

两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了,一张浸润着画家智慧和心血的《百狼图》栩栩如生地摆在画家的画案上。金铭激动不已,觉得自己扬眉吐气的时候到了,可他接连报名参加了两次全国性的大型赛事,《百狼图》都落选了。

金铭百思不得其解。

业内一位大咖在评论金铭的画作时,毫不客气地说:金铭画的狼不像狼,倒像是一条狗。

(摘自《北京文学》,2021年第7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关于去林场的环境描写,非常温馨,这与后面金铭见到狼崽后的心疼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美景衬托哀情。
B.发小送狼崽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发小送狼崽才有了后面金铭与狼崽的接触和交往,才有了金铭的《百狼图》。
C.金铭在绘画上有一定的成就,同时对自己及创作也有清醒的认识,认为自己需要创作出极富个性及思想内涵的作品。
D.作品在选材上有所创新,写的是人与狼的故事,狼崽很通人性,看似有些夸张,但又给人非常真实的感觉。
2.狼崽对金铭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把变化经历概括出来并简要分析。
3.如何理解文中“狼和人的心灵应该是相通的”这句话的内涵?请结合文章结尾处金铭的《百狼图》落选进行分析。
2022-03-09更新 | 15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