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王愿坚(1929-1991)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416 题号:160015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噢,他果然来了!

像一块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陪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来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那怕是暂时的儿子!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他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并且肯定地告诉父亲”:只要他工作一空,他会带着小孙孙去看他的。可是,毕竟将军对这位老人思念儿子的心情体察得还不够周到,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

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40”之间微微颤动着。

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给老人写信时,写了扯,扯了写,直写到夜里一点多钟,可见思想斗争之激烈。
B.小说写牺牲的曾庆良、曾育才等人,暗示为了革命的胜利,许多“父亲”痛失了亲子。
C.曾将军反复劝阻老人不要来北京,是担心老人来了之后会识破他冒充其儿子的身份。
D.回家时车速在“20”和“40”之间,将军还要老韩再开慢点,是因为他不敢面对老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回忆将军的父亲在国民党围剿苏区时被害死,以及自己过草地时陷入沼泽被救的情形,都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B.小说叙写赵振国把将军回信认父亲的消息告诉汽车司机老韩一事,从侧面烘托将军对牺牲多年的父亲的思念之情。
C.“书信”是将军和“父亲”情感的纽带,把素不相识的两个家庭联系起来,表达了对超越血缘的阶级友爱的赞美。
D.小说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生动传神地塑造了将军重情重义形象,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3.有人评论:王愿坚在历史故事中,在现实生活里,特别善于捕捉那些闪光的、高含量的细微处,一旦得到就精心放置在他的作品中,就能充分表现人物所闪耀出的精神光芒。请结合文本简析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

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原来是水库建设。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地流到坝顶上。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看着这劳动场景激动了。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筑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

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在1935年东渡黄河的战斗里,被阎锡山的队伍打断了一条肋骨。他把腰眼贴在沙土上烙着。那沙土被太阳晒得滚烫,烫得伤口热乎乎的,十分舒服。

忽然一场雨,震击得人们手忙脚乱,就在这时,呼隆呼隆,空斗车开进了装料台。得马上装料才行。将军四下里望了望,提高了声音喊道:同志们,走哇!说完,他一躬腰走出了草棚,钻到暴风雨里去了。

这句话像一道命令,人们都站起来了,一个,二个,三个……跑进风雨里。他们哄笑着,叫嚷着,跟在将军后面向装料台奔去。将军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看,这情形很使他兴奋。他感觉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这样做了。他脑子里忽然浮上了另一幅情景:那是在草地上,也是这么个暴风雨的傍晚,被疲劳寒冷和饥饿折磨得衰弱无力的战士们直往草丛里钻。但是天黑之前找不到干些的地方宿营,摸黑在烂泥里钻是很危险的。当时,他也是这么喊了一声,队伍又前进了。

将军和青年战士小李跑到装料台边,抓起铁锹,装了满满一筐沙,便抬起来紧跑。正跑着,迎面一个人跑过来,走到前面一把抓住了将军的扁担梢,喘呼呼地说:首长……这活你……

将军一定神,才看清那人臂上的红袖章,他随手拨开他的手说:在这里我是战士,你才是首长哩。我有个意见:赶快把大家组织一下,要特别注意安全!

对。分队长无可奈何松开手,他走到小李身边,伸手挽住小李的肩膀,低声说:将军年岁大,又负过伤,你可得留心照顾着点……

将军!小李不由得惊叫起来。这情况太意外了,他分不出自己是由于感动还是由于紧张,只觉得自己的心跳得很急,眼里像灌了雨水,有点发涩。他连忙放下扁担,走到将军面前,结结巴巴地说:将军同志,我不知道是……

嗨,你这小孩!"将军爱抚地把手搭在他肩上,顺手轻轻地推了他一把,说道,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说罢,他弯腰抄起扁担,搁在肩上。

小李激动地抓起扁担,望着将军那花白的头发怔了一霎:雨水混着汗水,正从那发梢上急急地流下来。他深深地吸了口气,趁势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了半尺。

这回,将军却没有发觉。他一手扶肩,一手甩开,挺直了腰,迈开大步向前走去。他走得那么稳健,又那么豪迈。当他带着他的连队走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时,当他带着他的团队通过日寇的封锁线时,当他带着他的师跨进天下第一关时,他也是这样走着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劳动场景的刻画生动传神,令人仿佛置身其中,这一场景令将军十分激动,并为将军回忆昔日的战斗生活埋下了伏笔。
B.小李初见将军时便向他开玩笑,说明小李并不知道他是将军,可以推知将军形象上较为朴素,没有刻意把自己与普通战士区别开来。
C.将军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沙土,以致伤口隐隐作痛,但他没有叫苦叫累,文章最后小李选择悄悄地把筐绳又往后挪,也是怕将军发现后拒绝。
D.当小李发现搭档是将军时,将军试图用善意的言行来打消小李的顾虑,如“嗨,你这小孩!"“快,快掌好舵,我这火车头要开啦!""顺手轻轻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将将军过往的革命经历与劳动时的场景交叉呈现,有利于全面展现将军的形象。
B.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较为简短,且许多地方欲言又止,需要读者自行补白,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情感的直露。
C.小说既善于展现劳动、革命战争等宏观场景,也善于刻画各种细节,因此,小说呈现出富有气势又针脚绵密的面貌。
D.青年战士小李和分队长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没有着墨于他们的肖像、心理等刻画,但他们对推动情节发展至关重要。
3.小说写了现实、回忆中的两次与暴风雨相关的场景,这样写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的结尾塑造了一个革命英雄的形象,题目却为“普通劳动者”,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3-05-26更新 | 3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字条

王愿坚

19319月,整个武夷山区沉浸在一场暴风雨里。像谁拉开了一个看不见的闸门,雨,连成一片,向着整个山区倾倒。风借雨势,雨助风威,山石上溅起浓浓的白雾,大片的竹林梢头卷摆着浪花。

傍晚时分,程元吉把屋里的东西归置了一下,把薄薄的茅草屋顶上又压上了几块石头,怀里揣了几块红薯,就往外走。按说,像这样的天气,他是不该再到山里去的,但是不去又不行。那片南瓜地是一家人的命根子。两年前,爹送萧家地主小少爷进城,爬山时因为轿子抬歪了点,被小少爷一脚蹬下山崖摔死了。想打场官司,争口气,官司没打赢,几亩地花了个干干净净。程元吉只好在山坳里、坡坡上一锨一锨地刨出了二亩多荒地来,种上了南瓜。总算不错,南瓜长得蔓儿粗、果儿肥,远看青艳艳的一片,近看横七竖八的一堆,是个好收成。只是地处偏僻,又是这么个大风大雨的晚上,万一有个坏人打这些南瓜的主意,只有老婆和一个不满十岁的女孩子怎么能看得了?

雨继续哗哗地下着。程元吉把棕皮蓑衣掩了掩,往山坳里走。这曲曲拐拐的山路,又是这么大的风雨,实在不好走,等他翻上了山梁,望见那块心爱的南瓜地时,天已擦黑儿了。就在这时,程元吉望见一串黑影从山腰的矮树林里踪出来,直奔他那看瓜的小茅棚子。程元吉不由得打了个寒战:不好,这样的天气成群结队地满山跑,一定不是好人!他不敢再往前走了,连忙一闪身藏在几棵大树后面。

程元吉一阵心跳,脑子里马上浮起一幅景象:这些人就要气汹汹地一脚踢开那扇破竹门,把屋里翻弄个乌七八糟,说不定……他不由得捏紧了拳头,向前迈了几步。但奇怪的是,那些人跑到门前却停住了,好一阵不见动静。接着这群人又离开房子,在一棵树底下围拢来,一个人指手画脚地讲了些什么,然后,人们又散开了。

程元吉刚松下的心立刻又紧缩起来:原来那些人散开之后,就跑到瓜地里去了。只有一个人在树底下蹲下来,打开电筒,垫着膝盖,在写些什么。写好之后,又回到房子跟前去。不多会儿,散开的人群又合拢了来,每人肩上扛着一个南瓜。程元吉望着这些扛着南瓜向山里走去的人,默默地数了数,有二十多个人,这就是说有二十多个南瓜没有了。他不由得痛苦地叹了口气。

等那些人走远了,程元吉才钻出树丛,也不顾泥泞,快步赶到房子跟前。老婆带着惊惧的神情给他开了门,随即一把拉住他,断断续续地说:可……可吓死我了!……

原来那些人来到屋跟前以后,只是轻轻地敲了敲门,喊了几声:老乡!老乡!

她哪里敢应声。接着,又是两下敲门声。这次敲得重了些,声音也提高了:老乡,开开门,我们有事商量!

这一喊,她更吃惊,看样子要砸门了。她慌忙坐起来。这时,外面另一个声音插话了:刘同志,声音小点,看吓坏了老乡。接着,又压低了嗓音向屋里说:老乡,别害怕,我们不是坏人。你们有粮食没有,我们买点用用。

粮食倒有一点,可是……她还是不敢吭声。半天,那人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和气:老乡,实在不开门,我们只好就这么做了。只听得一阵脚步声奔到瓜地里去,看样子是摘瓜了,一边摘一边还传来这样的话:大雨天,别把瓜地踩烂了。”“看,你怎么把这样嫩的捕下来了,留着还能长嘛。”“小心别把瓜秧子踩断了。忙乱了一阵,又静下来。外又说话了,老乡,我们实在没办法,把你的瓜摘走了,钱留在东头第十棵瓜秧根上,请你收下吧!

程元吉听着老婆讲完了这段事的经过,坐在床上,低着头直叹气,半天不吭声。待了一会儿,还是老婆先开了口,她说:去看看吧,瓜少了多少。说不定人家真给留下钱了呢。

想得倒美!这年头能有那样好心的人?话虽这么说,但他还是走出去了。他来到瓜地东头,数到第十棵瓜,伸手往瓜根上一摸。可不,在那硬硬的瓜蔓上,用茅草紧紧地捆着一包瓜叶;解下来一掂,沉甸甸的。

程元吉心一阵跳,把瓜叶包拿到屋里,打开一看,里面包着明晃晃的两个银圆。在两个银圆的中间,夹着一张叠得四角方方的字条。那张字条上写着:

老乡,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消灭压迫穷苦人民的国民党反动派和土豪劣绅,来到这里。因为没带粮食,又叫不开你的门,只好摘了南瓜二十个,约计市价,留下银洋两圆,请你收下。

中国工农红军支队连

程元吉两口子被这神奇的事情惊呆了。银圆,除了卖地打官司以外,他们什么时候见过银圆?这些叫作红军的人虽然并没有露面,但是这张写着潦草字迹的小字条,却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半年之后,红军真的来了。程元吉最先参加了贫农团,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

1955115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突出了山区暴风雨的猛烈,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也有力地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B.程元吉冒雨摸黑去山里看南瓜,因为他被地主公报私仇强夺了土地,需要靠山中种的南瓜维持生活,风雨交加,他更担心在山中看守的妻女。
C.看到一伙黑影奔向妻女所在的小屋后,程元吉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画面,间接地反应出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土豪劣绅凶残鱼肉百姓的情形。
D.小说结尾处,潦草的小字条把程元吉的心照亮了,呼应开头的阴云密布、暴风骤雨的环境,暗示了只有红军才能消灭压迫,带来光明。
2.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程元吉的心理的。
3.小说在讲述故事时,安排“程元吉”远远地观察“黑影们”的行动,具体发生的事情,也是通过他老婆的视角来转述的,这样的讲述方式有何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9-16更新 | 14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人(节选)

王愿坚

离下班的时间还有半个多钟头,桌角上的电话铃突然急骤地响起来。曾司令员放下手里的红铅笔,伸手抓起听筒。

电话是从将军的宿舍里打来的。公务员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说:“首长,你的父亲来了!”父亲?将军不由得心里一震:“奥,他果然来了!”

像一块石子投进湖水里,将军那平静而专注的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搅乱了,脑子里老是在翻腾着一句话:“他来了,怎么办?……”

这个问题使将军困扰了差不多快半年了。今年五月间,他突然接到了一封报社转来的一位江西农民写的信。他疑惑地把信拆开来,在信的开头,紧接着他的名字后面是四个粗黑的大字:“吾儿见字……”当时,司令员曾哈哈大笑着向政委说:“看,来认我做儿子了……”

但是,当他继续读着信的内容的时候,他那开朗的笑容却被紧蹙的双眉代替了。信上写着:“……五年以前,白杨樟的广善回家了,他说你早就不在了,在过大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我难过,哭了一场又一场。可我又不信你会死。……前天听人说你在报上发表讲话了。天下重名重姓的人不少,可不能那么巧……我给你写这封信,要是你是我的儿子,就给我来信,你要不是我的儿子……”

显然,这位老人是错认人了。他按照老人来信的地址,写了一封信寄到县的民政科去查问。他那个和将军同名的儿子是一九三一年参加红军的,据调查,确实在过草地时牺牲了。

接到信的当天晚上,将军伏在桌上给老人写信了。他写了扯,扯了写。直到夜里一点多钟,当他在信的开头写下了“父亲大人”四个字,他才觉得自己的感情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来。他写好了信,亲自跑到邮局去装上二十元钱的汇票,把信发出去了。

当将军发信回来,公务员赵振国就忍不住悄悄地把这消息告诉了汽车司机老韩:“人家认儿认女,可咱首长,高高兴兴地认了个老爷子!”

其实,将军早就失去了父亲。早在二十多年以前,国民党军队向苏区进行四次“围剿”的时候,老人家就被害死在村南那道长满榕树的山坳里了。那么,老人的儿子呢?将军的思绪不由得转到过去那些在他身边倒下的战友上。他呆呆地望着窗前那棵老槐树沉思起来。也许老人的儿子是当年的四班长曾庆良?他是在掩护部队渡湘江时牺牲的。或者是四连指导员曾育才?他是过大雪山抢救一个挑夫时掉下山沟去了……这些同志并不和他同名,可是不知怎的,他却总想把他们和这位老人联在一起……

将军眼前慢慢地幻化成了一片茫茫的绿野。那是大草地,到处是腐烂的水草、污泥,一汪汪的水潭,水面上浮泛着一串串黄绿色的水泡。他掉队了,正忍受着难耐的饥饿在蹒跚地走着,突然,脚下一软,一条腿陷下去了,他拼命一挣扎,另一条腿又陷了下去。整个身子在向下沉,水,淹过了大腿,淹上了肚子……就在这时,一支枪托平伸在他的脸前。接着一个人用沙哑的嗓子喊:“快,快躺下,往外滚!”他连忙躺倒下来,就在这一瞬间他认出那人是六班的战士曾令标。借着这拖曳的力量,他滚出了烂泥。等他在一块硬实的泥堆上站起身,就看见曾令标因为全身用力,早已深深地陷进泥里,他惊叫一声:“老曾……”慌忙摘下肩上的枪,已经来不及了。曾令标一声“再见”还没说完就沉进了泥水里,水面上只留下一只手高擎着步枪,枪筒上挂着半截米袋子。旁边一串水泡和一顶缀着红星的军帽在浮动着……

“我这条命是战友给的呵!”从那个难忘的日子起到现在,无论是战斗、工作还是学习,将军总是严格地警醒着自己:“多干些!再多干些!”现在他却突然发现,这些还不就是一切,只要有可能,他似乎还应该担负起另一项义务。

“要使这位失去唯一儿子的老人得到安慰,唯一的办法是还给他一个儿子!哪怕是暂时的也行!”就怀着这种复杂的感情,将军写下了那封回信。

这以后,将军就成了赡养和安慰这位老人的亲人。每月,当他发下薪金的时候,不管工作有多忙,将军总要挤出一个夜晚用在写“家信”上。慢慢地,将军惊奇地发现,随着一封封信的往来,也和老人的心在一天天靠近,这陌生的老人简直已经成了他的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了。每当天气凉了,他就会告诉爱人高玫:“给老人织件毛衣吧?还得弄双毛袜子去!”每当家里谁伤风感冒了,他也会忙着写封信向老人问候……而老人的来信中流露出的每一点愉快的表示,将军也感到极大的快乐。

尽管这样,但将军却仍然暗暗不安,生怕书信中哪一个字会露了马脚,被老人发觉。特别是二月“父亲”来信说要来北京看望“儿子”的时候,他更加不安起来。他曾经连着写了两封信,要求老人不要来……现在老人竟不顾“儿子”的种种劝阻,还是来了。

“现在,可怎么办呢?”将军苦苦地思索着。直到下班铃响了,他走出办公室的时候,还没有找出答案。汽车迎着晚霞,在秋风里平稳地驶着。将军怔怔地望着车窗外缓缓逝去的梧桐树,忽然欠起身:“开得太快了!”他觉得这些树向后退得太快,简直像一株株倒下来似的。

司机老韩笑着扭头望了司令员一眼:“不快呀!”说着,用指甲轻轻地敲了敲速度表。表针正在“20”和“40”之间微微颤动着。“慢点,再慢一点!”他实在希望慢一点到达宿舍,好让自己有时间再把这件事想一想。

车子渐渐驶近宿舍,将军怀着激动而又多少有些惴惴不安的心情,跨上楼、轻轻地推开了房门……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将军在接到乡村老人的信后,当天晚上便给这位素未谋面的“父亲”写了回信,并且是亲自去邮局发出书信。
B.长征时期过草地时,将军因伤掉队,行军赶路中又因饥饿乏力陷进泥沼,危机中是战友用生命把他救了出来。
C.将军叮嘱爱人给老人织毛衣、弄袜子以及写信问候“父亲”的细节,表现了将军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D.将军不愿马上回到宿舍见突然到来的“父亲”,所以车子不到40的时速他也觉得太快,叮嘱司机再开慢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心理、动作、肖像、神态、语言等描写的综合运用,突出了将军的高贵品质,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红军老战士的形象。
B.小说有对渡湘江时因救战友牺牲的战士、过草地时因救将军牺牲的战友的概括叙述,也有对将军坐车回宿舍认“亲”的详细叙述。
C.小说以“接电话”为线索,串起寻亲、认亲、探亲等情节,中间穿插对战时情景的回忆,多方位再现了革命战士的生活。
D.小说综合运用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回忆与现实相交叉的叙事安排,增强小说故事性,突出革命战士高贵品格。
3.小说以将军推开房门为结尾,有什么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4.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将军的形象的。
2023-07-12更新 | 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