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1638726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仰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噘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的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的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多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的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的祖孙情。
C.小说中唯一一段环境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小说主要运用烘托的手法塑造主人公形象,如通过老张的埋怨烘托常香玉深明大义。
3.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4.小说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咐

孙犁

经过的村庄街道都很熟悉。这些村庄经过八年战争,满身创伤,许多被敌人烧毁的房子还没有重新盖起来。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想起许多事。父亲确实的年岁忘记了,是不是还活着?父亲很早就有痰喘的病。还有自己的女人,正在青春,一别八年,分离时她肚子里正有一个小孩子。房子烧了吗?他走的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自己的女人。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儿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来,这就是你爹,天天闹,看见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那孩子从睡梦里醒来,好奇地看着这个生人,这个八路。水生抱了孩子一会,说:还睡去吧。

女人安排着孩子睡下,盖上被子。孩子却圆睁着两眼,再也睡不着。

女人说:你想过家吗?

水生说:想过。

在什么时候?

闲着的时候。

什么时候闲着?

打过仗以后,行军歇下来,开荒休息的时候。

你这几年不容易呀?

嗯,自然你们也不容易。水生说。

嗯?我容易,她有些气愤地说着,把饭端上来,放在炕上:爹是顶不容易的一个人,他不能看见你回来……她坐在一边看着水生吃饭,看不见他吃饭的样子八年了。水生想起父亲,胡乱吃了一点,就放下了。

孩子睡着了,睡得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女人呆望着孩子的脸。她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好像不是她生出,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懂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复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候,日本人就在咱村边。可是在黑夜,一觉醒了,我就想:你如果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从窗户上那块小小的玻璃上结起来的冰花,知道夜已经深了。水生说:明早就要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

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那么就赶快休息休息吧,明天我撑着冰床子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就先起来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站在床子后尾,撑起了竿。女人是撑冰床的好手,她逗着孩子说:看你爹没出息,当了八年八路军,还得叫我撑冰床子送他!

她轻轻地跪上冰床子后尾,像一只雨后的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前进了,像离开了强弩的箭,摧起的冰屑,在它前面打起团团的旋花。

太阳从冰面上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的胡同,扑到这里来,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的时候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了这条活路,我们就得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

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为别的事情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太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在被大雾笼罩,杨柳树环绕的丁家坞村边,水生下了冰床。

女人忍住眼泪,笑着说: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一九四六年河间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第一段的心理描写,表现出水生对久别家乡的生疏,对即将到来的重逢的矛盾,也有对家中亲人的担心。
B.孩子“是她在那潮湿……丢鞋甩袜抱养大的”,从侧面控诉了日寇的侵略罪行,表现了人民为抗战做出的牺牲。
C.“嘱咐”是小说的标题,也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八年分别、短暂相逢和再次离别的情景,其立意正在于烘托出妻子最后的“嘱咐”。
D.小说没有描写前线的刀光剑影,而是通过心理描写等方式表现后方根据地人民反“扫荡”斗争中的艰难。
2.小说中的女人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3-02-26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沉籍记

周新华

江景防端坐在这间房里,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每天,江景防都能看到有人进屋问候他。面前的小桌子上,堆满了醅糕、汽糕。这场景,他已经习以为常了。可今天是什么黄道吉日呢,他看到一个人走了进来,那人一进门就发出了一声惊呼。他认识他,这个闯进来的人名叫江景防。

没错,江景防看见了江景防。

不速之客正是江景防。他从沁水县辞官了,与高二雇了马车驶往原籍。他们不走水路,特别是不走大运河。至此,已经是最后一里路。他掀开窗帘,看到一条黄狗。离开村里这么久,不知道是谁家的。黄狗也看到了他,亲热地叫了一声,显然,它认识他。狗叫声中,江景防听出了乡音。

黄狗给他们领路。那些北方的高头大马到了江南,也依从了一条狗。那狗把他们领到村口一间房屋时,不肯再走。

江景防下了车,摇晃了几下,坚固的青石路让他站立不稳。高二要扶他,他不肯,他要高二回到车里等他。他双脚不动,如根系入地,从故土摄取了原生力,然后才起脚走进房子。

再然后,屋外的高二听到了房屋里传出一声惊呼。他迅速地拔出剑,跳下车跑进了房子,就看到了两个江景防。

另一个江景防,虽说是泥塑金身,但确实逼真。难怪,连村里的狗也把真假江景防混为一人了。与江景防的泥像并立的,还有一尊泥像。这一尊,高二就不认识了,江景防认识。说起来,他的命还是这个巴蜀人保下来的。

狗与狗碰一碰鼻子,就能传递信息。黄狗没多久,就把消息传遍村子。村人听说他们的侍御公回来了,都赶了过来。他们一见活的江景防就点香祭拜。高二立马阻止了他们。对着活人烧香,活人也会被咒死的。

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已养成了习惯。前年江景防冒死沉籍,引发皇帝关注,特派王方贽下了一趟江南。王方贽沿着浙水,走访越州、杭州、睦州、衢州,包括江景防的原籍地,进行实地调查,他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不久,朝廷永久减免了江南各州的田赋。土人感念江景防和王方贽的恩德,就给两人建了生祠,塑了泥像,日日焚香供养。

江景防有些惶恐,他觉得自己没资格被人用香火供着。村人解释,给他和王方贽建的生祠不止一处。听说眼下,也有人筹备给末代国王钱俶建生祠。江景防无奈了,民间的爱憎就这么简单粗暴。只是自己多年未归乡,模样大变,是谁把自己的泥像塑得如此相似呢?一根泥手指,还做出了一道血红的伤口。他举起左手凑到泥像前,两相一对比,左手,食指,第二节,伤口的位置与斜度完全一致。

塑出这尊泥像的匠人,一定是跟自己接触过的某个熟人。他后背一阵发凉,感觉有人在暗处盯着。

村人回忆,当初的雕塑匠是温州来的,不止一个。江景防好像明白了什么,心里有了些许的宽慰。看来,江南人氏对沉籍一事还是认可的。只是,身为大宋命官,私下沉籍总是欺君之罪,冒天下之大不韪了,不可以让后人推崇。

他不愿意他的子孙后代常常提及沉籍之举,所以,他必须从根子上让人忘了此事。

这尊泥像若真的有灵,那两只泥耳就会听到江景防的真身这么说:“赶紧撤掉泥像,除了王大人的。”这堆泥巴一听,暗自高兴,从此它不用天天打坐在此。供品那么香,它又够不着。它望着右边王方贽的泥像想,老王,不陪你了。既为泥土,不如归田。

江景防解放了自己的泥像,又发出下一道指令:“凡我子孙,不准再提沉籍一事;得取功名也不可显彰。违者,为欺罔之罪。”这些话,也许几百年后,就成了江氏谱牒里韬光养晦的祖训了。

接着,江景防用受过伤的左手,握住了泥像假装受伤的左手。他一用力,对方的左手就折断了,掉进了历史。村中长老,眼看他考取功名,眼看他一级级升为大臣,眼看他被贬官,眼看他两手空空回故里,现在又眼看他亲自动手,自毁偶像。

高二明白,刚毁掉的只是实体偶像,而江景防真正想做的,是要在江氏的家族史中自毁偶像。只有这样,才能让家族的一代代避开未来未知的灾祸,然后瓜瓞延绵。

三个月后,他决定搬出祖屋。他回来后,不断有人来访,很多还是官员。他认为自己目前的身份连罪臣和贬官都算不上,顶多是山中一农夫。他不想别人骚扰他,便沿马尪溪往上走,在右岸择了一个山坳作隐居地,雇人在那里搭建几间茅铺。他看过风水,若在此处终老,利子孙。

那地方,并没地名。他察看过地形,跟高二说,这里就叫桂岩吧。高二说,大人,无桂。江景防指着满地荆棘说,砍了,种桂。

于是,那把铁斧又派上了用场,它在高二手里,成了新辟一个江南村落的元勋。斧子落下,灌木委地,成了家族绵延的肥料。

等待桂岩新居落成的这段时间,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他和住持相谈甚欢,有时候谈谈因果,有时候谈谈林泉之乐。

住持求他给寺庙留幅笔墨,他随手提笔写了一首诗,满篇归隐之意。确实,江景防的伤口愈合了,他脑子里早把两面镇、药发傀儡一类的俗事忘光了。可住持看了诗文,心里却说,施主未必忘得干净,那些前事,一个呼哨就会回来的。

(选自《天涯》文学双月刊2022年第5期)

【注】江景防是吴越国大臣。吴越国向北宋纳土称臣后,宋太宗命他回江南收集吴越国的地域图形及州郡户籍地契,作为日后收缴税赋的凭据。江景防半道用斧凿船沉籍,左手受了伤。沉籍目的是想让朝廷减免江南税赋,以纾民困。他因此差点被杀,最终贬官。节选部分为小说第七节,写他辞官归乡后的故事。本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刻,一时,一日,一月,一年”“堆满了醅糕、汽糕”,都暗示端坐在房子里的江景防是“泥塑金身”。
B.百姓为江景防和王方贽建生祠,体现他们爱憎的表达朴实而强烈,也说明他们已习惯于匍匐在神祇偶像下。
C.江景防选择溪上游的山坳,除棘种桂,“搭建几间茅铺”,见出归隐之志,“桂岩”的命名含有象征意味。
D.选文结尾部分,江景防常去保安寺与住持聊天,在谈论佛理和优游林泉中挣脱苦闷,心境恬适,并写诗明志。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采用倒叙写法,让两个江景防猝然相遇,起笔突兀,悬疑感十足,能一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写王方贽巡查江南一事,叙述极简,“左眼见丰年,右眼见饥戹,江南早已失血”,语言具有诗的凝练。
C.两次写泥塑的心理,有“魔幻”色彩,与《百年孤独》中“阿玛兰妲在长廊里绣花时与死神交谈”意趣相类。
D.高二虽是忠诚的仆人,但作者塑造他是为了反衬江景防,如他阻止对活人烧香,不理解“桂岩”命名的深意。
3.江景防自毁偶像的行为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
4.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有一处闲笔:“(我)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闲笔不闲,细细咀嚼,别有一番韵味。本文开头写到的“黄狗”也是一处闲笔,请探究它的“闲笔不闲”之处。
2024-03-22更新 | 33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

沈从文

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

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官的一天吧?

“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来唱时是变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

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没有酒葫芦,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十五岁。房中无一盏灯,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

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

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外一个种族了。

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为大土砖封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猎户无疑了。

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这年长人当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

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护什么?老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的。”

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官时,一致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

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任何一个迎春节,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

不久春来了。

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阳。这样时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

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七个人故意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

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注意。

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

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

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的便与以前不同了。迎春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

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有靠说谎话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

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抓菜吃。

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搁到头上。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

第二天无事。

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奴隶。

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

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

(有删改)

【注】本文根据苗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后,湘西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反抗者、退守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而贯穿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
B.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的杀戮,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设法阻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
C.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见此情景,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
D.第二年迎春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达他们对旧俗的怀恋,这一次盛宴也成为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人物说话语气强烈,表达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
B.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域特色,“军器”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
C.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以北溪人的健忘委婉批评了民众的不知与漠然,“进步”一词则暗含了批评与否定。
D.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故事,表现的却是“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作者的用意。
4.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3-05-31更新 | 1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