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6 题号:1639744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告别

喻长亮

小桥医生是县医院的医生,三年前到漳河村当了一名驻村干部。除了落实上级扶贫政策,他还在村卫生所给乡亲们看病。他已接到通知,将结束这里的驻村工作,回到县医院继续上班。明天上午同事小汪医生来接替他。

现在,他是来跟老树叔告别的。单独生活的老树叔是村里的一位病人,年轻时在高原当过兵,跟两位战友在一个叫昆巴的哨所里待了五年。当年的老班长在一次意外中走了,永远留在昆巴。他跟另一位叫山娃子的战友每个周末通一次电话。他们曾相约每年回一次昆巴看望老班长,至今却只去过一次。

老树叔得的是心脏病,天气转凉就犯病。临走前他还要做一件事,就是劝老树叔住到医院去。以他的经验,老人的病随时会发作,且来势凶猛。最稳妥的办法就是住在医院里观察施治。可是老人从不拿这些当回事,总是乐呵呵地摆摆手说,时候不到,阴曹地府不收他。

他的腿关节炎也很严重,据说是年轻时在高原上落下的老毛病,已经困扰了他几十年,长时间站着他就会感到难受。每次发作,小桥医生都为他作吸水治疗。老人很乐观,笑眯眯地跟他拉家常,有时还来两句玩笑话,一点也看不出他正在忍受疼痛。

待小桥医生抽出针管,老人活动一下腿脚,说:看,咱又扛得起枪了。

十年前村里修通村公路,老人捐掉卖粮食攒下的积蓄,帮助村里修通那条进村水泥路。村里要给他立一块功德碑,老人拒绝了。路修好后,老人又报名当了一名义务护路员。

老人有一双儿女。女儿嫁到广东去了,过年时才回来一次。儿子向天涯在县农业部门工作。小桥医生见过他几次。巧的是天涯也是一名驻村干部,平常吃住都在村里,很少回城休息。他们一见面就谈起驻村的事,两人很聊得来。

小桥医生曾跟他谈起老树叔的病情。我原打算把他接到城里跟我们一起住,方便照料他,他不乐意。我又想请一位保姆照料他,他也不干。天涯一脸苦笑,他就是这脾气。他一辈子不愿给人添麻烦,这事就这么搁下了。我也没有办法。

他将电动车停在老树叔的稻场上,径直往老树叔的院子走去。后门开着,老人跪在园子里,一手扶住小板凳,一手费力地掐着韭菜花。老树叔身边放着一只小提篮,里边装着刚掐下的新鲜韭花。

小桥医生扶他站起来,“叔,您可不能这么忙活!

老树叔擦了一把额上的汗水,你来得正好,告诉你个事儿。昨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活了一百二十岁。

您可真小气,干嘛不梦见自己活一百五十岁!

小桥医生昨夜也做了一个梦,自己结婚了。小桥医生有女朋友,两人谈了三年。后来,女朋友辞掉县医院的工作,去了深圳。她让小桥医生也去深圳,小桥医生一直在犹豫。

叔,您得听我的,该去医院了,得住下来好好调理。他小心翼翼地用了调理这个词,尽量说得轻描淡写些。

我不是有你吗?有你这位大学生医生还不够么!哈哈!他仰头大笑。

叔,这可不行!他急了。

他本来还想说自己明天要离开这里,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

叔,我这就打电话叫医院的车来接您。

急什么?我总得跟你天涯大哥说一声,把家里清理清理再出门吧?

小桥医生想想也是,总不能让老人说走就走吧?他不放心地说:叔,您可不能变卦啊!

小桥医生收起听诊器,从药箱里拿出一只药瓶,拧开瓶盖,倒出几粒白色的药丸,用纸片包好递到老人手上。老树叔问他来漳河镇多久了。小桥医生往杯子里加了一点开水,低声说三年了。

老树叔轻叹了一下,时间过得真快。

这个晚上,小桥医生就住在诊所里。这是他在这里的最后一个晚上了。他打开厚厚的出诊记录本,一页一页地翻看,一个个熟悉的脸孔浮现在他眼前。他将把这个陪伴自己整整三年的记录本交到小汪医生手上。他还想带着小汪医生挨家挨户地走一遍,认识一下这里的每一位病人。他要跟他一起去见老树叔,还要把老树叔的病情详细地告诉他。

夜里,他翻来覆去睡不着,到鸡叫头遍后,才迷糊了一会儿。

小桥医生突然醒来。窗外,天色微明。过了一会儿,天涯大哥打来了电话,说老树叔走了。天涯大哥说,夜里接到父亲的电话,让他天亮后回来一趟。老人说话很吃力,他觉得不妙,他二话不说,匆匆打了急救电话,跟随救护车一路赶回来,结果晚了,老人穿戴整齐地躺在床上,跟睡着了一样。

天涯泣不成声。他告诉小桥医生,不久前老人曾嘱咐他,万一哪天他走了,要帮他完成一个心愿,把村里的那条水泥路铺上柏油。老人临走时,把那只旧军用饭盒放在床头,盒子里装满零钱和一张银行卡,银行卡密码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父亲原本打算每年回一次昆巴看望老班长,但至今却只去过一次,他终于理解了父亲的心思。他还说,父亲一生清贫,生活节俭。

小桥医生跟新来的小汪医生一起来到枯树湾,向老树叔做最后的告别。

走到那条水泥路上,他步伐坚定,决心与曾经的犹豫、纠结告别。他给女朋友发了一条微信,告诉她自己不去深圳了,他要留下来,继续当一名普通的医生。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桥医生作为一名驻村干部,来漳河村开展扶贫工作;他还发挥职业专长,给乡亲们看病,他在即将离开之际还惦记着病人老树叔。
B.老树叔和战友山娃子曾相约每年回一次昆巴看望老班长,至今却只去过一次。最主要的原因是老树叔得了心脏病,身体条件不允许。
C.“老人跪在园子里,一手扶住小板凳,一手费力地掐着韭菜花”写出了老树叔的腿脚不方便,也照应了前文“他的腿关节炎也很严重”。
D.老树叔的儿子天涯也是一名驻村干部,平常吃住都在村里,很少回城休息。单独生活的父亲离开的时候,他不在身边,他非常悲伤。
2.小说标题“告别”内涵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老树叔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明灯

鲁迅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他罢!

这屯上的居民是不大出行的,动一动就须查黄历,看那上面是否写着不宜出行。不拘禁忌地坐在茶馆里的不过几个以豁达自居的青年人。

现在也无非就是这茶馆里的空气有些紧张。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他熄掉他’。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我们屯上的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胖脸的庄七光已经放开喉咙嚷起来了:

吹熄了灯,我们的吉光屯还成什么吉光屯,不就完了么?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连长毛【注】造反的时候也没有熄过……。外路人经过这里的都要看一看,都称赞……。他现在这么胡闹,什么意思?……

他不是发了疯么?你还没有知道?方头带些藐视的神气说。

我们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方头说着,便轩昂地出了门。

阔亭和庄七光也跟着出去了。三角脸走得最后。

他们望见社庙的时候,果然一并看到了几个人:一个正是他,两个是闲看的,三个是孩子。

但庙门却紧紧地关着。

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

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

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半个的头,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吹熄,我们就不会有蝗虫,不会有猪嘴瘟……。

唏唏,胡闹!阔亭轻蔑地笑了出来,你吹熄了灯,蝗虫会还要多,你就要生猪嘴瘟!

唏唏!庄七光也陪着笑。

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

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

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

方头站上去了,慢慢地说道:

你是一向懂事的,这一回可是太胡涂了。就是吹熄了灯,那些东西不是还在么?不要这么傻头傻脑了,还是回去!睡觉去!

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他忽又现出阴鸷的笑容,但是立即收敛了,沉实地说道,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就要吹熄他,自己熄!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

喂!阔亭生气了,你推不开的,你没有法子开的!吹不熄的!还是回去好!

我不回去!我要吹熄他!

不成!你没法开!

……

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

……

看你有什么别的法!

我放火。

什么?阔亭疑心自己没有听清楚。

我放火!

沉默像一声清磬,摇曳着尾声,周围的活物都在其中凝结了。不一会,庙后门的墙外就有庄七光的声音喊道:

老黑呀,不对了!你庙门要关得紧!老黑呀,你听清了么?关得紧!我们去想了法子就来!

但他似乎并不留心别的事,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

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般出入了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们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然而全屯的空气也就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天下从此毁灭。

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还要用手捋着下颏上的白胡须,似乎想将他们拔下。

阔亭和方头以守护全屯的劳绩,不但第一次走进这一个不易瞻仰的客厅,并且还坐在老娃之下和四爷之上,而且还有茶喝。此时阔亭忽然发表意见了:

这办法太慢!他们两个还管着呢。最要紧的是马上怎么办。如果真是烧将起来……

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

那倒也是一个妥当的办法。四爷微微地点一点头。

妥当!阔亭说。

四爷在暂时静穆之后,这才缓缓地说,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

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

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

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

老娃和方头也顿然都显了欢喜的神色;阔亭吐一口气,尖着嘴唇就喝茶。

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已不特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只因为关了几天门,孩子们不能进去玩,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跑到庙里去游戏,猜谜。

…………

我放火!

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

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有删改)


【注】长毛: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军。为了对抗清政府剃发留辫的法令,他们都留发而不结辫,因此被称为“长毛”。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疯子”的遭遇表明,他无法先行吹熄吉光屯人心中的长明灯,也无法唤醒他们和自己一同去吹熄社庙里的长明灯,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己去熄”。
B.当“疯子”试图吹熄长明灯之时,首先站出来激烈反对、商量办法是那些“以豁达自居的青年人”,他们反而比四爷等老辈表现得更为凶狠。
C.从“吹熄”到“放火”,“疯子”在面对民众软硬兼施的手段中,也在及时调整着自己的斗争策略,从中可见一个逐渐成长的革命先驱形象。
D.小说讲述了一个“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引起全屯人的恐慌,最后被关押起来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小说一贯的反封建的思想主题。
2.小说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请简要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3.“长明灯”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2-07-28更新 | 20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常二爷每次来访,总是祁家全家人最兴奋的一天。久住在都市里,他们已经忘了大地的真正颜色与功用。及至他们看到常二爷——满身黄土而拿着新小米或高粱的常二爷——他们才觉出人与大地的关系,而感到亲切与兴奋。他们愿意听他讲些与政治、国际关系、衣装的式样、电影明星完全无关,可是紧紧与生命相连,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听他讲话,就好像吃腻了鸡鸭鱼肉,而嚼一条刚从架上摘下来的王瓜,那么清鲜可喜。他们完全以朋友对待他,虽然他既是个乡下人,又给他们种着地——尽管只是三亩来的坟地。

常二爷参观到厨房,看小顺儿的妈那份忙劲儿,和如此之多的青菜与猪肉,他忽然想起来:“哟,明天是大哥的生日!你看我的记性有多好!”说完,他跑到院中,就在石榴盆的附近给祁老人跪下了:“大哥,你受我三个头吧!盼你再活十年二十年的,硬硬朗朗的!”“不敢当噢!”祁老人喜欢得手足无措。“就是这三个头!”二爷一边磕头一边说,“你跟我‘要’礼物,我也拿不出来!”叩罢了头,他立起来,用手掸了掸膝上的尘土。

瑞宣赶紧跑过来,给常二爷作揖致谢。小顺儿以为这很好玩,小青蛙似的,趴在地上,给他的小妹磕了不止三个头。小妞子笑得哏哏的,也忙着跪下给哥哥磕头。磕着磕着,两个头顶在一处,改为顶老羊。大人们,心里忧虑着坟墓的安全,而眼中看到儿童的天真,都无可如何地笑了笑。“老二!”祁老人叫常二爷,“今天不要走,明天吃碗寿面再出城!”“那——”常二爷想了想,“我不大放心家里呀!我并没多大用处,究竟是在家可以给他们仗点胆!嘿!这个年月,简直没法儿混!”“我看,二爷爷还是回去的好!”瑞宣低声说,“省得两下里心都不安!”

“这话对!”常二爷点着头说,“我还是说走就走!抓早儿出城,路上好走一点!大哥,我再来看你!我还有点荞麦呢,等打下来,我送给你点!那么,大哥,我走啦!”“不准你走!”小顺儿过来抱住常二爷的腿。“不肘!”妞子永远模仿着哥哥,也过来拉住老人的手。“好乖!真乖!”常二爷一手拍着一个头,口中赞叹着,“我还来呢!再来,我给你们扛个大南瓜来!”正这么说着,门外李四爷的清脆嗓音在喊:“城门又关上了,先别出门啊!”祁老人与常二爷都是饱经患难的人,只知道谨慎,而不知道害怕。可是听到李四爷的喊声,他们脸上的肌肉都缩紧了一些,胡子微徽地立起来。小顺儿和妞子,不知道为什么,赶紧撒开手,不再缠磨常二爷了。“老二!咱们屋里坐吧!”祁老人往屋中让常二爷,好像屋中比院里更安全似的。常二爷没说什么,心中七上八下的,非常不安。

于是,两位老人就对坐着发愣。愣得实在难堪了,就交替着咳嗽一声,而后以咳嗽为题,找到一两句话——只是一两句,再往下说,就势必说到年岁与健康,而无不悲观。假若不幸提到日本鬼子,那就更糟,因为日本人是来毁灭一切的,不管谁的年纪多么大,品行怎样好。

天佑一清早也回来了,很惭愧地给父亲磕了头。他本想给父亲买些鲜果和螃蟹什么的,可是城门关着,连西单牌楼与西四牌楼的肉市与莱市上都没有一个摊子,他只好空着手回来。他知道,老父亲并不争嘴;不过,能带些东西回来,多少足以表示一点孝心。再说,街上还能买到东西,就是“天下太平”的证据,也好教老人高兴一点。可是,他空着手回来!他简直不敢多在父亲面前立着或坐着,恐怕父亲问到市面如何,而增加老人的忧虑。他也不敢完全藏到自己的屋中去,深恐父亲挑了眼,说他并没有祝寿的诚心。他始终没敢进南屋去,一会儿进到北屋给父亲和常二爷添添茶,一会儿到院中用和悦的声音对小顺儿说:“看!太爷爷的石榴有多么红呀!”或对小妞子说:“哟!太爷爷给买的兔儿爷?真好看!好好拿着,别摔了噢!”他的语声不但和悦,而且相当高,好教屋里的老人能听见。口中这么说道着,他的心里可正在盘算:每年这个时节,城里的人多少要添置一些衣服;而城外的人,收了庄稼以后,必定进城来买布匹。他的小布铺,一向是言无二价,而且是尺码加一。他永不仗着“大减价”去招生意,他的尺就是最好的广告。可是,今年,他没看见一个乡下的主顾,城门还关着啊!至于城里的人,有钱的不敢花用,没钱的连饭都吃不上,谁还买布!他看准,日本人不必用真刀真枪地乱杀人,只要他们老这么占据着北平,就可以杀人不见血地消灭多少万人!他想和家里的人谈谈这个,但是今天是老太爷的生日,他张不开口。他须把委屈放在肚子里,而把孝心,像一件新袍子似的,露在外面。

(有删改)

文本二:《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也是老舍在新中国诞生之前的集大成之作。它讲述了特定时代的中国故事,通过简化的形象塑造,形成了主题上的深化思考,并构成了特有的平民文学样本。老舍是个基于普通市民审美观的、带有民俗色彩的作家,他对底层社会生态的展示,体现在语言道德观、价值观、美学风格的方方面面,是19 世纪现实主义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出的新花朵。

《四世同堂》是在抗战还在进行中的现场文学,直接书写沦陷区的现实,通过文本构拟了普通民众从惶惑到偷生,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饥荒中绝地求生的成长过程。它在汗牛充栋的世界二战题材文学中,既是具有特殊性的描写中国创伤的见证文学,同时也是带有民族情感凝聚的共通性认知的普遍性叙事。

(摘编自刘大先《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时代与家国》)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无可如何地笑了笑”,表现了大家身处战乱年代的心态,大概只有在面对孩童玩闹的场面时,才能暂时放下心中的忧虑。
B.听到李四爷的喊声,祁老人和常二爷并不害怕,但“肌肉都缩紧了”“胡子微微地立起来”等细节描写表现出两位老人的谨慎。
C.“就可以杀人不见血地消灭多少万人”,表现了天佑领悟到日军的侵略消磨了北平的活力,更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无休止的灾厄。
D.老舍通过精心设计人物对话,以语言描写来刻画凸显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常二爷和祁老人的对话可以表现出常二爷的热情。
2.关于文本一中祁天佑回来之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祁天佑惭愧不是因为没有买到东西,而是因为他空手而归增加了老人的忧虑。
B.祁天佑和悦且高声地与孩子们互动,是为了打破沉闷气氛,让屋里的老人欢喜。
C.布店生意的今昔对比进一步说明了北平的不太平以及被侵略者打乱的正常生活。
D.祁天佑无法开口诉说的担忧,与前文老人们的无言对坐,都流露出国家残破之痛。
3.在《四世同堂》中,老舍采用了“宏大主题的微观化处理”手法,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4.结合文本一,谈一谈你是如何理解文本二中“《四世同堂》是审美与历史的结合”这句话的。
2023-05-29更新 | 2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虚拟

毕飞宇

①这个冬天特别地

②祖父神情淡然,但他的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这一次我知道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父亲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退了出去。

③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当年是有机会上大学的,但是祖父把他的时间全部给了他的学生,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父亲没有考上大学,而祖父的五十七个学生考取了三十一个。在当年这是一个放卫星一般的天文数字,祖父在我们县城一下子成了传奇。省报派来的记者为祖父写了一篇很长的文章,整整一个版,标题很吓人——《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突然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儿子的感受。《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它把父亲击倒了,附带着还把父亲的自信心给砸烂了。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他盯着自己的脚尖,告诉春蚕你忙你的去吧。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像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

⑥……

⑦祖父无力的指头再一次抓住我的手了。因为发力,都颤抖了。他不再微笑,祖父有话要说,是欲言又止的样子,是羞于启齿的样子。

⑧我说:爷爷,你还有什么说不出口的呢?

⑨祖父睁开眼睛,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

⑩嗐!这算什么事呢。我说:你想要多少个花圈?

⑪祖父憋了半天,他轻声却又是清晰地说:当年荣校长是182个。我数过两遍。我对荣爷爷的葬礼至今还有模糊的印象:那是1982年的春天,57岁的荣校长在给同学上历史课,就在下课铃响的时候,他倒了下去。在80年代初期的小县城,绝大部分葬礼只有十来个花圈,182,说铺天盖地一点都不过分。182这组数字就此成了祖父的梦,成了祖父关于死亡的理想和标尺,岁岁年年都在萦绕。

⑫第二天中午,我的祖父不行了。在弥留之际他似乎经历了一场大醉,说了一大堆的人名,人名的后面还附上了长长的单位和职务。祖父躺在那里自言自语,仿佛主持一场盛大却又是虚拟的会……

⑬葬礼这一天特别特别,愿意前来参加葬礼的人算是给了天大的脸面。老实说,我不关心葬礼的人数,我唯一关心的是花圈的数量。但花圈的数量让我揪心,别说铺天盖地,都几乎构不成一个体面的葬礼。

⑭女儿问我:爸,怎么就这么几个花圈?”

⑮我取出钱包,来到殡仪馆的花圈出租处,要来纸,要来笔,要来墨。我努力回忆祖父酩酊大醉的那些夜晚,那些人名我不可能记得住,那些单位和职务我同样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⑯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罗绍林遥寄哀思

⑰清华大学KGR课题首席教授石见锋遥寄哀思

⑱……

⑲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⑳而父亲没有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幅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㉑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很亮,像洞穿。

(选自《小说月报》,有删改)

1.读小说要读故事,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视角,请站在文中“我”的“父亲”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概述故事。
2.读小说要品味语言,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
父亲是祖父一辈子的痛,像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
3.读小说要读懂关键词,第①、⑬段两次提到“冷”,看似平淡却蕴藏着复杂意味,试着简要分析。
4.读小说要读懂关键句,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第⑲段画线句“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的理解。
5.读小说要学会分析艺术效果,小说标题是“虚拟”,但在文章后面却说“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这样的描述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2023-09-22更新 | 7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