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1 题号:1663457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本书

宁肯

“有旧鞋换洋火——”

像早先一样,吆喝反复出现,但不是同一个人。秋良竖着耳朵不用分辨,一下跑出去。这人穿得破烂,黑脸,缺着黄板牙笑。

“我有好东西,可我不想换洋火,除非换别的。”

“什么?”

“闹钟,我有个小闹钟。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闹钟坏了?”黑脸人明知故问很烦人。

“没坏,就是不走了。”

“不走了不就是坏了?”

黑脸人说话怪怪的,秋良几次想转身离去。

“修修就能走,是好闹钟,”秋良咕哝。忽然打起精神,“你有小人书吗?你要有,我就拿它跟你换。”

秋良有三本小人书,像听祖奶老掉牙的故事一样不知看过多少遍了,三本小人书原都不是秋良的,是全院的小孩集中到秋良这里的。三本小人书没头没尾,更不用说封面。其中一本简直不能称作一本了,因为只有三页,秋良粘了一个书脊勉强保住了这本书。

“有旧鞋换洋火——”

早晨下起了雪。黑脸人忽然站在大门口,手里拿着一本小人书。

“你的闹钟呢?”黑脸人晃着小人书,“我费了很大劲才找到一本,你可别拿不出闹钟来。”

黑脸人晃着小人书,小人书包了褐色牛皮纸书皮,一看就不是新包的,因为牛皮纸都很旧了。黑脸人打开小人书翻到扉页,是一本古装小书——《双枪将陆文龙》。

秋良跑回屋,拉出太师椅站上去爬上八仙桌子,从最里边的玻璃框拿出红色小闹钟,二话不说往外跑。祖奶追到大门洞,金红色小闹钟已落入黑脸人之手。黑脸人正左看右看,转来转去,嘎嘎拧发条。祖奶眼见生米做成熟饭,再者过去答应过秋良可以用小闹钟换小人书,便没好气地说:

“甭看!看什么看!”祖奶百岁的声音像干木头,“这是好闹钟,修修就能走,能换你十本小人书,你亏心不亏呀,没看他有病!”

秋良的雪白一望而知。

秋良充耳不闻,低头翻书,走走停停,祖奶想把秋良数落一顿,却没有,她知道说什么也没用,秋良一对什么入迷耳朵就聋了,说了白说。

“有旧鞋换洋火——”

又一天,黑脸人站在阳光中,手里的小人书没包书皮,彩色封面一目了然,金光闪闪。不过封面一看就是陈年旧书,有许多很细的裂纹。封面人物高头瘦马,金盔银甲,拿着很大的盾牌。旁边还有一头驴,一个小人儿。秋良见所未见,很陌生。

“我没东西跟你换了。”

“借你的,你可以拿回家去看,下次还我就行。”

黑脸人给秋良的小人书叫《堂吉诃德》,秋良看不懂也不喜欢。雪白的眉头一直皱着,一看就很是较劲。要说也不是完全不懂,字面都懂,画面也懂,只是不理解:这个瘦干儿狼的半人不鬼的家伙没任何本领,也拿着长枪,可简直像个玩笑、大傻瓜,总被打得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还神经病,把风中转动的“风车”当敌人。桑丘呢,倒是有点猪八戒的可爱,比堂吉诃德还聪明一些,但猪八戒也还有三十六变,有时也能使点劲,最不明白的是堂吉诃德顶不济也该比染丘强吧?但是不,就更别提和孙悟空比了。

“有旧鞋换洋火——”

一听就是黑脸人,声音不太大,秋良一耳朵便听出。

“喜欢《堂吉诃德》吗?”

秋良不知说什么。读不懂能说什么?他把小人书还给他。黑脸人从破棉袄兜里摸出一本新小人书让秋良拿着。

“我没东西了。”

“傻瓜,你怎么回事,还看不出来?”

秋良还是不太相信。

“是我欠你的,你奶说得对。”黑脸人看着秋良的眼睛,继续问那本小人书。

“至少喜欢桑丘·潘沙,对吧?”

“喜欢!”秋良说,眼睛亮晶晶的,“桑丘像猪八戒,我喜欢他。”其实也没那么喜欢,但是这两本小人书都是他的了,太高兴了。

“桑丘很好玩!”

“你要不说,我还真没想到猪八戒,还真有点像,你很聪明,能想到猪八戒真不错。”他们聊起来,有点像朋友了。

“什么时候你要是觉得堂吉诃德也好玩就好了。现在我已把你的小闹钟完全修好了,我每天听着它唱歌起床。”

“它怎么会唱歌?”

“唉。”黑脸人叹,“因为是你的闹钟,难道不是唱歌吗?丁零零,丁零零。你太饥饿了。”

“我不饿。”

“不饿。”黑脸人笑笑。

临别,黑脸人说:“这个闹钟你拿回去。春天快来了,你就可以上学了。现在你连下雪都不怕了,病好多了。拿着,听话,必须拿着。不然我们都再换回来?你把小人书都还给我?”

“不换!”

仨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残酷,仁儿一群俩儿一伙儿分分合合,策反背叛的事时有发生。不过有了小人书,情况不太一样,那段时间,我们都到秋良家看小人书。小人书承载着世界,闻所未闻的世界。秋良也会把从黑脸人那儿听到的自己也还似懂非懂的东西讲给大家。大家都爱听,放下小人书听。像后羿射日、海底两万里、加加林、计算机——计算的机器,可不是算盘子儿,秋良竭尽全力描绘,一秒钟能算多少秋良说不出,似乎脸都憋红了。秋良不再是秋良

每次,黑脸人送来一本新的小人书都像一股春潮,大家奔走相告。

老祖奶真是老糊涂了,她竟然说黑脸人不该送钟,将秋良的死归咎于黑脸人送钟。好像很奇怪,秋良死后,“有旧鞋换洋火——”的吆喝再也没有响起过——黑脸人再也没来过,他知道秋良没了吗?从初秋到隆冬,直到快春天的残冬,黑脸人一共给了秋良九本书,加上原来没头没尾的三本,总共十二本书。

秋良的十二本书后来分散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流出了我们院,流到社会上,像漂流瓶一样,一直在流传。我们院最后只剩下那本只有三页的小人书,书脊一直都还在,书脊在就仍是一本书。

(删改自《十月》2020年第4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肖像、职业、谈吐举止来看,黑脸人是当时一个没文化的贫苦谋生者,但他对一心想要读小人书的秋良却是十分支持,且主动帮助。
B.由小说对秋良的外貌描写可知,他是一个得了白化病的孩子,但他从不为自己的病烦恼,反而对小人书情有独钟,对知识充满了渴求。
C.黑脸人对秋良说“你太饥饿了”,其实他并不是说秋良吃不饱肚子,而是赞赏秋良有强烈的求知欲,不惜拿这么好的闹钟跟他换书。
D.“秋良不再是秋良”,第一个“秋良”指脑中装满了各种知识、让“我们”吃惊、羡慕、崇拜的秋良,后一个则是指身患重疾的秋良。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良跑回屋……往外跑”一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跑、拉、站、爬”等一系列的动作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秋良急不可耐的换书心理。
B.文中画浪线部分运用心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秋良读《堂吉诃德》时的不理解,为下文他与黑脸人关于《堂吉诃德》的对话作了铺垫。
C.小说多用“反转”法让情节不断呈现跌宕之势,如:秋良起初想用闹钟换书而不得,而接下来,黑脸人不断送书来;秋良酷爱书,最后却病死。
D.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以主人公“秋良”为视角,这样的手法可使读者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更能客观而冷静地审视人物命运。
3.“有旧鞋换洋火——”这声吆喝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4.十二本小人书蕴涵着丰富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星星维修师

   

快跑,你又要迟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晚,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炕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一醒来就哭。小禾把一小碗粥热好,放勺白糖,搅匀,尝尝温度,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给他换被子,哼儿歌哄他睡。弟弟睡着了,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

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还有一股香味。

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能变出饭来?

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

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改了改。

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蹲在纸上,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

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寻找一种金色的蝉蜕。村东有个老中医专收这个。

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

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檩,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常有蜘蛛吊下来。

我梦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

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谎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

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晚自习。那时候没通电,大伙儿点蜡烛背书。我跟同桌说好,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给小禾,同桌舍不得。

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

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哄弟弟;大点儿了就去外面打工,月月寄回钱;再过几年,回老家,嫁人,收笔彩礼,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 ……我不想这样。

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

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每天要踩十二小时缝纫机。我不由得难过起来,对小禾说,放心,我有办法。

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扁的一小块。我拿铅笔刀小心刮下来,包在纸里,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爷不是木匠吗?你会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这样的话,就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又把残渣细细收集起来。

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把你爹的酒盅找出来。

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急吼吼地把一簇小火苗喷出来。那根棉线却懒懒的,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火苗朝棉线拱过去。棉线先是害羞地瑟缩起身子,而后舒展开,尝了尝味道似的,舔了火苗一口。随即它有了精神头,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维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棉线的脑袋上顶了一颗亮亮的豆子。随着我们的呼吸,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滚,像小羊羔在玩耍。棉线身下的蜡块越来越软,彼此抱在一起。

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

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

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给蜡烛们整容,将多出来的部分削下去补到凹陷处。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星星维修师。

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我再也没见过小禾。听说,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撕心裂肺,绝食好几天。

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考到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支教了。

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开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

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饱满的云 朵像胖乎乎的绵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但每一颗都那么亮。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小禾求学的艰难。
B.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旨在刻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
C.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还要洗洗涮涮,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
D.棉线“舔了火苗一口”“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更具画面感。
2.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念书不易。
B.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我”为小禾凑蜡烛的用心。
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
D.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得绰号做铺垫。
3.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4.“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1-04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鸬鹚与老人

夕阳落尽,几笔晚霞衬出了天空更广大的寂寥,江水悠悠,几只船孤单地浮在水面。干瘦的邵秉义赤脚蹲在船头抽烟,吐烟时努力挺直脖子,像一只年迈的鸬鹚。岸上那个穿夹克的姑娘对他挥挥手,他还没回过神来,她的快门已经摁下。

秉义听见女儿在舱里抱怨,弟弟后天结婚,一堆事等着操办,他这个当家的成了没事人。然后是老婆的大嗓门:“还没到时候,你等着吧。星池婚事办完,他不趴船舵上哭,这事不算完。”

秉义揉灭烟头,说:“都住嘴!”

女儿对母亲吐吐舌头,她是想让父亲换个脑子。别说父亲不舍,就她,嫁出去七八年,心下也难过。船是他们水上的家。

在这个家里,秉义说一不二,可他极少粗暴地下指示。但在儿子婚礼的问题上,他却异常坚决:婚礼必须在船上办,船民就要按船民的规矩走。

在秉义的心里,儿子天生是吃水饭的料,但星池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要和朋友投资办修船厂,紧急要钱,这条船是最值钱的家当。答应卖船揪了秉义一个多月的心。

秉义这辈子只会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在儿子看来,早晚都是在拖这个世界的后腿。他当然不认同,但也不得不承认,跑船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越发地稀薄了。火箭上天了,高铁提速了,船上的装备越来越好,可跑船的生意却越做越小了,利润越来越少。人还是那个人,吃苦耐劳敬业,但世界变了。

秉义背着手沿码头走着,夹克姑娘抓拍了他的背影,背景是空茫的运河,取景框裁掉了地面,照片里的秉义像是直接走在水上。

“有啥好拍的?我就去看看我的住家船。”

“您岸上没房子?”

“住不惯,浑身比风湿病犯了还难受。再说,家里还有几只鸬鹚呢。”

“真棒,那我就拍您和鸬鹚。”

“我就是鸬鹚。”秉义嘿嘿一笑。

夹克姑娘笑了,看来并非只她一人觉得他长得像鸬鹉。

“从小他们就叫我鸬鹚。水性好,一个猛子扎水底,憋个七八分钟没问题。看见的鱼绝对跑不掉,比鸬鹚还管用。”

地砖路断了,接下来是土路,一条住家船拴在岸边的柳树上。五只鸬鹚机警地蹲在船上,看见秉义,嘎嘎地叫起来。秉义对它们拍拍手张开双臂,一个大步跳上船。它们飞起来,要落到秉义肩膀和手臂上,秉义往后躲闪,说:“不能停,不能停,爷我今天穿了新衣服。”五只鸬鹚又落到船上,脚脖子上都拴着细麻绳。秉义说:“别小看这几只鸟,吃香喝辣的都指着它们。吃不完的鱼。亲戚朋友一圈送完了,还能卖不少。”

“鱼这么好抓?”

“不比从前了,过去运河水也不干净,但那是水草啊、死鱼烂虾子啊沤坏了的脏;现在才真叫脏,各种塑料袋、垃圾、取土、打沙、工业废水,还有机械船漏的油。你看看,从南到北,有哪段运河水还能淘米洗菜?过去跑船,要做饭烧茶了,伸手就从河里舀。现在你舀看看,喝下去拉肚子拉死倒在其次,嘴都进不了,那个味儿,你说不出来成分有多复杂。我儿子说,马上就成化学药剂了,装进瓶子里熬熬炼炼都能做原子弹。鱼少多了,抓上来的你也未必敢吃。”

“那您还打算在这条河上跑多久?”

秉义如同被迎头闷了一棍,不过这一直都是个问题。只有陌生人才会不讲情面地问出来,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

“不跑了。前天回到码头,那是最后一趟。”

夹克姑娘有些尴尬。

“你别笑我酸。晚上我经常睡不着觉,就想,舍下一条船就这么难么?真就这么难。除了跑船我不会别的。离开这条长河,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得下去。我的命,一半在船上,另一半在这条河上。”

“叔叔,我要回去了。下次再来看您哈。”

“好的,我也要走了。”

“您这是去哪儿?”

“给我那几只鸬鹚弄口吃的。”秉义说,突然诡秘一笑,伸长脖子,人半蹲,右手五指并拢,掌心朝下,放到额头前;左手掌心向上,放到腰后,“嘎,嘎”,他的右手和脑袋同时点动,左手跟屁股一起摇摆,学起了鸬鹚。那造型也的确神似一只鸬鹚。

(节选自徐则臣《北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邵秉义虽然不认同儿子的观点,但也不得不承认跑船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越发地稀薄了,因为这个世界正在改变。
B.夹克姑娘是次要人物,作者借助她与邵秉义的对话,将邵秉义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C.邵秉义的老婆、儿子、女儿不理解他的生活同船、运河密不可分的关系,抱怨他不关心当下、紧跟时代发展。
D.小说通过邵秉义的人生际遇,表达了对坚守传统船家文化精神的赞颂,以及对传统船家文化逐渐式微的迷惘和担忧。
2.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环境描写的作用。
3.邵秉义为什么说“我就是鸬鹚”。请简要分析原因。
2022-03-04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皮鞋

谢志强

①出发前,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可是,傅队长总觉得还差点儿什么,却又琢磨不出。等到进入沙漠后,他终于想起,要是带个维吾尔语翻译就好了。

②师部决定开发塔里木,组织了一支勘探队。傅队长是老红军,凭着经验,他带了一张地图,一辆木轱辘马车,还有羊皮水囊、军用水壶。他说,那个地方,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

③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一行五人,轮换着坐马拉的大车。阿克苏到阿拉尔有一百二十多公里,他们走了七天。

④阿拉尔在塔里木河北岸,他们要到河对岸去勘探。于是乘独木舟过河,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傅队长一边走一边抓一把沙土,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咸。他说:含盐碱量低,是好地。他的挎包里装了一小袋一小袋的土样。

⑤待返回北岸时,麻袋空了——超过了预先计划的时间。光顾着勘探荒原,却忘了所带的干粮已经消耗完了。大家饥肠辘辘,唱起了空城计

⑥傅队长拿着望远镜四处搜寻,天上有一堆白云,遍地是死亡的颜色——毒辣辣的日头照射出一片惨白色。突然,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沙漠活了。

⑦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语,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羊倌儿看懂了,却摆摆手,摇摇头。

⑧傅队长用钱买不成羊,弄不清到底是因为什么。他对四个队员嘀咕了几句,像是下命令。于是,五个人如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觉,分明在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能动了。

⑨傅队长眯缝着眼,观察着羊倌儿。羊倌儿双手往上指,要他们站起来。同时,他的目光,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显然,羊信儿看中了皮鞋。在戈壁滩上放羊,皮鞋能护脚。

⑩傅队长站起来,指指鞋,又指指羊——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羊倌儿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是公家的;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

⑪傅队长需要证实羊馆儿比画的是鸡蛋。他模仿母鸡咯咯咯地叫,又比画着鸡蛋的形状。队员们看着傅队长费那么大的力气,都憋不住,笑了。羊倌儿也笑了,点点头,指着远处,那里有他的家。

⑫傅队长用皮鞋换回一百个鸡蛋和一大摞馕。他笑嘻嘻地赤着脚,踩在滚烫的沙地上,自言自语道: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

⑬队员们将各自五枚鸡蛋埋入沙地煨熟的时候,傅队长割了麻袋,像编草鞋那样,动作麻利,编织出一双鞋来,套在自己的皮鞋上,不烫了。

⑭当晚,围坐在篝火边,队中一名刚参军的大学生好奇地问傅队长:那么滚烫的沙地,你的皮鞋不怕烫坏吗?傅队长淡淡地说:两万五千里长征,都是就地取材,自编草鞋,穿破了多少双早没准数了。续不上的时候,就靠这双皮鞋行军。我这双皮鞋爬过雪山,趟过冰河,穿过沼泽,早就磨制成了这世上最坚实的皮鞋。说完呵呵笑起来……

(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中的“傅队长”是一位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中,来边疆开垦荒原依然保持“革命本色”,令人钦佩。
B.维吾尔族羊倌不用羊换鞋,而是用自家的鸡蛋,说明羊倌有集体责任感,是个合格的羊倌,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
C.小说描写生动,比喻的运用令小说增色不少。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
D.小说围绕傅队长写了品尝土样、寻找食物、编织布鞋等几件事,塑造了其作为一名拓荒者的光辉形象。
E.“沙漠活了”一句内涵丰富,一方面指羊群的出现让荒凉的沙漠有了生机,另一方面指饥饿的探险队员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2.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写下面表格的空缺处。(信息筛选题组)
人物相关内容品质
傅队长出发前说一个月回不来就开追悼会
舍己为人
长征中赤脚行军磨制成特殊“皮鞋”
羊倌儿公私分明
3.文中第六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他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
4.小说以“皮鞋”为题,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
5.“皮鞋换鸡蛋”这一部分写得很有特点,请从“情节”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
2023-10-23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