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01 题号:1702090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穷 讲 究

熊荟蓉

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大年初一,三亲六眷都来拜祭。可直到中午十二点,姑妈和姑伯还没来。一向讲究的他们,咋会忘记这个老礼啊?我问母亲。

“他们家出大事了。”母亲对我耳语,“隆达被人举报贪污受贿,正在接受调查……”

“啥?不可能!”我愣住了,“他们家一向那么讲究!”

“我早就说那是穷讲究!”母亲用鼻子哼了一声,“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隆达是我姑妈何玉梅的女婿。姑妈其实是表姑妈,是我父亲姑妈的独生女。就因为幼年时与我父亲订过娃娃亲,我母亲就一直说她有狐媚气,到老都刻薄她。我却很欣赏这个为人处世很讲究的姑妈。

那年,姑妈的儿子雪松得了小儿麻痹症,因治病家里债台高筑。请拜年客时,姑妈就用绿豆丸子代替肉丸子,炒的也是素菜,但色香味俱佳。莴笋丝上放一朵胡萝卜花,黄瓜片点缀几粒枸杞,炸藕片用青菜叶托底……我觉得悦目爽口,母亲却说:“穷讲究!”

在母亲眼里,姑妈一家人都是“穷讲究”。姑伯是个收废品的,姑妈只是个小裁缝,但逢年过节,他们一个穿深蓝色的中山服,一个穿绛红色对襟小袄。表妹清莲扎着好看的羊角辫,表弟雪松系着绣有字母的围巾。母亲常撇着嘴说:“以为自己是大户人家啊?穷讲究!”

姑妈家连黑白电视机都卖掉给雪松治病了,但简单的家具擦拭得清光闪闪。姑伯所收的废品,都分门别类放在后院的一个凉棚里。姑妈家的菜地里,不仅有蔬菜,还有两丛竹子、一树梅花。

那年春节,我们提着两瓶罐头给姑妈拜年,姑妈给我们拜年却带来两个书包。蓝色劳动布书包是给我的,碎花布拼接的书包是给妹妹红霞的。红霞如获至宝,抱着姑妈又亲又啃。

母亲为了讲硬气,给别的亲戚家小孩的压岁钱是五角,却塞给清莲和雪松每人一块钱。一块钱在当时可以买一斤多肉呢!姑妈走后,母亲戳了红霞一指头:“别整天背着这破布书包瞎蹦跶,为你这个书包,妈花了一块钱啦!”

可红霞解下书包后,却在里面发现了一块钱,我也在我的书包里发现了一块钱。肯定是姑妈趁我们不注意还回来的。母亲摇着头叹道:“都快穷得舔灰了,还在讲究个啥呀!”

父亲背地里对我说:“你姑妈有句口头禅,白来的食不归家。做人,就要像你姑妈一样,不贪财,讲骨气!”我当时虽小,却能体会父亲对姑妈的好感。因为我也非常喜欢表妹清莲。

清莲与我同班,别看模样清秀文弱,钢笔字却写得遒劲有力,读起书来字正腔圆,为人还特别坚持原则。有次考试,交卷时,我想瞟她一个答案,她给了我一个杏目圆瞪。

清莲高考时一举夺魁,成为我们县的第一个女状元,邻里乡亲都来送恭贺。清莲身着碧绿旗袍,头戴粉色花冠,宛若荷花仙子。她微笑着向来客行鞠躬礼,以两筒“状元饼”答谢。

这“状元饼”是姑妈用面粉、红枣、花生仁烤制的一种小酥饼,莲花镶边,中间印有“状元”二字。用粉红蜡纸将十个酥饼封为一筒,大红绸带系花。可讲究啦!

“女状元送状元饼”的消息见报后,状元饼从此风靡全县。姑妈和姑伯后来开了家食品加工厂,专卖状元饼,雪松还开了家状元饼网店。

再后来,清莲嫁给公务员隆达。隆达的职位不断攀升,四十岁不到就当上了副市长,是目前呼声最高的市长人选。谁知就在这节骨眼上,被人举报了。

午宴上,亲友们谈到隆达,大多跟我一样,坚信他没事。当过私塾先生的二叔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隆达身边有清莲,不可能有事。”

调查结果,连省纪检委的调查员都惊讶,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如此账目清楚、清正廉洁的官员。隆达因此被评为“全市廉政先进人物”。

我们是在电视上看到隆达的。他说:“我夫人清莲有记账的习惯,我们家的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分门别类记得清清楚楚。家里大大小小的账本,有一百多个。她常说,白来的钱,不归家……”

这回,连我母亲也颔首赞许:“还真讲究!”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用“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一俗语评价隆达,说明母亲认为他不是没有贪污的可能,母亲之所以这样认为,某种程度上与她对姑妈的偏见不无关系。
B.考试交卷时,“我想瞟她一个答案,她给了我一个杏目圆瞪”,这里不仅表现出清莲从小就具有清廉的品质,也使得后文叙述她清白做人更加真实可信。
C.谈到隆达被举报一事,二叔引用“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这与他曾经的身份相契合;而母亲的口头禅“穷讲究”,则反映了母亲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D.小说塑造隆达这一形象,既是为了突出姑妈一家始终坚持的“穷讲究”这一生活原则、做人准则的积极影响,更是为了弘扬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正能量。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姑妈和姑伯直到中午十二点还没来拜祭亡父开篇,采用倒叙手法,不仅收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之效,并且自然引出下文的一系列情节。
B.小说用第一人称叙写故事,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有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以“我”为线索人物贯穿全篇,使小说的叙事结构流转自然。
C.小说最后写隆达上电视,虽出乎意料却合乎情理,因为上文对隆达已作了大量的铺垫,如“我”的质疑、众人的深信不疑、父亲的正面评价等。
D.小说结尾母亲赞许“还真讲究”,与此前母亲一贯评价姑妈“穷讲究”形成鲜明对比,母亲认识的转变,对凸显小说的主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小说紧扣“讲究”一词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对母亲口中的“穷讲究”以及生活中姑妈的“穷讲究”,你是怎样理解的?
4.小说中人物的命名往往颇有讲究,请探究作品中以“清莲”为姑妈女儿命名的用意,并从课文或课外名著中择取一例,作具体说明。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北中国

萧红

一早晨起来就落着清雪。在一个灰色的大门洞里,有两个戴着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响着大锯。

“扔,扔,扔,扔……”好像唱着歌似的。

不远就有一段树林,沿大道的两旁长着。说是养了一百来年的大树,从祖宗那里继承下来的。将来还要传给第二代、第三代儿孙,最好是永远留传下去,好来证明这门第的久远和光荣。

可是,今年却是这树林的主人自己发的号令,用大锯锯着。

树上的喜鹊窝,新的旧的有许多。树一被伐倒,喜鹊窝也跟着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则整个的滚下来,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

一百多棵榆树,现在没几棵了。

上房的门喀喀的响着就开了,老管事的手里拿着一个信封,从台阶上下来,怀怀疑疑,把嘴唇咬着。那两个拉锯的,一看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边闹了。

老管事的走进大门洞,把信封拿给他们两个细看。他们都不识字,老管事的也不识字。不过他闭着眼睛也可以背得出来,这样的信,他的主人从生了病的那天就写,一天或是两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经写了三个月了。

老管事的把信封头朝下、脚朝上的倒念着:

中华抗日英雄

耿振华吾儿收

父字

全念对了,中间写在红绶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华收”。一个拉锯的,连忙补添着说:“耿振华吾儿收。”

清雪还照旧的下着,两个拉锯的,又在那里唰唰的工作起来。这样好的木头那里去找去!现在锯了,毁了,劈了烧火了。好像他们自己的命运一样,看了未免有几分悲哀。

“百多棵树,耿大先生想儿子想疯了。”

大少爷一走,开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见。他想过了一些时候,就会回来的。自己年轻时,也是那样。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还偷偷地加入了革命党呢。只希望他在外边碰了钉子就回来了。

儿子的母亲,一哭哭了三四天,说儿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点不对。眼泡是红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过了的,还有他问过母亲一句话,他说:

“妈,弟弟他们每天应该给两个钟头念中国书。尽念日本书,将来连中国字都不认识了,等哪天咱们把日本人打跑了,还满口日本话,那该多么耻辱。”

妈就说:“什么时候会打跑日本?”

儿子说“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

这不明明跟母亲露一个话风吗?可惜当时她不明白,现在她越想越后悔。

儿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时,有过两封信。以后就音信皆无了。传说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队里,当了兵。后来,又说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陕西八路军里边工作。

母亲在这三年中,会说东忘西的,无所因由似的说哭就哭。

可是耿大先生则不然,关于儿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觉,静静地坐着,往往一坐坐个通宵。

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头发坐白了。

大少爷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墙倒了,用一排麦秆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块砖头压上。一切的光辉生气随着大少爷的出走失去了。

现在耿大先生早已经病了,有的时候清醒,有的时候则昏昏沉沉的睡着。

今年阴历十二月里,他听到儿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这消息是儿子从前的一个同学那里传出来的。

耿大先生拿起这些日子所有的报纸,看了半夜。直到鸡叫天明,他枕着那些报纸,忽然做了一梦。在梦中,他的儿子并没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带着千军万马,从中国杀向“满洲国”来了。

耿大先生一梦醒来,从此就病了。

清醒的时候,他就指挥着伐树。

“伐呀,不伐白不伐。”

把树木都锯成短段。

“烧啊!不烧白不烧,留着也是小日本的。”

等他昏迷的时候,他就要笔要墨写信。

只要客人来了,他就说“你等一等,给我带一封信去”

家里的人,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情形。若是来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带去,可就糟了。

所以自从他一发了病,也就被幽禁起来,把他放在花园角上那凉亭子里去了。那花园里素常没有人来,一到了冬天,满园子都是白雪。凉亭里边生了一个炭火盆,他寂寞的时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

有一天,厨子给老爷送饭的时候,一开门,满屋子的蓝烟。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边卧着,一只手按着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觉,又好像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似的。

耿大先生死了。

1941年3月26日

(有删改)

文本二:

好的作家在具体的文学创造中,会采用很多策略加强时空叙事的张力和粘合力,使叙事中的时间进程和空间拓展趋于复杂化,丰富文本的审美意蕴。萧红的小说擅于在单一故事情节发展中蕴涵隐性情节,把时代风云变化的隐性情节隐藏在具体平实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层情节发展中,让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层情节进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释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丰富和拓宽了小说风云变化的时代背景,这样处理不仅能够揭示时代特征,还能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作家的主观意图。

(摘编自楚金波《论萧红短篇小说的时空叙事策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耿少爷走后音信渺茫,连死讯都只是传言,写出了动荡时局中投身抗战的爱国青年辗转不定的处境。
B.耿大先生年轻时也参加过革命党,小说以此将两代人的青春关联起来,展现了不同时期青年同样的担当精神。
C.小说写耿少爷离家之后家中环境日益破败、人心散了,预示了家庭衰败没落的命运和耿大先生的悲剧结局。
D.从希望他“碰了钉子”,到“一字不提”,到称儿子为“抗日英雄”,这体现了耿大先生对儿子的爱前后矛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一段的场景描写,勾勒了侵略者占领之下的小城冷清压抑的日常生活图景,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B.耿大先生梦见儿子率军归来收复家园的景象,与梦醒后儿子已不在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故事的悲怆色彩。
C.小说结尾耿大先生被幽禁园中,孤愤难言,他的死是时代的悲剧,也与周围的人求全自保、冷漠疏离密不可分。
D.小说语淡而情浓,事与事之间看似分离,但又以共同的主题和情感串联和聚合,从家族沉浮中窥见民族命运。
3.“树”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寓意。
4.请根据文本二中关于“表层情节和隐性情节相互渗透”的评论,对画线处耿振华母子的对话进行分析。
2023-05-12更新 | 2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炯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炯,我替胆巴哥哥看望您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您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炯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炯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炯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炯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炯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炯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炯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炯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炯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炯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炯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炯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炯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炯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炯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炯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炯,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炯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炯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炯,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炯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炯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炯,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炯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炯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炯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炯,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炯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有删改)

相关链接:

文学的叙写

阿来

过去我们听说小说,首先是一个叙事性的文学,叙事性的文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是叙述而是叙写?

在“述”的状态下,我们写作小说,就容易把对于小说丰富文本的关注只放在事件上。今天看到的小说,大部分都是设计人物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然后,推进情节。这种推进没有延宕,小说进入一个故事的时候缺少节奏感,没有快慢,没有回旋。这种小说就像农村人工渠道里的水,流得很快也不会浪费,用于生产很有效率。但人工渠道,一样的宽度深度,也规定它是一样的速度,一渠水这样一泻往前奔流,没有什么观赏性。

而叙事文学是有美学效应的,它永远相伴于审美活动。如果叙述是一条人工渠道,那么叙写就是一条山溪,蜿蜒曲折,快的时候比所有快都要快,慢的时候比所有慢还要慢,它要回旋。叙写和叙述相比,当然一样关注情节的进展,但不仅仅是讲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味地推进情节,它需要在不同的地方停下来进行延宕。

如果说我们承认是写,写一篇有意味的小说,充满语感的、想象力的小说,它一定在故事之外另外写了一些别的什么东西。所以小说一定要有旁枝斜出,一定要有言外之意。

(选自《当我们读论文学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阿来文学演讲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阿妈斯炯接连四次说丹雅不知道怎么照顾蘑菇圈,写出了阿妈斯炯肯定、惊讶,到最后怀疑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起伏变化。
B.小说细腻地描绘了阿妈斯炯雨后采蘑菇的场景,通过动作、神情、心理描写传神地表达了她对蘑菇的珍视和对大自然馈赠的敬畏。
C.小说采用有限视角叙事,讲述了阿妈斯炯守护的蘑菇圈被丹雅的公司追踪拍摄,丹雅准备利用拍摄的影像欺骗大众以此挣钱的故事。
D.小说两次写到阿妈斯炯给儿子打电话,可儿子都没有回来,这表明阿妈希望儿子能继承自己的蘑菇圈,但儿子对阿妈的蘑菇圈并不在意。
2.阿来的《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授奖词中评价其“意深旨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赞扬了阿妈斯炯对自然认识的纯朴,对资源的珍视敬畏。阿妈斯炯对待野生蘑菇细心有爱,懂得要和鸟儿分享,表明她感恩、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B.小说批判了以丹雅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中为了利益、金钱而漠视情感,欺骗大众,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
C.阿妈斯炯面对时代变化显得茫然失措,作者同情她的失落和无助。但作者以冷峻的目光,留给我们反思:科技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心应怎样面对时代的变化。
D.阿妈斯炯喜爱蘑菇,但年纪大了,无法再照顾蘑菇,希望儿子能接替自己,儿子却不在意,最后蘑菇圈被人利用了。这引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事业的传承中如何培养继承人。
3.阿来认为小说作为叙事性文学,叙事不是“叙述”而是“叙写”,请结合相关链接中相关的观点,赏析《蘑菇圈》中体现的“叙写”特点。
4.作者认为小说要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蘑菇圈》具有“诗”的语言风格,请简要分析。
2021-07-28更新 | 20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他的妻子张叔贤是一个劳动英雄。她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从此以后,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赶路,侦察,休息,又赶路,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桠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再远的,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冒着风雪,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他在桥上来回地走了一次,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他看了地形,于是,走远一点,蹲在河沿上,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的图书。这时候,一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取道另一条山路,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他已经走了一百四十里路了。走进村落,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张海本来是有戒心的。

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生起火来,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火焰,照着肥胖的脸面,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张海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卷起一床被,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月光涌进门里来。从门外跳进一个黑色的人,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月的光亮里,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冒出了火花。坑上是空的,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刚奔到门边,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让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呜咽起来,“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让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去你的吧,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但他怕眼泪,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走出门去。他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他的记事本子失掉了,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戒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扔到了坑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沉寂。

他幌荡幌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他吃一惊,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忽然想起来,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

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只听见从东方,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出来救援的敌特。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坑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往外就跑,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坑上,把他昏倒以后的一切情形都告诉了他。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做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她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谈谈笑笑,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就是“跳皮鬼”张海。

1947年5月(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既说明张海的能力,也暗示他将轻松完成任务。
B.张海对“骡马大店”保持戒心,体现了一个侦察员对敌情的敏锐和对危险的预判。
C.小说取材于战争年代的故事,张海、张叔贤是真实人物,但女人和敌特是虚构的。
D.过汾河桥时,穿便农的小伙走在支队前面谈谈笑笑,十分潇洒,真是一个跳皮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侦察员张海的传说开头,借鉴了中国民间传说写人的手法,有虚有实,虚实相间,故事惊险奇特又富有生活气息,耐人寻味。
B.小说善于用拟声、状貌类词语来营造氛围,如“嗖嗖地”“冒出了火花”“尖锐的”“暴雨一般地”,强化了形势的紧迫感。
C.小说采用通过人物自身行动显示人物的表现手法,如张海的英勇机智在行动中自显,具有传奇色彩,但也重蹈人物模式化的窠臼。
D.小说充分发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对冬晨雪景的描写,一方面展示了北方风景的独特,一方面也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场景。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4.小说为什么要以“金戒指”为题?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4-11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