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17074940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小径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

这是一条神奇的幽径,而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一株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因此,从下面看,除了一段苍黑古劲像苍龙般的粗干外,根本看不出是一株藤萝。每到春天,我走在树下,眼前无藤萝,心中也无藤萝。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经过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不但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帐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再抬头向上看,藤萝初绽出来的一些淡紫的成串的花朵,还在绿叶丛中微笑。它们还没有来得及知道,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干已经被砍断,脱离了地面,再没有水分供它们生存了,它们仿佛成了失掉了母亲的孤儿。

我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我的感情太多,总是供过于求,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真正的伟人们是决不会这样的。反过来说,如果他们像我这样的话,也决不能成为伟人。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注定是一个渺小的人,也甘于如此,我甘于为一些小猫小狗小花小草流泪叹气。这一棵古藤的灭亡在我心灵中引起的痛苦,别人是无法理解的。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它真像吊死鬼一般,让我毛骨悚然。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简直是悲哀至极,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到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到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作于1992年春)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的思路清晰,从燕园中的一条幽径写起,重点写到幽径上给人印象深刻的古藤萝最终被砍掉的悲剧,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感慨。
B.本文写幽径之美,其实是为了烘托幽径藤萝之美,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有特色”。
C.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散文,在物的刻画上古藤萝的形象特征表现“盘曲”“苍黑”“幽香”。
D.本文既表达出了季羡林的赤子情怀,又表现出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幽径”的悲剧,不仅仅是古藤萝的悲剧,如果人类不警醒,人类世界的悲剧就会不断上演。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这样”指的是什么?并说说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请结合本文的艺术构思和情感主旨加以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

陈忠实

①冒雨去图拉,拜谒托尔斯秦。车经过图拉城时,雨时下时停,出图拉城时,就看到远方天际一抹蓝天了。拐过两个交叉弯道,看到很长的林木遮蔽下的围墙和一个阔大的门,这就是托翁自己命名的“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庄园故居了。

②站在宽大的门口,一眼看见两排整齐高大的白桦树的甬道,通向林木笼罩的深处。甬道尽头往右拐进去,是一座涂成黄色的两层小楼,这是托尔斯秦的居室和写作间。走进写作间的一瞬间,弥漫在心头的神秘顿然散失净尽了。房间不仅没有装饰装潢,更没有如中国文人惯常装备的字画铭题之类,连一个像样的书架都不置备。走出这座二层小楼时。脑子里就凸显着两张淡黄色的木桌。我更加确信作家从事的写作这种劳动,最基本的条件不过就是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可以铺开稿纸,可以坐下写字。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③在这座托尔斯泰写作和生活的黄色小楼前,有一块不大的空地,该算作院子吧。小院的三面,是稠密到几乎不透阳光的树林,林间长满杂草,俨然一种森林的气息。楼前的这方小院,除了供人走的台阶下的土路,也都栽种着花草,却不是精细的管理,完全是自由生长的泼势。

④花草园子里有一棵合抱粗的树,不见一片绿叶,粗壮的枝股和细细的枝条,赤裸在空中,在四周一片浓密的绿叶的背景下,这棵树让人感到一种死亡的凄凉。我初看到这棵枯死的树时。贸然想到的是,它与周围的景致太不协调了,随后知道了这棵树非凡的存在,竟然有一种内心深处的震撼。

⑤枯枝上挂着一只金黄色的铜钟。托尔斯泰是贵族,却愿去帮助那些寻找救助的贫苦人,久而久之,那些四野八乡遭遇困境的乡民便寻到这个庄园来。托尔斯泰在楼前院子这棵树上挂的这只铜钟,是供寻访的穷人拉响的,听到响声,托尔斯泰就会放下笔推开稿纸,把敲钟的穷人请进楼里,听其诉叙困难和冤屈,然后给予帮扶救助。

⑥据说有时竟会在这棵树下发生排队等候敲钟的事。曾经有多少穷人贫民憋着一肚子酸楚和一缕温暖的希望攥住那根绳子,敲响了这只铜钟,然后走进了小楼会客厅,然后对着胡须垂到胸膛的这位作家倾诉,然后得到托尔斯泰的救助脱离困境。

⑦这棵曾经给穷人和贫民以生存希望的树已经死了,干枯的枝条呈着黑色,枝干上的树皮有一二处剥落,那只金黄色的铜钟静静地悬空吊着,虽依原样系着一条皮绳,却再也不会有谁扯拉了。救助穷人的托尔斯泰去世已近百年,这棵树大约也徒感寂寞,已经失去了承载穷人希望的自信和骄傲,随托翁去了。

⑧托翁晚年竟然执意要亲手打造一双皮靴,而且果真打造出来了,而且很精美很结实也很实用。我自然惊讶这位伟大作家除了把笔的效能发挥到了无可企及的天分之外,还有无师自通操作刀剪锥针制作皮靴的一双巧手;我自然也会想到这位既是贵族庄园主又是赫赫盛名的作家,绝不会吝啬一双靴子的小钱而停下笔来拎起牛皮;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⑨托尔斯泰把他精心制作的这双皮靴送给一位评论家朋友。这位评论家惊讶不已,反复欣赏之后,郑重地把这双皮靴摆到书架上,紧挨着托尔斯秦之前送给他的十二卷文集排列着,然后说:这是你的第十三卷作品。这是俄罗斯人以素有的幽默方式,表达出对一位伟大作家最到位最深刻的理解。

⑩我真幸运,在林中的这块草地上领受到了明媚的阳光。

在树林的深处,看到了托翁的墓地,完全是意料不及想象不出的一块墓地。在一块临近浅沟的边沿,有一片顶大不过十平方米人工培植的草坪,中间堆着一道土梁,长不过一米,高不过半米。是一种黑褐色的泥土堆培而成。上面没有遮掩,四周没有栅栏防护,小土梁就那样无遮无掩地堆立在小小草坪上。我站在草坪前,竞有点不知所措,这样简单的墓地,这样低矮的土梁标志,比我家乡任何一个农民的墓堆都要小得多。没有任何碑石雕像,就是一坨草坪一撮褐黑的泥土,标志着一个伟大灵魂的安息之地。那个小土梁上,有一束鲜花。我在转身离去的一瞬,似乎意识到,托尔斯泰是无需庞大的墓地建筑来彰显自己的,也无需勒石刻字谋求不朽的。       

离开墓地和通往墓地的林间幽径,有一片开阔的草地,灿烂着的红的白的紫的金黄色的野花。季节还算是夏天,雨后的太阳热烈灿烂,仍不失某种羞羞的明媚。我沉浸在野草野花和阳光里,心头萦绕着托翁为自己的庄园所作的命名,“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真是恰切不过的诗意之地,又确凿现实主义的具象。

1.简析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如果脑子里是空乏的胸膛里是稀薄的,即使有镶着宝石的黄金桌椅也无济于事。   
(2)然而,他以亲自操刀捏锥,表示一种背离,一种转向。
3.作者对托尔斯泰有哪些新的认识?请加以概括。
4.以“林中那块阳光明媚的草地”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7-03-14更新 | 12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背影里的乡愁

陈智华

中寨的秋天,总有那么一段日子会被浓稠的雾气所笼罩。细雨如丝,密密地在空中交织缠绕,天气像老眼昏花的大娘,理不清手中的麻绳。到了中午,雨稍稍停歇,我打算去老家走走。骑上摩托,路面湿滑,我的脚始终放在刹车上,不敢有半点走神。车行至村口,清寂得很。

老家的名字叫后子丫,是沿河县中寨镇勤俭村辖下的一个村寨。寨子三面环山,山中还没有到秋意高远、层林尽染时节。大雾茫茫,像一块幕布把群山都遮住了。停好车,我就在寨子上转悠。遇到熟识的人,就上前去打招呼,但终究是没有一股亲切劲了。①现在熟识我的老人越来越少,他们像深秋的果实,成熟后落进了大地。故乡慢慢成了我人生路上的一个驿站。

在一片银杏树林里,我伫立了很久。银杏从树上簌簌地落下,撞向草丛或石板。落在石板上的银杏摔得皮开肉绽。秋天的草丛,幽深神秘,银杏掉进去后就莫名地消失得无影无踪。扒开一丛丛草,反反复复找,才看见零星的几颗银杏,像顽皮的小孩子在和你捉迷藏。银杏树具体有多大的年龄,我不得而知。在我很小的时候,每年银杏黄时,精美的杏叶从枝头飘落,像一群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爷爷会扛一架木梯子,架在笔直的树上,爬上树后用竹竿捅下一颗颗金黄的、圆滚滚的银杏。捡到背篓里,背到小溪边去清洗掉外面的果皮,然后背回家晾晒,等水分晾干之后,再背到集镇上去卖。爷爷去世后,银杏林中长满了杂草,满地的银杏再也没有人去捡了。

经过溪水淘洗的银杏,看上去白涔涔的,放在锅中爆炒或是放在火堆中烧,是我童年常做的事。一颗颗银杏爆裂出来的果肉,吃在嘴里感觉非常鲜嫩。银杏不能多吃,这是爷爷告诉我的。人们说,银杏吃多了会长白头发,不知是不是真的,我也无从考证。②站在银杏树下,看着银杏叶子,一张张往下掉落,爷爷的脸庞慢慢浮现在眼前。

银杏树林的不远处,是一坡稻田,田里的稻禾上一咕嘟一咕嘟地垂挂着谷穗,披挂着许多晶莹剔透的雨珠。脚下的小路,泥泞湿滑,曾经深深的牛蹄窝,已被时光的尘土灌满。站在田埂边,轻轻抚摸着一粒粒饱满的谷粒,谷粒上的露珠涤洗着我的手指。此时,天空开始飘起蒙蒙细雨,漂浮在山间的云雾像一艘挂着巨帆的船,慢慢地向寨子靠拢,仿佛这小山村就是一座码头,是游子心灵的港湾。③放眼望去,寨子被雾吞噬了,只留下眼前一丘丘金黄的稻田。

秋天的雨下得缠缠绵绵,不一会儿,我的发丝被雨水浸湿了。我往寨子上走,看到很多老屋大门紧闭,曾经熙攘的故乡,变得愈发萧条落寞。每家房屋前的菜园,都围上了竹篱笆,菜园中不见鸡啄食在菜叶上的青虫,也不见从瓦片上窜出来的炊烟。满地枯黄的树叶,无人清扫,落叶就在地上虚虚地堆积,脚一踏上去,叶子就粘在了脚底,怎么也甩不掉。

雨斜斜地飘散,空气湿漉漉的,远山空濛,山体的曲线若隐若现。山中很少有人去了,大片大片枯黄的灌木丛,绵延在我遥远的视线里。走到老屋前,老屋只残留一些痕迹,童年的记忆如电影的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中闪现。院坝里长满了荒草,杜仲树站在土坎边上飘摇着枝头稀疏的叶子。几只麻雀像几张枯黄的树叶,从树上梭到了地上觅食,不一会儿它们扑腾着翅膀上的雨珠,向远处飞走了。

天慢慢暗淡下来,一缕阳光从云层中挤出来,漫撒在田野上。金黄的稻田,像一块块遗落在地上的彩带。一束光的到来,给村庄带来了短暂的温暖和光亮,这短暂是足够美的,以至于我回忆起故乡那个细雨黄昏时,像走进了一段美丽的梦境一般。

我徜徉在故乡的小路上,重温儿时的记忆。记忆像溪水一样,在沟渠里流淌。走到故乡一个叫碾房的地方,看着溪水哗啦啦地流淌,记忆的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寨子上缺水,碾房里的水清洌、甘甜,人们都来这里挑水,两只水桶在扁担两端晃悠,两只水桶像两个银铃,荡出一阵清脆的响声,像一曲曼妙的轻音乐。

阳光消失了,山岩上又缭绕着云雾,一棵棵枫树蹭蹭往上长,捅破了薄薄的云层,露出细细的树梢,树梢上几片叶子在风中摇曳。一阵细雨又开始飘洒,雨像一粒粒豆子在地上翻滚。

让农民最发愁的是遇上下雨天,十天半月全被烟雨笼罩,眼看着土地里的庄稼慢慢成熟,一年的辛勤付出终于有收获了,却遇上雨天。庄稼收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庄稼腐烂,在腐烂之中发出一簇新芽。

走到村口,大片荒芜的田野上滋生出杂草。我沿着小路往前走,杂草漫过了我的头顶,脚下的小路上全是石板,长年累月,石板被一双双脚磨砺得无比光滑。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小时候乡里人收庄稼的情景,他们背着满满一背篓金黄的玉米棒子,走在弯弯曲曲的石板路上。

黄昏过后是黑夜。我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着故乡的黄昏,像烟花一样绚烂,而后慢慢消失。④黑夜漫过来,寨子露出零星的灯火,现在故乡太清寂了,静到只听见细雨在耳畔沙沙地流淌。

(有改动)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谨慎行车到了村口,发现故乡已是清寂之地,“清寂”既是环境特点,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B.文章第二段的前半部分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故乡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有助于读者理解寨子雾重的原因。
C.本文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行文,思绪随着“细雨”蔓延,其中不乏对烟雨美景的描绘,如诗如画。
D.文中插叙童年相关的内容,写到爷爷去世后便无人再去拾银杏,符合前文提及熟识自己的老人越来越少的描述。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句将故乡熟识的老人比作深秋的果实坠落入地,暗含人老终将归于大地的意思。
B.第②句由银杏叶子掉落联想到已经去世的爷爷,表达思念之情自然而不做作。
C.第③句照应了首句中寨深秋雾气浓稠,也意味着“港湾”渐被吞噬。
D.第④句以静衬动,突出了只有细雨的沙沙流淌声才能给清寂的故乡带来一些灵动的气息。
3.本文与散文《荷塘月色》在景物描写的手法方面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4.请探究本文的情感意蕴。
2024-03-05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少年时期

聂荣臻

寒假结束,回到学校。不久,北京发生五四运动。我们也在学校和江津县城街头集会游行。同学们撒传单,贴标语,进行演说,号召以抵制日货来作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实际行动。我们派代表去动员一些商店老板不要贩卖日货,但是一些大商号根本不理学生的要求,一些小商店也跟着跑。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于是,我们对江津县城几家销售日货的大商店进行了搜查,将查出的大批日货搬到“文昌宫”封存,同学们轮流看守,准备焚烧。我们还沿江巡逻,凡装有日货的船只不准靠岸。

这时,江津县长聂述文出面调停,说是调停,实际上是想压服。谈判的时候,江津驻军团长王天培参加,会场外面站满士兵,一个个荷枪实弹,聂述文唱白脸,王天培唱红脸,企图迫使学生屈服。青年学生血气方刚,根本不理他们这一套,坚持要焚烧日货,商人们则在聂述文、王天培支持下,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双方相持不下,几经谈判,都没有解决问题。当我们得知凡尔赛和约正式签字的消息,同学们的愤怒情绪到达顶点,立即集合,要上街游行。

津中校长邓黎仙等人百般阻挠,先是劝说威胁,后来干脆关上校门不准上街。我们一百名学生,一气之下,冲出校门,串联其他学校的同学,游行到“文昌宫”,将日货搬到河边,全部烧毁。这样一来,引起了商人的极端仇恨,他们勾结反动军警,在校方配合下,准备对我们下毒手。好在暑假将至,我们就离开了学校。很显然,我们几个学生代表在学校是再也待不下去了,待下去肯定要受迫害,这也是促成我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当时这种焚烧日货的行动,做得有些过火。这些东西,本来是中国人自己拿钱买的,烧掉不是可惜了吗?而对日本人毫无损失。相反,烧了日货,侵犯了商人的利益,反而造成商人对我们的不满甚至仇视。宣传抵制日货无疑是正确的,但爱国运动的目标应该自始至终对着日本帝国主义,应该把商人作为说服争取的对象,动员他们一起参加抵制日货的行动。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学生少年气盛,一怒之下,就不考虑后果如何了。

在中学时期,另一件对我影响很深的事情是连年的军阀混战,它把国家搞得四分五裂,落后不堪。军阀们打来打去,最倒霉的是老百姓,弄得哀鸿遍地,民不聊生。所有这些发生在我中学时期的兵连祸结的事情,都使我感到苦恼,痛恨军阀,尤其是对外来军阀更加痛恨,总希望把他们赶出四川去。但是,那时我很年轻,看不清军阀混战的本质,找不出解决的办法,总感到对这些现象实在无能为力。出路何在?我当时只是把希望寄托在出国去学点本事,回来办好工业,使国家富强了,也许能改变这种局面。军阀混战造成国家贫困落后,更增强了我对“工业救国论”的信念。这是我决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另一方面的原因,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中学时期,我也知道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但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当时的社会主义宣传没有对我产生很大的影响。要说有些影响,那就是我深信中国社会要变,只有变才有出路。进步思想界提倡反对封建,反对禁锢妇女,反对八股文,提倡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提倡向西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这些我都是赞成拥护的。

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怀着变革现状的热情,1919年暑假期间,我决心去法国勤工俭学了。当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各地逐步兴起。我在家里是独生子,父母舍不得我远离家乡,担心我漂洋过海,会不会出什么意外。我反复向他们说明留在家里没有出路,因为烧日货,可能还有被捕的危险。父母听了,也觉得有道理,爱子心切,希望儿子能有点出息,最后还是同意我去法国。自己去法国,要一大笔钱,家里穷,就靠我几个亲戚帮助,筹措了三百块银圆。这样,我和十来位同学怀着富国强兵的理想,到重庆法国领事馆那里办了护照。

从此,我一别故乡,就是三十六年。1955年我到西南调查军事工业的情况,才重新回到时常思念的故乡。回到家乡,真是思绪万千。我的父母和许多亲朋故交已经去世,我默默地思念他们,但最使我思念的,是那几位为革命而牺牲了的同乡同学。那次回家,我到了江津中学,一到学校,钟汝梅、戴坤忠、傅汝霖、吴平地等烈士的形象,立时浮现到我的眼前。他们在学校时就追求进步,关心时政,我们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切磋琢磨。吴平地同志牺牲得最早,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中文基础很好,1920年北上考进北平师范大学后,经常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后来加入了共产党,给李大钊同志当助手。不幸,1927年4月,同李大钊同志一起被捕牺牲。

钟汝梅、戴坤忠、傅汝霖同志也于1920年前后去法国勤工俭学,其中钟汝梅是与我一路走的,1926年回国,1927年在上海江苏省军委从事地下工作时被捕牺牲。戴坤忠、傅汝霖同志回国后被派往洪湖地区贺龙同志的部队中。1932年我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时,听到这两位同志在对敌斗争中先后英勇牺牲的消息,我站在校园里,默默地缅怀着几位先烈,为战友的牺牲而悲痛,为我的母校哺育了这样几位先烈而感到自豪。现在,江津第一中学已经为他们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纪念先烈,教育后人。

(选自《聂荣臻回忆录》,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四运动后,江津县的学生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学生们通过集会游行、撒传单、演说等方式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B.政府、校方和反动军警联合起来,共同镇压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学生运动遭受巨大阻力,学生代表们还可能有被捕的危险。
C.在中学时期,“我”虽然也接受了各种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但对于当时俄国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弄不清究竟是怎么回事。
D.几位同乡同学关心时政,思想上追求进步,经常在一起议论国事,切磋琢磨,却先后在革命斗争中英勇牺牲,令人惋惜敬佩。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对抵制日货行为的反思,也有对先烈的缅怀追思。
B.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讲述往事,将深沉的感情寄寓其中。
C.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征,使之更加真实可信,如描写“我”对军阀的痛恨。
D.文中画横线处的细节让作者难以忘怀,突出了当时作者的家庭极度贫困,这也是父母反对他去法国留学的主要原因。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聂荣臻的人物形象特征。
4.文本在叙述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3-11-04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