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记叙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55 题号:1711649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

杨新岚

①汪曾祺说过:我在北京见过的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家里。老舍先生每年要请北京市文联、文化局的干部到他家聚聚,一次是腊月,老舍先生的生日;一次是重阳节左右,赏菊。

②11月25号,北海公园菊展开张的日子,我骑着自行车去了老舍故居,想看那个曾经菊花满地的小院。从《当代》杂志西行,穿过后拐棒胡同、礼士胡同、报房胡同,12分钟就到了王府井北侧的丰富胡同19

③一个刚学过老舍课文《养花》的小学生,一大早从海淀赶过来,等着要看这个养花的院子。他应该有点小失望,院中只有玉簪花和水葫芦的绿叶。《养花》中提到某年夏天,三百稞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这个事故现场应该在前院,已经被封闭成为办公区了。

④二门里的屏风非常别致,是那种适宜入画的木影壁。

⑤北京小院的木影壁不多,二门带木影壁的就更少了,结构精致色块搭配如此和谐别致的影壁全北京更是独一份,配上胡絜青手写的“福”字,小院的画意呼之欲出。

⑥北房三间加东西耳房,往来过各界的风云人物。两耳房是老舍写作的地方。院内南墙上的大屏幕刚好响起老舍女儿舒济的声音,说父亲自认是个“写家”,不是作家。老舍认为生命无贵贱之分,自己与写账先生没什么分别,真正的写作就是要领略生命,解释生命,让作品充满生命的气息。

⑦院内北房前,两颗柿树正挂满果实,小灯笼般满树悬垂,蓝天下,映在青色的瓦垄和红色的挂檐板上,红中透金。舒济前些日子告诉我:小院的菊花和丹柿最美,可惜现在只有红柿了。她给我发了一张围,是工笔花鸟画大师于非闇画的,题款是:老舍家有菊花见丹柿满树亟图之非闇七十岁。图中的柿子和眼前的果真是一样一样的。

⑧空中有丹柿,地上有菊花,小院的美是铺天盖地的。

⑨叶浅予画的老舍种花围中,花草各开,高下不同,可惜更像是南方人的庭院,没有丹柿小院最美秋天的气势。

⑩舒济发我一张图,说: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拍影像,专门购买了一批独朵花的菊花,这样的菊花是过去家里所栽种的。图中,这一墙一地的菊花挤在窗前,怪不得老舍在屋里写一些字就要出来莳弄一会儿他的花。

⑪养了这一地的花,老舍在《养花》中还说自己不是养花的专家,他更感慨的是养花付出的劳力和心力:种了一院子的花,猫都没地方玩啦,只能上房。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全家上阵,往屋里要搬几百盆花,第二天再搬出来。一进一出之间, 我们知道院中曾经有几百盆盛开的菊花,有一个文人护住百花不让雨打风吹去。

⑫舒济发我一张1952年的小院照片,硕大的菊花仪态万方地簇在主人的唇边,单单个头就令人惊叹!可惜是黑白的。

⑬舒济好像能感知我的遗憾,又发过来一幅她母亲的工笔重彩菊花图。母亲胡絜青小时候就画画,后来的老师是齐白石和于非闇,秋天家里开过菊展,她的菊花果然清气遍人,色泽淡雅,姿态摇曳。

⑭这幅菊花美则美矣,离最美的菊花还有距离。我在故居的两房仔细搜寻院子的老照片,终于看到一组胡絜青画的菊花图。第一图的品种是贵妃之笑,第二图是金针,第三图为落日熔金,第四图叫帅旗。帅旗是五大名菊之首,有点旗帜飘飘的感觉,金针很形象,落日熔金形态传神,独独贵妃之笑,网上无论如何也搜不出来。胡絜青还画过“玉蟹”“御黄袍”“霓震羽衣”等名品菊花。

⑮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有一段文字:北平的菊种之多,式样之奇,足以甲天下。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就成了老舍的《住的梦》。后来老舍果然住在柿子和菊花的院落中,自己写文,夫人画画,那种日子的过法一直传到儿女身上。舒济在八十多岁的今年,屋里满种花草,逢年过节,两夫妇和子女都要写字作画,把日常的生活过出美意和文气来,着实延续了诗书传家的传统文化。

⑯我离开故居的时候,进来一个四五岁的女童,大叫了一声:Orange(橙子)。她妈妈用一口标准的京腔轻声说道:Persimmon,中国话叫柿子。

⑰小孩子大概没见过柿子,不懂得柿子的寓意,更不会懂这院中消失的菊花对于一个中国文人意味着什么。

⑱在北京的深秋,种一盆菊花,读一些与菊花有关的文字,秋天就不单单是香山的红叶了。

1.分析第②段画线句详细叙述去老舍家路程的作用。
2.第⑦段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赏析。
3.分析第⑮段写舒济一家人的意图。
4.本文为什么要以“去老舍的家寻最美的菊花”为题?请加以分析。
【知识点】 记叙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澈   

赵瑜

抵达贵德以后,我开始思考一条江河的命名问题。

黄河,以水的颜色呈混浊的黄色而得名。这样的命名充满了地域的局限。向上游走,发现,在青海的贵德,黄河是清澈的。

同行的人拍视频抒情,说,黄河真绿啊。竟然像一个语病。

我便拍照。拍完照,在相机里看到了清澈的黄河,觉得水流和人一样,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便有不同的性格,

一行人,都在贵德的尕让乡松巴村附近取了一小瓶水。我搜了一下,我所在的位置距离我的家乡兰考县有一千五百多公里。

如果我不取这样一小瓶水,这些水迟早也会流向我的家乡。只是,这些清澈的流水,从青海省流出,要走五千公里的水路,才能抵达我的家乡。

如果一个人,从青海奔波,走到数千公里以外的地方,那么,这个人还是在青海时的那个人吗?是的,没有变。而水呢?这些水融入黄河里,流经河套和山区,过四川,入甘肃,再过宁夏进入内蒙古,①_“几”字形在内蒙古境内写完,转入陕西和山西,才能进入河南。

我与黄河的关系,在青海变得模糊了。②黄河给了我什么

黄河距离我的童年相当远。我所生活的乡村是黄河的支流,那些小河和池塘装满了20世纪80年代的蛙鸣。但是,我以及我的父母亲,从来没有觉得黄河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因为,每一年,春夏或者初秋,需要浇地的时候,我所生活的乡村缺水。河流里没有水,父亲便拉着水去浇地。装水的设备是一个厚塑料袋。因为架子车并不平整,路也是泥洼路,所以,拉水的时候,装水的塑料袋会被架子车刺破。每每这个时候,我便派上了用场。父亲在前面拉车,小小年纪的我,坐在车子上,用手抓住向外溢水的地方。

而作为孩子的我,最关心的是,那个水袋子里,有时候会有两三只蝌蚪。我求着父亲用舀水的马瓢盛着那几只小蝌蚪,等再去家后面的大坑里装水的时候,将蝌蚪放进水里。

夏天的大雨将村庄里的人赶到了房间里,村子里唯一的一口井,便会被大雨灌满。青蛙、树枝以及废弃的衣物会落入井里。

有时候,大人们会用铁桶将井里的东西全都打捞出来以后,再往家里的水缸里挑水。

刚打上来的井水,孩子们若是想喝,大人们往往会让孩子等一等,说是要澄一澄,澄清了,水才能喝。

河里有了水,水从我们村庄流向别的村庄,再从别的村庄流向更遥远的村庄。我们在河里,淘洗割的草,在河里将夏天打发掉。有时候,我们跟着流水跑,想看看,这条河流到了多远的地方。直到我们累得趴下了,才发现,河流仿佛是没有尽头的。

这是河流给我最初的教育。

第一次见黄河水,却已经是多年以后。我上了大学,在离家乡不远的小城,黄河就在城北不远处。

我们一群写诗的人,去黄河边上找诗句。

一群人,带了米,带了锅,带了几根胡萝卜。

我们在黄河滩上支起了一口锅,捡了干枯的芦苇,用黄河水煮了一锅米饭。果然,黄河水是黄的。那是20世纪90年代的黄河,河面安静,有水鸟,也有船只。

黄河从此不只是幼年时的想象,不仅被我们写成了诗句,还煮成了一锅饭,吃到了胃里。那米粒有黄河水的味道,碱性的黄河水适合煮饭,黏稠,混浊,还有一种母亲的味道。说黄河是母亲河,更多的是黄河水养育了岸边的人。

因为河里有鱼,河水澄清了,可以煮饭、洗衣,也可以洗干净我们的身体和灵魂。工作以后,我看了长江,见了大海、高原上的湖泊,还会坐邮轮出国旅行,都是在水上。我的认知的部分,一点点地扩大,从乡村的河流开始,我一步步走到了海边。

然而,让人疑惑的是,无论我多么愿意承认自己的改变,我几乎欢呼自己对故乡的背叛,但是,有一点,我无法摆脱,那使是,我对水的认知。或身体里,最初的水,是黄河里的水。③如果说人的身体是一个地域,那么,黄河就是我的水土。黄河被我随身携带,成为身份里的一弯流水,一声蛙鸣。

不论我走多远,内心里的黄河都是混浊的。那种混浊感,在幼小的时候,并不知道,这是一种肤色,或者是思想的烙印。而成年以后,每一次从家乡出发,向中国的各个地方行走,交谈,饮食,我才能感觉到,我的局限是黄河,我的判断的依据是黄河边上的庄稼,而我的人性的底色,是在黄河边生活了大半生的父母亲的有限。

灵魂在哪里,需要黄河流域的人不停地出走,才能找到。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只生活在黄河岸边,我个人觉得,他们会被黄河捆绑。

然而,在贵德,我第一次见到如此清澈的黄河水,人生的某个逻辑仿佛一瞬间被瓦解。

碧绿的黄河,像是一道光。照进了我思想的黑洞里。让我知道,事物的多重面向,以及,多个段落。

而我,生活在黄河中下流域,如果不来看一看贵德的黄河,便不知道,黄河的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面貌。而这个世界,所有的真相,也都和黄河的段落一样,有多种描述。

所以,当我将那一小瓶碧绿的黄河水,写上标签放进盒子里的时候,我突然感觉,我放的不只是数滴清澈的黄河水,而是一段证据。

那些在日常生活里,我们看不到的真实,那些在家乡的地域里,我们想象不到的万物的长短,如今,都被我装进了那个小瓶子。

贵德,松巴村,清澈的黄河水,还有我仿佛已经理解的世事变化,都在这一段河流的清澈里找到了答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青海贵德,黄河的水是清澈的,这颠覆了“我”从小以来的认知,从而对黄河的命名产生了新的思考。
B.父亲用架子车带“我”去拉水时,让“我”用手抓住塑料袋溢水的口子,这些温馨的童年回忆充满童趣。
C.看江河湖海,坐船出国旅行,使“我”的眼界不断开阔,见识也不断增长,但依然很难摆脱对水的认知。
D.黄河的混浊感在“我”的外表和思想上打下烙印,影响着“我”成年后行走的判断,成为“我”的局限。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运用一个“写”字,既把黄河拟人化,又吻合黄河水流形成的“几”字的形状,生动巧妙。
B.句子②承接上文对黄河的思考,用问句引出下文“我”对黄河认识变化的叙写,过渡自然,引起注意。
C.句子③将“我”的身体假设为一个地域,黄河是其中的“水土”,以此凸显黄河对“我”的重要性。
D.句子④将“碧绿的黄河”比喻为“光”,将思想的阴暗面比喻为“黑洞”,连用两喻,具体而生动。
3.到贵德之前,“我”对黄河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
4.文章标题“清澈”在文中有多重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2-28更新 | 39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针挑土

芳菲

从湘西回来,和朋友们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的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

一说起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学,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如今每年都会回来几趟,带来游人,带来捐款;关键是,耐心地、口苦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存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持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活计。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黑妮要来,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经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来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学的。”“这个线不好,要用棉线。我们这次带了些来。”……

黑妮,你这是在做什么?我站在院子里看着这一幕情景,有点发懵。她从那么远跑来,又跑了这么久的山路,就是想通过几句温和的话塑造她们对美和丑的观念吗?堂屋壁板上贴满各种画片,是这个家的装饰墙,也好似所有外来影响的象征:正中一张有些陈旧的毛主席像,把一个更陈旧的大红双喜字贴去了一大半,左边是海南风光照,右边是明星李小龙的赤身拳照,两个胖娃娃图片,一幅小小的西洋画《泉》。

下午去另一个苗寨,又是近两小时车程。“这一个绣得比较好,就是村寨的形态不如老家寨,建了些新房。”黑妮对一个个目的地都很了解。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

晚上我们在沱江边吉夫开的咖啡馆休息聊天。吉夫是湘援游志愿者,今天一路一直是他提着大包的棉线。黑妮的湘援游,就是靠这些当地的志愿者,不取一毫地付出,才运作起来。今天开车的“李万通”,也有自己的公司。

咖啡馆的壁挂上有一个插页,取下一看,是凤凰手绘地图,封面图案取自传统苗绣,那五彩灵动的喜鹊,我看得呆了一下,原来这样好。地图10元一份,买下可算对湘援游的支持,还可得一枚徽章作奖励。我想了想,红着脸买了四份,说回去送朋友。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老天!

这有什么用!我心里说。

有没有用,真不知道,但我忘不掉他们。我查了针挑土的俗语,原来是这样说的:“成家好似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赚钱好似针挑土,花钱好似水推沙”,一下把我的心挑亮了!既然世世代代,要成就一件事都这样难,从来就这样难,那么,以难易成败来衡量黑妮们的行为,有什么意义呢?且写下这一短文,送上对她的祝福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已经有倦容了”,本句采用比喻修辞,不仅交代时间已经很晚,而且暗含人与物的对比:太阳有倦容,但是孜孜不倦的黑妮依然奔波着、努力着。
B.黑妮的眼睛素净,显示了黑妮致力于保存民族工艺的执着;而她的眼睛亮了,则表达了她对工作有了进展的喜悦,对他人给予这项工作支持的感激之情。
C.“我”从不理解为何黑妮通过温和的话语塑造苗绣女子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针挑土”在行文中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
D.文章最后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充满了“我”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唱,写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
2.“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2021-05-07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杏花村访酒

梁衡

一般的可游之处,大约有两类。一是风景特别好,悦目赏心,怡人情怀;二是古迹名胜,可惊可叹,长人见识。可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了。

说是村,并名以杏花,但其实现在这里是一个大型的国家名酒厂。历史上这里确曾杏林千亩,繁花如云,直到现在也保持着历史古韵及风格,但凡来晋之人,无不尽力设法去游览一次。这魅力实在是因为它那值得骄傲的产品——汾酒。游人之意并不在山水之间,而在酒。

来参观的人,最少安排两个节目,一是品酒,二是参观。

餐厅墙角有一个酒柜,内有两个坛子,分别装着汾酒竹叶青。服务员按照一般酒馆的做法,打开坛盖,将酒灌入瓶,再由瓶斟入杯。当液面停止了波动,你看杯中的汾酒,纯净透明,就像刚才并没有注入什么。竹叶青呢?则呈现出一点浅淡的黄色,令人想起春天里新柳的鹅黄。不觉间,一阵清香已渐渐地像一层看不见的薄雾漫过桌面,扑入你的胸怀,钻进你的衣袖。人们这时赏酒并不要靠眼鼻,因为全身已经无处不感觉到它的美了。主人举杯,我试酌一口,唇初沾而馨绵,口将咽又生甜,其味柔和隽远。客人都笑了,脸上泛出甜甜的酒窝。但人们并没有大声赞美,只是微笑着颔首,仿佛怕喧声破坏了这酒厂的恬静。

原来我国的名酒有五个香型:浓,酱,清,米,混合。这汾酒是清香型的代表。它不求那浓、那烈,只要这纯、这真。共他酒如艳丽少妇,浓妆艳抹,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着轻妆。大约正是因为这纯,它才成为名酒之祖。

观看酒的制作,是很有趣的。先将高粱等原料粉碎,蒸熟拌上曲,压入一个个大瓮里,这瓮又要深埋入土中。发酵之后,便放在一个大甑中蒸,一会儿便蒸馏出一股清澈的细泉,流入筒中,淙淙有声,这便是酒。酒泉接着汇入酒海。那是一个三层大厦的酒库,内放着13000多只半人高的大缸。酒在这里一直要静静地待上二至四年才能出厂,这叫熟化。这套工艺大约在酿酒之初就如此。这些粗则粗点儿、丑亦够丑的瓮甑,已有1500多年历史,其间有什么奥秘,人们一时还难以明晰。另外,更神秘者还有二:一是这地下的水,二是这杏花村的空气。这里经年制酒,空气中便生出一种特别的微生物来,于酒的发酵特别有利。开始人们不知此道,有的老师傅退休后,身怀绝技,受聘他乡,但使出浑身解数,那酒终不姓。技艺可传,水与气难移。主人每向游人讲到此处,脸上总要漾出一种微笑,神秘、自豪、得意。这汾酒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甲等大奖章,后又被列为我国的八大名酒之一。以后虽然其他名酒各有交替,它却稳坐交椅。当你参观完全部生产线,在包装车间里对着透明胶管中那一股股急涌而出的、晶莹的酒流,看着它迅速注满了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时,你不禁又一次惊异于这酒的纯了,纯得像山泉。这山泉不知来自多么深的地层,经过了多少砂石、岩层的过滤,终于溢出地面,在杂花野树与茂林修竹的覆蔽下静静地流淌。这实在是它的魅力,它的奥秘。

喝过酒,我们被带到招待所里小憩。这招待所也很别致,是一所传统的四合院,取名曰醉仙店。院心有古井,有假山。山下有水,有草。草地上有一条汉白玉的牛,牛背上牧童横笛,旁边的碑上题着杜牧那首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诗。环院,南北为客房,东侧为碑廊,记录着南北朝以来汾酒的历史,西侧为展览馆和历代酒器陈列馆。出出进进的游人无不感受到酒文化的博大精深,馆内也有许多关于汾酒的名人题赠。这时,虽主人已在房中泡好热茶,连声招呼客人休息,但大家仍在院中流连。不错,人们是为访酒而来,但若这里没有这些酒外之物,只是酒的话,何处没有呢?人们之所以固执地要到杏花村来,实在是要来品味与凭吊一会儿这酒中所凝聚的民族文化,就像在八达岭长城上远眺,在故宫大殿前的柱础旁沉思。

杏花村,实在是一个特殊的去处。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写“可当我去过我国著名的汾酒产地山西杏花村后,真不知道,该怎样来将它归类了”,以此设置悬念,在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同时,自然地引出下文。
B.文章巧妙运用对比,将其他酒的“浓妆重抹”与汾酒的“淡梳轻妆”相较,旨在批评其他酒的浓烈,赞美汾酒的纯真。
C.“这汾酒呢,则如窈窕淑女,淡着轻妆”,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写了汾酒作为清香型的代表,不求浓烈,只求纯真的特色。
D.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酒的制作过程,认为粗糙丑陋的瓮甑、杏花村的水与空气都是让汾酒独具魅力的原因。
2.文章第四段运用多种手法描写所品之酒,请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3.文末处画线句子“来游的人,其意并不在山水,但也不全在酒”,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11-29更新 | 19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