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78 题号:171394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拾月光的小女孩

张世勤

佳怡妈妈给月亮湾小学的洪老师打电话:“是洪老师吗?我是星城佳怡的妈妈。”

“佳怡妈妈好,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

星城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佳怡在星城小学读二年级。星城小学与远在山边的月亮湾小学结对子,暑期时每家接一个月亮湾小学的小朋友到城里来,一起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暑假。这样,佳怡家就选了麦穗。

佳怡妈妈说:“好着呢!打电话就是想问一句,麦穗这孩子是不是很会讲故事?”

洪老师说:“她是不是又讲她的月光衫了?”

“是的。都把我家佳怡给讲信了,缠着要我也给她做一件呢。麦穗的月光衫到底怎么回事?”

洪老师说:“唉,这孩子也是苦啊!她爸妈在她一岁多的时候,就到外地打工去了。上幼儿园的时候,她爸回来,从外地给她买回来一件小衫,是点点服,不同于一般点点服的是,每个点点里面都有发光体,一通电,就全亮了,晚上看的确跟透着月光差不多。因为她小,她爸就给她编故事,说里面的月光是领她去东山顶拾回来的。她爸离开的时候,她哭着不让走,她爸只好说‘你还想不想要月光衫?想的话我得拾月光去。可月亮搬家了,已经不在咱们村了,我得到外地找月亮去,先找着月亮,才能把月光拾回来,也才能拾到最好的月光’。所以在她印象里她爸是去外地拾月光去了。”

佳怡妈妈说:“可她现在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按说应该知道这是大人讲的故事了。”

“按说是这样,”洪老师说,“可问题是她爸妈一直没回来,所以她就不厌其烦地给小朋友一遍遍地讲她跟着她爸拾月光的事,谁如果不信,她就很不高兴,不再理人家。”

“孩子这么小,她爸妈也舍得?怎么着也得回来看看孩子才是。”

“怎么说呢,她爸妈回不来了。”说到这儿,洪老师停顿了一下,然后才说,“她爸妈在外面出事了,爷爷奶奶知道,可到现在还一直瞒着她。

“这么好的孩子!”显然佳怡妈妈也有些伤心。“是啊,”洪老师说,“你看过《芈月传》吧?”

“看过。怎么突然说起这事?”

“你不觉得里面演小芈月的演员有点眼熟吗?你仔细看下,实际上麦穗倒跟她有得一比。

经洪老师一说,佳怡妈妈说:“还真是。”

洪老师说:“麦穗这才去了没几天,关于她和月亮的故事还多着呢。无论她怎么讲,别管你家佳怡信不信,我希望你信。这样麦穗这孩子会高兴的。”

“洪老师,你放心吧,我信。”佳怡妈妈说。

这个假期佳怡妈妈给佳怡报了舞蹈班。这天她带两个孩子一起去了舞蹈班,心想麦穗如果想学,也可以跟佳怡做个伴儿,一起学。佳怡进去了,可麦穗摇摇头,不想学,佳怡妈妈自然也不能勉强。带着麦穗出来,正碰上一个熟人。“哎呀,想不到你还有这么一个漂亮的女儿呀!”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佳怡妈妈竟没辩解,而是说:“可爱不?”“太可爱了!”熟人说。

舞蹈班外面有一片绿地,绿茵如毯,佳怡妈妈牵着麦穗的手,在绿地上走,十分舒心。走了一会儿,佳怡妈妈问麦穗:“咱们在绿地上坐一会儿怎么样?”

望着麦穗,佳怡妈妈既像问麦穗,又像自言自语地说:“你爸妈到底是怎么生的你呀?”

佳怡妈妈并没指望麦穗回答,但麦穗盯着佳怡妈妈说:“我给你说,你信吗?”

想起洪老师的话,佳怡妈妈说:“你说吧,我信。”

麦穗说,在那东山顶上……麦穗已经习惯了这么开头。“在那东山顶上,有一大片枫树林,在月亮谷里,有一大片桂花树。除了枫树和桂花树之外,还有一种树是板栗树。最高最大的那棵就在东山顶上,我妈说,那是我爸种的。我妈说,有一次她和我爸去东山顶上干活,干了一阵子,累了,就坐下来歇息。这一歇息,我妈就睡着了,然后做了一个梦,梦见头顶上的板栗树结满了毛毛果,因为是正午,太阳照着,其中一个毛毛果就炸开了,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

麦穗说:“毛毛果一炸开,我正好从里面露出头来,妈妈看见是我,便喊我。她这一喊,我就从毛毛果里面掉出来了。因为我妈躺在树下,所以我正好掉进我妈的肚子里去了。所以我妈一直喊我坚果。”

佳怡妈妈笑起来,下意识地想把麦穗揽到自己怀里。

麦穗说:“你是不是不相信?”

佳怡妈妈说:“我信,你可不就是一枚坚果!”

停了一会儿,佳怡妈妈说:“我今天其实是希望你和佳怡一起学舞蹈的。”

麦穗没说话。佳怡妈妈说:“是不是不想学?”

“不是,”麦穗说,“我有舞蹈老师,可我跳不好,还没学会。”

“你有舞蹈老师?你们村里也有舞蹈班?”

麦穗说:“没有,我是跟月亮姐姐学的。月亮姐姐还送了一个月光宝盒给我,我就经常去东山顶上拾月光。”

“月亮姐姐?”佳怡妈妈会心地笑了,“那你好好给佳怡说说,人家月亮姐姐是怎么教的。”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穗爸爸为孩子编织出月光衫的故事,并为自己去外地打工找了一个美丽的理由,而麦穗从中获得了安慰和希望。
B.麦穗对佳怡妈妈讲的自己出生的故事,有着美丽、浪漫的童话色彩,说明麦穗是一个心灵美丽、单纯可爱的女孩子。
C.佳怡妈妈为人善良,她明知麦穗从板栗树上掉下来的故事是假的,却说自己相信,是因为她不忍破坏麦穗心里美好的希望。
D.小说通过洪老师和佳怡妈妈的对话,揭示了麦穗的成长背景,体现了作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暗含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批判。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偶遇的熟人夸赞麦穗是佳怡妈妈的漂亮女儿,麦穗“抬头看了看”佳怡妈妈,这一细节描写说明麦穗已有爱美之心,在意别人的评价。
B.洪老师说麦穗和演小芈月的演员“有得一比”,这一侧面描写表现了麦穗的聪明可爱。
C.本文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如洪老师问佳怡妈妈“我们麦穗在您那儿表现怎么样啊?”,表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
D.小说以麦穗为线索,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情节发展相对集中紧凑。
3.简要分析文中画线语段的作用。
4.探究小说以“拾月光的小女孩”为标题的妙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蝼蚁

周海亮

婴儿就在他们的头顶上疯狂地嚎哭,他们却无能为力。

他们的头顶上还有士兵。荷枪实弹的士兵,抽着烟,看着婴儿,手指不离扳机。士兵知道附近肯定有人。这里的人们,绝不可能丢下一个婴儿。

士兵在两小时以前袭击了村子。村人们多被击毙,只有他们躲进地下室。地下室极其隐蔽,现在,那里藏着三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女人中,她是婴儿的母亲。

本来是她的男人抱着婴儿。逃跑时,男人腿部中了一枪,肩膀又中了一枪。他跌倒,爬起,继续跑,用着一种怪异并且滑稽的姿势。他们躲进地下室的时候,男人已经冲进院子,然后,他的后背中了一枪,又一枪,又一枪。男人躺在地上痛苦地挣扎,却用了一种极舒服的姿势抱着他的婴儿。那时地下室的盖口尚未关上,他看着女人,冲她挤挤眼睛,然后目光转向别处。他不想让追赶他的士兵觉察到屋子里还有一个地下室。女人甚至认为,他也许是故意挨上子弹。

女人试图冲出去,可是她被别人强行拖下去。盖口合拢的瞬间,士兵冲进院子。士兵在男人的脑袋上补了一枪,却留下婴儿。

他知道村子里还有人。

一天前,有村里人帮助游击队偷袭了他们的队伍。战斗中他失去两个兄弟——真正的兄弟——父亲将他们兄弟三人,一起送上了战场。

他在等待有人自投落网。他相信这件事终会发生,因为他有一个婴儿。

婴儿哭着,喊着,也许是饿了。婴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士兵盯着婴儿,心中泛起波澜。然后,士兵对自己说,战争早一天结束,他就能早一天回到家乡。

杀光隐藏在暗处的村人,就会距战争结束更近一步。这是长官的想法,也是他的想法。

婴儿一直在哭,一直在哭。

两个女人将地下室里的女人紧紧箍住。女人想不顾一切地冲出去,抱起她的孩子,扯起她的衣衫,让孩子含住她的乳头,狠狠地吸,狠狠地吸……她想喊出来,可是声音卡在喉咙,将她噎出眼泪。她薅着自己的头发,浓密结实的头发,此时弱不禁风。

士兵就在他们的头顶。他们甚至可以听到士兵的呼吸。然后婴儿变得安静,女人感觉到婴儿的体温。

地下室里漆黑一片。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黑暗里的女人认为自己并不重要——是死是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身边还有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和两个孩子。

婴儿的嚎哭声再一次挤进地下室,每一声都像刀子,一下一下剜着女人的心。女人听到她的牙齿发出奇怪的声音,张开嘴,伸手去接,她的手心里,多出一颗带血的牙齿。

附近教堂的钟声响起,女人知道,他们躲进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一天。

有那么几个瞬间,女人真的想冲出去。冲出去,求士兵放过她的孩子,为此她可以付出一切——她的身体,她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后来她终于决定这样去做,却既动不了,也不能说话。他们将她绑起,衣服堵住了嘴。

他们知道,女人随时可能疯狂。

女人感觉她的身体在抖。女人感觉每个人的身体都在抖。她恨他们,又不敢恨。她怕他们,又不敢怕。后来她想,就算她真的冲出去,又能做什么呢?她相信不管她怎么说,怎么做,士兵都会将她射杀,将他们射杀,然后,将她的孩子射杀。

婴儿再一次变得安静。士兵的脚步声有节奏地在头顶上响起。她听到士兵划一根火柴,点燃香烟。然后,一声重重的叹息。

女人静静地倚着墙壁,不动。她的手指将坚硬的墙壁犁开一条深深的沟渠,沟渠里,渗出鲜血。绑住女人的绳子早已松动,女人随时可以推开其他人,叫喊着冲出去。可是她没有。或许,她已经放弃。

嚎哭声再一次挤进来,却那么无力,那么微弱。教堂的钟声再一次传来,此时,他们躲在地下室里,已经整整两天。两天里,孩子没吃一点东西,没喝一点水,她躺在冰凉的地板上,任寒风将她的脸蛋冻伤,将她的四肢冻僵,任士兵的目光,一遍又一遍将她打量。

女人知道,她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死去。

她再一次有了冲出去的冲动。却不是去救孩子,而是让自己死去——死去,便再不必理会孩子的死活,也不必理会别人的死活。

她相信,让她在孩子死去以前死去,她会好受很多。

可是她终没有动。她闭着眼睛,十指深深地嵌进墙壁。她感觉不到疼痛。

她是在孩子死去之前死去的。她因痛而死,因绝望而死。宽容的上帝给了她提前死去的机会。

剩下的人们,安静地等在地下室里,或者等待士兵离开,或者等待被士兵发现。等待活着,或者等待死亡。

士兵是在三天以后离开的。那个婴儿顽强地撑过三天,终因饥饿而死。

婴儿死去时,士兵落下一滴眼泪。

士兵希望战争结束,他用了他认为正确的方式。当战争结束,士兵就会回到家乡。家乡有他的妻子,还有他五个月大的女儿。女儿有着黄色的头发,圆圆的鼻子,眼珠就像褐色的水晶球。

(选自《小说月刊》2014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前两节采用倒叙方式,从地下室内外紧张恐怖的情势入笔,然后再交代事情由来,从而造成强烈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B.为了避免女人随时可能发疯,暴露藏身之处而引来杀戮,地下室里的其他人将女人绑起来,用衣服堵住她的嘴,显示出他们的冷漠麻木和自私自利。
C.女人为了孩子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甚至,地下室里其他人的生命”,这里的女人似乎不那么“高尚”,却更加符合一位深爱孩子的母亲的心理。
D.小说多处运用反复和排比手法来增强表现力,如“不能说话,不能动,不能哭泣,不能点亮任何可以照明的东西”,突出了地下室的阴暗和压抑。
E.小说要塑造典型人物,本篇却反其道行之,作者有意识地使用男人、女人、婴儿、士兵这种类型化称谓而不出现名字,意在消除人物身上的个性色彩,凸显题目“蝼蚁”的隐喻意味。
2.文章描写了一个不谙人事的“婴儿”,试分析其作用。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小说以“蝼蚁”为题,有何深意?
2021-11-25更新 | 10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灯影

张炜

直到现在,古登州一带还有一个村子叫“灯影”。但这个村子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往西直到屺砪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

那时候这里的人走夜路,如果到了荒凉地方,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前边遥远处出现一处闪烁的灯影。有人就在挨近了荒郊的一点儿光亮时,才发现这是一处瓜棚,柱子上挂了一盏灯笼,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类似的警示故事很多,一半是口耳相传的野趣,一半是当时的真实经历。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入夜常常是灯火辉煌,早就没有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亮了。现在所忧虑的只是太热闹了,是人气过盛,除了人什么都没有了。

就在这样的村落里,曾有一位顽皮少年,他像大多数野孩子一样好奇,聪明却不喜读书,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他多次在夜间独自一人跑到野外,总想遇到一两桩怪事。有一次他真的在野外瓜棚那儿见到了悬挂的灯笼,也真的发现了垂头反坐的人。就像传说中那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对方看清了是个孩子,立刻叫出了他的小名。这使他觉得实在无趣。离开瓜棚又往更深的林子里走,这在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一旦迷路麻烦就大了。

经过了多次冒险,这个孩子胆子更大了。有一次他不知走了多远,感觉就快听到海浪声了,前面还是黑漆漆一片林子。突然他看到了树隙里有一两点灯影在闪烁,心上立刻怦怦乱跳,有不可抑制的兴奋涌出来。随着往前,那灯影竟扩大开来,渐渐显出了街道的形状,原来是一个藏在林子深处的小小村庄!这一下他就放开步子往里闯了。

进了小村庄,马上有些比他还小的孩子围上来看,一个个毛头毛脑分外好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叫什么等等。他们告诉他这个小小的村子叫“灯影”。他和他们玩儿得高兴,又跳又叫,玩儿捉迷藏之类,累了就随他们进小茅屋吃各种果子。他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野果,一大堆摆满了桌子。这些野果甜得很,结果他一口气吃得肚子都圆了。左右小孩子有男有女,扯上他的手跑到街上,还让他去一个地方打秋千,看另一些有奇才异能的孩子在大树梢上蹿跳。他惊得合不上嘴,因为这是从来没有见过的。午夜过了,村里的老人扯着他的手,让另几个孩子把他送出林子,叮嘱他对谁也不要说这个灯影村,要不就来不成了。

他心里揣了个秘密,到后来每隔几天就到林子深处找这个小村子。他走熟了路,为了不再迷失,就在沿途做了一些记号。这个叫灯影的小村成了他的乐园。他在这儿有吃不完的好东西,比如果子、野蜜;还有看不完的趣事,比如连年迈的白发婆婆高兴了也会扔下拐杖,灵活无比地翻起跟头或跃上树梢。他把自己村里才有的一些玩儿法教给他们,比如踢毽子等等。这个小村从老人到小孩都喜欢他。

这样过了半年,让小孩子愁闷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家里人要送他去很远的一个镇子上学,那里有一户亲戚。这是不能逃脱的事,他只好找一个夜晚到灯影村与大家告别了。小村的人也舍不得他,都说你只要不忘路,过多久来都行,这儿会一直等着你。

这个孩子上了外地的学堂,中间只回过一两次村子,也去灯影欢聚过一次。又是几年过去,他长大了,聪明过人,没费劲儿就考中了功名。上任后忙于应酬,一连多年后才有空回了一趟老家。因为身在官场,一时忘了灯影村,可是一回村子就想起了它,于是就打听起这个村子。村里人摇头,从老到少竟没有一个人知道附近还有这么个村庄。他觉得奇怪极了。

这天,他实在忍不住,就脱了官服,按照小时候牢牢记住的路径往林子深处来了。他料定一定会找得到,因为一个村子既然落成了,哪能轻易挪动呢?可惜他花了大半天时间,直到天黑,把记忆中的那一带找了个遍,就是没有小村的影子。就在他失望至极往回走的路上,也许是有什么在怜惜他吧,一抬头竟看见了影影绰绰的光亮。他嘴里说着“就是这儿了”,赶紧奔了过去,到了近前只见一个老人坐在那儿吸烟。他当时并没想别的,没觉得一个老人坐在荒野里吸烟有多么不正常,只脱口问:灯影在哪儿?

老人把烟嘴抽出来,说:它还在原来的地方。他说:那怪了,我怎么就是找不见呢?老人说:灯影村的人厌弃官人,躲着你。他惊讶说:怪了,我脱了官服啊。老人哼了一声说:这也没用,灯影村的人鼻子尖,他们远远一嗅就知道了。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意把从前的“灯影村”“灯影”闪烁与现在“灯影村”的灯火辉煌放在一起来写,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弃。
B.警示故事中的“灯影”令人畏惧,少年见到“灯影”却压抑不住兴奋,这种勇于冒险的性格和异乎常人的兴致帮助他发现了灯影村。
C.小说用前后对比的手法塑造少年这一形象。年少时勇敢天真,成人之后身在官场,忙于应酬,忘了灯影村。
D.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法同中有异。都表现“迷失”的主题,与武陵人背弃约定不同,少年背弃了自我而最终失去了灯影村。
2.小说即使开端和结局都很简单,作家也会想尽办法让故事情节千折百回,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这就是小说中情节的摇摆。《失灯影》中有多次情节的摇摆,请列举两处简析,并说明摇摆的作用。
3.《失灯影》体现了张炜小说既厚实又轻灵的艺术风格,请结合文本分析。
2021-08-17更新 | 13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生

葛亮

汤圆长到一星期大时,小姨带回家一只花坛边捡来的小奶猫,黑白相间,背上有一个黑色的T形的花纹。小姨说,毛毛,你看,这像不像个榔头。

于是,这只小猫,从此被命名为榔头

榔头是一只很壮健的小猫。这一点,同时体现在它的性格和生长。相对于汤圆,它长得更快。并且,它有天然的争取的欲望。它吃奶的时候,就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占据最优越的位置,还时不时地把汤圆往旁边挤。而汤圆呢,则有些逆来顺受的性情,当然,也可称之为随遇而安,似乎并不介意榔头侵占了它的母爱。榔头有时会爬到芒果的肚皮上,四仰八叉地,还打起了呼噜。小姨就嘲笑地说,它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这时候,芒果就默默地将汤圆用嘴巴叼起来,放在离自己更近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舔它,仿佛以示爱的公平。

汤圆两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才看出了它的异样:一直艰难地爬行。准确地说,是用两只前腿在爬,拖着后肢,努力地爬行。你可以体会到它对世界的好奇,体会到它站起来的盼望。可是,后面那两条腿,却软软地使不上力气。看它努力地昂起头来,像是一条在岸上喘息的鱼,这模样十分让人心疼。

这时候,我们都很清楚,汤圆是一只先天残疾的小猫。

但是与行动不便相对照的是,汤圆是一只极其热爱洁净的小猫。它从不会随便便溺。所以,总是要非常艰难地爬到猫砂盆,安静地解手,然后用猫砂细细地盖上。这让我们都十分惊异,为它的自律,也因为它没有因残疾而放弃自己,这更为让人心疼。

而榔头则走向了另外一极。它大小二便,都要跑到外公的小花园里解决。偶然也会在床底下不羁地撒上一泡,当有尿骚味弥漫上来,必然是它的作品。外公叹一口气,在它脑袋上拍了一记,假装呵斥它:怎么说都不听。

长大以后,我在科学画报上读到,猫科动物,总是用便溺来做出记号,对其他动物表明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许这个家,对于榔头而言,就是一座丛林吧。

这年的秋天,芒果死了。榔头在芒果死后的第五天,失踪了。吃饭时,也没有出现。外公隔一段时间,就去猫窝里看一看。只看到汤圆静静地卧在那里,不吃也不喝。小姨抚摸它一下,要把它抱出来喂食。它挣扎着,用前脚抵住箱子的边缘,不愿意出来。

外公叹一口气,说,由它吧,这窝里有它娘的味儿呢。

我们都觉得,榔头不会再回来了。

但是隔了两天,看到堂屋里黑影一闪。我们赶紧走进去,看到猫窝里放着大半条红烧鱼。

隔了一天,我们又发现,汤圆正在窝里啃一只酱猪蹄。

终于有邻居上门投诉,话说得很不客气,说你们家的猫,干什么不好,老来偷我们家的菜,就真少它一口吃的吗?

外公叹一口气,狠狠心,将堂屋大门底下那个供猫出入的小门,给封上了。

有天半夜里,我们听到了咯吱咯吱抓门的声音。走出去一看,果然是榔头。

不理它,它就在外面抓个不停。它抬着前脚,支起身体站着,将门使劲抓得更响了。锲而不舍,足足抓了半个小时。

外公终于为它开了门。它刺溜一声冲了进去,径直冲到了猫窝跟前,松了口,把一只麻雀送到了汤圆的嘴边,然后拱一拱它。

那应该是它的猎物。

然后,榔头自己退到了墙角里,卧了下来。再看我们,是一脸浑不吝的神情。

外公远远看着,对我说,娘没了,它知道要照顾弟弟啊。

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声音也有些酸楚。外公回了房间,拿出工具,蹲下身,将堂屋封住猫洞的木板给拆掉了。

以后,榔头仍然经常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外面流浪。它慢慢长成一只大猫了。有一次,在附近的公园里,我看到了蹲踞在一个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上的榔头,身边有其它一些野猫,围绕着它。在环视中,它看到了我和外公,猛然站起身,摇摇尾巴,向我们致意。

榔头每次回家,照例会带礼物给汤圆。

汤圆也长大了。虽然行动不便,依然安静,但可以看出它的乐观。虽然无法蹦跳,但它的前脚因为使用得更多,变得发达,可以拖着后腿飞快地前行,好像是到处游动的一尾鱼

每次榔头回来,它就目光闪亮,十分兴奋。它们在院落中打闹,如同小时候一样。当它们累了,就窝在一起,相互舔舐。这时榔头的眼光,温柔而涣散。

每次,榔头都不会逗留很久。有时它听到风吹草动,耳朵立即警觉地支棱起来。然后站起身,毫不犹豫地跳上屋顶,飞檐走壁地消失了。

过了这一年的暑假,我要上小学去了。

临走时,我抱起汤圆,才发现它已经很重了。我说,汤圆,你要好好听外公的话,我会再回来看你的。汤圆对我叫了一声,然后轻轻地舔一舔我的手。

亲戚们把我送到门口。我回过头,忽然看到,墙头上有道黑影一闪,就不见了。

我希望,那是榔头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出儿童对于家中动物成员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B.“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一句中,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有力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细微而复杂的感情。
C.小说对母猫“芒果”虽然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也生动描绘出它对于残疾小猫“汤圆”的偏爱和疼惜。
D.小说文字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日常生活的独到观感,平和而温暖,真切而动人。
2.小说前后两次将“汤圆”比作“一条鱼”,有何作用?
3.萧伯纳曾说过“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1-02-03更新 | 1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