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外国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22 题号:172301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章办事

[德]拉里夫·维内尔

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可亲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外……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

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

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平心静气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嘛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缓一些,好了,请卖给我一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

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给您一张去莱布尼茨车站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手里攥着买到的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一下脸。

然而,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

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可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呀,难道这还不够吗?

非常抱歉,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那么在我们理发店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这儿只为有车票的乘客服务。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

可是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因此,我劝您放弃这种打算吧!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

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我还没有用它乘车旅行啊!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一开始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因此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呀……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道,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那儿——莱布尼茨车站。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在夜里,顾客稀少,但理发师、售票员仍然严格照章办事,说明他们非常重视规则和秩序。
B.“我”为了刮脸去买车票,这一灵活变通的举动,说明“我”是与严格“照章办事”者相对的另一类人。
C.对于“我”的各种要求,理发师始终克制而有耐心,最后还打电话帮“我”寻求解决之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D.故事内容围绕“刮脸”展开,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描写,展现了制度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发人深省。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照章办事”别具匠心,不仅体现了情节的核心内容,而且能启发读者对主题的深入思考。
B.小说运用了突转手法,如最后理发师打电话并引发“我”情感变化的设置,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
C.小说选材新颖而精当,以小见大。在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中折射出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蕴深远。
D.小说语言简洁而传神,描写丰富而生动,运用语言、神态、动作、侧面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3.小说中理发师和女售票员在性格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4.这篇小说既有荒诞之处,又给人以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外国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怍品,完成下题。
成名作家
[加]乔治·J·康登
霍华德醉心于小说创作,自诩为作家。这些年来,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主要精力用来创作。霍华德写出五部作品,可都被出版商退了回来,这让他受到巨大打击。
霍华德决定自杀。这天清晨,他带了把手枪只身走进公园。
在准备自杀之前,他做了精心的安排。他在衬衫的胸前口袋里塞了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自杀原因。
霍华德从口袋里拔出枪,慢慢地将枪举起,对准了自己的头部。就在这时,他听到一声响,就像飞蛾撞上了电蚊拍时发出的那种声音。只见一个光球出现在他前面三米处.这团光球闪烁着,越变越大,最后变成了一个胡子拉碴的胖男人站在那里。霍华德慌忙把手枪放回口袋里。这个胖男人四处张望着,看见了霍华德,便对他笑了笑,说:“我来自未来,是通过时间机器来到你所在的时代。我叫麦克。你呢?”
霍华德说:“我……我叫霍华德,是一个作家。”
这个胡子拉碴的胖男人盯着霍华德看,用力地拉着自己的右耳垂,似乎在回想着什么事情。突然,胖男人惊呼:“是那个大作家霍华德吗?怎么可能?哇,我真是太荣幸了,先生,我从没想到过我居然会有幸遇见您。”
霍华德有点兴奋了,他急切地问:“你的意思是说,你听说过我?”
胖男人十分激动,语无伦次地比划着说:“在我们那个时代里。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要背诵您的作品,还有许多以您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广场,你对人类文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霍华德有点疑惑地说:“可是我的作品还从来没有正式出版过呢。”
胖男人说:“还没出版?怎么可能?不,等等,我明白了,我一定是走过头了。是这样的,到目前为止,你的天才还没有被发现。历史上很多天才,在一开始都不顺利,直到后来……”
霍华德激动得全身颤抖,热泪盈眶。渐渐地,他终于镇定下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尝试,我已经放弃希望了,如果不是你今天出现在这里,我现在已经自杀了。现在我知道了,一切都会有转机。我的天哪!我将会天下闻名!谢谢你,麦克先生,太感谢了!”
突然,又响起了和刚才一样的声音,又有两个光球出现在面前,然后光球变成两个男人。其中一个一把抓住胖男人,胖男人推开他的手,恼怒地看着他道:“别碰我!我是麦克,宇宙的统治者。”
第二个人将手伸到腰部,握着一个像武器一样东西的柄部,他的同伴阻止了他,然后转身对着胖男人弯腰鞠躬,谦卑地说:“请原谅,大人阁下,您在精神病院里的臣民们已经为您准备好了盛宴,我们都发誓效忠于您,敬请您大驾光临。”
“为什么你不早说呢?” 胖男人说,“那好吧,我们走。”他转过身来和霍华德挥手道别:“再见,亨利。”
一阵声响,这三个人的身上微光闪闪,然后就都消失了,只留下霍华德一个人呆立在那里。霍华德这才反应过来,那个胖男人是从未来的精神病院逃到霍华德的时代,现在,他被精神病院的人带回去了。怎么能相信一个精神病人的胡话呢?霍华德心灰意冷。
突然,一声枪响,惊起了一群鸽子。霍华德还是自杀了。
后来,警方根据霍华德衬衫里的遗嘱找到了他自杀的真相,在整理霍华德遗物时发现了他的五部小说。这事不胫而走,记者们纷纷涌向警局,这事情成了这个城市的头条新闻。霍华德的作品因此被出版商当成噱头,奉为至宝。令每个人都大吃一惊的是,此书出版后很快就销售一空,大伙儿评价很好,成了非常火的畅销书,霍华德真的成了一个知名的作家。
(选自2013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从首尾两段文字看,小说主人公生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2.结合小说内容,简析主人公霍华德性格的主要特征。
3.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有哪几次转折?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4.结合小说全文,请探究文题“成名作家”中蕴含了哪些深意。
2016-11-18更新 | 100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动物园的领导是个野心家。对他来说,园中的动物不过是自己往上爬的晋身之阶而已,至于他管辖的单位所具有的教育年轻人的应有职能,他一点都不在意。动物园里的长颈鹿脖子很短,獾没有自己的窝,旱獭对一切都深不关心,极少叫唤。这些缺点不应该出现在动物园里,尤其是在这座经常有学校组织参观的动物园里。

②这是一座省级动物园,但是缺少几种基本的动物,例如大象。但他们饲养了三千只野兔,以此暂时顶替。然而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动物园也要逐渐完善。终于轮到填补大象空缺的时候了。恰值七月二十二日(注:波兰19441989年的国庆日),动物园接到通知,大象的配给批文最终解决了。动物园的那些全情投入此事的工作人员感到无比高兴。然而他们得知动物园的总经理给华沙方面写了一封请愿书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诧,这封请愿书拒绝了大象的配给,还阐述了用更加经济的手段获得大象的计划。

③请愿书是这么写的:我和全体工作人员都意识到,饲养大象会给波兰矿工和炼钢工人带来巨大负担。我们想降低自己的成本,建议用‘我们自己的大象’来替代批文配给的大象。我们可以用胶皮制作一头大象,仿照真大象的尺寸,内部充气,并用围栏将其围起来。这头‘大象’在细节处理和描绘上也力求逼真,即使从近处审视都无法辨别真伪。让我们记住,大象是一种笨重的动物,不会进行任何跳跃和奔跑的动作,也不会打滚儿。我们还要在围栏边立一个牌子,说明这是一头非常愚笨的大象。由此省下来的钱可以用来制造一架新的喷气式飞机或者修复一批教堂古迹。请注意,这个创意以及本计划的编制都是我对我们共同事业和战斗的一点微薄献礼。此致敬礼!下面还有签名。

④这封请愿书显然到了一位素餐尸位的官员手上,这位官僚并不探究事件的本质,只是遵循节省成本的原则接受了这个计划。在得到肯定的批复后,动物园总经理就命人去制作巨大的橡皮皮囊,然后充上空气。

⑤给大象充气的任务交到了两个看门人手上,他们从皮囊的两端分别往里充气。出于谨慎考虑,整个工作必须在当夜完成。城市的居民已经知道要来一头真的大象,都想先睹为快,此外,总经理也在催促施压,因为他期望获得一笔奖金,如果他的设想获得成功的话。

⑥两位看门人把自己锁在工棚里,开始充气,这里是一个手工工作间,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发现,灰色的皮囊只是在地面上方凸起了并不明显的一点,形成了一个扁平的鼓包,根本看不出大象的样子,夜越来越深,喧嚣和嘈杂的人声也早已隐去,动物园里只飘荡着胡狼的嚎叫。两个筋疲力尽的人休息了片刻,还要提防着好不容易充进的那些气跑掉,他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习惯这样的体力活。

要是这样,我们恐怕得天亮才能完成。其中一人对同伴说,到家之后,我该怎么跟老婆解释呢?要知道她肯定不相信我,如果我说,我一夜都在给大象充气。

那当然,另一个人赞同道,给大象充气这种事说出来谁信啊。

⑨又折腾了半个小时后,他们实在累坏了。大象的躯干又涨大了一些,但离充满的完整状态还差得很远。

干得越来越辛苦了!第一个人抱怨。

是啊,累死了,我们歇会吧。第二个人附和道。

当他们休息时,其中一人注意到墙上凸出来的煤气阀。他突发奇想,是否可以用煤气代替空气把大象充满呢?他把这想法告诉了同伴。

于是他们决定试试。把煤气阀接上大象,结果事情的发展正如他们希望的那样,不一会儿工作间里就站起了一头大象,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栩栩如生,大小和真的一样。总经理被野心驱使,力图仿真,努力将大象模型做得无比巨大,哪还去考虑由此带来的种种困难。

棒极了!那个想到用煤气的看门人肯定地说,我们可以回家了。

清早,有人把大象搬到了特意为它准备的带有围栏的场地——就在动物园的中心位置,猴笼的旁边。大象被摆在天然岩石的背景下,看起来颇威严,前面还竖着一面牌子,上书特别笨重——根本不会跑几个大字。

这天来参观的第一批观众中有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当地小学生。老师想用实地观摩的方式来给学生们讲授关于大象的课程。全班学生在大象的围栏前站好后,老师开始讲课:大象是一种食草动物,它们在长鼻子的帮助下拽下嫩树枝,吃上面的叶子。”

围在大象周围的小学生们充满惊奇地看着大象,等待着,想看看大象如何折下树枝,然而大象站在围栏里纹丝不动。

大象是由现在已经灭绝了的猛犸象直线进化而来。因此毫不奇怪,它们是目前陆地上生存的最大的动物。

勤奋好学的学生们刷刷地做着笔记。

只有鲸鱼比大象更重,但是它生活在海里。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森林之王是大象。

一阵轻风吹过动物园。

成年象的体重在四千到六千公斤左右。

突然,大象抖动了起来,开始飘向空中。它在地面上方逡巡了一会儿,但在风的吹动下继续向上攀升,整个庞大的身躯呈现在蔚蓝色的天空背景下。又过了一会儿,它飞得越来越高了,向地面的观众们展示着四条张开的圆柱形粗腿、鼓鼓的肚子和长鼻子。然后它随风横向飞过围栏,高高地消失在树丛上方。吓傻了的猴子们仰天发呆。

后来,大象在附近的植物园被找到,它跌落在仙人掌上,被扎爆了。

那些在动物园里的小学生,后来都中途辍学,成了无赖和流氓,整天喝伏特加、砸人家玻璃。他们根本就不相信有大象。

1.赏析第①段的画线句。
2.下列关于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直指动物园的领导为“野心家”,与下文他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的荒诞行径形成鲜明反差。
B.动物园的员工对大象配给批文一事表现出高度重视,全情投入地执行,使小说产生滑稽的喜剧效果。
C.小说中描写“大象”有“庞大的躯干、粗壮的腿、巨大的耳朵和特有的长鼻子”,形象具体,增强可信度。
D.当老师认真讲解知识、小学生勤奋书写笔记时,“大象”随风飞走了,巧妙的情节设计加深了讽刺意味。
3.评析小说结尾的思想意义。
4.校报的“小说赏读”栏目打算刊载本篇小说,编辑们就小说的标题应拟为“大象”还是“飞上天的大象”产生了分歧,你更支持哪种观点?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2022-05-01更新 | 7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桥边

【德】海因里希·伯尔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他们以用数字来表明他们的精明能干为乐事,一些毫无意义的空洞的数字使他们陶醉。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当我把我上班的结果报告他们时,他们的脸上放出光彩,数字愈大,他们愈加容光焕发。他们有理由心满意足地上床睡觉去了,因为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人走过他们的新桥……

但是他们的统计是不准确的。我很抱歉,但它是不准确的。我是一个不可靠的人,虽然我懂得,怎样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

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他们的幸福掌握在我的手中。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或更低的数字;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他们多么高兴啊!每次他们郑重其事地在我手中把结果拿过去,眼睛闪闪发光,还拍拍我的肩膀。他们什么也没有料想到!然后,他们就开始乘呀,除呀,算百分比呀,以及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事情。他们算出,今天每分钟有多少人过桥,10年后将有多少人过桥。他们喜欢这个未来完成式,未来完成式是他们的专长——可是,抱歉得很,这一切都是不准确的……

当我的心爱的姑娘过桥时(她一天走过两次),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直到她转入林荫道消失为止。所有在这个时间内走过的人,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当她晚上又从冷饮店里走回来时(这其间我打听到,她在一家冷饮店里工作),当她在人行道的那一边,在我的不出声音、但又必须数的嘴前走过时,我的心又停止了跳动;当不再看见她时,我才开始数起来。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朦胧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都不会进入统计中去而永垂不朽了:他们全是些男男女女的幽灵,不存在的东西,都不会在统计的未来完成式中一起过桥了……

这很清楚,我爱她。但是她什么也不知道,我也不愿意让她知道。她不该知道,她用何等可怕的方式把一切计算都推翻了,她应该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地带着她的长长的棕色头发和温柔的脚步走进冷饮店,她应该得到许多小费。我在爱她。这是很清楚的,我在爱她。

最近他们对我进行了检查。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及时地警告了我,我也就分外小心。我像发疯似地数着,一台自动记录公里行程的机器也不可能比我数得更好。那位主任统计员亲自站在人行道的那一边数,然后拿一小时的结果同我的统计数字相比较。我比他只少算了一个人。我心爱的姑娘走过来了,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我这个心爱的小姑娘不应该被乘、被除、变成空洞的百分比。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我非常感激在对面数汽车的矿工。这直接关系到我的饭碗问题。

主任统计员拍着我的肩膀,说我是个好人,很忠实、很可靠。“一小时内只数错了一个人,”他说,“这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反正要追加一定的百分比的零头。我将提议,调您去数马车。”

数马车当然是美差。数马车是我从来没有碰到过的运气。马车一天最多只有25辆,每半小时在脑中记一次数字。这简直是交了鸿运!

数马车该多美!4点到8点时根本不准马车过桥,我可以去散散步或者到冷饮店去走走,可以长久地看她一番,说不定她回家的时候还可以送她一段路呢,我那心爱的、没有计算进去的小姑娘……

(孙坤荣译)


【注】①海因里希·伯尔,德国小说家,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桥边》是他创作于1949年的短篇小说,此时“二战”后的德国正在重建,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创伤依然在德意志民族心中隐隐作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任统计员的检查”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虽然很短,但由于前面的铺垫足够充分,所以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B.“新桥”这一物象,是德国战后重建的象征,对“新桥”通过的人员、车辆的统计,表现了一种十分不可靠、近乎痴妄和盲目的乐观。
C.小说开篇点明故事发生的背景,全文虽无一字提到战争,但反映出它带来的创伤还驻留于人们的生活,由此,全篇重心仍是“战争”。
D.小说语言除了简练和不断妙用反讽之外,还有一种优美,尽管表现主人公的不幸处境,可是调子不低沉,从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轻松感。
2.“过桥的姑娘”并没有正面出场,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她像一口池塘引入的一股活水,具有重要作用,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曲折是小说情节运行的动力之一,小说情节的运行过程,常常是曲折的过程。《在桥边》的情节在短短的篇幅中就几经曲折,“我”内心的情绪也随之变化,造就了小说的节奏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22-04-29更新 | 2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