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6 题号:1728562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掌柜

贾大山

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

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

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不敢铡?”

“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

“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

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

“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

“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

“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

“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

“放着。”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林掌柜乐了,举起酒杯说:“知我者,老哥也!”

他们每次喝酒,总是这么快活。

那年腊月的一天,天很晚了,父亲站在货架子前面,正自盘算什么,林掌柜把门一推,头上顶着几片雪花进来了。父亲说:“你也没睡?”

“睡了,又起来了。”林掌柜结着扣子说,“我想喝两盅。”

林掌柜自己下手,弄了一碟韭菜花儿,弄了一碟豆瓣酱,然后从酒坛里舀了一小壶酒,说是一醉方休——林掌柜心地坦和,总是那么快乐。

可是,他刚抿了一口酒,突然皱起眉头:“酒里掺水了?”

“没有。”父亲一愣。

他又抿了一口,红着脸嚷起来:“掺水了,肯定是掺水了!”

父亲尝了一口,脸也红了,急得拍着桌子说:

“咦,这就奇了!老地方进的酒呀!”

“最近,谁来打过酒?”

“昨天,前天……杨跛子!”

“披一件破大袄?”

“披一件破大袄!”

“要赊账?”

“要赊账!——三斤的瓶子灌满了,提下柜台,才说要赊账。我说不赊账,他就不打了……”

“酒呢?”

“我又倒回去了!”

“坏了!”林掌柜仰起脖子,咯咯咯地笑起来,笑得没了声音没了眼睛。他说,杨跛子打酒,惯用此法:他的破大袄里另外藏着一只瓶子,里面装满凉水……

父亲听了,也被气笑了:“你说,这半坛酒……”

“洒了!”

“洒了?”

“再卖倒字号。”

“半坛酒,总有七八斤呀……”

“不喝了,睡觉!”林掌柜好像生气了,起身要走,父亲赶忙拦住他:“怎么了,老哥?”

“人也有字号!”

我赶紧开开门,抱起酒坛子,把“酒”洒到街里去了。林掌柜拍着我的头顶笑了笑,说:“这小子长大了做买卖能发财。”我要去给他们打好酒,他说不用了,父亲也说不用了,催我去睡觉。

我不想睡觉,看他们喝酒,听他们说话。鸡叫头遍了,他们的话还没有说完。最后三举杯:头杯酒,三十年打早抹黑,苦巴苦干,两家都有吃有穿,没饿着没冻着,喝了;二杯酒,两家相识相知,老不哄少不欺,谁也没有做过亏心的买卖,喝了;最后一杯没有喝,他们把酒洒在地上,敬了天地财神,算盘和秤,还有那把小剑刀。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掌柜对杨跛子的挑衅笑而不语,既表现了他对自己鞋子质量的自信,也表现了他对杨跛子的同情。
B.文中对林掌柜的一系列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既丰富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C.文中描写了杨跛子买鞋和买酒的两个事件,通过他坑蒙拐骗的行为,展现了一个无赖的卑鄙无耻的灵魂。
D.父亲不舍得洒了被杨跛子掺了水的酒,对此林掌柜表现出了他的愤怒,这意在说明林掌柜对诚信经营的重视。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以契合人物职业身份的“鞋”和“酒”为道具来串连情节,并由此构设画面感极强的送鞋和喝酒场面,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这是父亲对“我”的教育,也是父亲对与林掌柜深厚情谊的肯定。
C.小说结尾聚焦于父亲与林掌柜的三举杯,这一情景极具仪式感,既是雪夜酒叙情节的收束,也是全文的升华,带给读者无限遐思。
D.小说多用简短而又鲜活的人物对话,“赖货”“打早抹黑”“苦巴苦干”等方言词语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整体语言风格质朴自然。
3.“小铡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中林掌柜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蟹篓

白秋

清朝末年,宫廷式微,好多身怀绝技的人物流向民间,核雕艺人张大眼就是其中一位。偶然机会,山东潍县都家村的都渭南结识了张大眼,为他的手艺折服,全力接济,张大眼感激之余,就把祖传的核雕技艺传给渭南。由此,核雕这门手艺扎根潍县,流传了一百多年。

然而,时过境迁,核雕也跟其他民间艺术一样,跌入了低谷,传人极少,鲜有问津者。直到十多年前,在那不起眼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小事。

那一天,老刘家的三小子逃学,跑到了邻居家的果园里偷东西。不大的果园,只有那么一棵桃树长得是格外茂盛,桃子也个大鲜艳,让人垂涎欲滴。他费事巴力刚爬上树,忽听见有人喊:臭小子,你又来了,给我下来。

就见都老爷子手持锄柄,急匆匆赶来,逮了个正着。那小子吓得够呛,越喊他越往上爬,看样子是想从树上跳过墙头跑的意思。

老都赶紧说:你下来,下来吧,我不打你,也不跟你家里人说。下来,我给你拿熟的吃,快点。

他半信半疑出溜下来,手里还攥着个半生不熟的青桃。

老都一脸惋惜地夺过来。我说你个熊孩子,这桃子能吃吗?它的核有大用处,弄好了一个桃核能顶你爹种三亩地,抓一年蟹子的。你过来看看,拽着他耳朵到了里屋。那小子一看,桌上炕上全是桃核,分门别类雕了三国、水浒、西游记、马拉轿车、夜游赤壁等传说故事,佛像、山川、十二生肖等动物造型,或玲珑剔透,或稳妥大方,或滑稽可笑,一下子就把他迷住了。

从此,他这个混小子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他生在一个普通的庄户人家,好在是兄弟几个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不愁吃穿。就是他,自小调皮捣蛋,不正经学习,成了家里的老大难。假期里,父亲带他去田里抓螃蟹,他东跑西颠光琢磨着玩,气得父亲把蟹篓往地头一扔过来揍他。他却看着满地爬的蟹子上了神,不顾父亲的巴掌把屁股打得山响,一根筋地问:爹呀,你说里面那个蟹子咋的啦,怎么越爬越往里呢?

它笨呀,跟你一样,什么时候你才能爬出去,不用我操心了,你个没出息的东西。这话太刺激人了,像针一样扎到了他心里。

学核雕可不容易,那些“刀枪剑戟”全是最小号的,刀子钩子铲子锉有十几种,最细的刀子跟缝衣针一般。所有工具没有一件是现成的,全部自己动手制作,光磨制刀具他就学了一年多。

艺成之后,启今(他的艺名)第一个想法,要雕一个“蟹篓”,这一想就用了四年。等考虑成熟,从下手雕刻,到作品的完成,又耗去了八个多月。这期间,他就跟一个寄居蟹一样,整天在屋子里忙活着,没有一点效益。

那“蟹篓”用的是核雕当中最难技巧——镂空圆雕手法,表现了蟹篓歪倒后,螃蟹纷纷爬出,有一只螃蟹找不到出口;在蟹篓里奋力挣扎的那一个瞬间。

整个作品长不足三根手指,宽一指,高二指有余。蟹篓篾条叠分,只有两展纸那么厚,像一小鸟蛋壳,中间全部镂空。一个蟹篓,八只螃蟹,外面七只,里面一只,每一只螃蟹都是须目俱张,惟妙惟肖,连每个蟹足也是镂空细作。仔细端详,蟹篓里面的那只螃蟹最为精致,它怒目圆睁,爪螯张扬,活力十足。

作品雕刻完成后,他喝了整整一瓶白酒,病了十多天。那年,他刚满20岁。

那年,在全国第二批国家鈒“非遗”名录评选中,“潍坊核雕”成功入围,一时名声大噪。今年六月,在权威部门举办的首届核雕大赛中,作品《蟹篓》一举获得金奖第一名,他也因此被授予了“核雕技艺大师”称号。

隆重的颁奖仪式之后,很多朋友都来向他表示祝贺,但是他没跟任何人说话,拿着奖杯证书急匆匆地走了。他扑倒在一座荒草丛生的坟茔前,把获奖证书和金杯摆在一起,斟上了满满一大杯子酒。哭着说:我爬出那个篓子,还被评为国家级的核雕大师。现在,订货的客户都排到年后了,您就放心吧。

他爹走的时候,念念不忘这没成人的孩子,担心他这行当挣不出饭来,迟迟不肯闭上眼睛。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写张大眼的故事,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也为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B.老刘家的三小子多次到邻居家果园偷东西,都老爷子为了留下他学习核雕,于是就请他下来吃桃子。
C.父亲的话伤透了他的心,让他心里痛到极点,同时这也是后文他能够专心学习手艺的一个重要理由。
D.文中描写“蟹篓”核雕运用了比拟和点面结合的手法,既有整体上描摹,又突出了找不到出口的螃蟹。
2.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其中两处,并分析其作用。
3.小说以“蟹篓”为题,内涵丰富,请简要说明。
2021-07-19更新 | 8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浔阳江头那一夜

林那北

入秋了,暮色当头,晚风在马车卷帘外拂过,那是一种湿润的、夹带着很多水汽的风,与车内男人之前早已习惯的长安城完全不同。

虽小时候曾在苏浙皖辗转寄居过,但从二十八岁进京应试起,这十几年,他都是在旱得又干又燥的天穹下晨起暮眠,雨比节日还少,周围祈求甘霖的仪式连绵铺开,百姓的祷告声地动山摇,上苍却总是不肯听进耳里。可是去年秋天他突然南下,突然卷起行囊一步步离开自己熟悉的皇城,蹬过黄河,涉着长江,来到此地,竟一下子满眼是水了——北面是长江,南面是鄱阳湖,江与湖以及纵横的支流此一条彼一条划开大地,波光粼粼,涛声起伏。一切都与地名多么契合,江州,原来就是一个到处水光潋滟的地方啊,山川日月都倒影其中,顿时多出一个人间。二十八岁他就中进士了,任过校书郎、县尉、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左拾遗、京兆户部参军、太子左赞善大夫,要说见过的世面也不算少,但四处流动哗哗有声的水还是一下子就打动了他。有水就有船,有船就有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就有两岸生命连绵不绝的涌动。

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盆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

这是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一年多以前,他还在宫中,围绕太子悠哉当着左赞善大夫。此时藩镇割据,战事四起,朝廷平藩讨叛让地方势力不满,便派刺客入京城当街杀了宰相武元衡——是可忍孰不可忍?依唐制,东宫官员固然不得参谏朝政,他还是奋笔疾书,要求缉拿凶手,雪耻立威。宰相不是他杀的,他也远远无法威胁别人坐上这个位子,可是他却“越职言事”了,被扣上一个“伤名教”的罪名赶出宫门。江州,离京城如此遥远的东南小城。

读过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人都知道他姓白,名居易,这个名字来源于《礼记·中庸》中的词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徽幸。”祖父替他取此名,大约只是希望他一生都处于平易而无危险的境地,故平常心,素位而行,以待天命。另外他字“乐天”,就是乐天知命的意思。他做到了吗?显然没有,否则宰相被杀这么大的事,哪轮得上他说什么呢?他憋不住说了,结果就给自己惹下这么大的祸。

但委曲求全地苟活又有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说该说的话,做应做的事,才不枉痛快走一遭。他孤身离京,接着与家人汇合再向南。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这是他初到江州时写下的。放平心态,这里其实也不失为一块宝地,除了水之外,山也抬头可见,满山四季都绿出层层叠叠的厚实油光。

且不论江上的帆、湖上的鸟,单单城往东三十二里,那座俊朗秀丽的庐山,就百看不厌。穿行其间,烦恼荡尽,诗意万千。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仅仅觅得这妙不可言的短短二十八字,他也可以快慰自己了。京城无限远,那就在此独善其身吧。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在香炉峰北面、遗爱寺南边,他很快给自己建起一座草堂,以便呼朋唤友大醉几场。甚好甚好,十五年前他初入仕途时,在秦岭下、渭水边的周至当着小小的县尉,不也正是在山中与朋友纵酒欢歌之后,才诗意喷涌,挥毫写下那首八方争颂的长诗《长恨歌》吗?

天已完全暗透,江面零星的渔火萤火虫般孱弱地跳动。青衫太薄了,风过,他紧了紧身子。冷,犹如直面自己的身世和当下朝政时的凉意。友人船正待发,他急步前迎,一怀愁绪还须靠酒打发,便相对而坐,把盏话别。

接下去发生的,都写在《琵琶行》里了。霓裳羽衣曲、从长安城流落到此的旧女伶、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弦音……丝乐如梦,身世飘零,沦落天涯,他涕泪横飞,辛酸往事如一场突如其来的瓢泼大雨,无边无际地当头淋下,令他无法自已。之后他又前往北门外的浔阳楼,看到的是“……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深夜盆浦月,平旦炉峰烟……”万千感慨涌起,于是提笔挥就这首《题浔阳楼》。

我登上浔阳楼时,离白居易送客的那个秋夜已经过去了一千两百零六年。这座城如今被称为九江,江州已经是一个被时光带走的旧地名,它位于江西省北部,共九条江河汇集于此,流经境内的长江又与鄱阳湖及赣、鄂、皖三省毗连的河流汇集,水流纵横交错,浩森壮阔。如同白居易初踏上岸时的愕然一样,我也惊诧于它如此汪洋盛大的水系,全中国难有能与之匹敌的另一座城吧?而且是长江、京九铁路交叉点,又是长江中游区域中心港口城市,是江西省举足轻重的北大门,市区疏朗而宏大,空气干净得似乎都带着几分甜味。

是个阴天,江水依旧执着东流。一场大旱之下,江面瘦了许多,但众多货运巨轮仍匆忙来去,几只属无拘无束地上下翻飞或泊在岸边草丛中觅食,远处有塔有桥有一个个从树缝里钻出来的红墙乌瓦与飞檐,很恍惚,时空在忽远忽近间跳动。迎着风,倚着栏杆跳望一阵,又与友人临窗坐下,缓缓喝上几杯庐山云雾茶。今夕何夕?犹抱琵琶化着面靥妆的脸不时一闪而过,大弦小弦嘈嘈切切声一直似隐似现。吹过白居易的也是类似的风吧?那晚饮过酒后他是否也泡一壶自家草堂前种的新茶缓缓品上几口?

(摘编自《文汇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白居易的视角介绍了江州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物产,赞美了它的水光潋滟,展现出“满眼是水”带给诗人的惊诧和欣喜。
B.文章第二段集中介绍了白居易的为官履历,彰显了他过人的才华与学识,表现了作者对他仗义执言却无辜被贬的同情与不平。
C.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生活的时代背景、宰相武元衡的被杀以及白居易的被贬,意在交代当时政治环境的恶劣,突出了在朝为官艰难这个主题。
D.文章介绍了白居易的名字来源于“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取希望其“一生处于平易之境”“以待天命”等意,并借此来衬托白居易的刚毅与正直。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对比描写呈现出浔阳城与长安城不同的气候特点,为下文刻画白居易被贬江州后心理上产生的巨大落差做充分铺垫。
B.文章将水、船、南来北往的人与货和两岸连绵不绝涌动的生命联系起来,自然关联湓浦口,情境化再现诗人浔阳江头送客的情景。
C.文章用“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交代白居易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他来到江州后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江州秋天的风景,在想象中化虚为实,表现了对白居易的赞赏和仰慕,情景交融,极具感染力。
3.文章在概述《琵琶行》的内容之后,又提及了《题浔阳楼》,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为“浔阳江头那一夜”,然而对“那一夜”的内容却简略带过,请结合文化散文的特点对此加以分析。
2023-05-26更新 | 2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拾荒

陈彦

甲成也有电脑了,虽说是二手货,但又没人知道是从二手货市场买来的。他说是自己来时忘了带,家里才捎来的。可有一天发生的事,还是让他突然耳朵发烧,脸颊发烫了。

他初进学校的那一天,见姐姐捡拾地上的空瓶子,以为是做环保、讲卫生呢,没想到,姐姐还真是在捡垃圾卖钱。这是他做梦都没想到的事。他是去姐姐的宿舍找她时,无意中听同学说,姐姐去捡垃圾了。他的头嗡的一下给炸了。那是黄昏时分。他急忙奔到校园一些有垃圾桶的地方,果然见到姐姐在低头捡拾。他飞起一脚踢翻了那个垃圾桶,姐姐一下怔在了那里。

“丢人不丢人?我们真的就贫困到这一步了吗?”

甲秀不知该如何回答弟弟的责问。

甲成步步紧逼:“你这几年一直告诉家里说在勤工俭学,原来挣的是这种丢人钱?与其丢这种人,我们还来这儿上的什么学?我都不知你咋想的。”

甲秀慢慢平静了下来。

甲秀说:“我想的可能比你多。我在走这一步时,可能比你更恨我自己,可最后还是这样做了。为什么?为了生活,为了不失去自己,为了赢得真正的尊严。”

“捡垃圾还有尊严?罗甲秀,你别再编织什么尊严的谎言了,你把罗家人的脸丢尽了,如果苦苦奋斗,从初中升高中,从高中进大学,就是为了到西京来捡垃圾,你何不留在塔云山放牛,喂猪、砍柴、拾粪,为人生儿育女呢?”

“我正是为了改变自己才拾垃圾。”

“你正是因为拾了垃圾,而从此不要再奢谈什么改变。”

甲秀还想解释:“甲成……”

“别说了,姐,这事没有任何商量。你必须从现在开始,结束这种卑贱的谋生方式,你若不听,我会立马从这个学校消失,你就等着瞧吧!”

甲成说完,怒气冲冲地跑了。

甲秀已经软瘫在地上,她能受任何人的鄙视、贱看,但她受不了弟弟这一番如芒刺扎心般的指斥怒喝。她离开了垃圾桶,连装垃圾的袋子也没有力气捡起。她失魂落魄地向湖边走去。

暮色下,湖水中荡漾着远处路灯的微光。树影中,有三三两两的情侣在窃窃私语。甲秀坐在一个长条椅上,任眼泪从眼角一直流淌到脖根。

她在回忆两年前,父亲领着她第一次来西京上学的情景。那时她也是踌躇满志的,在走出大山的那一刻,她感到自己是要鱼化龙、蛹化蝶了。可就在走进校门的第一天,她就感到了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差距。父亲为了让孩子缩小这个差距,一步步把她驮到这个平台上,可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从社会最底层奋斗上来的弱女子,在这里所经受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历练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就在她走进宿舍的那一刻,当看见其他三个女孩的装束打扮、一应用具后,她和父亲驮着东西,半天不知往哪儿插脚。她们分明闻到了父亲身上的汗味,尽管出于礼貌,没有直接捂住鼻子,但那种乜斜的眼光,却让她一下就懂得了生命的层级与差距。也就在那一刻,她才第一次发现,才五十多岁的父亲,已经腰弯背驼了。也就在那一刻,她还发现,父亲过节才穿的好裤子已经磨烂了,屁股都快露在外边了。他把几千块钱血汗钱,让娘缝在裤腰上。在他小心翼翼拿出那一沓钱时,她就在暗下决心,再不能在爹娘鹭鸶一样干瘪的腿上剔肉了……

当第一次拾垃圾后,她就是跑到这里来痛哭流涕的,她难以想象爹娘知道自己是以这样的方式挣钱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情。她也尝试去餐馆端过盘子,可那太浪费时间,与学习冲突太大,只能寒暑假期间干一两个月。唯有拾垃圾,得空便做,举手之劳。开始她也没想到会那么去做,可当有一天自己从宿舍楼清理垃圾,无意问卖给拾破烂的,竟然赚了二十几块钱时,这事一下提醒了她,那天晚上,她开始了第一次拾荒。成果是那么显著,没费什么力气,也没费多少时间,竟然有了十几块钱的收入,够三天的伙食费。她先是感到一阵羞耻,甚至跑到湖边,长时间清洗自己的双手,但最终她还是坚持了第二次、第三次……

她坚定了拾荒的信心。

弟弟甲成考上大学后,甲秀真是为弟弟高兴,可也十分担心。她知道甲成的争强好胜,更知道甲成的人生期许。她最担心的是甲成经受不住人生落差的重击,因而,她在想方设法缩小着他与同学们的差距。她已拿出全部积蓄,为他买了二手电脑,再凑一凑,还准备在近几天再给他买一个手机。她希望让弟弟平稳度过这种巨大落差感带来的波动期。没想到弟弟毫不领情,她要再说那电脑是靠拾荒买来的,他一定会立即把电脑扔进垃圾箱,她深深感到了不被弟弟理解的委屈和痛苦。

秋天的夜晚,稍一起风,便透出阵阵凉意。她在想,是不是得停止拾荒了。甲成的脾气她是知道的,拗犟起来,是什么事都能干出来的。她终于决定了,为了甲成,再不拾荒。与其靠拾荒给他挣得一些物质补充,不如按他的精神需求终止抢荒。

甲秀突然感到一阵轻松。

(选自陈彦长篇小说《西京故事》,有删改)

文本二:

用小说为人民群众立传(节选)

巴陇锋

小说《西京故事》的人民性集中体现为:“为普通人立传”的创作主旨、为失语状态的底层群体代言的写作姿态,“温柔敦厚+诗意栖居”的人民性审美诗学,家国情怀和普世关怀兼具的人民梦想。

《西京故事》以人民性为先还表现为,寄“怜悯和同情”于底层人民,不惜为其“一掬同情之泪”。陈彦作品以人民性为第一考虑、为人民“代言”、为草根鼓与呼,毫不掩饰自己对权力寻租、社会诚信缺失的焦虑及对社会弱者的深切同情,这种“人民性”的“在场”实在难能可贵。

小说《西京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家陈彦作品文本世界中“温柔敦厚+诗意栖居”的人民诗学理想。《西京故事》整部小说始于塔云山,终于塔云山,呈回环式封闭结构。叙事上,第三人称零度叙事,不愠不火,自成一格。人物设置上,以进城打拼过活的罗家为中心,向外自然辐射到罗家房东西门锁一家及文庙村各色人等,延伸到罗家子女读书的大学。小说专注于对底层人民的精细铺陈,不但没有减弱小说的艺术力量,反而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文字上,沉稳绵密的叙事语言和关中地域色彩浓郁的人物语言交相辉映,形成不显山不露水的老道文笔,但又时有胜景,堆叠成整部作品令人难以逾越和叹为观止的文本景观。表现手法上,劝百讽一,不仅“优等生”罗甲成反叛出走后获得精神重生,而且“富二代”“官二代”们也各个获得人们原谅;凡此,国人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处处可见。

同一切优秀的小说一样,《西京故事》带给我们的不是故事的单一,而是生活本身的丰富、鲜活和纠结。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先从电脑写起,“二手货”的细节写出了甲成的家庭经济状况,他撒谎说“自己来时忘了带”的表现既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也为下文的冲突埋下伏笔。
B.文本一既插叙了当初甲秀和父亲刚来大学时的窘迫遭遇,也插叙了甲秀开始拾荒时艰难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从社会底层奋斗上来的人所经受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历练。
C.《西京故事》寄“怜悯和同情”于底层人民,以人民性为第一考虑,为人民“代言”,为草根鼓与呼,毫不掩饰作家对某些社会问题的焦虑及对社会弱者的深切同情。
D.《西京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事,不愠不火,自成一格,这种叙事手段及其专注于底层人民的写法不但没有减弱小说的艺术力量,反而更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2.甲秀、甲成姐弟俩在性格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文本二谈到的“人民性”在文本一中也有较为鲜明的体现,请结合两则文本,对小说的人民性加以分析。
2023-03-28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