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4 题号:1728608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离 书 邓跃东

老张是连队最后一任指导员,从西安陪我回到乾县连队。连队,那是另一个故乡,是度过青春时光的地方,营区现在无人看守。东头窑洞前的几棵梨树,结着青黄的果子,在日光下十分耀眼。这几棵梨树是我栽下的,它们还没长高,我就匆匆离去了,二十多年了……

还记得秋日的一个午后,我们几个新兵坐车来到连队门口。之前把去乾县听成去前线,现在看到的是黄土沟,太不真实了。班长却是真实的,他把我们带进一孔昏暗的窑洞。大家打开背包,一阵忙乱,铺好被褥。我却怔怔地望着窑洞上的窗户,前方是壁立的土崖。我很少说话,内心有些许失落。

班长是第四年的老兵,我悄悄注视着班长接下来的举动。他却说,不要看我,你把口号喊响亮。当然,我想珍惜来之不易的入伍机会,听说连队很能锻炼人。

我们是外线排,负责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几百公里的架空明线。巡线抢修,四处奔走。 我们对外叫六三九,机关站叫四八一。班长说,代号尾数为一和九的,都是网络中的一级站。有天在野外吃午饭时,班长说,前几年连队有上百号人。

啊,为什么现在只有五十来人了,我很好奇。

班长告诉我,因为高科技通信发展,有潜力的人都去了外面的新型机站。停了一会儿,他忧心地说,现在一种装备还没摸热,一种新装备又来了,最后淘汰的不是装备。

我迫不及待地发问,淘汰的是什么?

班长看着我说,是人!

我到连队后,确实不断有人调离,有的还没来得及熟悉,这对我触动很大。

进入冬季,我们新兵被允许进入隧道里的核心机房,接受机上训练。我看到话务员紧张地呼叫北京的〇七一站,说从某线上来,用a频把某基地在卫星上发现的一个信号传到总部去。这一刻,我感觉到了这个山沟的不凡和神圣!

我想好好学习,却漫无目的。我捡起班长看过的《解放军报》,那些军事论坛文章我没有兴趣,却对“长征”副刊十分喜欢,我想我也可以写。后来报纸一到,我们分开看,一起谈体会。有一天我故意说,“长征”副刊上的文章好,我也写得出。班长笑了很久,说试试看。老兵退伍空下一些窑洞,我一人住进一孔,悄悄地写。

冬日一个下午,我写得很累,一个人来到原坡上溜达。我看到村里的张木匠在栽种什么,便走过去闲聊,他说是种梁树。我说能不能给我几棵。他说你拿嘛,多得很。梁树,是我的离书,我执意栽下,以明心志。

老常做了五年饭,是连队的老人了,跟他拉话心里十分舒畅。我想过跟老常学炒菜,也是一门手艺。但他不让我摸锅铲,甚至不能站在灶边看。有一天,他把我拉到储藏室认真地说,你要考军校,这样能离开山沟,又能学到新技能,我帮你搞复习资料!

考军校,是理想的选择。我们一起来的八个人都想考,基础参差不齐,老兵退伍后留下几套甲种本教材,我们常凑在一起学习。连队专门给了一孔窑洞,晚上可以推迟一个小时熄灯。

小林功底好,高考只差五分,我们多向他请教。

我理科差,听不懂,学习老打瞌睡,还影响别人。我决定放弃复习,再学也考不上。我想报考通信指挥学院,只能是一个梦。这意味着我几乎没有成为军官的可能了……十多年后,我有事经停武汉,夜里专程跑到汉口的解放公园路,仰望了梦想中的军校模样!

老常知道我的选择后,很久都不跟我说话……入伍第三年夏天,连队四人参加部队组织的预考,刷下三人,小林参加了全军统考,被通信学院录取……

前些日子,司务长赵文武被机关枢纽站选去了,他是通信士官学校毕业的,虽然管后勤,但能把村里的电动机、柴油机和电视机故障帮助排除掉,很不简单。

吴涛是军体院通信大队的本科生,自荐担任牵头人,外面的同学经常寄资料来,通信工程学院毕业的白技师还编写了讲义。在连队支持下,吴涛牵头成立了一个学习小组,积极学习数字通信,他们这个十数人的小组就在饭堂学习。

班长依然关注世界军事,他说发达国家都在按C4ISR系统探索军队现代化建设,集指挥、 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监视、侦察于一体,其中C就是通信,看趋势,通信兵的路子要拓宽了。

几天后的一个寒夜,紧急外出排障,班长说,这样查线快要到尽头了,高性能的光纤通信已全面铺开……我没接话。他又神秘地说,连队有人写出了学术论文,寄给总部的《通信战士》杂志,北京来信说要采用。

透过窑洞的窗户,我看到几棵梨树长正了。我给外面投了不少稿,但没半点声响。春节前的几天,我到哨所送给养去了,连队的战友王峰多次打来电话找我。我给他回电话过去,他说前几天的《解放军报》上有署着我名字的一篇文章。我摔下话筒,去找报纸。可是,这一天的报纸全连都没有。我告诉班长,他半信半疑。一周后,报社寄来一份样报,我开心极了。班长马上拿着报纸找到连长和指导员,他们很惊讶,打电话向机关的宣传部门做了汇报……

春暖花开,连队接到机关的调令,通知我去宣传部门报到!这让我意外万分,我感觉好像还没准备好。我似乎忘记了那几棵梁树,走的时候都没顾上看一眼……

我来到西安城里。机关的条件比连队好得多,时间可以自由支配,逛公园、看古迹、上书店、访战友、去报社……视野渐渐开阔起来。

在我来到机关将近一年时,连队组建学习小组的吴涛和白技师,同时调任机关作训参谋。不仅如此,他们很快把学习小组的十来个人一次性带了出来。不久,连长也换了,指导员被调离,位置空缺。

不久,机关的刘政委带人到连队宣布命令,老张代理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刘政委做了铿锵有力的指示:立足现有条件,保证畅通无阻。因为战略调整,连队的保障任务减少了,渐渐变成预备梯队。我看到,一年一度的军事比武不再通知我们连队来人了,都是清一色的新型装备登场。六年后,军区决定对连队实施撤编,同时被撤的还有另外三个连队.....

回西安的车上,我心有感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跟不上就会掉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我”这次回去主要是寻访曾亲手栽下的梨树,呼应了后文“走的时候都没顾上看一眼”。
B.连队曾经有上百号人,后来只有五十来人了,班长告诉“我”,有潜力的人都去了新型机站。
C.“我”的文章发表了,班长半信半疑,连长和指导员惊讶,表明领导对“我”存有偏见。
D.机关的条件比连队好,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这样的反差让“我”从内心抵制曾经的连队生活。
2.关于文中叙写连队生活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之前把去乾县听成去前线,到了连队营区,有点意外,看到的是黄土沟,住的是窑洞。
B.我们外线排负责几百公里的架空明线,巡线抢修是我们的日常工作,我们对外叫六三九。
C.我们一起来的八个人都想考军校,大家基础差不多,我们常凑在一起学习,连队支持我们。
D.小林被通信学院录取了,司务长赵文武被机关枢纽站选去了,吴涛牵头成立了学习小组。
3.文本追忆了“我”当年在乾县连队当兵的往事,“我”在连队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说明。
4.文本结尾处的句子“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为谁停留,跟不上就会掉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新的信念(节选)

丁玲

儿子们带回一个不平常的消息:有人要来找她谈话了。这一定是老太婆的行为引起的。金姑担心地握着奶奶的手,奶奶安慰她。

“孙女儿,不要怕!你想还有人比鬼子更凶的给我罪受么?世界上最难受的事也尝过了,就是下地狱也不怕了,还怕什么?”

消息总有一点使人不安,她一生中从来就没有过什么人来拜访。但这一夜并没有妨碍她的睡眠,她不大在乎这些。

第二天果真来了两个妇女,一个穿件同她一式的短衣,另一个穿一身军装,头发都剪了,都很年轻。老太婆不客气地把她们请到屋子里。

“您不认识我,我可老早就认识您了,我听过您两次演讲呢。”

“演讲”这词她不懂,她不高兴地“唔”了一声。

“听说您到过日本鬼子那里,您说的都是您亲眼看见的啰?”

老太婆的颜色变和气了,她想:“呵!原来是打听消息的。”她就又滔滔不绝地述说起来了。

她们耐心地听着,等有了空隙才插话:“唉,我们跟您一个心思呢,我们也恨死了鬼子,只想多邀些人去当兵,好替同胞报仇,只是我们没你会说话。你加入我们的会吧。我们这会就是讲这些道理给别人听,还做一些打日本鬼子的事……”

老太婆不等听完便喊她的孙女儿:“金姑,她们是来邀我们入会的,你说好不好呢?”但她并不听回答,转头向客人说道:“我不懂那些,你们要我,我就入,我也不怕你们骗我,我三个儿子有两个上了游击队,一个入了农会,我再入一个会也没有什么。不过,我入了,我孙女儿也得入。”

妇女会自从有了老太婆,组织马上扩大了,她天天四处邀人,别人看见她也在里边,一邀便答应了。于是她们开始做很多工作。老太婆在精神与体力上都似乎年轻了一些。

她们要开一个大会,庆祝游击队三个月来的胜利,同时又是三八妇女节。这天,老太婆领着西柳村几十个妇女去开会。有些抱着孩子,有些牵着孩子,她们已经不是老谈孩子,她们欢喜谈自己所负担的工作。一大帮子人一道走,也不觉得困乏。

会场里已经到了不少人,有很多认识的,她们老远就招呼她。一种新的感觉稍稍使她有一阵不安,似乎是羞惭,实际还是得意。人慢慢增多,老太婆看见人们像潮水一样涌来,呵,原来她们有这么多人啊!

开会了,有人在上边演讲。老太婆注意地听,没有一句废话,谁能够听了这些话不被感动,忍得住不管国家事情呢?

后来他们要她上台,她听到这样的邀请,说不出的羞愧和为难。她颤巍巍地在一阵掌声中走上台。只看见密密杂杂的人头,挤到了远处的墙根,那些脸全仰望着她。

“我是一个被日本鬼子糟蹋了的老婆子,你们看……”她勒起袖子,听到台下传来一阵怜惜的声音,“你们就怕了么,这算得了什么……”她残酷地描述她受辱的情形,不顾惜自己的痛苦,也不顾人家心伤,她巡回望着那些人的脸,全是一些苦脸呀!于是她叫着:“你们别怜惜我,你们怜惜你们自己,保护你们自己。你们今天以为只有我可怜,要是你们不起来堵住鬼子……天呀!我不要看你们同我一样受苦。我到底老了,可是,你们都年轻呀!难道你们是为了受罪,为了给鬼子欺侮才投生的么?”

千百个声音痛苦地响应她:“我们要活,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国家!”

她负载了那千百个声音的痛楚,感到被什么压住了似的。她只有一个思想,她愿意为了这些人的生命幸福而牺牲自己。

“我爱你们,像爱我的儿子一样,我愿意为你们去死;但鬼子并不是只要我一个,他还要你们,要很多很多的地方。你们只有自己救自己,你们要活,就得想法活呀!……我的儿子,以前连出门我也舍不得,现在可都上了游击队呀!在游击队里说不定有一天会被打死的,但不上就死得更快呀!只要你们活着,把鬼子赶跑,我就死个把儿子也上算,我会记得他的,你们也会记得他的,他是为了大家呀……”

她的话像一个开了闸的泉源,脑子也不懂得停顿。

她的激昂慢慢地衰弱下来,她站不稳,嗓子嘶哑了,叫不出声音来。可是台下不断地鼓掌,他们要听她说话。

人头的海随着声音的波涛摆动着,像大海上的巨浪,最后,老太婆用尽力气叫出了六个字:“我们要干到底!”

于是更大的声音,像暴风雨中潮水打在岸上似地回答她。

她倒在来扶她的人肩上,凝视着台下热烈的骚动。她感觉到了什么是伟大,她慢慢地将目光从人头上往上移,在广漠的蓝天上,她看见了光明。眼泪模糊了视线,然而这光明,确是在她的信念中坚强地竖立起来了。

一九三九年春天,于延安马列学院

(有删改)

文本二:

西行漫记:一九三八年中译本序(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西行漫记》值得一提的,是通过红军的经验所供到的一种客观信念,就是有组织的民众——尤其是农民大众——是革命游击战争中不可征服的力量。我记起毛泽东向我说过一句话,因为毛所预测的许多事,现在已变成真实的历史,所以我把这句话再重述一遍。他说:“红军,由于他自己的斗争,从军阀手里,争得自由,而成了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反日义勇军从日本侵略者的手里夺得行动自由,也同样地武装了自己。中国人民如果加以训练,武装,组织,他们也会变成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的。”

毛泽东再三重复地说,为了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中国人民自己起来,完成统一,抱定抗战决心,是十分必要的。其他一切都要由这统一和决心来决定。只有中国人民自己能够使中国打胜;也只有中国人自己会使中国失败。

一九三八·一·二十四   上海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以有人要来找老太婆谈话开头,既设下悬念,推进了情节发展,也表现了老太婆的坚强勇敢和孙女金姑的胆小怕生。
B.文本一写老太婆领着几十个妇女去开会,她们有些带着孩子,但并不老谈孩子,欢喜谈负担的工作,她们有了新的生活信念。
C.文本一结尾,老太婆拼尽力气演说,倒在来扶她的人肩上,她从台下热烈的骚动,看到了伟大的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心。
D.老太婆和毛泽东的身上都展现出了革命精神,文本一重艺术性,有完整的故事、生动的描写,文本二讲究真实性,语言简明。
2.小说是如何塑造老太婆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3.这两个文本都以信念为主题,请归纳出妇女群体、毛泽东各自信念的内涵。
2023-01-14更新 | 1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城里的月光
夏阳
年前,作家老李老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我说认识有啥用,你那事我帮不上忙,你就别多管闲事了。老李嗫嚅着,怎么是多管闲事呢,你可不能这样说。
唉,老李一个儿时玩大的同村伙伴——老憨,在我居住的城市做建筑工,一年到头在工地上累死累活,好不容易赶在春运前,求爷爷告奶奶,工头总算结清了工资,却在临上火车前被歹徒逼到墙角,洗劫一空。
两万块啊,整整两万块血汗钱,就被这天杀的挨枪子的换刀剐的抢去了!老李在电话里恶狠狠地骂道。我说,骂如果可以解决问题,可以帮你老憨寻回钱,我请一伙人去骂好了。
老李苦笑,笑完,又开始祥林嫂般地絮叨,这派出所是干什么吃的,报案都一个多礼拜,就是不见动静。我说,人家派出所也不容易,就那么点警力,管着十多万外来人口。我帮你找了派出所,人家指着一大堆卷宗,为难地说这是小案子,又没有明确的破案线索,自认倒霉吧,夸张点说,这和在大街上被抢了手机差不多。
估计老李听后是一副苦瓜脸。他说,哎,这可是两万块钱啊,怎么是小案子?
我只好解释,两万块钱搁你老家是巨款,在这里只能算小钱,有钱人的一顿饭钱而已。
老李悻悻地问,就没其他法子了?我一脸无奈地说,如果是上百万,派出所肯定会成立专门的破案小组。要是你的老憨丢胳膊断腿了,他们也应该会重视。
老李感慨,如果可以换,我想老憨肯定愿意拿条胳膊甚至性命来换这两万块钱的。你要知道,老憨一家老小盼星星盼月亮,盼了一年多,家里正等米下锅呢。老李又不死心地问,真没法子了?我在你那座城市只认识你一个朋友。
我想了想说,法子倒有一个,我给你讲一个在我家乡流传很广的故事吧——大概是民国时期,一位上面来的夫人,在省城一帮官员的陪同下,从南昌去庐山避暑。中途,路过我们镇时,夫人内急。无奈之下在路边找了个公厕。你要知道,我们那里所谓的公厕,就是一个茅坑,上面搭几块木板,臭气熏天。当地人民早习以为常,可是夫人金贵啊。她站在厕所门口犹犹豫豫,磨磨蹭蹭,最后可能是憋不住了,一捂鼻子跑了进去。夫人出来时,脸色很难看,一路上直说头晕,还嘀咕了一句:你们这里的卫生怎么搞的?陪同的官员坐不住了,上庐山后,打电话骂人,从行署、县一直骂到我们镇,把镇长吓得半死。镇长考虑到夫人返程还会经过这里,就号召全镇人民大洗厕所。又是挑粪又是消毒,整整折腾了三天。可是,夫人没来。据说人家下山后直接去了武汉,从那里坐飞机走了。
老李听了我的故事,深有感触,沉默了半天,突然怪声怪气地尖叫,你们这里的治安怎么搞的嘛!我大笑,隔着电话想象着老李叉腰横眉的样子,说,你这样会把人家吓坏的,人家就是破不了案,也会自己偷偷把钱垫上。我又说,可是我们都是蚂蚁。老李无语,默默地把电话挂了。
两天后,一个月光极好的深夜,我又接到老李的电话。老李说,我想自己把钱垫上。
我吃了一惊,大骂,不会吧,你是不是疯了?
老李幽幽地说,你不知道,我们老家地处大西北,是你难以想象的穷。我上高中前,除了出生外,没有洗过一次澡。在我们那个乡,我是唯一的高中生,受到乡亲们的资助,是乡亲们的骄傲。现在我是作家了,在他们眼里,我无所不能,天天和中央首长在一块儿握手、吃饭,进出小车伺候。老憨也是实在没辙儿才找到我的,我不想让他们失望。再说了,老憨还欠着一屁股债,没了这笔钱,几个娃儿都要失学的。他们一家正盼着过个好年。
我听了心情沉重,转而又说,你自己也不宽裕,靠几个稿费,还得养活一大帮人。老李叹了口气,说,我多写点就是了,实在不行,就写点特稿,那玩意可以多挣几个。我之所以告诉你,是想让你配合我一下。我问,怎么配合?
你帮我把这钱给老憨,就说你公安局的朋友抓获了歹徒,把钱追缴回来了。老李不放心地叮嘱我,你千万别露馅,对着老憨,要给足我面子。老憨现在还在工地上眼巴巴地等着我的好消息呢。
我凝望着窗外城市上空皎洁的月光,哽咽无语。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语言平实,情节也不复杂,但人物情感饱满,主题深刻,表现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B.老李打电话追着我问认不认识公安局的人,絮絮叨叨向我讨法子,说明老李优柔寡断,是个爱面子、爱管闲事的人。
C.小说中老李恶狠狠地骂歹徒,责怪派出所无能,表现出对老憨的深切同情,也隐含着对“我”办事不尽力的抱怨。
D.老李转述的老憨家困难境况和乡亲们对他日常生活的揣想,这都暗示了偏远乡村和城市生活差距很大。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作家老李急人所急的言行,就是通过“我”冷漠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中插入“我”给老李讲的故事,对情节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老李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题目“城里的月光”有什么意蕴?以此为题,对主题表达有哪些作用?
2016-11-18更新 | 11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嘱 咐

孙犁

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亲热地喊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鞋,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两个人在那里站了一会。还是水生把门掩好说:“不要哭了,家去吧!”他在前面走,女人在后面跟,走进院里,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去点灯。

水生看着她。离别八年,她好像并没有老多少,今年29岁,头发虽乱而黑,脸孔苍白可两眼里的光还是那么强烈。他望着她身上那自织自纺的棉衣和屋里的陈设,身上心里,都表现出是一种深藏的志气支撑,闯过了无数关口。

水生告诉女人,自己在外想家。“我们可常想你,黑夜白日,你能猜猜我们想你的苦情吗?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的仄在炕上。过了好半天,她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八年,你只在家里待了一个晚上,爹叫你出去打仗了,是他一个人照顾了全家。这是什么太平日子呀?整天介东逃西窜。因为你不在家,爹对我们娘俩,照顾的唯恐不到。只怕一差二错,对不起在外抗日的儿子。每逢夜里一有风声,他老人家就先在院里把我叫醒,说,水生家起来吧,给孩子穿上衣裳。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推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嘴里却冒着热气。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的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的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快去,快快打走了进攻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快得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如今国民党又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逼死。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的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善于运用平原地区农村生活的口语,使文章读来通俗易懂,既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又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
B.本文善用细腻的神态描写,多次用“呆”字揭示水生嫂内心情感世界,“呆”中见深情,“呆”中凸显人物性格形象。
C.作者借水生嫂的叙述,将水生爹这样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期盼胜利的老人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D.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波涌和起伏。这也符合孙犁一贯的文风。
2.请概括水生嫂的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3.请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角度谈谈小说以“嘱托”为题的作用。
2020-02-17更新 | 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