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肖复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2 题号:1748152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同的声音

肖复兴

①胡同的声音,就是胡同里的叫卖声,北京人管它叫吆喝声。稍微上了点儿年纪的北京人,谁没有在胡同里听见过吆喝声呢?有了串街走巷的小贩那些花样迭出的吆喝声,才让一直安静甚至有点儿死气沉沉的胡同,一下子有了生气。

②有的吆喝声,真的就是一首好听又上口的歌谣。比如,过年的时候,卖年画春联的小贩的吆喝:“街门对,屋门对,买横批,饶喜字。揭门神,请灶王,挂钱儿,闹几张。买的买,捎的捎,都是好纸好颜料。东一张,西一张,贴在屋里亮堂堂……”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这里吆喝的“闹”就是买的意思,他不说买,而是说“闹”,是只有老北京人听着才能够体会得到的亲切劲儿。

③再比如,秋天卖秋果的小贩吆喝:“秋的来,海棠来,没有虫儿来;黑的来,糖枣来,没有核儿……”用最简单却又最形象的语音,把要卖的海棠和黑枣的优点突显了出来。再比如,夏天卖酸梅汤的小贩吆喝:“又解渴,又带凉,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闹一碗尝一尝!”小贩手里打着小铜板做的冰盏,就跟说快板书一样,颇有些自得其乐的意思。……

④这些吆喝声,真的太遗憾了,由于年龄的限制,我没听到过。这几个例子,都是从光绪年间蔡省吾的《一岁货声》中看到的。对这样的吆喝声,除了《一岁货声》,在其他书中,我只要是看见了,赶忙记下来。我觉得这应该属于民间艺术的一种,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种带有声音的注脚。

⑤比如卖菜的小贩不会只是单摆浮搁地喊出所要卖的菜的菜名,总要给所要卖的蔬菜前面加一个修饰语,就像往头上加一顶漂亮的帽子。如果只是吆喝所要卖的菜的菜名,也得像是侯宝林相声里说的“茄子扁豆架冬瓜,胡萝卜卞萝卜白萝卜水萝卜带嫩秧的小萝卜……”一串连在一起的贯口,一口气的吆喝出来,水银泻地。

⑥即便只是很普通的马牙枣呢,小贩也得特别的吆喝说:“树熟的大红枣来——”强调他的枣绝对不是捂红的。

⑦哪怕只是一碗豆腐脑呢,小贩也要加上一句:“宽卤的豆腐脑,热的呀——”一个“宽”字,一个“热”字,把他家的豆腐脑好的地方,言简意赅,说得突出,又恰当,吆喝得抑扬顿挫,那么的诱人。

⑧哪怕是冬天里到处都在卖的糖葫芦呢,小贩们都会这样叫喊:“冰糖葫芦,刚蘸得的——”让你听得出“冰糖”和“刚蘸得”,是他要突出的效果。

⑨再看卖的哪怕是再简单的樱桃呢,再笨拙的小贩,也会加上一个修饰词:“带把儿的樱桃来——”想到齐白石画的那些鲜艳欲滴的樱桃,哪一个不是带把儿的呢?你就得佩服这些小贩们的审美心理,是和齐白石一样的。一个“带把儿”的樱桃,就像是带露折花一样,那么的可爱了起来,跑进了人的耳朵里,钻进了人的心里。

⑩我真的对这样的吆喝声充满兴趣,对这些小贩很是佩服。他们不仅将卖货声吆喝得那样悠扬悦耳,还让这样吆喝的词语那样有琢磨的嚼劲儿。可以设想,在以往的岁月里,如果缺少了这样丰富多彩的吆喝声,胡同里只是风雨的萧萧声,倒泔水的哗哗声,麻雀的喳喳声,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该会少了多少的精神气儿?如今的老人们又会少了多少怀旧色彩的回忆?

⑪吆喝声,尽管里面有不少美好的韵味在,但在时过境迁之后怀旧情绪的泛滥中,很容易被美化。毕竟吆喝声不是音乐,不是诗,是底层人为生活而奔波发出的声音,内含人生况味,和诗人笔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和《天咫偶闻》里记载皇上八月隔墙听到吆喝声而写下的诗句“黄叶满街秋巷静,隔墙声唤卖酸梨”并不一样。

⑫读到的很多关于吆喝声的诗句,其中有这样两首,让我为之心里一动。

⑬一首是夏仁虎《旧京秋词》中一句:“可怜三十六饽饽,霜重风凄唤奈何”,让我感动。下面还有一句注解:“夜闻卖硬面饽饽声最凄惋。”起码这里面触摸到了吆喝声中人生的无奈与心酸的痛点。

⑭一首是金煌《京师新乐府》中的一首《卖饽饽》:“卖饽饽,携柳筐,老翁履弊衣无裳,风霜雪虐冻难耐,穷巷锔立如蚕僵。卖饽饽,深夜唤,二更人家灯火灿,三更四更睡味浓,梦中黄粱熟又半……”写那寒夜里吆喝着卖饽饽的老人凄凉的情景,让我感动,想想在那些物质贫寒天气又寒冷的夜晚,那吆喝声,诗意是让位于夏仁虎所说的“凄惋”和金煌所言的“难耐”的。人生中沉重的那一部分,世事苍凉的那一部分,往往弥散在夜半风寒霜重甚至雨雪飘时这样的吆喝声中。

⑮蔡省吾在《一岁货声》的自序中说:“一岁之货声中,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时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

⑯这一番话,对于一百多年后的我们,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他道出了胡同里的吆喝声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起码包括有怀旧的乡愁,前辈的辛劳,风土人情和气节时令民俗的钩沉这样四部分。尽管随着时代的大踏步前进,胡同的大量消失,这种农耕时代诞生的吆喝之声,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但是,如果我们认同蔡省吾一百多年以前对吆喝之声的论述,那么,起码他所说的这四点,依然可以让我们存有对吆喝之声的一份认知和情感,以及对它们深入一些的研究。其意义与价值,“固非浅鲜也”,便会让我们像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一样,珍视并珍存它们。它们曾经是胡同的声音,也是历史的一种特别的回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贩串街走巷,吆喝声花样迭出,给极为安静的胡同增添了生气,这种叫卖声对于老北京人来说,是熟悉而亲切的。
B.作者引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以此说明诗人因为怀旧而美化吆喝声,不能理解底层人生活的无奈与心酸。
C.北京胡同的吆喝声与歌谣、快板书、相声的贯口等多种民间艺术有相似之处,是研究老北京文化不可忽视的内容。
D.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胡同的吆喝声基本消失殆尽,但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值得我们珍惜并深入研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整体结构层次清晰,先是介绍北京胡同丰富多彩的吆喝声,然后围绕吆喝声展开抒情议论,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审美体验与理性思考。
B.作者对北京胡同吆喝声的描写,细节饱满,生动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对吆喝声的赏析,恰当精炼,有利于读者深刻领会其中的韵味。
C.本文书写了吆喝声与北京老百姓的密切联系,就如同《我与地坛》,这种对物与人之间关联的追索与思考,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D.与《故都的秋》围绕北平秋天的特点来描写不同,本文将写作对象置于时间的转换中,旨在表达对生存意义的思考和文化式微的伤感。
3.作者描写了北京胡同吆喝声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作家往往从用词、句式、手法方面来让文章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请结合9~11自然段,对此简要分析。
【知识点】 肖复兴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剑门古道

肖复兴

①我特别欣赏我国的一句古话:橘易地而成枳。

②真的是这样的。同样的东西,放在不同的地方,意味迥然不同。同样的亭台楼阁,放在自家的庭院里,只不过是摆设;放在皇家园林里,只不过是(诗情画意/柔情蜜意)中色彩明艳的一笔。但是,放在山川之上,特别是高拔入云的山峰之间,那意思就大不一样了。如同一位女人,出现在自己庭院里或皇家园林里,是小家碧玉,尽可以婀娜多姿;倘若是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关隘险峰之上,那就必须是花木兰、穆桂英之类的巾帼英雄。有着关山度若飞,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劲头。

③川北的剑门关,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门。远远地看去,如果省略掉四周层云涤胸的起伏山峦,它和一般的山门或城门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就是我国仿明代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种。尤其它是前几年地震之后新修的建筑,尽管石头的底座和木制的凌空飞檐都十分考究,但毕竟是新的,像树木没有多少年轮,沧桑是如何也化妆不出来的。

④但是,簇拥着它的是四围山色,一鞭残阳,却不是新的,而是上千年前就在这里了。站在剑门关上,望七十二峰,峰峰如剑,直刺云霄,云来云去,穿梭在峰峰之间,不是游龙戏凤,而是如水长流,如风尽吹,顿觉气脉贯通,血脉偾张。一下子,站在这里,再弱小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气势,这和站在一池桃花水边或一道黄土坡前的感觉大不相同。

⑤我是从剑门关的后面上去的,这样的逆行,走的是当年出川人的行动路线,相比较而言,一路平坦,当年,李白和杜甫从陕西入川时,是从山底一步步爬上来的,这才会有李白____________的感叹,才会有杜甫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的描写。站在剑门关上,往北望,如今有一阶阶的台阶,想当年,那陡峭的山岭,一步步,该是多么地难攀,在险之间,人如蚂蚁一样渺小,却又如蚂蚁搬山一样地伟大,在这里演绎了多少悲壮的故事。

⑥新中国成立后修的108国道,就是蜿蜒盘上这些山峦过剑门关的。如今,高速公路穿山而过,108国道,铺上仿旧的石板,再现了当年的壮观,成了游人游览的路径。只有把剑门关放在这样壮观的历史与大自然的背景中,才会彰显其气势和无可替代的位置,在险峻一线天的两山之间,在乱峰如阵的群山之上,剑门关显得很小,就意味旷世绝代的好汉,其实往往都是不显山露水的,只有在沧海横流时,方显英雄本色。

⑦离剑门关不远,依然是原108国道上,便是当地人称的翠云廊。其实,它是一个古代的驿道,最早修自秦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要说驿道,在我国到处都有,并不新鲜。它的新奇之处在于两侧有古柏参天,最早的植于秦朝,然后到明清两代,延续至今。如此上千年和几百年的古柏浓荫夹道,在各地驿道中(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历史最为兴旺时期,这里号称是三百里程十万树,浩浩荡荡,分外壮观。遭遇了历代战火和自然灾害,如今的古柏已经远远没有这么多了,但是,依然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壮观,古柏森森,绵延百里,遮天蔽日,一派浓荫匝地,满树鸟鸣啾啾。如此壮观的古柏,才配得上险峻的剑门关,过剑门关,进入这条驿道,看到道两旁这样列阵的古柏,像是列队迎接凯旋英雄的仪仗队,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神气十足)。想象当年108国道盘上剑门关,然后就在古驿道边穿过时,尽管已经没有三百里程十万树,却一样是古柏夹道,真的是有一种在历史隧道穿越的感觉。

⑧徜徉在古柏夹荫的道上,阳光从浓荫之间筛下,也变成丝丝缕缕绿色了。如果赶上细雨飘飘,就更宜于瞎想悠悠,雨丝中夹带着古柏的清香扑面,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在你的脸颊上轻拂了。

⑨入川来,要想看水之秀美,当然要去九寨沟;要看山之险峻,必须要来剑门关;要想看树之壮观,得要到古驿道。前者,有阴柔之美;中者,有阳刚之奇;后者,有历史之幽。

(有删改)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ài)        然不同(jiǒnɡ)
B.拥(cù)        娜多姿(ē)
C.蜿(yán)     英雄(ɡuó)
D.脸(xiá)     沧海流(hénɡ)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柔情蜜意      空前绝后     心旷神怡
B.柔情蜜意      绝无仅有     神气十足
C.诗情画意      空前绝后     神气十足
D.诗情画意      绝无仅有     心旷神怡
3.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诗句是(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D.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树木没有多少年轮”来比喻新修的剑门关十分考究却难有沧桑之感。
B.作者以站在桃花水边或黄土坡前与站在剑门关山的感觉对比,突出游人在剑门关上的不同感受。
C.古驿道最早建于秦朝,曾经绵延三百里,浩荡十万树,至今依然古柏参天,遮天蔽日,特别壮观。
D.末段语言简洁,句式整齐,总结了全文内容,突出了剑门关和古驿道的主要特点。
5.文章以“橘易地而成枳”开篇,有何用意?
6.文章如何表现剑门关的特点?请结合④⑤段概括作答。
2023-10-16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扎特巧克力

肖复兴

① 到美国,在卖奥地利巧克力的店里,我又看见了莫扎特牌的巧克力。这种巧克力的盒子上印着莫扎特的头像,是一眼就能够认出来的。在国内,我只在普尔斯马特的超市里见过一次,虽然价钱不菲,还是特意买回家一盒六角形的。我对这种莫扎特巧克力情有独钟。第一次见到它,是那年在维也纳,几乎所有的商店里都在卖它,各种形状包装,琳琅满目,但无一例外的是,每个盒子上都有莫扎特醒目的头像,莫扎特一身化为千亿身,闪烁在维也纳的每个角落。

② 莫扎特巧克力很好吃,我心里曾想,如果莫扎特活到今天,这份专利是属于他的,光靠这种巧克力,他就发了大财。他的名字,可比我们的傻子瓜子要值钱得多。莫扎特牌巧克力,是1900年萨尔茨堡一家叫作莎兹的点心铺首创,制作并为它取名的是点心大师福尔斯,可以说用莫扎特的名字开创了财路的先河。自此之后,许多店家竞相仿制,也都叫莫扎特牌,使得莎兹店和他们打起了官司,最后不得不在自家的店前挂起“真正的”“原始的”的莫扎特巧克力的牌子,很像我们当年“老王麻子”“老老王麻子”刀剪铺之争,透着生意的红火。莫扎特至死大概也没有料到自己的名字日后竟然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③ 其实,莫扎特一辈子生活窘迫,似乎从来就没有缓解过,结婚后至死那 9年的日子越发艰难。那 9 年中,他搬了 12 次家,有 5 年是妻子生养孩子或产后休养,一直处于负债累累和病怏怏的状态,而且由于妻子的大手大脚使得日子更加雪上加霜,以致到了冬天连买烤火炭的钱都没有,饥寒交迫之中只好抱着带病的妻子围着空壁炉跳舞取暖。如果拿今天的富得流油的莫扎特巧克力相对比,真可谓“可怜生前身后名”。

④ 有意思的是,莫扎特为我们留下的音乐作品,和他35年贫穷而短促的一生不成比例,数量之多,可以说在音乐史中绝无仅有。仅交响乐就有48部,歌剧20部,钢琴协奏曲27部,不要再说其他的弥撒曲、奏鸣曲和各种重奏曲,还有最后未完成的重要作品《安魂曲》。1788年夏天,最后完成的三部交响乐:降E大调第 39 交响乐、G小调第40交响乐、C大调第41朱庇特交响乐,这三部交响乐,莫扎特仅仅用了5周的时间就一挥而就。人们都以为他是天才,音符与旋律就好像是揣在他衣袋里,随时都可以尽情抛洒。其实,那时正是他生活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为了尽快能够挣得一点现金以解燃眉之急,才以如此快的速度拼命写完,又以同样快的速度卖给了出版商,非常可怜的是直到他死之后这三部对于他来讲最为重要的作品才得以出版,也就是说,临终前,他也没有用他的音乐换得一笔让自己脱贫致富的大价钱。

⑤ 应该让我们向莫扎特致敬的是,面对如此深重的苦难,表现在他的音乐之中却是那样的不同。傅雷先生曾经这样说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透露他的痛苦的消息……莫扎特的作品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和天使般的温柔。”傅雷特意用了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莫扎特的音乐,这确实是莫扎特对于苦难的态度,他的音乐才显得那样与众不同。在莫扎特所有的作品里,我们找不到一点他对生活的抱怨,对痛苦的咀嚼,对不公平命运的抗击,对别人幸运的羡慕,或是对世界故作深沉的思考而添加一些自以为是的所谓哲学的胡椒面……他的欢快,他的轻松,他的和谐,他的优美,他的单纯,他的天真,他的明净,他的清澈,他的善良……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流露。他不是那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式的恬淡,也不是“闲云不作雨,故傍青山飞”式的超然,也不是“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式的宁静,也不是“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式的心境,也不是“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式的安然……他对痛苦和苦难不是视而不见地回避和我们禅家一样的超度,而是把这痛苦和苦难嚼碎化为肥料重新撒进土地,不是让它们再长出痛苦带刺的仙人掌,而是让它们开出芬芳美丽的鲜花——这鲜花就是他天使般的音乐。

2005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纪念,在遥远的美国,又看见了莫扎特巧克力,忍不住想起莫扎特。即使他离开这个世界这么多年,他不仅让他的音乐一直陪伴着我们,还无偿地让人们使用他的名字,以巧克力的味道甜蜜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莫扎特。这就是音乐时代的莫扎特和商业时代莫扎特的区别。

(选自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语文读本》)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莫扎特巧克力不仅遍布维也纳,而且在世界各地都有销售,是为了直接体现莫扎特的巨大声望和影响。
B.第五自然段划线句子意思是:莫扎特忍受着苦难努力耕耘,他的音乐之中没有抱怨不满,只有欢乐、美好。
C.文章写莫扎特因生活所迫仅仅用5周就创作了三部交响乐,可以看出莫扎特的勤奋和非凡的音乐创作才华。
D.商业时代,商人以莫扎特的名字作为巧克力的商标,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可莫扎特一辈子却生活在窘迫艰难之中。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从莫扎特牌巧克力写起,引出要纪念的人;结尾又回到现实,提到莫扎特牌巧克力。这种首尾呼应的写法,使文章的结构更为紧凑。
B.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莫扎特生前的艰难与死后仅名字就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莫扎特苦难深重的一生与其充满欢乐的音乐等,都是鲜明的对比。
C.“可怜生前身后名”这处引用,让人印象深刻。莫扎特“生前名”与“身后名”形成巨大反差,主要表达了作者对那一时代的深深愤恨和批判。
D.第5段大量地运用了排比句,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表达效果,突出了莫扎特音乐的特点,歌颂了莫扎特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莫扎特留给后世的价值。
2021-06-02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菊花   黄菊花

肖复兴

玉生下楼送走“大了”,又仔细看了看楼门对面用帆布扎起的一座临时大棚,棚子里挤满了亲朋好友和单位送来的花圈和花篮。门右侧贴着的一张门报,白纸黑字,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八个字。这一切都是“大了”一手经办的,办得很是仔细,周到。

已经很多年了,这座城市各家办丧事的时候,都要找一位“大了”。“大了”从头到尾帮助你把丧事料理清爽,包括最后葬礼的司仪主持。一条龙服务,“大了”的“了”,就是了结一切的意思。

父亲死得突然,多亏了这位老同学“大了”,帮了玉生不少忙。

玉生上楼的时候,没有注意有一位和他年龄相仿的女士,跟着一起上了楼。玉生的姐姐开的房门,一眼看见了这位女士,叫了声:申姐。进了屋,这位申姐没有坐,沉着脸,对姐姐说了句:你别忙乎了,我就问你一句话,当初你找我租房的时候,说是就你兄弟一个人住,可没说还有一位老爷子吧?

玉生明白了,是房东。

连续两天了,申姐接到了好几位老街坊的电话,关心地问她家老爷子丧事的情况。这让她很奇怪,自己的老爷子活得好好的,怎么突如其来来了这样的事?她以为是人家弄错了,或者是谁有意在编排她。可人家说你家楼门口明明贴着门报,上面写着“申家丧事,恕报不周”呀。她今天过来一看,还真的是这样。哪个房东愿意让家里变成灵堂,变得乱糟糟的,散不掉的烧纸、香灰和来苏水味儿?心里充塞着晦气,怒气冲冲上了楼。

你们立马搬家,丧事爱到哪儿办到哪儿办去。

一下子,房间的空气紧张得有些让玉生窒息,只有遗像上的老爷子还在抿着嘴角徽微笑着。这时候,门敲响了,玉生转身开门,是“大了”。他不知道房间里刚才发生的事情,进门就对玉生说:我走在半路上忽然想到,你这屋里缺个金山银山,得摆在老爷子遗像两边,等火化那一天,搬到火葬场一起火化,为的是让老爷子到了阴间有钱花。你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就代表金山银山了。

看见玉生点了点头,“大了”转身告辞了。

申姐对姐姐说了句:你们赶紧想法子,我晚上再来,等你回话。说完,紧跟在“大了”的后面,一起出了客厅,“砰”的一声,使劲甩上了房门。

玉生一晚上都忐忑不安。第二天,玉生的心小把紧攥着,只要有敲门声,就紧张,生怕一开门见到的是申姐,那可怎么办?

晚饭过后不久,门敲响了。姐姐在家,玉生装作上厕所没听见敲门声,他不想自己去开门,怕见到申姐。姐姐开的门,来的人是“大了”,一手抱着一盆菊花,一盆白的,一盆黄的。姐姐和玉生都不住拍自己的脑门,竟然把“大了”嘱咐的金山银山的事情,忘得一千二净,这一整天,申姐就像魔影一样步步紧随,脑子里光想着申姐了。

玉生连忙向“大了”道谢,“大了”说:你别谢我,这花可不是我给你买的,我可不能掠人之美,是房东送你们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她不是要赶我们赶紧搬家吗,怎么想起来送我们菊花呢?玉生和姐姐真的有点儿一头雾水。

“大了”告诉他们,昨天和申姐一起下楼,他问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是他向申姐说了玉生这些年的生活经历,对老爷子的愧疚,是可想而知的,想为老爷子最后尽孝也是应当应分的事情。老爷子突然离去,对他的惩罚够大的了,您就高抬贵手,别再给我这个老同学这碗苦汤里添卤了。人家申姐听完我的话,只说了句,都不容易。我就知道,你们遇见好人了。

是好人,好人!玉生和姐姐都忍不住连声附和着。

人家申姐刚才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忙把花给你们送来,她还说:住我的房子,就是缘分,不是亲戚也是朋友,我听你说了,他还缺个祭祀的金山银山,就我送吧。谁家都会有生老病死,也算我的一份心意。

送“大了”下楼的时候,月亮很亮很圆,难得没有雾霾的好天气。望着“大了”骑远的背影,玉生转过身看了看门前的花篮,才发现门旁的门报已经换了,上面写着“申玉生家丧事,恕报种种不周”,还是毛笔手写,柳体楷书。他不知道是“大了”什么时候给换的,心里禁不住打起一个热浪头。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以“白菊花黄菊花”为题,既扣住了申玉生为父亲办丧事这一情节,又设置了悬念,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大了”叮嘱玉生买一盆白菊花,一盆黄菊花,代表金山银山,让老爷子到阴间有钱花,作者借这一情节批判了封建迷信活动。
C.申姐从前面的让姐弟俩赶快搬家,到后来的主动送两盆菊花给他们,这一逆转让姐弟俩一头雾水,也使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D.小说从门报写起,又以修改后的门报收尾,前应后呼,结构紧凑;“心里禁不住打起一个热浪头”暗含了“他”对“大了”的感激。
2.作者是如何使“申姐”的形象鲜活起来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3.“大了”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0-11-04更新 | 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