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其他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202453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剑门古道

肖复兴

①我特别欣赏我国的一句古话:橘易地而成枳。

②真的是这样的。同样的东西,放在不同的地方,意味迥然不同。同样的亭台楼阁,放在自家的庭院里,只不过是摆设;放在皇家园林里,只不过是(诗情画意/柔情蜜意)中色彩明艳的一笔。但是,放在山川之上,特别是高拔入云的山峰之间,那意思就大不一样了。如同一位女人,出现在自己庭院里或皇家园林里,是小家碧玉,尽可以婀娜多姿;倘若是出现在战火纷飞的关隘险峰之上,那就必须是花木兰、穆桂英之类的巾帼英雄。有着关山度若飞,或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劲头。

③川北的剑门关,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门。远远地看去,如果省略掉四周层云涤胸的起伏山峦,它和一般的山门或城门没有什么两样,甚至就是我国仿明代亭台楼阁建筑中的一种。尤其它是前几年地震之后新修的建筑,尽管石头的底座和木制的凌空飞檐都十分考究,但毕竟是新的,像树木没有多少年轮,沧桑是如何也化妆不出来的。

④但是,簇拥着它的是四围山色,一鞭残阳,却不是新的,而是上千年前就在这里了。站在剑门关上,望七十二峰,峰峰如剑,直刺云霄,云来云去,穿梭在峰峰之间,不是游龙戏凤,而是如水长流,如风尽吹,顿觉气脉贯通,血脉偾张。一下子,站在这里,再弱小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气势,这和站在一池桃花水边或一道黄土坡前的感觉大不相同。

⑤我是从剑门关的后面上去的,这样的逆行,走的是当年出川人的行动路线,相比较而言,一路平坦,当年,李白和杜甫从陕西入川时,是从山底一步步爬上来的,这才会有李白____________的感叹,才会有杜甫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的描写。站在剑门关上,往北望,如今有一阶阶的台阶,想当年,那陡峭的山岭,一步步,该是多么地难攀,在险之间,人如蚂蚁一样渺小,却又如蚂蚁搬山一样地伟大,在这里演绎了多少悲壮的故事。

⑥新中国成立后修的108国道,就是蜿蜒盘上这些山峦过剑门关的。如今,高速公路穿山而过,108国道,铺上仿旧的石板,再现了当年的壮观,成了游人游览的路径。只有把剑门关放在这样壮观的历史与大自然的背景中,才会彰显其气势和无可替代的位置,在险峻一线天的两山之间,在乱峰如阵的群山之上,剑门关显得很小,就意味旷世绝代的好汉,其实往往都是不显山露水的,只有在沧海横流时,方显英雄本色。

⑦离剑门关不远,依然是原108国道上,便是当地人称的翠云廊。其实,它是一个古代的驿道,最早修自秦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要说驿道,在我国到处都有,并不新鲜。它的新奇之处在于两侧有古柏参天,最早的植于秦朝,然后到明清两代,延续至今。如此上千年和几百年的古柏浓荫夹道,在各地驿道中(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历史最为兴旺时期,这里号称是三百里程十万树,浩浩荡荡,分外壮观。遭遇了历代战火和自然灾害,如今的古柏已经远远没有这么多了,但是,依然可以让我们想象当时的壮观,古柏森森,绵延百里,遮天蔽日,一派浓荫匝地,满树鸟鸣啾啾。如此壮观的古柏,才配得上险峻的剑门关,过剑门关,进入这条驿道,看到道两旁这样列阵的古柏,像是列队迎接凯旋英雄的仪仗队,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神气十足)。想象当年108国道盘上剑门关,然后就在古驿道边穿过时,尽管已经没有三百里程十万树,却一样是古柏夹道,真的是有一种在历史隧道穿越的感觉。

⑧徜徉在古柏夹荫的道上,阳光从浓荫之间筛下,也变成丝丝缕缕绿色了。如果赶上细雨飘飘,就更宜于瞎想悠悠,雨丝中夹带着古柏的清香扑面,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在你的脸颊上轻拂了。

⑨入川来,要想看水之秀美,当然要去九寨沟;要看山之险峻,必须要来剑门关;要想看树之壮观,得要到古驿道。前者,有阴柔之美;中者,有阳刚之奇;后者,有历史之幽。

(有删改)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关(ài)        然不同(jiǒnɡ)
B.拥(cù)        娜多姿(ē)
C.蜿(yán)     英雄(ɡuó)
D.脸(xiá)     沧海流(hénɡ)
2.依次选用括号内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柔情蜜意      空前绝后     心旷神怡
B.柔情蜜意      绝无仅有     神气十足
C.诗情画意      空前绝后     神气十足
D.诗情画意      绝无仅有     心旷神怡
3.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诗句是(     
A.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C.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D.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4.下列有关原文内容及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树木没有多少年轮”来比喻新修的剑门关十分考究却难有沧桑之感。
B.作者以站在桃花水边或黄土坡前与站在剑门关山的感觉对比,突出游人在剑门关上的不同感受。
C.古驿道最早建于秦朝,曾经绵延三百里,浩荡十万树,至今依然古柏参天,遮天蔽日,特别壮观。
D.末段语言简洁,句式整齐,总结了全文内容,突出了剑门关和古驿道的主要特点。
5.文章以“橘易地而成枳”开篇,有何用意?
6.文章如何表现剑门关的特点?请结合④⑤段概括作答。
【知识点】 其他散文 肖复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精神明亮的人

王开岭

十九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

“按时看日出”,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了。

一位以“面壁写作”为誓志的世界文豪,一个如此吝惜时间的人,却每天惦记着“日出”,把再寻常不过的晨曦之降视若一件盛事,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迎对……为什么?

它像一盆水泼醒了我,浑身打个激凌。我竭力去想象、去模拟那情景,并久久地揣摩、体味着它——陪伴你的,有刚刚苏醒的树木,略含咸味的风,玻璃般的草叶,潮湿的土腥味,清脆的雀啾,充满果汁的空气……还有远处闪光的河带,岸边的薄雾,怒放的凌霄,绛紫或淡蓝的牵牛花,隐隐颤栗的棘条,月挂树梢的氤氲,那蛋壳般薄薄的静……

从词的意义上说,黑夜意味着偃息和孕育;而日出,则象征着一种诞生,一种升跃和伊始,乃富有动感、汁液和青春性的一个词。它意味着你的生命画册又添置了新的页码,你的体能电池又充满了新的热力。

黎明,拥有一天中最纯澈、最鲜泽、最让人激动的光线,那是生命最易受鼓舞、最能添置信心和热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青春荡漾、幻念勃发的时刻。像含有神性的水晶球,它唤醒了我们对生命的原初印象,唤醒体内某种沉睡的细胞,使我们看到远方的事物,看清了险些忘却的东西,看清了梦想、光阴、生机和道路……

迎接晨曦,不仅仅是感官愉悦,更是精神体验;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欣赏,更是大自然以其神奇力量作用于生命的一轮撞击。它意味着一场相遇,让我们有机会和生命完成一次对视,有机会认真地打量自己,获得对个体更细腻、清新的感受。

“按时看日出”乃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仅代表了一记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

透过那桔色晨曦,我触摸到了一幅优美剪影:一个人在给自己的生命举行升旗!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涯中,有过多少次沐浴晨曦的体验?我们创造过多少这样的机会?

仔细想想,或许确实有过那么一两回吧。可那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比如某个刚下火车的凌晨 ——睡眼惺松,满脸疲态的你,不情愿地背着包,拖着灌铅的腿,被人流推搡着,在昏黄的路灯陪衬下,涌向出站口。踏上站前广场的那一刹,一束极细的猩红的浮光突然鱼鳍般游来,吹在你脸上——你倏地意识到:日出了!但这个闪念并没有打动你,你丝毫不关心它……

或许还有其它的机会,比如登泰山、游五岳什么的:蹲在人山人海中,蜷在租来的军大衣里,无聊而焦急地看夜光表,熬上一宿。终于,当人群开始骚动,在巨大的欢呼声中,大幕拉开,期待已久的演出开始了……然而,这一切都是在混乱、嘈杂、拥挤不堪中进行的。越过无数的后脑勺和下巴,你终于看到了。和预期一模一样。你会突然惊醒:这是早就被设计好了的,美是美,但就是感觉不对劲儿。

而更多的人或许连一次都没有!一生中的那个时刻,他们无不蜷缩在被子里。他们在昏迷,在蒙头大睡,在冷漠地打着呼噜——第一万次、几万次地打着呼噜。那光线永远照不到他们,照不见那身体和灵魂。

多少年,我都没有因光线而激动的生命清晨了。

一个真正热爱自然、值得尊敬的成年人,一定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一如福楼拜。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日里看到更多,才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中注视到神奇与美丽……

(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章以一封信开头引出话题,并由此展开一系列思考,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猝然绊倒”,运用了比拟的修辞,突出了福楼拜的话带给作者的心灵震撼。
C.生活所迫往往使普通人疲惫、冷漠,丧失了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的能力。
D.那种像福楼拜一样“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就是“精神明亮的人”。
2.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按时看日出”的理解。
3.王开岭的散文有“诗性散文”的美誉,请结合文章第5自然段,谈谈本段文字是如何体现“诗性”的。
2022-03-18更新 | 2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又重阳

李国文

①每当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就会想起那首耳熟能详的《采桑子·重阳》,涌到口边的便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的精彩诗句。

②黄花,即菊花,是古往今来写重阳的诗词中必不可少的景物。以唐朝为例,如王勃的《九日》:“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如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看来,也许因为佳节重阳已是一年节令之晚,也许因为绽放菊花的盛事已在百花开尽之后,这“之晚”与“之后”的契合,焉能不让诗人浮想联翩?于是,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在诗词中联袂出现,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③值此佳节,插数枝黄菊,作案头清供,既秀色可餐,又幽香袭人,这份相看不厌的重阳景色,该是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

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饮酒》诗,人皆知之,但是否为重阳节那天的事,则谁也说不上来。采菊应在秋季,当无疑义。老先生在花期已过的秋天,无别的什么花可摘,偏要躬身东篱下采菊,我想,这是他对一年花事最晚的菊花情有独钟的缘故。很显然,当百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时,唯菊花默默;当百花凋零谢尽、叶萎枝枯时,唯菊花独秀,某种程度上这也是诗人一生的自况吧?所以,陶渊明以菊寓人,以人拟菊,不求闻达,甘于清贫,得以有一个生活上很平实,精神上却很充实的晚年。

⑤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敬老节,其渊源,恐怕就是这个节令在秋冬之故。在中国最古老的启蒙读物中,有一句“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放大为人之一生,也存在着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运行时序。如果说食端午粽的仲夏天气,譬如人之青年,那么龙舟竞渡,自然是属于年轻人的专利,因为那需要挥汗如雨的力气;如果说食月饼的中秋佳节,譬如人之中年,那么赏月不眠,应该是中年人才会有的雅兴,因为那需要坚守等待的情致;所以,食糕点的九九重阳,譬如人之老年自然是毫无疑问的了。桑榆晚景,也是每个上了年纪的人,期期然必至的归宿,这就需要一份平和,一份安详,一份清净,还有一份难能可贵的淡泊。白居易所赞:“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元稹所赞:“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此时唯一绽放的菊花,成为老年人的象征,是再恰当不过的。

⑥重阳赏花,更要着重于菊之精神:一是其傲霜而不颓靡的志节,二是其坚贞而不阿附的品格,三是其高尚而不庸俗的境界,四是其淡雅而不华奢的意趣……这一切,也应该是人到老年以后,要争取做到或者尽量做到的。所以,那些精神矍铄的老者、头脑清醒的前辈,总是令我们高山仰止,肃然起敬——他们走到生命途程的最后阶段时,所表现出来的成熟练达,豁然睿智,世事洞明,超凡脱俗,真有如怒放于寒野中的菊花,虽霜重露浓,但精神抖擞;虽秋风萧瑟,但生机盎然啊。

⑦人总是要老的,正如端午过后中秋,中秋过后重阳,这是谁也不可违背的运行规律。退出机制,是新陈代谢法则的必然产物,若是老而不识大势,老而老骥自居,老而指手画脚,那就属于老而不知老,老而总是不想退出的为人诟病之处了。因此,重阳登高,极目远眺,那些已经走过的路,于挫折中的进步,于困惑中的前行,跌跌撞撞,酸甜苦辣,自是值得回味,但也不必成为包袱;即将要走的路,会有曲折,更有光明,会有困难,更有前景,那才更加值得憧憬。

⑧正如那首《采桑子·重阳》所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第一段写每到重阳节,就会想起《采桑子·重阳》,写出了作者对这首诗的喜欢,目的是点明作者对菊花的态度。
B.在重阳佳节,作者禁不住要在案头插数枝黄菊,正是因为重阳乃节令“之晚”与菊花在百花开尽“之后”相契合,“重阳唯有菊可赏,黄花伴我度重阳”。
C.在第⑤段中,作者用端午、中秋与重阳进行比较,从食物的角度强调食糕点的重阳节更适合老年人过。
D.作者认为人到老年之后,也应该有菊花那样的精神,这样才能让人肃然起敬。
E.文章由“今又重阳”谈起,写到重阳赏菊,由菊及人,抒发了作者坦然面对年老,追求淡泊的崇高情怀。
2.文章第④段写到陶渊明与菊花的关系,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在文章最后说“重阳登高,菊花神韵,虽不似春光,但心胸中也洋溢着春光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你认为这样写好吗?
2021-12-11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万物相伴

鲍尔吉·原野

银耳环给炕席写信:

①亲爱的炕席,你好,我是银耳环。15年前,我随女主人杨吉德玛来到男主人巴达荣贵的家,第一眼就看到了你——炕席。

②巴达荣贵的家,墙上和窗台全是新抹的黄泥,窗户上钉着透光的塑料布。没有家具,屋子里最耀眼的是你——炕席。你用金黄的色泽让这间房子洋溢富贵的气息。远看炕席上有密密麻麻的横纹和竖纹,我以为这是巴达荣贵用木格尺画的装饰图案。走近看,才发现你是一张席子。

③杨吉德玛什么话也没有说,坐在炕上,用手摸炕席。巴达荣贵站在地上,用右手拇指搓左手的手背,他为自己的贫困感到羞愧。

④从第二天开始,杨吉德玛和巴达荣贵起早贪黑做牧业活,炕席上逐渐增加了枕头和毛毯,窗户上有了玻璃,挂了窗帘。等到杨吉德玛生下了第三个儿子宝日乎,家里有了红柜子、座钟和电视机,止疼片放在炕席底下,随便吃。止咳糖浆摆在红柜子上,塑料盖拧开了,随便喝。等到宝日乎上学了,巴达荣贵和杨吉德玛已经有700多只羊。巴达荣贵满头白发,配酱牛肉一般的脸膛。杨吉德玛脸色更黑,跟荞面血肠差不多,好在我还挂在她耳垂上,银晃晃的,使她看上去还像一个女的。

⑤亲爱的炕席,你一直待在炕上,哪里也没去过。现在你上面铺着白羊毛毡子和湖蓝色的炕单,一般人见不到你真面目,你变得很神秘。串门的人坐在炕头说话,低头看,略微能看到你的身影——篾片从炕单下露出一点点,仍然是黄色的,但变成了烟熏黄。

⑥亲爱的炕席,写这封信时我突然想到,你的篾片这么光滑,你成为炕席之前是什么植物的皮?我见过的花楸树和榆树都没你这么光润的树皮。还有,你现在算不上完整的炕席了,炕头部分烧出洗脸盆大的黑窟窿,露出了炕土。这是你为巴达荣贵家里做出的牺牲。

⑦最后,我要回答你一个问题,你肯定会问我为什么给你写信,我这样回答你:我是一个勤于写信的银耳环。我给玉米棒、箱子、火炉子、半导体收音机和杨吉德玛的金戒指写过信。我还给外屋大铁锅冒出的水蒸气写过信,然后是给你写信,你不会感到意外吧?

爱你的银耳环

炕席的复信:

⑧亲爱的银耳环,我很珍惜你的来信。我从来不知道我在别人眼里的样子,你说出我15年前的样子,而且毫不费力地写出这家人15年中的变化,让我非常钦佩。你不愧是银耳环,我觉得金耳环也写不出你这么好的信。

⑨亲爱的银耳环,我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你所说的15年前。那时候你挂在新娘杨吉德玛的耳朵上,她的耳朵白皙,脸庞像一朵波斯菊那样美丽。每当杨吉德玛转身或仰头大笑,你敏捷地跟着摇晃,闪耀光芒,比天上的月亮还好看。你天生高高在上,女主人能看到什么,你也能看到什么。她去哪里,你也去哪里。而我作为一个炕席,只能老老实实地趴在炕上。像你说的,如果炕烧太热,我们被点燃也无法逃离。

⑩在巴达荣贵家的前5年,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铺在这里?直到有一天,巴达荣贵把新买的白毛毡铺在我上面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作用仅仅是为了盖住炕土,让巴达荣贵的家看上去不那么穷。他结婚的时候,一件家具也没有。有人问他,你有家具吗?巴达荣贵回答,我有炕席。

⑪我明白这件事之后,觉得有些悲哀。我铺在炕上仅仅是为了盖住土,这是一项毫无创意的工作。我感到了自己没价值,心里像被刀剜了一样。

⑫亲爱的银耳环,你问我做炕席之前是什么植物。我太想告诉你了,我是高粱。你惊讶吧?高粱是东北大地最漂亮的庄稼,是庄稼里的美男子。那种偷偷摸摸在腰里长苞谷的玉米没法跟我们比;还有水稻,个子很矮的,每天泡在水里。高粱长在山坡地,个头比人还高,但很苗条。秋天,高粱顶着红穗子,像举着火把。你以为高粱的优点只有这些吗?错了。高粱最了不起的成就是酿酒,所有的美酒都离不开高粱。你知道人喝了酒,为什么会脸红吗?因为高粱穗是红的,人喝了酒,脸当然会红。高粱被收割之后,穗子脱粒变成了米,高粱秸秆被劈成了篾片,结果呢?制成了炕席。

⑬亲爱的银耳环,15年过去了。你在信中说巴达荣贵和杨吉德玛的脸像酱牛肉和荞面血肠,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他们老了。但你始终没老,你仍然银光闪闪。更了不起的是你写了这么多信,箱子和大铁锅的水蒸气收到你的信,一定会感谢你。我觉得它们和我一样,从来没收到过信。

爱你的炕席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析两封信中对“炕席被烧”这件事的不同解读。
3.本文以银耳环的来信和炕席的回信联结成文,颇具匠心,请加以赏析。
4.小李在班级论坛中批评第⑫段画线部分“违背充足理由律,逻辑不通”。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请调动学习经验,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拟写一则回帖。
2024-04-15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