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1 题号:174945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大夫

刘夏

周大夫是我们村不可或缺的人物,经他手送走的村里老人有几十个。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医术也越来越高明。通常他看一眼某个病重的老人,便会准确告诉其家人准备后事的时间,如三天或者两天后,几乎没有误判的。周大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者。据说他父亲当年临终时,躺在炕上气息微弱,一家人正准备后事,大门猛地被推开,架进来一个胳膊错了骨缝的,“哎哟哎哟”地叫着。老人家挣扎着起来,指挥着把伤者胳膊接好,才躺下咽了气。

从我记事起,周大夫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看病了。他个子很高,有点儿驼背,面容安详,脾气温和,说话慢悠悠的,柔声细气。大家都信任他,觉得他的医术比镇上医院里的医生还高明。最难得的是,无论什么时候去请他看病,他都二话不说就赶来。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冻,很多老人都会生病,甚至离世。周大夫常常从温暖的家里赶过去,给病人医治。他家住在村中心,正好便于四处看病。我有时看他提着药箱在街上匆匆地走着,觉得他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经历了那么多人的临终时刻,依然平静地活着,是可钦佩的。这么多年,我们村哪怕得了大病的,也很少去城里看病,通常都是找周大夫给开几服药,实在没治了就听他说个准确日子,该准备的准备,最后安然迎接那个日子。

因为有了周大夫,死亡在我们村里变成不那么可怕的事。他化解了死亡带来的恐惧,“生老病死”的最后一关变得不那么神秘恐怖了。“某某走了”这句婉辞不再饱含悲伤,仿佛那人只是去了某处远游。我无法想象有一天周大夫要是“走了”村里该怎么办,好在他一直身体康泰,今年大概也有近八十岁了。我父母有时回老家待一段时间,回来后还称赞从他那儿拿了点儿很便宜的药,对头疼脑热的症状有奇效。我想如果他待在城里的大医院,早就成了医学泰斗了,身边弟子无数。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周大夫几十年如一日面容平静地医治各种病人,大概早就有了圣者心肠。如果说“医者父母心”,他算得上是我们全村的老父亲了。

不只是我们村的人信得过周大夫,因为周大夫医术高明、为人和善,周围几个村也常有来找他看病的,还有一些是我们村里人的亲戚,借着走亲访友的机会找他看看,抓几服药。他算得上是中西医并重,来自祖传的秘方自然是中医,但他也不故步自封,将西医的成果也吸纳了进来,因此也常开些有效的西药给病人。他家的药铺里既有中医的药柜子,也有西医的药盒子。西医见效快,可以处理一些紧急病症;中医见效慢,但适于调理一些慢性老病。他扎针的技术也是令人放心的,略微斟酌之后,一针到位。有时病人不便移动,他就到病人家中去。总之,他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尽量减轻病人痛苦,也尽量减轻家属负担。有些病重的老年人,他不再给开药,只是定时打个止痛针,或者开个食疗的小方子。他因此并不多么富裕,只是维持着一个“凭手艺吃饭”的普通家庭。

周大夫看病多年,偶尔也有走眼的时候。我姥姥病重的时候,曾在我们家住过一阵儿,因此经常请周大夫来。他有两次下了病危通知,在把脉之后郑重地说:“没脉了,准备吧。”但姥姥每次都挺过来了,不仅重新有了脉搏,后来还又多活了两年,他因此经常感慨:“这个老人,真是个奇迹!”姥姥年轻时读过书,参加过“民先队”,经常翻山越岭与鬼子作战,练就了一身好体质。有一次她还在村西头的沽河岸边从被鬼子枪毙的八路军中扒出了一个没有咽气的战士,偷偷背回家调治,那人好了以后重返部队。姥姥后来嫁给了姥爷。姥爷根正苗红,父母早亡,一直给地主家当长工,大字不识一个。生了一大堆孩子,姥姥就没有精力再出去干革命了。早年的那些革命经历渐渐成了断线的风筝,她则成了沽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太太。改革开放之后的某一年,沽河村忽然来了个大军官,开着一辆高大的吉普车,停在姥姥家门口。原来是当年那个被救的战士,经多方打听联系到姥姥这个救命恩人,专程回来看望她。我小时候很喜欢听姥姥讲故事,那些在生死边缘的人生历练或许使得姥姥的身体超越了一般的生死规律,也多少超出了周大夫的判断。

周大夫的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父业,这是村民都深以为憾的。我小时候怀疑周大夫把他们家所有的医学天分都吸收了,连渣渣儿也没剩下给儿子们。他的小儿子曾与我是同学,像个终日在宝山中穿行却一无所获的愚钝之子,没有一丝对医术的渴慕,而是热衷于上树捉鸟下河摸鱼,长大后去了县城,在百货商场门口当了一名保安,轻松度日。大儿子在我们村南开了一家养鸡场,终日与鸡和鸡蛋打交道,基本不费什么脑子。多年以后,我忽然想到,或许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是故意不继承父业的,要知道治病救人这项工作是极其耗神而且责任重大的,能够从中脱身,对于普通人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年轻人努力进城买房,有病去城里大医院,所以周大夫的医术得不到继承和发扬,似乎也不算什么大事。城市的魅力无疑是不可抵抗的,它正一步步蚕食着乡村,乡村则一点点交出自己的灵魂,连剩下的躯壳都散发着被城市降服的意味,随时准备把自己变成被改造的旧村中的一员。我偶尔想起周大夫,他依然是我印象中那高大清瘦微驼背的样子。他守护我们鸡鸣村几十年,加上他的父亲和祖父,行医至少超过百年了吧?有这么厚的福德,周大夫一定会长命百岁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周大夫在村子里的地位很重要,并介绍他成长的经历,他的医术由粗糙到精湛。
B.周大夫对全村人的贡献不只在于治病疗伤,更是化解了村民们内心对死亡的恐惧。
C.由于“我”的姥姥被周大夫下了两次病危通知,导致“我”对周大夫产生了双重看法。
D.“我”对周大夫的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亲的工作持批判态度,并对此感到十分难以理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周大夫父亲临终时还在行医,而且效果极佳,与后文周大夫的表现形成对比。
B.虽然小说中有多处对周大夫治病技术的描写,但读来并无重复之感,突出作者技法高超。
C.小说中插入一段与“我”的姥姥相关的故事,丰富了文章内容的同时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D.小说的最后一段有力收束全文,提及对城乡差距扩大的思考,将小说带往更深的层次。
3.请结合全文谈谈“但这恐怕只是我的一厢情愿”的原因。
4.周大夫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作者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洗碑【注】

许辉

①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

②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

③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

④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

⑤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

⑥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

⑦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生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心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

⑧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

⑨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

(原作发表于《芒种》,有删改)


【注】洗碑:刻碑。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是因为他被鸡叫惊醒,外面扰动,再也无法睡着了。
B.小说第4段对王麻子洗碑的场景进行了细腻传神的描写,侧面表现人物动作非常娴熟自然,技艺高超,让罗永才看得呆了。
C.罗永才不放心洗碑的情况,提前去看看。石匠理解他的心情,劝他上山转转,这表现了王麻子对人性的体察,心地善良。
D.“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说明了山上因为地势高,有树影,给人冷的感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生活底层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主题表达显豁鲜明。
B.小说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中,首尾圆合,艺术上颇为别致精巧。
C.语言详略有致,小说中写景大多采用白描手法,简笔勾勒,重在渲染氛围。而人物描写则较为细致传神,重在显出精神特质。
D.文中多次写罗永才所见所感之景,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悲苦,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
3.罗永才的心理转变是故事的主要内容,请概括文中促使罗永才心理转变的原因。
4.小说以“洗碑”为题,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2-03-29更新 | 1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食(节选)

太行山的早霜,洒在岗峦上,洒在山林里,也洒在那刚收净庄稼的层层梯田中间。伊汝从车窗里望出去,这种很像盐池边的泛碱的、白花花的肃杀秋色,使人感觉怪不舒服。要不是沿途柿树上挂着红灯似的柿子,和山坳里虽看不见人家,却袅袅上升的炊烟,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连在公路旁啮着草根,已经啃不出什么名堂的山羊,也呆呆地、毫无半点表情地注视着开过去的长途汽车。

伊汝有点后悔他这次鲁莽的旅行了,应该事先写封信或者拍封电报。可是,给谁呢?郭大娘也许不在人世了。

现在,当他乘坐的这辆长途汽车,愈来愈接近他要去的目的地,他的后悔也越来越强烈。不该来的,胡闹、任性、冒失,即使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丢失了,能够找回来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的,何况伊汝回到这块老根据地,来寻找那种纯属精神世界的东西呢?甚至当长途汽车到达S县城的时候,他也说不好,这种东西究竟是什么?除了那失去的爱情犹可捉摸之外,其他还有些混沌的东西,他能感觉到,但说不出来。

他站在汽车站门前的广场上,峭厉的山风,带着一股寒意,朝他脖领和袖口里钻进来,山区就是要冷一点,车把式都把老羊皮背心反穿上了。他朝他们走去,想问一问,有没有顺路去莲花池的,把他捎上。然而,伊汝没曾想得到的是一阵哄堂大笑。这里的山民(他总是这样称呼这些可爱可敬的根据地乡亲)有他们独特的幽默感,和一种对于苦日子的柔韧的耐力:①“挣不上你的钱了,老哥,去打上一张八角钱的票,坐那四个轱辘的铁牲口去吧,不误你吃晌午饭。”

伊汝也笑了,最后一次离开S县城的时候,连这汽车站还没有;敢情公路都通到莲花池了,没准还通到羊角垴吧?那个小小的山村,才是他旅行的终点。

不过,当他在售票窗口付那八角钱的时候,心里还是像斗争着的,去呢?还是不去?最后,终于接过车票,打定主意,不再改悔了。②尽管他说不清回羊角垴的具体目的是什么?会有个什么样的局面等待着他?能不能寻找到那未免玄虚的东西?但这是一桩宿愿,要不作这一次旅行,大概心里永远要感到欠缺似的。他把汽车票掖好,看看时间尚早,就沿着原来叫做西关,现在叫做四新路的一条狭窄的街道,朝城里走去。不要小瞧这条高低不平的石板路,现在的那些将军们、部长们,当年他们的坐骑蹄铁,或者那老布洒鞋,都曾经在这条路上急匆匆地走过的。S县城的小米捞饭——说实在的,并不十分容易吞咽;当年,他们也是香喷喷地嚼过的。伊汝现在也想吃点东西,虽然肚皮并不饿,但考虑到还要坐几个钟头汽车,到莲花池万一赶不上饭,翻那座主峰到羊角垴,可是得费点力气的。

他蓦地里生出一个念头,西关这一带,有个回回馆,羊汤是挺出名的。一九四七年,他跟弼马温部长(想到这里笑了)头回来到S县城时,毕竟同志拍拍他的肩膀:“伊汝,我作东,请你喝西关的羊汤!”他记得这位部长把一卷羊毛纸印的边区票,拍在饭桌上,震得酱醋瓶子叮当直响:“来,大碗的,多加佐料!”那恐怕是伊汝在记忆里,吃的一顿最味美的佳餐了。羊汤是那样的鲜美滋润,那样喷香开胃,那些煮得酥烂的羊杂碎,简直来不及品味,自己抡着爬进喉咙里去。

毕部长有胃病,不敢多吃,而他,吃完了还在舔嘴唇。“小鬼,再给你来一碗!”那对眼睛乐得眯成一条缝,笑得伊汝不好意思。跑堂的一阵风似地端来了,还喊了一声:“小八路同志,请——”他低着头,像风卷残云一样,吃得满脑门子冒热汗。

因此,他决定再去尝试一下这种美味。伊汝从四新路走到改成兴无路的东关,两个来回,也没找到那家回回馆。他向一个卖烤白薯的打听,③那位脸上密密皱纹里,有着永远洗不掉的煤渣的山民,把伊汝看作疯魔,在故意调笑耍弄他。

“回回馆?俺是国营买卖,是农工商,是队里的试什么点,那名堂俺虽说不上,反正不是单干,你想买就买,不买拉倒,干嘛瞧不起人?”

伊汝明白他误会了,以为拿过去的私营饭馆来嘲笑他,连忙掏出买票找的两毛小票,买了两块烤白薯,这才使他相信外乡人的诚意,叹了一口气说:“回回馆早合并了,跟俺烤炉一样,十多年前就关板了,这不是刚开张搞农工商给队里挣钱么?”听来有点情绪,不过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伊汝,他也是和这位山民一样,时隔若干年后重操旧业。对于“农工商”这个新名词,竟然能在S县城一位烤白薯的老乡嘴里吐出来,使他感到兴奋。新鲜的事物仿佛初秋早晨和煦的阳光,并不因为这个偏僻的、自惭形秽的小县城而躲到云层里去,不,照样明亮温暖地投射过来。④他思忖着,休要小看这座烤炉,焉知不会是若干年后联合企业的前身呢?他捧着滚烫的烤白薯离开了。身后,这位山民用沙哑苍劲的声音叫卖着:“热的,糖瓤赛蜜!”

他上了汽车,听那汽车引擎在力竭声嘶地哼哧着。

这辆老道奇改装的长途汽车,伊汝一眼就看出来了。这部汽车上年岁了,又是爬坡,像得了气管炎似的,时不时干咳两声。不过,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司机,倒是有股生龙活虎的劲头,那短扑扑的头发,那裹在脖子上的羊肚手巾,那被太阳晒和汗水渍的褪色花布褂子,使他想起什么,又睁开眼定睛看她的背影。她没有那种职业女司机戴着墨镜洒脱高傲的神态,更多地像一个农村姑娘;也许刚拿到一张拖拉机的驾驶执照,看她那架势,也好像开“东方红”或者“铁牛‘55’”似的。但是她那密实的,一剪子铰不透的黑发,她那宽阔的骨架,那圆润丰满的肩膀,使他想起了一个在脑海里从未淡薄过的影子,那是他记忆里最美的一页,也是他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是多么有意义的羊角垴的妞妞啊!

伊汝是为她来的么?也许是,但不完全是,那确实是他心头一笔沉重的负担。那莲花池的主峰在朝他招手,他认为自己回来对了。长途汽车哼哼唧唧地、催人欲睡地朝莲花池公社爬上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景物描写,写出了太行山环境肃杀寂寥中又有一点生气,衬托了伊汝因为贸然前往老根据地的心情,黯然中又有点希冀。
B.伊汝回到曾经战斗过的老根据地,不仅是为了寻找曾经失去的爱情,也是为了找寻内心深处念念不忘而又言说不清的某种精神世界的东西。
C.伊汝回想起当年在5县城吃过的不易吞咽的小米捞饭却也曾香喷喷地嚼过,旨在突出那一时期物质生活的匮乏。
D.“来,大碗的,多加佐料!”“小鬼,再给你来一碗!”简短的语言刻画出毕部长豪爽的性格和对伊汝的关爱。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当地人把公共汽车说成是“四个轱辘的铁牲口”,在体现他们特有的幽默同时,也能从中看出他们的热心和质朴。
B.句子②用“说不清”“什么”“能不能”等表达不确定的词语,与后文伊汝“认为自己回来对了”的笃定形成了矛盾冲突。
C.句子③中的“皱纹”里“洗不掉的煤渣”,抓住了当地百姓的典型特征,用近乎夸张的特写描绘出山民饱经沧桑的形象。
D.句子④是伊汝由“农工商”一词做出的合理联想,体现了他对于S县城经济飞速发展的美好憧憬。
3.文中是如何展现伊汝的内心世界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确定了一组关键词:重温·变迁·坚守。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2023-08-29更新 | 10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犯倔

陆涛声

他原是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也是杂文家,年已古稀,依旧写作。他脾气有点倔,这回遇上了一点麻烦,又发倔劲。

是为一件小事:即主卧室门锁故障,内把手掉下来了。他自动手装上用螺丝刀把它拧紧,可是依旧会掉。老伴很急,催着他去找工匠来修,因为前年他家失窃过一次,正就是他主卧室柜里,被偷走三千元现金、四件金首饰和一只翡翠玉镯,好在后来公安部门破了案,大部分追回了。无论老伴还是他自己,从此谨慎小心了许多,每天晚上,不光是大门上的锁上保险,卧室门上的锁也必把保险拧上,才能安心睡觉。

小区附近没有专门修锁的店,在离他家约一公里处找到一家五金店,兼卖锁,店主头有些秃顶。他问店主能不能修锁,店主说会,跟着来家里一看,却说坏得该报废了,得买新的,他店里有,买他家锁,他负责换装。其实锁才换了两年,不算旧,他真想另找个专业修锁的来看看。可是老伴怕拖误而来不及当天修好,说还是干脆换新的吧。店主推荐了一款好的,一百八十元。有点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只好心一横买了。

店主来给换装了。

没想到,新锁第二天就发生故障——钥匙转不动。这让他心里直犯毛,只好赶到店里去叫秃顶店主来修。店主却说今天有事忙,明天上午去。

这一夜卧室门不能锁,只能勉强关上。他和老伴都睡得不踏实。

第二天从上午一直盼到傍晚都没有来。傍晚他再去找店主,店主又说今天太晚了,明天上午一定去。得又一夜房门不能锁,晚上又只能像昨夜一样随手把卧室门推上,心又悬了一宵。

没想到,第二天早上起身,那锁竟锁死,房门怎么也打不开,他与老伴无法出卧室,急得团团转。于是给儿子打了电话,儿子找了个做钳工的朋友赶来。可是,大门防盗锁上了保险,即使有钥匙也不能打开。好在住的是一楼,钳工从卧室窗户爬了进来,却因钥匙插在房门外的锁孔里挂着,必须到卧室外开,也出不去。门上有个气窗,因受层高限制,镶了块固定玻璃,不能开与关,钳工不得不把玻璃拆下,气窗口子高不到三十厘米高,爬过去真是艰难啊……

钳工查出了故障的原因,是店主把锁心装反了。原来店主连装新锁都外行,说明修锁更一窍不通,却只想赚钱糊弄顾客。请来救急的若不是儿子的朋友,而是请工匠,会愿意从气窗硬挤爬过去吗?即使肯,又该付出多少费用?如果他住的是三层以上,那麻烦就大了。

钳工又查看了原先换下的锁,说其实并没有坏,只是有颗小螺丝滑牙。被店主欺骗买新的,多费了一百八十元,连赶了三四趟来回十来公里路,还被锁在房里,多冤啊。他怨愤得胸口直发胀,一口气咽不下,决定去找区消费者协会维权,便请钳工把新锁拆下,重找个小螺丝把旧锁装上。

早饭后他要赶到区消协,乘公交得八站路,转两回车。老伴劝阻他说:锁已经弄好,就算了吧,赶那么远的路,还得费口舌,这么大年纪了,不赚烦心不赚累吗?去找店主把新锁退了就算了。他说:走了这么多趟路,儿子请了人家钳工还得对人家有交代,费这大劲,两夜提心吊胆,还遭受了这么多麻烦,可不能让店家这种欺骗行为合理化;再说,这种赖皮店主,未必肯收回新锁退还钱。其实他正在赶编一本将要送出版社的杂文集书稿,时间宝贵着呢,可是他不管,一咬牙,还是坚持去了。

区消协接待他的是姓周的秘书长,女的,四十多岁,随即给店主打电话,叫过来协商处理。店主来了。他提出,一是退回新锁,退还一百八十元;二是给他造成麻烦和精神负担,还有交通费,还浪费了他写作时间,得象征性赔偿三十元;三是请了钳工来爬窗开锁、纠错,得赔工钱五十元。消协认为他的要求合理,动员店主履行。

店主却一条都不肯答应,还推说店里有急事离开了。隔了一天,消协召集双方进行第二次调解,店主又借口有事没到场。他问周秘书长怎么办?

周秘书长说我们只能调解,你可以打市长热线投诉,给店主加加压。

他就打了市长热线。第二天上午十点多,他接到了周秘书长的电话,说市长热线又把这事交给消协办理。消协警告了店主,如果再不改正,就要把这次不诚信经营行为录入监管系统,到互联网上公示曝光;店主终于答应主动上门解决。他接完电话不到半小时,秃顶店主果然上门来了,送来一百八十元锁钱加三十元赔偿和五十元钳工工钱。

可是,他并不满意,认为店主还应该受到处罚,下午又要去消协。

老伴说:人家改正了你干吗还要去找人家麻烦?

他回老伴:你不懂。老伴没好气地说:又犯倔!

他赶到消协。周秘书长也跟他老伴观点一样,说:老先生你的要求都满足了,你的权益得到维护了,怎么还不完呀?

他说:我个人的权益得到维护了,该谢谢市长热线谢谢消协。不过,我请他修锁,他就跟着上我家,还说锁坏得不能修了,说明他已涉及修锁业务,按理修锁之类要有公安部门备案,你们还得查查他是否有合法手续?如果没有,是否违法违规?要不要处罚?对顾客是不是欺骗,又该不该惩戒?周秘书长两眼睁大发怔地看看他,那眼神也似在说:你老先生有点倔。

他又接着说:维权不应只是为我个人权益不受侵犯,更应为杜绝今后侵权行为发生,为法规的权威、整个消费环境改善尽一份力,让别人也少受损失少遭麻烦。这也是为你们维权部门树立权威出力。不是吗?

周秘书长终于敬佩地说,老先生您说得对,觉悟真高,谢谢!我会按程序上报给我们分局的,也会督促分局对卖锁店进行检查,并且通报公安部门。

他离开消协回到家,对老伴说,过几天如果消协不给他反馈,他还要去。

老伴没好气地说:你这么发倔劲,赶西赶东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编杂文书稿都耽误了,值吗?

他反问她:那你说说,我写杂文又是为了什么呀!

(选自《喜剧世界》,2021年第8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朴实的语调将一件件小事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但小事中又隐含着诸多社会问题。
B.小说中的“他”的老伴虽是次要人物,但也性格鲜明,在一定程度上反衬出“他”的倔脾气。
C.“店主给换装了”独立成段,意在突出换锁之迅速,同时也与后文的“故障”形成鲜明对比。
D.小说很有现实针对性,意在提醒各级消费者协会要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切实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2.关于小说中有关周秘书长的片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他”的维权,周秘书长先是给店主打电话,后又建议“他”打市长热线,说明周秘书长有严重的推诿心理。
B.周秘书长认为“他”在权益维护之后就不要再继续追究了,说明她的思想意识还没有上升到维护法规威严的高度。
C.周秘书长从“两眼睁大发怔地看看他”到“终于敬佩”,说明她的思想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认可了“他”的观点。
D.周秘书长最初称“他”为“你”,最后称呼“您”,这不仅仅是出于礼貌,更是从思想意识层面认可“他”的标志。
3.小说三次提及“他”写杂文的相关经历,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4.杨晓敏在《以丰富阅历写世道人心——陆涛声小小说简论》一文中认为陆涛声的小说“始终秉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认知生活的角度来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力求作品有穿透事物本质的力量”。请根据本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3-04更新 | 1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