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3 题号:1750050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废墟之上

高沧海

大婚之日我爷爷出走。猫狗儿就是看家的料,一会肚腹空了他自然回家。我老祖如是说。

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眼看树影朝西又朝东,竟无人来寻,鞭炮喜乐声也早就停了。厨子昨儿晌就来家里置办,此时此刻想必都吃得鸡肥鸭满,猫狗都沾光,自己却在苘麻地里受饥荒。

我爷爷暗自伤感,桂香有意,兰芳多情,她们如眼前苘麻,茎细脉软,楚楚温良,爹娘偏看不中,他们做主娶回家的女子春容,听说丑,还粗壮。

我爷爷一直未归。

那年的苘麻长势喜人,五月怀中有花,六月腹中坐果,一个果,三个果,五个果,留种收苘,晒了捆了,下水麻,削皮抽丝,九九八十一关,每一关都是人的虔诚,每一关都是麻的修行。至十月初八我老祖去会上卖麻,有人告诉他在沭河东见着我爷爷,看他跟个队伍走了。

我老祖用苘麻果在面食上做印章,祭灶时恳请灶官上天言好事,保家保儿孙平安,明年的苘麻,也还是个好收成。

一九四二年,苘麻还未收,苘麻果像一个个蜜罐散发着甜香,我爷爷躺在苘麻地里。

他们这一支抗日小分队不幸被日军打散,大部队已战略转移,到处都是敌人的关卡,被毁的村庄一个连着一个,浓烟遮天蔽日。他没去突围时队长紧急交代的临时联络点会合,而是沿河一路急向南,那是回家的方向。

天空变得靛蓝靛蓝,十里平川一览无余。我爷爷把脸埋在苘麻叶子下,风从叶底抚他的身体,那黄澄澄的气息绵软悠长,覆盖他连日的不宁,他竟沉沉睡去。梦里青梧落了一地的花,恍惚之间成群的日军包围上来,他们的脚步声清晰能辨,刺刀上寒光闪烁,我爷爷被吓醒,月亮的银光洒下来,吞噬着无边旷野。他努力辨认着眼前的苘麻叶子,急切地回想自己身在何处,耳边传来无比真实的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爷爷战栗着屏住呼吸,身上的血液,几乎凝固。

一个弓着腰的身影穿过我爷爷身边的苘麻,在另一片苘麻棵里伏下身去,来回摸索了半天,像是找什么,又转到我爷爷这边。那个人影摇着我爷爷的肩膀小声说,你醒醒,你醒醒。是个女人的声音,我爷爷未敢动也未敢言语。女人开始哭起来,苘麻的叶子要落了,更藏不住人了……庄子里都是鬼子,你的腿烂了……我该怎么办呀?

我爷爷撩开脸上的苘麻叶坐起身来,他说,大姐。

女人本来是半跪着的,此刻竟歪倒在地,她慌乱而含糊不清地说,你,你是……你不是,不是……

我爷爷说,别怕,别怕。

我爷爷跟女人在苘麻地里摸来摸去,总算找到了那名已经昏死过去的人,伸手触及鼻下微弱的气息,女人又哭起来,他是不是要死了……

我爷爷重新给伤员包扎伤口,他问女人,庄子都被烧毁,人都跑光了,你没走,是因为他吗?

女人点头,她说她的男人也在队伍上。

我爷爷说他自己也是队伍上的人,今晚他必须把伤员带走,再拖下去人会没命。

女人要跟他走。我爷爷说不行,这是枪伤,一旦遇上日本兵,两人就绝没有再活的说法,不能再搭上一个。

女人说了她男人名字,说巧着见着了就给捎个平安话,打完仗就回来。

我爷爷听得心头一振,忙问女人叫什么名字,女人说,春容。

我爷爷在月光下仔细看春容的脸,他双手重重抚住她的肩,好好活着,我们的队伍会打回来的,你男人,一定会回来找你。

我爷爷背着伤员连夜掉头北去,直奔联络点。

抗日战争结束,我爷爷回到家乡。见过我老祖,他问,春容呢?

就见草棚里走出一个小媳妇,捂着口笑,她说,嘿,当兵的,你回来啦。

被救伤员寻来我爷爷家时,爷爷新的房子已落成,一明两暗,黑色的屋瓦,屋顶絮着厚厚的茅草,冬暖夏凉,木窗外是海一样的苘麻,欢声如潮。春容已经生了个男娃,我爷爷迫切希望有一个俊俊女娃娃的愿望,在这个外乡人来到的第二天达成。

外乡人一直住到孩子办满月那天,他从怀里摸出一个布包打开,那是一颗饱满的苘麻果,他蘸了红胭脂,轻轻在女娃娃的眉间盖了一枚苘麻章。

我爷爷在春容乌黑的发间,别了一朵金黄色的苘麻花。

我爷爷随后从地方武装加入解放全国的洪流铁军中,辗转南北。一个春天的深夜,“还乡团”突然折返,烧毁了村庄,杀害了大批军人家属,春容在其中,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女娃娃,也未能幸免。同年,我爷爷牺牲于河南开封,时年三十二岁。

当冬天迟疑着退出一九四八年,遍野花朵喊出血样的红,废墟之上,新的一年来临。

(选自《山西文学》2021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废墟之上”,既含有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灾难之意,又暗示美好生活来之不易。
B.“我爷爷”由于不满包办婚姻而选择逃婚,这一情节为其参加抗日战争提供了合理性。
C.“我爷爷”在队伍被打散后未去临时联络点,而是奔向家乡,是为了寻找失散的战友。
D.春容母女被杀害,更易燃起人们厌恶战争、爱好和平的情感,体现了小说的育人功能。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故事,引领读者走进文本,感知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
B.本文语言极富特色,既有朴素自然的俗语,也有精深别致的雅言,雅俗共赏。
C.作者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表现了人物的紧张心理,渲染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D.本文淡化对小说典型情节的刻画,以战争背景来表现爱情,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春容的形象特点。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左镰

莫言

那个手持左镰蹲在树林子里割草的少年名叫田奎,是田千亩唯一的儿子,也是我二哥的同班同学。我二哥考上了中学,田奎的学习本来比我二哥好,但他不上学了,每天割草。

村子里有很多孩子割草。放学之后,我也割草。我们割了草送到生产队的饲养棚里。十斤草换一个工分。

我天生不是割草的料儿。我姐姐一天能割一百多斤,挣十几个工分。有一天我只割了一斤草。当我把那一斤草提到饲养棚时,在场的人大乐。饲养员赵大叔用食指挑着我那一斤草,说:你真是个劳模儿!——从此我有一个外号劳模儿

晚饭时,全家人聚在一起批评劳模儿

我爷爷说:想不到我们家还能出‘劳模儿’,你割的是灵芝草吧?

我爹说:你坐在地上,用脚丫子夹,一下午也不止夹一斤草吧?!

我娘说:你到底干什么去了?

我姐姐说:肯定是偷瓜摸枣去了。

我哭着说:我跑了一下午,到处找草,但是没有草……

我姐姐说:明天你跟着我,不许乱跑。

但我不愿意跟我姐姐去割草,我愿意去找田奎。

田奎永远在那片树林子里活动。树林子里有几十个坟墓,他就在那些坟墓间转来转去。坟墓上生长着一些低矮枯黄的茅草,还有菅草。田奎蹲着,有时也弯着腰站着,用那张左镰像给坟墓以剃头一样耐心地割。我们割草,都是右手挥镰,左手将割下来的草抓在手里。他用左手挥镰,因没有右手,右胳膊上绑着一个铁钩子。他用铁钩子将割下来的草拢在一起。我感觉到他那个铁钩了比我的手还灵便。我也曾尝试用他的左镰割草,但感觉非常别扭。我问田奎:你从小就用左手吗?

他说:刚上学时,我拿笔都用左手,左手写得快,右手写得慢。

我二哥说你学习很好。

也不是很好。

你为什么不考中学呢?

他用右手的铁钩子指指前面一座坟墓,低声道:那座坟里有一条大蛇。

多大?我恐惧地用手摸头发。因为传说蛇一见儿童就会数头发,只要让它把头发数清,魂就被它勾走了,因此,遇到蛇必须迅速将头发弄乱。

想看看吗?

我犹豫着,但还是跟着他向那座坟墓走去。

那座坟慕上有几个拳头大的洞眼,他指指其中一个。

我屏住呼吸,摸着头发,凑近那个洞眼。起初看不清,渐渐地看清了。那里边确有一条茶碗般粗的大蛇。黑皮白纹。看不到整体,只看到部分。我感到周身冰凉,悄悄地退下来,一直退到离这座坟墓很远的地方才敢与他说话。

你一个人天天在这里,不怕吗?

自从我爹剁掉了我的手,我就什么都不怕了。

这使我回忆起那个炎热的下午,那时候田奎还是一个双手健全的少年。

我们聚集在村南的池塘边上,衣服挂在树上,我们光着屁股戏水、摸鱼。

池塘里生长着蒲草、芦苇,我们在里边钻来钻去。突然有人喊:喜子来了!

喜子是我们村刘老三的独生儿子,是个傻子。

喜子一丝不挂,朝着池塘这边跑来了。他的妹妹拿着他的衣服,跟在后边追。

我确实记不清到底是谁先喊了一声:打啊,挖泥打傻瓜啊!

我们从池塘里挖起黑色的淤泥,对着喜子投去。

有一团泥巴打在了喜子的胸膛上。他没有躲避,还是傻哈哈地笑着。

我们感到很开心,嘻嘻哈哈地笑起来。

喜子的妹妹欢子拿着喜子的衣服赶上来。她挡在喜子面前。有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胸膛。她哭了。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个傻瓜!

一团泥巴击中了她的头,她哭着喊:你们不要打了,他是傻瓜,他什么都不懂……

欢子用身体掩护着喜子,身上中了很多泥巴。她哭着骂起来:你们欺负一个傻瓜,老天爷会打雷劈了你们的……

也许是惧怕老天爷惩罚,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累了,大家突然停了手,有的喊叫着,有的不出声,钻到蒲草和芦苇中。

当天晚上,我们还在院子里吃饭的时候,刘老三怒冲冲地撞进来,带着哭腔说:我刘老三,前辈子一定是干过缺德事儿,生了个儿子是傻瓜……可你们打个傻瓜干什么?欢子都给你们跪下了,你们还不住手……

我父亲抄起板凳对着我们没头没脸地砸下来。

我爷爷说:过来,给你们三大伯跪下!

我们赶紧跪在地上。我二哥哭着说:三大伯,你饶了我们吧,我们错了,不是我们领的头……

是谁领的头?!父亲停下手中的板凳,厉声问,是谁领的头?!

是田奎……我二哥说。

父亲用板凳重重地敲了我一下,厉声逼问:你说,是谁领的头?!

田奎……我说。

如果你们敢撒谎,父亲说,我就割掉你们的舌头!

没有撒谎……我二哥说。

老三哥,我父亲提着凳子说,我教子无方,向您赔罪……

兄弟,刘老三道,咱们两家是生死的交情,这点事儿不算什么。只是田奎为什么要挑这个头?他家是地主,俺家是贫农,这不差,但斗争他爷爷老田元时,如果不是俺爹站出来做保人,老田元就被拉出去毙了,这不是恩将仇报吗?不行,我得去田家问个明白!

刘老三怒冲冲地走了……

很多年后,村子里的媒婆袁春花,要把寡居在家的欢子介绍给田奎。那时,她的爹刘老三和她的哥喜子都死了。她先是嫁给铁匠小韩,小韩死后她改嫁给老三,老三死后,她就带着孩子回来了。袁春花说:人们都说欢子是克夫命,没人敢要她了。你敢不敢要啊?

田奎说: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有对田奎手持左镰割草的情形进行描写,他右胳膊上绑一个钩子拢草的细节让人触目惊心,那个钩子把田奎的创痛永远地固定了下来。
B.小说语言简练而生动,欢子不顾一切挡在傻哥哥前面,身上泥巴由“一团”到“很多”,欢子由哭喊到哭骂,体现出她的无助和愤怒,也暗示“我们”的冷酷无情。
C.小说运用了“留白”与“造境”的手法,没有叙述田奎失去右手的详细过程,使故事显得不那么残忍,保持了平实朴素的韵味。
D.在小说的结尾,作者用寥寥几笔安排了田奎与欢子成为眷属,简笔的手法让故事有了余音绕梁、韵味无穷的效果,令人感慨万分。
2.小说中田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3.小说在叙事谋篇方面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
2023-09-19更新 | 16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围[注](节选)

温燕霞

说话间,小轮船已到了琵琶岛。何劲华环顾四周,颇有惊艳之感。只见清澈的湖水倒映出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岸边的茅草抽出了淡黄的新叶,像无数把金箭在风中摇曳,野桃花开得如火如荼,远看却只有一片迷茫的微红,白色的李花、梨花如粉似雾,野蔷薇喜欢攀缘在土丘、大树上,开得热烈,绚丽得扎眼。

近午时分,何劲华一行站在了琵琶围灰色的高大墙垛下。何劲华和金彩凤对着那扇青灰色的大门大喊:石浩财,你快打开门呀!

可没有丝毫的动静。金彩凤有些疑惑:这是原先那个拥挤热闹的琵琶围吗?当琵琶围还是座近千人口的村庄时,金彩凤常到琵琶围演出。因山高路远,剧团每次只能来十二三人,吃住在村民的家中,走时按餐结算费用,是支名副其实的文艺轻骑队。金彩凤记得,有一次琵琶围突然断了电,村民们从家中取出火吊和油灯,在场地中央摆了一个大圆圈。金彩凤和队员在光圈里跳《春山蝶飞》的扇子舞,二十四把朱红羽扇,将采茶戏中的扇子花舞到了极致,将人们的笑脸描绘在她的脑海中。金彩凤记忆中的琵琶围是钢蓝夜色中的那团火光,炽热而温暖。

然而,眼前的琵琶围却阴冷森严,拒人千里。金彩凤看出琵琶围人对镇里和村里的干部有抵触,忙劝邱小楠下山。何劲华也说:邱镇长,我是琵琶围人的外孙,跟他们讲得上话。你们放心下山。

邱小楠一行下山后,在何劲华的笛子伴奏下,金彩凤唱起了婉转的灯彩调。优美的笛声和歌声像水里的鱼钩,稍一用力,便从墙垛口扯起了一排男女。何劲华仰头正要喊话,头顶飘来石浩财的话音:当真是何馆长和金馆长啊。欢迎欢迎!

金彩凤拿出她惯常的泼辣劲来:石浩财,你开门放我们进去,我带着风搅着雪呢!

石浩财不为所动。

何劲华见墙垛上的人群开始窃窃私语,忙趁热打铁:养财、橘子婆、三哥、三嫂、朱大姐,我是琵琶围的外孙,也算半个村子里的人。我们这次来,一来向橘子婆学唱山歌,二来想听石浩财讲打龙和蛇灯的故事,第三是送文化下乡,教大家学唱采茶调和制作灯彩。

这时,村民小组长石养财不顾弟弟石浩财的拉拽,一瘸一拐地下楼打开了围门。

傍晚的几个大响雷击毁了某段线路,琵琶围断电了。何劲华和金彩凤把带来的手电筒和应急灯送到每家每户,可大家还是点油灯,一则舍不得用,二来表示不领情。何馆长,我刚才去转了下,这里要是能通汽车,当真是个好地方。金彩凤啧啧叹着。何劲华心里却有些沉甸:风水宝地没有出宝啊。

何馆长,你愁心好重。这脱贫攻坚靠我们两个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走,进屋去。

这样的寂静里,桌上那盏应急灯炽白的光显得凄楚,金彩凤起身点着了橘子婆送过来的油灯,关了应急灯,屋内顿时温暖起来。

对不住啊。何馆长、金馆长!我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反。石养财进来说。何劲华和金彩凤见村民这种态度,心里有些难受。

刚安顿好,橘子婆过来请他们去食夜。橘子婆家的客厅昏暗、拥挤,沿墙堆满了箩筐、塑料袋等杂物,只有一张老旧的八仙桌像样些。五尺凳已经坏了两只脚,用砖头垫着。昏黄的电灯下,照见墙上贴着孙子石成金和孙女石成玉在学校里获得的奖状。

橘子婆从隔壁的灶间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酒酿煮蛋,石成玉懂事地给奶奶帮手,端出捞饭、腊肉炒笋干、辣椒炒菌丝放在桌上,热情地请他俩食夜。

金彩凤、何劲华见石成玉和刚走出的石成金盯着桌上的菜,忙招呼他俩上桌。兄妹俩不顾太奶的呵斥,挥筷吃着,一边说过年都没有吃这么好的菜,听得两人心酸。金彩凤回房取出两包零食给他俩,并按标准给橘子婆结了饭钱。

橘子婆开始怎么也不肯收,何劲华说这是纪律,如果不收,他会犯错误,橘子婆这才接下,说:你们和杨书记像当年的红军呐。那时红军在我屋里食饭要给我伙食费,我不肯收,他们就放在桌边上。要是行军路上挖了老百姓的红薯,也要在地里埋几枚铜板,硬是不占我们老百姓的便宜。听到一位世纪老人这样说起红军,何劲华、金彩凤深感震撼。

如今,坐在这昏黄的灯光下,听着窗外渐渐响起的山风林涛,何劲华心里沉甸甸的。

(选自《人民文学》2020年第9期)


[注]《琵琶围》以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贫困山村“琵琶围”为蓝本,叙写了该村易地搬迁的脱贫攻坚史诗,成功塑造了何劲华、金彩凤等基层扶贫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的形象特点。琵琶围交通极为不便,那里山高水冷,有雨便有水,无雨便干涸。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何劲华和金彩凤两个人与琵琶围均有渊源,前者与琵琶围有亲戚关系,后者则多次到琵琶围进行演出,这利于干群关系的改善。
B.金彩凤、何劲华两人在邱镇长一行下山后,一个伴奏,一个唱歌,从而打动了所有村民,这说明两个人配合默契,讲究策略。
C.文中的“脱贫攻坚”一词既体现了本小说的题材,又将视角指向了当下的时事热点,时代感很强,从而可以引起读者的更多关注。
D.橘子婆用来招待金彩凤、何劲华的几道菜引得孩子抢吃,让两人感到心酸,流露出两人对目前扶贫工作没做好的歉意和自责。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前面点出琵琶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理特点,描绘了其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为下文的叙事提供了特定背景。
B.小说节选部分内容发生在一天之内,事件均围绕何劲华和金彩凤两人展开,既便于塑造人物,又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C.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何劲华和金彩凤,形象十分鲜明,前者多愁善感,后者直率泼辣,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喜剧性。
D.小说中“带着风搅着雪”“过年都没有吃这么好的菜”等句子口语化地域化色彩较浓,让小说生活气息浓郁。
3.小说中插叙了金彩凤以前到琵琶围演出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处“何劲华心里沉甸甸的”内涵丰富,请联系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2020-12-10更新 | 2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事

张建春

宽子夜里对老婆说:我要挖井。老婆桂枝反手给他一巴掌:挖个头,鸡都叫头遍了,明一早板田要犁,留点劲儿干活。宽子哼了一声:犁田归犁田,井要挖。

第二天中午,大热的天,宽子戴了顶破草帽就在院子里干起来。桂枝吼他:死人啦,还真当事了。宽子不理睬,挥锹掘土,一个筛子大的井口形状出来了。

宽子犟驴样人,认准了事不回头。

村子立在丘陵上,十年九旱,吃水用水靠天收,肚子饿了能忍,没水喝事就大了。村里人吃水,从塘里挑,水浑,加把矾打打,凑合着吃喝,讲究不了那么多。

村里有口井,落在宽子邻家二保家的院子里,平常宝贝样,收得紧紧的,谁要去他家打桶水,脸拉得像欠他二百钱,时间一久村里人就把这井忘了,当作没井这回事儿。

二保家的井是祖传的,井沿上青苔斑斑,但井眼里的水还是汩汩地涌,清丝丝的,对着井口,能照出人脸上的皱纹。

宽子挖井的动静闹大了,村里人三三两两的来问个究竟,大家最关心的是能否把井挖成了。宽子对如此的问话,一律不置可否。问急了回上一句:皇帝不急太监急,成不成关你屁事呀。

井一天天向下深入,桂枝心疼宽子,常常来帮把手,宽子在井下挖,桂枝把土一筐一筐用绳子吊上来,也不分白天黑夜,累是累点儿,但井的念想,让夫妻俩不觉累和苦。

实际上宽子挖井,不为别的,就为和桂枝相亲时的一句话,他当时对桂枝说过,嫁过去就能天天喝井水。村里有井,不是假话,但天天喝井水,没能实现。宽子不愿看二保的脸色,也从来没去二保家担过水。

桂枝是个好老婆,不吃井水,塘水照样活人,桂枝从没提过宽子当时的许诺,但宽子排解不开,一想到曾经说过的话,就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得欠了一笔大债。

井挖了八丈深时,土还是干朗朗的,不见一丝丝潮气。桂枝沉不住气了,对宽子说:累得狗颠样,还不见水,不干了。一屁股坐在地上,把头上的汗甩了一把又一把。宽子安慰她:快了,快了,再打两丈,就到井眼了。宽子窝在井下不上来,桂枝也只好凑手干,不能让宽子憋在井下。

打到十丈深了,井底的水还是不吭声,一点动静也没有,这下轮到宽子认输了,看来井成了废井。晚上宽子早早上床,累得像一摊泥,仍是翻来覆去睡不着。桂枝睡得香,突然一拱而起:出水了,出水了,天天吃井水啦!说完又呼呼大睡。宽子的泪下来了,桂枝惦记着呢。

起了个透早,宽子持了把长钎下井,向坚硬的井底凿去,一下,两下,三下……水竟哗哗地流出了,井眼找到了。慌得宽子猛地向井上攀,边大呼小叫:出水了,出水了。

宽子有办法,拖了板车进城,一连去了三趟,拉回了三十多根比桶还粗的水泥管,一根根地向井下放。二保家是砖井,宽子家是水泥管井,不管怎样是口井,水清水亮水甜水好喝。

一村子里的人都跑来看宽子家的井,桂枝勺了水,让来人尝,问:甜吗?来人尝口,头点得像鸡啄米:甜,甜,甜。

二保来得迟,在井边转了几圈,一把揪住了宽子的衣领,破口大骂:狗日的宽子,你家的井,抢了我家的水。宽子气得发抖,倒是桂枝冷静,对着二保吼:你家的水,你喊,看可答应你。村子里的人围了上来,说是拉架,明显是拉偏架,向着宽子。二保自知理亏,站不住脚,还被拉架人有意无意捣了好几个黑拳。哑巴给狗弄了,说不出口。

到宽子家挑水的人多,家门开着,宽子有空还帮着打水,一时间宽子家热闹。但没过几天,宽子又发愁了,来打水的千恩万谢,搞得宽子不是滋味,一看有人来打水,就躲得远远的。

晚上宽子又睡不着,捣捣桂枝,桂枝也没睡着。宽子说:商量件事,我们把院墙拆了吧。桂枝一愣,爽快地说:拆。

宽子家的井从院子里露了出来,宽子看着打水人来来往往,心坦坦的。宽子最喜欢听人说:桂枝家的井,水甜。

村子里就有了两口井。宽子家井水活络,二保家的井锈了。

(选自《安徽文学》2021年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味,给读者印象深刻,如“狗颠样”活化出了宽子挖井后的疲惫相。
B.不让村里人来家里担水,二保内心显得自私狭隘;认为宽子家抢了自家的水,便破口大骂,二保显得蛮横无理。
C.小说中多次提到宽子家井水的“甜”,既是村民的真切感受,暗含对宽子夫妻美好心灵的赞美,又照应前后情节。
D.桂枝睡得香,突然一拱而起喊“出水了,出水了”,这样的安排使得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也暗示井水会“出水了”。
2.运用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3.小说写了哪些“井事”?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2021-10-15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