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79 题号:1765045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父瓷

张建春

那年,冬天的雪大,迷迷茫茫地封了门。天黑下来,祖父去收门,见场地下沿,有一个黑黑的影子躺在地上,在雪地里特别戳眼,祖父冒雪走向前去,是一个倒卧的人。

祖父不吃惊,这年头饿殍不鲜见。祖父还是低下身子,用麻木的手探访倒卧人的鼻息。还有口气!这倒让祖父大吃一惊。

祖父一把拖了倒卧的人向家门拽去,雪地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犁痕。

不用说是饿坏了。祖母看了祖父一眼,再望了眼倒卧的人,忙去缸里抓米,先抓一把,想了想,又添了一把。祖母生火熬米汤,火在灶洞里急急地舔。祖父也忙,把倒卧的人平放在床上,不忘给他盖上家中唯一的一床薄薄的被絮。

祖父撬开倒卧人的牙关,祖母把米汤一勺勺倒进他的口中。倒卧的人喉结蠕动,一碗米汤灌下去,倒卧的人长长嘘了一口气,哦——啊,醒了。

祖父和祖母互望了一眼,他们也饥肠辘辘,还是会心地笑了。

倒卧的人开口了:我叫羊,多谢了!

祖父回了句:哦,羊朋友。再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

羊朋友摸摸周身,把手指向门外。祖父明白了,走进黑了的雪地,随之拎回了一个蓝花布包袱。羊朋友一把搂进了怀里,搂得紧紧的。羊朋友在祖父家住了三天,祖母还是天天熬米汤,一顿两把米,先紧了羊朋友喝。羊朋友也不客气,一口气喝一碗,再一口气喝一碗。喝完了,再紧紧搂着包袱。

第四天早晨,羊朋友不见了,门口的雪地上的脚印深深地通向了大路。

羊朋友走了,祖父发现堂屋的桌子上多了个青花瓷瓶。祖父早发现,羊朋友搂着的包袱里是个瓷瓶。

瓷瓶留下了,蓝花布包袱带走了。

祖父望着雪地,野外一片白茫茫,不见个尽头。瓷瓶戳在桌子上,冷冷地泛着光亮。

祖父自言自语:放这吧,存着,存着呢。祖父年轻时走南闯北,知道青花瓷瓶的重量。祖父也因此指望着羊朋友回头。

羊朋友没有再回头,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不在了?

吃饱饭了,祖父开始谋划,将家中的土墙草顶的房子翻建了,这是祖父的一个梦想。

没钱,去不远的山砍荒草,一担荒草能卖上八角钱。祖父思谋,砍上几个冬天,或许能攒上买瓦的钱。

瓦买了一堆,就差砖的钱了。不可预料的是祖父吐血了,再也砍不动荒草、挑不动荒草了。

还是冬天,一个人进了祖父的门。说想买祖父手中的青花瓷瓶,开口出价五百元。祖父把青花瓷瓶从旮旯里取出,灰积了一层,擦干净了,还是清朗明丽。祖父心中算了一笔账,五百元是六百多担荒草,足能盖三大间一砖到顶的瓦房。

祖父的三间草房快趴架了。祖父望了眼透亮的屋顶,长叹了一声。祖母也在边上,续上了一口叹息。

祖父紧接着回了句话:不卖。祖母摇头:不卖。来人以为给钱少了,忙加价,八百,一千,一千五……五千。祖父和祖母还是不卖,祖父态度坚决,又含糊不清:不值钱呢,两把米的钱。祖父没住上瓦房,在土墙草顶的屋子里咽了气。临死前指着青花瓷瓶,说:存着,存着呢。祖母懂祖父,说:说不定,羊朋友会回头,人家的东西。

祖母也是想住上大瓦房的,她接着做添砖加瓦的事。不过祖母不卖荒草,祖母身子弱,只能从牙缝里省,从鸡屁股里抠。砖添置了些,但离砖墙瓦顶远着呢。

打青花瓷瓶主意的人又来了,张口给一万。祖母惊得合不拢嘴,鸡蛋一角一个,一万元可是十万个鸡蛋。一万元如若盖砖瓦房,可盖一溜十多间。

祖母不置可否,来人急了,一五一十加价,加到了十万元。祖母还是决绝地摇头:不卖,不值,两把米的事呢。来人骂了一句,悻悻地迈出门,不忘回头,就这一回头,虚弱的门差点被刮倒了。

祖母决心起房,房翻建了,但仅是土坯,半瓦半草的房子,可也明亮、结实多了。

祖母死在她翻建的“杂交”房里。死前,祖母没忘青花瓷瓶,擦亮了,放在她的面前。祖母交代:存着,存着,两把米呢。

青花瓷瓶传到了我的手里,我早住进了单元房,窗明几净,青花瓷放在了耀眼处。依然有人上门,开口五百万。不卖,给价千万,再不卖,又升价。

我哈哈大笑:不值钱的,我爷爷、奶奶说,两把米的事呢。我把故事和来人说了,来人眼中有泪,说:存着吧,祖父瓷。

祖父瓷放在耀眼处,我常听到两把米相互摩擦的声音。

(摘编自《安徽文学》2021年第11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祖母抓米时“先抓一把,想了想,又添了一把”,又写祖父“给他盖上家中唯一的一床薄薄的被絮”,说明祖父家生活贫困。
B.“一把搂进了怀里,搂得紧紧的”,说明包袱里的东西对羊朋友来说特别重要,他不告而别留下青花瓷,展示了他的报恩心理。
C.祖父“知道青花瓷瓶的重量”,说明祖父很重视青花瓷瓶;“放这吧,存着,存着呢”,表明祖父已经决定等羊朋友回来取走。
D.祖父砍荒草卖钱,奶奶从牙缝里省,从鸡屁股里抠,都是为了实现梦想——翻建房子。但他们仍坚决不卖青花瓷,说明他们固执死板。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冬天雪大封了门写起,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令天气,也为下文祖父发现羊朋友并对其施救做了铺垫。
B.“瓷瓶戳在桌子上,冷冷地泛着光亮”一句中的“戳”“冷冷”,表达了作者对青花瓷瓶的厌恶,对金钱的鄙视。
C.“祖父望了眼透亮的屋顶,长叹了一声。祖母也在边上,续上了一口叹息”运用细节描写,真实地写出了他们内心的纠结。
D.小说多处列举数据,如“八百,一千”“一角一个”等,使文章更真实可感。从祖母住土坯房到“我”住进单元房,则体现了时代的变迁。
3.小说中多次出现“两把米的事”“不值钱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4.试探究小说标题“祖父瓷”的意蕴。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挖竹笋的水火伯

陈伟宏

东天边的山岗亮起了一片霞光。老汉走在村间土道上,啪嗒啪嗒响。田野里远远近近有三两个人影晃动。他们眼尖,见老汉,亮亮的声音传过来:

“水火伯,又去挖笋啊。”

“是啊是啊,去地里看看。”

“多挖点啊,多发点财。”

老汉笑笑,他心里说,我是想发点小财,可是这地偏不争气啊!老汉想到这竹地,心里就一点点地恨起来。天目山区多山多竹,十多年前,当地有一农艺师在自家地里试验成功了雷竹的“孵笋”技术,隆冬寒天,竹地里竟冒出鲜嫩的笋子,放到市场,一下发了财。老百姓纷纷仿效,大多收获喜人。但老汉一直静观不动,他心里在怀疑这技术的可靠,怕投了钱下去,打个水漂。老汉仍旧在田里山坡忙种稻种菜。直至前年,老汉心里痒起来,村里孵笋的人家楼房也翻修了,摩托车也买起来了。老汉坐不住啦!他让老伴从床头席子下翻出钱来,购来了砻糠、稻草、塑料布,学着人家把它们一一整到了三分雷竹地里。可过了几个月,别人家的竹地里雷笋纷纷拱出嫩尖了,老汉的竹地却不见动静。那一年,老汉亏下去500块钱。

去年有一远房表弟来,闲聊到这孵笋的事,表弟望着老汉气呼呼的样子,就大笑,他说这孵笋的技术要求高呢,这砻糠怎么放稻草怎么盖还有塑料布的铺法,竹地的温度湿度,都蛮有讲究!随后这表弟就高谈阔论地把孵笋的技术一一讲授给老汉听。

冬至前几日,老汉动员老伴把藏在木箱底的1000块钱拿出来,兴冲冲又去购买来了孵笋的资料。那几日,老汉起早摸黑在自家的竹地里忙碌。先是给竹地松土,撒些肥料,然后铺上稻草,淋水后再覆盖一层砻糠。接着老汉从溪沟里挑水一桶桶往地里浇灌。晚上回到家,汗湿了衣背,泥停满了脸面,人也累倒在躺椅里。

到腊月里,该是出笋的时候。老汉就转到那三分竹园里。寒风呼呼吹,竹林哗哗响,铺了厚厚一层砻糠的地面没有半点动静。老汉傻了眼,但心里还是宽慰自己,这笋芽也许正在泥地里挣扎着要出来呢!过几日,隔壁的陈木匠家媳妇跑过来告诉,他家的竹笋出了,市场好价钱,几根笋就卖了百来块!老汉心里紧了一下,慌慌地赶往竹地,趴个脑袋在地面寻找半天,黄黄的砻糠面上连一点笋尖的踪迹也无。又过几日,天上飘起了雪花,大片竹地里的笋蹿出了头来,村人披着雨衣戴着笠帽去挖来,市场上的笋贩子们抢着要,20块一斤呐,竹农们数着钱喜笑颜开。老汉的竹地里总算稀稀拉拉地冒出几棵,老汉挖来了,却羞于去市场卖,往院子里一丢。

连续半个月阴冷的春雨后,天放晴。老汉在这半个月雨季里,只去过一次竹园,他撑着把雨伞去,风刮来,雨水把他的半个脊背打湿了。老汉回到家来,晚上吭吭的咳嗽起来。天晴起来,蜗居已久的村人纷纷上山下地去。中午时候,隔壁的陈木匠喜滋滋地过来告知,水火伯你那竹地里出来好多笋芽了!

太阳跃到山顶,光芒万丈。老汉浑身长出了力量,脚下的步子加快了。拐过一个山弯。待老汉站到竹地边上,心一下跳起来,黑壳黄尖的笋子密密麻麻地排布在竹园里。有些笋子奋勇向上,还把些碎稻草顶在头上。老汉被逗乐了。

开始动工。老汉吐口水到手心,双手握住铁铲柄,狠力往竹笋边上的泥土里插下去,估摸触到硬土了,铁铲尖迅即朝竹笋根部铲去,用力往上一提,听见“吱”一声,一根连根须带泥巴的笋子蹦跳出来。新出的笋子鲜鲜嫩嫩,还沾着露珠,散发出清甜的香味。老汉拿到鼻底闻了一下,又闻一下。随着老汉不断地弯腰,一根根的竹笋从泥里出来,老汉身后的帆布袋渐渐鼓胀起来。

一支烟后,老汉站起来。他试了好几下,也没能把一帆布袋东西甩到肩膀上去。随后,老汉就把这袋笋移到边上稍高的坎头上,他蹲下身子,屏住气,用手一提,那袋笋就稳稳落在肩膀上了。

老汉扛着袋笋子往回走。到了家,老汉在院子里把满袋的笋子倒散在地,他要把笋根部削去,把笋身上的泥巴抹掉,这样的笋到市场能卖个好价钱。他一边把整好的大笋分放到两只帆布袋,一边捡出歪斜细小的笋放到一小竹篮里。这是留给自家吃的。

老汉挑着一担笋去市场。市场里人来车往,声音嘈杂。老汉一到市场门口,就有几个笋贩子围上来抢他肩上的扁担。老汉被弄得不知所措,脸上却绽放着笑。这时从里边冲出个小伙来,大喊一声水火伯。是本村的李二狗。二狗接过水火伯肩上的担子,就进了自家的收笋摊位。

老汉从李二狗摊位走出,老汉握住钱二狗塞给他160块钱,心里喜滋滋的。他想还得好好地把竹地侍弄下去。刚刚二狗说了他家里还有两分竹地荒废着,让老汉接过去孵笋。老汉一口答应下来。趁这把老骨头还没散架,就多做点吧!

市场门口靠墙脚处围拢着很多人,一些笋农扒着里面人的肩膀往里钻。老汉拉住一人问,那人说是县里科技人员发如何科学孵笋的书。老汉心里动了一下,也往里面挤,眼疾手快抢了一本,塞到里面口袋了。

老汉一边往回走,一边偷偷地笑了,乐得像个顽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早晨田野里晃动的人影和村民之间的相互问候的话语,表现了村民勤劳的本质和淳朴的人情美。
B.远房表弟替水火伯一一详细地教授孵笋技术,给因试种“孵笋”失败而心灰意懒的水火伯带来新的希望。
C.水火伯回到家把笋根削去,把笋身上的泥巴抹掉,希望能在到市场能卖个好价钱,体现了他逐利的小农意识。
D.结尾写老汉一边往回走,一边偷偷地笑了,乐得像个顽童,反映了水火伯对孵笋致富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水火伯怨恨自家竹地偏不争气,为下文写他孵笋成功作铺垫,使行文也显得曲折有致。
B.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如“松”“撒”“铺”“覆盖”“浇灌”等一系列动作,表现水火伯种植的细心和劳作的艰辛。
C.小说写其他村民孵笋致富后建起楼房、买来摩托车等生活的新变化,从侧面烘托了水火伯的思想顽固,缺少开创精神。
D.小说最后插入水火伯一口答应接受李二狗家里两分荒废的竹地的情节,这既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3.本文善于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试举两例加以分析。
4.水火伯是农村转型时期典型的农民形象。你从水火伯身上看到当时老一辈农民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结合文本简析。
2021-12-18更新 | 3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 座(节选)

相裕亭

某一年,小麦扬花、青杏挂枝的时候,盐河口捕鱼的汪福,正在大盐东沈万吉、沈老爷家秫子地边的河心岛上扳罾捉鱼,河对岸,一辆马车“吁——”的一声,停下了。

当时,汪福认为是过路的商客,停下来观看他如何捉鱼呢。所以,他没去搭理对方,只顾忙于扳罾、收鱼。等看清楚河对岸那个身着长袍的老人,是沈家的老太爷沈万吉时,汪福立马慌了手脚,他赶忙扔下手中的罾网,抱起刚刚捕捉到的一对大白萝卜似的鲢花鱼,蹚水跑到河对岸来,硬将那一对尚在拧滚、打挺的鲢花鱼,塞到沈老爷的马车上。

汪福所扳罾的那个小岛,坐落在沈万吉沈老爷家的地头,谁能说那个河中的小岛,不是沈家的呢?他汪福怎么就堂而皇之地在人沈家的小岛上搭起草棚,扯起网绳,坐收“鱼”利呢?显然是不合章法。

汪福下意识地给沈老爷作揖、求饶说:“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

沈老爷支吾了一声,好像没当回事情。

沈老爷或许就是一时兴起,想停车看看风景。刚才,若不是汪福那一番作揖求饶的话语,沈老爷没准都不记得河对面那片绿油油的秫子地是他家的。

汪福看沈老爷不言语,他心里越发紧张了。误认为沈老爷要拿他是问。

汪福当即表示收网走人,言外之意,求沈老爷宽容他这一次。以后,他不敢再来了。

哪知,沈老爷看汪福那副惊慌惊恐的样子,如同说笑一般,告诉他:“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说完,沈老爷登上马车,走了。汪福却愣在那儿,瞬间不知所措

马夫看汪福半天没醒过神来,便回头大声告诉他:“沈老爷发话,那个小岛送给你啦!”

汪福这才“扑通”一声,跪在沈老爷马车后面的烟尘里,接连磕了几个响头,以谢沈老爷的大恩大德。

这以后,汪福的日子愈发充实了,他拆掉岛上那个临时搭建的小草棚,板板整整地盖起两间门窗敞亮的小茅屋。之后,他一边打鱼,一边铲除岛上的杂草、芦柴,开垦出一垄垄的地块儿,种上了辣椒、茄子、韭菜、洋芋,入秋以后, 又种了几畦翠莹莹的芫荽、菠菜和过冬的小麦。其间,随着秋后河水变少,水面变瘦,大片的滩涂裸露出来,汪福又把小岛周边的泥土挖起来,堆积到小岛上,使小岛的面积不断肥大。

汪福守着小岛,打鱼、种菜、卖菜,又喂养了一大群水上凫游的白鹅、花鸭,小日子日见红火起来。

此时,汪福没忘沈老爷的恩德。开春的头刀韭、挂花的脆黄瓜,乃至市面上尚无出售的紫茄子、青辣椒,以及鸭舍里那些白生生的鸭蛋、鹅蛋,他自个儿都舍不得上口,总要抢个头水,给沈家送去。

印象中,汪福头一回到沈家去时,是个清晨。

汪福手提一篮子圆溜溜的鸭蛋、鹅蛋,肩挑两筐碧绿的青菜来到沈家。沈家没有人认识他,拦他在大门外,直至马夫出面,与大太太说了来龙去脉,汪福这才有幸见到沈家的大太太。

当时,大太太正在小餐厅里等候沈老爷一起用餐。

汪福去见大太太时,他看人家窗明几净,尤其是大太太那身宽软的绸缎,在他眼前一闪一闪,汪福忽而感觉自己身上的鱼腥味、鸭屎味太重了,他没敢踏入大太太就餐处的门槛儿。

大太太身边的小丫鬟,礼节性地搬把亮锃锃的小椅子放在他跟前。汪福担心自己身上太脏了,没敢坐,他就那么蹲在门口,听大太太问话。

后来,汪福再到沈家去时,就先把青菜、鱼虾啥的送到后厨去,再到大太太这边来道安,以讨沈老爷、大太太的欢喜。当然,汪福也想利用那个时机,讨得沈老爷、大太太的赏赐。大太太赏过他岭南的花生、羊儿洼的稻米。有一回, 大太太高兴了,还赏了他一撂“哗铃铃”的钢洋。

汪福有了钱,便注重穿戴,去沈家前,他着意要在河边多洗几遍手。天气不是太冷时,他还要在河中洗个澡,换身干净的衣服呢。

尽管如此,汪福每次见到沈老爷时,还是畏畏缩缩地不敢靠得太近。大太太在屋里与他说话时,他始终蹲在门外,不好意思去碰沈家那油光锃亮的椅子。

后来,沈老爷在城里娶了四姨太,汪福便很少见到沈老爷。沈老爷喜欢在四姨太那边过夜。

但是,此时的汪福,仍然把他种植的蔬菜瓜果送到沈家。沈家大太太对他不薄。汪福挑去青菜、萝卜,大太太却回馈他大米、油盐。有一年冬天,大太太还把沈老爷穿过的一件灰棉袍赏给了他。

那时间,汪福与沈家人已经混熟了。他到沈家去时,无须下人通报,便可挑着箩筐,直奔后院去见大太太。

说不清是哪一天,汪福在门外听候大太太问话时,情不自禁地摸过门口那把原本是让他观看的椅子坐上了。

当时,大太太就觉得汪福气度不凡呢。

回头,汪福走后,大太太好像忽然间想起什么事似的, 喊来管家,说:“去把汪福开垦的那块荒岛收回来吧,省得他以后再往这边跑了。”

就此,汪福断了财路。

但,汪福到死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招惹大太太不高兴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福下意识地作揖,并求饶“托沈老爷的福,小民汪福,在此混口饭吃。”让汪福的卑微,一下子灵动起来。
B.沈老爷施舍般地说了一句:“那个小岛,送给你啦!”。这漫不经心的一句话,让河心岛的“主权”有了不言而喻的意味。由此可见,沈老爷的城府深不可测。
C.起初沈家的显贵,让汪福没敢坐椅子。到后来,他与沈家人混熟,情不自禁坐到椅子上,这前后的行为反差,表现了汪福身上反抗意识在苏醒。
D.文中汪福的卑微低下、小心翼翼,深刻而生动地展现了旧时代的社会现实和鲜明的阶级形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旺福和沈老爷一家的交往,暗线是沈老爷和大太太的家庭矛盾。
B.汪福忘形地坐到椅子上的行为,让大太太觉得其“气度不凡”。运用了反语,认为他的行为是对现有等级秩序的挑战。
C.作者善于用细节雕刻人物,文中多处的动作描写以及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让小说充满戏剧化的张力。
D.从看椅到坐椅,这一人物行为方式的转换,带来了故事情节的突变,而汪福却到死也不明白,结尾耐人寻味。
3.根据两处划线句子,分别分析人物“紧张”和“不知所措”的原因。
4.文章多次提到“椅子”,请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
2023-10-30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攀高亲

蒋平

“新来的唐市长是江村当年的放牛娃啊!”虽然是小道消息,但在大学生都没出过一个的小江村,不亚于发生了一场七级地震。

最先从电视里发现这个秘密的是村里的鳏夫铁葫芦:“就是三十年前,咱们村里的二愣呀。当年,他爸妈过世,无依无靠的,出去乞讨前,还从我摊担里拿过两块灶糖呢!”“你那么肯定他就是二愣?没准弄错了吧。”“千真万确,二愣那模样,化成灰我也认得!”不光是铁葫芦,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跟着作证。

小江村出了个市长!消息不胫而走,不光是村里,乡里和县里也认为是特大喜讯。不过,接下来的消息让大伙无论如何也喜不起来了:据内线考证,唐市长档案里的籍贯可不是小江村。有人对铁葫芦的记忆表示怀疑,铁葫芦这边呢,则以脑袋担保,并声称可以带领大伙前去市里朝见,当面攀上这个高亲。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不过,唐市长眼下正率团去香港招商,只能等他回来。这段时间里,铁葫芦成了县、乡各级领导关照的重点,每日里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村里甚至有人张罗着要将最漂亮的寡妇介绍给他续房了。铁葫芦就这样完成了身份的巨变。举起酒杯的时候,似乎自己就成了市长的代言人,只消他开口表达,唐市长就会乖乖地在县、乡的联合报告上签字,一大笔扶助资金立马手到擒来。

一个星期后,唐市长终于回来了。县长、乡长这边也准备停当,一帮人浩浩荡荡杀到市政府,把值班的保安吓了一大跳,以为是来上访闹事的。后一听说是唐市长的家乡人到了,态度马上来了180度的大转弯。唐市长这边呢,见到这一大帮“家乡人”,连连摇头:“你们可能是弄错了,我不是小江村的,也不是那个什么二愣,我父母还健在呢!”面对满口酒气,大讲灶糖往事的铁葫芦,唐市长更是一脸莫名其妙:“您老人家可能是认错人了,我小时候闹牙疼,家里从来不让我吃糖的!”

唐市长不认账,县长和乡长精心准备的要钱报告便没有递上去的必要了。碰了一鼻子灰,走出市政府大门,县乡二长的脸色都很难看。只有铁葫芦一脸的不在乎:“他妈的,真是一年土,两年洋,三年四年不认爹和娘啊。当个市长有什么了不起,退了休,还不如咱平民老百姓呢!”

返回县城的时候,司机顺路叫上了在市里做生意的小姨子,小车坐不下了。乡长就一脸歉意地对铁葫芦说:“老叔,对不住了,小车没座位了,你是不是自个想点办法……”话音未落,铁葫芦登时眉毛倒竖:“我才坐不惯你们的车呢。告诉你们,唐市长是二愣绝对没错,刚才是见你们人多,不好意思说。等着瞧吧,我马上让他用小车送我,比你们还先到家……”大伙都没说话,心头的闷气积得比铁葫芦还重。最后是县长开了口:“无凭无据的,咱们这一堆大活人,凭啥被一个疯子玩得团团转呢?”乡长涨红了脸:“这老儿,以前不疯的,没人说过他疯啊。我当初的想法是,宁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一他说的是实话,岂不令我们措手不及!”“什么事实!纯粹是一个疯子!”县长说。“疯子!”一车人都随声附和。乡长不吱声了。

不过,铁葫芦回到村里后像是真的疯了。每日里有人见他喝得醉醺醺的,然后站在村口的大樟树下恨恨连声,不过骂的对象不是乡长,也不是县长,而是唐市长:“他妈的,臭小子才当了几天官,就六亲不认了,我那两块灶糖真是送给狗吃了!”

(节选自《文艺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江村出了个市长”的消息引起村民热议和县、乡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家乡官民决定前去攀高亲,这说明当今社会上仍存在着市侩习气。
B.家乡官民轰轰烈烈地去找唐市长,却遭遇市长不认乡亲,于是寻求扶助资金的愿望只能落空,情节的前后逆转增强了小说的幽默讽刺性。
C.铁葫芦因当年给过二愣两块灶糖,得到县、乡领导和村人礼待,在众人热捧中不免飘飘然起来,这表明他是个盲目自信且有政治野心的人。
D.小说运用语言、行为、神态等描写方法,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乡长借口拒绝铁葫芦乘车时所说的一番话,就表现了乡长虚伪势利。
2.小说以“攀高亲”为标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
3.小说以铁葫芦回村后好像是“真疯了”结尾,这样设计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22-03-11更新 | 7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