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36 题号:1772112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悲咒

丛桦

十年前,我去采访石马街一位老太太。

那年她77岁,1947年的秋天,23岁的她与21岁的表弟结婚。他们的婚事是双方父母多年前的约定。结婚18天后新郎去邻县办事,后来便随大哥二哥去了台湾,从此不得再见。此后的六十多年中,她做梦都想见到丈夫,直把一头青丝熬成银发。

“我一定要去台湾找他。”采访中,她不停地重复这句话,以至我马上想起“死不瞑目”这个词,以至我采访结束后多年都被这句话揪着。

这不是小说。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

她丈夫的确在台湾,也曾在去台湾后给她写过一封信,在信中,丈夫告诉她“回来遥遥无期,不要等我,你另寻幸福”。但她认为分别是暂时的,是战争造成的,丈夫一定会回来。她说,他走那天早上,还笑着对她说,你在家,要好好照顾老人,我办完事就回来。

上个世纪80年代,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他对她这种铁铸般的死默,更坚定了她的信念。她要去台湾,要找到他,要问着他。

“这无法实现。”我想。

老太太满脸网纹,但面目可亲,没有丝毫我想象的怨妇神情。她始终微笑着向我回忆,即使说到断肠处也不落泪,真是坚贞。她家摆设简陋,连电视也没有,卧室的墙上挂着几个木制相框,每个相框里面都是丈夫的照片,都是同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丈夫寄给石马街的亲戚的,她要了来翻拍放大的。照片里的人五十多岁的样子,五官端正,戴着黑框眼镜,微胖的,没有笑意。

建国后,大嫂二嫂相继改嫁,公婆爹妈也都劝过她。她本可以生儿育女,过上热气腾腾的红火日子,儿孙绕膝,颐养天年。但她不,只是等。

石马街是这县城中一条古老的街,凡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多数是县城的原住民。石马街没有马,有一排国槐树,开淡绿色的小花,一边开,一边落,使八月的石马街仿佛总是下着零星小雪。有一个终年咳嗽的老汉,永远穿着黑色的衣服,永远一个人,永远咳嗽着向南一趟,向北一趟,西天的太阳被他的咳嗽一声一声震下去。

除此之外,石马街有一户人家,常播放大悲咒,那招魂似的声音使这里成为一个形散神不散的大千世界。

那纶音佛语一响起,我便叹想,人生于世,为什么这样的缥缈。那老汉,那放大悲咒的人,那老太太都还在吗?石马街是一条带发修行的街吗?

四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向我爆料:“老太太去台湾回来了!”

我登时热泪盈眶,同时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重大社会新闻!这将是我采访史上空前绝后的事件!这真是一个让人飙泪的喜剧!

我的脑中立刻出现无穷的问号:

她还活着?

她丈夫也活着?她丈夫成家了没有?为什么不与她通音讯?

于是十年后,我再次来到她家。门开了,一张慈悲的脸马上与十年前我的记忆重合,只是她的笑容深了。

她已经不记得我,但听说我的来意后,马上扯着我的手,叫我“丛姑娘”。一刹那我觉得仿佛穿上古装,进入了“三言二拍”。

说起台湾之行,她幸福、喜悦,说自己“终于从地狱里走出来了”。

年过八旬之后,她感到去日无多,更因病痛缠身,生活不能自理而开始绝望,常对照顾她的邻居说:“死了吧!死了吧!死了吧!”谁知绝处逢生,今年春天,一位陌生的好心女士帮她圆了梦,资助并陪同她飞往台北。

她找到他了。出人意料的是,自21岁来到台湾,他竟也从未再娶,一直单身,在台北市北投区他的家中,她看着他,轻声叫着他的名字说:“我来看你了。”她叫得那么自然亲密,一如六十多年前。

他愕然。

她笑着,说:“我想见到你,我想你呀!”

她坐向沙发,就像那是她家的沙发。

他拍拍她的胳膊说:“没事你走吧,我要吃饭了。”

她依旧笑意盈盈地看着他说:“我和你一起吃。”

……

她选择性地告诉我他们见面的情形,隐去了他的绝情话。包括他说:“我不认识你,”包括谈起父母和家乡时,他说:“我没有父母,没有家。”

这些,她没有说,她只是认真地用她自己的左手和右手,不止一次地向我还原那个他轻轻拍她胳膊的动作。

我问:“你哭了吗?”

她说:“没哭,我笑着。”

“他那个家脏的,乱的,比我这个家还脏还乱,一看就是一个人……”向我说起他的困顿孤苦时,她终于下泪。

采访结束时,老太太问我:“你说怪不怪,怎么他也是一个人呢?”

我想了想,说:“他心里有你,记着你。”

她含笑点头,竟有些羞意。

一个没有再娶,一个没有再嫁,这使她百感交集,觉得脸上有光,同时又给她带来希望。她一直活在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象之中。她不愿意接受,他们的悲剧,不是战争的悲剧,是爱与不爱的悲剧。她不能理解,同是形影相吊,他的痛苦其实比她更为深重,天涯沦落,家业荒芜,无力衣锦还乡,他早已万念俱灰。于是60年前,她自喜郎君如意,他无奈奉命成婚;60年中,她心心念念,他无影无踪;60年后,她跋山涉水,他拒之千里。

从台湾回来后,邻居都以为她了却心愿,身体和精神会垮了,商量把她送敬老院,但她仿佛活回来了,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说:“我不去敬老院,我要在家等他回来。”

(选自《视野》,有删减)


【注】大悲咒:《大悲咒》是佛教经文,佛教徒认为虔心持诵可以消障除难、得善遂愿。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丈夫与石马街的亲戚屡通音讯,却没有给她任何消息”,这一举动暗示了老太太已经被丈夫抛弃,这不是战争的原因,而是下文说的“万念俱灰”的原因。
B.落花的国槐树、终年咳嗽的老汉、经常播放的大悲咒,使文中的石马街成为了一个仿佛静止的,循环往复的世界,为老太太悲剧的一生渲染了氛围,引发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C.“我”初听台湾重逢时认为这是个“令人飙泪的喜剧”,为老太太欢喜,当再次采访时,敏锐地发现她有选择性地隐藏了台湾之行的痛苦,确认这是一个无奈的爱情悲剧。
D.了却心愿的老太太“一扫沉沉暮气,变得神采飞扬”,她又找到了新的人生目标,等她的丈夫回来。她最终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变故,继续等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用“我”的视角叙述老太太的故事,“我”的情绪随着情节的推进而波动,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B.一连串关于老太太“台湾行”的问句,且独立成段,突出了“我”对老人台湾之行的惊奇和喜悦,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
C.小说现实与回忆不断交织,使读者更加全面认识老太太的一生,也使故事更加完整,情节波澜起伏。
D.题目“大悲咒”不仅使故事充斥着浓浓的佛教悲悯的氛围,也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放下”的人生哲学。
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的现实”这句话的内涵。
4.你怎么看待老太太对爱情的坚贞,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情

王春迪

在老街上吃过早饭的人,都说老街上的早饭特别有味儿。其实老街上的早饭和别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吃来吃去也就那几样,不过就是豆腐脑豆腐卷,薄粉黄粉,煎饼油条酥烧。后来街上也有卖类似汉堡烧卖手抓饼灌汤包的,但说不上是因为不实惠,还是因为不填肚子,除了那些上学的孩子外,吃的人并不多。

寥寥几样东西,老街人却有自己的搭配方法,若吃豆腐脑,老街人习惯就着煎饼,卷着黄粉(黄豆做成的粉)和油条吃,煎饼里还要抹一道由辣椒粉、韭菜花、酱油和成的调料。若吃薄粉(绿豆做成的热糊糊),他们喜欢把辣椒粉韭菜花搅拌在薄粉里,就着豆腐卷或者酥烧(用面裹着葱白炸成的团子)吃。

老街有几家卖早饭的,都扎在街西那当口,门面很小。里头仅够支几口锅,来客就坐外头。夏天,用几张一臂高的小桌子拼成一排,两边放满了小马扎,无论男女,管你是西装革履还是穿红戴绿浓妆艳抹,见空就坐吧,别等人伺候,自个儿端碗儿,自个儿擦桌。冬天,就围着桌子搭一个简易棚子档风,用那种红白蓝三色相间的防水布,有风吹过,哗哗作响。

和别的地方不同,老街这儿卖豆腐脑,摊子上就只有豆腐脑,还有几摞煎饼。你要吃油条酥烧,就去炸油条的摊子上;你要吃黄粉,几步远的地方就有黄粉摊,自己切去。有几个老街坊还有喝早酒的习惯,卖薄粉的万大娘屋里有桶装的散装玉米酒,她男人从酒厂打来自己喝的。你若馋,自己找碗倒。南面的牌坊街,卖薄粉的摊子上,也卖酥烧、豆腐卷、油条、茶叶蛋,省时省力,很方便,但大伙儿还是不厌其烦地到老街上吃,几个摊子转转,现吃现买,香。

匡婶多年来一直在老街卖水煎豆腐卷,一口锅,一块儿面板,从一毛钱能买一个的年月,卖到今天两块钱三个。匡婶的水煎豆腐卷儿,不用调和油,而用花生油,皮薄得能清晰地看出里面五颜六色的馅儿,她的馅儿三天两头地变,韭菜黄瓜豆芽胡萝卜,土豆白菜萝卜洋葱荠菜。大清早,摊前就有长长的队伍,排队等锅开。

匡婶一直是笑呵呵的,其实匡婶很多时候并没笑,她长着一张笑脸。匡婶圆脸,腿上肉多,嘴巴微张,眼睛有点眯,慈眉善目的。熟悉匡婶的人,知道她命苦。匡婶男人年轻时下矿,手脚生了病,人到中年就不能干重活儿。匡婶凭看一口煎锅,拉扯大了一个闺女一个儿子。闺女在本地中医院当护士,儿子考上了大字,毕业后在南方找了个体面的工作,还谈了个女朋友,眼瞅着要谈婚论嫁了,儿子却遇上了车祸,说走就走了。这些年,匡婶常会盯着留着平头的圆脸青年愣神儿。她的儿子生前就是平头、圆脸。

匡婶的男人身体不好,却很勤快,早上给匡婶打下于,中午收摊后,匡婶眯一会儿午觉,男人便骑着机动三轮车买菜买面拉货。技校门口,每逢周木就有很多等车回家的学生,他便在三轮车后面装上一个篷子,拉几个短途的学生,挣多挣少,反正不闲着。

哪想有一回,匡婶男人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辆正拐弯儿的大货车,他正处于大货车视线盲区,俗称“月亮弯”,被卷进了货车里头。

那些天,卖薄粉的万大娘和几个老姐妹,轮着到匡婶家给她送水送饭。大家也不知道怎么劝她,儿子丈夫一种死法,都走在她前头。这种塌天的事儿,怎么劝?说什么好?匡婶愿意说话,就陪她说话,不愿意说话,就帮她拾掇拾掇。

没有了匡婶的豆腐卷,街坊们便去吃油条黄粉,但口味儿终究单一了些,老街的吃客少了许多。

某天,临近晌午,万大娘正收摊,来了一个人,提了一袋子豆腐卷儿,放在桌子上。“老板娘,你尝尝这个豆腐卷儿,说得过去,赶明儿我就送点儿过来。放在你摊子上,你挣点,我也挣点儿。”

万大娘说:“你搁这儿吧,我正忙,晚些时再说。”那人一走,万大娘就去了匡婶家。让匡婶尝尝这豆腐卷。匡婶咬了一口。

“咋样?”万大娘问。

“皮厚了,菜也老,还放味精。”

“这人要在我摊子上卖这个。”

“那你就卖呗,多挣些。”

万大娘说:“我不卖。你以为人这辈子就只为挣钱?这些日子,街坊们的肚子都给你留着空儿呢。我们这帮老姐妹都盼你走出来,就怕你闷在家里胡思乱想。”

几天后,匡婶的锅又在老街上支起来了。万大娘特地让人在老街口放了一挂小红鞭……女儿知道母亲又出来卖早饭,很不乐意,她不想让母亲太辛苦。可匡婶却说:“你不懂的。”回头又补了一句:“这条街上单单摆个摊儿,欠的人情,一辈子都还不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婶多年卖水煎豆腐卷,街坊们喜欢她做的豆腐卷,照顾她的生意,因为她厨艺精湛,食材讲究,做的好吃。
B.小说中描写匡婶的“笑脸”,突出她慈眉善目的形象,与她丧夫失子的苦命形成对比,引发人们对她命运的同情。
C.万大娘让匡婶尝要代卖的豆腐卷,盼望匡婶能重新支起摊子,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还巧妙地揭示了小说主题。
D.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形象而生动,同时兼有口语化特点,符合人物的身份,如“赶明儿我就送点儿过来。”
2.小说开头一二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老街的人情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01-13更新 | 2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文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活着的手艺
文/王往
他是一个木匠。是木匠里的天才。很小的时候,他便对木工活感兴趣。曾经,他用一把小小的凿子把一段丑陋不堪的木头掏成一个精致的木碗。他就用这木碗吃饭。
他会对着一棵树说,这棵树能打一只衣柜,一张桌子,桌面多大,腿多高,他都说了尺寸。过了一年,树的主人真的用这棵树了,说要打一张衣柜,一张桌子。他站起说,那是我去年说的,今年这棵树打了衣柜桌子,还够打两把椅子。结果,这棵树真的打了一张衣柜,一张桌子,还有两把椅子,木料不多不少。
长大了,他学了木匠。他的手艺很快超过了师傅。他锯木头,从不用弹线。木工必用的墨斗,他没有。他加的榫子,就是不用油漆,你也看不出痕迹。他的雕刻最能显出他木匠的天才。他的雕刻能将木料上的瑕疵变为点睛之笔,一道裂纹让他修饰为鲤鱼划出的水波或是蝴蝶的触须,一个节疤让他修饰为蝴蝶翅膀上的斑纹或是鲤鱼的眼睛。树,因为木匠死了,木匠又让它以另一种形式活了。
做家具的人家,以请到他为荣。主人看着他背着工具朝着自家走,就会对着木料说:“他了,他了!”是的,他了,死去的树木就活了。
我在老家的时候,常爱看他做木工活。他疾速起落的斧子砍掉那些无用的枝杈,直击那厚实坚硬的树皮,他的锯子有力而不屈地穿梭,木屑纷落;他的刻刀细致而委婉地游弋……他给爱好写作的我以启示:我的语言要像他的斧子,越过浮华和滞涩,直击那“木头”的要害;我要细致而完美地再现我想象的艺术境界……多年努力,我未臻此境。
但是,这个木匠在我们村里的人缘并不好。村里人叫他懒木匠。他是懒,人家花钱请他做家具,他二话不说;可要请他做一些小活,他不干。比如打个小凳子,打扇猪圈门,装个铁锹柄什么的,他都回答:没空。村里的木匠很多,别的木匠好说话,一支烟,一杯茶,叫做什么做什么。
有一年,我赶回家恰逢大雨,家里的厕所满了,我要把粪水浇到菜地去。找粪舀,粪舀的柄子坏了,我刚好看见了他。递上一支烟:你忙不忙?不忙,他说。我说,帮我安个粪舀柄子。他说,这个……你自己安,我还有事儿的。他烟没点上就走了。村里另一个木匠过了,说:“你请他?请不动的,我帮你安上。”这个木匠边给我安着粪舀柄子,边告诉我说,“他呀,活该受穷,这些年打工没挣到什么钱,现在工地上的支架、模具都是铁的,窗子是铝合金的,动斧头锯子的活少了,他转了几家工地说我又不是铁匠,干不了。他去路边等活干,让人家找他做木匠活,在路边等,有时一两天也没人找的。”
我很少回老家,去年,在广州,有一天,竟想起这个木匠了。
那天,我躺在床上,想着自己的事,一些声音在我耳边聒噪:
——你给我们写纪实吧,千字千元,找个新闻,编点故事就行。
——我们杂志才办,你编个读者信吧,说几句好话,抛砖引玉嘛。
——你给我写本书,就讲女大学生网上发贴要做“二奶”的。
我什么也没写,一个也没答应。我知道我得罪了人,也亏待了自己的钱包。我想着这些烦人的事,就想到了木匠。他那样一个天赋极高的木匠,怎么愿意给人打猪圈门,安粪舀柄呢?职业要有职业的尊严。他不懒。但他比谁都孤独。
春节我回去,听人说木匠挣大钱了,两年间就把小瓦房变成了两层小楼。我想。他可能改行了。我碰见他时,他正盯着一棵大槐树,目光痴迷。我恭敬地递给他一支烟问他:在哪打工?他说:在上海,一家仿古家具店,老板对我不错,一个月开5000工资。我说:好啊,这个适合你!他笑笑说:别的不想做。       (选自杨晓敏、郭昕主编《金奖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开篇写“他”小时候就能用凿子制作精致的木碗,显示了“他”的木匠天赋,也为后文表现“他”的性格作了铺垫。
B.长大之后,“他”学会了木匠手艺,并凭借自己无师自通的雕刻技艺,很快超越了师傅,成为当地最吃香的木匠。
C.“他”虽然被村里人称为“懒木匠”,但其实并不“懒”,“他”不愿意“做小活”是因为不想委屈自己的手艺。
D.文章借其它木匠之口,侧面介绍了“他”这些年的打工经历,既节省了篇幅,又巧妙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
E.本文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技法,以写人为中心,描写细腻;善于运用悬念、伏笔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2.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他比谁都孤独”的原因。
3.标题“活着的手艺”有哪些深刻的含义,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016-11-18更新 | 6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床畔(节选)

严歌苓

六月的一天夜里,大雨把人们下醒了。大雨频率持衡,极有后劲地落着。似乎每一滴雨都是同样大小,同样的分量,不应该说它是落,而应该是发射。雨从天上被密集地发射到地上。可怕的就是那份沉着,那是在告诉你,它的增援无限。

万红很快已经跑进雨里。胶皮雨衣和雨帽被雨点砸得“突突”响。巨大的雨珠如同实心的,砸在她额上,肩上,脚背上,似乎要砸出伤来。

值班护士告诉万红,她刚刚把病房的窗子检查了一遍,全部关严实了。万红沿着走廊往前走,电力不足的灯光使她的影子十分浅淡。

走廊尽头就是那间小储藏室。门照例是开了个缝,日光灯管里的光几乎是铅灰的。没人的时候,万红始终叫张谷雨“谷米哥”。

她把他的帐子撩起,曲起两膝跪到床沿上,查看是否有蚊子钻进来。铅灰的灯光中,她仍然看到了两只。一只肥大的蚊子拖着紫红透明的大腹,扒在帐顶上。她一伸手,它蠢蠢地起飞,落在一个夹角。她两个巴掌轻轻一合,再打开,好大一摊血。一面打着蚊子,她一面轻声对张谷雨说外面雨有多大,水涨了多深,核桃池肯定是一片小小的汪洋。

没人的时候,万红总是说点什么给“谷米哥”解闷。困在动弹不得的躯体里,他一定闷死了。夜里,她每两个小时起身,检查一下张谷雨的病房和他身上的各种管子,给他翻一次身。他是否睡着只有她知道。碰到他失眠,她就给他念念小说或诗歌。有一次,万红用了半个月把《白夜》读给了张谷雨听。她看出谷米哥喜欢这个故事,听得好入神,眼睛微微闭上。女主人公娜斯金卡跟着革命者走了。他长叹一声,慢慢睁开眼。

万红在白天也会给他念些什么。念的东西不同于夜晚。白色床头柜的抽屉里有一沓信,信封全散了,信纸的折痕也断裂了。它们原本是部队的公文信笺,质地菲薄,经不住一再地展开又折拢。张连长一定是给他的妻子捎去这样的公文信纸,让她常常给他写信。他和玉枝从相亲到婚后一共四年,玉枝写了十九封信。信都充满内容,没一句城里恋人的书本情话。说“谷米哥教会我查字典很管用,现在写信不求人了”。还说“寄回的军装改了,天天穿”。“用十个家鸡蛋换了五个洋鸡蛋,只孵出了一对小洋鸡,腿和嘴是黄的”。每封信后面几句话都一模一样:“注意身体,努力工作,我和花生还有你父母身体都好,勿念。”读这些信的时候,张谷雨的舌头就会发出轻微的“吧嗒”声,是在插嘴,或是在遗憾,也或许是笑。他的笑有很多种,最多的是眼神和嘴角的笑,微笑、苦笑、无奈一笑,都是目光的一个跳跃,嘴角一个松弛或提升。

士兵们的信也在抽屉里,很大一摞。曾经到医院来探望他的两个兵一直给张连长写信,错别字比玉枝还多。两个兵常常提到连长救他们的事,连吃顿肉包子都会联想和感慨:“今天晚上食堂吃包子,肉一大坨!辣子也随便吃。要不是当时连长救了我的命,我这会儿哪能吃这么香?……”两个兵在部队调离后还给连长写信来,说现在打的隧道有十公里长,打到他们升了连长或者卷铺盖复员都未必打得通。他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兵不好带,不肯刹光头,一放假就穿的确良、花尼龙袜子。他们偶尔写道:“连长你要能回来看看就好了,就晓得我讲的是真情况。连长你要回来肯定是团首长了……”

这两个已经是排长和班长的兵偶尔会收到一封老连长的回信。信明说了他自己无法动笔,是由人代笔的。万红在代笔时都是边写边念,张谷雨同意不同意她的用词造句,她都看得出来。她用他带云南口音的书写语言谈到他的健康,这一带的气候,广播里听到的有趣事物,或读的某本书。有时也会劝劝他的士兵,别太小心眼,军人之间再有深仇大恨,生死关头都是兄弟,说不定会让同一次塌方砸到同一堆石头里,能同生的不算情谊,能同时面临死亡,那才是缘分。万红记得,她写到此处,张谷雨的喉咙深处发出“咕咕”的声音,轻得很。

万红明白那两个被张连长救过命的士兵到现在也不接受“植物人”的概念。他们看到的张连长只不过躺在病房里熟睡。因此他们的信持续写来,每隔两个月一封,有次还寄了一包烟叶和一包茶叶。万红把烟叶搓碎,装进烟杆,点着,搁在张谷雨嘴唇上。把灯关上,就能看见小小烟锅里燃着的烟草微微地一明一暗,一明一暗。她看出这位连长在品尝他士兵的礼物时是温故而怀旧的,他的眼睛充满了梦。她在张谷雨连听说,一次塌方把洞口封了,张连长和几十个人被堵在里面,一个老兵从身上摸出半包烟,但是火柴潮了,怎么也擦不出火,张连长在等待营救的三十多个小时里,把那几根烟拆开,把烟丝嚼了。张连长的士兵太了解他们的老连长了:他的肚子可以不去喂,但他的肺是一定要去喂的。

万红此刻揭开盖在谷米哥身上的床单,想找到那个刚被拍死的蚊子叮咬的部位。那是被当地人叫作“八爪虎”的毒蚊,被它们一叮,皮肤在一小时后会肿出巴掌大的丘疹,不及时排毒的话,疹块会溃烂。

她见他的身体比几年前高大伟岸,肌肉仍然棱角分明,只是上面覆盖的脂肪比过去厚实。两片扇形的胸大肌向肩膀展开。似乎这个躯体从来没有完全松弛过,筋络和肌肉始终在运动,刚刚放下肩上的一部钻孔枪,或刚刚吹完一声长长的哨子。这躯体从来不是任你摆布的,即使平展展地躺在那里,也有一种警觉。那似乎是出击前的静止。因而他的躺卧毫不消极。

万红奇怪所有人都怎么了,竞看不懂他任何一个细胞都活跃矫健。

她仔细检查他的每一寸皮肤。终于在他的左胯找到毒蚊叮咬的部位。她用碘酒和酒精消了毒,又用一把手术刀在上面划了个小口子。她两手的食指和拇指突然发力,切口出来一股淡色的血。“八爪虎”的剧毒混在血液中被排了出来。她对他轻声说:“这下好了,不会溃烂了。”他眼皮微妙地耷拉一下,其实就是浓黑的睫毛那样轻轻一垂。他笑了,她也笑了。他们的这种笑只有对方能懂得。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红对张谷雨精心护理,还在没人的时候叫他“谷米哥”,不仅表现出她对英雄的敬仰,更表现出她对英雄的亲近、对生命的敬重。
B.“信纸的折痕也断裂了”,一方面说明信纸质量不好,另一方面也说明玉枝寄来的信是张谷雨卧床后的唯一寄托,曾被反复拿出来看。
C.已经成为植物人的张谷雨“高大伟岸”,肌肉棱角分明,脂肪增厚,胸大肌展开。说明他受到了良好的照顾,也使故事更有悲剧色彩。
D.万红和两个士兵的一系列行为说明他们都没有把张谷雨当作植物人看待,让英雄没有丧失做人的尊严,使故事充满了浓浓温情和感动。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月的大雨,铅灰的灯光,开篇的环境描写渲染出压抑沉重的氛围,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背景。
B.当万红代笔给两个士兵写到关于生死的看法时,“张谷雨的喉咙深处发出‘咕咕’的声音”,这一细节表明他对生死情仇深有感触。
C.小说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张谷雨这一人物形象,以多次描写他不同的笑来展现其内心活动及乐观的人生态度。
D.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从细微处挖掘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朴素的语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足以浸润人心。
3.结尾画线的句子有何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4.作家严歌苓说:“医院的白铁床是艘船,似水流年从旁边流过,护士万红是唯一一个摆渡在世俗和英雄之间的生命。”你怎么看待万红的“摆渡”行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2-12-06更新 | 1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