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5 题号:1772946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听水   

李拓之

“君王,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

“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

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

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

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蜂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

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

“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

“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

“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

“师涓,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

“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

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膀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

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为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

“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 ”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

“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

“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

“君王,手指抖颤了呀。”

“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

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

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

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

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

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

“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

“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

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

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

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

“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

“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

“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

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

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

“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 ……”

“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

“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 ……”

“哦……”大家又叫了一声。

“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

“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

“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聆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

师涓站起了,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他感动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 “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我的琴呀,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

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

一九四六年十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标题“听水”用语典雅,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B.月夜、岩谷、芦荻、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乐”的描写。
C.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
D.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哦……”,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
2.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气氛诡秘。
B.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
C.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
D.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
3.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虾神

肖婧

一只青虾,在水草上挂了一夜,微微动了动腿。个头太过硕大,以至于这根水草摇摇晃晃。一波水流涌过,水草显得更加细弱,它终于从水草上滑落下来,伸伸懒腰。

听到竹筏滑动的声音。

老昌站在竹筏的一端,额上刻着几道深深的纹路,头顶的头发已经稀疏。他手握一只竹篙,一篙又一篙,动作顺滑而流畅,塘面细密的水波随着竹篙张开又闭合。塘里的虾子们都很雀跃,因为老昌来了就意味着美食来了。

老昌媳妇半白的头发垂挂下,鼻尖上冒着细细的汗珠。她拿着料勺,将虾料划出一个又一个小圆弧,虾料落入塘水中,像下过一场小小的阵雨。虾子们在这小小的仪式中大快朵颐。

开始老昌是运虾料,后来承包虾塘,现在老昌养这片虾塘十多年了,水产批发生意做得很大。有人劝他也发些鱼蟹,老昌固执地摇摇头,我只发虾。

老昌养虾技术高超,他的虾病害少、个头足。周围养虾人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过来请他,他围着别人家的虾塘转一圈,告诉虾塘主人办法,水也不喝一口就走。过些日子,虾塘主人常提着礼物过来感谢。岁月久了,当地的人们称呼老昌为虾神。

老昌日日守着虾塘,虾塘就是他的命。老昌接到被拐卖儿子的消息的时候,就会丢下他的命消失几天。且每次回来都是满身疲惫,像害了一场大病。老昌坐在虾塘边上咬牙,嘴里念念叨叨,汉子的眼泪重得像石头,掉到地上就是一个坑。

老昌很怪,本地水产商出高价收他的虾,他不同意,却愿意低价卖给外地的水产商。一塘又一塘虾被打捞上来,装箱运送出去。老昌拿出笔记本写下一个新的地名,然后叹一口气,悠悠说一句,又多了一个地方。水渍斑驳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地名。

这些日子,老昌和媳妇脸上的表情就像夏天的天空,时而阴云密布,时而晴空万里。傍晚,老昌端一盘虾,坐在塘边,对着夕阳发呆。余晖给老昌镀上一圈金边,此时此刻的他真像一尊入定的神。媳妇举着手机,急慌慌地跑来,大声喊着,老昌,老昌,找到人了,同意去做鉴定了。老昌腾一下站起来,身后的影子瞬间拉得老长。两个人急慌慌地离开,消失在红彤彤的晚霞里。

之后的日子,老昌和媳妇依旧在塘上喂虾。老昌的竹篙划得一点都不流畅,老昌媳妇的虾料再也划不出完美的圆弧,两个人似乎都心不在焉,一会儿老昌忘了撑篙,一会儿媳妇忘了撒料。更多时候两个人什么都不干,静静地坐在竹筏上,看着一塘阳光发呆。老昌媳妇轻轻重复着一句话,我能一直抓着儿子的手就好了。老昌回一句,你抓得再紧也没用,人贩子有的是招儿。

几个人出现在虾塘边,冲着塘上的竹筏喊,老昌,出结果了。

老昌一哆嗦,差点从竹筏上滚落下来,老昌媳妇一把抓住了他的胳膊。老昌站稳了,老昌媳妇手里的料勺掉到了水里,随着水波一荡一荡地飘。

老昌紧紧抓着鉴定结果,眼泪串串掉落,落在泥地上,像下了一场雨。

再收网捞虾的时候,老昌媳妇站在岸边,一手牵着一个孩子,苍老的手紧紧包裹着细嫩的手,牢牢抓着,生怕一个转身不见了。

老昌的竹筏上多了个年轻人,和老昌一样的脸盘儿。老昌的竹篙撑得有力。老昌手把手教年轻人如何收网。看着年轻人越来越娴熟的动作,老昌的泪又糊了眼圈,儿子,你小时候爱吃虾,家里穷,吃不起。后来我就专门养虾,我把虾发往全国各地,就是想着,不管你身在何处,让你吃上爸爸亲手养的虾。

年轻人收一网虾,说,爸,我一直记得你做的油酥虾的味道。

老昌将网上的虾一个个摘下来,继续说,我找到你了,我高兴呀!可还有爹妈找不着自己的孩子,以后我也跟着做志愿者。

虾塘波光粼粼,老昌的身影在水面上映成了一座山。我一下子认同了老昌虾神的称号。

(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老昌每次外出寻子“回来都是满身疲惫,像害了一场大病”,表明老昌饱受“希望而去、失望而归”的心理折磨。
B.坐在虾塘边对着夕阳发呆的老昌“真像一尊入定的神”,写安静下来的老昌陷入沉思,刻画出他对被拐卖儿子的极度思念。
C.在鉴定结果出来之前,老昌夫妇喂虾也心不在焉,老昌忘撑篙,媳妇忘撒料,表现出了老昌夫妇内心的失望和焦急的等待。
D.父子团聚,子承父业,其乐融融,故事的完美结尾不仅充分彰显了烙刻于心、融于血脉的骨肉亲情,同时山升华了小说主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由虾写起,开头对虾进行细致描写,与下文写老昌高超的养虾技术和当地人对他的称呼相照应。
B.本文写老昌将虾低价卖给外地水产商,为后文儿子仍记得老昌做的油酥虾的味道作铺垫。
C.文中三处写老昌的眼泪,前两处均使用了夸张手法,分别是失望与痛苦之泪、激动与欣喜之泪。
D.本文两条线索同时推进,相辅相成,一条是老昌夫妇养虾,一条是老昌夫妇寻找被拐卖的儿子。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塑造老昌这一形象的。
4.作者在结尾说:“我一下子认同了老昌虾神的称号。”除了养虾技术外,老昌还有哪些地方让作者认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2023-08-24更新 | 13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问题。

不叫遛弯儿叫散步

赵新

葫芦老汉从省城回到老家沟里村,正是夕阳西下落霞缤纷的傍晚时分。一下子走了一个多月,他很是想家,想念家乡的山水,想念家乡的亲朋,想念家乡的月亮,想念家乡的细雨和风,等吃了晚饭、收拾好碗筷之后,他对女人说:“你和我到村外转悠转悠,看看那小路,看看那树林,看看那沙滩,看看那河,看看那……”

女人问:“咱们两个一起去?并着肩膀一起走?”他说:“那是当然。我在省城儿子家里,天天晚上出门遛弯儿,可惜你不在身边,一个人转来转去,就少了成色,少了滋味,少了意思!”女人摇了摇头:“意思?什么意思?你去吧,俺不去,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

他笑了:“都60岁的人啦,老夫老妻了,谁笑话?常言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装上你的手机,走吧。”

他伸手去拉女人时,女人躲开了。葫芦没了奈何,仰天感叹道;“哎呀,就你脸皮薄!在省城的大街上、花园里,人家红男绿女,双双对对,都是两口子。人家都不怕,你怕什么?”

女人很严肃:“老汉,那可不一样,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

葫芦说:“山沟里就不是人啦?山沟里的人就没感情啦?山沟里的人就矮半截啦?山沟里的人就……”

女人说:“你别和我抬杠,反正我不和你去!”

说不服,劝不动,葫芦只好一个人走出门来,沿着村边的小路,向滩上的那条小河走去。阳春三月,月色朦胧,小路上鸟语花香,和风习习,葫芦正在感叹自己的女人如何如何头发长见识短,如何如何思想保守时,回头之间,看见一条黑影跟在身后;那影子若即若离,扭扭捏捏。

葫芦哈哈大笑。葫芦喊道:“老太太,赶快跟上来吧,还扭捏什么?我知道是你,我的那位韩大妮!”女人跑了几步,就跟上来了。女人问:“老汉,你怎么知道是我跟着你?”葫芦拉住女人的手说:“常言讲,秤杆儿离不开秤砣,有感情嘛,所以你一定会跟着我。老太太,你看这夜色多么美好,你看这天地多么辽阔,你看这山水多么明媚,你看他们两个多么亲密!”

女人很吃惊:“谁们两个?”

葫芦搂住女人的肩膀:“大妮,你说呢?”

女人说:“去去去,你敢叫我的小名,你老葫芦真是长了出息!”

一言未了,女人的手机响了,是儿子从省城打过来的。儿子问候娘的身体,问候娘的生活,问候爹到家了没有,问候爹晕车了没有,一路上是不是顺利。葫芦很高兴,正想和儿子说几句时,儿子却把电话挂了。

葫芦很遗憾地说:“这小子,光知道他娘——我也有手机,他不打我的!”

女人说:“你小心眼儿!儿子哪里亏待了你?”

他们沿着小路,走过一片冒着花香的桃树林,来到了洁白细腻的沙滩上;沙滩很柔软,一踩一个脚窝窝。

女人说:“哎呀,脚底下好暄乎,你小心点儿。”

葫芦说:“暄乎一点好,有弹性,踩下去舒服!”

他们走到小河边,河水很清亮;细微的波浪涌起来,层层叠叠,咿咿呀呀。又似有声,又似无声。

葫芦说:“老太太,你明白了吗?如果只是我自己来,那是名副其实的遛弯儿,走出来走回去,很是枯燥乏味;现在咱俩来了,内容就丰富了,这遛弯儿就成了一种陪伴,一种责任,一种滋润,一种享受!”

女人点了点头:“老汉,你是怎么想到这一招的呢,还非得叫上俺?”

葫芦说:“我在省城学的呀。城里人能做的事情,咱乡下人就不能做吗?”

女人说:“老汉,明天晚上咱们还出来转悠。看着那月亮,看着那星星,看着那长长的流水,我心里就宽绰,浑身就舒坦!”

一星期之后,村主任二毛突然来到葫芦家里,开门见山、郑重其事地说:“姑父,您好,我能给您提个意见吗?”葫芦说:“可以可以,当然可以;你是主任,你随便提。”

二毛说:“老人家,您以后晚上出来遛弯儿时,别带我姑姑好不好?您这一带呀,好家伙,全乱套了。”

葫芦说:“等一等,你把话说清楚,什么好家伙,什么乱套啦?”

二毛说:“我的天,您没看见吗,您这一带头,咱们村的老夫妻、小夫妻双双对对都出来遛弯儿了,黑更半夜的,出了问题怎么着?”

葫芦说:“人家都是两口子,能出什么问题呀?”

二毛说:“有的不是两口子,也出来瞎跑!”

葫芦说:“不是两口子,也能出来遛弯儿呀,怎么会是瞎跑?你没看见吗,乡亲们遛弯儿时有说的有笑的,有扭的有唱的,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现在咱们村热闹了,活泼了,有生气了,有气象了,你二毛脸上也光彩呀!”

二毛高兴了:“姑父,谢谢您的吹捧,谢谢您的夸奖。这么说,您是给沟里村办了一件好事呀。”

葫芦说:“你说呢!你40多岁的人,应该比我们想得透彻、想得周到。”

几天之后,葫芦老汉和女人在沙滩上遛弯儿时忽然看见了二毛和他媳妇。老汉很兴奋,立在那里大声喊道:“二毛,你们夫妻俩也来啦?好,好呀!”

二毛说:“姑父,怎么偏偏碰到您啦?我本来是坚决不来,可是我媳妇非拽着我出来,结果……我们家里是女人当家,我拗不过她呀!”

葫芦说:“所以你就出来遛弯儿啦!”

看了看天上的一弯月亮,二毛背着手走了过来,然后很严肃地说:“得给您纠正一下,我们这不叫遛弯儿叫散步,明白了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咱们俩在一块儿瞎转悠,俺怕别人笑话”“人家是在省城,咱们是在山沟里”,表现了女人起初对散步这一建议的否定。
B.“女人”对儿子的关爱比葫芦对儿子的关爱更多,所以儿子也更关心母亲,打电话只打给母亲。
C.小说语言质朴、富有特色,大量使用了口语化的词语,如“遛弯”“老汉”“瞎跑”“暄乎”等。
D.小说情节生活化,与日常生活相似,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内容又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意蕴丰富,概括了小说内容,凸显了现阶段农村村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B.最后二毛夫妻也出来遛弯,主要因为二毛媳妇拽二毛出来,二毛虽然不愿意但拗不过她。
C.小说善于使用对话,在对话中展现人物性格,叙述葫芦老汉与女人、二毛的冲突与和解。
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清新淡雅,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气勃勃的时代气息。
2023-01-29更新 | 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发灵宝站

吴伯箫

东开的辎重汽车,在函谷关下被阻于弘农河窄窄的木板桥,我们便有了在灵宝车站改乘火车的机会。啊,阔别了八月的火车,睡梦里都是汽笛的鸣声呢,像对人一样,热切地想念着。

时候是初冬,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灵宝车站,北面正对着与铁道平行奔流东去的黄河。黄河水翻滚着混浊的泥浆,忿怒似的发着汹涌汩汩的声音。天气是阴沉的,傍晚时分而看不见夕阳,风不大却遍天弥漫着黄腾腾微细的尘沙,又清冷。

在这种乡僻野站,惯于行旅的人该会记得吧?承平年月风和日丽的时候,一定是:打扫得清清楚楚,在碎砂铺就的站台上,来往踱着穿了青色制服的路警,那么干净利落,迈着匀整的脚步,皮鞋踏地发着踏踏的声音,候车人,哪怕是辞家远别呢,心里也会透上一脉轻松。车站旁边少不了摆几个小摊,吆喊着,竞赛着嗓音的嘹亮,专等那些出门大方和候车感到无聊的顾客。车尽不来,三等候车室里无妨“摆龙门”,唱二簧;一听电话的铃声响了,呜呜的叫号吹了,白天打了红绿旗子,夜里提出了红绿灯,人们这才争着买票,扛行李,向站台一哄挤去……

于今,那情形已成了梦境了。一想到“坐火车了”,你绝不会相信这段陇海路上的火车是你可以自由乘坐的唯一的火车。这站上荒凉的情形也正是中国各条铁路各个车站一般的情形:票房没有了门,没有了窗子;递票的地方是用破碎的煤油木箱拼凑起来的。候车室没有顶,整个的露着天空。屋角落里过去是安放公共坐椅和痰盂的地方吧,现在却堆满了砖块同瓦砾。指示站名的路标,只剩了“车站”两个字歪斜地挂在要倒的柱子上。站台上看不见穿着整齐的路警,也不见戴了黄箍帽的站长那样的人物。没有小摊,没有红帽子行李夫,只零零落落三几个候车人,兵、难民,在焦躁而又忧戚地徘徊着,在小声咕噜地说话。比较嚷得高声些,话也仿佛津津有味的是一位胖胖的站务司事。

站务司事,矮矮的,胖得眼睛挤成一条细缝,说话时脸微微向上仰着,腰挺得很直,短短的两只手臂交握在背后,他正在回答一个旁边人的问话:

“……这不是飞机炸的,是隔河炮轰的,足足放了三百多炮。一炮打中了水塔,你瞧水塔全毁了;一炮照着候车室过来,就将这候车室的顶盖给揭去了。”

说着,一一指给你,并告诉你隔了黄河的东北方,那抹树林后边的高地就是敌人的炮兵阵地。

“这里来过飞机么?”有人问他。

“来过,可是没有下蛋。这里老百姓不怕飞机。说:‘喜虫(麻雀)满天飞,有几个把(局)在人的头上!’大炮却不同,因为领教过了,不过慢慢地习惯了,也就不觉什么了。反正敌人放炮,咱就躲开;敌人不放了,咱就再回来。想到这边来是不容易的,黄河是天险,老百姓是血肉长城。”

“车站被轰的时候伤人没有?”又有人问。

“怎么没伤人!吓,二月十三那天是敌人第三次放炮,老李躲在水塔底下,不是炸得连尸首都找不着么?——真惨!这碑上贴了个耳朵,那树上挂了半截腿。您不知道,这墙上一块块黑糊糊的地方就都是当初炸飞了的碎肉。”

“啊!”四围听的人摇摇头,沉默着,正替牺牲了的人表示无限的哀悼与感触的时候,站务司事却又换了另一种语调说了另外一些事:

“哼,什么世道啊!我十五岁吃火车饭,现在五十五,整整四十年了,从没过过这种日子。内战打过多少,却总是前线弟兄们拼,绝不会乱杀乱砍,老百姓也跟着遭殃。谁怕过!现在世面却见大了。”

天黑了,夜幕盖下来,也刮起了凛冽的风。

唉,我们的地方,我们的人啊!为什么被那些野兽如此的践踏蹂躏?多少事实激动你,心狠,真足将牙根咬碎!无缘无故就跳了起来的事是常有的。然而那时轰炸罢了,侵占罢了,自家的铁路终还有几条可以往来畅达啊。如今,如今只剩了这陇海路的半段!

现在我踏着的是到火线去的路!

啊,灵宝车站,别了,车厢里摸索着向渑池进展。

已是夜里。车厢里真黑,什么亮都没有,仿佛连听人说话也要摸索着听似的。——刚好,有哪个部队里一位操四川口音的副官或传令兵一类的小伙子正在演说八路军呢,传奇一样,有枝有叶的。

“……我亲眼见过朱师长,脸黑黑的,穿得破布褴衫的。经常连个护兵也不带,就出来和老百姓一块儿晒太阳谈天。——哼,从前还‘围剿’,好容易,四下里围得紧紧的,水泄不通,以为这回可跑不了啦吧?却不知他老人家早已拄着小拐棍慢步逍遥地走了。从你眼前过,还抬头看了你一眼,你却不知道。

“人家真行:说打日本,就打日本,自家人无论多大仇恨,都一笔勾销。

“人家打仗也算凶,敌人明明知道八路在那里,飞机大炮一齐冲过去,却扑了个空;八路倒是从敌人屁股上打来了,一来就给他个全军覆没。

“日本人说‘八路军神出鬼没’;老百姓说‘八路军满天飞’:你说厉害不厉害!”

听见了听的人们的笑声,才知道这位“八路通”已成了黑暗里半车人倾听的中心。

黑暗中希望在每个旅人的心里抬了头,自己的忧郁也不知到哪里去了。车突突地向前冲着,虽然还是夜里,战地却在眼前开了花。血腥的敌人后方,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一日,潞城,故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太平年月的灵宝站见过穿着整齐、干净利落的路警,这时候却看不见了,这让我很失落。
B.站务司事在讲述老李被炮弹炸死的惨状时比较平静,这说明这里的百姓对敌人放炮已经习惯。
C.车厢里的小伙子说到的“围剿”“多大仇恨,都一笔勾销”等字眼,体现了国共关系的转变。
D.夜发灵宝站的过程中作者心情是变化的,由恐慌低落变为愤恨忧郁,而后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河浑浊汹涌,天气阴沉,黄尘弥漫,车站破败,这样的环境有着特定的时节、地域特点,也折射出时局的艰难。
B.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将太平年月的灵宝站与被炮轰后的灵宝站对比,将站务司事讲话氛围与小伙子讲话氛围对比。
C.作者用“野兽”称呼敌人,用“真足将牙根咬碎”形容情绪,侧面表现了日军的暴行,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D.本文以冬夜乘坐火车的见闻为主要内容,场面描写生动,情感饱满深沉,笔法自然灵活,体现出文风的质朴浑厚。
3.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敌后“变成了无畏者的乐园”,请分析“无畏”的原因。
4.本文曾作为研究灵宝县抗战历史的珍贵资料,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谈谈原因。
2023-05-23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