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85 题号:177303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马帮   

贠靖

老柯是白河远近闻名的“马帮帮主”,带领着白河最为庞大的马骡队,常年行走在大山深处运送货物。

他已习惯了这种营生,每天天亮开工,天黑收工,收工回来头一件事,就是把马骡牵到山脚下的峪口去饮水。那里有一股清澈的泉水从石头缝里汨汩地流出来,马骡们低头饮水的时候,老柯就往脸上撩着清澈透凉的泉水洗几把。回来将马骡拴上槽,给它们添足草料,老柯便坐下来,从腰里取出旱烟袋,捻上金黄的烟丝,美美地咂上一口。马骡嘴里嚼动着草料,用头亲昵地蹭着老柯的胳膊。

这些马骡都是老柯从四川那边买回来的,和马比起来,马骡劲大,驮的东西多,尤其是有耐劲,爬坡能力强,更适合陡峭崎岖的山道上运送货物。

晚上老柯就睡在牲口棚里,半夜还要起来给马骡添草料。吃饭的时候,婆娘半开玩笑道:“孩他爹哟,俺瞅着你跟马骡形影不离的都快成夫妻啦!”

老柯是土生土长的白河人,从小就“爱折腾”“闲不住”。他早年曾出门务过工,最初去了北京,在鸟巢旁边摆了个摄影摊儿,专给游客照相。后来,有了智能手机,照相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他就收拾行李卷回到白河,在家门口开了间农家乐。生意倒还马马虎虎,但开农家乐耗人费力,婆娘根本无暇照顾娃娃。老柯就寻思着重新换个营生。那时村上正在山顶修蓄水池,上山的羊肠小道又窄又陡,车子上不去,石料只能靠人往上背。老柯突然间就来了灵感——何不买些马骡来搞运输呢?他小时跟他爹到四川贩卖过马匹,那时就想过将来有一天,能有属于自己的一支马队该多威风呀!

说干就干,老柯脑子一热,当即关了农家乐,跑到四川去买回了一匹健壮的棕色马骡。没想到马骡刚买回来,便接到了活儿。半月后,老柯又买了两匹马骡回来。活太多,一匹马骡根本不够用。

后来,生意越做越好,老柯的“马帮”也越来越庞大,扩充到了十几匹马骡。一个人忙不过来,他便在村里雇了几个脚力好的青壮年当帮手。

这些年山里的产业发展快,修房子、卖山货的活儿越来越多,老柯的“马帮”一单接着一单,干得红红火火。一年四季,除了冬季大雪封山,能在家蛰伏一阵子外,老柯一直带着“马帮”在山里“转战”。老柯挺享受这种生活,赶起马来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白天老柯和他的马骡队穿行在高山密林之中,很少有人看到他的身影,但却时时能听到山谷里马骡杂沓的脚蹄声和老柯“得儿起——得儿起——”的吆喝声。老柯说,运料的活儿一般都很急,咱不能耽误了人家的工期不是。再说了,多干点活,也能多点收入哩!

自从干上马帮,老柯也喜欢上了唱歌。每天穿行在山里,除了草稞子里扑棱棱飞起来的锦鸡或鸟雀,还有兔子、松鼠……连个人影也见不到,最怕的就是“沉闷”。瞅着头顶飞过的大雁,听着脚底淙淙的溪流声,老柯就扯着五音不全的嗓门,野声野气地吼了起来。山里没人,只有马帮低头吭哧吭哧地赶路,唱好唱坏也没人听得见。

老柯开了个头,伙计们便跟着有一句没一句地瞎吼起来。吼得头顶的树叶哗啦啦地摇摆着,鸟雀们跟着叽叽喳喳唱起来,不知不觉地,一天就快快乐乐地过去了。到了晚上伙计们聚在一起,拿出从镇上樊记腊汁肉铺子买的猪头肉,围坐在马棚外的石碾盘上,仰头瞅着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天,喝着十块钱一瓶包谷酒,喝得东倒西歪,脸上泛着红润,说着醉话。

除了十几匹健壮的马骡,老柯还买了两匹毛色雪白,四蹄修长,高大漂亮,一根杂毛也没有的骏马,捎带着揽迎亲的活儿。他的两匹白马,已成了白河当地迎亲的“明星”。每逢镇上有人婚娶,老柯就把白马牵出来,梳洗得白滑亮,披红挂彩,驮着新娘子新郎官从镇街上呱嗒呱嗒地走过,赢得一片喝彩声。

主家兴高采烈地散着瓜子糖果,将一封厚厚的红包塞到老柯手里。老柯瞅了一眼揣进兜里,对一起来的小伙子说:“哥几个,忙完这阵子,有个大活儿,干完了,就该过年了,回家去好好团聚团聚。”

伙计们两眼发亮,一个个猴急地问:“老板,啥大活儿?快说说!”老柯说:“到时你们就知道了!”伙计们又问:“那你上次说的年跟前到镇上吃杀猪菜的话还算不算数?这回揽到大活了,可得好好撮一顿哩!”老柯说:“当然算数嘞,到时都敞开了吃,敞开了喝,管保你们吃够喝够!”

伙计们仍凑在一起围着老柯刨根究底:“到底是啥大活儿呀?”老柯说:“县里要从山口那边往里修一条盘山路把卡子镇和山里的村子连起来,运砂石的活儿就交给咱了!”“要从山口往里修一条盘山路?”伙计们惊得目瞪口呆:“这可真是个大活儿!不过这通往山上的路要修好了,咱马帮不就该歇菜了么?”

老柯转过脸去,故作轻松道:“修路,好事儿么,好事哈!”“好个屁!”伙计们骂骂咧咧道:“这不是存心要砸掉咱的饭碗么,这砂石料咱还运不运?”“当然要运了,不仅要运,活还要干漂亮!”老柯转过身来,摸了一把脸颊,喃喃“这或许是咱最后一趟活了……”他说着眼圈便红了。

伙计们就七嘴八舌地劝慰老柯,劝着劝着,一帮大老爷们竟抱着头呜呜地哭了起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最后的马帮”为题,既制造了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暗示了小说的结局。
B.小说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以老柯的“马帮”为代表的马帮故事,便于客观全面地反映现实。
C.小说描写马帮伙计们两次喝酒吃肉的场景,展现出山里人的豪爽性格,也暗示其生计艰难。
D.小说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清新自然,如描写老柯收工后让马骡饮饱吃足时的情景,温馨动人。
2.小说中,老柯在与伙计们说起县里要修建盘山公路时,他的表现与心理颇为复杂。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文学评论家秦俑认为:“人物塑造是小小说的第一要义。”请结合本文,简要说明小说是如何塑造老柯形象的。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看水

汪曾祺

(1)下班了。小吕把擦得干干净净的铁铣搁到“小仓库”里,正在脚蹬着一个旧辘轴系鞋带,组长大老张走过来,跟他说:“小吕,你今天看一夜水。”

(2)看一夜水,甭打算睡了!这倒还没有什么。主要的是,他没有看过水,他不知道看水是怎么个看法。一个人,黑夜里,万一要是渠塌了,水跑了,淹了庄稼,灌了房子……那他可招架不了!一种沉重的,超过他的能力和体力的责任感压迫着他。

(3)但是大老张说话的声音、语气,叫他不能拒绝。吃了晚饭,小吕早早地就上了渠。

(4)一来,小吕就去找大老张留下的两个志子。小吕沿着渠岸巡视了一遍。走着走着,又有点紧张起来。渠沿有好几处渗水,沁得堤土湿了老大一片,黑黑的。有不少地方有蚯蚓和蝼蛄穿的小眼,汩汩地冒水。小吕觉得这不祥得很,越看越担心,越想越害怕,觉得险象丛生,到处都有倒塌的可能!他不知道怎么办,就选定了一处,用手电照着,定定地守着它看,看看它有什么变化没有。看了半天,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是那样。

(5)小吕沿着支渠来回溜达着,不过心里安详多了。他走在月光照得着的渠岸上,走在斑驳的树影里,风吹着,渠根的绿草幽幽地摇拂着。他脚下是一渠流水……他觉得看水很有味道。

(6)现在,真可以休息了,他开始感觉有点疲倦了。他爬上小石桥头的一棵四杈糖槭树上,半躺半坐下来。他一来时就选定了这个地方。这棵树,在不到一人高的地方岔出了四个枝杈,坐上去,正好又有靠背,又可以舒舒服服地伸开腿脚。而且坐在树上就能看得见那一根志子。月亮照在水上,水光晃晃荡荡,水面上隐隐有一根黑影。用手电一射,就更加看得清清楚楚。

(7)今天月亮真好,——快要月半了。天上真干净,透明透明、蔚蔚蓝蓝的,一点渣滓都没有,像一块大水晶。小吕还很少看到过这样深邃、宁静而又无比温柔的夜空。说不出什么道理,天就是这样,老是这样,什么东西都没有,就是一片蓝。可是天上似乎隐隐地有一股什么磁力吸着你的眼睛。你的眼睛觉得很舒服,很受用,你愿意一直对着它看下去,看下去。真好看,真美,美得叫你的心感动起来。小吕看着看着,心里总像要想起一点什么很远很远的,叫人快乐的事情。他想了几件,似乎都不是他要想的,他就在心里轻轻地唱:哎——

(8)四周围安静极了。远远听见大闸的水响,支渠的水温静地,生气勃勃地流着,“活——活——活”。风吹着庄稼的宽大的叶片,沙拉,沙拉。远远有一点灯火,在密密的丛林后面闪耀,那是他父亲工作的医院。母亲和妹妹现在一定都睡了。

(9)小吕觉得,月光暗了。抬起头来看看。好快!它怎么一下子就跑到西边去了?什么时候跑过去的?而且好像灯尽油干,快要熄了似的,变得很薄了,红红的,简直不亮了,好像它疲倦得不得了,在勉强支撑着。小吕知道,快了,它就要落下去了。现在大概是夜里三点钟,大老张告诉他,这几天月亮都是这时候落。说着说着,月亮落了,好像是唿噜一下子掉下去似的。立刻,眼前一片昏黑。

(10)真黑,这是一夜里最黑的时候。小吕一时什么也看不见了,过了一会,才勉强看得见一点模模糊糊的影子。小吕忽然觉得自己也疲倦得不行,有点恶心,就靠着糖槭树坐下来,铁铣斜倚在树干上。他的头沉重起来,眼皮直往下搭拉。心里好像很明白,不要睡!不要睡!但是不由自主。他觉得自己直往一个深深的、黑黑的地方掉下去,就跟那月亮似的,拽都拽不住,他睡着了那么一小会。人有时是知道自己怎么睡着了的。

(11)忽然,他惊醒了!他觉得眼前有一道黑影子过去,他在迷糊之中异常敏锐明确地断定:狼!一挺身站起来,抄起铁铣,按亮手电一照:已经走过去了,过了小石桥。小吕听说过,遇见狼不能怕,不能跑,——越怕越糟;狼怕光,怕手电,怕手电一圈一圈的光,怕那些圈儿套它,狼性多疑。他想了想,就开着手电,尾随着它走,现在,看得更清楚了。奇怪,它不管身边的亮光,还是那慢吞吞地,不慌不忙地,既不像要回过头来,也不像要拔脚飞跑,就是这样不声不响地,低着头走,像一个心事重重,哀伤憔悴的人一样。——它知道身后有人么?它在想些什么呢?小吕正在想:要不要追上去,揍它?它走过前面的路边小杨树丛子,拐了弯,叫杨树遮住了,手电的光照不着它了。赶上去,揍它?——小吕忖了忖手里的铁铣:算了!那可实在是很危险!

(12)小吕在石桥顶上站了一会,又回到糖槭树下。他很奇怪,他并不怎么怕。他很清醒,很理智。他到糖槭树下,采取的是守势。小吕这才想起,他选择了这个地方休息,原来就是想到狼的。这个地方很保险:后面是渠水,狼不可能泅过水来:他可以监视着前面的马路;万一不行——上树!

(13)小吕用手电频频向狼的去路照射。没有,狼没有回来。

(14)无论如何,可不敢再睡觉了!可是他越来越困。他并不怎么害怕。狼的形象没有给他十分可怕的印象。他不因为遇见狼而得意,也不因为没有追上去打它而失悔,他现在就是困,困压倒了一切。他的意识昏木起来,脑子的活动变得缓慢而淡薄了。他在竭力抵抗着沉重的、痠楚的、深入骨髓的困劲。他觉得身上很难受,而且,很冷。他迷迷糊糊地想:我要是会抽烟,这时候抽一支烟就好了!……

(15)好容易,天模糊亮了。

(节选自汪曾祺《看水》,写于1962年,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表现了一个少年看水的行为、心理的庄严感,同时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B.本文情节紧张复杂、一波三折,小吕开始不想去,接受任务后,却能认真负责地看水,后来又遇到了狼,最后终于挺到了天亮。
C.狼的出现就是无用之笔,因为接下来的情节既没有写小吕与狼的英勇搏斗,也没有写狼对小吕的纠缠不休,所以这一段可有可无。
D.小吕工作了一天却不能拒绝晚上的加班,字里行间传达一种超负荷的耐力,这与那个时代集体利益大于一切,个人无条件服从的理念契合。
2.文中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山河草木、对人、对生活都充满感情,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这种人性美。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0-12-31更新 | 1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白

羊毛

老骈喜欢书法,从前当局长,担心在位上专心于此会分散精力,也容易产生不良影响,故一直深藏不露。从局长位置退下赋闲在家,老骈开始公开发展自己的爱好,并尝试参加各类书法赛事。

市书协联合一家房地产企业,搞了个鳌头杯一年一度全市书法大赛。因为这家企业注册的是鳌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而且专门在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学校周边拿地,企业就用鳌头为赛事冠了名,取意独占鳌头

鳌头杯共设置有金鳌头、银鳌头、铜鳌头和泥鳌头四个奖项。金、银、铜奖一般先行揭晓,泥鳌头奖属纪念奖,获奖面较大。为让大家都能到颁奖现场,营造气氛,泥鳌头奖到颁奖现场才予以公开。老骈第一次参加鳌头杯赛事,获得了泥鳌头奖,他并没有觉得遗憾,反而很是高兴。老骈不在乎得不得大奖,闹和着玩呗,贵在参与。老骈笑着说。

客观地说,老骈创作的书法作品,质量原本很高,最特别的是,他能在书法作品的整体和局部均高超地运用留白手法,这让业内人士大为赞赏。但老骈参赛作品署的是艺名,评委圈子里并没有人和他熟悉,然后予以特别关心。金、银、铜奖名额寥寥无几,入围除了讲求作品质量,还要充分采纳被赞助单位意见,赞助商也没有人注意老骈那个艺名,这样一来,老骈其实就很难崭露头角。当老骈现身领泥鳌头奖时,这才有人认出他来。

一年时光转眼过去,又到了鳌头杯赛事开启。老骈特意挑了一幅自己满意的上乘作品,再次寄送给组委会。不久赛事揭晓,老骈竟斩获了金鳌头奖。金鳌头奖只有一名,上台领奖时,老骈思前想后,忽然感到局促不安。

鳌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总和书协主席老胡共同为老骈颁奖,夏总意味深长地对老骈笑道:老局长,您藏得很深嘛,请您千万不要多想,您看,您现在也不在位置上,条条杠杠对不上!老胡附和说:老局长作品留白技艺超凡,金奖落在您身上,只要有一个理由就足够,那就是实力。老骈听了两人的安慰,这才安心领奖。

颁奖那天,组委会通常将得奖作品一并展出。老骈尽管捧了个金奖,但他感觉其他作品都有可鉴之处,就挤到人群中认真观赏。哎,您说,这书法比赛,不要也掺和着什么乱七八糟事情,听说这次捧走‘金鳌头’的,还是什么局长!”“老兄多虑,人家老骈那局长早就不干了,况且他在位时口碑很好,再说您看他这幅金奖作品,先不说笔力强劲,仅这留白手法,就余味无穷。”“退下来毕竟影响力还在嘛,你大概没听说,新任的住建局长老顾,当年和老骈同在一个部门,据说还是老骈的得力助手。对话的两人没有发现老骈,老骈无意中听到他们小声对话,霎时感到毛骨悚然。

之后,老骈依旧像往常一样,在家关起门,一门心思练书法,却不再参加任何赛事。书协主席老胡给老骈打来电话:老局长,今年的比赛,怎么没看到您的作品?赶快补交一幅,还来得及。老骈推辞说:金奖的瘾都过了,还去凑什么热闹?老骈的内心,其实还想以作会友,和业内人士加强交流。就说老金吧,他就是老骈在赛事期间结识的书法界好友。

又过了两年,住建局长老顾调回外地老家。国家也大力号召公平公正,社会风气越来越清明,鳌头杯赛事经过整顿也规范起来了,评委都聘请外地的书法行家。老骈在心里合计了一通,如今在台上的领导,自己基本都不认识,于是他重新做出决定,准备参加鳌头杯赛事。老金,今年赛事开启,劳请您届时提醒我!得知老骈想再次参赛,好友老金很是开心。

赛事揭晓的时间很快到了,老金在心里为老骈祝福,老骈的作品先前他看过,几年一过,老骈的书法水平更是登峰造极,留白手法十分老到。得不了‘金鳌头’,‘银鳌头’还是有把握的。老金对同在现场的老骈说。老骈的视线落在主席台液晶显示屏上呈现的一幅书法作品上,他似乎不赞同老金的话语,笑着摇摇头。

金,银、铜三项大奖逐项开启,老骈落榜了;紧接着泥鳌头奖也宣读完毕,仍旧没有听到老骈的名字。老金着急得抓耳挠腮,替好友老骈惋惜。老骈,看来这赛事还真有问题,你一旦在官场完全没有了影响力,人家就彻底抛弃了你。

这倒也不是!参观完获奖作品展,老骈请客和老金喝两杯。老骈席间和老金交心,原来啊,老骈并没有寄送作品参赛。老骈,那你这是玩的哪一着?”“还是和你说一声吧,市里新到任的井副市长,是我的侄女婿,而且他还分管国土工作。后面的话老骈虽然没有再继续说,但留白,老金已经全部领会,他在老骈面前伸出大拇指,真心为这位好友点赞。

老骈看后,微微笑了笑,抿一口酒,说:老金,想看我的作品,欢迎到鄙处来,清茶一杯,我还是供奉得起的。说完,二人又哈哈大笑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老骈对待参赛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从参赛到不参赛,再到最后想参赛但最终又没参赛,情节富于变化,引人入胜。
B.老金是老骈的好朋友,他反衬了老骈的形象,小说借他之口肯定了老骈的书法水平,也通过他的言行揭示了小说主题。
C.“他似乎不赞同老金的话语,笑着摇摇头”,这处细节描写为下文老骈没有参加“鳌头杯”书法比赛埋下了伏笔。
D.老骈并没有参加这次书法大赛,小说这个结尾出人意料,但仔细思考,这个结尾的安排又合情合理,在情理之中。
2.小说中“留白”一词多次出现,它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情节具有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请结合本小说的情节,简要分析老骈的形象特点。
2022-07-13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保姆

李国明

半身不遂的老崔,好在有一个虎背熊腰的儿子。可儿子给爹洗衣做饭出不去,没有进项的苦日子实在撑不住了。

老崔说:“顺,别光守着我,进城找个活路吧。”

顺去县城问了好些工厂,不是三班倒,就是工时长,顾得了上班顾不了爹。顺放弃了上班的打算,批了一箱袜子,在离家三里路的农贸市场摆摊。虽然只能挣点儿小钱,可做生意和照顾爹两不误。

偏偏祸不单行。交警队打给老崔的那个电话,把躺着的老崔整蒙了。老崔半边身体本没有知觉,站不住,可又迫切想去医院看顺。

“顺,顺!”他从床上滚到地上,又艰难地爬到院子里。幸好被村主任遇见。

顺被救护车送回家时,截了一条腿。因为肇事司机逃逸,顺的医药费还欠着医院。

村主任是老崔本家的堂弟,为老崔的事,头发都愁白了。他先是在镇上给老崔申请救助金,发动村民捐款,又跑中介为老崔和顺雇来一个保姆。那是个抽烟的老女人。

保姆来的第三天,敲开了村主任家的红漆大门:“大兄弟,你给我一个月一千两百块,伺候两个瘫痪爷们儿,钱忒少了吧?或者涨工资,或者你把这两天的工资给我,我走人。”

村主任挠着头皮,心想,这钱也不是自来水,拧开水龙头说来就来,都是自己发动村民们这个十块、那个二十捐助的,以目前的工资标准也仅够维持三个月。如果给保姆涨工资,怕两个月都不够。

村主任跑进厕所,给中介打电话。中介说:“她不愿意干就换人,我再派一个老爷们儿去,人家不嫌工资低。”

“老爷们儿。”保姆一瘸一拐地走到村主任面前时,张着大嘴巴哈哈笑,脸上红扑扑的。

这人一只脚畸形。村主任想,别太挑剔了,顺的伤口在恢复期,这人如果能把老崔爷儿俩伺候三个月,就算是好保姆。

村主任问:“你会煮粥吧?”

“会!”

“给老崔翻身拍背,给顺熬药喂药你都会吧?”

“会!”

问啥都会。村主任一脸疑虑地走了。

第二天晚饭时,村主任让老伴儿把一盘刚出锅的饺子给老崔和顺送过去。老伴儿回来说:“老崔和顺见了饺子,就像两只饥饿的小鸟,扒着炕沿儿要吃,可那男保姆,把饺子接过去,却搁在了老崔够不着的地儿。”

村主任坐不住了,他搁下筷子大步流星地往老崔家赶。

村主任从窗户缝往里瞧,男保姆悠然自得地吃着饺子,喝着小酒。老崔和顺反复拍打着炕沿儿:“我饿,饿!”男保姆白了爷儿俩一眼,像个聋子,拧过身子,继续吃饺子喝酒。

“滚!给我滚出去!”村主任一脚踹开门,狮子一样冲男保姆吼道。这和虐待有啥两样?他心疼老崔和顺。

给中介打了一遍又一遍电话,那头儿说:“不是我不给你找,你给这点儿工资,去伺候两个残疾人,谁去呀!”

九天后,村主任家的饭桌上,一锅刚炖好的鸡块,香气扑鼻。村主任说:“给老崔爷儿俩盛上一碗送去吧。”老伴儿手里把着勺子:“凭啥?”

村主任火来了,从老伴儿手里抢勺子。两个人从厨房滚到客厅,又从客厅滚进卧室,都累得气喘吁吁。老伴儿头发散乱地坐在地上,哭号着:“这日子怎么过呀!你知道外面说你啥吗?说你把保姆轰走,没黑没白地伺候他爷儿俩,是为了吞食给老崔和顺的捐款、赔偿金。”

夜深了,村主任客厅茶几上的烟灰缸里,烟头堆成了小山。

三天后的下午,村主任正坐在村委会的椅子上打瞌睡,听到敲门声。

一个自称叫桃的中年女人,进屋就问:“大哥,听说你招保姆?”

村主任眼睛一下亮了起来。

“是啊,快坐!”村主任说,“老子偏瘫,儿子又出了车祸截了腿。赶上肇事者逃跑,没钱给。不管咋说,人到了这一步,也得活着不是?村里发动大家伙儿先凑了点儿,工资不高,一个月一千二,咋样?”村主任紧盯着她的脸问。

“你快领我去他家吧。”她说。

进了门,桃满眼有干不完的活儿:擦桌子、扫地、洗碗、晒被褥、擀面条。村主任看在眼里,出门时他长吁一口气:“谁家的婆娘呀,这般勤快、干净?老崔爷儿俩的福要来了。”

隔几天,村主任就揣两个热地瓜或几个热包子去老崔家。他每次突击检查,都发现桃对待老崔和顺始终如一,像对待亲人一样细致贴心。

桃在外屋洗衣服,顺坐在圆桌旁组装打火机。这是桃从外面领来的手工活儿。

桃把洗好的衣服搭在院里的铁丝上,用毛巾擦着手,说:“闲着时做点儿手工活儿,既解闷儿,还能挣点儿钱。”

老崔的衣服干净整洁,他拽了一把村主任的衣襟,说:“你给桃的工资,还有手工活儿挣的钱,桃全给俺爷儿俩买药、补品,贴补生活了。桃可是个大好人,俺家的救命恩人哪!”说着就哽咽,抬袖子抹泪。

桃听说陶瓷厂刻字工有残疾人,她跑去看他们往泥坯上刻字。桃也买来刻刀、字帖、样坯,手把手地教顺刻字。

这天饭后,桃又躲在一边打电话。这个号码她拨了无数次都关机。桃不死心,每天拨,她相信自己的男人不是铁石心肠。这一次她拨通了。

“他爸,回头吧。”

“桃,咱那车被扣了,可车贷咋办?俺撞的人还不知死活,得赔人家多少钱啊?恐怕我们这辈子……”

“你要是个爷们儿,就给我回来,去自首,去坐牢,去还贷,去赔偿。这一切的一切,咱俩一起来扛。”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崔的儿子顺因为要兼顾工作和照料父亲,所以选择离家近的农贸市场摆摊营生。
B.村主任竭力帮助老崔一家,不仅因为他是老崔本家的堂弟,更因为这是他的职责。
C.村主任的老伴不愿意将炖好的鸡块送给老崔,是为村主任受到无端的指责而委屈。
D.在工作时间打瞌睡、没有妥善处理老崔收到的捐款,这都体现了村主任的不负责。
2.文章多次涉及对村主任的描写,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人物形象。
3.文章结尾的部分“桃买来刻刀教顺刻字”的情节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2022-12-18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