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1794240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金色麦浪

辰哲

初夏的乡村,只见一片片黄金色的麦浪。村子东头的一户人家人头攒动。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男孩就在同村人的叫好声中出生了。

孩子的奶奶从地里往回跑。听着大家的贺喜,老太太望着地里丰收的麦子,给孙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麦穗。

麦穗和地里的麦子一样,茁壮成长。一晃,麦穗18岁了。村里同龄的男孩子都已经外出打工了,有的人盖了房子,娶了媳妇。麦穗的娘却一次次婉拒上门提亲的媒人,坚持让麦穗念完高中。

“当兵去,出门长长见识!”有一天,麦穗的娘望着一身虎气的儿子,想把他送到部队。

麦穗听后,直接去人武部报了名。

人武部政委看着麦穗,很高兴,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小子,叫麦穗!部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

麦穗听了,憨憨地笑了。

麦穗戴着红花,踏上西去的火车,成了一名西藏士兵。雪域高原的广阔和神秘,是他闻所未闻的。这里没有家乡常见的麦子,农田里生长的是一种叫作青稞的作物,麦穗感到很新奇。

麦穗所在的汽车连在山脚下,营区外是一片戈壁滩,只有一条公路通往最近的县城。当兵的第一年,麦穗刻苦训练,进步明显。在夜里,他经常梦见家乡的麦子。

麦穗和副连长谈心次数最多,有时会说起自己的梦。副连长是陕西人,个子不高,说话也少。每天都可以看见他在检查营房、车场;晚上熄灯后,他认真地查铺,还在营区来回转。

第二年春天,副连长找到麦穗说:“考军校去。”麦穗不懂,副连长又说,“那里有另一片天地,可以实现很多梦想,军校也需要你这样的好小伙子。”麦穗听后,又想到人武部政委的话,开心地笑了。

营长得知连队有战士报考军校,高兴地说:“好好学,加把劲,咱们营有好多年都‘剃光头’了。”

连队车场后面有一座单独的小房,为了方便麦穗复习文化课,连里让他单独搬进去住,连里的战士经常给他送来好吃的。在复习文化课的日子里,麦穗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开始了长跑。

在高原上练长跑是需要勇气的。他敲开连部的门,把这个想法告诉了连里的干部。过了一会儿,副连长开口说:“去吧,注意安全。”

于是,每天熄灯前这段时间,麦穗就自己在营区前的戈壁滩跑步,那真是寂寞的长跑。

跑步时,麦穗想了很多,想起了娘,想起了地里的麦子,也想到自己的梦——麦穗低下头,一块块麦田整整齐齐,像士兵站成的方阵。

戈壁滩多风,麦穗顶着风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在风中,他对着旷野大声地唱,有时会唱到自己泪流满面。

麦穗原以为不会有人听见,有一次一回头,吓了一跳。原来,副连长一动不动地站在身后看着他跑步,在风中站成了一个“沙人”。

副连长也是汽车连走出来的兵。当年,他考上了军校,四年后又回到戈壁滩的汽车连。

麦穗渐渐从副连长身上看到了一种戈壁滩的精神。每天长跑后,麦穗就回到小房,看书到深夜。

又是一年麦收时节。雪域高原冰消雪融,道路解冻。汽车连又全连出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全连将在野外穿梭,他们要赶在大雪封山前,给在一线哨所坚守的官兵送去亟须的生活物资。

麦穗因为要参加全军统一考试,没有随连队一起出发,而是作为留守人员看守营房。空荡荡的营区十分安静,麦穗继续坚持长跑,更加用功地准备考试。

不久,成绩公布了,麦穗如愿考上军校。

从干部科领到通知书以后,麦穗给在外执行任务的连队写了一封信。又过了一个月,麦穗却没有收到回音。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麦穗准备去报到了。在车站准备登上火车前,连队的回信才被车站主任急匆匆地交到他手里。信是副连长写的,上面写道:连队得知麦穗的喜讯都很高兴,全连加了餐。营长还说,咱们营终于不再是“光头”了。

看到这儿,麦穗哭了。他紧握着信,心想:一定要学成归来。

火车飞驰,穿过一片片希望的田野。麦穗知道,此时的娘一定在田野中劳作。在火车上,麦穗睡着梦见了麦子,梦里的麦子谦逊地低下头,站得整整齐齐,像一个个当兵的好小伙子。火车奔向远方,麦穗还在甜甜地做着梦,梦中的麦子依然金黄。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金色麦浪”为题,一方面为小说情节的展开设置了背景;另一方面对应文中多处关于麦子的梦,意蕴丰富,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为了磨练自己的意志,麦穗在复习文化课的同时开始了长跑,有时边唱歌边跑,因为单调寂寞、考试压力、思念家乡等原因,他边唱边流泪,最终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顺利考上了军校。
C.小说写了一个憨厚的乡村男孩,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现代军人的过程,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坚韧、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军人的形象。
D.小说巧妙采用片段组合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
2.麦穗从一个普通的乡村男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人,连队中的副连长可谓功不可没,请结合文本分析副连长在麦穗的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小说写了麦穗的三次“麦子梦”,请结合文中的划线句分析这三次梦的含义。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补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我说,谢谢你。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

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

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事情办得很顺利。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他坚持不肯。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一问,果然是婺源的。

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穷呢,哪敢浪费啊?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

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2020年8月30日《新民晚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认识老唐很偶然”一句开头,颇具匠心:既收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又起到引出主人公和全文主要道具“伞”的作用。
B.在开头的几个段落里,本文借“我”突然遇雨这件事,让一个助人为乐、做好事不图回报的环卫工人的形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C.本文详细地描叙了老唐修伞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突出老唐的匠人精神,突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D.本文插叙一个姑娘来请老唐修伞这件事,证明了伞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性。
2.本文画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划线句子: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3.环卫工老唐以前是个修伞匠,他的匠人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2-02-21更新 | 5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河·社戏

沈从文

两个唱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的事情,因此一面听下去,一面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三黑子说:“人人都说橘子树是摇钱树,不出本钱,从地上长起来,十冬腊月上树摇,就可摇出钱来。哪知道摇下来的东西,衣兜兜不住,倒入了别人的皮包里去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这些人发了横财,有什么用,买三炮台烟吸,好了英美烟公司!”

一个丑角说:“哥,你还不知道我们浦市,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刮到什么地方去?天晓得。信口打哇哇,说句话吧,好,光天化日之下,治你个诬告父母官的罪,先把你这刁顽在脚踝骨上打一百个洛阳棒再说。再不然,枪毙你个反动分子!都说天有眼睛,什么眼睛,张三李四脚上长的鸡眼睛。”

“葫芦黄瓜一样长,有什么好说。”

“沙脑壳,沙脑壳,我总有天要用斧头砍一两个!”

另外一个丑角插嘴说:“斫你个癞鼋头!”

到开锣那天,本村子里和附近村子里的人,都换了浆洗过的新衣服,荷包中板带中装满零用钱,赶到萝卜溪伏波宫看大戏,一面看戏一面就掏钱买各种零食吃。因为一有戏,照习惯吕家坪镇上卖大面的,卖豆糕米粉的,油炸饼和其他干湿甜酸熟食冷食的,焖狗肉和牛杂碎的,无不挑了锅罐家私来在庙前庙后搭棚子,竞争招揽买卖,小孩子和老妇人,尤其把这几天当成一个大节日,穿上新衣赶来赴会,平时单纯沉静的萝卜溪,于是忽然显得空前活泼热闹起来。

收锣时已天近黄昏,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自作风流的船案子,保安队兵士,都装作有意无心,各在渡船口岔路边逗留不前,一切人影子都在地平线上被斜阳拉得长长的,脸庞被夕照炙得红红的。

这一天,夭夭自然也到场参加了这种人神和悦的热闹,戴了全副银首饰,坐在高台凳上,看到许多人,也让许多人看到她。可是上午太沉问,看不完两本,就走回橘子园工作去了,下午本想代替嫂嫂看厨房,预备待客莱饭,可不成功,依然随同家中人过伏波宫去,去到那个高台凳上坐定。台上演王三姐抛打绣球时,老觉得被官座上那个军官眼光盯着。那军官意思正像是在向她说:“自古美人识英雄,你是中华民国王三姐!”感受这种眼光的压迫,觉得心中很不自在。又知道家里三哥在赶装橘子下船,一个人独在河边忙做事,想看看哥哥,因此趁空就回了家。回家后在厨房中张罗了一下,于是就到橘园尽头河坎边去看船,只见三黑子正坐在河边大橘子堆上歇憩,面对河水,像是想什么心事。

“哥哥,哥哥,你怎么不看戏,大家都在看戏,你何必忙?”

“戏有什么可着的,还不是红花脸杀进,黑花脸杀出,横蛮强霸的就占上风!”

三黑子正对汤汤流水,想起家里被那个有势力的人欺压讹诈故事,有点火气上心。夭夭像是看透了他的心事,因此说:“横蛮强霸的占上风,天有眼睛,不会长久的!戏上总是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

“一报还一报,躲闪不得!戏上这样说,真事情可不是这样。

三黑子看看夭夭,不再说话,走到装浦市人戏班子来那条广舶子边上去。有个小妇人正在船后梢烧夜火煮饭,三黑子像哄夭夭似的,把不看戏的理由转到工作上来,微笑说:“夭夭,我要赶快把橘子装满舱,好赶下常德府,常德府有的是好戏,不在会馆唱,有戏园子,日夜都开锣,夜间唱到三更天才收场。那地方不关城门,半夜里散了戏,我们打个火把出城上船,兵士见到时问也不问一声!”

夭夭说:“常德府兵士难道不是保安队?”

三黑子说:“怎么不是?大地方规矩得多,什么都有个‘理’字,不像到我们乡下来的人,欺善怕恶,……什么事都做得出。还总说湘西人全是土匪,欺压我们乡下人。下面兵士同学生一样,斯文老实得多,从不敢欺侮老百姓!……”

夭夭因为老水手说到这件事,照例像装作没有听到,却向河边船上走去。到船边时上了跳板,看见下面溪口还停了几只小船,有的是装橘子准备下行,有的又是三里牌滩头人家为看戏放来的,另外还有本村特意为对河枫木坳附近村子里人预备的一只小渡船,守船的正是上次通夭夭过河的那个年青汉子。

红紫色的远山野烧,被风吹动,燃得越加热烈起来。

老水手跟随夭夭身后到了河坎边,也上了那只橘子船:“夭夭,夭夭,你看山上那个火,烧上十天了,还不止息,好像永远不会熄。”

夭夭依随老水手烟杆所指望去,笑着说,“满满,你的烟管上的小火,不是烧了几十年还不息吗?日头烧红了那半个天,还不知烧过了千千万万年,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

老水手俨然追问似的说:“怎么,好看的应当长远存在,这事是归谁派定的?”

夭夭说,“我派定的。——只可惜我这一双手,编个小篮子也不及你在行,还是让你来编排吧。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

三黑子不知船上两人说什么,笑什么,也走到河坎边来,“满满,不要回去,就住到我家里,我带得有金堂叶子烟,又黄又软和,吸来香喷喷的,比大炮台烟还好,你试试看!”

老水手挥舞着那个短烟杆:“夭夭,你说说看,我还不曾派他当主席,他倒赏给我金堂烟叶来了。好福气!”

三黑子正想起队上小官仗势凌人处,不明白老水手说的是什么意思,也跟着笑。“我当了主席,一定要枪毙好多好多人!做官的不好,也得枪毙。”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方出胖猪肥人,几年来油水都刮光了……”丑角的话交代了浦市的社会环境。
B.“天晓得”“葫芦黄瓜一样长”“一报还一报”等口语朴实率真,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C.“天上一片霞,照得人特别好看……”描绘了收锣时的情景,突出了人们看戏后的满足。
D.大量的人物对话淡化了情节,作者娓娓道来,文章节奏舒缓,叙述散文化,风格鲜明。
2.关于文中写天天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夭夭下午再次坐在高台凳上看戏,她感受到被骚扰而觉得不自在,没看完就回家了。
B.夭夭到橘园尽头河边去看船时碰上了三黑子,宽慰了正在为家里被人欺压而苦恼的三黑子。
C.“好看的都应当长远存在”的想法,体现了夭夭的天真,她天性中自然流露出灵秀之气。
D.“天下归你管,一定公平得多”是玩笑话,表达了夭夭对老水手不认同自己观点的不满。
3.三黑子为什么不去看社戏?小说表现了三黑子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中有大量关于演戏和看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呢?请简要说明。
2023-04-20更新 | 17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我是个鄂温克女人。尼都萨满是我父亲的哥哥,是我们乌力楞的族长。

我有一个姐姐,叫列娜。那年秋天,列娜病了。她躺在狍皮褥子上昏睡着。父亲请尼都萨满来给列娜跳神。他一边舞蹈一边唱着,寻找着列娜的“灵魂”。后来他突然倒在地上。他倒地的一瞬,列娜坐了起来朝母亲要水喝,还说她饿了。而尼都萨满苏醒后告诉母亲,一只灰色的驯鹿仔代替列娜去一个黑暗的世界了。母亲拉着我的手走出希楞柱,我在星光下看见了先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小驯鹿已经一动不动地倒在地上了。我还记得第二天鹿群回到营地的时候,那只灰色的母鹿不见了自己的鹿仔,它一直低头望着曾拴着鹿仔的树根,眼里充满了哀伤。从那以后,原本奶汁最旺盛的它就枯竭了。直到后来列娜追寻着它的鹿仔也去了那个黑暗的世界,它的奶汁才又泉水一样涌流而出了。

那一年,北部的营地被铺天盖地的大雪覆盖,驯鹿找不到吃的,我们不得不向南迁移。途中,由于连续两天没有打到猎物,要被活活地饿死了。我们不得不靠近额尔古纳河,用冰钎凿开冰面捕鱼来吃。黄昏时,我们在额尔古纳河上燃起篝火,吃烤鱼。我们把狗鱼喂给猎犬,将大个的哲罗鱼切成段,撒上盐,用桦树枝穿上,放到篝火中旋转着。很快,烤鱼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

在那个夜晚,姑姑告诉我,河流的左岸曾经是我们的领地,那里是我们的故乡。三百多年前,俄军侵入了我们祖先生活的领地。祖先们被迫渡过额尔古纳河,在右岸的森林中开始了新生活。众多的氏族都在岁月的水流和风中离散了。

在勒拿河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放养驯鹿。我从来没有见过哪种动物会像驯鹿这样性情温顺而富有耐力,它们虽然个头大,负载着很重的东西,但非常灵活。它浑身是宝,皮毛可御寒,茸角、鹿筋等名贵药材,可换来我们的生活用品。罗林斯基是个俄国人,他每年都会到我们这里来,他上山给我们送来的是酒、面粉、盐、棉布以及子弹等东西,下山带走的则是皮张和鹿茸。他很喜欢列娜,每次上山,总要给她单独带一样东西,刻着花纹的铜手镯啦,或是小巧的木梳子。

列娜离开我们的那一年,正是打灰鼠的季节。那时母亲的身体和精神都不太好,已经好几天没有走出希楞柱了。所以当尼都萨满说那一带灰鼠少了,要搬迁的时候,父亲是反对的。我看见父亲和尼都萨满发生正面冲突。想着尼都萨满能在跳神的时刻让灰色的驯鹿仔死去,我很担心他会用那样的办法在一夜之间把父亲弄得无声无息了。我把这想法对列娜说了,列娜说,今晚咱们跟着他睡,这样就能看着他,不让他跳神。

第二天早晨,我们醒来时,尼都萨满已经起来了,他在煮鹿奶茶。香味舔着我们的脸颊,我和列娜在那里吃了早饭。列娜接连打着呵欠,面色发黄,她悄悄告诉我,她一夜没睡,她怕尼都萨满半夜起来跳神,所以一直在黑暗中睁着眼睛看着他。

我们按尼都萨满的意愿,离开了旧营地。搬迁的时候,白色的玛鲁王走在最前面,其后是驮载火种的驯鹿。再接着是背负着我们家当的驯鹿群。男人们和健壮的女人通常是跟着驯鹿群步行的,实在累了,才骑在它们身上。

列娜平时爱骑一头白花的褐色驯鹿,可那天她要把鞍桥搭在它背上的时候,它一矬身闪开了,不肯为她效力的样子。这时那只奶汁干枯的灰驯鹿自动走到列娜身边,温顺地俯下身,列娜什么也没想,顺手就把鞍桥搭在它身上,骑上去。列娜骑着的驯鹿开始时是走在我前面的,可走着走着,它就落在了后面。列娜在我前面的时候,我见她的头老是一点一点的,似乎在打瞌睡。

我们从太阳当空的时候出发,一直把太阳给走斜了,才到达新的营地。那里是一片茂密的松林,已经能看见在树丛中窜来窜去的灰鼠了,尼都萨满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在大家把驯鹿身上的物品卸下来,男人们准备搭建希楞柱,女人们划拉了干枯的树枝,把火笼起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列娜不在营地。我呼喊她的名字,可是不见回音。父亲一听说列娜不见了,就去找她骑乘的那头灰色驯鹿。驯鹿在,不过它落在队伍的最后面,垂着头,看上去很哀伤。父亲和哈谢意识到列娜出事了,连忙各自骑上一只驯鹿,沿着原路去寻找列娜。母亲看着列娜骑过的驯鹿,大约想起了它的鹿仔曾代替列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如今列娜从它身上失踪了,一定不是什么好兆头,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战。

我们在营地盼着列娜归来。把天给盼黑了,把星星和月亮盼出来了,直到深夜,父亲和哈谢骑着驯鹿才回来。他俩找到早已冰凉的她,就地把她葬了。父亲说,他找到列娜的时候,她紧闭着眼睛,嘴角还挂着笑,好像在做一个美梦。她一定是睡熟了,才从驯鹿身上掉下去,跌到柔软的雪地后,接着睡下去。她是在睡梦中被冻死的。

此时那头灰色的驯鹿又有奶了,它的奶对母亲来说就像噩耗一样,她每天都要蹲在它身下狠命地挤奶,恨不能立刻把它挤得干枯。灰驯鹿终日哆嗦着腿忍受着。

春天的时候,罗林斯基骑着马来到我们的营地,当他知道列娜已经不在了的时候,脸立刻就阴沉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当他带着一捆又一捆的灰鼠皮离开营地的时候,我见他把一样东西挂在了一棵小松树上。我发现那棵树在一闪一闪地发光。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面小圆镜子,它一定是罗林斯基带给列娜的礼物!镜子里反射着暖融融的阳光、洁白的云朵和绿色的山峦,那小小的镜子似要被春光撑破的样子,那么的饱满,又那么的湿润和明亮!

列娜消失的那天晚上,我心里难受,就是哭不出来。我没有想到凝聚到这面小小的圆镜子里的春光,竟然把我淤积在心底的泪水给淘了出来,我放声大哭着,把树上的鸟都惊飞了。

(摘编自迟子建同名小说)

【注】①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其民族的百年历史和文化变迁。选文背景是19世纪初。②希楞柱:鄂温克人住的圆锥形的帐篷。③鄂温克族人将其祖先称为“玛鲁”,视其为族人的保护神。搬迁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白色公驯鹿是被选出来驮神像的“玛鲁王”。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选文部分围绕列娜,描述了中俄边界鄂温克人与驯鹿相依为生,为了生存不时迁移的游猎生活。
B.列娜善良、天真,她怕尼都萨满半夜跳神伤害父亲而彻夜未眠,这一点赢得俄国商人罗林斯基的喜欢,他常单独给她小礼物。
C.鄂温克人信奉玛鲁神和萨满教,搬迁时由“玛鲁王”驮着玛鲁神像走在队伍最前面,遇到重大事件要听从萨满的意旨。
D.鄂温克人生存环境恶劣,有严寒天气的威胁,更有异族对他们生存领地的侵占,导致众多氏族离散,生活艰难。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年届九旬的“我”的口吻来讲述一个民族生存现状,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而且使故事显得既亲切感人又沧桑久远。
B.列娜平时骑的褐色驯鹿不为她效力,于是她换骑了灰色驯鹿,后来还在驯鹿上打瞌睡,这些情节为后文列娜的死埋下了伏笔。
C.选文用词精妙,例如“香味舔着我们的脸颊”中的“舔”,“一直把太阳给走斜了”中的“走斜”,这些用语都自然贴切,生动传神。
D.小说客观真实地描写了鄂温克族人的生活状态,人物与场景描写细腻,用笔冷静,充分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
3.驯鹿在鄂温克人心中占有怎样的地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中结尾部分描写了镜子里反射着的饱满明亮的春光景象,这样写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4-03-01更新 | 1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