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4 引用次数:111 题号:180737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唱支山歌给你听

陈毓

农大毕业考入省直机关工作第五年,尚天华领命去木鱼包村扶贫。

黎明时,尚天华从省城出发。落日皴染群山时,车在木鱼包村委会门前停稳。村支书逮住驻村干部们的手一番猛摇,满脸堆笑,大声招呼:喝茶,喝杯我们的富硒茶。一句话向每个人说过,这才回身喊叫结对子的贫困户站过来,和干部们相认。

许艾香是尚天华结对子的第一户。三十五岁,初中毕业,守寡三年,儿子十岁。致贫的原因是患矽肺病多年的丈夫久病无治,留下身后债。

许艾香看着比实际年龄老,但人很利落,面对尚天华,两手搓个不停,像是正要洗手忽然被喊来一般。尚天华就和她约好,第二天一早去她家里看看。许艾香说好,她一早来接,抄近道。

第二天,尚天华被贴窗的鸡叫叫醒,看窗外,天泛白,索性起床。他走到昨晚所见的那片茶山,看到除了来时那条通村公路,散落山间的农户只能靠蛛网似的小路连接,难怪许艾香说,要抄近道。

眼见天放光明,尚天华吸了一肚子饱含茶香的空气,转身欲回,猛见许艾香就在身后站着。许艾香见尚天华反应过来,立即转身带路。尚天华紧赶慢赶,却只望见许艾香的背影。

穿过一片槐花林,许艾香在一个屋场停住。土墙瓦屋,门里门外,显然用心打扫过,但许艾香的家暴露在眼前,尚天华的心还是疼了一下,家徒四壁,最抢眼的,大概算是墙上挂着的半吊腊肉。

尚天华此刻必须和许艾香说话,更细致地了解她的实际情况,找寻帮扶路径。直觉告诉他,许艾香不懒。许艾香端来一碗蜂蜜水给尚天华喝,说去年春天,院儿里忽然结了一窝蜂,不劳而获,蜂蜜她都没好意思多收。许艾香说今年蜂太挤了,得想办法赶紧给蜂分家。说起蜜蜂,许艾香一脸生动。

许艾香一定要留尚天华吃饭,说不给头回上门的客人吃饭是会被人笑话死的。

腊肉卸下来,切一块,再挂回去。从屋后竹林掰来竹笋,做竹笋炒腊肉。苞谷面贴饼。有一碗不知什么做成的食物,乌黑、滑爽,酸辣可口。许艾香说是神仙叶凉粉,用五到九月采下的新鲜神仙叶子做最好,做不完的叶子晒干,一年四季都能做。

许艾香说山下集日她都要挑两大盆凉粉去卖,两块钱一碗,收入就靠卖凉粉。

当天夜里,尚天华给一位熟悉的大学教授打电话,得知许艾香所说的神仙树叶学名叫二翅六道木。作为食品加工,市场上已经研发出保鲜、包装工艺。尚天华很激动,这可是好消息。

尚天华请村支书统计木鱼包村能做神仙凉粉的家庭,规划许艾香养蜂、凉粉加工所需资金,帮许艾香落实扶贫贷款。

许艾香在槐花林架起二十个蜂箱,开始正经养蜂。尚天华决定先做蜂蜜和凉粉,他先把从淘宝买来的十箱密封罐交给许艾香,嘱咐许艾香严格按蜂蜜食品的卫生标准装罐打封。过了几天,尚天华又把凉粉加工和包装的设备运来。同时“木鱼包”牌商标的注册设计工作也已完成。

“木鱼包”牌神仙叶凉粉、蜂蜜正式出品。尚天华又成了产品推销第一人。他带着蜂蜜和袋装凉粉回单位,同事们抢购一空,说支持他的扶贫成果。

尚天华帮村民们建了“木鱼包”产品交流群,许艾香是群主。尚天华的女同学女同事也在群里,她们喝过“木鱼包”蜂蜜,大呼不一样。朋友圈推广,订单大增,叫尚天华都感叹。神仙凉粉经一番试吃,也订单纷至。许艾香带头建起电商服务站,帮助村里的富硒茶、腊肉、干槐花、土豆片、蕨菜走出去。

蜜蜂勤快,许艾香比蜜蜂更勤快。收蜜装瓶,加工装箱,收单发货。再之后呢,许艾香说,数钱。许艾香家的槐花开了四回。“木鱼包”凉粉、蜂蜜,进了城里的扶贫超市,上了城里酒店的餐桌,销售到许艾香做梦都没去过的远方。许艾香将她的家庭小作坊,做成一个有六个男工、十八个女工的小企业。“木鱼包”成了木鱼包人的“木鱼包”。

尚天华返城。他走到那辆来时崭新而今已跑了十八万公里的车跟前,看见一群女人在候他,车旁堆放着腊肉、鸡蛋、干笋、香椿……尚天华笑:“你们这是送红军啊!我不是红军,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女人们都笑。许艾香勾着头,像是突然得了灵感,说:“我们也没啥贵重东西送干部,你不收,你是党派来的,我们就给你唱支山歌吧。”

许艾香扬声起头,歌声悠扬:

兰哟草的花儿哟(哟咿哟号嗨),不呀会的开哟(哟咿哟号嗨),开在那个高山哟陡呀陡石崖(哟号嗨),(哟号哟号)陡呀陡石崖(哟号嗨)

叫了一声妹哟(哟咿哟号嗨),叫了一声郎哟(哟咿哟号嗨),带妹那个一把哟上呀么上高台(哟号嗨),(咿哟号咿哟号哟咿哟号嗨,咿哟号咿哟号哟咿哟号嗨)带妹那个一把哟上呀么上高台(哟号嗨)

女人们给许艾香伴着和声,共同演绎这首歌。

尚天华在木鱼包常听人唱山歌,这一次,他听得最动情。不知不觉中,眼睛潮润了。

(选自《天池小小说》,2021年第1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描述村支书接待尚天华时,综合运用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突出村支书憨厚、质朴和热情的形象特征。
B.许艾香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许艾香文化程度不高,只有初中毕业,再加上丈夫久病无治,需要还债,还要独自抚养幼小的孩子。
C.小说中许艾香给尚天华端来一碗蜂蜜水和做神仙叶凉粉的情节,为下文尚天华为许艾香设计扶贫项目作了铺垫,使情节衔接自然。
D.尚天华那辆车“来时崭新而今已跑了十八万公里”,让人想象出尚天华为扶贫工作而东奔西走的情形,反映出扶贫攻坚工作的不易。
2.小说中许艾香唱山歌的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评论说:“陈毓的《唱支山歌给你听》是用小小说文学化地描写扶贫攻坚战略决战后,中国乡村从物质到精神发生的巨大转型,鲜活地塑造了时代新人。”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阿嫂的死

萧红

1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青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

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

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

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

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辫。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①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蓬的小辫

2

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

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

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

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

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②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

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

③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

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

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

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

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

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辫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

3

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

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

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陶天的哭声来。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

4

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道这样的话: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

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

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哪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

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风刮倒的麦草一样,风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

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

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

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

小环的叫喊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

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

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在振动;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辫,跺着脚、破着声音喊:

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

5

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

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

6

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

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小环并不哭,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

小环,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

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④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

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

醒醒吧,孩子,回家了!

她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

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

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萧瑟凋零的景物写起,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也在状物写景中暗示出来。
B.小说第三部分回顾王大哥的遭遇,使小说内容更为完整,也丰富了小说主题。
C.小说多次写到妇女们低头的情形,表明地主对底层百姓残酷压榨具有普遍性。
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视角独特。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只是”二字写小环梳辫子时的专心致志,表明她懂事能干,懂得照顾自我。
B.句子②用“沉淀了的”修饰“淀粉”,突出王阿嫂的悲苦浓重到了无法化解的境地。
C.句子③插入对话中,使对话层次更清晰;单句成段,也使王阿嫂的叙述更富画面感。
D.句子④中“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表明人们对类似于王阿嫂的不幸遭遇已习以为常。
3.文中多次写到的“牛群和羊群”“猫”及“虫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小说往往是社会的镜像,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也往往有选择上的不同。请比较分析鲁迅《祝福》和萧红《王阿嫂的死》两篇小说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
2023-09-08更新 | 24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推荐2】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竹楼海(节选)

陆颖墨

风雨三天后才走。李冬冬也完全放手了,吃、飞,都由着海鸥靠自己。风雨过后,小黑飞得更轻松了;每天去检修灯塔,李冬冬也快多了,检修完,会守着小黑在那嬉闹一会儿。

礁堡里的老乔每天都看在眼里,心中也有些不平静。再有几天,海测船要过来,也许海鸥飞走后,再也见不到了。离别的时刻就要到来,李冬冬会怎样,小黑又会怎样?想着想着,他心里发紧。这天,他终于下定决心拿起那杆枪,走到竹楼,向李冬冬招手。

李冬冬很快跑过那条海沟,上了竹楼。

老乔把枪递给李冬冬:“端好,对着小黑瞄准。”

李冬冬糊涂了:“礁长,这是干啥?”接过枪,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你这是啥枪,怎么和我的不一样?”

老乔说:“要不,怎么叫你练呢。”

“噢。”李冬冬端起枪,瞄了一会儿,说,“这准星太虚,瞄得不准。”

“那是你不熟悉这枪。别放,继续瞄。”老乔说,“就要你瞄不准。”

“为什么?”李冬冬放下了枪,偏不瞄了,“瞄不准让我瞄啥!”

“瞄准了你不就打中小黑了吗?”老乔说。

“怎么,真要开枪,打它干什么?”李冬冬一下瞪起了眼珠。

老乔告诉冬冬:这是一杆驱鸟枪,是他们这个“小机场”早就配置的,主要是在飞机起飞降落时,防止鸟群撞击引起事故。这枪可是特地研制的,枪声很响,弹头火光很亮,伤害性不大。就是为了吓鸟,这枪还能防止流弹误伤人员。特别这海上渔季渔船多,安全要求高。

“不管什么枪,都不能对小黑开枪。”李冬冬的眼珠快要跳出来了。

老乔叹口气,说他也不愿这样做。现在的问题是,就怕小海鸥舍不得离开礁盘,半道上不跟船飞,又飞折回来,那在海上就是死路一条。因为几天后台风季就要来了,这海测船是最后一班,如果飞行中没有舰船栖息,只能淹死。他问李冬冬:“你愿意这样吗?”

李冬冬摇摇头,又说:“让船员把它带到西沙不行吗?”

老乔说:“我都想过。这儿到西沙三十多个小时航程,船员们哪有精力管它,就算锁在舱室里,也有可能出其他意外。要是到了西沙,它还是铁了心往这儿飞,那就更糟了。所以,必须在船驶离两海里后,请船员在后甲板把海鸥放开,它肯定要朝礁堡飞,只有开枪,才能帮它飞回西沙。”

李冬冬半天没有作声,终于说:“真要开枪啊,那打中了海鸥怎么办?”

老乔说:“那你就好好练,保证打不中!”

李冬冬还是不忍心:“要是真得开枪,还是你来,你熟练。”

老乔说:“它要飞回来冲的是你,只有你开这一枪,才能让它死了心,放下这儿。”说完,他心中一阵呻吟,没人知道自己也舍不得这海鸥。

李冬冬好半天没吱声,老乔帮他把枪端好:“好好练吧,只有你放得下,枪才能拿得起。只有拿起了,它才能放得下,也才有生路,也才有更加广阔的海洋和天空。”

李冬冬艰难而又坚决地点点头,端起枪眯起一只眼睛,认真瞄准起来。”

告别时刻终于到来了。

傍晚,海测船起航前,李冬冬把海鸥抱起来递给拥上平台的守礁战友们,他们挨个抱起小黑用脸颊亲一下,一个个传递下去,最后又还给了李冬冬。

接着,李冬冬把海鸥交给海测船上的水兵。他轻轻拍着海鸥翅膀说:“小黑,到了永兴岛,就不要乱跑。等台风一过,我到永兴岛找你,别让我白找。”说完,再看小黑的眼神,他觉得它像是听懂了。很快,海测船驶出了潟湖改成的港池,驶入了海面,海面阴沉沉的。

礁堡上的所有官兵,都站在平台上,紧张地盯着那渐渐远去的海测船,盯着后甲板上那抱着海鸥的水兵。

终于,水兵用力一抛,海鸥飞上了天空,在海测船上空盘旋了两圈,扭头就朝礁堡直飞过来。老乔马上拉动枪栓,把枪递给了李冬冬,让大家闪开,好让海鸥看清开枪的是谁。

李冬冬举枪瞄准,忽然他退缩了。海鸥似乎看到了枪,转身朝竹楼飞去。

老乔急喝:“快开枪,要不它追不上海测船了。”

李冬冬对准设定的方向,扣动了扳机。他看到了一团金色的火球,在海鸥的下方炸开,紧接着传来一声巨响。

海鸥也许被火光吓着,也许被火星烫着,一声惨叫,急速升空。在空中,它盘旋着,像是要清清楚楚看看这块荷叶一样的礁盘,看看它曾经拥有的竹楼和灯塔。

但是,它很快改变飞行方向,直冲礁堡,它似乎要看清楚开枪的是不是李冬冬。

李冬冬感觉自己要窒息,有些不敢正视,但他还是命令自己马上直视。当他感觉到自己的目光和小黑的目光相碰时,浑身如电击一样。

海鸥也像被电击了一下,在空中大叫一声,追着军舰飞奔而去。叫声撕裂了灰蒙蒙的夜空。

李冬冬在这叫声中头皮发麻,心头发颤,他清楚地记住了这叫声。他想,等这次守礁任务完成后,他一定要休假回趟上海,去东滩问问那鸟语人,海鸥最后对它说的到底是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老乔拿过他依然举着的枪,拍了拍他肩膀,说:“等台风一过,咱俩去永兴岛,看小黑。”

李冬冬使劲地点点头,又摇了摇头,努力不让自己眼泪掉下来。

礁盘上灯塔亮了,照亮了铅灰色的海面,也照亮了竹楼海。

(摘编自陆颖墨的短篇小说《竹楼海》《小说月刊》2022年第8期)


注:①本文选自陆颖墨创作的海军题材的同名短篇小说。小说全文写了驻岛海军救助一只受伤的海鸥,并使之重新飞回天空的故事,展现了当代海军对海鸥的深情。作家自己说,创作本文的意图是“想让海鸥在巨浪里重新飞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别的时刻就要到来,李冬冬会怎样,小黑又会怎样?”文章开头以老乔的心理活动来制造悬念,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的情境之中。
B.文章用对话的方式米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开枪驱赶海鸥小黑为中心事件,深刻地表现了驻礁海军的铁血柔情。
C.老乔交给李冬冬一把准星很虚的驱鸟枪,表明老乔压根儿就不想李冬冬瞄准并打中小黑,充分证明老乔和其他海军战士一样对小黑怀有深情。
D.对着小黑开枪后,小黑在伴着巨响的火球里发出撕裂般的惨叫,这叫声让李冬冬头皮发麻,心头发颤,甚至差点掉下眼泪,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李冬冬开枪后的悔恨。
2.在驱赶海鸥“小黑”离礁赴岛这件事上,李冬冬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分析。
3.“充满着生存的情感和美好的情怀”,这是著名作家王蒙对陆颖墨创作的这篇海军题材精短小说创作的评价。请结合小说的内容,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的?
2023-02-10更新 | 9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江上【注】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浸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浸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骤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3.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4.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2022-06-07更新 | 168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