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体裁 > 中国现当代小说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3 题号:181222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刀削面

阿成

在奋斗路那儿,有一家大同面食馆,我常领着老婆孩子去那儿吃一顿。

近几年,我在外胡吃海喝的事比较多一些,真不像话。酒足饭饱地回到家中,看到在家里静悄悄地吃着青菜萝卜的大人小孩儿,鼻子“嗖”地酸了,内疚了。觉得自己很不男人,而且也很不成熟。

开始我领着老婆孩子去的是一家自助牛排馆。我觉得初次在外面吃饭,选在这里比较好一点。一是价格是固定的,四十八元一位,不算贵;二来,老婆孩子可以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地去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

虽说多年来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但是,你不要固执地认为你很清楚他们每一个人都喜欢吃什么。到了饭店,你拿过菜谱,点这个点那个,间或装腔作势地问他们,你们还喜欢吃什么呢?啊?哈哈。他们都默默地看着你,不发表意见。或者他们说,你就点吧,别太贵了就行。他们也是有自尊的人,不可能将内心的想法与渴求,全都讲出来给你听。他们无论是在社会大家庭,还是自己的小家庭里,活得都很有分寸。

所以选择自助餐,是因为自助餐的品种很多,涮羊肉、牛肉、猪肉,各种蔬菜,各种炒菜,各种甜食,各种主食。你会发现,你的老婆孩子选回的食品,很多是出乎你的预料之外。而且你在选择方面的经验和善意的建议,对他们根本不发生什么影响。

他们在吃的选择上,我行我素。让你感到自卑,感到茫然,甚至还感到彼此之间有一种潜在的对手感。

第一次率家人吃饭馆,无论如何是成功的,或者是基本成功的。惟一感到有一点遗憾的,是你自己。可你不能说。一路上说别的,还做一些生硬的手势。你显得很客气,很陌生,他们边走边用那样的眼神儿看着你。

后来,妻子反对去牛排馆,认为贵,太贵!尤其是饮料,不大一个杯,服务员强行兑那么多冰块。谁傻呀?不去,听着没有,真的不去!

于是,我选择了奋斗路上的大同面食馆。

大同面食馆,是一伙山西人开的,其山西特色是自然的,有刀削面、拨鱼儿等等,醋是正宗的山西老陈醋,煞口。餐客吃它不会觉得跌份儿,而且价格便宜。一家四口人,加上一壶菊花茶,一杯扎啤,一小包精美的餐巾纸,五六十块钱就下来了。

回来的路上,妻子说,茶要钱还行,里面放冰糖了,但那小包餐巾纸饭店不应当要钱。

我说,是。

我年轻的时候,就很喜欢吃山西刀削面。那时候我住独身宿舍,是家庭的叛逆者,不愿意回家。下了班之后,常独自一人在大街上毫无目的地闲逛。记得在八道街的街角处,有一个不大的山西削面馆,铺面不大,三四张桌子,常坐满了人。一大锅沸开的水,大师傅惊世骇俗的娴熟技术,嚓嚓嚓,面削得薄而利落,让人叹为观止。

来一碗!

加老醋,加蒜末,加一点酱油,一额的热汗,青年人吃上瘾了,便常去吃,而且价钱不贵。当代的年轻人不会把这东西吃上瘾。他们喜欢吃汉堡包。我陪他们吃过多次,我是一个很大方的人,但每次我都觉得贵。黏不唧儿的,咬在嘴里,有一种被洋人戏弄的感觉。

后来,开大卡车去天津,和几个同路的工友在城里闲逛的时候,突然在一条背街上,看到了刀削面。一个人力车工人坐在他的板车上,托着一大碗刀削面大气凛然地吃着。他的身后就是专卖刀削面的小饭馆。

我建议几个工友吃吃刀削面,他们全反对。有大菜馆吃这东西干什么?不吃,愿意吃你一个人去吃。

我决定一个人去吃,就吃一碗。他们几个等在一旁,非常不理解。一个工友说,啥也别说了,就是嘴馋。我捧着碗,表情严肃地吃着。

太舒服了,特别充实,充满着亲情式的享受。

近些年来,因为职业的关系,常到北京去。到了北京始终没有机会独自去东单那个街角大众式的饭店,吃一次三块钱一碗的快餐式的刀削面。

非常遗憾。

有一次,上飞机回东北之前,在北京的东北哥们儿老邱要请我搓一顿。我提出去吃一碗刀削面。

老邱说,那不扯呢吗?那叫啥呀?大哥来了,咋也不能光吃一碗刀削面哪。

后来,他又用北京话补充了一句,那怎么成啊。

我严肃地说,任何东西我都不吃,就是刀削面,几次来北京都没吃上。你要请我就请我吃这个。

老邱说,这太不好了,咱们哥们儿还不至于连一顿饭也请不起吧,是不是?

我说,是,你的情况我了解。但是,就吃刀削面,关键是我想吃。

老邱说,好吧好吧好吧。

二人终于在一家商场的顶层吃上了刀削面。八块一碗,两碗十六块。

我吃得很好,很滋润,很高兴,说了好多话。

临上飞机的时候,老邱说,看来,你是真的喜欢吃刀削面。

上个月,我领着我的小女儿又去了奋斗路的那家大同面食馆,那时候客人不多。不大的工夫,进来一对衣着简朴的母女,女儿也就十四五岁。她们选了一张小桌坐下,只要了一碗刀削面。女儿吃着,说着,母亲坐在对面,温柔地看着,听着。

我慢慢地流下了眼泪。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在外面胡吃海喝,回到家后,看见老婆孩子吃着萝卜青菜,“觉得自己很不男人”,写出了“我”的家庭责任感。
B.“惊世骇俗”“大气凛然”两处成语,大词小用,描写面馆师傅削面和人力车工人吃面的场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C.工友和老婆孩子都不理解,唯有老邱分别时最终真正理解了“我”喜欢吃刀削面的原因,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
D.小说段落短小,多用短句,但内容表达简洁明快,“奋斗路”“八道街”“天津”等地的场景灵活切换,加快了叙事节奏。
2.关于文中叙写“我”年轻时吃刀削面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班后“我常独自一人在大街上毫无目的地闲逛”,用“我”的孤寂,反衬后文面馆内吃面时的热闹。
B.对大师傅娴熟削面技巧的描写,暗示了刀削面味美且富有特色,流露出“我”对刀削面的喜爱与赞叹。
C.“加老醋,加蒜末,加一点酱油”,“加”字动词连用,动作干净利落,语言生动明快,很有画面感。
D.“来一碗!”独立成段,使上文削面与下文吃面的情节自然衔接,表现了“我”叫面时的兴奋与期待。
3.小说标题是“刀削面”,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去牛排馆吃自助餐?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我”看到一对母女吃刀削面的情景,为什么“慢慢地流下了眼泪”?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小说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

鲁迅

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然而他更料不到当他弯进岔路的时候,已经给探子望见,立刻去报告了关官。所以绕不到七八丈路,一群人马就从后面追来了。那个探子跃马当先,其次是关官,就是关尹喜,还带着四个巡警和两个签子手。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胡胡地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

这时签子手便翻了一通青牛上的鞍鞯,又用签子刺一个洞,伸进指头去掏了一下,一声不响,噘着嘴走开了。

先生在城圈边溜溜?关尹喜问。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呢!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上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

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儿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一个账房和一个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儿,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倒着耳朵听。只听他慢慢地说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无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哔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老子仿佛并没有觉得,但仿佛又有些觉得似的,因为他从此讲得详细了一点。然而他没有牙齿,发音不清,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不分,又爱说什么:大家还是听不懂。可是时间加长了,来听他讲学的人,倒格外受苦。

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儿,就加上一句道:

捐,完了!

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一样。

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人们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得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太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来笃话啥西,俺实直头听弗懂!账房说。

还是耐自家写子出来末哉。写子出来末,总算弗白嚼蛆一场哉吭。阿是?书记先生道。

老子也不十分听得懂,但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始。

老子写了整整一天半,也不过五千个大字。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地走去。

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牛、口袋,接着就尘土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儿,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选自鲁迅《故事新编》,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口”一词一语双关,具有双重含义,在文中一是指函谷关,二是指政治、思想意识的关口。
B.文中有三处用“一段呆木头”来比喻老子。这是作者把老子“画”成呆头呆脑的老头子;也“画”出了他的思想过时、呆板、无生气。
C.小说细腻地描绘了听讲人们的神态,大家听完老子的课后“恰如遇到大赦一样”,侧面写老子讲得太多,时间太长。
D.老子在周朝镐京为官,“打着陕西腔”“夹上湖南音”“没有牙齿”,这些合理想象出来的细节,将人物进一步漫画化。
2.作者借“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意在讽刺什么?
3.这篇小说作者说是“故事新编”,作者在编故事时为了增加生动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2022-04-18更新 | 11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护送

旗子

老唐蹲在院中大红石上,借着惨白的月光,抓出一把干烟叶子,揉碎了,卷成旱烟筒,用嘴刚吧嗒几下,立刻满院子烟雾缭绕起来。

这是氾城六月底的天,闷热无风,知了也扯着嗓子,直剌剌叫不停。老唐是氾城老地下交通员,昨夜他接到一条死命令:护送译电员张弓去豫南根据地。

可不知怎么,消息被灰布褂(侦缉处)嗅到了,全城戒严,满大街乱叫乱咬,一时间,氾城,这个伏牛山麓的小城,风声鹤唳,像盖着盖子的大蒸笼,憋闷委屈。

翌日天刚放亮,老唐就挑两捆旱烟叶子,去了北城门口,他想去探探风声。他希望能找到出城漏洞,再完美的围剿都会有漏洞,老唐坚信这一点,无数次护送任务,他都是踩着点过去的,这一次他希望也不例外。

需要临时路条,侦缉处盖红戳,军警处备案,核对氾城户籍,还要对脸识别……

老唐眉头拧成了疙瘩,心里反复揣摩各种出城方案。

对,用唐诚的路条!唐诚是他的独苗,你瞧瞧,唐诚那身形个头,稍微捯饬一下,和张弓还真有三分相像,也许就能蒙混过关。

可夕阳落山时,老唐又反悔了,他反复衡量还是觉得不妥,他不能把张弓置于危险之中,护送决不能有半点儿闪失,这是党交给他的任务,即使搭上自己的老命也要护他周全。

想到这儿,老唐猛地从大红石上站起来。时间已经等不及了,他晓得,由地痞流氓无赖组成的民团为了十块大洋,已经像疯狗一样到处乱嗅,暴露那是迟早的事。

他铆足劲儿猛吸两口旱烟筒,又把烟屁股砸在地面上,用右脚尖狠命踩拧着,似乎要狠下心来,做一个能捅破天的决定。老唐仰起头,透过茂盛的皂角树叶缝,看那灰蒙蒙的天,没有一颗星星,只有泻下的灰白月光和无边的烦闷。

说来也奇怪,那一夜夜半,天空突然狂风大作,呼雷闪电,青涩皂角刮落满地,黄土沙尘席卷整个氾城,却没有下一滴雨。

第二天早晨风停雷息,一切又恢复如常。张弓拿了唐诚的路条,二人从西拐街步行,去了北城门。他们上穿粗布纽扣小褂,下着阔腿扎脚裤,头戴一顶露顶破麦帽,一前一后宛然一对出城讨生活的父子。

老唐心想,我就不信这帮狗腿子就没有打盹的时候。

正想着突然听见噼啪一阵乱枪响,从城门口传过来。张弓大吃一惊,神经立刻要崩断了似的,怎么了?暴露了吗?只听见有人喊:有人闯卡了,快追啊,是共匪,抓住奖十块大洋啊。这一嗓子不当紧,像搅屎棍一样,一下子把城门楼搅乱了。

老唐急促促说,快,快趁乱出城。张弓像受惊的小牛犊,被老唐牵着缰绳向城外跑。果不其然,城门大开,白狗子一个个像疯狗一样,没命似的向城外追去。

那个闯卡人还是被抓了,白狗子推搡着押他回城。

当他们和老唐错肩的时候,老唐下意识压了压麦帽沿儿,似乎生怕被认出来似的。张弓觑了一眼那闯卡人,个头身形和自己无二,大腿上似乎中了枪,血顺着裤管向下滴,头上也许被枪托砸了,满脸都是血,面目已经分不清了。

张弓突然觉得很愧疚,可自己又无能为力,要不是这个年轻人闯卡,我怎么能趁乱出城?这年轻人是谁?是我们的人吗?还是普通老百姓呢?

他紧走几步追上老唐问,这个年轻人是咱们的人吗?老唐犹豫一下,好半天才说,不,不是,可能是抓错人了,别管闲事,趁乱赶紧出城。

出城顺大路走不远,他们便钻进了烟海桑田。借着宽大翠绿的烟叶作掩护,他们顺利抵达汝河北岸,那里早有小船接应,这是老唐事先安排好的。坐小船横渡北汝河,便是连绵起伏的伏牛山,进了山人就安全了。

一进龟山寨里,老唐便一屁股坐在大红石上,大口吸着他自己卷的旱烟筒子。张弓不知怎地,又想起那个闯卡的年轻人,愧疚绞住他的心,生疼。

老唐,那个年轻人到底是不是咱们的人?

老唐听了,突然浑身颤栗,他用右手使劲儿摁着双眼,似乎怕那不争气的眼泪迸出来,可眼泪还是弄湿了他的双手。

我的儿啊……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诚在文中着墨不多,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既掩护了张弓安全出城,又衬托了主人公老唐革命者的形象。
B.出城时,张弓像受惊的小牛犊,被老唐牵着向城外跑,表明了张弓缺乏斗争经验,党组织希望老唐帮助张弓更快地成长。
C.闯卡人与他们错肩的时候,老唐下意识压了压麦帽沿儿,这一细节写出了他看到闯卡人被抓时内心的不忍。
D.张弓趁着混乱成功出城后,两次向老唐询问闯卡人的身份,既激起了读者的兴趣,也为下文点明闯卡人的身份作铺垫。
2.文中三次出现老唐吸旱烟的描写,请概括其当时的心理状态。
3.小说结尾老唐擦拭眼泪后,说出了“我的儿啊……”,这一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04-10更新 | 5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炊烟

孙如静

中秋节是常乐镇闹花灯的日子。那天晚上,孩子们手提花灯,排成花灯队,绕着全镇的六条街道游行,最后回到老商会门前展览。老百姓们赏灯、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灯王

镇上有个叫老炊烟的。他制作的花灯造型美观,新颖别致,每年的花灯赛都荣获灯王的称号。

老炊烟是镇上合作工厂的编织工人,平日里就是编织竹篮、竹篓、簸箕、筛子等生活用具。老炊烟其实并不老,只是他整天抽水烟,又是个罗锅,四十多岁的人看上去像个六十多岁的老头,所以镇上的人都叫他老炊烟

在我们小孩的眼里,老炊烟就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看他制作花灯就像欣赏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一根长长的竹子,用刀咔嚓咔嚓几下,一下子就开成几瓣,变成又细又长的竹条,厚薄有序,几根竹条交织在一起翩翩起舞,半天工夫就变成了各种花灯的架子。然后糊上五颜六色的彩纸,在上面添上寥寥数笔,或花鸟虫鱼,或河流山川。一眨眼的工夫,六角宫灯”“猴子织布”“孔雀开屏”“鲤鱼跳龙门”“猪八戒背媳妇等各种花灯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你眼前,每一盏灯都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老炊烟的花灯就像一个个色彩斑斓的万花筒,让我童年的生活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天有不测风云,厄运来袭有如排山倒海。一日老炊烟下班回家,路过焊接组时无意中发现乙炔气瓶子漏气,看看周围没有一个人,他赶紧过去处理。气瓶子突然发生爆炸。那场突如其来的事故夺走了老炊烟的双眼。眼睛是工匠的第二双手,失去了双眼,老炊烟赖以生存的饭碗丢失了。

老炊烟的家和我家一墙之隔。之后的日子里,我常常听到拌东西的声音,有时沉闷,有时清脆,听的最多的是香云婶哭闹的声音。过了一段时间,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听邻居们议论,香云婶扔下老炊烟自己一个人走了。我每次路过老炊烟家门口,都见大门紧闭,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个什么情形。

大人们说,老炊烟失去了眼睛,生活一下子掉进了黑窟窿里,看来灯王这个称呼要花落别家了。

我想,以后老炊烟做不成花灯了,中秋节的花灯赛一定会无趣许多。

又过了两年,中秋节来临的日子,我放学回家,看到老炊烟家门口挤满了人。我从人群中挤进去,看见老炊烟正在制作一盏花灯。那些细长的竹条在他粗糙的手指间来回穿梭,那些竹条乖巧听话,没有哪根割破他的手指,没有哪根编错位置。围观的人群先是窃窃私语,最后一言不发,个个睁大眼睛屏息凝视,生怕一眨眼就漏掉一个动作,一个细节,一个精彩瞬间。

当夜色渐渐暗下来的时候,一朵巨大的莲花灯终于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时候,老炊烟发出了声音:妹头在吗?我愣了一下,连忙答应:在!”“你给莲花灯点上蜡烛吧。我接过老炊烟递过来的莲花灯,发现他的手粗糙了许多,伤疤一条盖过一条,真是触目惊心。

蜡烛点上,烛光散开,一朵粉红的莲花绽放在我们面前。莲花的花瓣有三层,一层比一层大,很有层次感。外面的一层向四面展开,像一个穿着裙子的小姑娘在伸展腰肢,翩翩起舞。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这盏美丽的莲花灯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做出来的呢?

那天晚上,我提着莲花灯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吸引了无数赞誉的目光。那年中秋节,莲花灯摘取了灯王的桂冠。

一夜间。老炊烟名声大震,连县城的商家都来收购他的花灯。

后来我问老炊烟,为什么他看不见了还能做出那么美丽的花灯。他说,傻丫头,因为我心里有一盏灯啊。人啊,心里只要有一盏灯,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那时候,年幼的我自然不明白这些话里的深刻含意,现在回想起来,一盏花灯照亮了老炊烟的世界,也照亮了他的人生。也许,这就是这么多年来老炊烟灯王名号在常乐镇屹立不倒的原因吧。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常乐镇为背景,将寻常的故事置放在充满民俗民情的特定的地域环境里,读来有一种特别的新鲜感。
B.作者通过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为读者刻画了一个质朴、顽强而又不向命运低头的乡间汉子的形象。
C.文中对“老炊烟”失去双眼前和失去双眼后制作花灯的相关内容的描写,都旨在突出“老炊烟”手艺的高超。
D.多年来“灯王”名号屹立不倒,不是因为“老炊烟”失明前手艺高超,而是因为他失明后依然用技艺征服了大家。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香云婶扔下“老炊烟”自己一个人走了与“老炊烟”家总是大门紧闭这两个情节的描写,有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令读者好奇“老炊烟”接下来的命运。
B.作者通过对“老炊烟”制作莲花灯的细节性动作、人们观看“老炊烟”制灯的表现、莲花灯点亮后的场景等方面的描写,让“老炊烟”的匠人形象跃然纸上。
C.“老炊烟失去了眼睛,生活一下子掉进了黑窟隆里”,其中“黑窟窿”一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主人公失去眼睛后的艰难处境表现出来。
D.作者通过叙写“老炊烟”失明后仍然可以做出美丽花灯的故事,意在告诫人们世事难料,命运无常,要学会珍惜当下。
3.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4.请结合文本,对“人啊,心里只要有一盏灯,就不会迷失方向了”这一句话的理解。
2022-03-23更新 | 14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