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文学类文本 > 文学类文本体裁 > 抒情性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181436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塘的心思

任林举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兴修水利,引胥山以北之水入境,故有胥塘,别称西塘。这样算来,西塘已经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了。许多世代已经从它身边一一过去,而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

南来北往的客,纷纷慕盛名来看西塘,却又难免与西塘擦肩而过。有的人知道,西塘不仅仅只是一渠水、一座桥、一篷小船或一些旧房子,更不是被杜撰、修改了很多次的传说。于是,他们便在游览的流水线上格外用了些心思,四处看一看,找一找。无奈市声嘈杂、人潮如蚁,目光交错如麻,最后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也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西塘于其名难副的怨诽之中。有一些人兴冲冲地到了西塘,抱着手机与远方的亲人朋友去,或随人流在一家挨一家的店铺里找一件儿工艺品,盘算着如何低价买下,还有一些人,要么在某知名景点偷偷刻下某某到此一游,要么就是拥着挤着争着抢着在古镇的水巷边、石桥头或一处刻着字的古宅前排队留影,希望自己的倩影在古镇背景的映衬下更加隽永美好。但是,很多人拍完照片一看,人与景儿之间你是你我是我地分离着、隔阂着。而那些守候于观光必经之路的本地人,常常以主人的身份向外出租和出卖着西塘。他们中的一些人虽然每天背靠西塘,一颗心却不舍昼夜地悬于客人的背包和口袋之下。对他们来说,西塘不过是一个栖身和谋生的地点。

然而,西塘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开另一程的生命叙事。

水巷两边的客栈是老房子,别致的木质雕花窗,通常都是敞开的。从窗外进去的是风和阳光;从窗里流溢而出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和色彩、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有情侣情不自禁地让故事从窗里延伸到窗外。他们用店家备好的钓竿去街溪钓鱼,其实他们并不急于得鱼,他们只是要让那些幸福的时光如街溪水一样缓缓地在西塘流淌。如果能够偶尔从水中钓得一条或大或小的鱼儿,那便是平静幸福中的快乐与激情。当一条指头大小的鱼儿上钩了,情侣们便笑着把渔线收回,小心地将那鱼儿存放在水盆中,宛如存放一枚生动的记忆。两天后,这个曾经拥有甜蜜故事的窗后人去屋空;再以后,又住进一对安详的老夫妇。而那窗前的水巷和拥有很多水巷的西塘,平静得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梦幻般的细节,让我想起了短暂与永恒,我们之于西塘,正如蜉蝣之于我们。蜉蝣没有能力懂得人类,就像我们没有能力懂得西塘。虽然人类的智者隐约感知到了自身的局限,然而,雄心勃勃的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即便是拥有了某个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也希求将其转化成永恒。

春风掠过水面,从人们的指间溜走,水却记住了春风这短暂的抚摸,于是就有微波兴起,让菱花从水中开出来,菱花艳黄,不久便谢了,如春光莞尔一笑。但在这以后的那些沉寂的日子里,这一渠多情的水,却悄然把那次甜蜜的记忆酝酿成外表坚硬内在甜软的菱角。在水中莞尔一笑的还有一种叫的植物,花深紫而大。这一切美好而短暂,人类却不甘心。于是,有人将菱角晒干剁成细粒熬粥,一边吃一边回想那些逝去的光景,更有人将芡实采来磨粉、蒸熟、敲敲打打制成芡实糕。这些美味在西塘一传就是几百年,人类就是这样,把自己对永久或永恒的愿望寄托于物,通过物的永恒实现生命信息的传承。

沿着一排排摆满芡实糕和煮田螺的摊子前行,总能在某处房子的阴影中看到一个只管埋头干活而无心叫卖、推销的传统手工匠人。他们有的在织粗布方巾,有的在用当地的一种木材加工梳子,有的则挥汗如雨地加工灶糖。有一位剪纸的老妇人,坐在自家门外,专注地裁剪着折叠的红纸,鲜红的纸屑像是时光的碎片,扑簌簌落在她脚下的暗影中。两千多年岁月成就的西塘古镇,就这样点点滴滴凝聚着人类世世代代的心愿和种种努力。但西塘却超越了多情的人类,严严地挡住了我们探寻的目光。庄子曾在《逍遥游》里描述过一种叫大椿的植物,据说它以我们的八千岁作为自己的一个春秋,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寿命。如果以此比拟,我们同样不知道西塘到底处于生命进程的哪一阶段。但我一直主观地认为,西塘就是一个年轻俊美的女性。在夜晚的静谧之中,侧卧于水巷边的客栈里倾听西塘,仿佛能清晰地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我曾一遍遍追问那个关于永恒的秘密,但西塘始终沉跌不语。

清晨,我站在客栈的窗前,久久凝望着西塘古镇。有一对早起的恋人,正从来凤桥头幽暗的巷口走出,两张脸在初升阳光的照耀下,像花儿一样明艳灿烂。他们一路徜徉,在靠岸的乌篷船边悄声私语,在美丽的来凤桥畔相拥而立。当他们在永宁桥上再一次相拥而笑时,突然间有些许感动击中了我。如果庸常的快乐与幸福,能被人铭记,就再没有什么必要去追问那个叫作永恒或永远的字眼儿了。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我们之所以看不清西塘,是因为我们身在西塘;我们之所以猜不透西塘的心思,是因为我们就是西塘的心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西塘“至今仍然没有起身离去”,用拟人的手法展现了西塘的古老。
B.文中第四段写到的小情侣与老夫妇,是“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中的一部分。
C.第五段中作者借“我们之于西塘”的尴尬,批评了人类在认知领域的盲目乐观。
D.第八段中作者从“感觉到她沉静安详的呼吸”的角度,写西塘之美的内在深沉。
2.下列对第二段中画线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擦肩而过,指有些人只是浮光掠影地游览,没有真正领悟到西塘之美。
B.其名难副,指一些人在对照自己的感受而评价西塘时内心的不满之意。
C.到此一游,指个别不讲公德的游人在西塘景点乱刻乱画而留下的痕迹。
D.不舍昼夜,指西塘本地居民为了给游客提供服务,夜以继日不辞劳苦。
3.在西塘,作者是怎样从许多“闪光的或意味深长的瞬间”体会到人类“从来不甘于生命的短暂与幻灭”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依据文意,“西塘的心思”应该如何理解?作品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知识点】 抒情性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

梭罗

这是一个愉快的傍晚,全身只有一个感觉,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我在大自然里以奇异的自由姿态来去,成了她自己的一部分。我只穿衬衫,沿着硬石的湖岸走,天气虽然寒冷,多云又多风,也没有特别分心的事,那时天气对我异常地合适。牛蛙鸣叫,邀来黑夜,夜莺的乐音乘着吹起涟游的风从湖上传来。摇曳的赤杨和白杨,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几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像湖水一样,我的宁静只有涟漪而没有激荡。

等我回到家里,发现已有访客来过,他们还留下了名片呢,不是一束花,便是一个常春树的花环,或用铅笔写在黄色的胡桃叶或者木片上的一个名字。不常进入森林的人常把森林中的小玩意儿一路上拿在手里玩,有时故意,有时偶然,把它们留下了。有一位剥下了柳树皮,做成一个戒指,丢在我桌上。在我出门时有没有客人来过,我总能知道,不是树枝或青草弯倒,便是有了鞋印,一般说,从他们留下的微小痕迹里我还可以猜出他们的年龄、性别和性格;有的掉下了花朵,有的抓来一把草,又扔掉,甚至还有一直带到半英里外的铁路边才扔下的呢;有时,雪茄烟或烟斗味道还残留不散。

为了什么理由,我要有这么大的范围和规模,好多平方英里的没有人迹的森林,遭人类遗弃而为我所私有了呢?我的地平线全给森林包围起来,专供我自个享受,极目远望,只能望见那在湖的一端经过的铁路,和在湖的另一端沿着山林的公路边上的篱笆。大体说来,我居住的地方,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可以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从没有一个人在晚上经过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门,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除非在春天里,隔了很长久的时候,有人从村里来钓鳕鱼——在瓦尔登湖中,很显然他们能钓到的只是他们自己的多种多样的性格,而钩子只能钩到黑夜而已。他们立刻都撤走了,又把世界留给黑夜和我,而黑夜的核心是从没有被任何人类的邻舍污染过的。

在任何大自然的事物中,都能找出最甜蜜温柔,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即使是对于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悒的人也一样。只要生活在天自然之间而还有五官的话,便不可能有很阴郁的忧虑。什么也不能正当地迫使单纯而勇敢的人产生庸俗的伤感。当我享受着四季的友爱时,我相信,任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今天佳雨洒在我的豆子上,使我在屋里待了整天,这雨既不使我沮丧,也不使我抑郁,对于我可是好得很呢。虽然它使我不能够锄地,但比我锄地更有价值。有时,我把自己和别人作比较,好像我比我应得的似乎还多呢;好像我受到了特别的引导和保护。我从不觉得寂寞,也一点不受寂寞之感的压迫。当这些思想占据我的时候,温和的雨丝飘洒下来,我突然感觉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就在这滴答滴答的雨声中,我屋子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都有着无穷尽无边际的友爱。每一支小小松针都富于同情心地胀大起来,成了我的朋友。我明显地感到这里存在着我的同类,虽然我是在一般所谓凄惨荒凉的处境中,然则那最明显地使我感到这里存在着我的同类,从今而后再也不会有什么地方会使我觉得陌生的了。

我的最愉快的若干时光在于春秋两季的长时间暴风雨当中,这弄得我上午下午都被紧闭在室内。只有不停止的大雨和咆哮安慰着我。在那倾盆大雨中,我坐在我小屋子的门后,只有这一道门,却很欣赏它给予我的保护。在一次雷阵雨中,曾有一道闪电击中湖对岸的一株苍松,从上到下,划出一个一英寸——或者不止一英寸深——四五英寸宽,很明显的螺旋形的深槽,就好像你在一根手杖上刻的槽一样。那天我又经过了它,一抬头看到这一个痕迹,真是惊叹不已,那是八年以前,一个可怕的、不可抗拒的雷霆留下的痕迹,

现在却比以前更为清晰。人们常常对我说,“我想你在那儿住着,一定很寂寞,总是想要跟人们接近一下的吧,特别在下雨下雪的日子和夜晚。”我直想这样回答:我们居住的整个地球,在宇宙之中不过是一个小点;那边一颗星星,我们的天文仪器还无法测量出它有多么大呢,你想想它上面的两个相距最远的居民又能有多远的距离呢?我怎会觉得寂寞?怎样一种空间才能把人和人群隔开而使人感到寂寞呢?我已经发现了,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接近。我们最愿意和谁紧邻而居呢?人并不是都喜欢车站哪,邮局哪,酒吧间哪,会场哪,杂货店哪……人们倒是更愿意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在我们的经验中,我们时常感到有这么个需要,好像水边的杨柳,一定向了有水的方向仲展它的根。人的性格不同,所以需要也很不相同,可是一个聪明人必需在不竭之源泉的大自然那里挖掘他的地窖……

我们大部分人只让外表上的、很短暂的事情成为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事实上,这些是使我们分心的原因。最接近万物的乃是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在我们近旁是那些最崇高的法则在不断起作用。在我们近旁,并不是我们应用的匠人,而是创造了我们本身的那位大匠。

“神鬼之为德,其盛矣乎!”

“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使天下之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我们是一个实验的材料,但我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难道我们不能够有一会儿离开我们的充满了是非的社会,只让我们自己的思想来鼓舞我们?孔子说得好:“德不孤,必有邻。”

有了思想,我们可以在清醒的状态下,欢喜若狂。只要我们的心灵有意识地努力,我们就可以高高地超乎任何行为及其后果之上;一切好事坏事,就像奔流一样,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并不是完全都给纠缠在大自然之内的。我可以是急流中一片浮木,也可以是从空中望着尘寰的因陀罗。看戏很可能感动了我;而另一方面,和我生命更加攸关的事件却可能不感动我。我只知道我自己是作为一个人而存在的;可以说我是反映我思想感情的一个舞台面,我多少有着双重人格,因此我能够远远地看自己犹如看别人一样。

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槽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到国外去身在人群之中,大概比独处室内还格外寂寞。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炸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他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康健,这么多的欢乐!对我们人类这样地同情,如果有人为了正当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会受到感动,太阳黯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夏脱下叶子,披上丧服。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

(选自梭罗《瓦尔登湖》,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对于瓦尔登湖畔的林中生活,梭罗不觉得寂寞,反倒认为这是真正的生活;在“真正的生活”中,梭罗所关注的不仅是物质的富有,更是内心的丰盈和精神的制高。
B.梭罗眼中的自然,不仅是与人平等相待的朋友,而且还是“创造一切的力最”,通过对这种力量的认同,获得一种超越任何行为及其后果之上的超然思想。
C.在梭罗看来,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人也是自然的一员,自然界事物也就成为人类最为亲近的同类;这种思想与我国古人的“侣鱼虾而友麋鹿”是一致的。
D.梭罗的审美态度,来源于对大自然的认同与皈依,获得一种超然的心境,摒弃许多干扰和牵绊,与自然为伴,使我们健全、宁静和满足,全身心始终浸润着喜悦。
E.梭罗的自然观与我国古代道家哲学和隐逸思想类似,通过泯灭人与物的差别来亲近自然,把世界归结为“齐一万物”的大一统,由此可见梭罗对西方传统哲学的背离。
2.赏析文章的第一段。
3.梭罗在文中引用孔子的话,说“德不孤,必有邻”。梭罗所谓的“德”,指什么?
4.文中说“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大自然给予梭罗哪些“恩惠”?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
2024-02-10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核桃心事

王兆胜

(一)

人有心事,动植物也有。

苹果被皮紧紧包裹,里面是果肉,核心部分才是

橘子的皮色金黄,在美丽的外表下,有着多瓣心事,它们如花一样开放,还有金丝般的心绪。

石榴多籽,心事往往最重,从熟透的石榴裂口处可见一斑。

花生的皮壳较硬,剥开后,内有一层薄薄的红衣,穿在两瓣白花生身上。其中隐藏着花蕊似的小芽,心事藏得小心谨慎。

至于核桃,可能是心事藏得最深也最隐秘的果物。它皮壳坚硬,很难用手剥开;借助工具打开,里面有多个房间,绝对是有身家的富翁。那密密麻麻、大小不同的屋子像蜂巢又像地道,还像能洞悉人心和天地的耳朵。核桃仁的油性很大,如宝贝般深藏不露。

核桃有着让人最难琢磨的心事。

(二)

人们将核桃的结构与人的大脑相提并论,并形成这样的共识:吃核桃仁补脑,特别是对脑力劳动者和求学的孩子更有益处。

长期以来,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喜欢吃核桃,也与核桃结下深厚情谊。

每次午休起来,我总喜欢泡上壶绿茶,一边吃核桃一边喝茶,仿佛在补充营养中,又与核桃叙说心事。闻一下茶叶,再闻一闻泡开的茶水,用嘴慢慢啜饮品尝,将核桃仁细细咀嚼,满口生津,余味无穷,似乎这就是人生。

剥开核桃是件苦差事,需要借助工具,或用石头敲打,或用夹子夹开。

有时因核桃皮厚、洞幽、仁脆,很难取用。常因不小心把整个核桃搞碎,核桃没吃多少,总是弄一手油。

这是不懂核桃的结构之故,更是不解其心事所致。

不过,不论核桃被敲被夹,都要感受到它的痛苦才对。

皮开肉裂时,核桃发出的声响,让人心酸;被掏空皮囊,仿佛遭受一场浩劫;满盘的碎屑狼藉,又暗示着某种残忍。

除了吃的,还有一种文玩核桃。其用途不是吃,而是把玩,故称掌中宝

将印痕深刻,品种、大小、模样相同或近似的两个核桃,置于手中揉搓和旋转。久而久之,核桃就会变色,包浆盈然,色泽十分美妙。

文玩核桃价格昂贵。我曾买过几对,并在把玩中得到不少知识,也有所开悟。人与核桃心手相应,同呼共吸,在有声(野玩)和无声(文玩)中,可以相互诉说心事。这既包括两个核桃之间,也包括核桃与手、与人之间的密语。

不过,我对文玩核桃最不满的,除了贵,就是大家一窝蜂似的追求。或者换句话说,当人们群玩文玩核桃,人手一对,在你眼前晃来晃去,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

有一天,我在商场买吃的普通核桃,突然被两只鸡蛋大的核桃吸引,于是买回家当文玩核桃把玩起来。

多少年过去了,这大如鸡卵的一对核桃已出落得楚楚动人。它们不仅有十分好看的枣红色,显得光彩照人,就是在手中和掌上时,所发出的金石声,也可谓声声悦耳。这是我从吃的核桃中发现的新奇,也是它不便言说的心语。

(三)

今年,我买回四大袋子核桃。

这让我喜出望外,除了吃,还用心从中挑选可供把玩的核桃。

曾记得多年前,我从市场买回一个大南瓜,不是为了吃,而是好看。

南瓜圆圆满满,有着金黄的色泽,配上淡淡的绿条纹,将它置于书案,满室生辉。

没事时我怀抱大南瓜,慢慢抚摸和把玩,自有一种富足充实。这样,我得享数月的美好时光。

当然,大南瓜最后没保存下来,从内向外烂,只得弃掉。

后来,每忆起那个南瓜,就会感到惋惜。自己功力不够,没能将它玉化。

今年,对于吃的核桃,我吸取了南瓜的教训,于是有了新的贮存之法。

先从中选优,这似乎是个难题。

我坚持的挑选原则是:底平、形正、饱满、沉实。当然,异形、异色亦无不可。

有的核桃是矮桩的,像举重运动员;有的是大宽边,棱角分明;有的皮薄,仁实,摇之有声,圆满得像纸灯笼;有的尖刻如枣,虽不合正常标准,但皮硬实沉,放在手上把玩也是好的;还有的大小超常,有两枚小若龙眼的核桃,在男人的大手里旋转,岂不有趣?

后来的配对更难。

一大堆有特色的核桃,真要找到两个相同或相似者,谈何容易?

然而,一旦配上对,那无异于一段美满的姻缘。

我也确实配成好几对极相近的核桃,过程中可见大千世界的神奇。

当然,也不能要求尽善尽美,如别的方面合适,即使让一大一小成对,又有何不可?

就像夫妻间亦可有高矮胖瘦之别一样。

有的核桃非常特别,天底下可能独一无二,无论如何恐怕也配不上对,那就不强求,打破既成观念,玩一个好了!难道不允许有人单身,非要逼婚不成?

我选出一只非常优雅的核桃。其形如龙珠,端庄沉实,纹理漂亮,摇动时,内中的仁儿有咕咕声,只可惜外壳有裂。不过,我也未求全责备,更没有简单吃掉,而是珍爱有加:放在离自己最近的书案上,不时揉一揉、捏一捏,常用牙刷刷一刷,贴近鼻子嗅一嗅,在耳边摇一摇,也有一种难言的快乐和欣慰萦绕心头。

最让我陶醉的是,经长久把玩的核桃,以及我的双手,都会发出一种无法形容的幽香,沁人心脾。

这股幽香既来自核桃,也与一颗善心有关,还是来自大地的芬芳,将其看成上苍的秘语亦无不可。

(四)

人生苦短,即使百年也不过一瞬,何况多数人也活不到这个岁数。

然而,在短暂的人生中,要获得充实快乐,不为烦恼所困,更不被生活画地为牢,也颇为不易。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学会自己跟自己玩,比如与核桃一起体会心事,是理解其间的天地之道。

我从吃的核桃中挑选出来甚多,每次都感觉仿佛在做善事,有若虎口救生,我也恰好属虎。

而反过来想也是如此:核桃仿佛在教化我,让我变得心地纯良。

放在桌上和袋子里的核桃,随时随地可以取过配对和欣赏把玩。

我想,其实我不只是在为核桃配对,也是在为自己寻找那个能了解心事的核桃。

手与核桃肌肤相亲,仿佛用心的丝线相连,核桃会随着我的心意旋转,我的心情也会被核桃牵引。

随着核桃的面容一天天变得姣好,我的心情也开朗起来,以至于有时心花怒放。

经过不断揉动的核桃,桃仁长久也不会变质,人心也由此变得经久弥坚。

人与物异,但其道理和心事相通。

生命既卑微又伟大。

就像这些本要为人果腹的核桃,被抢救出来,又经心灵滋养,竟能由干枯而复活,焕发生命的璀璨绚丽。

得了核桃启迪,我也不断成长,对世界与人生似乎有了某些参透。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与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磨(zuó)       厚此彼(bó)              食不
B.杏(hé)       簿公堂(bó)              不容
C.嚼(jǚ)       深藏不(1ù)              笔耕不
D.消(mǐ)       商之阔(chēn)              言简意
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开头叙写“苹果”“橘子”“石榴”“花生”是为了和“核桃”对比,证明“人有心事,动植物也有”。
B.午休起来,喝茶吃核桃的场景,承接上文,表现了“我”深信核桃补脑,所以喜欢吃核桃,与核桃结下深厚情谊。
C.“我”将一个有裂纹的核桃,视如珍宝,“揉”“捏”“刷”“嗅”“摇”这些词不仅精准地描写“我”把玩核桃的动作,而且饱含情感。
D.“有的核桃是矮桩的,……”一段使用排比、比喻、设问等修辞手法,表明世间万物各具特色,都值得欣赏与珍爱。
E.本文由写核桃的自然构造到写吃核桃,挑选、把玩核桃,再写“我”与核桃心意相通,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写出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3.阅读全文,指出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4.鉴赏文中画线句子。
5.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何作用?“我”“得了核桃的启迪”,领悟了哪些“世界与人生”的道理?
2023-02-26更新 | 22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在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Peter Rosegger1843—1918)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会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比喻、引用、虚实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为我们描绘出美丽独特的江南冬景。
B.北国的冬天让人躲在屋中,闽粤的冬天只是春或秋的延长,二者皆异于江南的冬景。
C.“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雪莱的名句,让我们感受到江南冬日的短暂。
D.文章语言带有文白交杂的特点,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语言风格亦是如此。
2.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略显随意,需要修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2022-07-15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